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仁见大兄沉着脸,胆怯地应了一声“能”。
吴国太就说:“孙翔,你们仨好好送妹妹回去。”
孙权给母亲和大兄行礼后,坐到吴国太的另一侧与孙策相对。
“仲谋,你过来有事儿?”吴国太开口问。
“没有,我过来看看阿娘。”孙权说的很自然。
孙策赞成地点点头,“晨昏定省,是我们做儿子的孝心。”
孙权觉得有点惭愧,他是想问问母亲徐氏的事情,这么一来就不好开口了。
孙策见孙权无事,他也觉得安排徐氏的婚事,孙权听听也无妨,就对母亲说:“阿娘,徐氏是什么意思?”
吴国太眼风掠过孙权突然前倾、挺直的腰杆,在心里为孙权感到遗憾,你这是凑到你大兄跟前来送死么?
“我与徐氏说过了,她说不想嫁人。我让她回去清静地好好想俩天。你表哥留她在我们府里就是要你给她挑选联姻的对象,要是她主意不改的话,就安排人把她送回你表兄那里去。”
孙策点头,“随她,不勉强。我虽然缺少嫡女和表姐妹等去联姻,但是江南士族如果敢有不轨之心,我手里的剑,”他拍拍腰间挂着的长剑,“会教导他们听话的。”
孙权已经入雷劈了一般的表情,徐氏要再嫁了?
“阿娘,我给徐氏挑选的人,是看在表兄的面子上,真的是为了她好。”
吴国太点头,“我知道,子明聪明上进敢拼,以后会有前程的。她要是错过了,也是她没福气,我们的心意是尽到了。”
母子俩又说了一会儿话,吴国太撵孙策。
“你赶紧回去,阿绍在等你呢。这小儿郎就得父亲教导才能成才。”
孙策站起身与母亲行礼,“阿娘早些安歇。”
“好,好,你回。”
孙策又对吴国太屋子里的丫鬟叮嘱几句,让她们小心伺候着,才扫了一眼泥塑木雕的孙权离开了。
吴国太把丫鬟都撵了出去,看孙权还没有恢复常态,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原身在孙策猝死后,不得不把偌大的江东交给孙权接掌,对着孙权这次子定要逼元配发妻为妾好娶他的表侄女,不定在心里怎么憋气呢。
“仲谋啊,你在想什么呢?”
孙权费力地吞咽了几次,才哑着声音问:“阿娘,徐氏要再嫁?”
“是啊,她年纪轻轻也无儿女,难道还守寡一辈子不成?你表兄写信把这事儿托付给我和你大兄了。我们自然要选择对她最适宜的婚配对象。”
“阿娘,我……”
“这事儿不用你再分精神去帮忙,你大兄已经挑选出合适的人了。不过她称呼你为表叔,等她再嫁的时候,你还是要添妆的。”
吴国太不错眼睛地盯着孙权,孙权在母亲的眼神注视下,犹豫了再犹豫,到底没底气敢把自己要娶徐氏的话说出来。
“行啦,天晚了,你早点回去。谢氏的家人都回了会稽郡,她正是内心惶恐不安的时候,你要是孝敬阿娘,就把你的小日子过好,明年给我添上一个孙子。不过我可与说先说好,是嫡孙。明白吗?”
