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异宋-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弓,而且他们还将带出大批的学徒。再配合标准化和分工协作的推广,这些军械的成本都会大为降低,将来远洋海军的战斗力还能上升数倍。

回过头来再说舰队,目前远洋舰队只有一支,即南洋舰队,但赵抗将手中所有的二十三艘轮船全部抽出,并安排大量工匠,准备将它们全部改造成远程攻击的类型,再装备大量的床弩和投石机,组成了一支新的远洋舰队——西洋舰队,由郑南臣担任舰队提督,可见赵抗对他的器重和期望。至于上次越权指挥的事,赵抗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只要结果好,他基本都是不问过程的。

谈完军队就要说民众百姓了,由于这次从北方通过掳掠或其他方式,带来了大量人口,赵国建国时全国的总人口将会超过三百五十万,一个台湾岛已经根本无法容纳了。于是赵抗便下令由中央财政出钱,向已控制的南洋诸岛强制移民五十万,等一年后再次移民五十万,反正他现在手上有的是钱。移民采用集中定居的方式,随人口的增长逐步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以免因为人数不足反而被当地人同化。

一般初到南方的北方移民,往往会因为毒虫叮咬或水土不服而大量死亡,也即是通常说的所谓“瘴疠之气”。但因为他们按照陆仁提出的方法,砍光居民点周边的森林、并填平沼泽和小的水塘,这些因素对他们的威胁便大为减弱,死亡人数更是比预计的要少得多了。

大量新移民的到来,再加上《魔典》中计数的工艺对外公开推广,使得赵国原本只在极少数领域领先的工艺水平,获得了全面地提升。由于花纹钢的锻造成本大幅度下降,赵抗下令将近卫师标配箭矢的箭簇全部用花纹钢来制造,使得他们所用的弓弩威力大增。以神臂弓为例,在一百步的距离内,甚至可以贯穿身披两层重铠的士兵而出。并且箭簇的形状也有了严格规定,被射伤之人将血流不止,在战场上这意味着敌军士兵伤亡数中的死者比例将大幅度提高。所以箭头涂毒已经不再有多大的必要了,这便大大降低了开支。

虽然神臂弓已经能大量生产,但赵抗仍不是很满意,他又提出了改进的要求,主要目标是小型化和降低成本,比如寻找檀木的代替材料来制成弩臂。而床弩的改进方向则是体积更大,威力更大,射程更远,因为对于战舰来说,弩重点大点没有太大关系。与以上这些工艺进步神速不同,火药武器的研究进展极其缓慢。靠火石引发的爆炸物目前虽有进步,但可靠性还太差,十个里面才三四个能炸响,赵抗了解情况后立刻削减了这个项目四分之三的经费。火箭的改进倒是很顺利,可它在赵抗眼中形同鸡肋,火箭是给单兵使用的,十几支可能还不一定射得死一个敌人,却要浪费时间去点火

第二百零九章  新国家新制度(二)

不过赵抗后来却突然心中一动,“如果将这种技术用到床弩上呢?射程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的!只是威力没提高多少,等等,如果利用这个方法将爆炸物送到敌船上,那效果就是爆炸时间上可能不好控制,呃,有了!可以用引线长度来控制爆炸时间,我真是天才!而且这一技术同样可以用于投石机”,赵抗立即将他的这个思路传达给了那些工匠们。要他们制造出一种用床弩发射,箭支上绑有火药筒助推以增加射程,而且箭头用爆炸物来代替,通过引线长度来控制爆炸时间的大型远程兵器。

赵抗给这种兵器起了个名字,叫“弩炮”,他的期望是弩炮射程可以达到三里,威力虽然由于现在的火药配比混乱而不可能有炮弹那么夸张,但是现在的船只严重缺乏防火能力,所以海战中的效果就不用说了。这种兵器不需要开发什么新技术新工艺,利用现在已有的技术就可以制出雏形,然后反复试验改进就行了。赵抗已经预见到,当弩炮和投石机抛射的“霹雳炮”被运用到海战之上后,接舷战的方式将在海战中消失。换句话说,就是以后可能很难缴获到船只了,海战会相当地烧钱

