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外史-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兵都冲到了山脚下。就在此时,山头上响起枪声,看来钟华已经得手。看见机会已经出现,唐治马上命令炮兵对美军进行攻击,断绝他们的退路,同时命令沟嚎中的第一师的士兵发动反击。这些士兵利用炮火的掩护,加上手持连五发的步枪,半个小时就顺利解决战斗,仅仅伤亡二十余人,这主要还是钟华带领的部队造成的伤亡。
在攻下亚特兰大后,唐治安排部队一边收拾战场,一边清剿周围的残余美军。受那名年轻黑人的启发,唐治顺势组建了一个以黑人为首的保安部队,用他们和白人之间的仇恨为清剿美军出力。后面发生的事情证明唐治的这个想法是非常成功的,这些黑人平日里就受够了这些白人的窝囊气,如今有机会当然全力以赴,只是手段残忍了些,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一政策的推广。
到1810年12月底,第三方面军南部集群成功汇合到哥伦比亚城下,西部集群也成功占领芝加哥、底特律、孟菲斯和法兰克福(此时美国中部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城市和众多人口,美国的西进运动也还没有发生),北部集群顺势南下,也攻占了费城,正在攻打纽约。只要打下纽约这个美国最重要的城市,完成对华盛顿的包围已经不再遥远。
对于美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败,美国第四届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已经没有了初战时的豪迈设想。在詹姆斯?麦迪逊的眼中,拥有自由与民主的美国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天堂,更是上帝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代言人,然而,如今,它却要遭受东方人的玷污。而自己勇敢和善战的白人士兵带给自己的只是一场场失败的消息。到12月底,自己在战场上已经损失了不下十万人!要知道,整个美国的正规军也不比这个多多少!战打到这个份上,除了选择投降,似乎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但是,根据以前中国人在美洲其他国家的所作所为,在自己投降后,他们很可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国民运到非洲去!这是詹姆斯?麦迪逊不愿意看到的。
随着接连的失败,已经有很多白人带着自己的财产和奴隶向东逃离,在这些人看来,美国的灭亡并不是很重要的事,而保住自己的财产无疑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出海口,有船,即使是去非洲也远比呆在这里好!如果说战场的失败已经让詹姆斯?麦迪逊失望,但其国民这个时候对国家没有丝毫的认同更让詹姆斯?麦迪逊绝望!一个建国还不过四十年的国家,而且其臣民来这里主要是为了逃避迫害和掘金的人群,詹姆斯?麦迪逊的这个愿望也许天真了点。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南部和北部在就是否要坚守哥伦比亚的立场上发生严重分歧。哥伦比亚作为南部城市,是南部农场主的最后所有地,如果他们丢掉哥伦比亚,不仅丢掉了自己的家园,还会受北部人排挤,对于这样一个城市,南部农场主就是拼命也要守住的。但北方人却有他们的打算,在他们看来,哥伦比亚距离华盛顿还很遥远,况且中国人已经打到了那里,要在那里构筑防线,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如果能后退一步,在里士满和华盛顿与中国人进行最后决战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的败局已经让整个国家不可能顾及到那么多城市。同时,哥伦比亚只是南部城市,丢掉了也和这些北方人没多少关系,就是丢掉了华盛顿,也可以乘船离开这里,毕竟在那里都可以经商,但不是在那里都能找到如此肥沃的农场!