孙权点头。
“你大兄成亲那时候我就说了,二十年之内我不想看到庶出的,你也一样。回去。”
孙权被吴国太撵了出去,他深一脚浅一脚往外走,几次好悬在平地绊倒。
吴国太看着脚步不稳的孙权,在心里说有孙策活着,你就别想在江东为所欲为。就是改不了孙策的命,我扶持孙绍也不会选你这色鬼二货窝囊废。
徐氏在她的院子里乖乖地闭门两天,然后带着丫鬟去吴国太那里。这两天她想了很久很多,刚来刺史府的时候很高兴,可与孙策夫妻见面一次后,她就明白东院是她插不进去的。恰好谢氏新婚面嫩对她拒绝不了,而她与孙权辈分之差什么的,还真就没被她放在眼里。
多少人家姑侄嫁了同一个夫婿,皇帝都能娶亲外甥女呢。她觉得父母亲会同意她的选择、舅婆也不会在意的,没想到舅婆是完全不同意的。
那些话就是说给自己听的。
吴国太见徐氏进来,笑着招呼她,“囡囡来了啊,快过来坐。你们带阿绍把衣服换了,小心别让他着凉了。”
照顾孙绍的嬷嬷立即上前,“国太,世子的内裳都在熏笼上烤着呢,奴会小心的。”
“去,你们都下去,我与表姑娘有话说。”
徐氏鼓足勇气,“舅婆,你喜欢我吗?”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在侄孙女的身份上,囡囡,我会一直喜欢你的。”
徐氏闭闭眼,深吸一口气,“如果是别的身份呢?”
“只要我活着就是不可能更改的。”
徐氏听得吴国太直截了当的回答,知道自己再没有机会嫁进刺史府,哽咽道:“舅婆,我有哪里不好了?”
“囡囡,你是聪明人,你看你大表叔有纳妾吗?你二表叔为何丢失了新都郡太守?再则,你是他们的侄女,阿绍那辈的才是你适婚的。要是你一定要嫁进孙家,我可以在孙家族人与你同辈的儿郎里选。”
徐氏摇头,眼泪甩落下来。美人梨花带雨,很让人心生不忍。
不,我不要嫁给阿绍同辈的儿郎。
徐氏的眼泪一滴滴地顺着脸颊往下滑落,哽咽了好一会儿,才缓和了情绪。
“舅婆送我回阿翁阿娘那里。”
“好。你回去收拾东西去。”
第722章 武烈皇后68
徐氏说要回去徐琨那里,但徐琨在任上; 自然要孙策安排人送她了。好在徐氏的东西不多; 主仆只有四人,坐船去交州也很方便。
孙策叫了吕蒙过来; 把已经封口的信件交给他。
“子明; 派你送信为主; 顺带把我表兄的女儿送回去。沿途看着她们主仆不出危险就好。”
吕蒙很疑惑,送信这事儿难道没有专门的信使吗?
孙策把吕蒙的心事看在眼里。
“路上还要带着女眷呢,我不放心那些信使; 才特意把你从卫队里拔擢出来; 交给你去做。你早去早回; 我这里还等你派用场。”
吕蒙立即就被孙策的信任安抚到了。
其实孙策的信是很平常的内容; 就是把徐琨委托自己的事情,讲明白是徐氏坚持不愿意再嫁,一定要回父母身边。自己千挑万选出来的人; 都没机会推荐。那挑选出来的人就是给他送信去的吕蒙。此人出身虽贫寒,但是少年就跟随在其姐夫邓当身后从军,作战勇敢读书认真; 算是母亲的亲传弟子; 又对自己忠心耿耿,现任自己亲卫队的别部司马,秩千石,是很上进的年轻将领,前途光芒万丈。
巴拉了不少; 都是对吕蒙的信任和推介了。
本质就是一句话,选吕蒙给你徐琨做女婿,是表兄你得到一个有前程的女婿。而我的身边这么有能力的将领,将会更忠心做我的助力,对咱们的大业是一合俩好的事儿。你要是相中了吕蒙、看怎么能够说服你亲闺女,让他们成亲后一起回来了。
如果你没有相中吕蒙也没什么关系,我舅舅吴景还有庶出的女儿,我再与我舅舅去说吕蒙的婚事。
