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虞允文接着又了解到赵抗选拔人才的几条途径,他想后也觉得颇有道理。科举的成绩可以看出文笔、见识与分析判断能力,但受主考官的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不甚公平。再说,理政能力并不是整天钻在书堆里就能练出来的,除了极少数的天才,花费大量时间在磨练文笔上的确是很大的损失。并且科举考试的科目中,除了策问还有一些实际价值,其他科目比如经义和诗赋,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书呆子的策源地。
其实虞允文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十来岁时文章诗词与书法的水平就已经相当不俗,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每个方面都很有希望成为大家。但是虞允文深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那些方面造诣再高,对国家对民族又有多大的用呢?于是他就将精力转移到兵法、理民、形势分析和道德教化上,即是为将之道与为相之道,在他看来,这些学问显然更为重要。可惜与忠相比,他对孝更为重视,所以才压下心中的宏图大志蛰伏至今。
其实赵抗现在的做法与他倒是有些不谋而合,只是赵抗似乎太过了点,一个部级的大臣写的文章水平,与一个小吏差不多,是很影响威望的,其实对其做事也是有些妨害的。过分务虚固然不对,但务实过了头也一样不好啊。
书店老板还告诉虞允文,现在淡水建了招贤馆,虽然不包食宿,但是在那里可以获取想要的各种资料,比如所有法律制度的原文,县级以上官职表,第一次统计的户籍档案等,全都对外开放,这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按赵抗的说法,这是为了让那些人才更好地了解赵国,这样等他们担任要职后,便能更快地适应。听到这里,虞允文才发现原来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先去招贤馆把资料看完,再到其他地方进行深入调查了。
回到淡水以后,虞允文来到招贤馆很容易地就要到了各种资料。当然限制还是有的,就是只能在里面看,不能带走,要不然真不知道得印多少份才够,但这对可以过目不忘的虞允文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期间赵抗还来了一次,接见那些所谓的“才子”,可惜虽然也有几个实用型的人才,但他想要的邦国柱石却仍然没有出现。而虞允文打算等调查结束后,才通过自荐求见赵抗,以完成他此来的使命,所以并没去凑什么热闹。
在这十多天里,虞允文掌握的资料越多,对赵抗的才能就越是惊叹。但无论如何,他的基本评价是改不了的,“不忠不孝”,事实上这点也并没有冤枉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一心要做忠臣孝子的虞允文来说,尽管现在对赵抗已经有了相当的兴趣,他依然没动过哪怕半点为其效力的心思。
即使在查阅资料期间,虞允文也没停止走访百姓,毕竟在他眼里,百姓的评价才是最公正的。书店老板因为赵抗而得益较多,相对来说却几乎没受到多大的损害,对赵抗自然是溢美之词较多。但正如虞允文所料,赵国的居民中,也有相当数量因为赵抗失去了亲人,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评价自然就要差得多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虞允文正是要同时听取两方面的意见,以更准确地了解赵抗这个人。尽管百姓对赵抗褒贬不一,但对于赵抗的公正守信,居然没有几个人提出异议。而且即使那些整天咒骂赵抗不得好死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当然严苛法律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就另当别论了。
接着虞允文又先后走访了武庙、孤幼收容所和几个下级学院,大开眼界。看到络绎不绝前往武庙参拜的百姓,虞允文对赵抗巧妙地将民众拜神寻求寄托的行为转化成尚武民风的做法非常赞赏。而且由于当兵可以为家庭带来巨大的利益和荣誉,青年们踊跃参军的景象,更是令虞允文唏嘘不已,“要是大宋当初也能这样,又怎么会有靖康之耻呢?”
