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行-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进了大厅之后,余良慌忙拜下去,连声道:“还好杨大人来,否则还真要弄出大乱子来。”

杨华不屑地哼了一声,也不理睬,只朝赵行德递过去一个眼色。

赵行德将余良从地上扶起,温和地说:“余大人,你我也是兴庆府的旧识了,杨将军不喜欢虚礼,咱们直接说正事吧。杨将军已请得天子圣旨,决定在夏地单独建一个考场,为国取士。你是灵州学政,这次科举还得请你大力协助。”

余良大喜,连连说:“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于是,二人便开始在旁边商量推敲起这次大考的程序和细节。

杨华因为对科举不熟,也不插话,捧着茶碗在旁边静静地听着,权当学习。

听了一个多时辰,总算把西夏的科举弄了个明白。

所谓蕃学,最早发端与李元昊建国时。当时,西夏并未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夏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学”,作为培养人才,选拔官吏的途径。为了保持党项人地民族语言和文字,他特意命人从辽国购买了大量的诸如《孟子》、《孝经》、《尔雅》等儒家经典,并翻译成西夏文字,供西夏人学习,并作为教材出题考试。

当然,儒家经典博大精深,以可怜的西夏文也无法翻译出其中的要点和精神。于是,普通读书人还是以读原著为荣,对译本却是不屑一顾。本来,西夏取士地时候还分为汉、党项两个考场,后来因为大家都学原著,精通西夏文字的党项人也没几个。于是,索性就直接用汉文出题。蕃学也就名存实亡了,仅仅作为一个学政机构,负责地方考场和士子的选拔。

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党项被汉化并不出乎杨华意料。党项文化比之中华文明自然是异常粗鄙和落后的,也必然要被同化,除非党项人都退回西藩。只要他们在农耕地区设立政府,实行统治,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而官吏的选拔,只能靠科举,一科举,就被汉文化融合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吧。

了解了这一点,杨华大觉得振奋。本来,他还有些担心西夏的民族问题,可现在看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了。实际上,西夏根本就是北宋地缩影。百姓和士子对中华文明还是认同的。而在名义上,西夏现在还是大宋的藩属。回到宗主国地怀抱对大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国破家亡的惨痛感,不但如此,有的人反有些欣慰。

这道理想起来很简单,譬如现代的美国突然出兵攻占非洲的一个小国,并宣布这个国家从此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所有的百姓都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只怕那个小国的百姓都要欢欣鼓舞,面上有光。

就拿现在正等在外面地四百灵州读书人来说,其中有党项血统的就占一半。可他们着汉服,说汉话,读儒家经典,用汉人的思维方式看问题,你总不可能说他就不是汉人吧?都是中国人,消灭民族之分才是王道。

当然对待女真蛮子,却又是另外一种手段。

商议好考试细节之后,余良汇报说考场分别

华的河东节度使行辕、蕃学衙门和城西的双塔寺。行乡试、双塔寺举行省试,而杨华的行辕则进行殿试。

蕃学衙门和铁塔寺的考试同时举行,殿试则延后两天。

杨华点点头说了一声“甚好!”算是肯定了余良的功绩,最后问:“试题排好没有?”

西夏的考试制度同北宋一个模式,科举考试的项目主要分为经义、诗、赋、论、策五种。

王安石主政地时候认为选拔官员取得是行政能力和道德,又不是选诗人和文学家,遂取消了诗、赋两种考题。

西夏也与时俱进,跟着取消了诗、赋。

但就经义类考题而言,其实就是从《四书》《五经》里抽取一段文字出来,让考生自己作文。王安石的这个改革直接催生了明清时地八股文,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余良忙回答说:“禀大人,策论地题目一般都是由天子钦定的,这个下官不敢置喙。至于经义,属下同赵大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用《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君》为题。”

听他说出这个题目,杨华不禁一楞,他没想到余良居然左到这等程度。

余良本是小梁太后地旧臣,李乾顺主政之后对他大力打压,现在又因怕死投了杨华,已经没有任何退路,自然铁了心跟杨华混。现在杨华让他当考官,他就如失业许久的人找到工作一样,有心要摩拳擦掌在杨华面前好好表现一蕃,再顾不得自己的党项人身份,出了这么一个题目。

杨华心中好笑,本打算挖苦他几句,可转念一想,却面色大变。他猛地站起身来,怒道:“余良,你好大胆子,居然挑拨民族关系,人为割裂族群,居心何在?”

