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夫人神算-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种从未有过的渴望在心底蔓延开来,带着些微苦与丝丝的甜意。
“我是你的……夫君。”兰陵王低低自语,将那七个字翻来覆去地想,眼底慢慢地多了些温柔之意。她依然安静地站在他面前,长发挽束,露出洁白优美的颈侧。最终他忍不住抬起手,轻轻触了触她的面颊,微凉的肌肤与他的指腹相触,带起一阵细微的战栗。
兰陵王轻抚着她的面颊,低低唤道:“阿瑶……我记得你的闺名,是叫阿瑶?”
“嗯。”
他上前两步,将她轻轻拥在怀里,又慢慢地攥住了她的手:
“等我回来。阿瑶,等我回来。”
————————————————————
北齐年间,北面突厥连连侵扰,北方诸郡苦不堪言。兰陵王高肃带兵转战晋阳、并州等地,三战三捷,声威赫赫。在突厥人军中,甚至流传着兰陵王是索命厉鬼的传言,因为他带着一张狰狞的青铜面具,手下败将数不胜数。镇守北地至今,从未有过败绩。
世人皆知兰陵王骁勇善战,但却从来都不知道,他为何要带着那张厉鬼般的青铜面具。
等到后来,那张青铜面具变成了突厥人夜里挥之不去的噩梦。但凡有兰陵王出现的地方,所到之处势必连连溃退,从晋阳和并州,到巨鹿、长乐、乐平、高阳四郡,兰陵王以身镇守大齐边疆数年,突厥人也接连踢到了数年的铁板,最终不得已,转战西面的北周。
而与此同时,兰陵王也将注意力放到了西面。
兰陵王高肃的名声,不单在突厥人军中流传,就连在北周宇文氏的王庭里,也时常会听到高肃高长恭的名字。但与高肃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却是他那命里带煞的传言。北周刚刚立国不到七年,宇文觉、宇文护等人甚至还记得高肃祖父高欢的名字——他们曾经是同僚——因此对这位从无败绩的兰陵王高肃,也稍稍地多了些兴趣。
但高肃对他们,却不仅仅是兴趣而已。
此时距离他离开邺城,已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了。这半年里云瑶时常会给他写信,但每封信里都盖着皇帝的戳儿——显然是被皇帝仔细地翻看过。他担心身在宫廷里的王妃,但又因为西边战事吃紧,而且事情迟迟不能解决,心里难免会感到焦灼。
转眼间,时间就到了冬天。
————————————————————
她提着宫灯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宫人们看见她,都纷纷地行礼问安。自从那天被带到宫里之后,她就一直住在郑昭仪殿里,许久都不曾出过宫门了。
但她向来都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前世如此,今生也是如此。
“阿瑶。”郑昭仪在身后唤她。
云瑶停住脚步,提着宫灯转了个身,笑道:“姊姊唤我有事么?”这半年多以来,郑昭仪对她事事关怀,可以说是好到了骨子里。除了不许她出门之外,几乎是有求必应。云瑶在她宫里住了大半年,也渐渐地收了心,除了偶尔会给高肃写信之外,便再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了。
郑昭仪踌躇片刻,才轻声道:“太子想要见你。”
这段时间云瑶在宫里,甚少会见到那位太子殿下。就算是偶尔见到了,也会远远地避开,所以一直都相安无事。这回听说太子想要见她,难免会感到有些诧异。
“姊姊可知道,太子为何要召见我么?”云瑶提着宫灯,与郑昭仪并肩而行。宫灯在她的手里摇摇曳曳,照出了一地斑驳的影子,隐然飘着一缕烛火特有的气味。
郑昭仪犹豫片刻,摇摇头,道:“我也不知。”
云瑶轻轻嗯了一声,道:“我晓得了。”
她想起兰陵王临走的前一天,博陵王府大宴,太子高纬放浪形骸,几乎可以算作是未来的昏君苗子……这样一位太子想要见她,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与郑昭仪并肩走到殿里,果然看见了那位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依然是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将脚搁在案几上,靠在宫女怀里让人给揉肩膀。等见到云瑶进来时,高纬脸上浮现出一抹残酷的笑;
“原来你是在装傻?”