几天过后,僵持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和解,但此时哥伦比亚已经陷落。第三方面军第一师和其兄弟部队,携胜利之威快速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到1811年1月中旬,第三方面军已经攻占了美国几乎所有城市,除了华盛顿和里士满。上百万美国人聚集到华盛顿周围,涌向东部大海,希望到那里找到船舶,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一个星期后,在第三方面军杨昆的命令下,中国十万大军发起对华盛顿和里士满的总攻,在失败阴影笼罩下的美国总统和其国民仅仅抵抗了三天,就宣告失败,自此,历时三个月的美国战争以中国的胜利结束,近四百万美国人被迫再一次远涉重洋,被一船船运到非洲西海岸。在中国政府安排下,新一轮移民美洲的狂潮再次掀起,张伟的计划是整整再次移民两千五百万!他们的目的地是加拿大、美国和加勒比海的岛屿。
随着对英美战争的结束,中国成功控制了美洲,而英国人在失败后,知趣的在西非进行大撤退,把一块块殖民地让给中国商人。在国内,随着大量移民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到1811年底,中国政府共完成移民超过1亿8千万,经济总量猛增到百亿,财政收入也达到八亿,是英国的四倍!经过多年扩张,国内人口经统计后,达到3。8亿,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一吨,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生活和商业的要求,国内物质极大丰富,从北京远到德黑兰的铁路和泛美洲南北大铁路已经修通,并计划把铁路延伸到印度,并在泛美洲南北大铁路上进行东西的支线建设。更可喜的是,经过移民和环境教育,国内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过大的牺牲环境。而在各地的城市化浪潮中,新老城市也得以很好的融合。几乎是同时,随着1815年政府换届工作的展开,朱涛和张伟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积极准备,比如,提拔陕西省委书记宋世杰进入中常委,担任副总理,晋升多位中级将领,包括第三方面军第一师师长唐治,被晋升为第三方面军第十军副军长等。1811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它的后面是1812年!
第一百零八章 暗流
时间虽然进入1811年的冬天,但南国的冬天还是炎热无比,中午的雷阵雨把整个亚齐城又洗刷了一次,借着刚露出云层的太阳光,一栋别致的四合院安静的矗立在亚齐城的西郊。整个四合院并不大,只有两进,最里面的院子中两个年轻人正在摆弄院子中的菊花。
“我说二铭,你看这些菊花,今年似乎看得迟了些,而且颜色也比晚年少”,一个近三十岁的中年人一边修剪着菊花,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嘀咕。
“回公子,这菊花虽然好看,但比起这万千世界,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点缀罢了”,回话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虽然嘴上看上去没什么胡须,但说出的话却掷地有声。
“二铭,船舶都准备好了吗”?对年轻人话中带刺的语气,中年人并没有生气。
听见中年人问自己,二铭整理下思绪,回答:“回公子,一切都安排妥当,只是老爷不肯跟我们一起走,他说故国难舍,自从老爷的老师朱珪以及以刘墉为首的一些大臣去世以后,老爷早已经没有了重整山河的念头。不过,公子放心,这些年来虽然人心散了,但这些老臣却为公子积攒了一大笔财富,这些财富通过我们自己的贸易公司已经全部转移到皇城,足够我们招兵买马了!另外,在皇城,我和我的手下已经先期在那里招募了五百名士兵,但大多数为当地土族,虽然在国内我们还有一些跟随者,但由于政府实在查得太严,这些人也很难跟出来。即使跟了出来,每两年必须回国一趟的规定是我们满足不了的。”
“这个情况我知道,国内那些能经商出海的商人都经过了无数道审查,没有足够的关系是很难混出国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不是在地球上绕了大半圈,也到不了亚齐”,中年人并不想在这个比自己小将近十岁的年轻人面前显得一无所知,其实,就他本人来说,论聪明才智,并不起平常人差什么。加上从小到大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笼络人心方面更有独到之处。
“公子圣明!只是公子要想清楚,您这一出去,可就很难回来了。当然,在国内这边,我自然可以去打理,但在皇城那边就要全靠公子自己了,我也不可能经常去,一来怕暴露身份,二来担心皇城被国内发现。另外,公子到皇城安顿好后,要尽快去欧洲一趟,以尽快把事情铺展开来。” 二铭虽然二十出头,多年的四书五经,已经让他把所谓的军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在他看来,现在的国家,上无君主,下无奴臣,是对祖宗的背叛!