在走访孤幼收容所时,虞允文了解到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可以享受的抚养和教育,相当于收入中等的南宋城市居民独生儿子的水平,而且男孩女孩待遇是平等的。在女人出任公职方面,虞允文并不像他父亲那样死板,毕竟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女人其实是很活跃的,直到儒家兴起后,女人的活动范围才被严格限死。赵抗如今的举措在虞允文看来,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尝试。
第二百二十六章 明 查(下)
现在虞允文已经比较理解赵抗禁止小孩认祖归宗的举措了,因为如果父母一点代价不付就能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抚养和教育,那对于那些自己抚养小孩的父母岂不是天大的不公?再说赵抗同时也规定,只要建立足够的功勋或者挣足够多的钱上缴,便可以重新与父母相认,这在虞允文看来,正可以激发那些孩子的上进心。
尽管如此,身为孝子的虞允文虽然能够理解,却不会赞同赵抗这种割裂骨肉亲情的做法。虞允文虽然是儒生,但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排斥杂学。了解到数家学院开设的课程后,虽然他认为其中还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虞允文也承认效率确实奇高,二三年甚至一年就能将一个学生变成一个有用之才了。
在这段不长的日子里,虞允文发现,虽然赵抗没有明确处罚贪官污吏的律法,但赵国官吏清廉的程度却要远远高于南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虞允文多方了解,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官吏的待遇高,这待遇高不是指官员在任时的收入高,而是指官员只要在任内政绩良好,便可以获得较多的功勋,积累到一定量后便可以获得爵位,使他们在卸任后仍然可以获得相当丰厚的收入。若功勋够高能获得世袭爵位的话还能传给子孙。能获得光明正大的收益,他们自然便不愿再冒着风险,去拿那些见不得人的好处了。而且这好处还是浮动的,官吏们越是努力工作,这好处就越大,对能力强的官员来说,这份收益甚至要超过贪污受贿,还没有风险,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这一招只能防君子,不能防小人,因为如果贪污受贿很容易的话,那些能力较差的官吏还是会选择捞一把再说的。所以第二点就很关键,官吏在任期间,每个级别的生活水平都有严格的规定,就算你有再多钱也用不出去,那你捞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当然也不是没人想过先将钱攒着等卸任后再花,但一般来说捞钱太狠必定会影响政绩,这官本来就做不长,而被免职的官员就算不受更重的处罚,那生活水平限定是要一直维持到死的
当然也有人想过先捞足了,再出国去享受总可以吧!但赵抗也想到了,所以除了少数部门的官吏,如外交方面的以外,其他官吏,尤其是地方官,擅自出国者,杀无赦!这就引出了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这一点其他两点都是白说,那就是恐怖的情报网。
赵抗手中的情报部门不但防外,而且防内,三大系统彼此独立,真的是很难有漏网之鱼。至于情报部门本身的腐化,首先他们的成员都已经将服从变成了身体的本能,想有那个心思,难!其次,三大系统之人互相都不认识,人员更替又快,想内部串通很难,而只要彼此的情报有了出入,赵抗就会追究到底,这腐化的难度可不小啊。最后,这些情报人员平时的生活水平就已经比那些腐败的官吏还高了,他们还要腐化干什么?要不赵抗为什么要将超过三成的财政开支,花在目前总人数还不足万人的情报部门上呢?
就算这些都没办法阻止情报人员的腐化,赵抗还有更狠的手段,那就是告密制度。情报人员之间的举报只要得到确认,举报人便可以获得对方三分之一的家产,这招一来情报人员之间便很难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只要他们不能抱成团,想要玩出什么花样,简直比登天还难!
