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娘,我会加小心的。德妃、贤妃都解了禁足,她们俩现在和甄嫔、成嫔一起管着宫务,我就揽个总。主要还是带小乳猪的。”
“那你要小心她们,吃的用的什么的。”
太子妃点头,儿媳妇去管公公的姬妾们的吃喝拉撒,唉!
申时正的时候,圣人带着所有的朝臣,又回到太和殿。看殿试的那些贡士,有的奋笔疾书,有的愁眉不展。
一千二百字的策论,多少二三十个没问题。要是多少差数在五十以上,就要降等了。
众人等了一会儿,圣人带着阁臣开始巡视。有答得顺畅的,见圣人走到自己的跟前来,就颇为喜悦;有勉强作答的,见圣人走过来,就越发地紧张了。
圣人扫视一圈,也没见到什么出彩、吸引自己的文章,有些败兴地回去座位枯坐。
待夕阳的最后一缕斜晖,射进太和殿的时候,内侍们轻轻地穿越在奋笔疾书的贡士间,为他们点上蜡烛。这也意味着殿试时间进入倒计时了。能参加殿试的这三百人,哪一个平日里都是出口成章的人物,如今却被这坑人的题目陷害了。土地兼并的害处,只要去想,谁都能想到是什么,那是必须得抑制的。但要解决土地兼并这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再给士绅免税的优惠。
那自己怎么办?
自幼就拼命学习,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不仅是为了抒展自己的治国抱负,更是奔着能够获得免税的特权对待啊!
至于对自耕农的益处?天下的土地是有定数的,老的权贵落败,也有新的权贵去接手那大宗的产业。新科进士这样的人,怎么能抢得着抢得过?还就得从自耕农手里买。
不过要是这天下没了自耕农,朝廷从哪里得到赋税呢?
一直觉得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不得不承认自耕农对朝廷的重要性了。头脑灵活的就选了折中的方案,限制士绅免税的额度。
益处?三百份试卷,没一份写出了自耕农失去了土地,能得到什么益处。
第391章 废太子95
卷子收上来以后,有专人立即上去糊名。准备参加阅卷的朝臣; 跟着圣人、太子; 一同去吃加班饭。这加班饭也是太子的提议。他在圣人跟前说; 加班的朝臣常用点心充饥; 久而久之会吃坏身体、影响朝臣的做事热情和效率,念叨了几次,圣人就吩咐御膳房提供免费的加班饭。
太子还特意去御膳房提点管事赵九; 让他明白三菜一汤的质与量。被太子提点二次后; 赵九终于弄明白了加班的御膳该上些什么了。
二荤一素一个高汤,配白米饭。这是加班饭的标准配置。至于荤素都是什么,太子让赵九拟了一个菜单; 按季节去做。
事后,太子曾对圣人说:“父皇; 要想马儿跑得好; 夜里还得加遍草呢。”
圣人听过笑了很久,敲着御案让梁九去告诉赵九,朝臣为国事操劳; 他要敢轻忽了加班饭; 小心挨板子。
参加评卷的二十几人; 在享受了与圣人同样菜式的加班饭之后; 忍着对殿试题目的复杂心情去评阅卷子。基本上; 人人都是这样的感觉; 再好吃的美味; 也会被这些卷子堵得消化不良。
没有哪次的殿试评卷; 像今年这样让人难受、纠结、憎恨了。每一份的卷面,上书的内容,都指出士绅免税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的危害也是千篇一律。阅卷的人都是持有免税优惠的一员,这就是指着他们的鼻子,骂他们祸国殃民。而他们还得在这中间,挑出骂得好的。
至于对自耕农的益处,三百份的卷子没一份能够提出一点来。
