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历史]昏君自救记-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太过咄咄逼人似乎不是太好。
撤军之后,大家又要坐下来和谈,这才是糟糕事儿,虽然有了广州,福州几个通商口岸,可是进驻大清之后,发现压根儿就不像是传说的那般,这里的工厂机器甚至比自己的还要先进,原料更加低廉,外加上更加更加低廉的劳动力,自己还哪里有什么竞争力呢?
至于开办工厂之类的,大清的土地使用费又设置的那般高,如果说这种情况下,自己若是还能赚钱,那就是见鬼了。
商人都没有一个是傻子,大家谁也不愿意做赔本的生意,不是吗?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不明情况的洋人们想要进驻大清,想要分一杯羹,这些弄不清楚状况的家伙们却实际上掌控着国家。
大资本家们想要达成自己的愿望,那么,官员们只能想别的法子了,显然,武力的比拼输了之后,这对于欧罗巴列强来说,显然不是个什么好消息。
之前还能联合起来,可是现在,大清开始了和美国的各种合作,单独地撇下了欧洲诸强,大家谁都不高兴,谁都没好处得了。
最为失落的应该算是英国政府了,不过现在,他们显然还顾不上大清这块儿肥肉,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大英帝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暴动。
如果只是一个地方有这样的情况,那么他们还不会有什么奇怪,可是这么多的地方都有暴动,若是背后没有人支持的话,那么他们哪里来的武器呢?
不过现在还不是追究这些的时候,英国政府开始全面镇压暴动的举动。不过可惜的是,越是镇压越是反抗激烈,而且范围也是越扩越大,这让英国政府再也腾不出经历来折腾别的了。
至于法国政府,南非大陆的暴动就够让他们头疼的了,所以英法两国忙着自己的烂摊子,这让大清赢来了宝贵的时间。
至于美国,虽然也知道这也是另一只豺狼,不过目前还算在可控范围内,是以道光帝对于美国人的合作很感兴趣,反正合作也算是双赢,并不是大清吃亏,倒也无所谓了。
双方简直就是一拍即合,撇开了英法之后,美国人有了独占大清这块儿肥肉的机会,这让野心勃勃的美国佬如何能不高兴呢?
这种送走豺狼,迎来虎豹的举动现在看起来似乎一切都还好,不过唯有被小光团提醒过的道光深知美国的危险性。
不过与其每天提防别人,还不如加紧地发展自己,大清大规模的工程不停地上马,这其中,浪费的自然是不少。
不过除了故意的之外,大家对于这种财政上的支出大部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显然意见的是,皇帝是支持态度,所以大家也就不去理会了。
不过社会发展太快,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要显然就是个大问题了。
好在不会因为有信仰缺失的问题,不过对于大清的民众来说,日子还是越发地空虚起来了。
道光这个时候不顾众臣的反对,大规模地开始设立大清皇家图书馆的举动显然赢得了老百姓的好感。
读书识字,这在华夏大地上一直都是神圣之事,现在,有了这样好的机会,显然,大家都更加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跃过龙门,成为人上人。
当然了,皇帝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有了特殊贡献的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这显然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皇帝前些年力压重臣的反对,改革科举,在现在看来实在是再英明不过之事。大家开始称赞皇上圣明了。
大清的商人占据的比重越发地多了起来,而且他们的作用也日益地凸显了出来,若是再不给予他们相应的承认,就是那些老顽固自己也有些看不下去了。
而且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的大清,似乎有了全民皆商的趋势,若是将来大家都去经商,无人种地,该如何是好?
好在他们有个高瞻远瞩的皇帝,户部对于大规模农用机械的研究自从皇帝下了命令之后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银子像是流水一般地花了出去,至于成效么,目前并不是太过显著。
大家的闲言碎语自然不少,好在有皇帝坚定不移的支持,所以户部的研究才能一直进行下去。
显然,大清的种种变化,当然也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吸引了大规模的外部人员。
大清的技术移民政策在这个时候开始实施,远东的黄金之国一向都在欧美各国流传,现在有了技术移民政策,很多人开始申请移民。
所谓的技术移民,自然是有鱼龙混杂的,这个谁也避免不了,不过十之三四的人才能吸引到大清,这就很好了。
不过这个政策也引起了朝中顾问团的不安,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难道不用遵循了吗?