其实赵抗当初也想过将告密制度推广到所有官民身上,不过后来还是放弃了,这种制度滋生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足以将赵国变成人间地狱,而这并不是赵抗想要看到的。
对赵国的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之后,下面就该进一步了解赵抗这个人了。目前虞允文只总结出赵抗这人守信、公正,而其他方面,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同,要从这些差异极大的叙述中找出真相,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虞允文最后还是决定先借自荐和赵抗面谈一次再说,至于劝服赵抗这件事,可以等充分了解他之后再做。于是,虞允文便在赵抗例行接见各路人才的日子来到了招贤馆,结果他却发现赵抗根本没来,难道他招贤只是一时之兴吗?一问之下才知道,赵抗并不是停止招贤,而是为了提高效率,改成自荐者每人呈递一篇不超过百字的介绍自己的简短文章,然后赵抗再从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予以接见,这样一来速度便可以大幅提高。
事实上,这几个月里,赵抗已经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招贤上,虽然自己不堪的名声对其有较大的不利影响,但来自荐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不过赵抗很快就发现,这样每个人都接见过去,实在太消耗时间了。而且会造成大量人才由于运气不好,始终得不到面君的机会。
于是赵抗便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要求每人写篇简短的自荐文章,因为赵国的行政风格是简单而高效,如果他们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么便没有留下去的必要了。不过,考虑到这样可能会忽略掉那些能力一般但眼光出众的人才,赵抗又加了一条,除了写自荐文章以外,也可以指出赵国治国治军方针与措施中的不当之处,一样不能超过一百字。
事实上,虽然之前的招贤效率不高,但还是来了不少人才,其中口才机变出众的有三人,很适合做外交使节;能够胜任市长(赵国地方分市、县两级,行政主官称为长,与军队同,方便百姓理解,市长直接对中央负责,目前他们的上司是赵抗本人,将来则是开府丞相。)一职的有两人,能够胜任县长一职的有十一人。至于能力稍差一些,但也能担任一些辅助官职的三流人才,赵抗则是采取写出短评后,让各级主官自行挑选的方法,收效不错。
除了这些正规的人才以外,招贤还招到了一些“歪才”,比如一个叫胡金石的中年人,擅长模仿字迹,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即使以赵抗那敏锐无比的观察力,不仔细看的话也是分辨不出来的,更不要说其他人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十几人,这些人在大陆诸国往往是不受重视的,赵抗则不然,只要有用,他便会留下,而且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这些“歪才”们自然一个个感激涕零。
第二百二十七章 大 贤(第四更)
虽然这几个月来颇有收获,但是能够胜任几个要职的大贤,却一个都没有。所以赵抗仍然不得不一人干几个人的活,每天只能睡不到二个时辰,要是一般人早就垮了。如果赵抗要求放低一点,他现在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可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赵抗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他便只好继续劳累下去,直到有真正的王佐之才出现。
除了忙于公务,赵抗还尽量挤出时间读书,他在建国后的第二天,就发布了一个诏令。他将自己看过的书籍目录列出,要求境内臣民如果献上目录以外的书籍,便可以得到重赏,当然,也不是什么书都要,他同时还列出自己感兴趣的范围,在其中的书籍才收。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就有数千册各式书籍献上,其中甚至还有一些是竹简,赵抗的知识量也得以进一步增加。
招贤的方式更改以后,赵抗的时间稍微宽松了一些。虽然每天都要花点时间,看几十篇至百十篇自荐文章,但比起一个个接见来说,可要有效率得多了。
“终于看到批评文章了!”,赵抗但觉精神一振,这几天里收到的全是自荐文章,没一个人敢对赵国的方针政策批评鞭笞的,令赵抗很是失望。他所渴求的大才,必须是个敢担待、有魄力之人,如果连批评政策的勇气都没有,就算能力再强,也是坐不了这个位置的。赵抗眼神略略扫过,发现这篇文章好像超过了百字,本来按规矩是要丢掉的,但是赵抗难得看到一篇批评文章,所以还是耐心读了下去。
“首先是外交方面,这里面说得很有道理啊!”,赵抗忍不住赞了一句,这篇文章里说,赵国的外交政策非常失败,居然与天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敌对关系。而就算国力再强盛,在同一时间也只应该有一个敌对国家,也即是说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盟友为我所用,集中力量打击对赵国威胁最大的国家或势力。
其实这一点赵抗也已经意识到了,但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去解决这个问题,他自己又抽不出身。再说口才并不是赵抗的强项,他的名声又那么差,真要自己去的话,说不定还有反效果。虽然前不久招到了三个外交人才,但只能说是不错而已,彼此关系良好时才能胜任,要靠他们改善赵国糟糕的对外关系,根本就没可能。
“这家伙居然还卖了关子,说解决的方法等面谈时再详细解说”,赵抗笑骂道。
接下来是军事方面,才看两句就到百字了,赵抗笑道,“居然说,已满百字,后面的没兴趣可以不看,这家伙还挺有意思的”,他当然是接下去看拉,文章中提出赵国目前穷兵黩武,并不是好事,“国虽大,好战必亡!”