二十几位评卷的人,分成了五组。这意味着要将差不多内容的、一模一样的馆阁体文章看六十遍。还要在其中分出优秀,去参与前三的竞争;优良去参与二甲的排名;被评为良的,则去参与同进士的排名了。
每组六十张糊了名的卷子。贾代善在组里的任务很初级,虽然没人说,他也主动地把自己放在检查墨迹、格式等不符合规定的位置上,写下没什么参考价值的初步评语。查着查着,贾代善就给这组的带头人——翰林院掌院张玉书推荐了几份卷子。
张玉书混到现在这位置上,他是早认识到荣国公贾代善,不仅是个将军,他的文化课也不是草包的。在他的心里,是从来没有过丝毫看不起荣国公的念头。现见了贾代善推荐给他的卷子,他立即认真地看起来。
他这组的六十份卷子,贾代善筛选出来的只有四份。张玉书一份份仔细看过以后,他更坚信,贾代善不是仅靠着圣人的伴读,就站住了圣人跟前第一人位置的。看他选出来的这些卷子,都提出了怎样解决土地兼并,怎样限制隐田隐户、甚至制定了士绅的免税额度,这些卷子都迎合了圣人这次殿试的需要。
贾代善体察圣意的准确,张玉书深深佩服。
一个时辰多点,各组就把自己那组的最好卷子交换着看了一遍。每组提交的优秀卷子有多有少,每份卷的共同点就是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有的方法显得幼稚、有的还真有参考价值。那些有参考价值的卷子,在有权利给卷子评等级的、各组的领头人之间,传看了一遍后,呈送给圣人。
太子陪着圣人把这十几份卷子仔细看了又看。
“明允,你中意那份做状元?”
圣人这话可是当着所有阅卷的朝臣说的。贾代善立即在心里向满天神佛祈祷,太子你可别犯傻,这点状元可是圣人的权利。现在你们父子关系好没什么,以后但有隔膜了,这就是一大罪状了。
与贾代善有同样想法的人,占据了这大殿里的多数。正经科举出身的人,本身推崇的就是嫡长继承制。太子为元后嫡子,又占诸皇子之长,目前知道太子是个“坑货”的,除了荣国公,还有张太傅。别的人还没有发现太子有什么不贤德、不堪为储君的,所以都盼着太子能安安稳稳,大家也能安心度日。
所以,差不多人人都和贾代善的想法差不多,盼着太子别掉到圣人的坑里。
太子微笑着回禀圣人,“父皇,儿臣看这些卷子的字迹都是下了大功夫的,语句也通顺,意思也都差不多,文中所提之法的高下,儿臣真的评判不出,还要父皇指点迷津。”
圣人指着其中的一份卷子说:“这一份所言虽激烈了些,但说到了点子上。士绅该同自耕农一样纳粮、一样当差来承担徭役等等。”
看过那卷子的人心里就打个突,圣人是要这样做?
太子看着圣人不说话,他不信圣人会自己出面、先表态认同这么激烈的做法。果不出他所料,圣人把这一份卷子,往边上一放,另拿了一份字迹最好的,在上面用朱砂点了一点。
太子放了心,其他人也将心放了回去。这份言辞激烈的卷子,是提出了根本的解决之法,但太激烈了,反而得不偿失了。其它的那些卷子,实际上是大同小异,差别不太大了。
圣人将这十几份卷子依次排成一行,想想将刚才的那份,又加了进去,挨着状元的卷子放着。众人就知道了这位还是简在帝心的,圣人舍不得这样投了自己心意的人。
最后,圣人对这次春闱的主考官工部的郭尚书说:“就按如此排名吧。”
有内侍上来拆了卷子的糊名,把前十名登录在册,今天的阅卷就结束了。之后的二甲其他人及以后的三甲排名,明天由这些阅卷官继续排了。
第二日晚膳后,圣人对在皇庄呆了一天的太子,过来养心殿批折子的太子说:“成贤,你可知朕为何不点何足道为状元吗?”
“父皇,您是因为他所提的方法太激烈?”
圣人点头,“君王做事,皆得留缓冲余地。何足道的法子一步到位是好,可就是不能由朕先提出来。你明白吗?”
