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宋-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四百九十一章 骑虎难下
“我等不及啊!我几乎每天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只要想到爹娘当年惨死的情景,我就坐立不安。从我国(指赵国)军队的动向来看,北伐也就一两年时间了,就算我靠着自己的实力以低龄参军,也肯定是个新兵,弄不好会被留在国内驻防,我不要啊!我一定要亲手杀死金狗,为爹娘报仇!”
李宝的怒气渐渐平息了,他看着李堂满脸的泪水心生叹息,伸出粗糙的大手将其拭去,语重心长地劝道,“不是大伯不肯帮你,大伯我也是在北方坚持过抗金的,你知道那有多难吗?虽然自称义军,但外人看来你只是一伙土匪,其实从所作所为来看,也大体上差不多。这也没办法,没有军饷、没有军械,又如何能够打得过大队金军?我空有一身武艺,当金军大队前来进剿时,也不过能带着大家伙在山里与他们兜圈子罢了。你才十六岁,还是我怎么忍心让你吃那种苦?在赵国生活虽然也不容易,但好歹有你伯母在那边照顾你,而你们这些小娃娃居然就想去去北方抗金,那和送死没什么两样,绝对不行!”
李堂见大伯“顽固不化”,正攻法显然无法奏效,转而采取了迂回的路线,“大伯,情况没你说的那么严重,我们又不是傻子,怎么和金军硬碰硬呢?我们的打算是先在北方扎下根来,等到北伐军大举的时候,我们就起兵呼应,只是不想因为我们的年龄错过光复中原的盛事罢了,您就成全我们吧!”
“这样的话,倒还可取一些,不过那些毛头小伙子我没见过,不知道他们人品如何,实在是有些不放心,万一发现你是意图的话,那我就算死了,也没脸见你的爹娘啊!”,李宝深知李堂的性子极其执拗,便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说他想看一看辛弃疾等人。等到他们进了军营,到时候主动权就落在自己手里了。
李堂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便表示要出营和大家商量一下,李宝并没有阻拦。经过简单的讨论,辛弃疾决定就自己一个人进营与李宝面谈,一是万一谈崩的话突围容易,二是若自己被扣住大家逃跑还来得及,毕竟如果他们被解送到赵抗那里,除了辛弃疾和李堂以外,其他人恐怕都会倒大霉的。
李宝虽然官位不高,但一生中也见过不少大人物,可他见到辛弃疾时仍不觉动容,“才十二岁就有如此气魄,将来定非池中之物。”。再考虑到李堂性烈,就算他管得再紧,只怕李堂还是会偷偷跑出去,与其让他独自去冒险,和这十几个少年同行毕竟要安全不少。不过,到敌后扎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宝还得测试一下他们的能力。
虽然心里因时间紧迫而焦急万分,但辛弃疾的脸上却是镇静从容,在简单地展示了一下武艺(心内的焦虑还是不能完全抑制,所以跟他们对练的士兵受伤的不少。这给李宝留下了他们心狠手辣的印象,不过倒反而令他放心了不少。毕竟李宝也曾经在北方抗金,他深知在那种残酷的环境下,只有心狠手辣的人才容易生存下去。)后,李宝对他们的实力也予以了认可。其实辛弃疾还隐藏了部分实力,他并没骑上自己的宝马“踏血”,毕竟李宝虽然不是骑兵将领,但怎么说也算久历戎行,万一被他看出来就肯定会怀疑自己身份的。
就在李宝的船队(一大二中,均不满员)驶出长江口(李宝的防区在镇江,只能从长江口出海北上到山东一带登陆。)后不久,辛弃疾突然将大家召集起来,打开了这次携带的部分包裹。
“这些是胡人的服装?”,大家都是聪明人,很快便明白过来。只要他们登陆后装成胡人,各地的伪官一般不敢刁难,蒙混过关的难度自然要小得多了。不过李堂还是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们,到现在才拿出来?还有,老大你为什么不带女真人的服饰来呢?在北边,契丹人的地位可没他们本族高啊!”
