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大喜,袁术遗嘱把淮南送给她的名义他不在乎,但能够不动刀兵拿下淮南才是可喜可贺的。
  吕蒙得了孙策的示意,上前扶起单膝呈信的袁胤,然后把信拿过去奉给孙策。
  孙策仔细看完以后,将信给张纮传看。他态度亲和地对袁胤说:“承宗,你我多年相识,你且放宽心,既然你们愿意遵守袁公遗愿,我是不会亏待袁公旧部的。”
  袁胤听孙策这样表态,赶紧起身跪下、口称“主公”给孙策磕头,算是完成了对孙策的认主仪式。
  周瑜等都看了袁涣、杨弘代笔的袁术遗书,纷纷上前与孙策恭喜。
  庞统就说:“主公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归心指日可待。”
  马屁精!
  所有人都先在心里骂了庞统一句。而孙策得了庞统称他为主公,心里更是高兴,目光就转到与庞统并肩的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知道自己表忠心的时候到了,他赶紧上前一步躬身施礼。
  “孔明愿意跟随主公鞍前马后,直至天下承平国泰民安。”
  孙策更是欢喜。
  张纮挑挑嘴角看司马徽,司马徽笑笑,自己都把未出世的嫡孙女定给孙策了,还用再说什么么。
  天下大势就在这半年里,随着刘表和袁术的逝去发生了格局的改变。袁术和刘表奉上了淮南和荆州使孙策实际控制的区域,比袁绍的幽州、并州、冀州、青州这四州也差不了多少了。
  如今是北边的袁绍和南边的孙策之间夹了曹操,西南有益州的刘璋,西北有马腾和韩遂。马腾和刘璋之间夹有张鲁。
  周瑜立即认识到吴国太劝孙策放了郭嘉是多少重要了,没有曹军做缓冲,东吴刚刚到手的大片疆域,根本来不及整合的。但是曹操要是立即整军来犯呢?
  周瑜贺喜之后就陷入思考中。
  等众人热闹够了,周瑜把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
  淮南宛如天降大馅饼,瞬间扩大了东吴的疆域,也一下子把东吴与袁术、刘表的防线由浩瀚的江水,变成得有实际的大军去驻守的陆地。
  孙策拿出吴国太给他的区域图,与张纮等一起思量该调遣哪些人去驻守与曹军接壤的位置。
  张纮就说:“各地的太守也该调换。把在会稽的顾雍先调到豫州来,让他与纪灵、孙贲一起守豫州。南阳郡那里也要派人去接管。”
  孙策的心里划过一个又一个名字,隐隐有个抓不住的念头一瞬间就又飞走了。最后他只好无奈地摊手叹道:“子纲,我还是缺人手,缺的太多了。”
  对此张纮也无奈,只能把擅于治理民政和擅于防守的所有东吴官员,在心里排成行,依次挑选出能对抗了曹操的军事压力、还得原来的郡县能有合适的人手来接。荆州刘表留下的人,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还尚未甄别,袁术这里又添上了一笔。
  如果不能很好地调配各地的官员,东吴的大好形势将陷入不停的扑灭反叛的危难里。
  孙策沉思孙家得用的子弟都已经抽调出来了。孙权该派出去顶人用,可他跟在自己身边,跟着司马徽学习进步很快,派出去有些可惜了。
  那么还有谁可值得信赖呢?
  孙策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缺人的事情。他与张纮等人商量了以后,决定还是带着两万大军先去接收寿春等地。于是他改了要从广陵郡回曲阿的计划去寿春,同时派人给在曲阿留守的张昭等人传信淮南的变化,在给吴国太的信中,殷殷叮嘱母亲让等着他回曲阿,亲自接她们过寿春来。
  孙策的信使快马去了曲阿,张昭看了以后忙向刺史府后院递话求见吴国太。他与吴国太仔细商议了大半天之后,考虑豫州、荆州与洛阳比邻,这两处的刺史,怕是会有不少人跳出来争抢。反复斟酌以后,以孙策的名义给朝廷上表提议孙绍为豫州刺史、顾雍为荆州刺史。当然啦,还有一串的太守位置变动。实际在东吴这面的太守位置变动,大家都明白那是孙策通知朝廷而已。
  在曹操还在朝堂弹劾孙策的时候,袁术不甘不愿地撒手了。袁术的死讯很快传到了朝廷,得知袁术死了的消息,各派的朝臣在朝堂上立即为派谁去接手做豫州、荆州牧,争抢了起来。
  孙策的奏表很及时地到了洛阳,递到了大朝会的天子面前。
  表孙邵为豫州刺史,顾雍为荆州刺史。
  曹操很气、刘备也很气,天子你都答应了把豫州牧的位置给刘玄德啊!