太子点头,“父皇谋事周全。若内阁醒悟,为了百年大计,还是要早早采用何足道的方法,方为上策。”
圣人深以为然。
不仅圣人、太子是这么看,内阁的阁臣也是这样认为。在新科进士去夸街之后,张太傅作为首辅,把阁臣召集到自己的值房。
“何足道的卷子,你们都看了。说说你们的意见吧,明日就要呈递内阁的意见了。”
谁也不吭声。
张太傅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家贾代善。贾代善一咧嘴,想想还是帮他一把吧。
“依着我老贾看,就干脆点,所有的田地都纳粮,嗯,除了圣人名下的,都算在纳粮的里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为王臣。朝廷律法下,谁敢不纳粮,老贾带兵诛了那逆臣。”
张太傅头痛,这贾代善太滑头了。
“圣人是要定个怎么才能使士绅,不敢再兼并土地的法子。”
贾代善腹诽张英,嘴里却是无边无际地胡扯:“定个限额呗。秀才是五十亩的免粮额度,免个人徭役。如今所有的土地都纳粮,举人名下可以有百亩地,进士二百亩,依次到一品官可以千亩。超出的部分,收归朝廷所有。没有功名的,个人名下的田地,不得超过五十亩就得了呗。”
“那你老贾呢?”
“我的国公爵位是超品的,有朝廷赐予的功业田。这功业田没了爵位后,就要收归朝廷的。至于我府上的田亩数,规定了我这兵部尚书能有多少,就按多少来,多一亩也不会私隐的。”
贾代善才不在乎这些个呢,虽说为了子孙后辈打算,良田千亩家财万贯传下去最好。可若子孙不能在朝堂上立住,迟早得被人琢磨了去,没准还得搭上小命的。他全然没想到被他的话带歪的阁臣,按着他的胡言乱语,拟了个限定个人名下田亩数的奏章呈给了圣人。
太子捧着内阁的限田奏章,边看边笑。他笑够了,才把折子递给圣人。
“父皇,儿臣发现您的内阁很有魄力啊。按他们的提议,原来朝廷只有一亿五千亩左右的良田,能收到粮税,现在多出来三、四倍的田地要纳粮了。”
圣人仔细看过那折子,抚摸着奏章说:“这里面少不了有荣国公的主意。”
太子点头,也只有荣国公才会不顾及别人会怎么想,只按他揣测到的、圣人的心思来做事。
“父皇,若是这么多的良田都纳粮,是不是降低田租?以后朝廷的徭役,也付银子给出徭役的人?”
圣人对太子的这提议有些吃惊,这多出来的可都是朝廷的岁收啊!
“父皇,限制土地兼并的根本目的,是想让底层的百姓富裕起来。让他们能够家有余粮,遇上灾年也容易支撑,不会被居心叵测的邪教哄骗了去。儿臣看原来的地租都是四到五成,如今不如把上等田的赋税降为一到二成。就算这样,不仅比原来每年收到的多,还能足额收到呢。”
“功勋田呢?”