“一开始没告诉你们,是怕万一有人嘴巴不牢,坏了大事。如果太早拿出来,被你伯父发现的话,他肯定能发现问题的。一般人家的子弟怎么能弄到这么多套胡人的衣服?现在我们已经出了大宋的国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伯父现在就算立刻将我们带回,他还是脱不了罪,所以他应该反而会铁了心帮我们,至少可以让我们欠他一个人情。”,辛弃疾一边换衣服一边解释道。
就在大家忙着改扮成契丹人的时候,李堂则表示自己还是先去和伯父疏通一下,免得他到时候发牛脾气,做出两败俱伤的事来。李宝知道此事后,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埋怨道,“殿下您可害苦末将了,这件事瞒不了上面的,到时候末将恐怕连现在的官职都保不住,只能再去北方拉队伍单干了”
“伯父无需多虑,若是现在我们被您送回,父王应该会非常生气,但他就算怪罪也只会怪到我的头上,因为他会理解你们当时两难的处境。而当今皇上念念不忘抗金,这种事是不会过分怪罪的,毕竟我又不是皇室血脉,不过是个收养的义子罢了,父王虽然对我视若亲子,但我并不是宗族子弟。”,辛弃疾说到这里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对了,皇上早就想要发动北伐了,只不过被主和派以体恤百姓的理由给搪塞住了,只能一直等待机会。伯父此次送我们北上时,若见到金人的船只,不妨干几桩无本买卖,以挑起两国战事。皇上到时必定龙颜大悦,即使表面上不得不作出处罚,心底也一定会对伯父您另眼相看的,到时候您又岂会只是一个区区的团练使?”
辛弃疾自然知道战事一开生灵涂炭,但是沦陷已久的中原不可能就此放弃,宋金之间迟早还要开战,不如早点打的好,免得白白浪费军粮,反正赵宋两国只要精诚团结,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已经明显压过金国一头,北伐的时机日渐成熟。何况经过赵抗的长期教育,性格本就豪放热血的辛弃疾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战分子,听到要打仗就兴奋得不行,巴不得北伐早点开始,又怎么愿一直死等呢?
李宝一听也觉得有理,再加上由于自己得罪的上司同僚不少,军饷动不动就遭到克扣,还老是不能按时发放,要不是弟兄们跟随日久,只怕队伍早就散了,若这次能干成几票,也好帮部下改善一下生活。可说也奇怪,船队进入金国近海之后,居然再没见到一艘船只,别说商船了,连渔船都没见到半只,这可奇了!
第四百九十二章 惊人发现
水战经验丰富的李宝立刻注意到了这一异常,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去证实一下。于是,辛弃疾他们在山东沿海某处下船以后,李宝船队并未立即回航,而是继续北上。当他们靠近胶西海岸时,李宝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好险!若不是这次机缘巧合出来一趟,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原来,完颜亮本来听从了布萨忠义的劝说,打算放弃水军的建设,但后来降人倪询却提出了相反的见解,并被完颜亮采纳。倪询认为,金国的造船能力与南宋相比的确差距甚远,但若只论生产能力而不考虑质量的话差距则要小得多。最关键的一点是,南宋从来没遭遇过来自海上的攻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乱作一团,到那时金军主力再乘势渡淮南下,获胜的难度无疑会降低很多。而如果侥幸一下子将南宋皇帝赵昚都擒住的话,那胜利将会变得出乎意料地简单。
布萨忠义当即提出了异议,认为实在太过冒险,因为若论水战经验,南宋水师也远在金军之上,要不然当年韩世忠也不能光靠八千精兵就能挡住兀术的十万大军了。但完颜亮和纥石烈志宁却都觉得可以一试,他们认为正是因为南宋水师强大,他们才更有可能忽视海防,完成突然袭击的成功率反而要高得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这次突袭所需要动用的兵力有限,不过数万人而已,还大都是汉兵,就算全赔光也不会影响金军南下之战的大局,而一旦成功则获益极大。于是完颜亮便下令在潞河建造海船,组建海军,以工部尚书苏保衡统率,想从海路偷袭临安。为了加快进度和节省开支,山东境内的绝大多数海船都被征用,即使是那些“蕃客”的船只也不例外,这令已经向金国投入大笔金钱的他们非常不满,但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别的靠山,只能默默忍耐。正因为这样,李宝他们这几天才连船的影子都没看到一个
“看来金军是打算秘密训练水师,从海路偷袭临安,要不然不会一路上都看不到船。这一带以前连码头都没有,现在已是深夜,居然还是灯火通明,看来应该是他们的造船与训练基地,得赶快回去通报才行。”,李宝沉吟道。
然而,就在李宝下令立刻回航的时候,他的儿子李公佐却提出了不同意见,“父亲,孩儿以为我们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如果只是弄到粗略的情报实在说不过去,我们应该派人靠近仔细调查,这样才不致白来一趟,立下的功劳也绝不可同日而语。”
“我儿所言甚是有理,但是那边岸上的灯火将海面照得透亮,就算只是舢板,靠近的话也很难做到不被发现吧?”,李宝这时才突然明白儿子的打算,“你是说泅水过去?那太危险了!”