比起政权架构来,赵抗更重视的是法律和各项基本制度。他给予了地方极大的自治权,甚至很多大臣都上表反对,说是会影响中央的权威,但在赵抗的坚持下还是顺利地推行下去。现在监察部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只查三个方面——上交赋税是否足额,治下百姓是否满意,以及是否有冤假错案。上交赋税只要有一次不足额,就降一级,出现两次就免职,严重缺额或者是再度起用后还出现的话则要视情节轻重处以下狱、贬为奴隶甚至处死等刑罚;治下百姓如果超过一半不满意的话,则降职或免职;冤假错案超过一定数量后也将受到相应处罚,这个标准赵抗并没急于确定,因为出现一点冤案错判也是在所难免,所以他需要进行更多的调查,才能最终定下来。

对于贪污受贿者,赵国的法律并没相应的处罚,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解。赵抗随即进行了解释,如果你将上述三个方面都做得很好,贪点又何妨,而如果这三点做不好,那么你再清廉又有何用呢?这时有大臣提出万一那些地方官吏捞足了,等免官后再好好享受怎么办呢?赵抗的回答很简单,所有在职的地方官吏,生活水平会有明确规定,而且不光是他个人,甚至他的家人也一样会受到影响,到时候有钱花不掉,他们可没那么蠢。

赵抗同时规定擅自出国者,将被处以重罚,再配合他手中的四大情报网,可以说是插翅也难飞,这也是针对那些官吏的,因为老百姓就算想迁也没能力跨国迁居啊!但在国内则是可以自由迁移的,因为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当地百姓迁入迁出的情况,来核查当地官吏的作为了。至于中央的大臣们,就在赵抗眼皮子底下,赵抗可不信他们能翻得了天。再说光靠情报部门,已经能够基本保证政府的清廉程度,上面的措施只是为了更保险而已。

赵抗不久又起草了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琐碎规定,基本上是涉及到个人生活的,实在很让人觉得他精力过剩。这些规定看似琐碎,其实大有深意,比如他规定国家法律高于一切,执行任何与其不一致的族规、教规甚至家规都将受到严惩,这实际极大地限制了影响无处不在的族权与神权,方便了日后进一步改革的推行。

这条规定一出台,立刻激起了各方强烈的不满,特别是那些大家族的族长们,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等于失去了对家族的掌控之权。但是在处死三个带头唱反调的族长、并将十余个家族的族长贬为奴隶之后,其他的族长们就再也没谁敢反对了。

另外一股反对势力,是境内保留下来的一些土著部落,因为赵抗禁止他们进行人殉、吃人、活人祭祀等在他眼中野蛮的行为。很快就有人顶风作案,于是赵抗雷霆震怒,结果那少数犯禁的部落,没过多久就全部从世界上消失了。

而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宗教界,赵抗的规定实质上动摇了他们的根基,所以引起了强烈地反弹。这激起了本就厌恶宗教的赵抗更大的怒火,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全面限制各种宗教的活动。他规定,任何人均不得依靠宗教带来的收入而生活。举例来说,就是和尚也不能光念经了,必须同时种田或做工等等。赵抗的理由很简单,你什么都没生产出来,凭什么别人要养你?但是这样一来,不但国内的宗教界是群情汹涌,连国外的都群起响应,令赵抗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哼,这帮混蛋,当初国家危亡时没几个肯站出来拼命,现在我只是要你们劳动,就一个个都不要命起来了啊!那就试试看好了!”,最后赵抗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措施,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苛刻的限制宗教的法规了。他规定境内所有宗教信徒,都必须在官府登记以便于管理,没登记的禁止祭拜除祖先以外的任何神灵。同时赵抗还加了个条款,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女人出家为尼,违反者全家为奴,暴力反抗者格杀勿论。在杀死了数万人之后,赵抗至少在表面上获得了胜利,虽然这令他原本就不堪的声誉雪上加霜,刺杀他的事件也日益频繁

但赵抗的心情依然很不好,因为偷偷祭拜鬼神的案件仍然层出不穷,“看来祭拜神灵几乎是人的本能了,限制也只是是一时的,我得想办法引导才行。”,这时赵抗突然有了个好主意,他下令建造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以纪念组织成立以来战死的英烈和历史上保护中原不受异族侵犯的英雄们,同时也开放给民众参拜,以满足他们向鬼神寄托希望的诉求。

同时赵抗还下令在台湾最高峰玉山顶上建一座武庙,将那些斩首数过百的勇士名单都列在其内供人瞻仰,同时还在旁边修建了一座大型陵园,安葬达到这个要求却英年早逝的烈士们。这些都完成以后,民众膜拜的欲望有了倾泻的出口,反抗就逐渐减少,最后几近消失了。而民风也因此而日益尚武起来,赵抗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二百一十章  新国家新制度(三)