  曹操把这话在朝堂上对天子提出质询的时候,孔融站了出来。
  孙邵是谁呀,是他孔融看好的人。是他昔日里曾经称赞过的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区区一个豫州刺史绝对是担当得起的。想那孙邵在给孔融做功曹的时候(就是长官佐吏),行事非常有章法,参赞政务、人事、考绩是不可或缺的人手,要不是刘繇要带了他去扬州,他孔融孔北海还不肯放手呢。
  于是哭得委屈至极、肝肠寸断的刘玄德遭遇了毒舌孔融。


第709章 武烈皇后55
  孔融在朝堂上的名声很响亮。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 幼时就以聪慧、博学、机敏出名,比如三岁让梨、和李元礼是世交的托词而留下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等。
  他现在是天子器重的太中大夫,(相当于后世的谏议大夫)一直警惕着曹操隐隐显露的要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动向。秉承着凡事曹操提议的他就反对、曹操反对的他就赞成的原则,所以他不管不顾地先抨击曹操要挟天子,拿一州刺史代天子牧民的重要职位做私下的人情。
  “曹司空可还记得这是汉室的天下?一应官员的任命与否该以品德、能力为根本; 而不是你大司空私下里逼迫天子的允诺?”
  “我何尝逼迫天子了?”
  孔融往高坐的天子抱拳为礼; 然后向朝堂上站立的朝臣说:“才曹司空诘问天子为什么同意孙策的豫州刺史人选; 如今大家是言犹在耳?”
  天子早在孔融出口反对就知道豫州刺史的事儿,刘备是没分了。孔融一一道出孙邵做功曹时候因为能力卓越而被刘繇要走去做扬州刺史的佐贰,以及之后的岗位历练能力等等。
  作为太中大夫的孔融; 其钢牙铁口之锋利; 天子早甘拜下风。天子也是知道孔融是一心忠于汉室,才在他被袁谭击溃、丢了青州以后再次征辟他入朝为官。也根据孔融的刚直不阿、唇能为枪舌能当剑的特质,把他放在最适合的位置上。
  孔融喷完了,天子刘协因自己把豫州刺史的位置私下许给了刘备而惭愧。
  在孔融力证之下; 孙邵获得了朝臣和天子的认同,顺利得到豫州刺史的任命。
  曹操气得脸都绿了; 孔融这是要做自己的克星啊——
  当初自己第一次去围攻徐州陶谦的时候,陈登去北海郡搬救兵; 孔融那时就在北海郡当太守,正被黄巾军围攻。是刘备应了孔融的请求去助战孔融,打败黄巾军。孔融这才带兵到徐州,帮陶谦去解徐州之围。
  原来的旧账未算,如今又添了新的一笔。
  曹操回身看刘备; 小声地刘备说:“你看看,你看看你自己救的孔北海,他反对你当豫州牧呢,是说你的才能和品性都不如孙邵呢。”
  曹操的声音不大,也恰好够孔融听清的了。
  孔融这才发现泪流不止的刘备哀怨地看着他,回转心思才意识到曹操提议的豫州刺史是刘备。
  刘备能不委屈么,孔北海啊,我对你有救命之恩呢。
  哎呀,这可糟糕了。
  孔融感觉到自己好像做错了事情,也想起自己还欠刘备的救命之恩呢。