李宝说的一点也没错,如今已是寒冬腊月,海水冰寒彻骨,根本不是常人所能忍受。今年十八岁的李公佐虽然体魄强健、水性精通,潜水就跟玩似的,但他的水性都是在长江中练出来的,纵有冬泳的经历,又如何能与山东近海零度上下的冰水相比?何况这一来一回至少也要一个多时辰,就算是北方人恐怕也早就在冰水中冻僵了。更别说此去不只是潜水而已,还得同时观察金军官兵与舰船的情况,游泳的动作幅度不能太大,被冻僵的可能性无疑又大了几分,这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可李公佐的性子却和李堂一样执拗,“父亲,孩儿自己都不怕,您怕什么?以孩儿的身体,这点寒冷还是承受得了的,因为孩儿从十岁那时开始,就知道自己将来的功业必定会建立在海上,早就预先作了大量的练习。要不然父帅您以为孩儿为何即使是在冬天下水,也从不预先活动身体呢?就是为了今天所做的准备啊!”
原来李公佐当初那么做,是因为他想只要自己能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忍受冬天长江的寒冷,那么即使是更冷的北方海水,只要准备活动充分,便一样可以忍受。支撑他长年苦练的不是岳飞那种救国救民的理想,而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富贵险中求”的想法,他绝不想像他的父亲一样,空有一身本事,却不得不被长期埋没。不过李公佐也不是主动找死的愣头青,他在刚才已经进行了粗略的目测,船队还能再靠近一些而不被发现,舢板的安全距离就更近,到了那时自己再下水,潜水的时间就要短得多了。
李宝还是有些舍不得儿子冒这么大的险,但李公佐的一句话令他终于下了决心,“父亲,这些年里,你甘心吗?”
随着远处舢板上的李公佐“扑通”一声跳入冰冷的海水之中,李宝的心也几乎立刻提到了嗓子眼里,直到一个多时辰后舢板归来后他才将那颗提起的心放了下来。李公佐还是有些小看北方冬天海水的寒冷程度了,当他艰难地回到舢板上的时候,他已经是面色发青、嘴唇发紫,差点就被彻底冻僵了,好在他及时被送上了大船,一碗热酒下肚后,李公佐终于缓过劲来,李宝这才安心下来。
如今情报既已搞到,儿子又被冻得不行,李宝自然想要立刻下令船队回航。可这时嘴唇仍在微微颤抖的李公佐却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父亲,这是大好的机会,下令进攻吧!”
原来,虽然在冰水中冻得够呛,但执着的李公佐还是注意到了港内的很多细节:金军船只虽然很多,但大小和船型十分混乱,而船上的水手也严重不足,显然现在这些船只才刚聚集起来不久;另外,可能是因为北方胡人很少有会水的,所以女真等族胡人军官基本都待在岸上,而船上的水手几乎全是汉人,李公佐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机会。
“的确是很好的机会,可我们只有三艘船,三百多人,实力对比太悬殊了。而且我们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金军的援军将会很快赶到,那时我们再想撤离可就不容易了”,李宝身为主将想得可比儿子多得多,“而且,你说金军兵力分散,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三艘船满员的话足可以载上七八百人,现在连一半都不到,扣去操船的水手,还有几个能投入战斗的?”
第四百九十三章 误 认
“这倒确实是个问题,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李公佐很快就有了对策。而此时的李宝也想到自己多年来的愤懑不甘,终于咬牙道,“那就赌一赌吧,反正还有你弟弟在呢,若我们死了,也不怕李家的香火断绝!”