☆、第34章 道光9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老祖宗一直都在强调的,难道说流传了数千年的智慧就没有道理了吗?
谁会知道这些所谓的技术人员当中没有间谍呢?他们都不爱国地从外面移民进来,这如何能保证他们会维护大清的利益呢?
顾问团在这个问题上,并不会有半点畏惧皇帝威视,一副据理力争的态度,大家似乎都习惯了这种举动。
当然,皇帝的纵容起了很大的作用。
顾问团简直就取代了御史们的职责,这对于御史们显然是个极大的打击,不过在老家伙们面前,哪怕是再铁口的御史,也不敢有什么过激的举动,这就是老家伙们的能量了。
道光其实也不在乎那些人是不是会维护大清的利益,他只是想借助他们的大脑而已,再者说了,大清也需要这种交流,这样才能保证进步,否则等自己离去,大清该如何发展?该如何保住这种领先?
所以,他认为这是在培养大清的造血功能,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高瞻远瞩的。
好在皇帝说一不二的性子在此事上也现实了出来,大家反对过了,皇帝还是乾纲独断,那也无所谓,反正自己尽力了。
说不定皇帝是对的,说不定他太过高瞻远瞩,所以大家目前还猜不透他的目的,所以大家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了。
至于将来,谁知道呢?
四皇子作为嫡子,显然是第一继承人的人选,不过看着皇帝的心思,似乎并不过分地看重四皇子,反而是六皇子奕訢更受宠爱一些。
当然了,六皇子的能力也是其中的缘由之一。
可是作为嫡长子出身的皇帝难道不更喜欢嫡子么?当然,四皇子也算是庶出,并不是正统的嫡支出身,不过现在,他的母亲身为大清继后,这位四皇子便有了嫡支的身份。
至于六皇子,看起来实在是年轻版的当今啊。
这位六皇子能力出众,学识渊博,允文允武,能得到皇帝的欢心,倒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之事。
两位皇子各有所长,大家谁弄不清楚皇帝的心思就是了。
不过关于储位之争,已经显露出了端倪,皇帝的按兵不动政策实在是让人有些担忧。
那么到底道光帝是怎么想的呢?
对于现在的道光来说,两个儿子,也算是各有所长,不过目前来说,老六似乎更合乎自己的心意一些,只是能力上显然并不足以驾驭这庞大的帝国,所以,他放任老六和老四的争端,想要赢得自己的欢心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自己的能力,学识,这才是最为主要的。
皇帝的心思谁也揣测不来,两位皇子似乎也是一副“各凭本事”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皇帝最为厌恶的就是窝里横,所以拼命地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出来。
不过问题也就来了,在能力方面,六皇子奕訢完爆四皇子。
四皇子心情若是能好的起来,那就是见鬼了,不过他有两方面的强援,一个是后宫的势力,母亲是当今皇后,牢牢地掌控着后宫,另一方面就是师傅了。
四皇子的先生为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杜受田,此人深受道光信任,所以对于皇帝的心思的揣测远远在其他朝臣之上。
杜氏一族自然也是显赫非常,作为读书人,他们是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物,曾经有过“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的美名,在士林,显然有极高的威望。
杜受田以科举传胪的身份入仕,又有庞大的家族支持,又有自身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其人为官一向勤谨著称,官声颇佳。
有这样一位先生,可见四皇子的优势所在了。
不过什么优势都抵不过皇帝的心头好,六皇子最大的优势就是皇帝的宠爱,当然,还有自己的才能。
所以,这才造成了双方势均力敌的局面,皇帝对于下面的风起云涌一副全不知情的模样惹得下面人心中吐槽不已。
道光的心思,哪怕是杜受田,他也不管说自己就是全然知道,不过事情没有走到最后一步,显然大家的机会均等,各自拼命表现就是了。
大清的储位之争倒也引起了一番波动,不过显然在可控范围内,皇帝似乎并没有任何的偏向,也不允许他们之间的恶意争斗。
所以,大清的运作还是一如之前,皇帝这下子满意了。剩下的,看戏就是了。
至于立太子什么的,反正自己还健康,再等等看吧,道光还没觉得自己到了要立继承人的地步。
道光二十年,第二次大清对英法的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似乎并无迹象可循,一切都颇为地突兀,其实不然,有了上次的教训之后,英法这次显然有有备而来,虽然大清水师已经极力地在海上护送大清的商船了,可惜,在英法的全面阻截下,大清的商船损失惨重。
这下子,别说是皇帝了,就是群臣也无法接受,这商船代表的可不止是商人的生意。所以战争一触即发,之前也不过是因为小小的船只冲突而已。
就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正面对抗,大家谁也不想认输,都想争个输赢出来。
英法经过这些年的折腾,总算是能控制住殖民地的暴动了,虽然还是有小规模的反抗,可是这并不妨碍大局就是了。
这个时候,还不去找罪魁祸首的大清算账,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再者,大清对外的贸易顺差情况从来就没有改变过,难道整个世界都要成为大清的商品基地吗?