要说徐琨这人,在孙策心里的位置真的是能排到前几位的,不仅仅是因为徐琨的能力,还有徐琨对他的坚决支持。他初起兵能信任把母亲和弟妹交托的,除了他的亲舅舅吴景、就是徐琨这个亲姑姑生的表兄了。至于孙家的孙贲孙河等,那是他的堂兄弟,周瑜也被他当成兄弟般的手足。
所以徐琨现在领的职位是交州刺史、吴景是徐州刺史,与他孙策的扬州刺史是一般级别的官职。
孙权那晚的失常当然也落在孙策的眼里,但他与母亲心照不宣地选择不去戳穿。他早知道亲弟是什么本性,也下了决心当长不大的儿子去养,看紧点不给他机会丢人也就是了。
然后孙策就把这事抛到脑后了。
他有北边曹操与袁绍的战争进度要关注;有西边三路大军攻打益州的战局进展要关注。还有几个弟弟妹妹的婚事,更要仔细斟酌了。
曹仁的女儿与孙匡的婚事,他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同意,总觉得给孙匡定曹家的女儿没什么意义。借着曹操与袁绍开战,他把事情往后拖。
豫州刺史孙邵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忠心,都想要把女儿嫁给他的弟弟。在他看来给孙匡定孙邵的女儿比曹仁的女儿要好太多。
还有孙朗比孙匡也没小多少,也该定亲事了。
在吴国太把孙仁定给司马家之后,孙策重点关注了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发现哪一个都是同龄中的佼佼者。
他狠狠心把孙翔丢进了军营,想把孙翔培养成能领军的大将。
唉,比起司马家的八个儿子,自己的四个弟弟明显不够看啊。他怀着这样纠结的心理与母亲倾诉自己的不满。
吴国太静静听完孙策的抱怨,笑着安慰他。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司马家传承千余年了,孙家起始是孙武后裔,但岂能与商汤相比。”
孙策有点不服气,想想又认同了母亲的话——自家始祖是与成汤没法比。
“阿娘,但是司马家的几个小儿子比叔弼他们强多了。唔,我说的不是学业,而是心性。”
吴国太大笑,“不知道司马建公是不是要他的长子与你相比啊。”
孙策莞尔,这么比是有点儿没道理。
吴国太继续说道:“心性这事儿,应该是先天起了很大的作用,才有一母九子各不相同。你看司马德操是嫡系嫡支传承下来的,他学问、教导学生的能力,是宇内有名的。他那几个儿子都是他亲自教导的,可就是比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差的太多。
再看仲谋,经过他教导开窍了许多,比跟着张纮明显进步。但他就是比不上庞统和诸葛亮,可见一个人天资、秉性上的东西是没法改变的。
不然水镜先生先生不是早把自己儿子教导的比庞统、诸葛亮更好么?”
孙策沉吟道:“阿娘,你是要儿子接受仲谋等人的天资、心性,不如司马建公的儿子?
“是啊,除了先天心性的差异,我也找不出更多的原因了。你也知道我这些年对他们功课督促的很紧,教导子明的时候也带上叔弼几个的。可讲来讲去,他们几个就是不开窍,就是不如子明。”
吴国太边说边摇头,孙家后面的这几个孩子资质天分都很普通,而且还都有一股拗劲在血脉里,无论是劝说、教导、还是打板子,收效都让人很不满意。
孙策对此也深有感触,“阿娘,不说仲谋了,说叔弼。在我印象里,这十几年他是一直与仲谋争来抢去的。我把他丢去军营,他却少了吕蒙的那种狠劲、拼劲、冲劲。”