余良大骇,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下官糊涂,下官糊涂。”

杨华咆哮了半天,这才平息下心中怒气,一把将他拉起:“算了,拿本《论语》来,我亲自出题。”

余良忙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论语》递了过去。杨华随意地翻了一页指着上面的一行文字说:“就他了。”

余良和赵行德将脑袋凑过去,同时念道:“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杨华点头:“题目就是《让以得之》。”

余、赵二人略一思索,同时赞道:“好题目,应时应物,想不到杨大人也是儒学大家啊!”

杨华满头雾水:“什么大家,我胡乱指的。”

“不然。”赵行得细声细气地说:“大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圣人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将军德行高洁,此刻西征,夏地百姓盼将军如久旱之盼云霓,皆敬服于您。”

杨华被他这一马屁拍得寒毛直竖,竟无言以对了。

当然,杨华对八股文是很不以为然的,这东西太禁锢人性了。可是,不这么考,也没其他好的办法。八股虽然垃圾,可至少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公平一物最为要紧,特别是在人心混乱的西夏。

“大人,策论的考题也该定下来了。”赵行德提醒杨华。

杨华摸了摸胡子,沉吟半天,这才说:“今年夏地科举的策论……就出个地方兵民比例以及钱粮之间的关系吧。”既然八股文选拔不出合格的人才,怎么说也得弄几个精通财会的人吧。

“是。”赵、余二人同时领命。

赵行德突然说:“大人,这次科举取士的名额您也该定一下。”

“定什么?”杨华大手一挥:“我欲尽取夏土,尽收民心,人才自然是越多越好,只要来考试的,统统取了。此为非常时期的特例,下不为例。”

赵行德大汗,而余良则一脸的欣喜。

等商量好一切,杨华怒气也消了,又温和地勉励了余良两句,说:“刚才我说话重了些,余先生不要放在心上。”

余良感动得热泪盈眶,怎么也说不出来。

杨华说:“以后就要再用蕃学这个不利于团结的名字了,要改。”

出了学政衙门,士子们还没有散去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三百零八章 西军新杰

接上一章内容。

宋西征军行辕。

这里本是西夏灵州州府衙门,作为夏国第二大城市,灵州的州府衙门自然是非常地气派,大厅很大,地上铺着西域来的地毯。连日阴雨,天色晦暗,即大白天,厅里也点着蜡烛。

一大群士子正伏案奋笔疾书,在大殿的四周,维持秩序的小吏们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如同木雕一样看着这群参加殿试的士子,生怕发出半天声音打搅了他们。

大殿里静得可以听到外面淅沥的雨声,偶尔有人轻轻地磨墨。这声音惊动了主考官余良,他抬起头严肃地看了众人一眼。

天承朝特意为夏地开的恩科已经进行了三天,这是最后一天的殿试,看得出来,来参加考试的士子们都很紧张。十年寒窗,成败就在今朝。

当然,最不紧张就是正坐在侧殿中的杨华,他这次是居了心要将所有来参加考试的士子统统录取,以收夏地读书人之心。至于眼前这场考试,不过是走个过场,排一下名次。

这次科举,杨华并不仅限灵州一地,他贴出榜文说只要是夏地的读书人都可以来参加。消息一出,整个西夏都轰动了。不但杨华的占领区,连远在兴庆府的士子都跑过来了。参考人员总数达千人之巨,据说,到现在还有人在赶路。对此,杨华也莫可奈何。

一千两百三二个考生,杨华计算了一下,靠这些人,管理整个银川平原应该有富余。一想起当初在太原时自己手下只有寥寥数百个文吏,他不禁感慨,夏地英杰尽在我囊中也!

实际上,整个夏的知识杰出此刻算是同杨华一条心了。

杨华这一手直接挖掉夏地上层建筑,不可谓不狠。

在。知识可是一种奢侈品。能读书地人家境都不会很差。少是个小地主。封建中央集权制。政治结构扁平化。统治国家还真得靠这些中小地主。

“赵行德这个意出得漂亮。这家伙还真是个宰辅之才啊!”杨华暗道。

他甚至琢磨着一旦拿下银川平原和河套地区。就将夏地交给他管理。

“杨大人。在这里坐着憋气。”坐在下首地一个军官不住抓耳挠腮。好象很不自在地样子。他身材不高。但块头极大。长着一脸钢针般地络腮胡。看起来煞是威猛。

杨华将思绪收回来。站起身。提着茶壶走到对面那群人中。亲自为他们斟上刚煮好地点茶。微笑着小声道:“各位大人说话请小声点。杨华奉天承皇帝圣旨在夏地开科取士。此乃国家抡才大典。断断马虎不得。”

听杨华这么说。众人都轻轻地点着头。一个穿着大红官袍地文官不满地盯了刚才说话地那个武官。小声道:“曲将军稍安勿躁。我等受杨大人所邀前来监考。那是何等地荣耀。”

“荣耀……坐得屁股都麻了。”那个叫曲将军的人有些郁闷。

“无知鄙夫。”红袍文官面带不屑。

曲将军有些恼怒了,握着拳头,提高声气:“席大人,一路上你百般撩拨于我,究竟想做什么?”

