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行-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我的关中,全仰仗吴大人了。”杨华一把扶住吴敏:“吴大人,其他的话咱就不多说了。随我去见陛下,我朝正缺一个总领国内政务的宰相,大人当是不二人选。”
听到杨华的许诺,吴敏心中一喜,却又暗自叹气。说起来,他同天承帝赵楷也算是个大仇人了,当初若不是自己同何罐一道喝退皇城司的兵马,扶靖康帝赵桓上位,只怕那赵楷早就做了大宋皇帝。
这次前来山西,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初,吴敏被李邦彦、白时中等人弹劾,被免去宰相一职后,一
东山再起。本来,李纲再次被起复为相之后,也有:荐吴敏入中枢。接到李纲地信后,他这才匆忙赶到应天府。可刚到南京没几天,李纲就被罢免。吴敏再次为相的事情自然按下不表。
吴敏是李纲地政治盟友,本身的政治眼光也异常犀利。虽然说像李纲这样地政治人物三起三落也属平常,可吴敏略一分析就知道其中的厉害。李纲这次玩过火了,居然直接挑战赵构地皇权,只要有赵构在一天,李纲已经吴敏就没有作官的可能。
皇权如天,这是个政治禁区,任何人只要一涉足其中,政治生命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吴敏本身就是个功心热切之人,一个典型的北宋官僚,否则当初也不会此热中于搞宫廷政变。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吴敏当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但在南宋时,见主和派势大,又摇身一变成了主和派的干将。
可以说,此人习惯妥协,习惯变通,在政治斗争中有极强的生存能力。
既然建炎朝这边没有机会,吴敏将将目光落到了太原。
太原现在地小兵寡,无论怎么看都好象没什么前途的样子。可是,吴敏对河东军战斗力量认识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文人,当初在东京他也是见识过杨华厉害的。而杨华和吴敏一样,是靖康帝的心腹,同自己算是一个阵营里的人。
也许,来投奔杨华,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听杨华许诺让自己做首辅,吴敏心中一惊,他没想到杨华的权势居然大得这等程度,一句话就可以让自己做宰相。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在杨华的心目中他吴敏也算是自己人,将来也可一展胸中抱负。
“关中的事将来还得请吴大人受累跑一趟。”杨华心情很好,一边挽着吴敏的手朝凉棚外走去,一边笑着说:“马上就要秋收,我拟向天子启奏,保你为秦凤路宣抚使,入关节制关中西军。
”
吴敏心中欢喜,道:“入关之时,最好能带上几位前西军的将领。”
“这一点我也考虑过。”杨华点点头:“随你前去的的人选我刚才考虑过,赵子清肯定是要去的。”
“赵子清是西军老将,他能去自然最好不过。”
“种冽也要去。”
“老种的儿子也在你这里?”吴敏有些惊喜。
杨华笑道:“当初我派关群去东京时,本就是为吊老种相公的。开封解围之后,种冽扶棺还乡,无奈路遇歹徒,只得改道太原。现在,老种相公的灵柩还停在我太原,到时候吴大人可携老种的灵柩去陕西老家安葬。”
“妙!”吴敏击节叫好:“原来杨将军早有安排,若有老种的灵柩在,看关中西军谁敢作乱?”
杨华一笑,暗道:老种的灵柩我从去年开始就在打主意了,关中,老子是觊觎已久了。
不过,在吴敏面前杨华还是不敢太过狂妄,毕竟这家伙是自己的老上司。他故意装着客气的样子说:“关中西军兵多将多,我要尽收三秦之地,只怕没那么容易。”
见杨华等人走了出来,那队还坐在地上的天武军阵中站起一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将领,快步跑到杨华面前:“禀将军,我天武军太岳军休息完毕,请指示。”
杨华这才想起自己竟忘了让这一营军士卒避雨,他一挥手,“叫他们都起来,起程回营!”
“是!”
