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之贾琏-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快的,从左侧偷袭的三十名马贼就全部授首。
贾琏这边开抢的当口,卫堃也跟右边的马贼短兵相接。贾琏迅速结束战斗,飞扑过去增援卫堃,这一次因为敌我混杂,鸟枪失去了优势,贾琏收起火枪,手持匕首,腾身而起,在敌人马背上跳跃,转眼的功夫,贾琏就收割了七个马贼的首级。
卫堃也不是花架子,手刃把命马贼,余者被亲卫收拾干净。六十名秘密偷袭之敌被斩杀干净。贾琏与卫堃各自收获三十匹骏马,三十把弯刀,还有各色各样的宝石一大堆。
除了骏马,贾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挥挥手:“看上眼各自收起,看不上的交给部落。”
马贼身上的东西估计对牧民有用。
贾琏与卫堃走的时候收到众人鄙视,回来的时候被当成大英雄。
及至朝鲁押着几个俘虏回来的时候,贾琏这边已经被牧民当成英雄崇拜了。
当晚,朝鲁找到贾琏卫堃,言称他们部落最漂亮的女子任凭贾琏卫堃以及他们的亲卫挑选。
贾琏直接拒绝了:“我有老婆,无意取小。我那些兄弟也不会在这边久待,且他们还是孩子。”
朝鲁正色言道:“不需要迎娶他们,只求英雄们能够给他们留下种子。”
贾琏愕然,草原竟有这种规矩。
卫堃冲着朝鲁摆手:“你我结盟,你们有事我不会袖手,无需这般。”
朝鲁这才罢了,失望而去。
翌日,正是贾琏回归的日子。他们这里正在整理行装,蓦地,远处来了大队的辎重车马。
朝鲁带人迎了上去,竟然是另外一个部落前来投奔朝鲁的部落。
一番解释之后,贾琏得知,这个部落昨日遭受马贼的洗劫,男丁几乎被斩杀殆尽,闻听马贼被朝鲁所部斩杀,他们这才投奔而来,极为生存,也为感激。
朝鲁预备解释,却被贾琏制止了,他抱拳告辞:“你们以后再得了马匹,只管给我们送信,我们再来挑选。”
卫堃自然不会揭穿贾琏。两人很默契的驱赶着马群离开了。
这日正是六月十五。
贾琏来此的目的已经达到,甚是收获了意外之喜。他觉得是时候打道回府。再者,当初,熙郡王给贾琏约定的回归日期正是六月。
如今御林军人人善骑,最多两日的功夫就能进京。
贾琏原本答应帮助卫堃训练鸟枪营,也因为乾元帝允诺的鸟枪迟迟不到儿搁浅。
不过,之前,贾琏已经替卫堃培养了二十名火枪手,但是,贾琏能交给他们技术,却不敢私授枪支。兵部答应给贾琏的五百支鸟枪如今只兑现三百支,贾琏自己还嫌不够使唤,实在也没有多余的枪支。
两日后,六月十八日辰时正刻,御林军恰如一支利剑一般回归京都。人靠衣服马靠鞍,御林军骑着一色青骢马,银甲银枪绣春刀,天神下凡一般。雄赳赳气昂昂,踢踏踢踏跨进西直门,直奔午门而来。
沿路上大姑娘小媳妇一路的追着观瞻,这都是谁家儿郎?实在生得太俊了!
御林军进入直隶,贾琏便单人匹马率先回京,回京之后却不敢回家,一路进了西华门,到了乾清门递牌子求见乾元帝。
原本御林军驻扎西山,差事完结理应返回西山驻地,却是乾元帝闻听御林军如今人人能骑善射,临时决定午门阅兵。
第173章173捉虫
贾琏对御林军很有把握, 便道:“微臣这就去安排。”
乾元帝盯着贾琏言道:“若是他们没有你所言那般骑术过人, 你就等着挨板子吧。”
“谨遵圣喻!”贾琏领命疾驰而出,追上御林军, 命他整队入城接受检验:“咱们辛苦半年, 如今检验的时刻到了, 打起精神来, 不要给本都丢脸!”
这些孩儿们闻听乾元帝阅兵,顿时激情澎湃:“都尉大人您就擎好吧!”