听见二铭说出这一番话,中年人把手中的剪刀停了下来,然后说道:“心存可以放心,这个道理我是懂的,我也知道,皇城那边的条件并不好。且不说地处热带,就是当地的那些土族就够我们受的,不过没关系,条件我们可以慢慢改善。”
“谢公子理解,公子知道,我们现在虽然有个贸易公司,也在郑和大陆中部开采盐田赚了点钱,加上修建皇城、招兵买马、储备钱粮和上下打点,这都是要钱的,所以,到目前,整个公司也只有了两艘大型运输船,而且,运到皇城的银两也仅仅百万,不过,好在去年我们在皇城附近发现了一座金矿,我正在安排人开采,相信很快就能开采到金子,到时候,一切都好办了”,想到这里,二铭长长的舒了口气,几年的商业磨练,已经让他的心里比他的外面成熟许多。对于自己能遇上自己面前的这位公子,非常感谢其知遇之恩,特别是在其自己父亲去世后,二铭就把自己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看起来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事业上来。和国内其他在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人不同,二铭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是为君上而活着。
原来,他们不是别人,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正是爱新觉罗旻宁,而二铭则是翁心存,作为和晚清关系最密切的翁世家族,读书报效君上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如果历史还是停留在原来的时空,这种选择无疑是最正确的,但在1799年,世界和翁家开了个不小的玩笑。随着北京陷落,乾隆、嘉庆被擒,作为嘉庆儿子的旻宁也被监禁起来,直到两年前才被放出来。在旻宁被监禁的这段时间里,翁家到处活动,并积极为爱新觉罗家族重新成为君上而准备。但在接而连三爱新觉罗家族老臣一个个去世以后,特别是在其父翁咸封去世以后,整个计划遭到沉重打击,翁心存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不得不挑起这个大梁。
作为整个事件的受益人,爱新觉罗旻宁在自己被放出来后,一改往日的脾气,和翁心存一起谋划整个事情,并积极学习新事物和各种新技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振霸业。但整个事情的进展并不是很顺利,特别是在进入1805年后,他们很难能在国内找到同路人,因为即使原来的很多王公贵族在新的国家建设中都获得不小的利益,为了逐渐虚无的梦想他们已经不再热衷。于是,在翁咸封的谋划下,整个计划开始向国外转移,在那里,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和技术,土地和人员并不稀缺。在这种情况下,旻宁在出来后,也不止一次的动摇过,毕竟如今的华夏帝国无论疆界还是国力都远超过清帝国之上,当两年前,旻宁第一次看见世界地图时,就被深深的震惊过。而现在,华夏帝国更是把整个美洲纳入自己的版图,就是欧洲最强大的英国人也被帝国海军赶回了老家,听说这次战争帝国的人员损失没有超过十人。
如果说,这些报道有可能带有水分,那么旻宁在国内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切的感受了。在国内,除了以前的东西都几乎被保留下来外,还出现了无数新事物,以至于在这两年中,旻宁都一直在学这些。如果自己能掌握其中百分之一的技术,那么称雄整个非洲自然是非常容易的。但对于把技术带到国外泄露出去,国内有着严格的规定,为防止技术泄露,国内不仅在出国商人上规定每两年必须回国一次接受审核外,还在全球范围内派遣了无数情报商人,一有发现,按照法律,就可以就地枪决。就拿亚齐来说,作为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这里的各种设施和技术条件,都比国内落后很多,按照国内的说话就是,只要比欧洲先进点点就成。因此,如果自己真的要把技术带出国,那么必然回不去,而且还得保证自己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安全,除非自己有一天有能力反攻回国。
从国内涌现出的各种消息来看,欧洲的战事越来越混乱,哪个叫拿破仑的家伙似乎和俄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再从国内的各项军事准备来看,自己的老仇人朱涛很可能趁此计划进行西征,按照现在的军事力量对比,把整个欧洲纳入华夏帝国的版图都是有可能的。想到这,旻宁有种莫明的激动,毕竟自己也是华夏人,旻宁安慰自己。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的家仇将永远也不可能得到雪耻,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势在必行,即使不能阻止,也必须延缓,否则自己的计划很可能中途而废。不过,唯一庆幸的是,当初翁家把皇城选择在非洲,而现在,国内对非洲的控制却非常乏力。
想到这,旻宁放下手中的剪刀,转过身,说道:“心存,整个计划必须加速,否则,等到朱涛收拾了欧洲,那我们就没有什么时间了。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我们顶多还有两年的时间,两年一过,我们必然处于浪尖上。
对于翁心存来说,是很少听见旻宁这样庄重的和自己说话的,回答道:“公子放心,我一定全力尽快去完成整个计划,只要有两年时间,以我们现在的财力和皇城良好的地理位置,我可以给公子招募到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和培养出上千名技术工人!到哪个时候,就是我们和国内决裂,以我们的实力和皇城的地理位置,也可以和国内周旋!”