☆、第21章 北齐|还归
高纬脸上浮现出一抹残酷的笑:“原来你是装傻?”
他从宫女怀里起来,居高临下地望着云瑶,冷笑道:“孤记得那日在博陵王府里,嫂嫂故意做疯妇之言,惹得孤兴致大起,竟然将堂兄给丢到一旁,忘了好好‘招待’他。嫂嫂说,这可算得上是欺君——哦,欺太子之罪?”
云瑶攥住袖摆,从手里无声地滑落了三枚铜钱。
扑、扑、扑。
三枚铜钱落在了精致的地毯上,收尾红线相连,呈现出一个奇异且诡谲的卦象来。她略扫了一眼,就从记忆里找到了那一卦的名字:无妄。无妄卦,利有攸往,通常为,凶。
她用足尖一点点地碾去那三根红线,安静道:“回太子话,臣妇自幼时起,便烧坏了脑子,从小到大一直都浑浑噩噩,直到前些时候,才猛然回过神来。这些事情,父亲、大伯是知道的,姊姊也是知道的。殿下在邺城或是晋阳城里稍加打听,便能明了。”
高纬挑了挑眉,道:“所以?”
云瑶从容道:“所以,臣妇确确实实是个傻子,太子是打算治一个傻子的欺君之罪么?”
高纬直起身子,望着云瑶笑了。
“不,孤不打算治你的罪。”高纬缓声道,“孤对嫂嫂一向宽容。不过,孤倒是打算治堂兄一个瞒报之罪。”不管这位嫂嫂到底是真疯还是假傻,他的堂兄高肃高长恭,那位战功赫赫的兰陵王,世人皆知的不败战神,才是他真正想要下手的对象。
一位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声名在外的兰陵郡王,才是最最能威胁到他的人。
高纬想到这里,忍不住轻轻冷哼了一声。他从小在祖父和父亲的熏陶下长大,很清楚“手握重兵”四字,到底意味着什么。当初他的祖父,还有他的大伯,都是以重兵施压,才让魏帝连连避让,最后连皇位都禅让了的。因此他从小到大,都对大伯所出的几位堂兄,感到颇为忌惮。
但是在那几位堂兄里,河南王英年早逝,广宁王是个纨绔,河间王为前朝宗室公主所出,全都不足以为虑。至于那两个小的,连毛都还没长齐,就更加不足以为虑了。
唯有兰陵王一人,年少有为,骁勇善战,是诸王里声名最盛的一个。
高纬勾了勾嘴角,眼里那一抹笑意更冷了。
云瑶望着高高坐在上头的高纬,心里暗暗一惊。
这位太子倒是不加掩饰地,袒/露了自己的目的。他想要治兰陵王一个欺瞒之罪,显然是要拿半年前博陵王府的事情,来大做文章了。但是那天的事情,实在是自己不得已而为之,要是因此连累了那个人,那确确实实,倒是自己的不是了。
云瑶想起刚刚的无妄卦,又想起高肃临走前,那一连串中吉平稳之卦,心里暗暗地有了些计较。
她上前两步,轻声道:“我有些话想要请教太子。”
“嫂嫂但说无妨。”高纬道。
云瑶轻声问道:“太子可知道我自幼烧坏了脑子,一直痴傻了十余年?”
高纬又道:“略有耳闻。”
云瑶继而问道:“那太子可曾听闻,我后来又渐渐地好了?”
高纬不耐烦道:“当然不曾。”他又不是她爹,哪里能知道她哪天病好了。
云瑶笑了:“如此甚好。”她学着北齐宫廷里的礼仪,朝高纬施施行了一礼,续道,“我直到出嫁之前,脑子才渐渐地清醒过来。这事儿姊姊知道,父亲知道,大伯也知道。太子殿下一问便知。”
高纬一脚踹翻了案几上的杯盏,不耐烦道:“这与孤有何干系?”