“照收不误啊。这是内阁拟出来的,谁有不同意见,就让谁找内阁的阁老去。”
圣人沉默了一会儿,让魏九去传旨,请内阁阁臣到养心殿来。
第392章 废太子96
阁臣们以为圣人对内阁提议的、限定个人拥有的土地数量不满意。在进养心殿前,彼此就互相以眼神示意; 要与圣人抗争到底。这个数量已经是他们反复讨论过、衡量过、自家作为士绅阶层的一份子; 所能接受的底线了。
没想到圣人召集他们过来,先说了考虑以后不再按人头征税; 所有的赋税都归到农田,此次要征集他们的意见; 讨论将赋税降低到什么程度; 才能既保证朝廷的岁入,又能在实际上让百姓富裕起来,吃饱穿暖。
这让众阁臣愧疚得恨不能找个地缝去钻。
张太傅还领着户部尚书衔,他要了一张纸,将各省的上一年赋税收入写好,递给圣人和众人参考。
张太傅接着又对圣人启奏:“老臣认为在确定具体降低多少赋税之前,应该先厘清全国的可耕田数量,其中的上、中、下等耕田各有多少,再参考有功名者、朝臣勋贵占有的耕地数量; 才能最后确定能给予自耕农多少土地。在把全国的耕田重新造册前,朝廷新的政令,要先让所有的百姓都知道赋税将降低一半以下,以后再不按人头收税,有利于查出隐田、隐户。凡是隐田者,这次可在登记朝廷的登记中拿回自己的田地。至于是否要补交税赋; 怎么补交再议。”
礼部齐尚书补充:“朝廷也要让所有的有功名的人知道; 一旦继续与他人隐田; 朝廷将取消其功名。”
工部郭尚书就说:“租赁土地的佃农,地主是否要准备农具、牲畜,这个也要考虑。”
太子端坐在御案一侧,听着这些在各地州县历练过的阁老,说着降低赋税前要做的事情,奋笔疾书地记录。
当圣人和阁臣的讨论告了一个段落后,太子插话。
“父皇,戍边的将士,还有兵丁,以命护卫朝廷和百姓的安危,其父母是不是要觊觎税赋方面的特别优惠?一旦兵丁伤亡,其赋税该怎么优惠,是不是也纳入这次考虑里?”
对兵丁给与税赋的优惠,是朝廷从来没有考虑过的。
圣人沉吟一下说:“荣国公,你把兵部这些年的在册的兵将、还有阵亡抚恤,让兵部造册,看看戍边的将士,让其父母亲各拥有五亩的免税田,非戍边的将士,减为一半,算算是否可行。内阁统一考虑吧。”
圣人在内阁呈上的各级、各人限田数写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发了回去。
且还批示了内阁要括隐田、隐户。以后朝廷不按照人头收税,只按田产收税,取消按户摊派的徭役,改为朝廷付银子给修路修堤围的百姓,但规定了每户二丁必出其一,参加修路等。
内阁的工作量增加了,尤其是户部。礼部则派发通知予各地学政,有功名者尽快退投靠的田地,并给与期限,过期仍有隐田者,查实后将除去功名。
工作量的增加,使得户部、兵部忙碌不堪,但每人都知道,这是为子孙有个安稳生活的长远计。
太子适时暗示贾代善,注意军营将官吃空饷的事儿。
贾代善明白太子的意思后,只觉得毛骨悚然,他直觉地感到太子厘清了耕田,就会对空饷下手了。圣人现在是吃了太子的**汤,太子提议什么圣人做什么。从太子听政以来,这一件件的事情,虽都是利国利民有利于江山传承的,可谁经得起这么折腾啊!贾代善只盼着自己的长子回京,能隐晦地劝劝太子,消停一点吧!
唉,贾代善真的叹气了,他在不久前还听圣人提过要重开船坞,重造远航大船的事儿。朝廷是不想出一分银子的,太子搞了一个股权拍卖的计划,贾代善想以太子这样空手套白狼的手段,能跟白手起家的太/祖爷媲美的。
京营里的将官得了贾代善的暗示,纷纷都开始处理自己所辖营盘的兵丁既往吃空饷的首尾。
殿试才结束,宗室里的聪明人就慌神了。然后他们就挑唆离圣人和福亲王关系近、血缘近的宗亲,去找福亲王开始闹腾。这些聪明人,他们敏感地认识到,要是取消了税赋的优惠,作为远亲的他们,必会首当其冲要缴税的。因为这些宗室与圣人的血缘已经很远了,到了太子这辈,出了五服就更多了。福亲王连着二天被向他哭穷的宗亲围困,宗室原来都是不用交任何税赋的,如今听说要取消他们的优惠待遇了,纷纷在福亲王跟前哭闹,要去太/祖灵前哭告的不是少数。
烦得福亲王不胜其扰,进宫来向圣人求助。
圣人盯着福亲王说:“宗室是要纳税的,除了朕,所有的人都要纳粮,出徭役。”
福亲王虽吃惊,但他几十年养成的服从圣人的惯性,使他立即回答:“圣人,您怎么说,臣就怎么做,万万不会给您添麻烦的。”
福亲王才不怕纳粮呢,这么些人一起纳税,他作为圣人在世的唯一亲兄弟,圣人为了彰显友爱兄弟也不会亏待他的。
福亲王的话讨好了圣人,圣人就派太子去福亲王那里,协助安抚哭穷的宗室。
见福亲王请了太子来,哭闹的宗亲都收敛了些,规规矩矩地给太子行礼后,开始向太子苦求。
太子手一摆,问道:“谁知道前朝覆灭的时候,宗室有多少人?每年要朝廷拨多少银子奉养?占据岁入的多少?”
