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呸,这群蠢货。”贾赦骂了一句,“到这时候还看不出来,咱们不想攻城啊。”
不等入夜,辽东城就成为了一座空城。
圣人在战报上兴奋地题了一句“临城却影散,陇得复望蜀。”
等圣人回去坤宁宫和石氏、还有几个孩子一起吃了饭,徒旦对他说道:“父皇,皇祖父说您在折子上题诗了,史官是要记录在史册的。”
圣人抱起最小的徒丞,笑呵呵地问宝珠,“知道那句‘临城却影散’是谁写的吗?”
三个大男孩子都知道,徒旦和徒丞太小,宝珠看看等自己回答的父皇,羞愧地低下头。
“父皇,儿臣不知道。”
圣人沉吟了一会儿,“你在上书房读书的时候,对待师傅留的课业,也要认真一点儿。”
宝珠的眼泪就要下来了。
圣人继续温声说道:“朕让你和徒丌、徒丕哥哥在一起读书,就是把你和皇子一样看待、教养,你要是有什么女孩子可以不用好好读书,可以学的不如哥哥弟弟们好的念头,就是自己看轻自己了。”
宝珠在圣人的目光压力下,结结巴巴地说:“父皇,儿臣读书也没有用处。”
“宝珠,谁告诉你的读书没有用处?”
“父皇,儿臣是公主,公主以后也不能当官,读书做什么?”
“不当官就不用读书了?”
圣人问宝珠,就是因为他问了教导公主读书的老翰林,得知宝珠连着数日的作业都敷衍的厉害。
宝珠的眼泪立即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小姑娘还没被父皇说过,一下子就哽哽咽咽地哭了起来。
圣人把目光对着皇后,石氏笑着让人打水给宝珠洗脸,然后对圣人说:“明允,黎嫔学识有限,我也是忙的没空。几位长公主读书都很认真的。把宝珠移宫,让她和姑姑们住到一起,也能得些好的熏陶。咱们宝珠是这代的唯一公主,大了以后不说要学富五车,就是与官宦人家的姑娘一起说个诗词什么的,也要与官宦人家的姑娘旗鼓相当,才不丢了皇室的脸面。”
圣人点头,宝珠的眼泪擦都擦不尽了。
“宝珠,过来。”石氏把宝珠喊过去,接过宫人手里的面巾给她擦脸。
“宝珠,秋天给你三皇叔、四皇叔、五皇叔选皇妃的时候,你还记得那些官宦人家的姑娘写诗做画吗?”
宝珠点头。
“你几个皇婶的文采好不好?”
“好。”
“等你像她们那么大了,京中官宦人家姑娘们的聚会,你也会去参加的。要是别人都会写诗做画的,唯独你不会,臣女们当面不敢说你,背后也要笑话你是草包公主了。”
宝珠因为是唯一的公主,对着尚未出嫁的几位长公主姑姑,也只有表面的尊敬。石氏为此事忍了许久,忍着不把宝珠拘到坤宁宫教导,是不想让圣人误解她要针对陈妃、黎嫔。黎嫔读书不多,与她进宫早有关,也与她娘家只教导她读了一些《女诫》《女四书》有关。所以,现在宝珠认为女人不做官,读书没有用,十之**就是黎嫔在她跟前说的。
如今圣人提出宝珠的读书事情,石氏趁机要剪断黎嫔对宝珠的不良影响。不然以后宝珠的学问太差,圣人该怪责她没尽到嫡母的教养责任了。
宝珠一边哭一边想,要是被臣女们叫成草包公主,自己也太没脸了。
“父皇、母后,儿臣以后会好好读书的。”
圣人点了点头,石氏继续说:“以后下了学,先到母后这里写功课。你现在学的少,很快就能跟上了。有不会的地方,还可以问你大皇兄二皇兄。不要哭了,哭肿了眼睛就不好看了。”
徒丌、徒丕下学以后,都要到坤宁宫写完课业了,才能去给陈妃请安。有时候石氏留饭,吃了饭再和徒旦、徒丞玩一会儿,回去差不多也到了洗洗就睡的时候了。
石氏看宝珠收了悲声,就让宫人服侍她又洗了脸,又给宝珠拿了几对新颖别致的珠花,打扮得漂漂亮亮了。
圣人对石氏点头,“宝珠的事儿,你多上心教导。”
“明允,你放心,咱们现在就这么一个公主,我会用心教导的。”