云瑶清清嗓子笑道:“因为兰陵王亦不知我当日情形,此为不知无罪,这是其一;太子也不知我当日的疯傻之言,到底是脑子坏了,还是故意伪装,要是御史们论究起来,少不得要让太子陈词,而且多半会认定我当日是真疯,此为其二;陛下一贯宽仁,极少会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去治旁人的罪过,此为其三;太子殿下以为,自己刚刚的那番话,果真妥当么?”
言下之意是,如果太子要以她来治兰陵王的罪,那便会因为当日之事太过含糊,无法定罪,反倒会给太子自己惹一身腥,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举动。
云瑶笑吟吟地看着他,全然一副“我是在为你着想”的模样。
高纬猛然站起射来,死死地盯着她,目光如针扎一般。
云瑶大大方方地任由他看,依然是笑吟吟的,丝毫不曾感到困扰。
她很聪明……高纬一动不动地望着这位堂嫂,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太傅。太傅曾经说过,这世上的人大抵有两种,一种胡搅蛮缠的,另一种无可辩驳的。眼前这位堂嫂字字清晰,条理分明,哪里像是个痴傻的样子,简直就是太傅口中所说的,事事明晰无可辩驳之人!
但这样的人,如不能为孤所用,则孤定当杀之。
高纬轻轻哼了一声,撇起一边嘴角,勾起一抹古怪且阴枭的笑来:
“嫂嫂很好。”
————————————————
高纬走了。
虽然最后他什么话都没有留下,但却可以明显看出来,他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云瑶身上,无暇去顾及兰陵王如何了。这是云瑶上次在博陵王府时,就发现的一件事情:一旦太子的注意力被转移,那么他的注意力就会一直这样转移下去,直到新的目标消失为止。
因此,只要高纬的注意力停留在她身上,高肃便会被忽视。
而按照当下的情形来说,高肃被高纬忽视,反倒是最最安全的。
“你也真是太大胆了。”郑昭仪走上前来,轻声道,“太子一贯嚣张跋扈,容不得别人说他半句不是。你刚刚那一二三条,简直是在挑战他的威仪。你就不害怕么?”
云瑶偏过头笑道:“姊姊不是早就知道,阿瑶一贯胆大?”
郑昭仪一怔,想起那日在郑府里,妹妹大大方方地坦言道,她不惧兰陵王天煞孤星的传言,然后把自己嫁到了兰陵王府里。这世上人人都惧怕兰陵王命里带煞,倒是她这妹妹,胆子也太大了。
“而且……”云瑶轻声道,“太子今夜忽然来此,还说了那些话,我猜测,是兰陵王快要回来了。”
————————————————————
是月月末,兰陵王高肃班师回朝。
云瑶在宫里住了整整半年多,直到这时才被皇帝放出宫去。皇帝这些天像是吃了些丹药,精神恍恍惚惚的,就连御史在下面猛咳嗽,他都不正眼瞧他们一眼。等高肃、斛律光、段韶等人交还兵符之后,云瑶便跟着他们一起离去了。
斛律光在临走前,意味深长地看了高肃一眼。
高肃神情有些沉重,也未曾说些什么,便带着他的王妃回府了。一路上高肃都坐在马车里沉默不言,时不时抚着那张青铜面具,眼里出现了一些沉沉的哀色。
“我亲手斩下了那人的首级。”他的声音里透着几分沙哑,也有些疲惫,“从今往后,不管他们是猜忌于我,还是要收回我的渔符,都与我无关了。娘子……阿瑶,你要随我回兰陵郡么?”