这样子的事情一直持续下去,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国家的工厂破产,工人失业,造成社会更大的不稳定吗?
所以,对着大清的这一战,那是必须要打的,不过这次,显然英法也学聪明了,拉拢来了更多的同盟国,比如葡萄牙,比如德国之类的,总之,拉拢的同盟越多,自己的胜算就越大,至于到时候瓜分胜利果实时,大家起了争端,那就是另当别论了。
不过让大家放心的是,大清的疆域足够大,哪怕是每个同盟国划分一块儿区域,这都足够的。
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美国竟然站在大清的一方,美国人也不是傻子,越是与大清合作,越是了解这个国家的深不可测,都是利益,与大清合作,显而易见,自己能得到的更多,所以美国人并不在乎自己与谁合作。
反正主战场也不会落到美国的领土上来,自己也就是打酱油,然后捞银子就是了。
这次的大清对外战争自然是惨烈无比,大量的平民从南方撤离,然后整个南方沿海地区就成为了战场。
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作为一直都有准备的一方,大清拿出了震慑性的武器,外加上先进的军舰,虽然损伤不少,可是到最后,还是赢了。
这下子,同盟国就尴尬了,大家彼此之间开始了指责,推卸责任,谁也没想到,竟然联合三四国之力,战争到了最后,竟然输了,这实在是是个巨大的打击。
不过目前最为重要的反而是战争该如何善后之事,大清显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削弱敌人的机会。
大清的谈判团经过皇帝的授意之后,携着胜利的威视,展现了自己咄咄逼人的一面,一点儿也没有古老东方大国的风范。
大家对于这个评价,只是不屑地翻了个白眼,大国风范,那是个什么鬼?
您发动战争时,怎么不害怕咱大清的大国风范呢?
大家展开了唇枪舌剑,作为战败方,又是战争的发起方,显然要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个时候,英法两国就成为了倒霉鬼,就是同盟国中,也是想要推出英法作为替死鬼,大家都在积极地联系大清,反正想要削弱英法的也不止是大清啊。,
就是美国,德国这些国家,谁不想扩张?谁不眼馋英法的殖民地?现在到了瓜分这些果实的时候了。
这种情况,简直就众人瞠目结舌,特喵的,这就是传说中猪队友吧?
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大清众人更加地了解了这些列强的本性,唯利是图,毫无人性可言。
如果是大清落败的话,那个后果……只要想想,都让人忍不住地打个寒颤。大家对于皇帝的崇拜上升到了另一个地步。
两年的战争结束,道光二十二年,在经过不停的扯皮之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割地赔款什么的,那就是正常范围内的,让英国政府最为肉疼的就是失去了印度这个基地,这种失败开始让庞大的大英帝国有了一丝疲态,似乎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模样。
当然了,法国也好不到哪儿去,对于同盟国趁火打劫的情况,他们虽然心里有些准备,可也没料到会严重到这个地步。
英法沉寂下来,德意等国,趁势而起,当然了,还有大清的盟国,投机商美国,这次投机成功,让美国摆脱了小弟的身份,开始成为了一方谁也不能忽略的势力。
好在美国远在大洋彼岸,欧洲大陆的各位豪强哪怕有所警惕,也不会太过提防。
主要是现在大家有了大清这个最大的敌人,美国人自然而然地就被人给忽略了。
哪怕是摆脱了小弟的身份,不过也并没有让人觉得美国能强悍到哪儿去,这也正常,也符合美国人对自己的定位,他们现在最想要的就是躲在大清的羽翼下,累积力量,然后总有自己能登上世界之巅的那一天。
美国人的野心道光自然是看的明白,不过他并不觉得美国人有实现野心的可能,大清只能不断地壮大自己,而不是惧怕别人的强大。
这般霸气的宣言也唯有一代人杰才能宣之于口,一时之间,众生皆以天朝上国的姿态来应对洋人,形容也更加地自如起来。
☆、第35章 道光10
道光帝为大清,为万千民众注入了新的自信心,这种精气神的作用似乎并不亚于他带领大清赢得了两次对外战争。
不过他今年将是六十高寿之人了,对于皇帝来说,现如今最为重要的便是继承人了,四皇子与六皇子之争也进入了白日化的阶段。
朝臣们该下注的也早已下注了,该站队的也站队了,当然了,还有坚定的帝党,站在皇帝的身后,总归是稳稳当当的。
虽说这帝党也并不是很安全,可总比参与夺嫡风险要少了许多,谁做皇帝他都要倚重和拉拢帝党不是?
