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贾赦(红苓)-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天白日地贾赦也不能长久地留在后宅,闲言碎语地对着张氏不好。
  贾赦先去找了父亲,自己想带着两个孩子南下,总要经过父亲的同意才好。
  代善沉吟了一下点头同意了,皇长子的名分一天没有落停,这京中一天就不会消停,儿子离开京城避开几年倒也不错。
  至于孙子,他身边有珠儿在,也并不会有多少的影响,所以他干嘛不同意?
  这个府中只要老爷子同意即可,别人的意见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
  “府中的庶务就得劳母亲多多操劳了。”
  自己走了,内务定然是会交到史氏手上的,至于她是自己动手还是让王氏去料理,贾赦就不想掺和了。
  “嗯,这个你放心,让你太太去操心。”
  代善点点头,对着贾赦道。
  父子俩又就着贾赦的幕僚啊,长随啊这些的好生地聊了聊,当然还有朝中的局势和江南的格局一一地分析了一通,让贾赦做到了心中有数。
  “甄家,尽管咱们是老亲,双方的关系也不错,可事关朝堂,那就秉承公道吧,私交归私交,你明白的吧?”
  代善对着儿子道。
  “父亲,其实陛下让我过去就是为了铺路的,并非是牵制甄家,可圣人一定不愿意咱们和甄家亲密,所以现在咱们府上最是为难。”
  贾赦感叹道,他最是知道未来甄家到底有多显赫,可惜的是,甄家的结局并不好,想想贾家还是少掺和了。
  当然,也不能太彻底地得罪了甄家,毕竟甄家如日中天的时候还没到呢,得罪死了甄家,指不定什么时候自家就得遭罪呢,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得罪甄家的。
  “慢慢疏远吧,可别忘了后宫还有位甄妃呢。”
  代善对着儿子道,虽然他不知道未来甄家会如何,可是一二十年甄家一定是煊赫的,外戚这种关系最是麻烦,万一得罪了人,总是不好的。
  “呃,也只能如此了。”
  贾赦想想日后成为贵妃的甄氏,也是无语了。
  父子二人商量定了之后贾赦也算是心中有数了,代善对于长子虽然还是有些担心的,可也知道这雏鸟只有放出去历练了才能知道深浅,外加上圣人的旨意,纵有万般不舍,可也只能让他南下了。
  “你去张家走一趟,带上你媳妇儿,看你岳家有什么交代没有。张家也是江南大族,不管如何,总会有所帮助的。”
  代善对着儿子道,说的也很直白,作为张家的女婿,贾赦干嘛不借势?
  贾赦自己也知道这个道理,可带上媳妇南下他考虑的并非是这个了,而是单纯地想让媳妇儿松快几年,不不过这个就必要和父亲说了,自己心里知道即可。
  贾赦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代善望着身形提拔的儿子远去的背影,有欣慰,有担忧,总之复杂万分,身为一个父亲,便是如此了。
  张家老爷子和代善的分析差不多,尽量别得罪甄家,也别太亲近,慢慢疏远即可,至于贾赦想带着两个孩子南下这事儿,老爷子虽然有些舍不得外孙子,可到底还是点头同意了,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比较好,万一让两个孩子和父母有了隔阂,日后生疏了,那岂不是自己的罪过了?
  至于先生么,江南文风鼎盛,冯先生虽然年迈不大走动,可是认识的儒生还真不少,教导两个孩子不成问题。
  贾赦得到了岳父的支持,常常地舒了口气,他之前生怕岳父不同意呢。
  张氏在内宅和母亲泪别,张太太希望闺女趁着年轻,赶紧再生一胎,最好能是个儿子,那样的话她能更加地从容些。
  张氏也知道母亲一片好心,所以并不反驳,点头应下了。
  至于生不生,什么时候生,这并非是人力可控的,外加上自己和丈夫之间的感情别人不了解,她也不想说出来,生怕别人以为自己是炫耀,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张氏很坦荡。
  有了玻璃这么块儿试金石,她对贾赦的信任又更进了一层,丈夫虽然不至于是柳下惠,可也不至于饥不择食地什么香的臭的都往床上拉,所以张氏并不担心到了江南这种花红柳绿的地界儿,自己的丈夫就会变坏这种事情。
  不过母亲隐晦的言语中带着的好意她心领了。
  张氏的大嫂和小姑子的关系并不是那么亲近,彼此之间维持个面子情就是了,她打小和二哥关系好,后来理所成章地和二嫂关系亲密,大嫂之前又随着大哥外放,彼此之间相处的不多,又能有多少的感情?