李宝水战经验丰富,他将几乎全部的水手都集中到那艘大船上,而那两艘中型船则只是各派了几个舵手和操帆手驾驶跟在后面虚张声势。也许是天意如此,一直劲吹的北风(所以逆风前进的李宝船队才没被金军过早发现)突然倒转了风向,李宝座船顺着风势冲入港内,全军同时鼓噪,宛若千军万马齐至,金军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已乱作一团。只听见李宝一声令下,船上的水兵纷纷射出了早就准备好的火箭,港内一时烟火横飞,令岸上那些没经历过水战的金军胡兵胆战心惊。而金军船上的那些汉人水手则普遍出工不出力,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看起来桨划得飞快,船就是不动;或者是风帆转来转去,船也转来转去
李宝见到这一幕,心中喜悦万分,北方汉人虽然甘受金人奴役,但主要还是为了保全家人,可海战与陆战不同,打完谁都说不清是战死还是投降了,那些汉兵的态度自然比往常更加消极了。再加上由于大多数胡族兵将怕水而待在岸上,船上的督战者相对来说少得可怜,想威逼他们拼命都不可能。李宝果断地抓住战机,命令座船靠上敌船,由放箭纵火转为登船白刃,由于金军兵力分散,根本无法抵挡。与此同时,李宝命令部下发动宣传攻势,忽悠金兵说他们只是先头部队,上千艘战船的庞大舰队很快就到。在李宝的软硬兼施下,本就无心恋战的汉人水手纷纷投降,李宝对他们表示出了高度的信任,那两艘本来只能当作疑兵的中型船只也很快形成了真正的战力,无数金军船只被焚毁或撞沉,被俘的也不在少数,没过多久港内就已经化为一片火海。负责船只征集和建造的工部尚书苏保衡胆小如鼠,见势不妙就要逃跑,被女真族的副都统派人死死看住。可就在他登船准备激励士气击退宋军的时候,李宝的座船狠狠地撞在了船身上,金军的旗舰“喀喇”一声断成两截,那位倒霉的副都统连敌人的毛发都没伤到就坠入了冰冷的海水之中
一身戎装的倒霉蛋在这种季节坠入海中,傻子都知道是必死无疑了,而金国的工部尚书苏保衡则更是坚定了逃跑的决心。虽然身边还有几个金兵看着,但他们的主官战死,连带责任是免不了的,不免心中惶然,苏保衡便得以趁虚而入,游说道,“宋军这么点人就敢主动进攻我们数万(虚指,含船工之类的非战斗人员。)大军,肯定是他们的主力水师就跟在后面,我们寡不敌众,打败仗也是没办法的事。当年梁王何等英雄,也无法战胜南朝的水师,何况是我们呢?你们放心,皇上面前本官会解释清楚,决不会让你们蒙受冤屈。”
那几个金兵本来就已经信心动摇,被巧舌如簧的苏保衡一忽悠,立刻跟着他一起闪人了。由于完颜亮上台后注意笼络汉人士林,汉官苏保衡这几年里平步青云,在完颜亮那边还是说得上话的。大家都不是糊涂蛋,纷纷趁机卖好,而那位淹没在冰水之下的副都统大人,已经没几个人在意他的死活了。
而李宝那边,虽然旗舰由于多次冲撞敌船,船体也开始出现一定的损伤,但是这支宋军在南方憋屈已久,一旦爆发便如猛虎下山般势不可挡。而李公佐长年锻炼的成果也终于显现出来,恢复战力的他身先士卒,经常第一个登上敌船,令全军士气如虹。尽管如此,金军人数上的优势依然很大,而宋军的伤亡也逐渐增大,本来胜负尚是未知之数,但这时李宝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决定了这次战役的走向。
女真副都统战死、工部尚书苏保衡逃跑,降人倪询便成为了这支金军的最高长官。这厮颇通军略,但是胆小畏死,所以他只敢躲在船舱内遥控指挥,可是这一切怎么瞒得过目光如炬的李宝呢?李宝找出金军的指挥船后,立刻下令座船转向朝它冲过去。由于南宋在造船工艺上的巨大优势,李宝的座船即使外壳受创,航速也比金军的船只要快得多,没过多久,那艘猥琐的指挥船就被追上。倪询想要跳水,又畏惧冰水的寒冷,在犹豫之中被冲上船来的李公佐等人一把揪住当了俘虏。金军士气本就愈发低落,如今仅存的高官也被擒获,他们就算逃出也难免受到军法的严惩,于是纷纷投降。李宝等三百勇士以不到百人的区区伤亡,取得了击溃万余金军,俘虏两千余人的辉煌战绩。获胜的宋军不敢久留,一把大火将那些无法带走的船只以及水寨和造船厂全部焚毁,然后乘坐着那些俘获过来的船只安然撤退。
离开胶西以后,李宝仗着自己现在船多,又挥军攻击山东沿海诸县扩大战果,期间无意中联系上梁山泊义军残部,手下又增数百精锐水兵。靠着他们的引荐和自己的一些老关系,李宝又成功拉拢收编山东义军开赵与王化隆等人,手中的兵力如滚雪球般暴增至万余人。