大家现如今就等着尘埃落定呢,皇帝的态度似乎也很明确,他有意退位,做个逍遥自在的上皇了。
是以,两位皇子都在做着最后的努力,谁能赢得这场继承人之争,显然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好在皇帝也并没有让众人等待太久,皇帝竟然公然地在朝堂上立太子了,六皇子奕訢为太子,四皇子为亲王。
这场夺嫡之争最后以六皇子奕訢的胜出而告终,四皇子虽然勉力撑着,可是苍白的面色,踉跄的脚步,都能轻而易举地让人瞧出他的失落来。
至于六皇子,虽然也是极力压抑,可是眉梢间的喜色却是无论如何都压制不住的。
六皇子的胜出虽然大家早有察觉,可是真的到了这一步时,大家还是觉得有些震惊。
六皇子成为了太子,这是大清第二位太子,入住的也是曾经的太子属宫毓庆宫,这就更加地让众人知晓了皇帝的坚决之意。
重修了的毓庆宫比之以前多了几分大气,少了几分富丽堂皇,这份设计也是皇太子奕訢自己的手笔,对此,皇帝也不多做什么评论,反正是要他自己住的地方,自己去设计也没什么大问题。
六皇子赢了,作为嫡子的四皇子虽被封为了亲王,可除了康熙朝的两位亲王之外,接下来的亲王基本上就是摆设,就更甭提是当朝了。
道光帝的两位弟弟,因为太后的牵连,是以日子过的落魄至极,虽然也有自己作死之故,可是他们不受皇帝待见,被处处打压也是实情。
他们的处境便是这般艰难了,就更甭提是嫡子的四皇子了。
自古不能上位的嫡子的下场简直闭上眼就能看到,四皇子一时之间乱了分寸,乱了进退,道光帝倒也能明白。
不过明白归明白,可是看着他这幅失魂落魄的鬼样子,他还是气儿不打一处来。
是以,四皇子被传召乾清宫,与皇帝共用午膳的消息传来,他自己还是处于浑浑噩噩之中。
等到了道光面前时,四皇子还是打不起精神来,不过是勉力支撑罢了。道光帝看着儿子这幅样子,摇摇头,佟佳氏也算是个杀伐决断之人,没想到她的儿子竟然这般不中用。
当然了,这也是自己的儿子,道光自己心中的失望可想而知,只是将千般心思掩下,只是与四皇子一起用了午膳。
四皇子本以为皇父唤了自己前来,或是斥责,或是安慰,可惜,皇帝这般并无作为倒真是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
最后,强颜欢笑的四皇子勉强用了几筷子,然后带着无尽的失望,离开了乾清宫,回了自己的府邸。
别人可以不去理会四皇子,天天地设着法儿地巴结太子,可作为母亲的皇后佟佳氏却是无法不理会自己的儿子。
皇后一向不干涉前朝之事,可是为了儿子,她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前来乾清宫求见,道光似乎早就知道她要来一般。
夫妻俩把酒叙话,到了最后,皇后也总算是探听出了儿子落败的缘故,竟然是因为四皇子福晋之故。
四皇子出身叶赫,众人都听过关于叶赫女人的说辞,是以这个借口虽然不大高明,可是四皇子宠爱福晋之事倒是朝野知晓。
这下子,倒也说的过去了。
四福晋深受四皇子宠爱,彼此情深意重,这之前都是满朝称赞之事,就是皇帝也曾赞叹过,可惜,谁知道竟然会坏在这事儿上。
尽管皇后并不是很相信这个理由,可是比起自己意识中关于儿子能力不足的问题,她还是相信了这个借口。
然后,叶赫氏的好日子便来了,她相貌,学识,无一不是上上之选,皇后也屡屡地因为这个儿媳选的好而曾得意过。
可谁知,到了今日,竟然是这个女人坏了儿子的大事儿,皇后若是能饶得了叶赫氏,那才是见鬼了呢。
当然了,四皇子自然也能听到这个消息,他虽然也知道这不过是皇父的托词,可是总比将责任都怪罪在自己身上为好吧?