是夜,圣人留宿坤宁宫,与皇后商量再生个嫡出公主的事儿,一夜和谐……
第426章 铁血帝王22
朝廷对外用兵,对内并没有增加百姓的税赋。要说有什么人会有怨言的话; 首当其冲的是即将大婚的三个皇子; 然后就是宗室里的适婚男子了。
太上和圣人这天家父子俩; 确定了庶出成年皇子的分封:依次是顺郡王、敬郡王、谨郡王,内务府就按照郡王的标准; 给三位郡王准备府邸。按照新标准; 爵位为郡王的他们,只有皇室指婚的一个王妃; 没有侧妃的指标。要纳妾也可以; 自己想法子养活,当然庶出的孩子; 将来也没有朝廷的敕封。
三人的王妃人选都由皇后初选、最后圣人敲定的。顺郡王和谨郡王的母妃,都没能在这中间捞到一点儿的话语权。或许在圣人对她们有宠爱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她们有机会能问一问,可如今的德太妃和贤太妃,也只有在年节的时候; 才能随着所有的太妃嫔们一起见到圣人。
对于封爵、侧妃这关于一辈子待遇的大事儿,顺郡王和谨郡王在课间抱怨了许久。敬郡王则闷声不响地坐在二人中间的位置; 半垂着眼皮仿佛入定一般。
抱怨有用吗?
贤妃听了儿子的抱怨; 就开导儿子; “圣人有三个嫡子,除了太子; 那徒旦和徒丞将来就会封亲王。徒丌、徒丕自然就是郡王的爵位。你得到郡王的敕封是正常的; 千万莫要再抱怨了。你想想你的封号谨; 就该知道这是太上和圣人要你谨慎行事呢。你若有空儿还是多去圣人那儿走走,看看大婚后能不能谋到一官半职的,不然以后就靠分封得的那几个皇庄过日子吗?”
谨郡王闻言就激灵灵地打个冷颤,前几年他看到宗室子弟为谋求一官半职的,半死不活地去参加宗人府的考试。而今就轮到自己去考试了吗?
他可不认为圣人会给的庶出弟弟们一星点儿的优待。圣人做太子的时候,就从来没把庶出的皇子们放在眼里的。而发生殴打敬郡王事件的时候,他直到今日都记得太子看向自己几个人的、那更加蔑视的目光。
谨郡王从贤太妃的宫里出来,他要从御花园绕过去,才能回到自己在南三所的住处。他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抬头看看越发昏暗的天空,突然觉得随着自己长大,日子好像就没什么盼头了。
腊月的祭祀之后,就是封爵大典,然后等顺郡王、敬郡王大婚后,就轮到自己娶王妃了。等钦天监占卜出来的日子再看吧,很可能要被安排到后年的了。内务府那群王八蛋,自从母妃不管宫事儿以后,恨不能对自己也敷衍起来。要是能早点大婚,或是等王府建好了,太上能允了自己出宫去住就好了。
自己的王妃,他也远远地见过一次,模样漂亮,听说也挺有才情的。三位王妃的父亲都是四品翰林学士,半斤八两的,没什么可挑拣的。
要是他们的女儿没做王妃,或许再一轮的外放,就轮到了这些翰林学士了。
不过谨郡王心里明白,从这些翰林学士府里出了王妃,他们的仕途,基本就到头。像自己的外祖家,从母妃晋封以后,就再没有人上过三品了。
谨郡王以前还听母妃与外祖母念叨过,等自己能听懂了,她们再没有当着自己说这些了。
还是二皇子的外家镇北侯厉害啊!谨郡王想到镇北侯,缩缩脖子,拢紧大氅。再厉害又如何呢,还不是被惠妃拖下水了。唉,郡王就郡王吧!总比废为庶人,一辈子圈在皇庄好。
话是这么说,谨郡王想起二皇子那时候,太上还没禅位,还给老二指了二个侧妃呢,轮到自己一个都没有,心里酸溜溜地,竟然觉得自己这个郡王还不如一个庶人呢。
顺郡王在德太妃那儿留到宫门快下钥匙了,德太妃才百般不放心地、千叮咛万嘱咐地,直到顺郡王答应了不惹事,才放他离开。他和谨郡王一样不高兴,而令他最不高兴的原因是老四也封为郡王了。一个宫女子生的贱人,居然和自己封爵一样?!