“好了好了,席大人,曲将军,离考试结束还有一刻种,且等上片刻。我等再谈正事。”杨华怕二人再起争执,连忙出言相劝。

这二人这才停止口角,闷闷地坐在一边。那个曲将军一直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席大人,而席大人则面带冷笑。

看着这针锋相对地二人,杨华有些头疼起来。北宋以文御武,文武官员本就不和。在以前,因为有朝廷制度在,武官都有些畏惧文臣。现在天下大乱,武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就不那么害怕文官了。

眼前这一大群人都是从泾原来的陕西官吏,姓席的那个文官是这群人的头,名叫席贡,现为泾原经略使。而那个武将姓曲名端,现任泾原军统制。

泾原路地辖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怀德军五地,是陕北大镇,管辖着后世甘肃以东、陕西以北的西、海、固和六盘山等一大片:域。泾原路乃关中北面门户,也是一个出强兵的地方。

当今天下二帝并立,都在争夺关中。为此,赵构派出了张浚,而杨华则派出了吴敏。

泾原路正好挡在杨华和关中之间,正是河东镇竭力争取的目标。

吴敏同泾原经略使席贡有旧,入关之前就写了一封信过去,仔细地分析天下大势和河东镇的力量,招席贡还朝。

席贡知道关中即将变成一个激烈的大战场,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必须在最短地时间内做出政治选择。

在想了两天之后,席贡决定投靠杨华。一来,他本与吴敏熟悉,有吴敏在,日后也有个照应。所谓做生不如做熟。而且,吴敏的名气可比张浚大多了。再说,杨华大军囤于西夏,不管能否拿下西夏,日后肯定会全力南下。而泾原路正好拦在半路上,杨华肯定会第一个拿他开刀。

杨华这两年威名赫赫,席贡不认为张浚等人是他的对手。所以,他很自然地把宝押在了杨华身上,带着手下诸将赶到灵州向杨华输诚。

席贡、曲端的到来让杨华喜出望外,心中对吴敏也是又惊又服。想不到吴敏一封信就拿下陕北,端的是好生厉害。

说起关中局势,虽然纷杂混乱,其实主要有三股军事势力:熙河张深,侧有泾原曲端,延王庶。

其中,泾原军因为地处夏、宋边境,军队战斗力最强,人数也最多。据席贡所说,如果在紧急状态下,他可以征发十万青壮。

现在,泾原已投靠天承朝,陕北尽归杨华。若吴敏等人再在渭河平原搞些动作,关中大局定矣!

关中西军因为在去前年大量抽调到东京前线,现在力量弱了不少。但以陕西一地的战争潜力而言,依旧能征召四十万以上地青壮,再加上西夏一地,席卷天下当不再话下。一想到这些,杨华禁不住壮怀激烈。

也只有将山、陕、宁联为一体,宋人才有力量同女真决一死战。

考场中已经有考生陆续交卷,能够进入殿试这一关的士子都是西夏的精英阶层,杨华给他们的待遇自然是极好,一等到考生交卷出来,立即就有两个侍者迎上去,接他们去后院进食、休息。

席贡看得心中感慨,手抚长须道:“想当初下官中进士地时候,在考场里坐了一天,水米未沾牙,加上心力交萃,

后足足病了三天。



下面地径原路各轴、府文官们也都摇头叹息,一副不堪回首的模样,反将那群武看得目瞪口呆。

好不容易等考生们都交卷离开,杨华这才松了一口气,对众人说:“各位大人,各位将军,此刻你等还朝实是陛下的德行所至。”

席贡也颇为激动,含泪道;“太上道君皇帝被北奴所虏,钦宗皇帝大行,我等孤悬挂一隅,如失群的孤雁,今日总算得以还朝,怎么不叫人泪流涕下。当即刻去太原面圣,聆听教诲。”

众人也都跟着抹眼泪。

杨华吓了一跳,道:“如今我天承大军正在经略夏地,无暇南下,关中大局还得仰赖诸君。等关、宁局势稳定了,再进太原面圣不迟。”

席贡忙点头:“正是如此,若能替陛下平定关中,我等还有何面目去见皇帝。不过,杨大人,我得到消息,张浚已经联络了延王庶,势力大张。吴大人等人甚是吃紧,若河东军主力再不南下,只怕关中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只不知道将军何时能够平定党项?”