那个将领快不跑回阵前,大声下令:“起!”
一千士兵同时“哗啦!”一声站起来,泥水飞溅,水珠乱滚。
暴雨之后,太阳又从云层里探出头来,灿烂的阳光下,铠甲闪亮,水气中,一条彩虹在人群中升起。
整齐的脚步声响起,金光闪闪的部队如豆腐块一样向前推进。
“好!”一众从东京来河东的官吏们大声喝彩,其中有一个三十六七岁的高挑女子叫得最响。
吴敏:“有此铁军,关中定是将军囊中之物。”
“我并不打算派太多军队去关中。”杨华不顾吴敏脸上的惊讶表情,又看了一眼那个中年女子:“那人是谁?”
吴敏:“赵明诚的夫人李清照,对了,赵明诚现在是天承朝的参知政事。”
老实说看到李清照杨华有些失望,这个女词人长相普通,年纪也大。不过,身材倒也不错,个子挺高,腰也纤细。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三章 工资
政事堂。
天承朝的中枢位于前太原知府衙门的一处四合院,新朝草创,一切从简。虽然屋顶上的麦草换成了制造司所烧制的青瓦,不至于大风一起,便卷起三层茅。但屋中的摆设却十分简陋,只一张长得惊人的炕,炕上搭着几条矮几。
现在是秋末,火炕暂时还用不上,但天承朝的宰相们还是习惯盘膝坐在炕上拉些家常。
已经是九月上旬,天气热得厉害,又是一连两个月没下雨。新任政事堂掌印,天承朝首席宰辅吴敏掏出张汗巾抹了抹额上的汗珠,听着院中大树上如雨的鸣蝉,回忆了一下,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接连的大旱让人揪心,听张孝纯说,秋收已经接近尾声,地里的收场大概只有往年的三成,留下种子粮,根本就没剩几个。看样子,天承朝再不找出路,财政危机已不可避免。
做为帝国的首辅,这种统合各方资源,到处裱糊,拾遗补缺的工作自然是他的本分。可想了半天,吴敏想不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即将到来的饥荒。
虽然这个工作干得头疼,但他心中还是极高兴的。来太原已经快三个月了,精神也好起来,身体也壮实了许多。
吴敏还记得自己被杨华引着去晋见天承帝的时候,皇帝浑身哆嗦的样子。靖康初年,吴敏的做事风格是非常强硬的,加上又是赵楷的死对头。现在,天承帝和吴敏仇人相见,自然是分外眼红。
不过,看得出来,皇帝也拿杨华没任何办法。杨华说一,他不敢说二。吴敏当这个宰相他是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同意。
进了政事堂之后,吴敏干起工作来自然是如鱼得水。在政事堂中,张孝纯以前不过是一个知府,虽然能力不错,但眼光格局太小,处理起政务来还略显毛躁;至于王孝迪,他早被靖康年来的血雨腥风式的政治斗争给吓坏了,根本就不理事,安心在政事堂中做一个摆设,一遇到事,只说“知道了,转给吴相审核吧!”;而对于天承帝地心腹赵明诚,吴敏内心是异常鄙夷的。这就是一个花花公子,老派文人,成天只知道玩骨董,谈***,政治上却是个白痴。
所以。政事堂地一应事务都由他一肩挑了。累得他常常眼冒金星。
不过。大权在握真地很好。吴敏很享受这样地感觉。
“外面地蝉叫得很吵呀!”一直闭目练气王孝迪说:“直闹得人心烦意乱。我觉得应该找人把这些知了都沾了去。”
赵明诚正在临卫夫人地字。闻言放下手中地笔笑道:“王相。你老人家也算是个修行人。养气工夫一流。怎么就这么不经吵?”