为了防止地主囤积土地却不耕种,赵抗规定抛荒超过一年的耕地,将予以没收,这在无意中抑制了后来的土地兼并浪潮。这项措施严重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激起了强烈反对,因为如果存在必须将土地租出的压力,地主们就没法肆意提高收租比例了。

不过由于赵国的权贵们都是在战争中崛起的,与这些阶层关系不大,那些地主在朝中没人支持,反对也是无效的。再说虽然有这些限制,但是一来田价低廉,二来赵国税制简单清楚,没那些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也不需要花钱打点关系,对那些中小地主来说反而是件好事。所以虽然嘴上反对得厉害,但移民来赵国定居的中小地主倒是越来越多了,而自耕农垦荒的热情就更是高涨了。

说老实话,这样的政策在初期是需要大量金钱投入的。不过赵抗现在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钱,光是他手中的金银和铜钱,价值就超过三千万金币,够用相当长时间了。但手上的钱再多,也会越用越少,赵抗也需要为日后做长远打算。于是,他下令对粮食、食盐、布匹(麻布,这时棉布还没出现呢,棉花倒是已经有了。)、农具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国家专营,禁止私人涉足,同时国家完全退出丝、茶等非必需品的经营作为补偿,这样一来皆大欢喜,只有那些喜欢在灾年囤积粮食发国难财的奸商心存不满。

赵抗这么做不但使国家有了更稳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以防止民变以及因饥荒而导致人口减少的情况。新垦的荒地免税三年,而南洋诸岛的新垦荒地则免税五年,田税中央和地方各取一半,但总量不得超过产量的两成,简直是低得离谱,只要不违反这一条,具体比例由地方自行决定。对于粮田只准收粮食,而不准要求换成金钱,地方缺钱时,可以将收到的税粮卖给中央专营的粮店。而桑田等种植经济作物的耕地,则可以收最多四成的税收,并且可以要求以金钱支付,也全部交给地方。由于初期几乎全是免税的荒地,导致地方收入必然不足,所以前几年地方上的开支几乎都是由中央补贴。

中央财政的收入目前主要是三大块:各项生活必需品的专营收入,这份收入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赵抗定的盐价比南宋和金国要低得多,影响了不少收益,不过也因此基本杜绝了贩私盐的现象。只是后来却慢慢滋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很多南宋的私盐贩子跑到台湾来买盐回国卖,比自己偷偷晒盐还划算安全,结果差点引起两国纠纷,当然那是好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第二就是关税收入,赵抗规定基本关税比例为一成,可以说相当的低,对于急需的物资如柚木、矿石、耕牛、农具、钢铁等免进口关税并且征收高昂的出口关税,最高的甚至是几倍。只有中央有权设立关卡,而且赵抗只对海船征收关税,境内商业交易只收固定摊点的税收,而且数额不大,以促进国内商业的发展,其中的书店等特殊行业甚至完全免税。

第三块也是最大的那笔收入就是地方舰队的贸易收入了,虽然现在赵国与大食处于敌对状态,但是西方还是很需要中国的瓷器、丝绸与南洋的香料,而赵国这边也不会拒绝可以轻易入手的收入,所以仗照打,生意也照做。这笔收入相当巨大,每年收益不下五十万金币,停战后应该可以超过二百万,日后要是再出现新的大宗交易品的话,就更加不得了。赵抗目前已经想到了一个,那就是优质纸张,预计数年后纸张贸易的收益就能接近那几种传统交易品了。

赵国现在不缺钱,不缺土地和资源,只缺人。首先人口就不足,以赵国目前的疆域,最适人口应该在一千万的样子,日后荒地进一步开发后更是可以达到两千万甚至三四千万。因为赵国境内火山不少,虽然危险但也带来了肥沃异常的火山土,再加上水热充足,粮食产量要上去并不难。而赵国又是海洋国家,渔业也能带来不少食物产出,所以能养活的人口其实是相当多的。

增加人口无外乎两大途径,引进移民和鼓励生育。引进移民难度很大,因为金国太远,而南宋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低,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没多少移民的动力,目前赵国的二百多万新移民,大部分都是赵抗的大军抓来的,总不能一直靠这个吧,所以鼓励生育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于是赵抗便将当初在海州实行过的方法推广到赵国全境,就是所有父母养不起或者不愿抚养的健康婴幼儿,统一由中央财政出钱养活,这样一来,穷人因缺乏避孕措施而多生的小孩就不必忍痛丢弃甚至弄死了。