就在李宝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准备将战果进一步扩大的时候,却了解到金主完颜亮知道南下消息已经泄露,提前集合六十万大军南下的消息。本来这对李宝他们来说是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可谁知道完颜亮这次南下不知道是不是出其不意的原因,过程异常顺利,本该固若金汤的淮河防线居然被轻易突破,南宋的精华地带转眼之间如同被扒光衣服的美女一样呈现在敌人六十万大军的面前。眼见中枢危在旦夕,李宝对朝廷的忠心盖过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率军回航长江下游阻截金军。说起来也算是歪打正着,李宝他们在回军的路上解了魏胜所部之围,两军合兵一处,魏胜感激李宝的救命之恩,又佩服他的军事才能,慨然将指挥权拱手相让。再加上一路上他们一直注意收聚散兵,等到回到长江口时,统率数万官兵的李宝俨然已经是南宋的一员重将了,为其日后出任南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奠定了基础。这次北上护送的任务也由此成为了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冒险之一
第四百九十四章 心急如焚
比起李宝他们一路扫平强敌不同,辛弃疾他们这一路上却是风平浪静,由于辛弃疾对北方诸胡族语言几乎是样样精通,再加上这批小伙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寻常人家的子弟,辛弃疾本人更是气势非凡,所以那些地方上的汉官根本不敢留难。期间有同伴问起辛弃疾,“为什么老大你不扮成女真人呢?他们岂不是更加不敢查验?老大你的女真语应该比契丹语说得更好才对。”
“你这就有所不知了。”,辛弃疾心想对手下解释一下金国的军制很有必要,便说出了自己这么做的理由,“金军的主力都编入了猛安谋克之中,其中的户籍时有变动,而女真人除了皇族均在其内。如果我们装成女真人,万一他们问起我们的户籍而我们答不出来或答错了,那不是露馅了吗?而契丹人与奚人并没有全被编入,只问其他的问题,我自信还可以应付。我们现在毕竟是在金国境内,在找到皇叔的队伍之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第一,我们来这里是要杀敌建功的,而不是来送死,你们要弄清楚!”
为了避免过早暴露身份,辛弃疾他们尽量避开了那些胡人尤其女真人较多的州县,然而即使不是女真人,也未必就看不出他们这伙人的异常之处。“踏血”虽然被伪装过,但若遇到懂得相马的行家里手,那还是根本瞒不住的。契丹人本来也算是金国的统治民族之一,拥有一匹这样的宝马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那是在斡罕作乱以前。自从耶律斡罕之乱以后,完颜亮和女真上层对他们昔日的主人契丹人失去了往日的信任,契丹人的各方面待遇也随之一落千丈。当然,完颜亮并没有一杠子打翻所有人,部分契丹官吏还是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可是,若一个契丹人能有资格拥有这样的宝马,那他必定深受完颜亮的信任,怎么可能没被编到猛安谋克之中呢?于是那名县令便对辛弃疾他们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辛弃疾近乎直觉地发现了这一点,但当他命令手下严加戒备,准备随时突围的时候,却发现这只是虚惊一场。原来是辛弃疾那比契丹语更加纯熟的女真语和明显的完颜部口音救了大家,再加上辛弃疾不凡的气度与出众的武艺,那名县令很自然地将他当成了某位微服私访(其实就是出来游玩,这么说好听点)的小王子
明白过来的辛弃疾自然不会浪费这次勒索的机会,在毫不客气地敲了一下那位知县竹杠以后,他们与河北义军的初次接触却因此变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友好。虽然在赵训这两年的努力下,河北各路义军的纪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的“盗匪”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靠抢劫和收取保护费,只不过现在基本不对穷人出手罢了。而辛弃疾他们由于敲竹杠而发了一笔横财,他又没有闯荡江湖的经验,轻易就被某黑店下了**
然而,辛弃疾自幼修习无上先天罡气,再加上他的身体素质本就出类拔萃,小时候又被赵抗用各种珍稀药材“炮制”过,对各种毒物的抵抗能力相当强,结果手下全倒了他却只是有些头晕。然而,就算辛弃疾头晕眼花,力气仍在,黑店里的喽罗如何是辛弃疾的对手?只是一会的工夫,那些伪装的伙计就全被打倒,而老板毕竟老道得多,见势不妙便立即逃到山上报信去了。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是老桥段了,辛弃疾他们与河北义军不打不相识,很快便通过他们见到了如今手下已经坐拥数十万大军(虚指,现在直接掌握在赵训手中的不过两万人马,而完全听他号令的战斗部队也不超过五万人,而且相当分散。)的皇叔赵训。