对于这个观点,赵抗有自己的想法,不过他也没因此而生气。毕竟人无完人,对方并不了解赵国核心的机密,当然不可能什么都正确,这一点有必要在见面时进行解释。
“不过谈到南洋诸国,他的这个主意倒是很有参考价值,扶植傀儡政权吗?”,赵抗对此很感兴趣,目前剩下的南洋国家都多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同化起来难度较小。而且他们没有尚武的传统,军队战斗力不强,拿来练兵的价值其实也不算太大。这篇文章提到的方法,倒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既能保证南海航线的安全,又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关于引进更多移民的问题,如果财政可以负担,那么便可以采取出钱赎买奴仆或奴隶的方法,这很有价值。金国目前手中至少还有数百万奴隶,而西夏手里也有数十万,本土(南宋)的奴仆数量应该也有几十万,另外,南宋还有几百万被**园限制自由的佃农。这些人如果全赎出来的话,我国的人口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增。财政上应该吃得消,奴隶也并不是很贵,何况我也不是每个都赎,其中素质较好的应该人数在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的样子,以我目前手中的财力,绝对没有问题。”,现在赵抗觉得自己已经没必要再看下去,尽快见到作者才是当务之急。
很快,招贤馆的馆长就被传唤过来,“这篇文章是谁写的?”,赵抗指着刚看的那篇文章问道,
“完了,我就知道要出事,明明大王治理得那么好,你瞎批评个啥啊!”,馆长以为是那篇文章触怒了赵抗,脸色都变了。那篇文章正是虞允文所写,虞允文待人谦和,才学过人,相貌堂堂而又举止优雅,馆长对他的印象是很好的。馆长担心赵抗惩治虞允文,连忙为其开脱道,“陛下您千万别动怒,这是一个有病的无知小子写的,我们大赵一片繁荣,哪儿有这么多弊政啊?”。
“有病?”,赵抗冷笑一声,“你才有病!他叫什么名字?现在住在哪儿?”
馆长不敢隐瞒,答道,“他说他叫余文,四川人,目前住在离招贤馆不远的一个小客栈里。”,说完心生叹息,“不是我不帮你,自求多福吧!”。“余文”是虞允文自报的假名,他并不想真的在赵国任职,自然不会报出真名了,至于籍贯,因为口音是瞒不了的,所以就干脆说了老实话。在此刻馆长心中,这个“余文”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真是可惜了
“呃,你现在就带他来见我!”,赵抗站起身来对馆长说道。
馆长听后一愣,“看大王的表情,不像是要惩罚他啊,不过也难说,大王向来喜怒无常的”
“你还站那发什么楞啊?”,赵抗喝道,“还不快去!”
馆长这才反应过来,就要转身离开,却听见赵抗又说道,“算了,你带路,我去他那吧!”
“看来真的不是要惩罚他啊”,馆长心里松了一口气。
在临走之前,赵抗又向馆长询问了虞允文的相貌口音等情况,在知道他有身高几乎达到六尺半这个少有的特征,而且显然家世也算不错之后,他便命令情报部门立即从已掌握的资料里查查,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人,随后便离开了王府。
因为距离不远,很快赵抗便到了那家客栈。可惜虞允文外出逛书店了,现在还没回来,馆长想要派人去找,赵抗却摇摇手,“无妨,我等会就是了,就当是休息一下了。”,因为和虞允文所谈的内容可能涉及机密,所以客栈里的客人全被请出去了,当然赵抗还是自掏腰包赔偿了每人两天的住宿费。同时,女卫们也将整个客栈控制下来,以绝对保证不出意外。
第二百二十八章 深 谈(第五更)
“陛下,这么做不会把他吓跑吧?”,一个女卫问道,确实这个架势有些过于夸张了,如果判断力差的人可能还以为是要抓人呢,而胆小的人还真会被吓跑。
赵抗听后只是笑笑,“放心,敢写这种文章的人,怎么可能会被这架势吓走?再说如果他连是不是来抓他,都看不出来,也就不值得我如此看重了。”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虞允文和时俊终于回来了。看到眼前这阵仗,时俊连忙一脸警惕地拉住虞允文。虞允文却将他的手挡开,笑道,“没事,你看那些护卫的眼神,虽然警戒心很强,却没什么杀气,进去吧。”
由于虞允文的相貌特征太明显,连女卫们都认出这正是赵抗要找的人,就立刻通知了已经在屋里睡着了的赵抗。赵抗马上出迎,连略显凌乱的头发都没来得及整理。这是虞允文第一次在近距离见到赵抗,他得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看来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
虽然相貌出众,但过于随便以至于显得有些缺乏教养的行为举止,使得赵抗缺乏那种与之出身地位相称的高贵气质,虞允文不由皱了几下眉头。赵抗刚要开口,一个黑衣男子有些突兀地出现在他身边,他便接过递来的密件看了起来。很快赵抗便收起密件,对虞允文说道,“余文是你的化名,你的真名叫虞允文,表字彬甫,四川仁寿县人,父亲虞祺现任四川梓州知州,我说的对吗?”