  怎么办?赶紧弥补。不是还有一个荆州刺史嘛。于是他立即建议天子改派刘备为荆州刺史。
  曹操眼看着刘备的豫州刺史飞了,立即把孔融在小黑本上的名字又加重描写了几遍,下定决心逮住机会绝不能饶了孔融。
  但孔融接着又提议刘备去做荆州刺史。
  这可让曹操喜出望外了。
  荆州比豫州更好啊,他甚至在心里琢磨是不是把孔融移除小黑本了。然后就琢磨该派谁去帮着刘备在荆州立足、怎么打开局面了。
  他立即对孔融报以友善的微笑。踌躇满志地准备反对孙策提议的顾雍任荆州刺史,为刘备争取荆州刺史的岗位开始舌战。
  天子让小黄门把孙策附表的顾雍的履历报上来,然后所有人发现孙策推荐顾雍做荆州刺史,这个人选实在是刁钻的厉害。
  顾雍本人出自名门,曾祖顾奉是颍川太守。不提他本人才思敏捷,做事干练等长处,他从弱冠开始出任合肥长,相继相继担任娄、曲阿、上虞的县长,所在之处都有治绩,这个朝廷有考功的存档。另外他还担任过会稽太守。
  这个会稽太守是孙策打下会稽郡之后自己任命的,曹操给补办的手续。后来孙策得了吴侯、扬州刺史,从会稽太守卸任了以后,这位置就交给了顾雍的。但顾雍能治理好会稽这样的大郡,无疑证明了顾雍此人的才干,有任豫州刺史的潜力。
  突然曹操想起来顾雍这名字为什么耳熟了。
  原来顾雍与曹操算是间接有“旧”。顾雍幼时曾拜蔡邕为师,学习书法和琴艺,因学习刻苦成绩斐然,深受蔡邕的喜爱。
  可蔡邕对曹操还有救命之恩。
  曹操这人,心性很难说。一方面他误杀了父亲的挚友家里六口人,不带含糊惭愧的。另一方面却念念不忘地想要报答蔡邕。
  蔡邕不但在董卓掌持朝政的时候救过他,而且之前就与他义气相投。无论是“先据要路津”对功名利禄不加掩饰的追逐,还是“空床难独守”对世俗**的坦然宣泄,俩人都推崇不拘时俗、自抒胸臆的风尚。
  最重要的是蔡邕不因为他是“赘阉遗丑”而入大多数人一样把他归到无德无品不值得交往、冷眼相待的行列里。
  蔡邕是他少年时期不可多得的一缕温暖的阳光,是教他积极上进、以开朗心胸看待世人的好先生。
  亦师亦友亦知己,还是救命恩人,是曹操心里少数一直感念着的人。
  在王允杀了与董卓交好的蔡邕之后,曹操就暗自下决心要照拂蔡邕的所有亲眷,顾雍这个亲传弟子也落到了蔡邕的亲眷名册里。现在让他继续死咬着蔡邕的亲传弟子不撒嘴,曹操觉得自己有点儿坚持不下去。
  孙策这个小疯狗,举荐顾雍做荆州刺史真的是令人牙疼。
  这是摸透了自己与蔡邕的关系、专挑着着自己不好反对的人选而提议的?!
  不仅仅曹操有这样的感觉,就连天子和朝臣现在也都在这样想。
  他孙策才因为关羽、曹洪杀了他岳父桥蕤而出兵广陵郡、徐州,转身又推荐顾雍做荆州刺史。还特特地在奏表上注明顾雍的妻子是陆康之女,陆康因为庐江被他攻下而自缢。
  这事儿,唉!
  那是陆康做庐江太守的时候,孙策曾奉袁术的命令去攻打庐。陆康把妻女和跟随自己学习的陆逊都送回吴郡避难,然后宁死不屈地与孙策展开攻防战,庐江陷落后陆康不降袁术自缢了。
  可以说顾雍的岳父是死在孙策的手里。
  现在让朝臣说他孙策不是举贤任能,那还能说点别的出来不?