说着,他的身体忽然微微一晃,像是要栽倒下来。
云瑶扶住他的胳膊,轻轻唤了一声大王。
他按住云瑶的手,低低说了声无妨。冰凉的铠甲之下,连他的肌肤都是微凉的,像是在北地里吹多了风雪,连身体都透着寒意一般。云瑶侧坐在他身旁,将先前高纬说过的话,一一地同他说了。
高肃全身一震,又像是相通了什么一般,长长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他叹息道,“早在我出邺城之前,便已经察觉到太子对我的不满之意。但那时陛下他,他尚存着几分情面。这些天陛下沉迷于道术丹理,太子监国,这种不满便表露出来了。”
云瑶讶然道:“监国?但太子他那么小……”
“他还有太傅、太师。”高肃道,“就算是陛下亲政,也绝非是事事亲为。我先前在长乐郡时,便听说太子在朝中说一不二,颇有副君之风;今日见到陛下情状,才知道绝非空穴来风。”
他低头看着云瑶,缓缓说道:“怕是要早些动身回兰陵郡了。”
云瑶轻轻嗯了一声,道:“那便早些回去罢。”
高肃安抚地拍拍她的手背,又靠在车厢里,阖目养神。他像是真的累极了,神情疲惫,眼下有着淡淡的淤青,连呼吸声都清清浅浅,微不可闻。云瑶想起兰陵王在北地的那些传言,再看到他现在满身的疲惫,禁不住心底一软,侧过身去,轻轻地给他揉着太阳穴。
他就势歪靠在她的臂弯里,沙哑道:“等到了府里在叫我。”言罢便沉沉地睡过去了。
云瑶有些哭笑不得,又感到有些涩涩的。她低低说了一声“睡罢”,便一动不动了。她知道兰陵王从北地赶回来,肯定是舟车劳顿,刚刚又在前朝和太子、朝臣们一阵斡旋,所以才会一沾到她怀里,便全然放松地睡过去了。
他睡着的样子很是安宁,像是半年前的那个夜晚。
车马隆隆地驶过街道,直到夜幕降临时,在停留在了兰陵王府前。有两个小厮上前挑开帘子,又恭恭敬敬地侍立在一旁,等候兰陵王和王妃进府。外间依然齐溜溜地亮起了一排的火把,但笑着迎上前来的府丞,却已经换人了。
府丞在车厢前微微欠身,神色甚是恭敬。
云瑶想起他临走之前,似乎是在府里裁撤了几个人,遂了悟了。那天夜里发生的事情,兰陵王想必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罢。所以才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裁换了这些人。
她俯身在他的耳旁,低唤道:“大王,到了。”
☆、第22章 北齐|传书
高肃在她怀里,沉沉地应了一声。
他睁开眼睛,看见车厢前整整齐齐地站着一排人,手里拿着明亮的火把,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将每个人的表情都清清楚楚地照了出来。他的目光在他们脸上缓缓转了一圈,最终停留在府丞身上。
这位新进来的府丞微微弓着身子,脸上带着些谄媚的笑,道:“大王请吧。”
高肃微微颔首,道:“我知道了,你自去罢。”
虽然那是个趋炎附势之人,但总好过先前那位,被安插在府里监视他的钉子。
高肃起身下了马车,又将云瑶也抱了下来,与她一同朝王府里走去。一路上小厮们都恭敬地低着头,表情沉默,也不再像上次那样神态各异了……云瑶偷偷算了一卦,这回的卦象依然是中吉。
看样子,他在去北地之前,已经将府里都清了一遍。
高肃与她一同走回到府里,又用了些膳食,才略略开口问道:“这半年,你过得可好?”