贾琏气道:“什么擎好?应该说‘都尉大人请放心, 下官保证,万无一失!”
御林军就这般进了城, 也因此受到一路赞美。
此后, 御林军儿郎个个英俊, 人人威武的美名便传开了。
之后,人们再提起御林军, 即刻就会想起英俊潇洒,英武不凡这些词儿。
却说御林军闻听乾元帝检阅, 顿时打起十二分精神,威威赫赫行至午门, 一起翻身下马,那动作整齐划一,矫健飒爽, 不知爱煞多少小姑娘。
御林军昂首挺胸, 虎步生风,跨过御街, 行至午门广场停住,齐齐转身望着午门城楼。
乾元帝已经率领文武百官到了午门城楼。
贾琏一声令下,千余名兵卒齐齐跪拜,高声呼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元帝耳听御林军气贯山河呼喊声,顿觉龙气升腾,意气风发。乾元帝大马金刀的站着,双手一抬:“众卿平身!”
随后,乾元帝一摆手:“检阅开始!”
御林军三个营队分别展示了骑术与马上射箭的功夫,一个个鹞子似的在马背上翻腾,乾元帝赞不绝口。骑术最差的魁字营也很出彩。
乾元帝心情愉悦,精神抖擞一声喊:“赏!”
一时侍卫们忙叨叨搬运出一遛的酒坛,每个兵卒一海碗,听令仰头咕咚咕咚喝干,再整齐划一摔碎酒碗:“痛快!”
乾元帝跟熙郡王咬耳朵:“贾琏有点手段啦,竟把这些纨绔身上练出一股虎气。”
御林军因为远差归来,集体获得四日探亲假。
贾琏从荣庆堂回道萱草堂的时候,凤姐正带领这一群人为官巧姐儿与逑哥儿小马驹。
巧姐儿的坐骑就是那匹桃花马,眼下才三岁,母马秀气,如今才半人高。逑哥儿的是一批青骢马驹,也只有三岁。
一家人正在热热闹闹,贾琏更是将逑哥儿放在马驹背上,将他腿脚绑在马鞍上,亲自牵着马匹让逑哥儿试骑。结果贾赦一头撞了进来,劈手将逑哥儿抱下马背,脸色铁青瞪了贾琏一眼,将逑哥儿猴搂在脖子上回家去了。
贾琏跟凤姐对视一眼,马上猜到贾赦的心病。凤姐一想这茬,顿时吓得面如土色。
贾琏拍拍她,安慰道:“没事儿,你知道人家草原汉子为什么哥哥骑术了得?生下来就用绳子拴在马背上了,所以,那些孩子两三岁就会骑在马脖子上,驱赶马匹拉东西。“凤姐嘴唇蠕动半晌方道:“可是,咱们不是草原人家。”
贾琏笑道:“你放心,这几天我亲自教导他,等明儿我走了,会让我的亲兵轮换回家来照顾他,那些孩子的功夫你可是见过了,手疾眼快,再不会出事。”
这个凤姐相信,上一次,她亲言看见一个孩子把逑哥儿掉落一半的饭碗接住了。
贾琏这边亲自到了东院来见贾赦。
贾赦正架着逑哥儿采摘树上大青枣儿。
贾琏伸手抱下逑哥儿,这才给贾赦请安,言道:“您这样会惯坏他,他可是长子嫡孙,将来成了宝玉那样,怎么成?”
贾赦一哼:“他还小呢?”
贾琏笑道:“不小了,马上五岁就该上私塾了。哦,说起这事儿,我要跟您商量个事儿,我不准备送逑哥儿去私塾,上次那个熊长昊您还记得吧,他当年可是进士出身,他如今在国子监任职,他自己跟我说愿意给逑哥儿做启蒙师,您看怎样?”
贾赦闻言顿时满脸堆笑:“这当然好,那个,反正是教吗,东府蔷哥儿孩子?”
贾琏颔首:“我跟他商量一下,他毕竟不是一般的塾师,还有,他家的环境实在太差了,我准备在后街给他拨一栋房子,这样他教导逑哥儿也方便。”
贾赦言道:“你做主吧。”
贾琏便道:“就把从前赖家那个小院子给熊家吧,赖家的院子事后街最好最宽敞的院子了。”
贾赦点头,贾琏抱着儿子预备回家。贾赦忽然言道:“嗨,你不要东扯西拉打马虎眼,我不同意逑哥儿这么小学习骑射,要学也等十岁过了再说。”
贾琏笑道:“没让他现在学骑射,只是学习草原人,有时间把他挂在马上,让他适应马上颠簸,十岁后,您亲自教导他,这样可以吗?”