在两人的谈话中,天空的云层越来越厚,仿佛刚才的阵雨并没有让老天爷满意。说实在的,翁心存对于自己刚才的这份保证还是有把握的,但即使完成了上述任务,翁心存对于能否反攻回国内却一点也拿不准。在翁心存看来,这点实力实在太糟糕了些,也许对付非洲那些土族还行,如果有一天国内派遣一支舰队去剿灭自己,生存的希望会是多少,翁心存一点底也没有,也许到哪个时候,自己不得不退到原始森林中去!但这样的想法,翁心存是不能说出来的,对于旻宁来说,他又何尝不知,但也只有把这种糟糕的未来放在肚子里的份。
时间好不容易到了晚上,趁着港口不太明亮的火把灯光,旻宁和翁心存一行人登上了早已经停泊在港口中属于自己公司的商船,几声汽笛过后,商船载着他们的梦想慢慢驶离亚齐港。一个月后,这份情报被摆到朱涛的办公桌上,于是朱涛做了以下批示:‘其所有人如果在两年内不回国,则视为自动放弃中国国籍,只要他们不通敌,政府将不追求其责任……’然而,朱涛这份批示能起多大作用,估计就是朱涛自己也不知道。
第七部 西征
第一百零九章 合作
就在旻宁离开的半年后,一个神秘的东方人出现在坎宁的首相府内。两年来,为战争买单的坎宁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老了许多,他的老对头卡斯尔雷还是处处和其作对,这让坎宁疲以应付。自从英国在和中国的印度洋海战中失利后,英国在海外的势力急剧萎缩,到目前,已经彻底成为一支地区性海军力量,被中国人压缩在南到北回归线,西到西经30度左右的区域内,其他海域早已经成为中国人天下,一个月前,中国人的战舰甚至出现在爱尔兰的外海!对于这样的改变,完全出于坎宁的预料。这种改变,使贸易立国的英国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国内政策的地步,加上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整个1811年,整个英国的财政收入刚刚超过3千万英镑,比两年前又减少了一半!这使得国内各种开支和建设都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这其中也包括军事开支,整个海军舰队规模减少到300艘战舰的规模,其中包括战列舰150艘左右。这种规模,在坎宁看来,只要中国人派十艘铁甲舰过来,整个英国海军舰队都有可能被歼灭。唯一让坎宁感到幸运的是,自己海军建造的两艘铁甲舰已经下水,正在进行晒装,另外两艘还在建造。无奈的是,由于钢铁和资金短缺,此时出于内困外焦的英国已经建造不起太多的铁甲舰,四艘已经是议会的最高上限。
英国的这种改变,让拿破仑可以放开手脚为征服俄罗斯而准备,到1812年6月,50万拿破仑大军已经集结在俄罗斯的边境线上。这样的情况,对于坎宁来说,是他不愿意看到的,这意味着,一旦拿破仑在欧洲大陆取得霸权地位,那么英伦三岛必然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然而,今天,一个陌生的中国人要来见自己,而且没有任何中国官方身份,似乎还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好东西。坎宁在对中国情报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这个中国人的到来,无疑有种救命稻草的味道。
来人并不是其他人,正是半年前离开亚齐的旻宁。早在旻宁被放出来之后,来英国就是他重要的一步,为此,他放下身价,拼命学习英语,以便为联合英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由于这次见面非常秘密,两人在首相府内经过必要的礼节后,就坐下进入正题。
在来之前,旻宁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对英国以及坎宁其人进行了解,但在正式见面后,以前的那些计划都显得有些过时,只好视情况进行变通。
“我亲爱的爱新觉罗旻宁先生,您的到来让整个英国充满了希望,我听说,阁下是高贵的皇族后代,就和英国的王子殿下一样高贵,对于这样的客人,英国和我一直是非常欢迎的”,坎宁和整个英国虽然对中国的情况并不很了解,但爱新觉罗这四个字在他听到后还是明白这背后的含义,那么,由此可以推断,这次爱新觉罗旻宁的到来,决不仅仅是拜访自己,而是和自己合作,用不好一点的话说,就是爱新觉罗旻宁把自己能知道的一切出卖给自己,然后换取自己在其他问题上的支持。