云瑶停下箸,笑道:“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她将上回在城南郊外的事情,细细地同高肃说了。那天高肃和斛律光一齐离开邺城,宫侍便将她带回了皇宫里,而且还特意嘱咐,连衣帽鞋袜都不要带进来,昭仪娘子自会替王妃准备齐整的。
高肃沉声道:“想必是陛下的吩咐。”
云瑶笑道:“我猜想也是。”既然是要将她带到宫里,作为人质软禁起来,那自然要把身上所有东西都摘干净了,才能住到宫里。这半年来她留在昭仪娘子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边时时刻刻跟着两个宫侍,连如厕时身边都跟着人,睡觉时屋里也留着两个宫侍,简直是时时事事都在监视。
不过除了人身禁锢,怕她忽然逃了之外,平时里倒也是锦衣玉食地好好供着,不曾有过怠慢。
除了那天晚上,太子殿下忽然脑子抽风,跑到昭仪殿里警告她去了。
其实有很多事情,云瑶都不必说得这样仔细的。但她担心朝中局势芜杂,要是不小心遗漏了某处,会给兰陵王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无妄之灾,便事无巨细地都说了。
高肃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一直都不曾插话。
直到云瑶再次说起太子高纬,又犹犹豫豫地说道,她担心高纬会对他不利,高肃才温和地笑笑,道:“无事,我早已将兵权鱼符都交出去了。”就算高纬再怎么忌惮他,也捏不住他的把柄。
云瑶问他:“那要是边关战事再起,太子强行要你执鱼符出战呢?”
高肃一阵沉默,良久之后才道:“顺其自然罢。”
————————
第二天,宫里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皇帝禅位了。
虽然大家都不知道,为何皇帝会忽然在盛年时禅位太子,但这位皇帝做事一向古怪,就算是忽然披着道袍跑到深山里去炼丹,想来朝臣们也会安然接受的。但太子登基大典在即,高肃带她回兰陵郡的想法,便只能暂时搁置了。
又过了些时间,段韶将军忽然从前线来报,说是战事吃紧,请兰陵王前往增援。
战报传到邺城的时候,兰陵王正抱着他的王妃,在梧桐树下一笔一划地写字。
他一手揽着她的腰,将下巴搁在她的肩膀上,在雪白的宣纸上缓缓写下“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他用的是小篆,而且字字都劲瘦峭挺,如崖上青松一般。
云瑶两眼一抹黑,指着上边的墨团道:“我一个字都看不明白。”
前些天兰陵王因为太子登基的事情,日日都忙得脚不沾地,一时间无暇顾及到她,直到今天早上醒来,才发现她在对照碑帖,艰难地认字。细问之下才知道,他的王妃自小习楷书、隶书,对小篆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基本属于文盲范畴。
所以兰陵王便趁着闲暇,来教自己的王妃识字了。
听到王妃之言后,高肃不由闷闷地笑了两声,正色道:“慢慢学罢。”
他拨开她的长发,在她的颈侧轻轻一吻。
温热的气息吹拂在她的肩膀上,带起一些微微的战栗。云瑶按住他的手,接过那支染了半寸墨的长锋狼毫,抖抖地照着写了几个字。其实她真不是文盲,但在现代还有谁会去修习小篆啊,习的大多都是楷书或是宋体。就连高肃惯用的行书,她看着都有些吃力,现在……唉……
她照着高肃写过的痕迹,一笔一划地描摹完那九个字,依然两眼一抹黑地问道:“大王刚刚写的是诗,还是曲?”除了那个怪模怪样的言字,她能隐隐猜出来之外,其他的真是一个都不认得。
他在她耳畔低低笑出声来:“你猜。”
——但是我猜不出来啊,坏心眼的家伙。
云瑶怏怏地执笔,像是要从记忆里搜寻出相似的字句来,但是依然无功而返。她听见高肃在耳旁低低说道:“莫要唤我‘大王’。阿瑶,唤我长恭。”长恭是他的字。
云瑶一顿,依言唤道:“长恭。”
长恭二字想必是高湛所起,要让兰陵王时时谨记自己的位置,不要逾越了。她想到这里,声音不知不觉又黯淡了几分,指着宣纸上的那几个字问道:“不知长恭方才所写……”
他执起她的手,指腹的薄茧摩挲着她的掌心,低低吟道:“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大约唯有携手二字,才能配得上她这份心意罢。
兰陵王一手揽着她的腰,另一手又握住她的手,在纸上写下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回云瑶倒是勉强能看懂两个字,但整个儿来说,是两眼一抹黑。高肃在她耳旁低低笑出声来,又握着她的手,在那两句话旁边,用整齐的楷书重写了一遍。
——噢、噢,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云瑶暗暗点头。假如他要用诗经来教自己习字,那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现在还没有百家姓,就连启蒙用的千字文,也仅仅是在南朝一带流传,还没有传到北齐来。
直到很久之后,院外才有个小厮战战兢兢道:“大、大王,段将军派人过来了。”
也不知道那小厮在外面站了多久,也不知道他听到了多少。高肃放开云瑶,起身走到小厮旁边,低问道:“何事?”隐隐有些薄怒。
小厮战战兢兢地道:“宫里传旨,让大王速速进宫一趟,说是段将军那里撑不住了,要让大王还有斛律将军前往增援。而且还说,自从大王还朝之后,西面已经连破五座城池了!”