贾赦哼笑:“这还差不多,还有,你给巧姐儿买什么马,女孩子骑马做什么,不好,你看她几个姑姑,那个会骑马?”
贾琏笑道:“您太健忘了,大姐的骑术是祖父亲自教导。”
贾赦瞪眼:“那个时候,不是……”
贾琏笑道:“您太紧张了,有人喝水呛死吃饭梗死,难道我们不吃饭不喝水了?”
贾赦顿时翻脸:“你给老子滚。”
贾琏走了几步又回头:“听说您把孙家母女安排在后街?我见过他们母女,虽然不是歪瓜裂枣,也长得不怎么样啊?”
贾赦再次咆哮:“滚!”
贾琏潇潇洒洒出了门,话音却留在贾赦耳边:“我明儿就派兵卒将他们送去驿站,您有心思就通过衙门办正式手续把人抬进门,要么就别再腻歪了,孙绍祖去了岭南,虽然病得半死,却并没死,谁知道哪一日就杀回来。”
其实孙绍祖已经病入膏肓,想等到特赦回京是不可能了。
贾赦气道:“你干什么,孙家族人要把她们母女发卖……”
贾琏嗤笑:“她们说的?孙家女儿有未婚夫,还是个秀才,那老的是孙家进了族谱的夫人,您也相信这样的鬼话?当然,她们从前那样对待庶子与隔房,如今受些欺负是必然的,发卖却是不可能。您不信去问问御前侍卫孙浩,他是孙绍祖的族亲。芸儿认得他。”
翌日,贾琏的亲卫将孙家母女送去驿站,贾赦并未追上去。只在家里把邢氏揍了几耳光,以为是邢氏说是了非。
贾琏只作不知,让人把孙家母女送回大同,贾琏就是要这对母女尝尝被人作践的滋味。
御林军现在已经走上正轨,贾琏开始学习其他的禁卫军将领,早出晚归,再不扎根西山了。
这年八月,贾琏替贾菱操办迎娶林小红过门。
同月,史湘云进京投奔贾母,她二婶子也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一同上京,希望自己的两个女儿也能跟湘云一样,嫁在京都。
史鼎因为受了史鼐的拖累,虽然没发配,却是赋闲在家。史家从前也没攒下多少田产,如今一家人虽然没到举家食粥的地步,却也富贵不再。
史鼎的两个闺女史倩云,史怡云从前可是比湘云过得优越,如今湘云嫁得好,她们也燃起了希望。
这却是史鼎夫妻会错意,以为湘云的婚事是贾琏的面子得来。说起来也有一点影子,可是,贾琏却不会给自己惹这些麻烦。从前,除了湘云,史家其他人可是从不把贾府放在眼里。
贾母请了凤姐前去商议史家的事情,凤姐按照贾琏的吩咐言道:“湘云的婚事是因为当初大表叔的遗泽,两家有口头约定,并非是琏儿的功劳。”
史鼎夫人顿时听出凤姐的推辞之意,甚是尴尬,面上的笑意一下子就淡了。
凤姐却道:“不过,大家总是亲戚,虽然不能替两位妹妹觅得好亲,我身为表搜,替三位妹妹都准备了一千两银子添妆。”
贾母闻言甚是高兴,笑道:“嗯,既然你嫂嫂这么说,我这个姑祖母也不能落下,我也给你们一人一千银子压箱底吧,你们回去买铺子也好,买地也好,总之,谋个生计。”
这银子其实是给史鼎两口子贴补家用的,却是不好直言,怕史鼎夫人脸上挂不住。
史鼎夫人得知卫家并非因为贾府才迎娶史湘云,很是失望,却是强打精神替湘云操办订婚事宜,有个侄女成为诰命夫人总是好事。
看着史鼎夫人忙忙碌碌,贾母心里很不好受,遂找了贾琏私下商议:“能不能把倩云,怡云姐妹介绍给那些家族的孩子呢?错不过他们也是从五品。”
贾琏反问贾母:“先不说族人们愿不愿意,您问过表婶没有,她这个曾经的侯夫人愿意跟那些后街的族人做亲家吗?”