王孝迪呵呵一笑:“穷出来地毛病啊。赵相公。我家中有二十多口人张嘴吃饭。全靠着我这点微薄地薪俸。现在天承朝地俸禄又低。我是快扛不住了。你老哥哥可好。娶了个有钱女人。日子过得可滋润了。”说到这里。他突然叹息一声:“我这次来太原走得匆忙。东京偌大家业尽毁于兵火。可叹呀。可惜呀!”
赵明诚本是济南府人。家资雄厚。日常还收集骨董。这次李清照来太原与他团聚。行囊充实。因此。赵相公地日子比一众穷得叮当乱响地朝臣好太多了。
赵明诚一笑:“王相这话说得,我天承朝草创,一切从简,日子清苦也也属正常。”
王孝迪:“不说了,等下就去你府上吃酒,你这么有钱,自然要大吃特吃。呵呵,话说,夫人的才艺那是相当地出众,昨夜在你府上聚会,贵夫人一:《怨王孙》,当真是令人叹服啊!”
说到这里,王孝迪以手指轻敲桌面,哼唱道:“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听到他的歌声,吴敏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中枢议政之处,这两个参知政事的相公居然大谈***,成何体统?
赵明诚却甚是得意:“王相公谬赞了,雕虫小技尔。”
“说起虫子,我倒想起一事。”王孝迪抚须微笑:“我听人说杨华那里的知了也叫得厉害,实在是耐受不住。便命人在竹竿上沾了松香守在树下,见一个粘一个。“
“这法子也不错,要不我们也命人这么办。”赵相公连连点头。
“那却不行。”王孝迪此言一出,见赵明诚一脸地疑惑,得意地解释说:“杨将军命人粘知了,派的是军统司的得力干将。听说,他有意让这批人马另成一个体系,名字已经取好,叫什么‘粘杆处’,主要职责是稽查朝中的贪腐官员,
也要弄一个粘杆处吗?”
在一旁边侍侯的几个政事堂小吏都掩嘴偷笑。
听他们二人越说越不象话,吴敏一咳嗽,顺手将手中的公文扔在桌子上:“二位大人慎言。”
王孝笛和赵明诚却不在意,反小声地笑了起来。
吴敏有些叹息。这两个家伙是不能干事的,政事堂靠自己和张孝纯两个苦心维持,还真是困难呀!杨华那边一直没有动兵的迹象,再这么拖延下去,今年冬天就难过了。
王、赵二人还在说着***,吴敏却心事烦乱,正要搁笔到院子里去走上两圈散会心,可一看到外面的烈日,心中却有畏惧了。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二十**岁地年轻人抱着一大叠纸条浑身热汗地走了进来:“见过外三位相公。”
屋中的三人同时定睛看过去,却是户部侍郎种冽。
“种大人,可是来发俸禄的?”王孝迪来了精神,忙问。
“正是。”种冽微微一笑,将政事堂诸人的俸禄记录放在桌上。
王孝迪净身来晋,一穷二白,早穷得狠了,一声欢呼,忙从炕上跳下来,上前拣起自己的俸禄条就仔细端详起来,哪里还有半点修行人地气度。
种冽是老种的儿子,长得却不像一个军人,看起来颇为文弱。他微微一笑,忙道:“各位相公请查收,若没问题在这里签个字,自去户部支取。”
“好地。”吴敏看也不看,就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而赵明诚也不在乎这点俸禄,也是随手画了个押。
“什么!”那边,王孝迪看了半天,突然大叫:“马半匹,公服半领、金带半条、汗衫半领……这是什么俸禄,咄咄怪事,岂有此理!”