  荆州刺史人选顾雍就这么地拿到了朝廷的认可。
  孙策带着大军到了寿春,周瑜协助他顺利地接管了袁术的所有军队,然后进行遴选军卒的事儿。在东吴不是什么人当兵都可以的,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一等的战兵。周瑜要了孙权去做帮手,而庞统和诸葛亮就跟着张纮接手民政。
  对袁术手下的人,孙策是全盘接受,像是他比较熟悉的张勋、纪灵、陈纪、陈兰等人立即派去了重要的带军官位。只不过袁术登基册封的大将军等名头就作废了。
  好在张勋等人也明白道理,迅速地进入了孙策领导下的新角色。
  让他为难的是袁术庞大的后宫内院。
  别看袁术登基时间不长,姬妾就有一百多人。在加上给这些姬妾配置的伺候人手,浩浩荡荡的千余人。
  让孙策继续供养这千余人,他可没那笔闲钱。
  于是孙策在袁涣和袁胤的陪同下,去见袁术的妻子冯夫人。提出要把袁术的后宫姬妾一次性地释放出去。
  别看冯夫人平日里恨讨厌这些莺莺燕燕的,这时候又舍不得了。她那这些女子与孙策来讲条件,自然而然提起了十几年前的婚约。
  “吴侯,公路否认婚约是他的不妥,实际我们都认可那婚约的。所以至今我仍未让小女出阁。”
  孙策见冯夫人提起昔年婚约,就知道自己遣散那些姬妾得以娶袁术女儿为条件,他便立即以袁术亲口否认婚约、自己早已成婚有子,含糊着退出了袁术的“皇宫”。
  他回去就对张纮、司马徽说道:“我得去曲阿将阿娘接过来。袁术留了那么多的姬妾,让我阿娘去处理。”
  司马徽哈哈大笑,仗着年龄高、且与孙策的长子有婚约,打趣孙策。
  “吴侯何不不择其面貌姣好者充盈内院。”
  孙策正色道:“阿娘不允。”
  张纮与司马徽一起哈哈大笑。见孙策狼狈困窘,张纮把吴国太的信交给孙策。
  “今儿收到国太给我们的信,里面有提到处置袁术内院女人的,你看看给你的信里是不是更详细一些。”
  孙策立即去读信,然后又要了吴国太给张纮的信来看,最后说道:“就按阿娘说的去做。此事交给水镜先生去办了。”
  司马徽立即后悔刚才打趣孙策了。
  这可真是现世报来的快啊。
  孙策以袁术昔日否认婚约回绝了冯夫人后,没几日袁胤找上他。
  “吴侯,令弟孙仲谋欲纳从叔之女为妾。”
  这不啻是在孙策脸上甩耳光了。
  孙策立即气得派人去捉拿孙权,还对袁胤道:“仲谋日日在军营,何来的要纳袁公嫡长女之说?承宗你且别走,待我捉来仲谋询问。”
  自己善待袁术的妻子、儿子、女儿,才能让袁术旧部归心。袁术的女儿即便没嫁,与孙家也不会再有瓜葛。昔日袁术毁喏是他不义,今日孙权纳袁术嫡女为妾,那就是欺凌孤儿寡母了。
  搞不好会引得袁术旧部与自己离心离德。
  这该死的孙仲谋,亏得自己还想让他去担任小郡的太守,先好好历练以待大用呢。
  欠打板子了。
  作者有话要说:  孙邵和顾雍确实是很有才能的人,在孙权当政的东吴,这二人最后都官至宰相。


第710章 武烈皇后56
  孙权与周瑜一起在练兵,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 日程也安排的很紧张; 可以说是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累的天天想倒地不起,还就是吃的比所有人好; 两个人也年轻才撑得住。
  现见孙策的几个护卫急急忙忙来找他去袁术昔日的“金銮殿”、如今的刺史府,孙权得先与周瑜告知。
  周瑜想不出孙策有什么事情找孙权,就随意地问了一句; “什么事情啊?”