孙策不觉得孙翔像自己。孙翔比自己守完父孝后去寿春的条件好太多了。若是自己有孙翔这般条件,会更努力更用功,成就也就会比现在更大。
“虽说你们兄弟几个是一起成长的,但年龄的差异,造成你和他们几个的感悟不同。你看,因为你是长子,从你出生就是阿翁阿娘关注的焦点,所有的心力都花在你一个人身上。恰好你后面又是两个妹妹,仲谋又小了你七岁。等他能跑稳当听得懂你阿翁说话,你的枪法已经有雏形了。你阿翁哪里还有精力去关注他。
及至你阿翁去世,你想的是怎么扛起这个家,而他们想的是乖乖听话就是给我、给你分担压力了。想法不同,所以十年后你们的差异越拉越大啊。”
吴国太慢悠悠地说着,留时间给孙策考虑自己的话。他现在面对的是兄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以后还要面对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呢。
孙策想了一会儿点头,很懊丧地说:“阿娘,我就是觉得仲谋他们比司马家的公子们不应该差太多。司马建公夫妻在洛阳,他们家最小的公子司马敏,也都知道在寿春的官学里认真读书。而比司马敏年长的阿匡、阿朗,却不如他认真。这与天资无关。”
“司马建公只要教导好长子,以后长子领头,小的只要跟着照样子好好学习也就是了。但你们兄弟从你阿翁过世,他们几个的经历就不再是顺风顺水的。以前不断搬家,现在这几年你又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他们能不变成纨绔子弟,已经是不错的了。
孙策失笑,“阿娘,你对他们管的那么紧,他们想成纨绔比登天还要难呢。”
“唉,我只能管他们有没有去学,至于从先生那里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的了。像你从你阿翁那里学到的最多,枪法、勇敢、谋略等优秀品质,但仲谋就偏学了你阿翁的心喜女郎,叔弼和你一样学了他的急躁。”
“阿娘,我现在沉得住心气了。”
“是啊,你现在是沉着了,那是这十年历练出来的。可叔弼还没经过你这般的十年磨练呢。你莫着急,给他时间让他成长。”
母子俩都回避再谈孙权。吴国太是知道孙权的秉性不能改的,孙策则是对孙权失望后放弃了他。
“至于阿匡、阿朗还是少年郎,督促的紧一些,他们就会努力一些。成年以后若是像了司马水镜的那几个儿子,也是囿于秉性天资所限制,你这个做长兄的,已经做的非常优秀了。”
吴国太开导了孙策小半天,才让他不再执着与司马家的儿子相比。母子俩又说起孙匡的婚事。
“阿娘,我不想给阿匡定曹仁的女儿。孙邵有意嫁女,比曹仁之女更好。”
“同姓不婚。”
孙策急急辩解:“阿娘,孙长绪与我们并不同族。百年的族谱在那里呢。”
“你试试与他连宗可行不?或者把他的女儿嫁给你舅舅家的表弟?我想让阿朗娶你舅舅家的庶女,这也好安你舅舅的心,也不会因为阿匡与你舅舅家的血缘太近了,对孩子以后不好。”
“我还想让子明娶舅舅那个庶出的女儿呢。”
“哈哈哈,”吴国太大笑,“你舅舅该多生几个女儿的。可惜你小姨不听劝说,算了不提你小姨了,我劝过她多少次改嫁了。”
孙策默,对小姨改嫁的事情他无所谓,只要亲娘不改嫁就好。
“阿娘,我派人送信与孙长绪,商量连宗之事。把他的女儿嫁去舅舅家,他也应该能接受。至于把堂兄孙伯阳的女儿嫁去顾雍顾元叹的儿子,要是阿娘坚持让阿朗娶表妹,不如让子明娶伯阳的女儿。让阿匡娶顾元叹的嫡长孙女。你看可以吗?”
