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赦满不在乎。
张氏看公公和丈夫都这样的态度,遂把这头搁开。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和女儿说。
“瑛儿,”张氏揽着女儿非常舍不得,从小小的一团养成如今的这番模样,得知公公和丈夫要筹谋那太子妃之位,她不知道暗地里哭了多少场。
最后还是二哥点醒了自己。
“荣国府执掌军权多年,现在已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一般,再不思谋抽身退出,可就要逼着皇家出手了。但要是把军权赤/裸裸地往上一交,那无疑等着别人踩到自己脑顶上。瑛儿做了太子妃,只要得了嫡皇子,依皇家的做法,会很快会立太孙。那任何人看着太孙,也不敢欺辱荣国府。也就是交了军权,到太孙立住这段时间艰难罢了。有张家在,荣国府也好、太孙也好,都不会太为难的。你切记听恩侯的,莫要让他为难。”
“瑛儿,皇家与别个不同。你看母亲这院子里,来来去去的一直有那么几个通房,但都没允她们生育。可在你之前进宫的那两位良媛,已经都有了身孕。你不可妒忌,凡事只和皇后娘娘学,跟进了皇后娘娘。”
贾瑛点头,哥哥早和她说过了,她也知道太子喜欢她什么。
“母亲放心。女儿不会妒忌的。她们就是官家出身,有良媛的册封,也仍旧是妾。女儿凡事只和皇后娘娘学。”
张氏得了女儿的保证,虽是放心不下,也只能在太子亲迎的时候,含泪送女儿上了轿撵。
太子亲迎,是给了荣国府和太子妃莫大的脸面。而让张氏最终能放下心的,却是正月里太子妃就传出了喜讯。
荣国府一娶一嫁,纷纷扰扰忙到了冬月,才算是消停了。
贾赦贾赦看着老父亲花白的头发,人明显衰老了。咬咬牙还是把贾代善不在京城的这一年多的事情,事无巨细做了汇报。
“这第一件事儿,儿子必须得和您说,王氏生的那孩子,玑哥儿落草的时候,嘴里衔了一块玉。”
贾代善立即就坐直了。“什么玉?”
贾赦细细描述那玉的外观形状,然后又把自己夫妻的处置法子说了。
贾代善点头,认可贾赦对那玉的处理。
“恩侯,以后那玉就当没这回事儿。就是皇家,衔玉而生也未必是好事儿。幸好他是二房的嫡次子。”
“父亲,最离奇的是,这孩子抓周的时候,居然一手抓笔,一手抓了脂粉盒子。事后,居然查不出那脂粉盒子是怎么上了抓周案子的。幸好也没请什么人大办。”
贾代善不以为意,“抓周就是个意思,难道抓了印信就当官了?!这事儿不用理会了。”
说完小孩子的事儿,贾赦开始汇报关于贾政那部分的。
“父亲,二弟在兵部与人格格不入,儿子实在为难。”贾赦挑挑捡捡把贾政在兵部出的一些个匪夷所思的事情说了。
最后所有的郁闷,都化作一声长叹。
“父亲,老二在家都能被丫鬟算计了,事后还舍不得打发了丫鬟。您看怎么好?”