  领头来的护卫赶紧说:“吴侯在刺史府发怒呢。袁将军来告状说二郎君要纳袁公的女儿为妾。”
  孙权还没觉得出什么; 还与脸色遽然变得吓人的周瑜解释; “是她们要送袁家姐姐给我做妾; 不是我要纳啊。”
  “他们是谁?你不好好和你大兄说清楚了; 小心你大兄打板子。”
  周瑜急急抓住孙权的肩膀逼问孙权。
  “嘶”; 孙权疼得往后缩肩膀,“公瑾兄; 疼。”
  周瑜松了手,顺手在孙权的肩膀上揉了一把,算是对孙权的安慰。
  “是我着急抓疼你了。你大兄得善待袁公留下的儿女; 才能让袁公旧部归心。你已经订亲几年了,就待冬日里迎娶; 现在纳妾是对谢家的不尊重,你阿娘也不会同意你纳妾。你若是执迷不悟,你大兄打你可没人救你。”
  孙权听得周瑜的解释,立即意识到自己被构陷了。他抓住周瑜的手说:“公瑾兄救我。不是我要纳妾的。我天天与你在一起; 哪里会见到袁家姐姐去说话。是刘勋来与我说的。”
  周瑜皱眉,把手里的事情交代给自己助手,然后对孙权说:“我陪你去见你大兄,你们几个去个人请刘勋刘将军,让他到刺史府来。”
  刘勋这人原是庐江太守。孙策得庐江的时候放了他一马,允他回到寿春给袁术通风报信。重新遴选军将的时候,刘勋现在也属于只剩了亲兵护卫的,还没有把他和张勋、纪灵等一道派出去。
  他这是着急了?
  怎么看他撺掇孙权纳妾都是不怀好意的。
  孙权又不傻,周瑜一句善待袁公儿女的目的点醒了他。他骑在马上喋喋不休地为自己辩解:“公瑾兄,真的不是我要纳妾的。从阿翁战死,我就再没有见过袁家姐姐。这些天我都跟在你身边忙着练兵呢。”
  “嗯,我知道。刘勋和你怎么说的?”
  周瑜发现孙策有要历练、倚重孙权的心思,但孙权照现在这样子,就差的有些远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看不明白,还要自己与他说明了。
  “他说袁公如今已去,孤儿寡母的没有依仗,心里非常惶恐。冯夫人本有意将袁家姐姐送与大兄为妾,可是大兄不肯收,所以冯夫人转而托他来找我,说是我若不收袁家姐姐,是不是大兄要对袁耀斩草除根什么的。”
  “然后你就信了?就答应了?”
  孙权不好意思地点头,到现在他哪里不知道自己被刘勋哄骗了呢。
  周瑜顺手用马鞭子轻磕孙权的头盔,万分感慨道:“仲谋啊,你大兄怎么会行斩草除根的事儿?!你太不了解你大兄了。以后遇到再有人到你打着为你大兄好的旗号,撺掇你做什么事儿,你一定要拿准主意告诉来人你要先问过你大兄、还有你阿娘的意见。”
  “好,我一定记着。”
  有周瑜陪着他去见孙策,孙权心里有点儿底,大兄会听周公瑾的劝说,不会发生不由分说就按倒自己打板子的事情。
  进了刺史府,果然孙策已经让护卫准备好军棍了。
  周瑜上前把事情替孙权说明,孙策恨铁不成钢地看着孙权道:“你也老大不小的了,就这么点儿事儿还要别人与你掰开了说,你的脑袋是长来吃饭的么?”
  孙权惭愧不敢为自己辩解。
  袁胤上前劝说道:“吴侯莫再烦恼,是我错怪了仲谋。我再去见婶娘问问是怎么回事。”
  孙策上前握住袁胤的手,“承宗,你好好与冯夫人说,三军儿郎里不少家世好、人品好、学问身手也好的未婚者。你就替她出面,与袁耀一起为袁家妹妹择一合心意的儿郎。我会给袁家妹妹备办与我俩妹妹一样的嫁妆,风风光光地把她嫁出去。你告诉她放心,我和仲谋从来没有要纳袁公女为妾的龌蹉想法。”
  袁胤点头,“我知道吴侯是光明磊落之人。我们信你。”
  “多谢承宗。这事儿就拜托给承宗你了。”孙策客气地相托袁胤,与袁胤把手并肩而行。送袁胤走到门口,望着他离去才回转。
  袁胤虽说是袁术的族侄,但比袁术也没小几岁。他先找了袁耀,然后兄弟俩一起去内宅见冯夫人。
  冯夫人是难得一见的美人,一直很得袁术的尊敬和宠爱。但从袁术逝去之后,整个人迅速憔悴下去。袁耀一天几次地劝慰母亲,仍是没有任何效果。
  “婶娘,刘勋可来劝过你让妹妹为妾?”