吴国太点点头,这时候的江东就是靠着联姻串起来。孙匡不得娶曹仁的女儿也没办法了,这一世孙家不用与曹操联姻了。顾雍的荆州刺史身份,注定他要与孙家联姻了才会安心,自己才不会在这些小事情上与孙策争辩。
可不管怎么联姻,最重要的都是自己得有实力。
孙策与母亲一番长谈,不再纠结弟弟们不如司马家子弟。同时也解决了弟弟妹妹的婚事与母亲的分歧。然后他率领刺史府所属的官员,开始吴侯统领区域的复建。
江东这一片归属孙策年头久远一点儿的区域算是比较好的。东吴的豪强被孙策横扫了几次后,为了身家性命都悄咪咪地蛰伏了。
所有的隐田都被孙策当作是荒芜的土地,收到了他自己的名下,租赁给百姓耕种。
去年才收拢到旗下的徐州,是今年复建的重点区域。
还有淮南这大片的土地,无论是修养生息,恢复农业生产,给百姓在乱世中提供一片能够安生的乐土,都有无限繁芜的杂务要去做。
第723章 武烈皇后69
周瑜带着的那路大军是从荆州出发的,很快就拿下了巴东郡; 然后按着计划往巴西郡进军。中路的黄盖也顺利地拿下了涪陵郡; 向巴郡而去。只有程普率领的那一路在牂牁郡遇到阻碍,拖延了一些时日也成功占领了牂牁郡。; 花费了三月有余的功夫; 拿下了牂牁郡所属的十七个县。
消息传回寿春后; 孙策就带着张昭张纮给三路大军挑选合适的县令过去。
寿春再一次进行了年满十八岁的子弟考核,这次不仅文武全都要考,还多了一个面试打分环节。那些见了孙策就结巴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人; 都被张昭扣掉了印象分。
张纮就对孙策说:“伯符; 你这样可不公平啊。你杀气腾腾地坐在这里; 要不是你的亲卫见惯了你这个模样; 只有那些领兵的将军不害怕。”
孙策笑的很诡谲,“我就是要他们怕啊。这次我的亲卫有百余人参加考试,他们肯定不如天天在屋子里读书的文试成绩好。”
“已经有武试了。书生们平时虽也练武; 但是比起上过战场的人,还是差了很多。文武都考他们差不多拉平了。”
张昭为书生们说话。
孙策正襟危坐,“子布、子纲; 我对书生们没有看低的意思。他们中的很多人; 要是去做什长或者百人长都可以。但这江东毕竟是将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打下来的,在综合评定的时候,我希望那些上过战场的优先得到提拔。益州刚刚取得的郡县,很容易遭到刘璋的反击。没军中的经历,我怕到时候误事。”
张纮沉默; 他与张昭属于广义上书生,但是俩人都曾带军打仗。实际在孙策麾下的官员,以前的那些基本上是没有纯粹的书生和武者的区别。只不过是这几年选考上来的官员,才没有领军出征的经验。但这次现役的军卒来参加考试的不少算,其中个别人的成绩还不错。当然这是得益与国太不停地在军中和民众中推广基础教育,一些十六岁以后参军的儿郎,数术都有学的不错的。
“伯符、子布,不如将那些没上过战场、排名前百的送去三路大军中历练两年,军中考试合格的、从军年限不够两年的,也都送去军中补齐所缺的月份。”
张昭看着庞统整理的总分成绩单,让庞统把前百名的报名表取来。仔细看过以后对孙策说:“伯符,如果我们这一次按符合子纲说的资格选人,就要从江东再抽调的县令。我记得前年、去年派遣的县官里有从军二年以上的。”
“请功曹虞仲翔来,哪些人是符合条件的他最清楚了。”
虞翻果然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凡是经他派遣出去的官员,履历、考核成绩张口就来,而以前那些太守们,都是孙策和张昭、张纮极其熟悉的人。
四人商量了一阵,把官员派遣名单拟定了下来。一部分从军年限不够两年的,按着从军时间的长短,先去填补那些抽调出去的县令留下的空缺。
张榜以后,所有想做官的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想在吴侯的所辖地域做官,第一是不分士族、寒族,统一要参加考试。二则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从军经历。不然单总成绩够也是没有可能出仕的。
有投书反应孙策拔擢官员的方法不对,不再是举孝廉等,虞翻把投书的人召集到一起,耐心地解释道:“举茂才、孝廉是汉室朝廷的考核方法,可天下给举荐出来的人治理的越来越乱,那就是举荐的法子已经不合适。你们看东吴这几年是乱世中的乐土,那是因为各地的太守都是曾经领军过万的将领。他们治下县城的范令、县令,也要有领军的打仗的经历,这样才能防备了山贼和叛乱的发生。”
好,在东吴你们说了算,等皇帝来管你们的。
这样嘀咕这等皇帝来管的人,虞翻令差役暗暗记下名字,这样的糊涂虫以后考的再好也不能派遣重要岗位。天下大势都弄不明白,还想出来做官么。
孙权、孙翔兄弟俩也都参加了考试,成绩还真的很不错。但根据成绩,孙权还差了一年多的从军时间,孙翔差的就更多了。
“阿娘要不要让仲谋和叔弼去补足从军年限?”孙策与母亲商量。
“你怎么想?他俩怎么想的?”