“他是个心里没数的,你就得给他拿主意。”贾代善推给贾赦。
“父亲,他不是我儿子,是我弟弟。”贾赦不肯接手,贾政只比自己小两岁好不好。
“为父一天老过一天了,长兄如父,以后这家里,人人都归你管。你是老大,得帮着为父承担了。”
贾代善是真的觉得累了,陪太上皇走了一年多,人累,心更累。
贾赦看看父亲苍老的疲态,只好不甘不愿地接过来。
“父亲说归儿子管,儿子勉为其难吧。王氏知道二弟在兵部不顺利,找了张氏过话,要和二弟回去吕宋。”
贾代善有点舍不得,“吕宋也太远了一点儿。何况二房那俩孩子也快到婚嫁年龄了。”
“弟妹说把珠哥儿、瑗姐儿留京。珠哥儿今年秋闱失利,三年后得再考,继续过去外祖家读书就好了。珠哥儿、瑗姐儿的婚事,她要托给张氏的帮忙相看。”
贾代善犹豫了一会儿,“算啦,那就让他回去吕宋去吧。你在兵部也不容易。”
贾赦起复后仍是兵部侍郎,但他手里没有军权,总不如以前的实权将军来的自在。且女儿成了太子妃,他时时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毫无顾忌地行事了。
“父亲,还有一事,圣人说考虑明年将妹夫调回京,应该是去户部做侍郎。”
“好。”贾代善来了精神。
“如此大善。你妹婿回京,也可解解你在兵部的尴尬。圣人这是要西征了。”
贾赦很佩服父亲的敏锐。
“圣人是有西征的意向。”
贾代善叹道:“为父这次陪圣人巡视南洋疆域,海疆目前还是安稳的。能不能守得住,就看咱们大景的船和炮,是不是能够一直占上风了。西边的鞑靼,始终贼心不死,若圣人要西征,目的应该就是鞑靼的王室。”
贾赦点头。
“为父老矣,在西北与鞑靼打了几十年,可惜最后不能看到他们的王室被圣人踏平了。恩侯,你一定要跟着圣人去西征,带着瑚儿一块去建功立业。”
太子顺利接回了太上皇,耐心也练得更上了一层楼。大婚后夫妻琴瑟和鸣,让太上皇、圣人都放下了心。更欣慰的是太子在取得了听政的资格后,开始沿着圣人早年学理朝政之路,飞速地向前奔跑。
慈宁宫里,太上看着帝王之威日盛的儿子,再看看那大胆的西征计划,感到整个计划充斥了狂妄之气。
“明允,你这是要打到鞑靼的王室吗?”
圣人点头。
“父皇,长泰已经能处理朝政了。京师里还有您坐镇,儿子正不惑之年,目前是最好的亲征时候。”
“可你从来没带过兵啊。”
圣人笑,“所以儿子做了这样的计划。父皇,现在大景国力强盛,儿子用火炮开路,一点点向西推进。占一块,就建一座城,就移一城百姓居住,把西北的防线也就向外移一层。这一条线,以后就是大景的陆地的边线了。不然十年八年的,就得和鞑靼打一场。还不如就利用这次,把他们再往西赶赶,赶去那边海里。”
“你要像在扶桑那样做?”
“是。”
太上看着儿子坚定的目光,想想儿子说的确实也有道理。
“十年啊,太久了一些啊。不知道父皇能不能……”圣人舍不得儿子走这么久。
“要是顺利的话,应该不会这么久的。父皇,儿子想过,要打下这些地方应该不算太难,但是打下来后,如何让这些地方变成大景的一部分,就要多花点时间了。前面储备的官员,要是能够跟得上移民的脚步,民政顺利,儿子向西推进的速度就能加快。儿子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巩固了所占之地。牛家和胡家在军中正是崛起的时候,柳家和侯家守着北边。演武堂二十多年也培养了不少将官,若朝中的将军久不征战,儿子怕他们被养废了。”
“那你的那个什么铁路,就要往西北修了?”
“是,辽东就先修到目前那程度,西北需要的军粮、军械,用蒸汽机车运送起来更快。”
“王嫔的哥哥可用吗?”