他气得没法,但母妃反复警告的、他不能招惹四皇子的缘由,也让他真的认识到,惹恼了太上和圣人,要是被取消了封爵……
顺郡王压抑了满腔的不甘,恹恹回去了南三所。
谨郡王的高兴就不用多说了,获得同样的封爵,让他在南三所里和伴读程荫一起狂饮半宿,最后酩酊烂醉。
而宗室里的那些男子的不高兴,是因为他们都接到征兵的预备令。
这预备令是最近圣人才签发的、专给跨过十八岁门槛的男性预备的。贾代善和圣人抱怨有些勋贵子弟、书生,都养的太娇弱了,像大姑娘一般。别说扛枪持刀上阵,就是抡刀,都怕他们砍到了自己的脚。
圣人在大朝会上,专门为此事征求所有朝臣的意见。时下不少读书的男子,开始冒出以瘦削、孱弱就是玉树临风的倾向。只因为太上和圣人连着两届帝王尚武好战,才没有让这股以瘦削孱弱为美的思潮,像其它朝代的中期一样,占据了主流社会的风尚。
贾代善的抱怨只是挑了个头,重要的是军营里不给任何人的子弟、有任何特权的分派方式,让满朝文武都意识到,自家子弟身体不好,不是能逃得了兵役的理由,只能在兵营里被锤炼的更狠罢了。
圣人在连续两次的大朝会上,都与文武群臣商讨此事。面对以沉默回避的文官,圣人痛心疾首地说:“每次的秋闱、春闱,都有抬出考场的学子。这样的身体,到了前线怎么能够对敌。这样的人去了战场,不仅是他要送命,还要增加朝廷每年的抚恤银子,供养他的父母、妻儿老小。这样的人与朝廷百害无一利,与家、与自己也是百害无一利。”
圣人扫视群臣,目光触及身体到的略弱一点儿的人,都回避圣人的目光。
“朕从六岁就跟着荣国公打熬身体,二十多年从未敢间断。如今太子也是如此。太上未曾因朕襁褓失母就娇养朕,而今朕和太上一样,对太子也不曾松懈一日。不如从即日起,所有六岁以上的孩子都同朕幼时、太子现在一样,每天上下午各活动半个时辰。众卿可有异议?”
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剩下的就是活动的内容了。
武将一个提法,文臣一个提法,太医院又一个提法。五花八门的意见,是越来越多。
贾代善对这些意见嗤之以鼻,他对太上和圣人说:“一套拳打得好,比十套拳稀松强。三刀两式练好,足够杀敌保命的了。”
太上深以为然。
三人参考皇子、公主的日常活动,一番商议之后,制定了六岁到十岁组的活动内容,不分男女。十岁到十五岁组,就分了男女。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增加了力量方面的要求。
这样的要求一出,心疼自家孩子的人家,纷纷在贾代善跟前说孩子跑不了那么远、举不起那么重石锁的话。要求贾代善一定要修改再修改,把贾代善烦的不行,最后用一句话怼了回去。
“皇子和公主都是这样打熬身体的,难道你家孩子比皇子和公主还矜贵吗?”