“他俩都想去益州的军中。我听阿娘的。”
吴国太沉吟了一会说:“诸葛孔明完婚回来后,让他陪仲谋去程德谋那路大军。把叔弼交给司马朗管教去黄盖那路军中。”
“我还以为阿娘会让他们去公瑾那里呢。”
“公瑾会过分照顾他兄弟俩。他们从军也就是走走过场了。那孔明虑事周全,与仲谋一起读了几年书,让他多用点儿心看着仲谋。叔弼急躁,交给司马伯达这个带过七个弟弟的长兄,最是合适的。”
孙策先母亲把俩个弟弟的性格和管教他们的人都选的很贴切,长叹道:“阿娘,若是阿翁在世,他们也就是得到这样的安排了。”
吴国太笑笑,“那句百姓家里靠长子说的一点也不错。要不是打下这片天地,他们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的。”
孙策想想说道:“那叔弼的婚事就要往后了。”
“晚两年也没什么。二十及冠娶亲正好。
说及婚事孙策笑嘻嘻地对吴国太说:“阿娘,你猜我怎么回绝的曹家求婚使。”
吴国太放了坐不住的阿绍去玩,好奇地等孙策说答案。
“我告诉使者,曹司空藐视天子,我与其终将有一战,如果曹仁能够先期投到我的麾下,婚事就不成问题。不然将来兵戎相对不是难为小儿女嘛。”
“促狭。”吴国太笑笑,与曹操的那一战是不可避免的。时机就是等他与袁绍征战明年结束的时候。
“伯符,你表兄那里的事儿可办好了?你姑母他们徐家这些年也是很支持你的。”
孙策回答:“按着姑母提的去做了。我派人给荆州送信,对顾元叹说徐琨想把女儿嫁到他家里,他当即就让信使带回同意的消息。我已经把写信给表兄了。这门婚事以后他与表兄联系就可。”
“徐家是没看上吕子明的家世啊。”
吴国太喟叹,感觉徐琨能跟随孙策起兵,孙氏作为孙家的老姑太太,居然宁愿把女儿嫁给顾雍的没出仕的儿子,也不愿意嫁给吕蒙,不是眼光问题,应该是升级为官宦之家了,看不起吕蒙的家世。
孙策不以为然,“这样挺好的,囡囡嫁去荆州与仲谋再不相见。子明娶伯阳堂兄的女儿,俩家都高兴得欢天喜地的。阿娘,我们转了这一圈的安排皆大欢喜。顾元叹和孙长绪现在都安心了,舅舅和姑母也都满意了。”
吴国太揉揉额角说:“世家聚集的地方都是这么联姻的,不用转上十家都是表亲。你可想好益州那里谁去做刺史了?”
刘璋节节败退,要不是周瑜那边控制进军的速度,刘璋想凭借天险固守也会化为泡影的。
“我想让张昭张子布去做益州刺史,荀彧给他做佐理,阿娘以为如何?”
这是孙策斟酌了许久的方案,“荀文若过来的时间也不短了,想派他做张昭的助手,心里又有点儿不落底。”
“张昭和张纮怎么看荀彧?”吴国太只见过荀彧一面,也拿不准荀彧会不会用心做事。
“不然先留他在寿春?他的才干也是能够统领全局的。”
孙策是很想用荀彧的。
“我还没有与子布、子纲说这件事儿。”
吴国太把益州的沙盘上三路大军的进展插上鲜明的标志,然后叹息道:“从川中往回送信,到了寿春需要用的时间太久了。要是荀彧在益州有什么变化,我们这里来不及反应的。”
孙策表情复杂,“把荀文若像现在这么大材小用,可真是不甘心哪。阿娘,他的长子这次参加考试了,文试的成绩还挺高的,总成绩也在百名之内,是要派去从军两年的。”
“伯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是你在益州能够派出足够的信重的太守,让荀彧做刺史又如何?”