“可。儿子要把所有的将官,都在西面轮用一遍,筛选筛选,确定那些是可以留给长泰的。”
“也好,你打定主意就去做吧。不过父皇还是希望等太孙降生了再西征。”
圣人同意,晚半年出征,影响不大。
第449章 铁血帝王45番外一
铁血帝王45
番外一
在大景的正史和野史里; 景仁帝都占据了非常多的篇幅。大景后世的史学家; 从文治武功方面,在纵横上下几千年的千位帝王里,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景仁帝在位三十三年,时间不长不短,但他改变了大景百姓官员的思想; 改变了大景的社会风气; 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
在文治上; 大景的幼童; 人人都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 百姓得到免费的医疗,只要勤谨,非常容易获得衣食富足的生活。
在开疆辟土方面,他不仅超过他的父皇武宗; 也超过了建立大景朝的太/祖,将版图扩大了几倍。
也有西方的历史学家; 抨击他是残忍的杀人魔王。证据是比照大景武帝时期的版图。仁帝在继位以后; 疯狂向外扩展的二十多年里,吞并了大景周围多个国家的同时,也灭绝了了那些国土上生存的民众。
这样的言论; 除了引起史学界的各种争论; 引发西方的殖民史是不是包含土著的血腥; 也没有拉低了景仁帝在帝王历史上的地位。
反而是抨击景仁帝是杀人魔王的史学家; 受到景仁帝的狂热粉丝; 给他们寄刀片、寄子弹头的威胁。
景仁帝不仅自己在历史上站了重要位置,与景仁帝并肩的还有他的皇后,承继他的帝位的嫡长子徒亘、怡亲王徒旦和辅亲王徒丞、帝后所出的嫡公主金珠。
这位嫡出公主在景仁帝夫妻的娇纵下,将大景的女子地位,提到了与唐朝差不多的位置。女孩子不仅仅可以在五岁的时候,就与男子一样去学堂读书。在她十七岁的时候,她居然讨得了太上皇和圣人的恩旨,带领一大帮同龄的女子,与男子同堂参加科举。从县试开始,到会试,最后还真的有女子,凭借自身的才学中了进士。
有熟知历史的饱学之士,会指着正史的记载,与人分说女子与男子一同读书,分明是在景仁帝登基以前就有的政策。
可这样有凭有据的话,是没什么人愿意去相信的。
那些通过科举而得官位的女子,很少能去做下面县郡的主官。开始的时候,多数都是在皇家科学院、皇家医学院、皇家图书馆等处,得到一个辅助的小官职位。慢慢地,在六部的低阶官员处,就常常能见到她们的身影了。乃至到了后来,参与科举的女子越来越多,甚至凭借卷面考试成绩,能在县试胜过男子,在秋闱与男子不分轩轾。这引来了朝廷内外、上下更多的反对抵制声浪,在朝的官员,开始排斥已经出仕的女官。
这位金珠公主在已经逊位的太上皇、景仁帝、还有她已经登基为圣人的嫡兄景瑞帝处,说话颇有份量。她在同胞兄长景瑞帝、怡亲王和辅亲王的帮助下,领着才华出众的女子们,在文华殿与反对女子出仕的社会各界代表辩论了一个月,终于全面地取得了辩论的胜利。
有皇家三代帝王的支持,大景内阁推出了女官在六部都必须要占有一定比例的政策,否则主官的考核直接判为良或下。而在格物、数理的科学院考试中,录取学生全凭考试成绩,从而在科学界出来一大批女性学者。
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大景殷实家庭出身的女子,就在皇后的支持下,在公主和上层贵女的带领下,开始走出家门,不再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信条,在大景的各个领域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成为帝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仁帝不仅把金珠公主娇纵的出格,他也给大景带来很多观念上的变化。比如帝王不再举行三年一次的选秀,内侍的补充,不再采买幼童阉割的方式。愿意进宫服侍帝王的内侍,也都是在15岁以后凭借文化课考核、能力考核,择优录用。