西面,指的是宇文觉、宇文扈一支的皇室,国号周。
前些日子兰陵王辗转北方四郡,又亲自到西线教训了他们一番。等到大雪封山时,才和斛律光一起被匆匆召回,说是皇帝快要不行了。但他们回到邺城一看,皇帝明明还好得很,不过因为一些奇奇怪怪的原因,想要禅位于太子罢了。
如今太子登基,朝中政权一度更迭,他就更加不敢执掌帅印了。
小厮从怀里取出一封手书,递到高肃手里。手书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张狂肆意,确实像是新皇高纬的笔迹。高纬让他快些进宫,商讨对敌之策,但却并未言说,是否要让他亲自带兵出征。
高肃看完那封手书,沉吟片刻,吩咐道:“备马,我到宫里去看看。”
此时云瑶也已经听到了动静,将纸笔搁下,走到前头问道:“怎么了?是出事儿了么?”
高肃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温言道:“无妨,不过是要进宫一趟。”
云瑶轻轻噢了一声,便没有再追问下去。等高肃高肃离开之后,她才走回到院子里,收拾了那些纸笔,腾出一小片空地来。随后她翻出十五枚五帝钱(伪),口中吟诵着玄奥的字句,又以一种极古怪的姿态,将铜钱一一抛掷在了地上。
其位高,高不胜寒。
其势危,危危欲坠。
她连起三卦,卦卦都是一样的爻辞,刹那间感到遍体生寒,连高肃悄然离去都忘记了。
高不胜寒、危危欲坠……再联系到前日高纬的那些话,还有史书上白纸黑字记载的那些言辞,即便再是懵懂,她也已经能猜测到了:高纬容不下高肃,日后那位鸩杀高肃的皇帝,多半就是高纬。
云瑶心里一惊,匆匆忙忙地追了出去,但高肃已经策马走远,再也追不上了。
她担心高肃,便分出一道淡淡的影子,一路追了过去。这回她没有在阳光下显出身形,而是像一缕透明的雾气一般,一路飘到了北齐皇宫前。她想直接和高肃说话,但因为自己本体还留在王府里,又不能过分轻举妄动,便唯有焦急地在皇宫面前游荡,寻找合适的时机。
片刻之后,高肃和一位年纪颇长的将军,一左一右地策马前来。
那位将军看起来有些眼熟,似乎正是当日在皇宫前,与高肃一同前来的斛律将军,斛律光。
如果这位斛律将军也在,那她就更不能去找高肃了。
☆、第23章 北齐|娘子胎里带毒
云瑶一直等到午间,才看到高肃和斛律光一起,从宫里走了出来。
他们走到宫门口便分开了。高肃从侍卫手里牵过马,沿着夹道走到大街上,随后便翻身上马,一路驰骋到城郊的一处庄子前,才停了下来。云瑶想要叫住他,但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便一直跟到了庄子边上。
那座庄子有些古旧了,连门上的朱漆都斑驳了不少,显然已经有了些年头。
庄子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位老仆守在门边上,正坐在树下打瞌睡。
高肃上前叩了叩门,破旧的木门发出沉重的吱呀声。老仆被惊醒了,睁着浑浊的眼睛看着他,又眯眼仔细辨认了一会儿,才嘶声道:“小主人。”随后上前替他开了门。
高肃将马交到老仆手里,道:“你歇着罢,我到祠堂里看看。”
老仆应了声是,牵过马,又回去打瞌睡了。
高肃一路驾轻就熟地走进庄子里,绕过一处荷花池和回廊,最后站在一间暗色的古朴祠堂前。那间祠堂像是新的,朱漆尚未斑驳,地面上残留着一些暗色的血迹。周围鸡犬虫豸之声俱无,唯有两个老仆从耳房里出来,见到是高肃,便三三两两地喊了一声“小主人”,又回到屋去了。
高肃推开祠堂的门,走了进去。