宗亲里也不都是不读书的,听了太子的话,就嘀咕起来,“我徒家王朝怎么会像前朝一样覆灭呢!一定会千秋万代的。”
也就是太子问出这样的话,换个人就得被这些宗室的围殴。
太子不理这些只敢在私下嘀咕的人,朗声说道:“前朝覆灭前,朱姓宗室有人口百万。每年宗室的俸禄等就占了岁入的一半。如今你们每年每个人,都要朝廷奉养,几十个儿女地生,几十个孙子地生,不就是在重蹈前朝的覆辙吗?你们现在光想着要纳粮、当差的艰苦和不舒服,难道你们要徒家子孙和朱家子孙,百年后最后是一样结局?”
太子沉着脸,把到福亲王这里闹的宗亲扫视了一遍,目光冷冷如寒冰一般。
“士农工商,百行百业,你们总要去做一样,挣出来自己的吃饭钱。朝廷以后不会养得徒家子孙像前朝的一样,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不会干,只会吃饭。”
只会吃饭,真的是这些宗室的最好写照。不对,他们还会生,生一个,一个月就能从宗室领2两银子。他自己在心里吐槽这操蛋的规矩,这不是靠生孩子领银子就够活命的了。
“你们都回去好好想想吧,与其花功夫在福亲王这里哭,不如上街为别人代写家书,一天还能赚到几十个铜板。”
在太子的逼视下,闹事的宗亲不甘不愿地走了。
福亲王擦擦自己额头的细微蒙蒙汗,羞愧地说:“太子啊,伯王老了啊,这宗室的担子挑不起来了。”
“让世子帮你吧。”太子顺着福亲王的话往下说。
福亲王大喜,太子的话可是说到他的心坎了。他就怕太子掌权以后,把宗令给了他自己的兄弟。
太子心里呵呵,福亲王的儿子做宗令才好呢,以后徒丌接手更容易。
太子回宫就和圣人说起宗室的事情。
“父皇,宗室人口越来越多,儿臣翻看了一下,有的人家一年生十几个孩子,还有几十个的孙辈出生。这样生下去,前朝宗室的人口开销,最后占了岁入半数的事情,又要重演了呢。”
圣人斩钉截铁地说:“改。”
他早对这些光吃饭、不干活的宗室反感了。
“成贤,你抽空拟个折子吧,和这回的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一道改了。”
太子应允,现成的东西留着呢,翻出来略改改就好。
于是往新科进士的夸街荣耀里凑热闹的人,少了这些既往哪里有热闹往哪里凑乎的宗室,也少了一些纨绔子弟——惴惴不安在家禁足的那些人,也只有赚了盆满钵满的赌坊与新科进士同乐了。
因今年殿试出人预料的题目,使得会试的前十名,都没能进了殿试的前十。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赌对了今科进士前十名的一员。
还没等赌坊掌柜笑个够呢,户部收税的主事,带着衙役登门了,要按帐本记的投注银子纳税,私塞银子给当差的,可没人敢接——因这事儿,是太子吩咐了户部尚书派下来的差事。
而那些没有被批准证照的赌坊,连人带赌注都被衙门收了去。
嗟乎,今年这一科春闱,也只有新科进士们高兴了。那殿试题目早已经在短短的时间内飞进了京城的大户人家,让持有良田百顷的他们都惶恐不可终日。因为能帮他们在朝上说话的人,都被禁足在家思过呢。谁也不知道最后会有个什么结果。而这样的恐慌情绪,也随着飞出京城的鸿雁,传递到朝野的四面八方去了。
第393章 废太子97