  冯夫人点点头,然后困难艰涩地开口道:“阿胤,上次吴侯过来你也听到了,他不想认与袁家的婚约。”
  袁耀年幼不知袁家与孙家有婚约之事,突然听母亲这样说就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袁胤却是知道内情的,见从弟那样的表情,生怕他心里记恨孙策、以后给他自己召祸。便对袁耀解释道:“孙破虏将军在世的时候,是从叔最为依仗的战将。那时候连刘表都对从叔退避三分。从叔为笼络孙坚,就把你姐姐定给了孙家儿郎。”
  “那孙策为什么不迎娶我阿姊?”袁耀知道孙策娶的是桥蕤将军的大女儿,已经得了嫡长子,他不自禁地就追问袁胤。
  “非是吴侯不迎娶,而是吴侯守完父孝再来寿春的时候,手下只有百十个部曲。孙坚的旧部几千人都在从叔的手里。他那时虽是展露头角能打能拼,可是他出身寒族,从叔就否认与孙家有婚约。因他舅舅吴景也是从叔手下的战将,桥公为了从叔才把女儿嫁给了孙策。”
  袁耀想想说道:“是阿翁不肯还孙家旧部也不肯认婚约,是不是?”
  冯夫人拦住儿子,“你父亲那时候也未想到孙策有今天。后来不还是把孙策旧部还给他了嘛。”
  “那阿娘现在想怎呢?”袁耀问冯夫人。父亲去世了,他知道自己能力一般,将来延续不了祖上四世三公的荣耀,但他得为母亲和阿姊撑起家来。
  “你阿姊,唉,你父亲这些年为你阿姊挑了数个儿郎,比来比去还是”冯夫人收口不言,这时候再说曾经挑中过周瑜,就更没什么意思了。
  “阿姊的意思呢?”袁耀追着问。
  “你阿姊还是愿意嫁给孙策的。那桥家姑娘想必也不会与你阿姊争宠。若是她晓事该主动退居为侧室,把正室的位置让给你阿姊。”
  “阿娘,桥将军可是为父亲战死的。”
  冯夫人略尴尬,“你阿姊的脾气你也知道,最是大度不是会刁难人的。桥家姑娘为侧室,从家世来讲,难道还委屈了她么?袁家嫡长女,四世三公的出身怎么可能屈居侧室?”
  袁胤觉得自己一个头有两个大,他看看从弟袁耀也是与他一样的表情,这才明白为什么袁术从来不肯让冯夫人参与政事了。他现在倒想看看从弟是明白人还是糊涂的了。
  袁耀简直被自己母亲的蛮不讲理搅得头脑混乱,他试图与母亲讲道理。
  “阿娘,桥将军为父亲战死,现在逼着桥家姑娘为侧室,会不会损害父亲的名声?还有父亲在孙破虏为他战死后就否认婚约,这事儿现在翻出来,会不会让人非议父亲的品性?”
  冯夫人呶呶嘴,低声说道:“就是有人说些闲话,过一阵子也就散了。可做正室还是做侧室,对你阿姊是一辈子的事情,且还关系到以后你外甥呢。”
  “阿娘,父亲嫌弃吴侯寒微的时候,你可知道?”
  冯夫人点头,“我劝过他了,说孙策是可栽培的人才,可他不听。”
  “所以在父亲否认婚约以后,应该是两家再无瓜葛了?”
  “你这孩子为谁说话呢!”冯夫人气结。“你阿姊嫁给吴侯对你也是好事儿。”
  “吴侯应了要娶阿姊吗?”
  冯夫人更尴尬了,“刘勋刘将军说了,若是孙权要纳你阿姊的消息传开了、孙策听说他二弟要纳你阿姊为妾,自然得他迎娶了你阿姊,才好把事情遮掩过去。不然逼尸骨未寒的袁公嫡长女为次子妾侍,或是做他的妾侍,他兄弟俩还背负不起欺凌袁公身后孤儿寡母的名声。”
  话都说出来了,冯夫人也就坦然了。
  “到时候桥家姑娘不想让位,自有吴侯去与她说,与你姐姐没关系的。”
  “婶娘,你认为以吴侯百十个部曲到今天打下汉室的三分一天下,会认可这样的算计?”