有了太上和贾代善的支持,圣人的全民健身计划——主要是针对娇生惯养的子弟。这些人不得不提前动起来。而接到预备役征兵令的年轻人,更被告知要在入营的时候达到规定的力量要求,还有跑步的速度要求。
太医院和京畿各大医馆的从医者,深深赞扬圣人这样的措施,从小打熬身体,成年后自是会比不动的人强壮。反应最热烈的是负责妇产院的太医和郎中们:若是大景的女子,能够每天保持这么多的活动,成年以后不仅养的孩子会强壮,发生难产的几率,也会少很多很多的。
但这可就苦了要成亲的这帮男丁了。迫于征兵令的压力,京城的大路小道,早晚开始出现了他们跑步的身影。不跑不成啊,正式的征兵令下来,入营的时候达不到要求,罚起来是不留情面的。
想不入营也可以,找太医、或者指定的医馆开一份证明文件。但是跟着来的就是,这身体不好的证明就得挂去官媒那里了。到了想成婚的时候,就多了一道去衙门检查身体的程序。而且在官媒那里,谁的身体不好,说亲前是必须如实告知对方。因为太医和郎中都有话,父本孱弱,生下来的孩子结实的少。
所以朝廷为了减少身体不好婴孩的出生率,要对身体不好的人,加强监督。什么样的不好允许生,什么样的不好不允许生,太医院将跟着制定相应的衡量标杆。
愁得那些不想去兵营的娇养子弟,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得不按着征兵令的要求,咬牙切齿地动起来了。
就像周院判召集有权利出免入军营证明的太医、郎中时候所说的——
“大好的男儿,别人去保家卫国,凭什么就有人可以享受现成的?!谁给那些贪生怕死的出伪证,圣人说了查出来就按照伪造公文论罪。”
伪造公文论罪——最轻者不能再行医,重者可能就是流放、甚至祸及家族的。
在给所有上了户籍的男子,都编排了入营的次序后,圣人又把眼光转到各家的仆从身上。
第427章 铁血帝王23
太上听了圣人的打算; 幽幽叹口气; “明允; 你莫要轻举妄动这类人。”
“父皇,辽东需要更多的人。那一大片土地; 也不能空在那里。得有人劳作,得有足够的士兵守卫。”
缺人; 哪里都缺人,现在缺人最厉害的是辽东了。
相比六部九卿的那些朝臣; 圣人有事情愿意来找太上商量。太上是完全从朝廷的利益出发; 虽然有些时候未免过于求稳了一些,就有点儿裹步不前的味道。但朝臣们可都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圣人喜欢先和太上论辩,辨赢了太上; 在朝臣那儿就能够百分百通过。辩论不赢的; 拿去和朝臣讨论,十之**也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圣人在心里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太上对政事的把握度、对朝臣心里的揣度、分析,这些自己还差的太多、太远。虽太上禅位的干脆; 自己要统筹兼顾好所有的事情; 还有得磨啊。
而太上对父子间这样的讨论政事的模式; 也是非常地满意。
“父皇,辽东那里得有人去军屯。燕地幅员广阔; 虽天气在冬季里会略寒冷,但京畿之地的百姓移居过去; 会比较容易适应的。”圣人坚持且指出辽东的关键点。
“明允; 各家所有的那些奴仆; 都是有身契的人,你这样是要夺人家产呢。”
太上直接把儿子的非分之想摁死。
“父皇……”圣人叫的这声父皇,好悬没把太上激得跳起来。
“好好说话,你几十岁了?小乳猪都不像你这么说话了。”圣人一边抹扯着自己的双臂,一边啼笑皆非地笑嗔太子。
“父皇,您帮儿子想想法子呗。镇国公好容易把辽东收回来,那些炮弹都是银子啊。”
圣人说的痛心疾首,“那是把将来属于小乳猪的私库银花了,才做出来的□□啊。要是就那么闲置了,大军撤回来,就赔本了。怎么也得有人去军屯,过个三年五年的,燕地就养熟了。”
“那你为什么不留高句丽的人耕种?”