贾母便在晚膳之后试探史鼎的夫人:“我们这里其实也很有些孩儿很不错。虽然家事比不上卫家,贵在知根知底儿。”
史鼎夫人言道:“姑祖母说的是宝玉,还是琮儿?”
贾母顿时呛了,宝玉跟黛玉青梅竹马,亲戚间谁也不会动他的心思,琮儿比倩云怡云小了足足三岁,且贾赦跟自己一向不合,他会让儿子提拔史家?
贾母借着咳嗽装起疲倦,让鸳鸯搀扶着进去歇息去了。
贾母叹息:“富贵梦还没醒啊,竟敢肖想宝玉!”
鸳鸯言道:“这也怪不得,几世的列侯,一时之间忘不掉也是常情,史夫人大约还没意识到,如今的史家嫁给侯府的庶子已经是高攀了。”
贾母再不做声了,自己的侄儿媳妇,能怎样呢?
因为史鼎夫人提起了宝玉,贾母很怕小孩子贾家闹出些什么事情,因此打起精神,无事再不叫宝玉在自己房里多停留,每每早早打发宝玉回去跟着元春读书。
湘云倩云怡云三个顿觉无趣得很,焉头耷脑的,倒是恢复了娴静的书香气息。
黛玉不喜欢史家几个姑娘一惊一乍的性子,下了女学,多半时候跟迎春惜春几个做一处,结伴到仙草堂玩耍,三个姑姑合着教导五个小侄子。
每逢黛玉来了,凤姐总是吩咐厨房准备精致的菜肴点心,久而久之,黛玉喜欢上了萱草堂的饭菜。总觉一盘青碧的小白菜也是那般别有滋味,唇齿清香。
黛玉到了萱草堂,总能多吃半碗饭半碗汤,人没长胖,却愈发精神了。此后,黛玉越发喜欢道萱草堂串门子了。
九月初八,卫家夫人道荣府相看湘云,卫家大奶奶也来了,见了湘云,横看鼻子竖看眼,却因为卫堃在上头压着,再是面色不善,也不敢推脱这门亲事。
最终,卫夫人还是给湘云插戴了一支凤头钗。
卫大奶奶瞅着湘云眉眼疏阔的笑颜,百看百厌,心里甚是嫌弃,定亲虽然是喜事,也不该笑成这样,傻气!
卫大奶奶眼里的嫌弃,就连贾母这个眼睛老花之人也看得出,卫夫人却状若瞎子。
贾母顿生不悦,心道我堂堂国公夫人陪着,你们竟敢这般作兴,我又何苦给你们面子。
贾母沉下脸:“人老爱犯困,鸳鸯!”
黛玉见了,忙着起身挽着贾母。
鸳鸯小心翼翼扶着贾母进了内室。
凤姐瞧见忙着一拉湘云,给迎春惜春使眼色:“哎哟老太太,您这是怎的啦?”
迎春伸手拉了瑛莲,惜春拉了可卿,一起去了贾母的卧房。
瞬间,一屋子女眷呼啦啦走了个干净,只剩下卫家婆媳与史家母女们。
起初亲家们竟没觉察异样,冷一句热一句说着话。稍顷,史鼎夫人警觉了,拉着两个女儿也跑了:“姑母,您可好些了?”
剩下卫家婆媳再傻也明白了,顿时面色铁青。
第174章174
卫大奶奶警觉自己被无视大光其火:“岂有此理,她们竟敢如此?姑妈,既然她们没诚意,这门亲事不结也罢,咱们回去吧。”
卫夫人本当起身硬气一回,蓦地想起老爷寄回的家书,顿时也不敢走了,暗暗掐一下卫大奶奶:“你收着些吧,老爷的话你忘记啦?这是老爷答应的亲事,一旦这亲事因为我们刁难闹黄了,你我都要被送去家庙清修!”