另外赵抗还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法令相配合,比如规定女人超过二十五岁不嫁,父母就有罪,要按墨子当初提出的标准那就更夸张。赵抗深明医理,知道女人在二十五岁左右是身体状态最佳的时期,等到三四十岁再结婚的话会对生育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当时十四岁就可以嫁人了,赵抗觉得自己给她们留出十来年找婆家,怎么也应该够了,而墨子的标准则太过苛刻了。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赵抗同时规定,担任公职或军职的女人不受该法令影响,想什么时候嫁,甚至不出嫁都可以。赵抗的解释是,对于这些女人,他一向是当成男人来用的

赵抗这人虽然有着很严重的大男子主义,认为女人的天职还是做饭洗衣生孩子。但在个体上,那些女人只要能力达到要求,他却不会因为对方的女人身份而区别对待,这点也许就是当初陆仁专门讲过的“完全客观的态度”吧。

赵抗还规定,无论多么有钱有势,妻妾数量都不得超过七人,侍女数量不得超过十八人,以防止一些巨富或权贵藉囤积美女来显示身份地位。这道法令颁布以后,也有很多人反对,但是当赵抗表示自己也不例外后,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了。

其实大部分多置妻妾侍女的家伙也不过是为了面子,事实上他们光应付几个就够头痛的了,赵抗这样做他们心中其实是欢迎的。不过为了“男人的尊严”,他们嘴上肯定还是强烈反对

反对的人中也有不少是忠于赵抗的人,赵抗现在虽然只是称王,但实际上等同于皇帝,历史上哪个皇帝不是三宫六院嫔妃成群的?多生子嗣对皇帝来说很重要,他们认为妃嫔太少的话对此不利,但赵抗现在还年轻得很,并不怎么想要孩子,光现在收养的两个就够他头痛的了。

第二百一十一章  新国家新制度(四)

说到人口就不得不提及族群问题,目前赵国境内除了汉人以外,其他民族的数量也不下三十万,算上深山老林里的土著恐怕更多。而惩治完那些叛变的臣属,将他们的领地变为赵国直领后,异族人只怕要超过一百万。赵抗虽然现在已经不完全赞同陆仁更为偏激的主张,但是对于不服从统治的那些异族人,他还是毫不手软的,光是当初移风易俗时就杀了五万多人。

赵抗对待异族人的态度很明确:如果服从他的统治,并接受赵国的法律约束,那么就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毫不留情地驱逐或除去。赵抗很反对汉人传统中入乡随俗的做法,在他看来,这样做只会导致移居海外的汉人移民被迅速同化,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里的汉人后裔其实不少,可是怎么看都不能算是汉人了。赵抗的要求是移民的同时,也要将文化传播到海外,这样才是长远之计。另外,汉语汉字也是识别汉人的重要标志,赵抗因此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国民身份这个名词也由此出现。

赵国境内所有的成年汉人都可以获得国民身份,而异族人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获得国民身份。具有国民身份才能享受到前面提到过的税制、抚养小孩等各方面的好处,而不具有国民身份的人不但享受不到,还需要承担更高的税负和徭役,徭役还是无偿的,而国民服徭役时,赵国官府则必须按市场价格支付酬劳。

异族人获得国民待遇有几种途径,但无论哪种途径,都必须识汉字会汉语。测试标准是,能用汉字写一段不少于三百字、文理还算通顺的文章,并能将其用汉语读出来。满足这一条件后,如果父亲是国民的,直接获得国民身份;如果母系连续三代都是汉人的,也可以直接获得国民身份;如果母系是汉人但并未达到连续三代的,只需要在赵国境内定居超过五年便可以获得国民身份;即使是完全的异族人,也可以获得国民身份,不过一般情况下需要定居二十年才行,但是如果建立了较大的功勋而受到认可,则有可能直接获得国民身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赵抗发起的扫除文盲运动,他要求境内所有四十岁以下的人,无论男女,都必须会写超过三百个常用汉字,他专门派人进行教授,那些先生的费用由中央财政来出,他的计划是在三年内全部达成。由于毛笔用起来难度比较大,下层平民学起来很费力,赵抗便允许他们暂时用炭条来书写。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后来从西方引进鹅毛笔之后才有所改变。由于繁体字学习起来也并不是很容易,赵抗对那些年龄稍大的民众降低了要求,只要满足同音同调,“通假字”可以大量使用