“父皇,那些人怎么能留在那里啊。要是将来小乳猪的孙子稍微弱一点,到那时候您不在了,不又给他们死灰复燃了。”
太上想想——小乳猪的孙子执政的时候?嗯,自己确实是活不到那么久的。
“明允啊,你的步子太快了。要不先把西北的百姓,先移过去一部分,好不好?辽东比西北还好一些的,会有人愿意去的。”
圣人思忖了片刻,才慢慢地和太上说道:“父皇,从西北移也是条可行之路。但西北这些年因为战乱,本来就减少了不少人口,就算能移动,最多也不过是百十万。再多,西北就要空虚了。要是各家都不肯放奴,那就只好从北直隶移佃户过去了。”
圣人说着,嘴角略歪歪,露出一点儿笑意,可这笑,圣人看着怎么都像是坏笑。
“朕想把辽东那儿的土地,上等田分一半与这次出征的将士。中等田和下等田,都按照荒地处置。相信北直隶的佃户,都会争着迁徙去辽东燕地耕种的。那些拥有农庄的北直隶官宦人家,他们就只得让自己奴仆去耕种了。要是他们敢抛荒了土地,朕就可以按律法,将这些土地收归朝廷了。父皇,您看这样可行吗?”
太上心想,这样变通一下,就不存在谋夺官宦富人的财产,不怕朝臣提出反对意见了。当然可行的了。
不过自己这儿子,似乎变坏了呀!
如太上所想的那样,当圣人在大朝会上提出移民去充实辽东、要朝臣放出各家适龄的仆从,去燕地耕作的时候。朝臣反对的声浪,几乎淹没了圣人。
圣人等所有人都发泄的差不多了,才淡漠地扫视一遍阶下态度激昂的群臣,缓缓说道:“那依众卿之见,是要大景放弃镇国公打下的这片土地了?”
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开口接圣人的这问话。让圣人放弃那么大片的土地,先不说会被圣人唾哕,让自己的仕途再难寸进,就是在史书上,也一定会留下千载骂名的。
在众臣的沉默中,圣人又缓缓地问道:“既然非得迁徙百姓过去,众爱卿就好好想想,该迁徙哪里的百姓,要迁徙多少。出了正月,辽东就要筹备春耕了。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朕亟待众爱卿解决此事的奏折,好早日做出决断来。”
太和殿里,只有微不可闻的呼吸音。
圣人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朝臣说话,他眼光所到之处,不论是宗室有爵位的、还是武将勋贵、抑或是科举上来的清流官员,都微微低头垂目,回避与他相视。哼!
圣人示意旺财,旺财立即福至心灵地尖叫一声。
“退朝!”
于是圣人站起来,施施然地走了,六部九卿这些重臣,互相间对对眼神儿,追随圣人往文渊阁去。
郝尚书一边走,一边不禁就香气张太傅,羡慕起去了东洋的老太傅来。
太上执政那些年,虽然武断了一点儿,可是做事情,总是在朝臣的意料之中啊。那像如今的圣人,每每让人扑捉不到他到底想做什么!
唉,愁人啊!
本来在圣人登基前,看着哪儿哪儿都好好的太子,怎么登基后就这么让人伤脑筋呢?