卫大奶奶打个寒战,卫夫人进不进家庙还难说,她过门五年无所出,必定要被送进去,顿时慌了:“姑妈,怎么办啊?我不想进家庙,姑妈……”
卫夫人气得筋疼,却不敢发作出来,叹道:“怎么办,求她们呗,咱们也进去问问老太太的安吧,我可警告你,随便她们说什么,你可不许炸,不然,咱们谁也没得好。”
卫大奶奶忙着点头:“嗯嗯嗯,我都听姑妈。”
婆媳两个硬着头皮跟进了贾母的卧房,却见一屋子的女眷正围着贾母说话。
卫夫人一进门,屋内一下子就安静了。却是谁也不兜揽她婆媳。
卫夫人只好硬着头皮开口:“为了我们家兰儿的事情,劳累老太太都累病了,我这心里直抱愧,未知老太太这般时刻好些没有呢?”
贾母闻言微微嗯一声,再没下文。
满屋之人谁也不说让让坐,卫家婆媳就这般尴尬的站着。
最终,湘云撑不住,起身一请:“伯母坐下说话。”
贾母这才给湘云面子:“坐吧!”又对凤姐言道:“屋里闷,带你妹妹们去看巧姐儿去。”
贾母发话,凤姐起身辞别贾母:“还是老祖宗好,知道巧姐儿喜欢几个姑姑。”言罢又将一群姑娘领出去了,屋里只剩下卫家婆媳与史鼎夫人,以及可卿瑛莲妯娌。
贾母这才抬眼看了卫家大奶奶一眼:“你们来提亲,老婆子本不该插话,也不是我贾府的姑娘,但是,错不过湘云跟我同姓,她的婚事我也该掌掌眼。老身眼拙,方才这位奶奶的行径似乎不是来提亲,却是来寻仇,只是不知云儿哪里得罪过卫大奶奶?卫大奶奶曾经来过荣府吗”
贾母最后一句话却是看着鸳鸯说的。鸳鸯笑道:“老太太不记得了?那次琏二爷大喜摆酒,卫家夫人与奶奶来过的。”
甄英莲顿时捂嘴一笑:“这我也听说过,说是姐妹们去东院踏雪寻梅,吟诗作赋,卫大奶奶也在场,听说文采风流呢!”
卫大奶奶顿时记起当初时的尴尬,一时间真是无地自容。本当怼上甄英莲,却想起那次被太后娘娘叫去宁寿宫训教之事,甄英莲可是太后侄孙女,顿时再没脾气,却是福身一礼:“蓉大奶奶说笑了。”
甄英莲本非刻薄人,见人服输便罢了。
卫夫人看见甄英莲却是抓住话题:“说起来,蓉大奶奶真是好福气,听我们兰儿说,小蓉大爷今年也满孝了,即将起复,圣上必定重用,大家伙都说蓉大奶奶八字好,宜室宜家呢!”
甄英莲因为孩子小,被贾母做主留在京都,算起来,她有两年多没见过贾蓉了,心里很是挂念。如今卫夫人这般上杆子讨喜,她不好冷脸,因起身一福:“承蒙夫人吉言。”
卫夫人又冲着贾母言道:“不是我夸赞,这满京都的老祖宗啊,还没谁有史老太君的福气!您看看这府上,孙子媳妇琏二奶奶,三年抱了五个娃,重孙媳妇也是双胞胎,京都的贵妇人们都羡慕您呢,说这些都是您老有福气,恩泽子孙呢!”
伸手不打笑脸人,贾母闻言也高兴,这才有了笑模样,起身言道:“你们这些孩子啊,我老天拔地不舒坦不能陪客,你们怎么也不陪着,到把客人引到卧房里,实在不像话,走吧走吧,听说凤丫头最会弄吃食,今儿啊,咱们也去蹭蹭吃喝。卫夫人,你也来,大家是亲戚,别见外!”
贾母这个定海神针发话,史鼎夫人这才陪着卫夫人肩并肩的跟上贾母,一路人往萱草堂而来。
贾母这边方动身,凤姐早得了消息,忙叨叨吩咐丫头们收拾摆放,一盘盘灵水湓过的各新鲜瓜果,瞬间安排就绪。凤姐带着一种姐妹等在门口迎接。
贾母一行人走进萱草堂,顿觉内外两重天。外面的树木经过夏日洗礼,大多萎靡不振,叶片开始泛黄零落,萱草堂却似乎有一番天地,整个院子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一行人踏入院门,顿时被满院的清香萦绕,那清风扑面不寒,香而不腻,清爽极了。
别说卫夫人惊喜之下愕然张嘴,就是贾母也不由自主深深嗅了几口,这才悠悠然迎着凤姐而去。
卫大奶奶刻薄,却很识货:“这里莫不是人间仙境呢!”