慢慢地,在叶赫氏的哀怨中,四皇子开始冷落嫡福晋,转而开始宠爱侧室。
本来政治上失败,可现在,爱情上也失败了,四皇子哪怕是有皇帝三不五时的关心,可还是慢慢地堕落了下去。
太子奕訢之前还有些忌惮自家四哥,可是现在看着他那副颓唐的鬼模样,简直嗤之以鼻,虽然不会放松警惕,可关注度却是少了许多。
至于皇后,她仍旧不去理会前朝之事,忙着让自家儿子振作起来,对于太子的态度倒是一如之前,这让奕訢对于皇后多了几分敬重。
不过这份儿敬重也不能拿来当饭吃,皇后自己位置稳当,也懒得理会太子,所谓眼不见心不烦罢了。
日子慢慢地继续下去了,皇帝慢慢地开始将手头上的事儿都交代给了太子,奕訢一方面有些小心翼翼,另一方面也有些大心思,他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也让皇父骄傲,也让大清蒸蒸日上,一展心中抱负!
慢慢地,在道光觉得自己可以撒手之后,道光便选择了退位,不过这让小光团开始吐槽,自己遇上的每位宿主都会在最后选择退位,这到底是闹哪样?
难道在皇帝宝座上坐到死不好吗?
上皇什么的,它真是觉得够了,接下来的事儿它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了。
上皇退位,然后出去游山玩水,蓝后消失在天地之间(作者君你出来,这种偷懒方式到底算什么?)
不管如何,道光选择了退位,皇太子奕訢同日登基为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孝敬之心,这位皇帝将乾清宫主殿留了出来,自己搬进了侧殿,道光虽然觉得没有必要,可是儿子孝顺,他还是挺高兴的。
上皇都六十三的老人了,可惜这位人老心不老,竟然背着儿子选择了出海,他想着有生之年,前往欧罗巴大陆,美利坚之类国家前去看看,想要知道自己的大清与世界相比,到底如何!
这样的心思他并不是第一天才生出来的,所以,退位之后,这位上皇便带着四皇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到了欧洲之后,他发现这里除了民族风俗与大清不同之外,落后的地方到处都有,这里的贫民窟简直比大清的多的多,当然也差的多。
当然了,这里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虽然目前比不上自己的大清,不过照着这般的态势下去,只怕差距会越来越小。
不过能领先这半步,已然够让道光得意的了。
他从穿越开始,日夜战战兢兢,现在做出了这般的成就,自然也有得意的资本。
离开了大清之后,四皇子似乎是发现了世界很大,许是在海上漂泊的岁月让他明白了些什么。
总之,在欧洲,扮演着普通人的四皇子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蜕变,到了这个时候,他若是还将自己失败的理由怪在女人头上的话,只怕也做不得皇父的儿子了。
所以,这位倒是真的诚心下来与自己的父亲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道光这才欣喜起来,虽然说这个儿子才能不显,可是为人厚道许多。
不过当皇帝,还是杀伐决断比较重要一点,所以他才会选择了老六,至于老四,就留在这欧罗巴吧,也省的再生出不必要的麻烦来。
道光在欧洲各国为儿子置办了不少的产业,四皇子虽然开拓不足,可是守成,倒也绰绰有余。
只是将来,他回了大清,然后让人将四皇子的家眷送出来,一家子团聚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当然了,老四的嫡福晋叶赫氏除外,四皇子表示,相见争如不见,所以就让她留在大清吧。
至于其他的几个孩子,年岁还小,当今皇帝就算是为了表达手足情深,也会好生对待他们的,道光觉得自己可以放心了。
道光的心思当今皇帝虽然猜不得十成,不过七八成还是有的,是以,咸丰帝便放心了,有了皇父亲自出手替自己解决麻烦,他也乐得不脏了自己的手,再者说了,也没人愿意背负个弑杀的名头,是不是?