这其实是天大的好事,大大有利于知识的推广普及。可是那些读书人大多对赵抗让那些体力劳动者也有机会识字很不满,而不少下层百姓觉得学写字很麻烦,还看不到有什么明显用处,也有人不满,搞得赵抗里外不是人。不过还好,不满归不满,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基本达成了目标,当然这也是后话了。至于名声,赵抗现在已经颇有“死猪不怕开水烫”之感了

在办学之前赵抗还做了一件令天下震动的事情,他为手下的三万多将士举办了盛大的集体婚礼,可谓是空前绝后,光开支就超过了二十万金币。新郎中有几千人来自于近卫师,固然有赵抗偏爱的因素,也更反映了他们的赫赫战功,因为只有功勋超过一百的才有资格参加这个婚礼。虽然新娘中的大部分都不是自愿的,但是他们的丈夫基本都经历过家破人亡的痛苦,对她们一定会倍加珍惜,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毕竟现在还是人命贱如狗的乱世

对这个婚礼最仇视的应该是金人和南宋朝廷了,因为新娘中有不少是掳来的女真等胡族女人,其中还有几百名解救出的赵宋皇族的公主和后妃宫女等等。这个消息传出后,南宋朝廷上下口水纷飞,极尽埋汰诋毁之能事。不过要他们带兵前去惩罚的话,肯定没一个人愿意的,反正骂骂人自己又没损失,还能过过嘴瘾,何乐而不为呢?金国方面则要平静得多,他们似乎更明白有了实力才能报复的道理。婚礼上也有人乘机问起赵抗自己何时大婚的事,赵抗立即顾左右而言他

目前赵抗收容的小孩数量已经超过了万人,因为战乱而失去父母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其中有成为忍者潜质的几百人,已经被选出接受特殊训练去了。赵抗也进行过比较,杀人还是中土的杀手刺客更强一些,但要说打探情报、下毒骚扰、散布流言等方面,忍者的优势相当地大,在忠诚心方面就更是无可比拟。其他的孩子目前都在接受基本的识字教育,但光会识字是没什么用的,所以开办学院的事不能再拖了。

按赵抗的计划,全国需要立即办起一百所学院,主要学习军事、医术、武功、工艺、行政等课程,赵抗同时还将其中素质较佳的五百多人选出,与皇族出身的“天骄”营一起学习,互相促进。于是,赵国的第一学府——轩辕学院成立了,最重要的课程是兵法,不光是理论,而且还有大量的实践内容,学制三年,第二年起就要定期去军中锻炼,第三年则完全在军中度过,并会参加实战。赵抗出任轩辕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并在空闲时亲自教授兵法等部分课程,除了兵法外轩辕学院也开设了医术等其他课程,因为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军事天分的。

赵抗同时准备将收养孤儿的范围扩大到南宋境内,不过要求自然要高得多,素质上乘的才收,这项工作委托给了四海钱庄,现在它已经是天下三大钱庄之一了,王五的工作还是很出色的,不过也是托了赵抗不断追加投资的福。

轩辕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全是免费的,而赵抗准备在下一年开始向普通家庭招生,到时候会收取不菲的费用。但是因为赵抗规定,日后要想出任公职必须受过学院教育,那些富人的子女还是会趋之若鹜的。

至于教师嘛,那就简单了,军事课程基本上由没有战斗任务在身的将领和退役的官兵担任,医术教师则部分是军医、部分是聘来的名医,工匠方面就更不缺了,武功那更是人才济济,女卫中武功最好的十多人都出任了武功课程的教师,这些美女教师极大地激发了以男生为主的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赵抗打算将学院开学时间和建国大典定在同一天,却没想到在此之前,发生了一连串震动海内的大事

第二百一十二章  南宋北伐(上)(第四更)

完颜亮收聚败兵撤到开封后不久,金国皇帝完颜合刺也在禁卫军的护卫下,回到了已经被赵军洗劫一空的上京。大概是受刺激过度的原因,他居然像疯子一样大肆残杀王公大臣和皇族成员,完颜亮见状立即起兵反乱。而已经众叛亲离的完颜合刺,如何是完颜亮的对手,很快就兵败身亡,完颜亮篡位成功,成为新一任金国皇帝。