英莲可卿几个顿时笑了。
卫夫人这才惊醒过来闭上嘴巴,却是忙着恭维凤姐:“满京都再找不到比连二奶奶会收拾屋子的人了。”
凤姐笑盈盈挽着贾母,冲着卫夫人笑道:“亲家太太客气!”
贾府发生的事情很快被卫若兰知道了,想起贾琏提示,再次一封书信寄给他父亲。
卫堃再一次密扎进京,却是恳请太后娘娘赐婚的奏折,言称夫人不识大体,屡屡生事,让他心绪不宁,牵挂甚多,不能安心治军。窃喜史家女儿德才兼备,欲托中馈,叹史家暮落,只怕夫人轻鄙,故请太后娘娘赐婚,如此家宅平安,他将肝脑涂地报答圣恩!
这日正是重阳,太后娘娘在花园摆酒赏秋,乾元帝前来凑热闹,临走托付太后娘娘作伐。
太后娘娘接过乾元帝递过的密扎,只是摇头感慨:“妻贤夫祸少,堂堂克虏将军竟然要亲自管理后宅,真正可叹。罢了,看在卫堃戍边辛苦,也难得你这样愿意为臣子操心的主子,这事儿我管了。”
翌日,太后着人传来卫若兰,笑道:“你如今是正三品,原可以上折子替母亲妻子请封,为何不请?”
卫若兰道:“小臣没替母亲请封,乃母亲已经是正二品诰命,至于妻子,小臣兰房虚设,无人可请。”
太后娘娘笑道:“那好,本宫即刻赐你一房贤妻,回家候旨吧。”
卫若兰忙着磕头:“微臣叩谢太后娘娘慈恩,娘娘千秋万福!”
卫若兰忙叨叨回家去沐浴更衣,不过一刻之后,太后懿旨到府。卫夫人,卫大奶奶卫若兰三个主子跪定接旨,却是太后娘娘的赐婚旨意。
卫夫人尚可,儿子获得太后娘娘赐婚,这是无上荣宠。
卫家大奶奶却鼻子气歪了,史湘云得太后赐婚,今后过门岂非要骑在她头上过日子?想着卫若兰正三品的官衔他就牙疼,得亏侍卫属于内官不属六部,否则,她一个五品诰命越发抬不起头了。
孰料,她这边正在庆幸,三日后,一道圣旨进门,却是卫若兰替他母亲妻子请封的诰命,朝廷赐封卫夫人、卫家二少奶奶史湘云三品淑人。
卫大奶奶大受刺激:“什么?三品淑人?叔叔并非六部官员,他的夫人怎么是三品?”
秦全顿时冷了脸:“卫大奶奶这是质疑皇上咯?”