普通的内侍无须净身,与皇家签定保密的服务条约,就可以进入皇室工作。但是进入一些特别的、重要的位置,就需要净身,而且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获得资格的。
圣人的一后二妃制度,也从景仁帝开始建立了。亲王尚有一侧妃,郡王以下则无享受朝廷诰命的侧妃。以宗室成员为开始,从皇室取消对庶出子女的补贴后,各府开始少有生育庶出的子女。
然后跟着受到影响的是勋贵们,这些欠了朝廷银两的勋贵,为了保住自家的爵位、保住官职等等,为了还债,不得不减少纳妾数目、限制生育庶出子女,以减少生活开支用度。
而科举出身的清流士大夫们,做到三品官以上,可以按旧制一妻一妾。但这些人中,很多被清流推崇的天理人欲等框住,想标榜自己在修身齐家方面不逊与人,想在仕途上求得更好的发展,就得把这些深层**埋起来。
至于那些出身微末或者是家世低微的低阶官员,与国未有寸功可立,纳妾就属于僭越逾制了。修身尚且做不到,还指望这些品性不佳的人能够治国平天下?为了仕途,官员纳妾的少见了,随之而来的,就难见到谁家有庶出的子女。
也只有商户人家,才会有庶出的子女出生。但是绝对没人敢冠以妾室名头、以姨娘称呼那些生了庶出子女的女子。
原因是违反了大景律。
轻者会被官府以蔑视律法惩罚,重者会被按上僭越逾制的罪名抄家灭族。
在大景的律法里,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条款,成为了各地宗族族法的紧箍咒。比如族法无权剥夺族人性命,不可私刑族人,族长族老无权买卖族人。
对拐卖,更是有买主与卖者同罪的处罚。
还有就是父母不能虐待儿女,一旦被官府判定了虐待,父母将被剥夺监护权,儿女将被带走,交与皇家下属的慈幼院抚养。父母认罪态度良好的,每月可探视儿女一次。
常有人以路无饥馑、夜不闭户,来评价一个时代是否为盛世、亦作为盛世的赞誉之词。但大景在三代帝王的努力下,确实做到了路无饥馑之人。而京师也在景仁帝西征大捷之后,取消了宵禁。京师的犯罪案件,也没有因为取消了宵禁而增加。几年以后,大景的很多地方陆续取消了宵禁。
在景仁帝禅位的那一年,大景的蒸汽机车已经把各个省城连接起来。南北通途,东西贯穿,一日千里,不再是神话中的存在。
考据大景发展历史的经济学家,则最感兴趣的就是大景的货币。代表是一文钱、二文钱的纸币,这些纸币每年都有一定的数额投入市面,而且制作的越来越精美,成本始终在二文钱以上。不声不响地就替代了民众习惯用的铜钱、也淘汰了使用不便的铁钱。
大景还有一种银元,是铸造冲压出来的。一元的银币上是大景的国花牡丹,半元的是菊花,一角的梅花,三种图案从推出就不曾改变过。含银量始终是一两足银,半两足银,和十分之一的足银。无论怎么磨损,随时可以去大景的各级户房,免费以旧换新,置换等值银币。
但是如果把银币绞断了,就需要交火耗了。
至于面额更大的银票,则由大景的户部,根据上一年的税收印制。常见面额是十两、二十两、五十两。
使用百两以上银票的,需要出示身份证明。
在京畿的普通百姓人家,五口之家,全年的衣食住行,加起来用不了百两银子。
而对胆敢造假银票的,大景律法处置之重,甚于官员的贪污、渎职等了。