文官培训结束了,只有不到一半的翰林学士; 通过了考试。考试题目是模拟了一个中等县; 在春耕的时候发生了旱灾; 然后出现了抢水的宗族械斗。当地的望族; 人口多,参与械斗的人数过百,轻重伤不说了; 死人了; 打死人的,被宗族藏起来了。问县官该怎么办?如何在不耽误春耕的情况下,处理好这起突发的刑事案件; 使凶手受到法律制裁。
这考题——太子说是张太傅出的。让张太傅恨得咬牙,但他还不能和任何人说是太子出的。
这考题涉及了宗族宗法与朝廷律法之间的冲突、涉及春耕出现旱灾时的水力调度; 不仅考县官处理日常工作春耕问题; 还要考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考县官在大的宗族之间要如何斡旋,才能说服族长把藏起来的凶手交出来。
圣人看了这个考题直赞张太傅; 说只有通过这样考试的; 才能让朝廷相信; 外放出去做县官的翰林学士们; 能担得起一县父母的责任。
没通过的怎么办; 再继续学习半年呗。
还通过不了呢?那就要重新评估个人的才能了。适合在哪个位置就派去哪里; 重新安排职位了。别以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翰林学士; 就是储相; 就可以对朝政指手画脚、慷慨激昂地点评,一幅非他做阁臣不可的姿态。一幅圣人撰拔人才,遗漏了他们这些最能干的翰林学士,人前人后的都是忿忿不平的张扬态度。
武将的培训结业考试,太子只看着贾代善安排。百人的培训,最后留下了二十人,继续学习。其他人派回来处,都升了半级,工作性质变为主要做士兵的思想工作,要忠君要爱国,当兵是为了保家为国等等。
圣人和太子都在密切地看着这八十人的培训效果,连贾代善在京营里,也都时不时地把他们召集到一起,问问士兵的情况。对在籍士兵的父母,将得到税赋的优惠反应,收集起来,反馈给圣人和太子。
今年就是一个考试季。还有一场即将举行的特殊考核,就在徒家的宗亲里举行了。
考试的内容,有文化课,难度相当于秀才;有骑射,要求是站立射箭,十射八中,跑马是十射五中。
满十五岁的宗亲,都可以参加。过了文化课的考核,就有个吏员做。愿意继续读书,可以去国子监免费读书。从国子监毕业,可以直接参加秋闱。成绩优秀的,可以直接春闱。武试合格可以做三等侍卫。
可惜所有的宗室子弟,拉出去一考,很多人连四书五经都没读顺溜,别说做文章了。文化课就二、三个通过的,武试却全部折戟沉沙,没一个通过的了。
圣人得知考核结果,气得脸黑得像锅底一般。
他忿忿地和福亲王抱怨,“这些人,每年几十万快百万的银子养着,文不成武不就的,简直是给太/祖爷抹黑呢。成贤还要每日习文练武的,他们是只领了奉养银子吃喝啊。”
福亲王难堪的很,他的几个儿子,也参与了考试,文武都没过。
圣人气过以后,责令太子拟一个宗室安置计划。隔日太子就呈上了折子了。圣人看了太子拟定的宗亲培养计划,算算省下的银两,非常可行。他把翰林院的几个饱学的老翰林,调去宗学教书;又从御前禁军里挑选了十几个武师傅,派去宗学教练骑射。
再不能用前朝“养猪”的模式,养徒氏的宗亲了。继续纵容宗室,靠着每月领的奉养银子,就能够舒服地活着,以后就是前朝宗室的翻版。
圣人把太子呈上的折子给福亲王看,福亲王连连点头叫好。任谁对着几十年只会要钱、要粮、哭穷、却什么活计都不想干的远亲,也都会心生反感的。