宋朝地官员基本工资包括钱、衣、粮三部分,此外,在中央任职的高级官员有贴职钱,地方官有职田租、茶汤钱。宋朝给官员发放地工资中包括马、朝服、金带、汗衫等,但不发实物,而是计价给钱。
在发俸禄的时候,户部官只需开出一个数字即可,不用写实物。
不过,因为天承朝新立,各部官都是火线提拔的新人,不熟悉朝廷规矩。加上太原财政吃紧,杨华下令所有官员的俸禄都减半支付。因此,户部的官员们不知道该如何行文,直接来了一个“马半匹、金带半条……”,闹出了这么大一个笑话。
听王孝迪大叫,赵明诚接过俸禄公文一看,也笑倒在炕上。他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拍着炕席:“种大人,你这么弄,用不了一天,就会在太原传为美谈的。”
种冽意识到不同,忙虚心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听王孝迪气呼呼地将事情解释清楚,种冽一张脸涨得通红,他以前一直在父亲军中任职,什么时候接触过这种政务,被赵明诚等人一笑,尴尬得几乎要抬不起头来了。
见种冽羞惭不已,吴敏这才提高声音,威严地说:“肃静,这里是政事堂!”
王、赵二人这才安静下来。
吴敏:“国家财政吃紧,这才俸禄减半,否则也不会粗这样的事情。一旦我朝对关中用兵,这个难关就会过去的。。”
听吴敏提起关中,赵明诚这才止住笑声,忙从一堆公文里拣出一张递上前去:“吴相,这是许国公的奏折,陛下已经批示了。”
“哦。”吴敏精神一振,忙接过去看了一眼,心中立即燃起了熊熊怒火。
这份周折是前天批复下来的,这么重大的事自己居然在赵明城手里押了两天。这个赵相公也太不理事了。
见吴敏脸色有些不好看,种冽忙拱手道:“各位相公,如果没其他吩咐,下官这就告退了。“
“等等。”吴敏叫住种冽:“你马上回户部把手头的事务都交接给别的郎官,然后到我这里来报到。”
“怎么了?”种冽有些吃惊,脸上的红晕消退了。
吴敏站起身来:“陛下已经同意许国公杨华提出的经略关中的奏折。命我为秦凤宣抚使,成立宣抚司行辕,你和赵子清、虞允文任副使。下去准备吧!”
“终于要用兵了!”王孝迪大声欢呼。宋朝宰相的俸禄极高,按说要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可因为河东财政吃紧,杨华已经拖欠他们的工资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要想摆脱财政困境就只能靠打仗
看到王孝迪高兴的样子,吴敏有些叹息:这模样还是个宰相吗?
赵明诚也哈哈大笑:“今夜我要设宴庆贺,各位相公都要去哟!”
王孝迪:“那是自然。”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四章 战争红利
二百九十四章战争红利
夜,赵明城相府。
赵明诚家位于汾水边的一处大院,这里位于河边,风景绝美,坐在楼上,一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粼粼波光。这里本是太原一个富商的宅子,可惜半年多的太原保卫战让这家一百多口人死了个精光,这次宅院也被收归太原府所有。
因为地方宽敝,本来张孝纯建议皇帝将这片院落赏给杨华做国公府的。无奈,杨华府中的女眷们嫌这里死的人多,阴气重,就没搬过来。
后来,赵明诚做了参知政事之后,杨华点头,让皇帝将这地赏给了这个新科宰相。
坐在楼上,吹着河风,看着已经变成窄窄一线的汾河水在夜色中闪闪发光,杨华有些发愁。天旱成这样,这年的秋收已经彻底完蛋,再不发兵去抢劫党项人,这个新生的政权就要崩溃了。
也是他不想西征,实际上,河东军已经准装待发快一个月了。军械、背服、粮草辎重、都堆在西夏与河东的边境线上,只等一声令下,军队立即越过边境,朝富得流油的银川盆地杀去。
他在等,等一个已经等了许久的人来太原。
赵明诚是朝臣中最富有的一个人,据军统司的情报人员说,赵相本是山东豪族,这次李清照举家搬迁来太原,随身携带有大量财物,总数达五万贯之巨。赵相公日常喜欢收集古董,是黄庭坚以后最著名的金石大家,夫人李清照也是北宋末年文坛领袖。因此,李清照的到来,使得赵相府变成立太原最著名的文化沙龙。
赵夫人李清照又时出了名的豪爽,家中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颇有些歌舞升平的气象。
杨华作为太原第一号当家人。自然在受邀名单之中。
可惜他最近被秋收地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加上对这种文学聚会也没多大兴趣。就一直没空来这里拜访。而且。杨华现在位高权重。朝中大事皆由他一言而决。为上位者。自然要同其他官员们保持必要地距离。
今日之所以破例来赵府。那是因为杨华手中没钱。想同赵相借点军费。
楼地另一边。花园中。各部公卿们和女眷们已经入席。有琵琶丝竹隐约传来。间或几声轻笑。定睛看过去。一个衣着华丽地女子端着酒碗在人群中穿梭。面色微红。酒到即饮。端地是豪爽异常。
“赵相地夫人李清照真是一个女中豪杰啊。”身边地赵行德小心地给杨华续着茶水。
杨华轻轻一笑:“行德。看来你没少来赵相府啊!”