有很多人说,生活在景仁帝和景瑞帝时期的百姓是最幸福。但让大景的学者说,是景武帝、景仁帝奠定了基础,才使得景瑞帝及其后来的帝王,只需按着武帝、仁帝的治国之策去做,就能使大景在西方诸强的环视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第450章 铁血帝王46番外二
贾政在王氏和他说要回去吕宋的时候; 就呆住了。
“京里不是很好吗?”虽然他每天去兵部打卡很不舒服。
“夫君,妾身还是觉得在吕宋过的开心啊。”
王氏已经打听到丈夫在兵部过的日子了,在吕宋,有守卫马尼拉的将军照应,还真没什么人去挤兑贾政。
贾政想去吕宋的日子; 也是心生向往。在吕宋; 那种受人尊敬的日子,好思念啊。
“可是父亲老了。我没能在母亲膝前尽孝……”贾政犹豫。
王氏和缓地劝道:“夫君,尽孝论心不论迹。要是父亲知道您在吕宋的军营,比在京城的兵部还更有发展; 他一定会支持您去吕宋。父亲可不是那种没有眼光,只想把儿子拘在眼前的人呢。”
“等父亲回来问问再说吧。”
没等贾代善从南洋回来,贾政在次子抓周的时候勃然大怒; 小小的孩子,居然一手抓毛笔、一手抓了脂粉盒子。
要不是人多,贾政都想把这害自己丢人的儿子扔了。
倒是贾赦吩咐张氏好好查验是谁放了脂粉盒子,还把贾政吼了几句。
“你到有脸说孩子,你那么大个人; 还被爬床的丫鬟迷得丢了魂。”
贾赦把贾政训的脸色泛青,才放了他离开。贾政原对去吕宋尚在犹豫; 这下子只恨不能早早离了荣府,脱离这长兄如父的约束。
哼; 父亲在府的时候; 还从来没这么训斥过我呢。
被爬床的丫鬟迷得丢了魂的说法; 是源于贾政被那丫鬟哀求动了心,允了那丫鬟不喝避子汤。王氏听了贾政和她交代这话,立即去找张氏商议。
妯娌俩一顿嘀咕后,张氏派人问那丫鬟,以后还想不想嫁人了,要是不想嫁人了,就灌绝子汤,以后可以留在二房。
王氏看着那爬床的丫鬟就膈应的不得了,倒教张氏好好劝说了她一回。
“勋贵人家就是这样的,荣国府已经是很好的了。要是嫁到缮国公府里,你看看那庶出的,每一房都是多少,就差没把院子都填满了。他们兄弟没闹出庶出的来,已经省心了。”
王氏就说:“我就想着二老爷那么方正的人,我不给他安排人,他也就那么地了。万没想到那贱婢,竟然趁我生产那日钻了空子。”
“你也不好不安排人,管他是谁呢,三两年一换,添置点嫁妆出去就是了。”
王氏心里却不认同这话,她娘家是属于清流中那把“慎独”奉为信条的人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等等。而她从来就没想过父母会把她嫁去勋贵人家,不然不会连选秀都直接报了免选的。
但对着这样劝说她的嫂子,王氏只笑着说:“好嫂子,我那点子东西是有数的,给三个孩子还不够分呢。哪里有余份,拿去打发这些个贱婢呢。”
王氏身家一般,娘家也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她这么说,张氏也理解她舍不得嫁妆的心里。
回房以后,王氏就荣国府不允许有庶出的,和贾政掰扯一晚上的圣人言。贾政极其不甘心,又说不过王氏。
最后犟起来说道:“你就是妒妇心思。”
气得王氏发抖着,盯着问他,“卿大夫一妻一妾,夫君现在是七品的录事,算得上卿大夫嘛?若您现在要纳妾是不是违制了?”
“王氏,我只收了个通房,并没有要纳她为妾的。”
“夫君莫忘了,就是您想收通房,也得妾身这做主母的安排,怎么能容忍不守规矩去爬床的丫鬟做通房?知道的实情的人,会说那丫鬟钻了你疲累的空子,不知道的难道不指责夫君孝期失度?夫君这录事还怎么做了?留着她在我们院子里,那就是活生生的证据呢。”
把贾政说的哑口无言,待要再说几句,却找不出辩解的话来。
王氏不依不饶地接着慢慢和他掰扯。
“夫君不够纳妾的资格,又想允她生养儿女。婢生子女比庶出的又差了很多,日后结亲的时候,夫君可有想过去找什么人家结亲吗?”