杨华点点头:“说地情况我也已知悉,吴相他们那边也张浚压迫得厉害。我这边因为连日阴雨,以至于耽误下来。否则现在已经拿下兴庆府了。我个人认为,能够在冬至之前拿下兴庆府就算早的了。”

话还没说完,端突然发出一声冷笑:“河东军既然惧怕党项人,就由我泾原军来攻击兴庆府。我泾原大军正驻扎在西安州,只需一声令下,半月即可打到兴庆府。”

听到曲端这句话,席贡怒:“曲将军,我泾原军是要用来攻击关中地,现在入夏。岂不将陕北拱手让与张浚?”

曲很不客气地瞪了席贡一眼:“攻击关中,拿什么来攻?我泾原无钱无粮,从西安州回原州有好几百里路呢,一路又是深山大壑,只怕还没吃到渭河平原的小米,部队已经走散了,还是来灵州正经。”

怒啸一:“我是经略使,这事由我做主。”

“上阵杀敌地可是我的弟兄,却不是你们这些官儿。”曲端面上根根胡须嚣张地张扬着:“席大人,如果没钱没粮,我也差不动手下地士卒。”

“你这是在抗命吗?”席贡气得眼睛发红:“跋扈,粗鄙!”

杨华微微皱了下眉头,他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今年旱情严重,泾原那边粮食歉收。而党项人趁西军大量外调时抢劫了西安洲、怀德军等宋朝边境城市。现在的泾原来穷得快揭不开锅了,这未尝不是席贡来投靠自己的原因之一。本来,杨华也有意接济于他们。无奈近日不停下雨,道路泥泞,根本无法将灵州的物资运到西安州去。

这个曲端口口声声说要来帮忙攻打兴庆府,其实打的就是一个以军就食的主意。西夏富庶,只怕泾原大军都有意要过来发洋财吧!

仗是河东军打地,曲端要过来拣现成便宜,想得也太美好了。

杨华有意要笼络泾原军,可曲端的打算已经触及到他的根本利益。如果放泾原军来夏,将来他们呆在银川平原不走,甚至建立地方政权,征兵征粮,大家又都是友军,还真拿他没办法。

西夏一地是杨华的禁脔,自然不愿意让他人染指。

想到这里,杨华摇头:“泾原军的困难我也知道,我会发动民夫克服困难把物资运去西安州的。至于攻打兴庆府,有我河东军足矣!”说到这里,杨华朝曲端看了一眼:“我河东有的是百战精锐,两次开封大战、救太原、破灵州,拿下兴庆府当不在话下。”

曲端也不畏惧,与杨华对视:“河东军固然是百战雄师,我泾原军也是西军精锐。若杨大人不服,不妨比试一下。”

席贡呵斥曲端:“曲将军,军国大事事关紧要,怎可儿戏。”

曲端狠狠地盯着杨华:“你我各派出一员猛士比上一场,若我胜,当率军入夏参战,若败,当留在泾原替朝廷经略关中。杨大人,敢不敢同我比试?”

杨华摇头微笑:“不比。”

曲端厉声大喝:“河东军勇士了吗?”

此话一出口,就惹恼了杨华的侍卫长折彦文,他手按刀柄走上前去:“曲端,折彦文愿同径原军的勇士比试一场,以免尔等笑我河东无人。”

曲端一翘大拇指:“好汉子。”

折彦文拱手对杨华道:“将军,请让折彦文出阵吧。”

杨华也有些恼怒曲端的无礼,有心给他点厉害瞧瞧。本来,如果很地要比武,让杨志和杨再兴来最合适不过。可是,这两个大将都领军分驻在外地,一时间也没办法招来。

听杨志说,折彦文的武艺不错,尤擅骑射,武艺在河东军中至少可以排进前六名,大概同梁红玉差不多。梁红玉的武艺杨华是知道的,而据他所知,泾原军好象没什么出名的武将,折彦文出战,应该不会输。

杨华朝折彦文点点头:“所请。”

“多谢大人!”折彦文大感激奋,转头对曲端说:“曲将军,你要亲自出阵吗,我们比什么?”