更愁的是接替了张太傅户部摊子的李尚书。从哪里移民,移过去多少,他必须要先有个章程,在春耕前就要把人安排好,不然明年的税收可能会被影响的。
同样发愁的还有贾代善,自家的仆从是不少,除了跟着长子去了辽东的,剩下这些,跑个腿传个话是伶俐人,让他们去种田去军屯,也不是那块材料啊。等会儿圣人要是点名文自己,要自己带头可怎么办。
哎呦,老天哎,赶紧给老贾出个主意吧。
果然,内阁的阁臣将北方各省的情况讨论一遍后,提出与太上一样的想法,先移西北之民。讨论接过也如圣人所想,最多也就能迁徙了百十万人。
尽管这样,圣人还态度积极地同内阁阁臣商议,可能迁移的郡县人口比例。把人均所占耕地少、土地贫瘠,做为迁徙的首选条件。有了前几次往南洋、东洋迁移百姓的成例在,君臣拿着户部才厘定的黄册,在午膳前就一起划定了能移的民众。
然后,圣人留了所有人一起用午膳。
到了年根底了,圣人又特意吩咐了好好准备,这午膳是很丰盛了。可吃的人却觉得味同嚼蜡,人人都被移民的事情,堵的没什么胃口的。
百十万人对于辽东那空置的广袤原野,不说是沧海一粟,可也没好到哪儿去的。
肯定还得移民填充燕地啊。迁徙哪里的人呢?众臣一边吃饭一边想。
要各家的仆从去辽东军屯,先别说拥有仆从的人家肯不肯,就是让那些人过去了,他们也顶不了农夫种地,更顶不了士卒戍边啊。
郝尚书一旦想明白了这节,就开始想圣人到底是要移哪里的人。
唉,首辅啊,圣人虽然没说以后要谁来接太傅的首辅职位。可从圣人这一年的做事手法来看,这首辅的职位,郝尚书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孜孜以求了。
待众臣都用罢午膳,圣人领头从用餐的偏殿回到议事的主殿,吩咐旺财给所有朝臣上茶。
“辽东之地不能空置,各家的仆从爱卿们又不想放出去。朕只好在北直隶各府各县,公开招募愿意去垦荒的农人了。郝尚书,你看这样可好?”
“好啊。”郝尚书下意识地就应了一声。自愿去辽东垦荒,比官府强制迁徙会省了好多事情的。
“朕打算把辽东的上等田地一半分封给这次出征的将士,一半归朝廷所有。荣国公,李尚书,你们看可好?”
“好。”出征的将士得了分封,贾代善当然高兴了。
户部李尚书也高兴啊,这一半的上等田地,朝廷又会增加岁入了。
“既然你们都没异议,那就这么办吧。翰林学士拟旨,将招募百姓去辽东垦荒的事情,即日发去北直隶各府各县。所有愿意去垦荒的百姓,每人可分得十亩中等以下的田地,头三年只收半成的赋税。连续耕种五年,土地按律法归个人所有。租赁朝廷的上等田,仍旧是收一成赋税。”
没有阁臣提出反对,甚至担心圣人招不到足够的百姓。
等圣人用了玉玺之后,工部郭尚书才问,“圣人,这农具可得按多少预备啊?”
“工部的匠人,正月只休息五天可好?十五之前这些日子上工的人,工钱按双倍计发。农具生产的越多越好。”
工部郭尚书点头,表示自己会安排好农具生产的事情。
此事就当场决定了,由圣人下旨、内阁发文,当日就飞向了北直隶的各府各县。
圣人欢喜,阁臣也卸掉压力。出了文渊阁,这些重臣就把脸放下来了,当谁看不明白吗——圣人你是要抽走佃户哎!
第428章 铁血帝王24
年初二的一大早; 贾代善就喜滋滋地到了慈宁宫,来和太上显摆:他在大年初一得了一个孙女; 是次子的嫡女。他不住口地夸赞自己的孙女,生的怎么怎么好。
贾代善的话; 勾得太上心痒痒的。太上想说等到秋天的时候,自己也会再得一个嫡孙女。可一想皇后妊娠还不到三个月; 就把话咽回了肚子里。
但太上很高兴在大过年的时候,听到添丁进口的消息。他打发梁九去给皇后传讯; 让皇后收拾了一些应时的赏赐给了荣国府。
徒亘很高兴地从母后那儿,讨要到去荣国府的机会。他不仅自己跟着梁九出宫; 还带上了徒旦; 去荣国府看新出生的女婴。
正在家里接待女儿回门的史氏; 被宫里突然来的颁赏弄得措手不及。她手忙脚乱地指挥家人接了皇后的赏赐,却发现同来荣国府的; 还有太子和四皇子。
哎呦呦,这俩小祖宗怎么就这么来了啊!这要是出了什么事儿,可是要了荣国府一府的人命了。
看见太子哥俩,才从太上那里回来的贾代善; 也被吓了一跳。
他拽了梁九就问:“你怎么把太子和四皇子带出来了?”