多少年来没有听到这样的赞美,当爱新觉罗旻宁忽然听到这番话后,整个人都飘飘然起来。“首相大人客气了,我这次来英国,能受到如此欢迎,是我的福气”,旻宁并不想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目的,要个好价钱才是他关心的,因此,只是敷衍着回答。
听见旻宁并没有自己进入主题,几乎没有和中国人打过交道的坎宁决定把话挑明,否则谁知道这些狡猾的中国人会让自己上什么当。“先生,您这次来,不知道我和我国能为阁下提供什么,当然,我想阁下这次来英国,也一定为英国人带来了数不尽的希望”,坎宁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交易两个字,但这样的言语就是呆子也知道它背后的意思。
旻宁皱了皱眉头,显然,这样的方式有些让他接受不了,但仔细一想,这样的交易虽然露骨了点,但也是明码标价。“首相大人,我这次来,为大人带来了两样东西,我这里有一份图纸,里面有详细的设计样式,只要大人的价钱合适,这就是大人的”。其实,对于旻宁和他的党徒来说,要想从国内带出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且不说海关的审查,就是平常的报纸和电台对于任何新东西的介绍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他要学习技术,那么就只有去工厂,当他一旦进入工厂,那么也意味着他永远也别想踏出国门一步,即使他把这种技术传给别人,也仅仅是这项技术中的一个小步骤而已。因此,旻宁带出的新技术并不多。
坎宁接过旻宁递过来的一个袋子,从介绍上看,这是一艘铁甲战舰和一门大炮的设计图纸,摸上去,袋子里面是厚厚一叠纸。“阁下就给我带来这个东西么”?当坎宁第一眼看见介绍后,深深让坎宁惊讶,但这种表情只是一扫而过,很快恢复正常,为压低要价,坎宁显得毫不吃惊,甚至有点鄙视。
坎宁的这个小动作,自然没有逃过旻宁的眼睛,他来到坎宁身边,拿回自己的图纸,起身就要走。这一动作,让坎宁彻底放弃先前的想法,而是急忙拉住旻宁回到原先的座位上。
“首相大人,我这次来英国是真诚想和贵国合作,如果大人觉得这些图纸没什么奇特的地方,那还不如烧了了事。”旻宁坐回椅子上,假装生气。虽然,这两样图纸就设计上来说,和原样有不小的出入,其中,以战舰的出入为最大,在战舰的图纸设计上,很多技术细节都是参考旻宁自己商船的设计。但就其中取消船舷炮这一项对于英国人来说,就是一向革命性的技术。
“阁下不要生气,这次阁下给我们带来如此厚重的礼物,不知道我能给阁下回报些什么,只要我和我的国家能够做到的,阁下只管开来”,坎宁这次是真的放下身段。
看见有门,旻宁知道这两项技术是英国人非常需要的,因此并不急,而是想把价格开大。“首相大人,您应该知道,现在中国国内对新技术是进行完全封锁的,任何人都很难带出其中的任何一项新技术,这次我给贵国提供这些新技术,是冒着很大的危险的。当然,我也不瞒大人,我这样做是想获得利益。”
“这个我知道,当然,对于阁下的要求,我刚才就说了,我会尽力满足”。
“既然首相大人如此真诚合作,我也痛快些,只要首相大人能够给我以下条件,这两项东西就是贵国的”。
“请阁下说来”。
“这一,英国和我华夏皇国结成永久同盟国,当任何一方遭受入侵时,另外一方都有义务为这方出兵,直到打败入侵者;二,提供给我国月产布匹一万皮的纺织机器和一千吨钢铁,并提供相应技术人员;三,一次性支付二百万英镑(一英镑相当于三两白银)给我国,作为报酬;四,由贵国给我国建造和训练一艘铁甲舰,平时归贵国供给,战时由我国自己指挥……”
以上四条,如果放在平时,坎宁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但现在坎宁十分清楚,如果不在海上重新找会霸主的尊严,那么英国就不会有出路,而要找回尊严,铁甲舰和大炮是最重要的决定因数,虽然旻宁的条件十分苛刻,但最终双方还是达成协议,只是在第三条上,两百万变成了一百万。
这样的结果,对于旻宁来说是十分满意的,就他的皇城来说,在建设起初,旻宁就十分清楚,以后一旦和国内决裂,那么想在海上和国内兜圈子是不可能的,因此,旻宁和皇城的位置选择在非洲内陆,只通过长长的河流和外界联系。这四条协议中,对旻宁而严,第一条和第四条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旻宁清楚,英国人现在要想在海上找回以前的地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时也是天真的。而旻宁这次换机器,筹资金,完全是为了在地理位置上再补上一条,自给自足!