孙策两眼迸发出异彩,“阿娘的提议好。我就赌一把。我能打下来一次益州,就能打下来第二次。”
翌日,孙策先与张昭、张纮说启用荀彧的事情,征求二人的意见。俩人都持保留的态度。孙策下定决心道:“我去与荀文若谈谈,看他怎么说。”
荀彧从曹操的掘坟、人肉脯等恶劣阴影里脱出来之后,精神负荷减轻了,身体恢复的也很好,尤其在江东这里,不仅子侄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窗共读,就是女儿去官学读书后也如鱼得水,日日活的很欢欣。
但他没想到孙策想用他做一州的刺史。
他觉得自己听错了,愣愣地看着孙策好一会儿没说话。
“文若是不肯去益州吗?”
荀彧摇头,“吴侯你怎么会相信我呢?彧先投袁本初、再投曹孟德,如今你敢信我?”
孙策点头,“我为何不敢呢?!你在袁本初那里,也未作损害袁本初利益之事。在曹孟德的兖州,更是担起了一州所有的大小事务。就是后来灰心,也不过是先生因与掘坟盗墓、以人肉为食的人,不得不继续为伍、良心不安而已。”
荀彧给孙策说的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曹操对他信重,可曹操不择手段的做法,也真的令他心寒。
到了东吴以后,他才发现原来乱世中的百姓居然可以活的像人,乱世中的女郎也可以读书、可以活的更自在。
荀彧哭了一会儿,站起来与孙策行礼,“吴侯信文若为君子,文若必全力以赴治理好益州。绝不辜负吴侯的信任。”
第724章 武烈皇后70
荀彧的表态让孙策的心像喝了蜜水一样; 他兴奋之下把给吴景、徐琨等人准备的刺史工作须注意的重点事项搬了出来。
嗬; 好厚重的一本; 看起来有几百页那么厚那么沉。
荀彧看孙策捧书的态度太郑重; 不由地跟着也庄重起来。他充满敬意地接过书,只见深紫红色的刻丝封面封底; 反着微微的丝光; 触手润泽的凸凹暗纹,上面绣着几个大篆:刺史政务纪要。
可把荀彧激动的啊,自己博览群书怎么就没看过有这一本呢。
孙策难掩激动地说:“文若; 这本书是原本; 是我阿娘给我写的,我舅舅去徐州上任的时候手抄了一本; 我表兄去交州上任也手抄了一本。依你的能力,与顾元叹、孙长绪不相伯仲; 当不用抄写的。不过我想着你去益州远; 往来通信不便; 你在这里看看这书,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内容。”
荀彧前面捧着书还挺激动,听孙策解释以后热度就降下去了不少。出于礼貌,他还是捧着书坐下来细看; 就当是还礼吴侯对自己的器重、和对吴国太的尊重。
翻看第一页,荀彧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厚了,里面都是丝绣的字,黑色丝线绣的拇指肚大小的字; 丝线勾勒出的圆润饱满不仅没掩盖绣字的整体沉着端方,扑面而来的一股肃穆冷峻萧杀,让他下意识地倒吸一口冷气。
这是自己没见过的字体。
“好字啊。”
荀彧开口称赞,不管内容如何,单就这绣出来的字都值得好好观摩了。
孙策也不急,欣赏完荀彧对绣字的赞叹表情,抓起手边的兵书认真地研读起来。
荀彧慢慢把整本书看完,又返回去再看了一边,这回看的更慢了。这次看完以后,他长跪着两手捧书,垂目陷入深思。
孙策间或抬眼看看认真读刺史政务纪要的荀彧,露出会心的得意笑容。自己初初看到的时候也会震撼了一把,过后才意识到若是每一州的刺史,能把上面所列的事项都做到了,哪怕只做到八成,该州的军政将事务一般讲无可担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