  袁胤忍不住了,插嘴问冯夫人。
  “阿胤,就像你所言,吴侯不到三十岁就打下汉室的三分一天下,他以后可会止步于此?等他以后登基的时候,再想为你妹妹谋皇后的位置就难了。吴国太对妾侍、侧室都很敌视的,你阿姊若不在这时,孙策尚未完全得了你从叔部属的时候争取,以后就没机会了。”
  冯夫人越说越觉得刘勋的提醒是为自己儿女考虑。
  “只要你妹妹将来能做皇后,你叔叔暂时受点非议算什么呢。等他外孙子为太子的时候,没谁会再提桥家女让位之事。”
  看来与冯夫人是没法讲清道理了。
  “阿耀,你怎么想?”
  “ 吴侯不会纳阿姐的。”
  “不是纳,他得迎娶你阿姐。”冯夫人在一边插话。
  “阿娘,吴侯要是现在逼桥家姑娘为侧室就有富贵忘本的嫌疑,你认为他肯?”
  “有你父亲这么多部属、还有这十几万的大军呢,难道不值得吗?想当初光武帝的时候……”
  这个典故在场的人都明白,“阿娘,那郭圣通最后还不是被废了?儿子也被罢黜了太子位的。阴丽华不仅做了皇后,她生的儿子也得了天下。”
  冯夫人不以为然,“那是光武帝活的久了,阴丽华和她的儿子也活久了。”
  袁胤和袁耀对视一眼,莫名地就觉得脊背发寒。
  袁胤匆匆把袁耀拉出来,很严肃地对他说:“别再让你阿娘见人了,不然你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那该怎么办?”袁耀也没想到自己阿娘是这样的人。
  “报病。对外就说她伤心你阿翁的辞世,病的不能见人了。还有,我才从吴侯那里过来,吴侯让你我一起给你阿姊选个合意的儿郎,他会帮着准备嫁妆的。”
  作者有话要说:  袁术的嫡长女在袁术死后从□□、被掳到庐江郡后做了刘勋的妾,然后孙策打下庐江郡灭了刘勋之后,她才成为孙权的妾侍
  以上是野史。
  在三国志里她是孙权的夫人之一,但是从来不嫉不妒,还劝孙权往其他夫人那里去
  颇有贤德皇后的影子


第711章 武烈皇后57
  要是吴国太得知了冯夫人有这样的打算,怕是第一时间要从曲阿赶过来生撕了冯夫人。她辛辛苦苦养护的人参果; 刚打了花苞还没结果呢; 就有人惦记着要怎么下嘴吃了。
  孙策在外统军打地盘; 吴国太就与张昭等文臣一起坐镇后方,日日紧张地调配粮草军械等。如今淮南猝然被塞到孙策的名下; 经过两年灾荒的淮南,可得挑些能干的官吏过去。所以在把孙邵和顾雍调出去做豫州和荆州刺史、还要给他俩配齐差不多的班底,然后突然增加的淮南各郡县也要参杂一部分自己的太守、县令过去; 与原来的各郡的太守交叉; 这又加了很大工作量。关键是要调配到新地方的太守和佐官都得是能干的; 继任者还得能接得上; 不至于按下葫芦浮起瓢。
  “调诸葛玄去荆州给顾雍做功曹; 诸葛玄在荆州佐理刘表十年; 荆州五姓豪强与他都有联系,他过去帮助顾雍也好打开荆州的局面。”
  吴国太的提议获得一致通过。
  “那就让诸葛瑾接任新都郡太守之职; 他这几年在新都郡做佐官,对新都郡的情况也熟悉”
  张昭的提议也很符合实际情况,大家也都认可了。
  “会稽郡谁去比较好?那里是个富庶的、重要的地方。”
  “孙辅如何呢?”秦松提议。
  孙辅孙国仪; 是孙贲的弟弟。因父母早亡跟随孙贲长大。在孙策起兵后就跟随孙策在江东征伐,不仅是治军带兵的将军; 也是处理民政的一把好手。
  “好,那就孙辅了。”
  吴国太和张昭都赞同。
  跟着孙策一起起兵的文武,现在也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
  吴国太提议到:“把你们这些人家超过十六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