梁九也不想带啊,但是皇后吩咐了; 圣人点头了; 他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照实回答:“太子和四皇子想看看国公爷才出生的孙女。”
贾代善有点后悔刚才进宫的显摆了。他吩咐贾瑚; 带了太子和四皇子去二房。想想觉得不妥当; 又让人去叫大房张氏过去; 让她看着贾瑚等一行人。
贾代善对陪着女儿贾敏回门的林海说道:“瑚儿是太子的伴读,太子这年龄正是对宫外的事情好奇的时候。也怪我去和太上多嘴了。”
林海笑笑说道:“岳父何必懊丧呢,听说太子除了荣国府,也没去过别的府邸。只要每次过来都平平安安地回去,就是好事情。”
贾代善觉得女婿说的在点子上,翁婿俩的聊天还是挺投机的。
贾敏携夫带子回娘家。她从出嫁以后诸事顺心,又与夫婿琴瑟相和感情甚笃,整个人从里到外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她才过去看了二房的嫡女,回来就坐在贾母的房里,和母亲聊自己那刚刚满了百日的儿子。
听说皇后派人了二房才出生的侄女儿赏赐,贾敏自然而然顺口赞道:“我这侄女还真的是个好命格,出生在大年初一呢。”
要是没有太子对大房贾瑛的青睐,史氏会很认同这点的。可太子对贾瑛的那点儿垂青,贾代善是严令她、还有张氏院子里的任何人,都不许提一个字的。
“为夫是兵部尚书,领着京营的实权。要是从荣国府传出与太子有点儿什么,太上和圣人会怀疑荣国府觊觎皇位的。”
见自己的话,吓住了史氏,贾代善才继续给她分析。
“太子妃的身份要高过太子良娣等人。你数数满朝文武,除了那几个异姓王,还没谁的孙女,比我贾代善的嫡长孙女儿身份高。太上和圣人是不可能一边选了异姓王的孙女做太子妃,一边要我孙女做良娣等妾侍的。”
贾代善怕史氏想不明白,掰开揉碎了和史氏讲。
“就是出身异姓王的太子妃,对上咱们的瑛儿也要少几分底气的。因为为夫的兵权、还有赦儿是圣人的伴读,如今他又在辽东又立了功勋。太上和圣人要是不想太子的后宫,出现妻妾争锋内帷不睦的局面,咱们的瑛儿要么是不进宫,要么是进宫做太子妃。可要是府里现在传出什么不恰当的话,最后万一太上和圣人最后没选瑛儿做太子妃,孩子以后就不好再选人家了。”
自家的嫡长孙女儿,不进宫也能联姻到一个好人家的。所以即便是对着女儿,史氏也没说出一句太子过荣国府来玩的话。
张氏本来想带孩子回娘家的,但是次子有些着凉了,她就派人送信回去说明情况,说是过几天再回。没想到太子和四皇子登门,要看二房才出生的小女婴。
她只好听从荣国公的吩咐,从东院到西院,把几个孩子领到二房的院子,自己去妯娌的月子房里,把事情与王氏说了。
王氏笑,“嫂子把你侄女儿抱去,给太子和四皇子看看也没啥的。”
太子和四皇子围着小女婴看了好一会儿,最后太子点点头,“以后会很漂亮的。”
四皇子就说:“好丑啊,这么红,比弟弟丑多了。”
太子就把才出生的孩子越红,以后会越白的道理讲给弟弟听。
张氏看太子说的头头是道,也笑着点头,把孩子交给奶娘抱回去。
贾瑚就说:“我弟弟出生的时候,也很红的,现在就长白了。”
四皇子就要去看贾瑚的弟弟。
张氏赶紧拦住,“他有点着凉了,过了病气就不好。要不然今儿就带他去舅舅家了。”
总算太子懂事,按捺住坚持的四皇子,又在梁九的劝说下,在看过小女婴之后,就带着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