赵行德谨慎地回答道:“太原士子谁没来过撷园,济济一堂,相坐沐春风。赵夫人最近迷上了党项文,因下官在夏国生活过十三年,赵夫人经常请属下过来切磋。”
“园……名字取得不错。”杨华呵呵一笑:“想不到李清照对党项文字也有兴趣,倒让人意外。”
正说着话,下面的院子中,桂花疏影里白衣如雪的虞允文突然掏出一根萧管,凑在嘴唇上轻轻一吹,清音如缕飘来,园中众人都安静了。
虞允文笑道:“听闻赵夫人是词中大家,虞允文略通音律,请夫人即兴和歌一曲。”
“好,请赵夫献技。”下面地人都大声欢呼起来。
杨华在上面摇了摇头:“这些知识分子,小资情调。”
虞允文的萧声逐渐响亮起来,杨华因为不懂音律,也分不出好歹。在一个听惯了流行歌曲的现代人看来,古人的音乐还真不怎么入耳。
不过,他还是发现赵行德双耳微微耸动,一副迷醉的表情。
“叮!”一声,牙板响起,传来李清照柔柔的歌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好!”一曲终了,下面又是一阵喝彩。
“这词好耳熟。”杨华摸了摸嘴唇上地胡须,想了半天,才记起以前在初中时学过。
赵行德听杨华说话,忙收摄心神,恢复先前那副恭谨木讷的神态。
“看到他们高兴,我也高兴。”杨华笑笑,突然感觉到一阵寂寞。他可以肯定,只要自己现在走下去,下面的笑声立即就会停止。随着自己权位日重,已经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同下属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
杨华:“行德,等下你去请赵相上来说话。”
“是。”赵行德却没有动,反小心地说:“将军,借军饷地事情与其找赵相,还不如找赵夫人。”
“哦,这又是什么道理。”
行德一板一眼地说:“赵相甚是惧内,家中一应大小
赵夫人做主。赵相平日就爱玩些骨董,对于庶务在心上。只怕他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
“哈哈,惧内,有杨志那么怕老婆吗?”杨华有些想笑。
赵行德低垂着眼睑:“赵相伉俪那是相敬相爱,同杨志将军却不太一样。”
“呵呵,原来是这样,好吧,你去请李清照上来见我。”杨华对赵行德说:“行德,你的问题是太古板,不会说笑话。”
不一会,李清照过来了,她虽然年纪有些偏大,长相也普通,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风度。见了杨华,一施礼:“见过杨将军,不知将军请我过来,所为何事?”