在旻宁和英国成功达成协议后,就马不停蹄的赶回皇城,去建设他的华夏皇国。按照旻宁以前的打算,本来还想去法国走一遭,顺便用技术换点东西回来。直到来到英国后,旻宁才知道,拿破仑的大陆政策总有一天会和朱涛的西征宣传搅和在一起,到那时候,双方产生矛盾那是再自然不过。而英国,由于孤悬海外,有可能不会成为朱涛的目标,因此,现在拉上英国,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况且,自己带出的新东西并不多,为自己留点也是旻宁的打算,毕竟,时代在变,新东西也在不断的产生,谁知道今天的盟友会不会成为明天战场上的敌人,这一点,谁都说不清楚。
当然,旻宁有旻宁的打算,坎宁有坎宁的计划,在他看来,要不是现在财政紧张,坎宁可能答应给旻宁的筹码还要高,毕竟,让中国人自己和中国斗是坎宁非常愿意看到的。现在,只要国内把这两项新技术尽快消化吸收,依靠以前积累的财富,等有一天,在蓝蓝的大海上再和中国人一决雌雄!
就在英国人正积极备战的时候,海峡对岸的法国人和他们的伟大皇帝陛下拿破仑也没有闲着,虽然,这次出兵五十万远征俄罗斯,从各种情况来看,这次出征都必然充满危机。寒冷的天气,不高昂的生气,西班牙人的反抗,波兰人由热情支持转成冷漠,以及俄罗斯人避而不战,引诱自己深入等。虽然存在如此多的矛盾,但在拿破仑看来,征服俄罗斯都势在必行!只是,对于这一切,哪个遥远的东方帝国,是否也在做如此的准备,拿破仑和他的敌人、盟友并不清楚。
第一百一十章 备战
1812年6月的北京异常炎热,雄伟的故宫在这种可以杀死人的太阳光中也显得有些破落,整个老城内除了在马路上奔跑的汽车外,在街道上很少能看见行人,只有新城的建筑工地提醒着游人这里并没有犹如黎明一样静悄悄。
作为胡志民的高级幕僚,逃学经商的李浩这些年来可以说一帆风顺,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还娶上一个漂亮的媳妇,养上一对儿女。今天一大早,李浩就赶到火车站的仓库安排后天发往中帐的货物,到中午时才准备停当。下午,他还得去参加一个募捐活动,这几乎是李浩每月必须去做的一件事情。按照胡志民的安排,同时也是在政府的提倡下,胡志民每年都会把纯收入的一半捐出来,作为慈善基金,在以胡志民为代表的一些大商人的带领下,整个中国的资产阶级在完成原始资本的初步积累后,已经开始把更多的收入投入到回报社会的行动中来。但由于天气实在太闷热,加上回家的路有些遥远,李浩只好把自己的汽车停在一个茶馆前,准备在这里解决温饱问题。
分为上下两层的茶馆里的人并不多,李浩要了一个楼上雅间,就近买了份京都评论,点上几个小菜,放下佩剑,慢慢的吃起来。李浩在稍微填饱肚子后,开始边吃边看报纸,对于十年前自己弃笔从商,李浩并不后悔。自己干上这一行后,至少让自己再也不要为钱而发愁,不过,在李浩看来,如今这样的社会,几乎不存在饿肚子的情况,按照朱涛两年前的国庆讲话,整个中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为零!即使是残疾人,也在政府救助和社会慈善基金的帮助下也不愁没饭吃,绝大多数人早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对于社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李浩看来,这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技术和移民为以上目标的实现贡献巨大。其实,对于李浩来说,经商并不完全是为了钱,多年行走在中原与中亚的李浩,对中亚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经过多方调查和收集到许多资料后,李浩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现在生活在西到西欧,东到中国新疆的白人他们原来共同生活的地方居然是高加索山北部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顿河平原!这一发现,让李浩成为中国历史界的知名人。
李浩缓缓打开京都评论,上面充满了各种新闻,有国内政策解释,有地理常识,有国际形势,甚至还有攻击政府现行政策的文章,看到这些五花八门的文章,李浩有些好笑。在李浩看来,如果几年前,一些没落的地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攻击政府,那是可以理解的,但十多年的改革,几乎让所有中国人受益,其中就包括这些没落的地主阶级。现在还有人拿政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