云瑶站在祠堂前踌躇了一会儿,慢慢地飘到旁边一棵树上,将自己挂了起来。她大概猜到这里是什么地方了,高肃的母族获罪,死后无法立碑,亦不能葬在墓地里,所以才在这里设了一间祠堂,年年地续添香火。外面那些人叫他“小主人”,想来原因也在于此。
“我该如何去做……”祠堂里飘出了高肃低低的声音。
“段韶派人求援,陛下果然让我带人去西面增援。但我这一去,却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他轻抚着佩剑上的穗,低低说道,“这是国事,亦是我的家事,于情于理我都不该推脱。西面战事吃紧,宇文护步步紧逼,要是大齐真的覆灭了,我亦不能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重重地叹息一声:“但是陛下先前的所作所为,着实让我心生寒意。”
高肃一动不动地跪在灵前,望着那一排整整齐齐的灵位,神情有些迷惘。
前些天他回到邺城时,便已经亲自用那人的首级,告慰舅祖的在天之灵了。如今去不去西面,可以说是与己无关,全然都是因为“国事”二字。他是大齐的宗室,又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要是阵前脱逃,那他连自己那一关都过不了。
但是……但是就在前不久,他的王妃曾经问过他:“要是边关战事再起,太子强行要你执鱼符出战呢?”那时他还说,顺其自然便是,但哪里料想得到,事情居然真的被她说中了。
西面战事再起,新皇让他带兵增援。
高肃思前想后,终于长长地叹息一声,道:“陛下猜忌于我,大抵是因为我声名在外,功高震主的缘故。要是我自损声名,再自折手中兵权若干,想来陛下猜忌之心,也会稍少一些罢。”
他思量停当,便又朝上边的灵位拜了三拜,转身走出了祠堂。
外面的两个老仆见到他,都齐齐地迎上来,唤了一声小主人。一个说“小主人这些年来捷报频传,实为大齐之幸”,另一个说“上回小主人带来那人首级,祭奠老主人和两位主人,想来主人也能含笑九泉了”。高肃一一地应了,又叮嘱他们仔细守着,才又慢慢地走了出来。
守门的那位老仆也唤了声“小主人”,将枣红色大马解下来,交到高肃手里。
高肃朝他点点头,道声“有劳”,便牵着那匹枣红色的大马,缓缓地朝城里走去。云瑶飘在他身后三步远的地方,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叫住他,但周围时不时地有农人经过,而且城门口还站着两个卫兵,完全找不到机会。她怏怏地跟了高肃片刻,便决定回转了。
忽然之间,城里传来了马儿的嘶鸣声。高肃和她一起望去,看见一位身穿铠甲的将军,正心急火燎地策马前来,鞭子连连抽在胯/下的战马身上。高肃认得那是斛律光,便翻身上马,迎面而去。
斛律光忽然来找高肃,是因为西面又来了一封加急军报。
“宇文护将他手底下最厉害的将军都派出来了。”斛律光道,“华谷、柏谷告急,你我再不带兵过去,段小子就要断成两截儿了。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太子那儿你用不着担心,他这两天暂时顾不上你。至于你那位王妃……刚好我前日见到了一位神医,回头就给你府里送去,让他给你夫人看看脑疾。老子跟你说,讳疾忌医可不成……”
两个人的声音和得得的马蹄声一起,渐行渐远了。
云瑶慢慢地显出身形来,又慢慢地飘回了兰陵王府里。
高肃被斛律光带到宫里去了,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