杨华一伸手,指着旁边的座位说:“赵夫人请坐,本将军今日请您过来,是有一事相商。夫人大概也知道,我朝国库空虚,又正要用兵,想请赵相借三万贯使用。”
李清照微微一笑:“钱我们还是能拿出来些,不过,朝廷经略关中似乎也用不了那太多军队,三万贯是不是多了些?只怕将军之意并不在关中,而在党项吧。”
杨华有些吃惊地看着李清照,半晌才讷讷地说:“夫人说得是,若单纯是经略关中,也不需要派大军前去,陛下一份圣旨即可。今年河东大旱,我欲取夏国之粮以供应军给。实话对夫人说吧,我手头还有六万贯,可这点钱只够部队开拔之用。太原这边地宫室、百官、中央机构的费用却还没有落实,想请赵相暂借。”
李清照掩嘴一笑,她因为喝了点酒,面色微微发红,看起来居然有一种成熟的魅力:“借钱啊,好说,利钱怎么算?”
杨华有些尴尬:“利钱好说,好说。”
李清照突然大笑:“要什么利钱,刚才同将军开玩笑的,莫怪,李清照可不是那种浑身铜臭的俗人。”
杨华大喜:“多谢夫人。”
“不过……我须有个条件。”
“夫人请说,杨华无不应允。”
李清照用手支着额头想了想道:“我最近正在研究党项文字,明诚也喜欢金石学说。这次去打党项,我愿随行。听说夏国宫室中藏有不少典籍,就拿那批典藏做我的红利吧!”
“好,就这么定了。”杨华一拍手:“夫人真是一个雅人,不要珍宝要书籍。这样,若能拿下兴庆府,我将夏国典藏全部给你,并着人给你弄个藏书楼。”
“多谢杨将军。”李清照心中欢喜,忙起身道谢。
正在这个时候,古松快步走上楼来,在杨华耳边小声说:“将军,折可求来了,现在外面等候。”
杨华猛地站起身来:“终于来了,我等这家伙已经等了大半年了。万事具备也!”
折可求全军覆灭之后,只身逃回府州,现在势力虽然大减,但手下还有几千人马。
折家世代为宋朝守卫边疆,直辖丰、府、麟三州,也就是现代地延安、神木、府谷一带。
这三州位于黄河西岸,直接与西夏接壤。
北宋将这三州封给折家,就是让他防御西夏的进攻。
而折家地辖地正处于河东军进攻西夏的必经之路上,若河东军要进攻西夏,首先就要渡过黄河。可是,只要折可求一日不降,甚至翻脸不认人,半渡而击之,杨华也拿他没有奈何。
天承朝和建炎朝二帝并立之后,折可求也不知道该逢那边为正溯,一直不表态。杨华也是派出过好几拨使者,许诺让折家永镇丰府、麟三州,这才说动折可求来降。
杨华忙叫:“快请他进来。”
李清照见杨华哟要事处理,忙起身告辞而去。
“折帅,本将等你许久了!”杨华一看到折可求,立即冲上去,一把抓住他地手,连连感叹:“靖康一年,你我分别之后,杨华无时不思念折将军。”
折可求神色恬淡,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杨将军欲取兴庆府为王霸之基,折家与党项人打了几十年仗,仇深似害,自然要助上一臂之力。我丰、府三州的粮草、民夫,将军要多少,我给多少,折家人绝不二话。”
说完,他身后走过来一个年轻人,扑通一声跪在杨华身前:“小将折彦文见过将军。”
“这位是?”杨华问。
“是犬子。”折可求道:“愿留在将军身边为质。”二帝并立之后,折可求当初本也犹豫该投奔那方。可转念一想,折家夹在西夏和河东之间,地小兵寡,若不再做出政治选择,早迟都是一个族灭地下场。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九十五章 河东侵略者来了
本不是严格意义的上的汉人,血统里还带着鲜卑怎么死忠与大宋。折可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很简单……………家族利益。
赵构远在南京,而杨华就在身边。老龙卫军的厉害他是见识过的,只要杨华一个不爽,折家立马完蛋。所以,向杨华投诚是最佳的选择。
见折可求表明态度,杨华心中大喜,一把将折彦文扶起,定睛看去,好一个结实的后生。
杨华捏了捏年轻人胳膊上的肌肉:“武艺如何?”