虞允文立刻震惊了,对方在看到他文章后才这么点时间,就能查出他的底细,这情报部门也太可怕了吧!由于震惊,虞允文甚至没有马上注意到赵抗的自称居然是“我”
但很快虞允文便回过神来,拱手道,“在下正是虞允文,不知殿下到此有何贵干?”,他用的是“殿下”,意思是只当赵抗是南宋的一个藩王,而不将其视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君主。连女卫们都听出他话中的意思了,“放肆,竟敢对圣上无礼!”,女卫们“刷”地一下全部拔刀出鞘,时俊见状立刻如临大敌。
赵抗挥挥手,示意女卫们将刀插回刀鞘,“称呼问题而已,不必太在意。你们都出去,我有事要和虞先生密谈,你也出去。”,说着对时俊一指。
时俊当然不肯走了,虞允文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见赵抗叹道,“我若真要伤你们,你们以为能反抗得了吗?”,只见他使了个眼色,时俊已被四个精擅合击之术的凤卫制住软倒下来。但不管是直接交手的女卫们,还是旁观的赵抗,都对其天下罕有的强悍身体素质感到惊讶。
虞允文也是一惊,但他很快看出赵抗没有恶意,就放下心来,不过也对赵抗护卫的强大实力暗自心惊。时俊他是很了解的,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武功,但光凭身体本身的力量,就可以手裂狮虎了,居然这么轻易地就被搞定,实在令虞允文难以置信。
其实自从江晨星带兵以后,女卫们就没有了队长,都由赵抗直接控制,不过为了方便她们做好安全保卫工作,赵抗早就将其分成两部分,称为“凤卫”和“鸾卫”,并各选了一位队长,而每队又分成两部分进行轮值换岗,效率大大提高,而她们练武的时间也大大增加,现在的她们已经早非吴下阿蒙了。
很快女卫们就拖着晕过去的时俊出了客栈,偌大的客栈中就剩下赵抗与虞允文两个人。先开口的还是赵抗,“你今年三十六岁,有两个儿子,发妻因故弃你而去,目前你是独身。你的才名在幼时便已闻名四川,但因为母亲得了怪病,你放弃科举,专心服侍她长达十余年之久,是难得的孝子。我说的没错吧?”
“赵国的情报网比传闻的更可怕,想不到我一个无名之人,你们居然有资料备案。”,虞允文何等人,他很快便想到,就这么点时间他的资料不可能是最近才去调查的,肯定是原先就有备案,现在不过是查阅了一下而已。他也立刻想到对方的本意不是调查他,而是调查他那身为知州的父亲,四川离台湾甚远,而他的父亲在南宋,也不算是特别有名的地方官,这一切联系起来就会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他们手中至少有大宋所有知州以上官员的详细资料,这”
“你不用害怕,我们了解这些资料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不会用它来干什么坏事。呃,至少一般情况下不会至于这么快就找到你的资料,没办法,先生你实在是太高了,至少在官宦子弟中是这样。”,赵抗笑着解释道。很快,他的态度变得谦恭起来,“先生的大作我已经拜读过了,深受启发,但是也有不少不明白的地方,还请先生多多指教。”
“那殿下请尽管问吧,在下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虞允文也不是一个过分狂傲的人,除了“殿下”这个称呼他不肯改口外,态度上他已经变得恭敬了很多。
“先生在文章中讲到您有办法解决我国外交上的困局,请不吝赐教!”,赵抗作揖道。
“这要具体国家具体分析,”,虞允文深知,只有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后面劝教的话赵抗才可能听得进去,便不再藏私一一分析给他听。
“先生请讲!”