曲端哼了一声,“谁同你比试,我自有勇士。大家都是军,若在众位大人目前动刀到枪,未必不敬。这样吧,比射箭。”

折彦文心中欢喜,他家学渊源,本就擅长骑射。射术在河东军中也是能排上号地,比箭,正好是自己的强项:“好,就比射箭,谁来?”

曲端朝身后地武将们看了一眼,喝道:“刘出阵!”

“遵命!”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将军站了起来。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三百零九章 西军第一神箭手

听到刘的名字,不但折彦文心中大苦,连杨华也

杨华心中暗道:倒霉,怎么把这个名人给忘记

眼前这个英气逼人的壮年将军看起来颇为儒雅,长这一张白净面皮,说起话来也不紧不慢,颇有风度。

他朝杨华一拱手,朗声道:“末将陇右都护刘见过杨大人。”

在真实的历史上,刘最后做到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驻扬州,直接指挥淮东军事,是南宋对金做战时,江淮防线的军事总指挥,是南宋有名的军事家。

现在的他还不是西军中的一个普通将领,声名不显。但此人有一手精妙的箭术,号称西军第一。

曲端派他出来比箭,自然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杨华心中懊恼,却有无法可想。刘的箭术有多高,他也没见识过,想来定与李鹞子差不多吧,如此看来,这次比试,前景堪忧。

可话已经说出口,覆水难受,杨华硬着头皮叫人送来两张自己日常使用的铁胎大弓,强笑道:“怎么比?”

刘借过大弓,拉了拉,赞了一声:“好弓。”又笑道;“大人的弓虽好,可刘却不熟悉,先射两箭熟下手。”

说着出一支箭拉了个半开。指着门口那口烧水地铜制水斛“咻!”地一箭射出去。堪堪射在上面。

水斛正放在屋檐下。距离刘不过二十来米。这一箭虽然射得也算准确。但换任何一个箭手也?易射中。

众人皆是不解。不知道刘射这一箭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炫耀射技。这样地目标也未免太大了些。

折彦文冷笑:“刘将军地神射就是为了射水壶吗?”

刘微笑着摇了摇头。命人将那支箭拔出来。只见。箭孔上有一股热水喷将出来淋在木炭上。激起一团白色地水气。

刘也不说话。再次半开大弓。又是一箭射出。箭头竟从那个小孔处钻了进去。恰好将那个指头大小地箭孔堵住。

这一手实在太漂亮了,殿中众人都被他这神乎其技的箭发给惊住了。

杨华也被他震得呆住了,这箭法实在是太漂亮了,已经远远胜过李鹞子,只怕比起岳飞也不逞多让。

再看那折彦文,手提大弓站在旁边,脸上一红一白,显得异常颓废。

曲端哈哈大笑:“刘将军好箭法呀,不愧为我西军第一神箭。”他转头盯住折彦文,大剌剌地说:“小折将军,还比不?”

折彦文怒气一涌:“河东军永不言败,比了。”他指着远处庭院里地一颗香樟树,大声说:“那棵树离偏殿一百米,一人一箭,射中树干者胜。”

说完,他立即拉圆大弓,一箭射了出去。

一百米,很长的一段距离。这么远看过去,那条树干一变成细细的一条黑线。

只见一道白光闪过,“夺”一声,折彦文这一箭正好钉在上面。

“好!”殿中众人这才大声喝彩。

折彦文挑衅地看着刘:“刘将军请!”

刘温和一笑:“折将军好力气。”他拉圆了大弓,半天也没射出去。

曲端有些着急了:“刘,你怎么还不射?”

曲端的话刚说完,刘的右手一松,那只羽箭软弱无力地飞了出去,在空中飞行不过三十来米,就落到了地上。

“啊,怎么可能这样?”曲端大叫:“不算,重新来过。”

折彦文大声欢呼:“我赢了!”

席贡沉着脸对不住叫喊的曲端说:“曲将军,愿赌服输,君子所为。”

刘无奈地摇着头,将大弓放下,走到杨华面前,拱手施礼:“刘输了。”

曲端还在大叫:“还没开始比试呢!”

杨华见刘认输,一颗心总算落了下去。他小着扶起刘:“刘将军好箭法,杨华佩服。”

“过奖。”刘不卑不亢地谦虚了两句,眼睛突然眨了一下。

杨华会意,暗道:这场比试,这家伙是故意输给我的。此人甚会做人。

是夜,杨华命人将那张大弓和四十两黄金送去刘下榻的驿所,刘笑而收用之。

************************************************

“你的意思是立即逮捕曲端?”