卫夫人忙着一拉卫大奶奶磕头道:“臣妇不敢,臣妇叩谢圣上,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卫大奶奶这日起受了刺激,顿时脑子有些不清楚了,一时痴痴傻笑,一时黯然落泪。
卫夫人吓坏了,递牌子进宫求见太后娘娘,她不敢说侄女因圣旨发疯,直说长子无后。
“臣妇长子成婚五载有余,并无一子半女,臣妇思虑,想让他们夫妻团聚一年半载,好歹留下点骨血,不绝长房一脉。”
朝廷是鼓励家眷随军,当初却是卫家大奶奶嫌弃边关苦寒不愿意,如今她自请随军,朝廷当无二话。只是卫夫人却是想让卫若兰护送他嫂子出京,这却不是太后娘娘能够决定。
“小叔子护送嫂子,诸多不便。”
卫夫人顿时讪讪:“臣妇只记得他们是表姐弟,自小一起长大,倒把叔嫂这事儿忘记了。”
最后,乾元帝发话:让卫大奶奶搭上了兵部给养部队去了边关。
这边卫夫人再次接到丈夫的指令,与史家商定,快刀斩乱麻,十月初十小定。
回头却说贾蓉回京,谋求起复,思忖之后,贾蓉找到贾琏商议,希望去西山历练一番,长些本事。
贾琏却道:“你想学习射击骑术,我可以私下教导呢,大可不必到西山做大头兵。你若真的要想帮我帮助家族,就设法去兵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若能在兵部做个侍郎,或者去户部也可,我便无后顾之忧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手感不好,先更三千,稍后再更一章。
第175章175捉虫
贾蓉一贯信任贾琏,回府去夫妻一番商议,觉得贾琏的提议甚好,宫廷中没谁能当一辈子侍卫,去西山也没必要,贾府的御林军也够多了。
夫妻们决定听从贾琏的建议。
甄英莲早知道乾元帝心意,要留下贾蓉做侍卫,如今贾蓉要另谋出路,必须要有人居中斡旋转圜才成。
甄英莲借口探视太后,进宫来跟太后娘娘商议。
乾元帝的确准备让贾蓉继续做御前侍卫,毕竟他知根知底,皇帝用着放心。
孰料久不发声上皇忽然发话,说贾蓉那孩子心思灵活,忠心耿耿,提议让贾蓉去兵部历练历练,比如做个郎中侍郎什么。
乾元帝很是意外,上皇已经多年不干涉朝政了,蓦地记起贾蓉对上皇有救命之恩,顿时释然,爽快的将贾蓉甩去兵部做郎中。
不是乾元帝小气,太平年间,兵部侍郎至少要是两榜进士才能担任。贾蓉虽然武艺超群,可是他连个秀才也没考取,他又无特殊功绩,无端端提拔实在有些突兀。
皇帝也怕御史的钢口铁牙!
话分两头,却说海疆之事。
八月中旬,王子腾再次八百里加急战报进京,闽浙一带倭寇愈发猖獗,经常上岸洗劫村庄,沿海一带十室九空。
同时,王子腾还建议,收编海上一支海盗。
这支海盗有强大的船队,纵横闽浙一带来往经商,倭寇见了也会退避三舍。王子腾曾经率领斥候出海寻找忠顺王的下落,与倭寇遭遇,差点全军覆没,最终被这股海盗所救,幸免于难。
王子腾言道,这股海盗其实就是从前闽浙一带的商人,为了对付倭寇求生存,这才跟当地的江湖人士结盟,逐渐形成如今的模式。且这支海盗只在海上往来,从不上岸危害百姓。
同时,王子腾还提到一支民间抗倭的乡勇。
说一股倭寇流窜浙江义乌抢掠,当地男丁奋起反抗,结果,进村抢掠的二十名倭寇被尽数歼灭。
王子腾提议,浙江沿海的村民好勇斗狠,许多人迫于无奈做了倭寇,建议朝廷就地收编乡勇为朝廷所用。发给兵饷让其奉养家眷,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抗击倭寇。
只可惜,乾元帝因为倭寇中多半是闽浙百姓假扮,故而对闽浙一带乡民的成见太深,认为收编他们弊大于利,有碍朝廷声誉。故而将王子腾的密折束之高阁。
乾元帝收到密折的同时,贾琏也得到了相同的消息,对于海盗,贾琏以为难以驾驭。但是,贾琏却对乡勇的力量十分看好,贾琏似乎看到了一股生力军,以为这是朝廷借力打力的好机会。
结果等候几日,乾元帝毫无动静,贾琏为乾元帝的眼光着急。为了让王子腾抓住战机,他立马写信,建议王子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给予民间抗倭队伍一定的支持,免得他们孤苦无援,看不见曙光而不得不同流合污,亦或是被彻底消灭。
王子腾久等朝廷的招纳旨意却不见踪影,结果接到贾琏的家书,苦笑之余,也只好如此了。
但是,王子腾并不敢明目张胆周济乡勇。因此,提议在闽浙一带修筑防御工事,却把修筑的差事交给这批乡勇,而后在付给重酬。再又将一批损坏的武器赐给这个乡勇,让他们自己二次打造成自己急需要的兵器。
此法虽然杯水车薪,不能完全缓解乡勇的困境,却能够让这批奋进的百姓能够勉强活下去,心中也有了希望。也让这里的百姓明白,朝廷并没有对她们弃之不顾,只是暂时难以周全而已。
须知,此刻朝廷为了备战,正在大面积增税,永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