王氏等了一会儿,没等到贾政的话。
“夫君,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国公府出生的婢生子女,我们又不像大嫂的娘家一样,能把孩子与勋贵结亲。往清流人家看吧,谁家会看上婢生子女。”
“放到你的名下不就可以了。”贾政顺嘴接话。
王氏觉得那丫鬟是不能留了,这才一年的功夫,就念翻了贾政。自己自知年轻的时候就是容貌平平的人,如今往四十岁去数了,更是人老珠黄。心里恼怒,脸色却不变。
“夫君是要结亲还是结仇呢?把婢生子女冒充嫡出的,弄到人家去衙门告诉骗婚,御史能放过老爷不弹劾吗?那不仅会影响夫君的仕途,还会影响珠哥儿。这丫鬟的心思太歹毒,可不能留了。”
涉及到仕途,贾赦想着自己好容易得的七品录军,就不肯轻易地丢弃了。因此为着一个避子汤,贾政与妻子掰扯了一晚上,不仅没掰扯赢,还被妻子拿住话,第二日就把那丫鬟打发去庄子上,嫁与了庄户人家。
而后避子汤三个字就成了贾政不能入耳的了。
等到贾瑛出嫁以后,贾政也得老父亲的许可,让他返回吕宋。贾赦在兵部为他谋划了一番,在他回去马尼拉的时候,守孝一年居然没耽误他的晋升,小小地升了半级,成为从六品。
这半级的升迁,让贾政心花怒放,没等出正月,就带着妻子、次子贾玑启程去了吕宋。一走就是十五年。再回来的时候,却是老父亲贾代善的八十大寿了。
贾玑这孩子,要叫贾政来说,是比贾珠还聪明的,教什么会什么。唯独有一点不好,就喜欢与漂亮丫鬟玩。
有一回儿还被他逮到贾玑纠缠丫鬟,要尝丫鬟嘴上胭脂的味道。
贾政可不会惯着他这坏毛病,一顿竹条子抽下去,打得他三天下不来地。然后把照顾他的丫鬟都调走了,换成二个婆子不说,还从当地土人那里买了二个的小厮,日日陪着他。从此后贾玑是再没犯过那毛病了。
至于不好好背书的事儿,王氏的戒尺可不是摆着好看的。
他们在吕宋住的就是极其普通二进院子,家里的仆人也是有数的那么十来个。夫妻俩看着小儿子一个,从他六岁去书院读书,贾政闲下来的时光就都花在他身上了。
在他们从吕宋回来的之前,贾玑已经考取了秀才功名。
贾代善的八十大寿,但凡与荣国府沾亲带故的都到了。退位多年的老圣人、才退位的圣人都赐予老国公寿礼。登基未久的新帝王徒亘和皇后贾瑛也赐了寿礼恭贺,还特派了太子到荣国府祝寿。
热热闹闹的三天寿宴后,史家兄弟来找贾赦、贾政。
保龄候早已经过世,爵位传到史家次子史鼐身上,保龄候遗下一个孤女史湘云,这些年也在二位叔父婶娘的照养下,平平安安地长大了。
史鼐开门见山地说:“大哥的孤女,我们兄弟是当亲女养着的。人品、性格、相貌等等,我们自家不做夸口,这几日来府上,你们也都是见过的。可到底是襁褓间失去了父母,我们也怕她嫁去别人家受了委屈。就想着在老亲中为她寻个合适的婚事。”
贾赦立即想到他们兄弟是看中了二房的次子,就问贾政。
“二弟,这婚事你看怎么样?”
贾政想想,以自己的正六品官,是难给次子定到更好的人家,但是这几日来给父亲祝寿的人家,不知有多少问及自家次子的婚事呢,就这么草率定了?
他推诿道:“大哥,这择儿媳妇还是问问你弟妹才好,总是要在内院与她日日相伴的。”
贾政说的也在理。
可等史家兄弟一走,贾赦就翻脸了。
“老二,你别觉得与史家结亲委屈了你儿子。这几天寿宴想与你结亲的人家,那冲着的人都不是你,是冲着太子来的。不过你可要看好了,瑚哥儿的岳父是就要致仕了的,珠哥儿的岳家是国子监的祭酒,琏儿的岳家也就是四品的郎中。你再看看太后的娘家,太后的兄弟选择的结亲人家,是不是都是四品、五品的官宦人家?”