赵训虽然有点担心赵抗日后会就此怪罪自己,但总的来说对辛弃疾的到来还是很欢迎的,毕竟他现在旗下的兵丁虽然已经很多,但无论是训练士兵的人才还是带兵的优秀将领都十分匮乏。辛弃疾是赵抗的义子,训练上想必是得了他的真传的,而带兵能力,光看他的体型就很眩目了,再不济作为一员猛将肯定是可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猜测,辛弃疾在随后不长的时间表现出了出色的武艺与战术素养,唯一欠缺的只是经验,没办法,他实在是太年轻了
虽然对于河北义军来说,辛弃疾不过是个新人,论年纪不少山寨的头领足可以当他爷爷,但他却是义军中战意最为高涨的一个。当次年年初金军大举南下的消息传来后,辛弃疾立即表态希望河北义军全线出击,直捣金国空虚的燕云地区。但赵训虽然赞成出击,却认为河北义军各自为政,兵员素质也良莠不齐,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贸然搞人海战术只会适得其反。赵训最后决定将河北各支义军中的精锐进行整编,组成一支规模五万多人、以骑兵为主的机动部队,等到南宋反攻时就靠它直捣黄龙。而数量不下十万的庞大步兵队伍则在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后重新化整为零,向太行山区四周的各个县城展开攻略,以扩大根据地的控制范围,为主力挺进中原做好“清洁”工作。一心求战的辛弃疾自然很不高兴,赵训以为辛弃疾是担心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就被赵抗派人来将他揪回去,但老兵油子王德却从一些细节中判断出了辛弃疾这么急切的真正原因。
“殿下如此急切求战,是想在您的十三岁生日之前建立战功吗?”,王德向辛弃疾作了一揖,问道。
“王老将军(王德现在已经六十五岁了,说是老将并不为过,那时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呢。)真是神目如炬,小子一直在想当年慕容垂十三岁便能勇冠三军,出阵斩将,难道我们汉家男儿比不上胡人吗?所以小子几年前就曾许愿要在十三岁之前斩将立功,要不然这次也不会冒着这么大的危险跑出来了”,辛弃疾脸上一红,坦言道。
看到辛弃疾虽然在王宫中长大,某些时候也显得有些嚣张跋扈和不可一世,但在前辈名将面前依然能够保持应有的老实和谦逊,王德暗暗点头。经过那么多年的挫折,以及这两年里赵训的教训(比带兵赵训差得远,但要说到人际交往,赵训可比王德强得多了,他说那些话也是为了王德好。毕竟他已经将王德视作心腹,王德日后在南宋官场混得好对他只有好处,赵训现在虽有数十万大军在手,皇位他还是连想都不敢想的),现在的王德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到处得罪人的愣头青,他之所以敢用这种态度对辛弃疾说话,自然有他的道理。
第四百九十五章 突 阵
现在辛弃疾的态度令他满意,王德也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辛弃疾想法的肤浅和短视,“殿下有这样的决心固然是很好,但慕容垂之所以被公认为不世出的名将,不是因为他出道早,而是因为他一生面对无数强敌,却未尝一败!类似霍骠姚之类的年少英豪,若他们没有建立不朽的功业,光是年轻又有什么用呢?”
王德的这段话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将年幼的辛弃疾从他那没有意义的执着中解放出来。辛弃疾突然发现,卸去这层包袱之后,自己将来的舞台将变得更加广大,不由一阵大笑,然后无比郑重地朝王德再作一揖,“谨受教!”
看到辛弃疾知错能改,王德更加高兴,终于下定了决心,找时间将辛弃疾单独约出,先扬后抑地指点道,“殿下以如此稚龄,而神武过人,堪称天下少有的逸才。您的骑射、突阵、搏杀技巧也均已达到相当的水准,至少在同龄人中应该已经很难找到对手。然而,这些天来老夫一直在暗中观察,发现您虽然资质极佳,练习也非常刻苦,但可能是缺乏名师指点的原因,其中破绽颇多。不知道殿下您愿不愿意听老夫唠叨几句?”
辛弃疾闻言肃容而立,随即朝王德顿首三次,恳切道,“小子早知武艺尚不精熟,奈何没有良师(单指武艺方面,赵国能人虽多,但确实缺乏同类型的超一流猛将,江晨星是江湖武功练到绝顶之后对军旅所用形成兼容,与辛弃疾的路子全不吻合,根本学不了。而孙大鹏才刚刚达到超一流武将标准,辛弃疾就算没人指点,三年后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