杨华没想到席贡深夜来访,竟然建议自己处决曲端这个西军大将。

曲端飞扬跋扈,不尊重杨华这是事实。在曲端做泾原统制时,他杨华还是龙卫军一个小小地都头,而军队最讲究资历,不被曲端看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要想经略关中,杨华还真得借助泾原军这个地头蛇。而关中局势混乱,并不能只靠军事手段解决。而曲端仗着自己在西军中的资历,一到灵州就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让杨华很是头疼。

他正考虑着该如何笼络曲端,也想过请泾原经略使席贡过来商量一下。没想到,席大人一过来竟提出要杀。

“正是。”席贡说:“曲端在泾原军中独断专行,隐隐有不听经略司节制的迹象。宣和七年之前,朝廷皆以文制武。不过,近来天下大乱,我已经无法挟制军中精兵悍将。如今泾原军缺衣少粮,军心不稳,拖延下去只怕有变。下官认为,将军当趁曲端来灵州,立即杀了他。并派大将入驻泾原军,掌握兵权。否则,一旦曲端有异志,投奔王赵构,大事不妙也!到时候,将军夹在泾原和党项之间,进退失据。不但夏地不克,关中也将烂到不可收拾。”

席贡这段时间对曲端的跋扈也是忍无可忍,二人一路前来灵州已经吵个不停,只恨不得立即借杨华地手除掉这个粗鄙的武夫。

席贡凛然道:“军队者,朝廷的军队,不是他曲端一个人地。杨大人持天子节铖,可代天子行军法。”

杨华也是意动,泾原路多个曲端的确是个大麻烦。如果能趁机将他拿下,日后也少了许多麻烦。

“此事断不可行。”说话的正是赵行德。

“行德你有什么意见?”杨华问道。

“曲端杀不得,若杀之,将军日后还如何收西军豪杰之心?”赵行德有些着急了。

****************************************************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三百一十章 解决问题的方法

到深得杨华信任的谋士赵行德出言反对杀曲端,席了。他提高了声音,大声道:“杨大人,曲端此人骁勇善战,有信布之勇,手下吴、吴兄弟并为爪牙。在泾原时就曾擅自向地方摊派钱物、劳役,且不遵经略司号令,桀骜难驯,若放任不管,日后必成祸患。”

听席贡反复说曲端跋扈桀骜,杨华倒心中起疑。这事也是席贡一面之词,未免有席大人寻机报复之嫌。

赵行德大概也意识到刚才自己说话的语气急促了些,有点失礼,他小声用商量的语气对杨华说:“大人,曲端这次来灵州,已经表明归顺我天承朝之意。而陛下也曾颁布圣旨招关中诸军人夏参战,曲端此刻来灵州,不但无过,反而与功。如今王篡位,人心正乱,朝廷根基未稳。杀曲端不过是举手之劳,但若无故杀之,只会使关中诸军离心离德,到时候,吴相还如何稳定关中局势?请大人三思。”

杨华苦笑,若说分析问题最后做出决断,他好象不怎么擅长。让自己拿个主意,还真让人头疼的。曲端威望很高,杀与不杀都牵动着整个陕西的局势,断断草率不得。

沉吟片刻,他转身对角落喊了一声:“关群,你怎么看。”

听到杨华说话,贡这才发现在阴暗的角落静静地坐着一个人。此人生得很是猥琐,嘴唇上两撇鼠须让人大起恶感。可自己进屋已经有这么长时间了,却丝毫没有察觉到书堆中坐在这么一个人,这人的定力还真是惊人啊!

这个时候,席贡这才想起灵州地时候听到过的一个传言:杨华身边的首席谋士并不是前西夏高官赵行德,而是一个叫关群的辽国进士。河东军的重大决策皆处于此人之手,是一个狠辣而果决之人。以前他还任过河东判官,新朝既立,杨华本有意让他做中枢大员。可后来不知怎么的犯了杨华的忌讳,被贬为马奴。

席贡对此人名已久,一直有心结识,却不想在这里见到,便凝神看过去。

关群慢慢地站身来,然说:“禀主公,关群不认识曲端,没办法下断,也不敢乱说。”

杨说话也直接:“那你就乱说吧。”

关群微一踌躇。冷笑:“杀不得。不管端为人如何。明公欲廓清海内。自然要收人望。得民心。杀一曲端事小。失天下之望事大。属下就不明白了。区区一个曲端有什么好麻烦地。他要归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