折彦文骄傲地回答:“禀将军,百人敌不敢说,寻常十七八条壮汉近不了我的身。”
“好小子,想不到你武艺还真不错。”杨华欢喜地锤了他的胸膛一拳,所谓的百人敌他还真没见过,十人敌已算是勇将了:“我也不要你做什么人质,我河东军需要的是勇士。你就做我的侍卫长吧。”杨志去天武军当统制之后,他一直在物色合格的侍卫官人选,这才是踏铁鞋无覓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一来就让折彦文做了亲卫,不但折小将军满面激动,连折可求也大感意外,又为杨华的心胸折服。
杨华哈哈笑着说:“至于你折家的问题,我拟奏明陛下,袭后唐以来的政策,允许折氏世袭知府州之职。折氏在府州可以用其部曲,食其租入。”
此话一出,折可求一颗心总算落了下去,杨华已经原则上认可了折家对三州的割据,这也是他的底线。他这次来太原本以为杨华会同自己讨价还价一番,可万万没想到杨华居然如此爽快。
折可求忙拱手:“多谢杨将军,我折家将以将军马首是瞻。
”
杨华忙道:“走。我带里进宫去见陛下。”他心中冷笑。折可求想地不过是当一个小军阀。其实。丰、府、麟三州才多大点地盘。兵不过几千。户不过十万。在现代也不过是一个小小地地级市规模。而且。这三州土地贫瘠。要想生存下去。还得靠中央财政支持。折家也不过是一群山大王、土地主。格局实在有些小。
不过。这样地人物却让人安心啊!
杨华所需要地不过是一个进攻西夏地跳板。对于折家军却不怎么放在心上。
折可求地来朝在政治上也算颇具象征意义。当然。战争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很快。进攻西夏地消息不径而走。全太原地人都知道要打仗了。当然。李清照以家资助饷地消息也闹得沸沸扬扬。朝廷公卿、官吏但凡手上有余财地也纷纷打听。能不能放些印子钱给军队谋利。
为了将这群官僚绑上自己地战车。杨华索性大发战争债券募集资金。一口气让万千地制造司印了十万张面值一贯地国债。
这一批国债为期一年,三分利,政府将用河东镇所有新开垦的土地和太原新城地店铺做抵押。
消息一出,官民争相购买,很快就为河东军募集了十万贯资金。再加上杨华自有的资金和李清照的三万贯,总算可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当是时,财政的窘境并不只天承朝一家,听军统司的情报员说,赵构那边的国家财政也破产了,迫不得已,赵九同学已经开始透支国家信用,发三大钱以度日。
看来,赵构再也没力量向山西进攻了,杨华自可大胆西进,同党项人豪赌一场。
钱一到手,多留一天就多一分压力,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军队也该出动了。
很快,各军都统制、统制、指挥使、团练使、勾当公事都忙碌地集合部队,开始向西夏边境集结。
就在这个时候,更家惊人的消息传来,宗望死了,金人再次入寇。
张邦昌伪楚政权的破灭和赵构在南京登基称帝让金人措手不及,也让宗望地中原计划破产。不过,既然木已成舟,宗望的意思是干脆就承认赵构政权,然后挑拨山西和南京两个政权互斗,女真人也好坐收渔人之利。
但宗翰的意思却是要灭亡大宋,一心要拿赵构开刀。
二人彼此敌视,自然吵成一团。
可就在这个时候,宗望却死了。宗望的死有些奇怪,在同宗翰商议宋、金事务时,他打了一会马球,就感觉身体燥热,然后用凉水往自己的胸口和后背上泼。大概是这家伙本身就有心脏病,被凉水一激,居然受风寒而死。
宗望一死,金国的军事大权就落到了宗翰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王彦的军队势力越来越大,给女真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