贾政想了一会儿才说:“大哥,那史家姑娘无父无母的,也太命硬了。”
“嘁,咱们府是刀头舔血杀出来的勋贵人家,满府的煞气,要是不命硬一点儿,受得住吗?前保龄侯那是战场旧伤,不然现在比你结实呐。得啦,你回去问问弟妹,这亲事成不成的,你们自己拿主意。”
王氏对史湘云开朗大方的性格倒是挺喜欢的。贾政见妻子对这亲事认可了,自也就没话了。
王氏把定了史湘云的事情讲给贾玑。
贾玑憋了一会儿说:“母亲,姑姑家的表妹很出色的。”
王氏笑了,“你倒是好眼光的。可你姑姑家的表妹是没可能的。一则你姑父是户部尚书的,我们与人家门不当户不对的。二则你姑姑的女儿不会嫁回荣国府的,骨血倒流不利子嗣的。”
“母亲,怎么就门不当户不对?我们是国公府、还是承恩公府啊。”
“傻儿子,你祖父已经是八十岁了,你说我们还能在荣国府住几年?过几年搬出去,我们就是六品小官的门第,能高攀了尚书府吗?”
贾玑沉默半晌,“随母亲吧。”
贾玑在出了祖父的孝期后,秋闱顺利,隔年春闱却折戟。能在弱冠之龄,顺利得了举人的功名,让贾政甚为开怀。他把次子交给已经做了翰林学士的长子督促功课,自己督促长孙的功课。
贾赦这一代致仕以后,贾瑚从胡家手里接了京营一半的指挥权。京营另一半原在牛家的指挥权,早已经在镇国公的后裔和理国公柳家后裔间,流转了几次了。
大景朝的日子安稳祥和。贾家二房平淡温馨,贾政在为父亲守完孝之后,毫不犹豫地搬出了荣国府。
从此他们这一房是嫡脉旁支了。
第451章 铁血帝王47番外三
林海在皇太孙降生前,进京做了户部侍郎。
他与贾敏曾于小时候见过几面; 沾不上青梅竹马的边; 但也不同与别家的盲婚哑嫁。父亲文定侯过世以后; 时为圣人心腹的荣国公贾代善出面,帮他们孤儿寡母处理了好多杂事,令他们母子感念在心。
和母亲一道扶灵回南之后,他就埋头苦读。因为考试内容增加了格物、数术等内容,这样的变化; 使得他在春闱的会试; 最后成绩只是三十多名的。看了榜单的一瞬间,他对自己的前程感到有些迷惘。
别人可以对中了贡士就感到惊喜非常。他心里可是明白,没了父亲做后台支撑,凭他一个小小的二甲进士; 不知道要熬上多少年,才能有上朝的资格。要是运气不好; 或许一辈子都可能在五品以下蹉跎了。
事情的转机就发生在殿试以后。
殿试上的策论; 林海自觉卯足了力气; 花尽了心思,应该写的很不错。出了太和殿; 想着自己的最终名次或许能够更好一点儿; 为了以后的前程,他打定主意要好好准备庶吉士的考试。
可他才回了府; 宫里的内侍跟着就来宣旨; 赐婚!给自己和荣国府的姑娘赐婚。
他简直懵了; 母亲打赏了内侍,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说荣国公是古道热肠的人,有谋算、有能力。末了还让我们有过不去的时候,去找荣国公求助。再没想到他舍得耗费和圣人的情谊,去请旨赐婚的。儿子,以后可要好好待贾家姑娘。”
琼林宴后,他跟着岳父、大舅兄到荣国府,见到了一别多年的贾敏。她领着丫鬟,打着荣国公夫人的旗号,到荣禧堂来送解酒汤。在听到小厮进来禀报的那一瞬间,那心如擂鼓的感觉,还有指尖残留的触觉,多少年了,一直保存早记忆深处。
犹如贾敏将自己那身探花郎的礼服,和着她的绣满腊梅花的裙子、玉带,深深地藏在那个樟木箱子里。
等贾敏到了婚龄,他兴高采烈地迎娶佳人。大舅兄那些握着拳头的警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