不过转念,咸丰便在想,难道是皇父不信任自己么?
所以说,皇帝这种生物,都自带各种小心眼的天性啊。当然,这种种之揣测,也只能存之心间,却是谁也无法吐露。
咸丰帝的心思哪怕是远在欧洲的道光也不大清楚,不过即便是知道了,他也不在乎不是。
道光的职责完成了,这次是真的彻底地消失在天地之间了……
☆、第36章 崇祯1
天启七年七月,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乾清宫接见了自家五弟朱由检,兄弟二人密探数个时辰,不过谈话内容,即便是天启皇帝最为信重的司礼太监魏忠贤也不得而知。
天启七年八月,天启皇帝病逝,因其无子,是以作为弟弟的信王朱由检成为了唯一的继承人。
不过朱由检的继位之路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天启皇帝死后,司礼太监魏忠贤和天启皇帝的奶妈客巴巴封锁消息,将传位遗诏藏了起来。
好在有明熹宗的皇后张氏,为人正直多谋,她设法将这封遗照运送出宫,交给了英国公张唯贤的手中。
英国公张唯贤公开了遗照,联合朝臣推举信王朱由检登基,登基前夜,朱由检枯坐乾清宫,别说是吃饭,就是水也不敢喝一口,盖因张皇后传来了一句话“勿食宫中食”。
朱由检自己袖袋中藏了几块儿麦饼,靠着这几块儿麦饼充饥,度过了此生最为煎熬的一夜,成为了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汉人皇帝。
不过即便是登基之后,这位皇帝也没有好日子过,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从不曾少过。
朝中大臣勾心斗角,忙于党争,排除异己,文官位高权重,削弱皇权,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崇祯富有谋略,也无济于事。
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祖坟被毁,吊死景山的下场。
只是如今,一切都有些不同了。
登基前夜,同样是在乾清宫,同样是袖袋里装了几块儿麦饼,不过少年朱由检的双眸中闪现着坚定,当然,也少不了刻骨的恨意。
谁也想不到,吊死在景山的朱由检竟然意外重生了,在小光团的帮助下,回到了自己的登基前夜。
前世的坐立不安,到现在的淡定,谁也不知道这位信王殿下曾经经历了什么。
不过这会儿他还真是顾不上高兴,朱由检正在和小光团交流中,他知道自己即便重生了,可很多事情并不是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是以,他想得到帮助。
虽然这番话拐了九曲十八弯,可是小光团剥丝抽茧,很快地就明白了他话中之意。
小光团提供帮助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需要朱由检付出代价,对于朱由检来说,只要能让大明重新振兴起来,他什么都不在乎。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这位多疑的信王现在唯一能全然信任的就是小光团了,而且在听说要付出代价之后,反而更加放心了。
这人啊,就是这么奇怪,若是无所求,他反而更加担忧呢。
现在好了,朱由检觉得自己更加可以和小光团好好儿相处了。
作为一团数据,对于眼前的碳水化合物的心思其实并不是很了解,不过它和皇帝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对于种种诡异倒也无所谓了。
两人达成了一致的协议。
蓝后就此展开了一张朱由检问,小光团答的对话,两人关于彼此之间的指责弄了个清楚明白。
作为死过一回的人物,信王朱由检对于很多事情的了解超脱了自己的认知,当然诧异归诧异,不过他并不是太过震惊了。强悍的接受能力让人不得不点赞。
死人都可以复生,那么剩下的,即便是再如何诡异的事儿发生,他的接受度都大大地提高了。
和眼前这人相比,小光团还是喜欢更加大气的杨广,不过没得选,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二人欢愉地聊了一夜,朱由检虽然面色有些疲惫,可是精神振奋,终于又一次地站在这最顶端。
不过这一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