圣人斟酌了许久,决定从他和福亲王兄弟这辈起,画了一条明确的线。
圣人对福亲王说:“五服内的,嫡出的每月仍是二两银子;庶出的给一两银子。五服以外的,嫡出的每月一两,庶出的不再给了。只给到结婚年龄。婚嫁银子都取消。然后六十岁以上的,每月给一两银子作为养老资助。丧葬银子贴补二十两吧。”
这个补贴银子数,是太子对圣人反复计算过的。
圣人敲着宗亲的名册,“你看看这些人,一边哭穷,一边没少了纳妾。这庶出的儿女,一年都能生了好几个的,可嫡出的几年还只有那么一个。这种人,得让他尝尝养家糊口的艰难。不然国库的岁入,以后就都给这样的人养小妾去了。朕把丑话说前面,要是谁敢拿庶出的孩子,冒嫡出的来骗领银子,以后那家就一分银子也别想得的。”
福亲王愕然。
圣人可不管福亲王怎么想,他对宗室先闹着反对“士绅一体纳粮”,是记在心里的。
“朕不是不记挂宗室,不帮着他们找活路。你看宗学不收束修,六岁以上的,不论男女读去读书都是免费,笔墨书纸都是免费的。以后宗亲里的男孩子,能科举的去科举,能当兵的去当兵。到了婚嫁年龄,就停宗亲的资助银子。真要是什么都没学会,那一行都不想干、不会干、也干不来的,去当乞丐好了。要是养出一堆像前朝宗室一样的废物来,才是愧对祖宗呢。”
圣人说了半晌,喝了几口茶,继续说道:“三皇兄,你是宗正,宗室那边的规矩,也得改改了。以后侧妃所出的孩子,尚有爵位,补贴。其它庶出的孩子,朕不打算再给爵位和婚嫁补贴了。”
福亲王立即就被吓住了,他可是有好几个庶子的啊。这要是往后圣人既不给爵位,也不给婚嫁补贴,那几个儿女的婚嫁,可得自己掏出来一大笔银子了。
“圣人,这,这……”福亲王这了半天没吐出什么话来。
“三皇兄,你的嫡长子以后是郡王。侧妃所出的儿子,比照你的嫡次子,再降二等。侍妾所出的,再降二等。这是太/祖那时候的规矩。可那时候太/祖才有几个儿子、几个孙子,宗室一年的奉银支出是多少,你不用去看当时的帐本,心里也有数吧。”
福亲王点点头。
“都喊着凡事要按太/祖爷那时候来。哼!太/祖爷那时候,支多少银两养宗室,朕以后就支多少银两。”
福亲王的脸色就像吞了苦胆一样。圣人这样的决定,他不用想别人的府里会是什么样,但自己府里就先要紧张起来了。
唉,看来以后不能再随意生庶出的了,每月就能拿到一两银子的补贴,够做什么啊!但他从来就没胆儿对圣人的话,提出一丁点的反对。他明白自己能做宗令,就是因为自己对圣人百分百地俯首帖耳。
福亲王带着圣人的一串削减贴补银子的圣谕,脚步沉重地离开了养心殿。他去慈宁宫先给太后请安,然后去见自己的亲娘恭顺太妃。
太妃见儿子脸色不好,心事重重的,禁不住就问他宗室的事情。福亲王把圣人的意思说了后,对自己的亲娘抱怨起来。
“母妃,圣人这样,儿子可真是没法和宗亲交代啊。”
恭顺太妃听了也咂舌,唉,这也太过分了。但她只能劝说成了夹心饼、左右为难的儿子。
“圣人要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吧。不然你就辞掉这宗令,不担这得罪人的活计?”
“母妃,不做宗令,一年的进项都算起来,要少掉几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