“那就按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顺序讲吧,先是大食,殿下可否说一说,大食与贵方是如何结怨的?”,虞允文现在首先是要获得详细准确的资料,然后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要不是他博闻强记,对远隔万里的大食也有点了解的话,这问题可就答不出来了。要知道大部分南宋士子连近得多的日本都不了解呢。
“大食与我们结怨,关键还在于利益问题,之前南海航线上虽然也有不少我国船队,但大部分交易还是由大食商人控制的,这笔收益据说占到了大食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我国建立后,一举清除了南海航线上所有的外国船队,垄断了大宋至满剌加之间的所有海上贸易,并大幅度提高发货价格,令大食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后来他们便趁我主力在北方与金军鏖战时猝然发难,致使我收复失地的计划功亏一篑,还险些造成灭顶之灾。尽管如此,他们毕竟还是需要我们的商品,所以战争照打,生意也照做,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赵抗说完也叹了口气,这么对耗下去其实很不利,可要自己让出部分利益和大食罢兵,他又心有不甘。再说,如果自己这么做,他们说不定反而认为自己好欺负,很可能会变本加厉,麻烦啊!
第二百二十九章 交 心(第六更)
“听殿下您这么一说,是比较麻烦,这里在下想问一下,如果只有大食一个敌人,您有信心打败他们吗?”,虞允文沉吟了一会,问道。
“如果是以目前他们已展现出的实力作为判断的依据,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是’。而就算大食还有更强的实力未展现出来,如果只面对它一个敌人,那么近期来看,我们至少足以保证南海航线的安全;中期来看,将战线推进到锡兰一带应该可以期待;而如果给我二十年的时间,对彻底打败大食,我有十足的信心。当然,我们对大食的了解还很不够,目前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情报工作。”,赵抗沉思了一会,才作出了较为准确的回答。
“在下大概有数了,关于大食,结论还需要到讲完后面几个国家才能下。”,虞允文现在也越来越佩服赵抗,面对这么多强大的敌人,依然能将国家发展壮大,确实很了不起。不过很快,他就话锋一转,谈起了南洋诸国,“在下听说不久前,贵军对南洋诸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是吗?恕在下愚钝,不知道这场战争有何意义?他们既未干扰南海航线影响贸易收入,也没有对贵方构成威胁,殿下您能为我解惑吗?”
“先生您是想说那句‘国虽大,好战必亡’吗?”,赵抗一听就笑了,他早就知道虞允文迟早会说到这个话题上,“先生您不明白,我们赵国并不是通常的国家形态,我们是战国,即是依靠战争而维持的国家,有点类似于战国时的秦国。”
“但秦朝仅仅维持了两代就灭亡了,殿下您还打算走这条行不通的老路吗?”,虞允文立刻说道。
“两代而亡的是秦朝,而秦国的历史则要长得多,至少不比我们大宋短。”,赵抗不等虞允文插话,就接着说道,“为什么秦国成了秦朝就很快灭亡了呢?很简单,她是战国,统一天下后没有能赚钱的仗可打,打贫穷的匈奴与百越全是亏本买卖,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这倒是个新颖的观点”,虞允文虽然不以为然,但也对此观点的创意表示了赞赏。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们赵国是不会尝试一统天下的,先生。”,赵抗的表情开始严肃起来,“先生您知道我建立这个国家的目的吗?是作为中土的盾牌与刀剑啊!”
即使以虞允文的冷静,听到赵抗这句话后也一时说不出话来。
赵抗看了看天色,说道,“现在已经不早了,再说一直待在这里也有扰民之嫌,而且下面要谈的话题又涉及机密,先生不介意的话,还是随我回王宫深谈吧。”
“也好,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虞允文起身拱手道,此时他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如果眼前的一切不是赵抗装出来的话,那么至少他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了,当然,问题也确实很多。
随后赵抗留虞允文在王宫用了晚饭,两个姐姐也没有避嫌和他们共进了晚餐,赵抗就顺便做了简单的介绍。虽然怕不小心再伤害到两个姐姐,赵抗没有讲多少细节,但虞允文是何等聪明之人,很快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想到眼前有着如此风姿的姐妹俩居然有如此凄惨的遭遇,虞允文心中也颇为感伤。
席间虞允文也留意了一下,姐妹俩虽然对赵抗极宠溺,但很明显大都是长姐对小弟的疼爱而已,另外还有一些弱者对强者的崇拜和依赖,根本看不到半点男女之情,那些传言果然如他所料,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