金国此时在其他各国看来已经国势大衰,先被赵抗在北方四处破坏,除开封以外的其他大城全被攻破,接着又爆发了内乱。无论那方面来看,金国的国力都已经大不如前了,再加上完颜亮刚刚篡位,根基未稳,金国境内的契丹等其他胡族都开始无视完颜亮颁布的诏令,而周边国家更是蠢蠢欲动。

西夏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们毕竟只是个小国,再加上当初被兀术打败之后,至今元气还未完全恢复,并没有以蛇吞象的勇气。所以夏王李仁孝便派出使节暗访南宋,希望一起出兵。南宋朝廷再怎么软弱,此时也从金国国力大幅减退中看到了机会,于是主战派重新得势,秦桧也被免去了所有职务。可是主战派领袖并不是目前南宋统兵能力最强的吴璘与智勇兼备的名将刘锜,而是当初参与陷害岳飞,名过其实的“中兴四将”之首张浚,这一开始就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

张浚认为目前金国已经不足为惧,根本没必要和西夏联手,他的想法也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张浚说西夏若出兵,肯定会提出领土要求,到时候那些领土要想再拿回就难了。当然,也可以到那时再跟西夏开战,拿回那些领土。但在张浚看来,这样做有违道义,不如一开始就拒绝西夏的要求更好。

于是,南宋单方面出兵二十七万,兵分三路,左路军统帅吴璘,率精兵三万出大散关攻入临洮路,以图重新控制潼关以西地区;中路军则由重新起用的韩世忠率领八万大军从襄阳出兵,效仿当初岳家军的做法挺进中原,直逼开封;而张浚则亲率主力十六万大军经海州路北上进攻山东,兵锋直指燕京!主帅张浚可谓踌躇满志,“此次北伐,顺利的话当一举灭金,即使遇到些许困难,收复中原故地那也是手到擒来!”。

在不少人看来,张浚确实有自信的理由,目前作为金军主力的女真兵总数只剩不足十五万,而且完颜亮还带着十万去了上京,完颜雍手中掌握着五万多族联军,驻守太原,而两人又素来不合。剩下的三万多人则分驻各地,无法充分发挥战力。而除渤海以外的其他各族都持观望态度,使得完颜亮无法从中征到可用的兵员。再加上南宋此次北伐出动的二十七万大军也算是兵强马壮,怎么看都应该是胜利在望。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钦宗赵桓已死,而那些宗室成员也被赵抗救出,宋军不再投鼠忌器,所以一向懦弱的赵构也难得地雄起了一把

但面临这亡国之危时,完颜亮和完颜雍二人却立即放下了个人恩怨,暂时和解。完颜亮授予完颜雍节制中原所有军队的大权,自己则率大军以急行军的速度迅速进驻燕京,并宣布金国正式迁都到此,以显示其背水一战的决心。

完颜雍获得大权后,立即将中原的军力集中调配,放弃了大部分不重要的州县,这样一来他手中便迅速集结了一支十万人的机动兵力。接着他效仿当年慕容垂打败刘牢之的战例,以手下的数万骑兵分成大量小队不断袭击骚扰韩世忠部,并在沿途坚壁清野,不留半点粮食给宋军。

这样一来,韩世忠越是深入金境,后勤压力就越大。等到他终于接近开封时,大军已经疲惫不堪,锐气尽失。此时完颜雍的上万轻骑已经绕到韩世忠部后方数百里处截断了粮道,宋军得知后,军心大乱。韩世忠见势不妙,果断下令撤军,但途中不断遭到金军游骑的袭击,伤亡不断增加,完颜雍的主力则紧紧跟着他们,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当宋军试图与金军决战时,他们就利用骑兵的速度后撤暂时脱离接触,而宋军一后退他们就立刻又粘了上来。一路下来,宋军已经伤亡数万,而金军几乎没什么损失,韩世忠在愤懑之下病倒了,但他还是坚持巡视军营以稳定军心。

可是,在宋军试图渡过淮河撤回宋境时,等待已久的金军终于大举进攻,没来得及上船的三万多宋军全军覆没,最后韩世忠回到襄阳清点败兵,发现已经不足二万人,而金军总损失还不到五千,至此中路军完败。

完颜雍同时展现了出众的外交手腕,他派出密使出使西夏,许诺只要西夏军击退吴璘的西路军,金国就割让半个临洮路给西夏并永结盟好。李仁孝少年老成,虽然有些心动,但并没有立即同意,他还要再看看情势的发展再作决断。

不久宋军中路军大败的消息传来,李仁孝终于下定了决心,立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