  不过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便是如此,她也不强求,双方这样不远不近地处着也不错,近不逊,远则怨,所以秉承着中不远不近最好了。
  每次回娘家时,总觉得时间似乎是在飞一样,不大一阵子,就听人回报,姑爷在二门上等着姑奶奶呢。
  张氏也只得泪别了母亲,大嫂,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
  贾娜和贾瑚对于自己能南下江南很满意,实在是没想到父母会带着自己一起走的,他们已经做好了被父母丢下的心里准备了,所以在听到可以南下的好消息时,两个孩子虽然极力地矜持着,可是不知觉地翘起地嘴角泄露了他们的好心情。
  这下子倒是更让贾赦夫妇觉得自己做的对了,孩子是他们的孩子,身为父母自己不疼孩子谁来疼?
  临行之前的送别宴,林如海带着贾敏和儿子来了一趟贾家,林家虽然没落萧条了,可毕竟是正宗的江南人士,知道不少江南官场的情况,所以仔细地帮大舅哥分析了一下各方势力,贾赦虽然也跟着幕僚分析了不少,不过有了林如海的这些叙说,很多的方面也是恍然大悟。
  林如海果然是帮了自己大忙了,贾赦很是认真地道谢。
  林如海连忙摆手,自己并未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当不得大舅哥如此。
  通判的位置虽然瞧着不高,可是在地方上也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尤其是贾赦出身显赫,自己身上又背着爵位,所以更加地令人忌惮,只要他不去招惹别人,下死手,别人也不会主动地与他为敌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贾赦的这种外放是林如海最羡慕的,可惜啊,自己没办法和大舅哥这样,身后有荣国府这样的庞然大物,当然他自身也不容小觑。
  想想自己如今在工部苦哈哈地熬日子,他更想外放了。
  可惜啊可惜……
  忙忙碌碌地半个月之后,贾家老大一家四口人,外加上幕僚师爷,长随,侍卫,婆子丫头地加起来总有过百人地从京城出发了。
  他们坐的是船只,贾赦带着儿子住在前面,张氏带着闺女在后面,除了吃饭休息一家子人能在一起之外,其他的时间都只能各自地找些事情消磨时间。
  贾赦的生活很规律,和幕僚们聊聊江南的局势,分析一下扬州的各方势力,然后带着儿子读书,替他解解惑,剩下的时间就是把玩把玩古董,聊聊字画儿,抚琴弄墨了。
  到了该补给的时候他也不会顾忌地会带着妻子下船,看着风景,尝尝当地的特色,找小二啊,说书先生地了解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这样的举动欢喜的可不止是两个孩子,便是张氏也很期待。
  贾赦虽然自己流放过西北,在西北也吃过沙子,可是对于这些风俗讲究的他知道的还真是不多,如今也真算是长见识了。
  一家子人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三个月之后终于到了扬州码头。
  早早地便有林之孝带着人在码头候着了,之前定下了外放之后林之孝就被贾赦打发南下料理宅子,买下人,打听扬州城的情况了。
  现在看来林之孝干的不错。
  至于赖大么,跟在贾赦身边当跑腿的,毕竟他有个当总管的爹,所以贾赦总得留点儿面子,不能做的太过。
  到了自己的宅子之后,不知道张氏如何看待,总之贾赦挺满意的,热水,热饭菜地齐备,这样就挺好,至于其他的,慢慢再适应吧。
  洗漱好,用过饭菜之后贾赦便去休息了,张氏带着人安顿行李,忙的不亦乐乎。
  也不知道京中太太消气儿了没有,总之丈夫这事儿做的有些不地道,可无法否认的是,张氏心中其实挺痛快的。
  毕竟她不是圣人,没办法对着一个瞧不上自己,好打击自己的人保持好感,所以面上觉得丈夫做的不地道,可是心中却实在是爽快的不行。
  想起那天,张氏初到江南的疲惫似乎消散的一干二净,嘴角流露出了一抹笑意来。
  贾赦本也是个混不吝的,重生之后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性子,让他变的不那么的可恨,在其他方面和其他人身上,他表现着自己最大的善意,努力地与这些人拉近关系,让自己不再孤零零地也没个助力。
  可这种情况唯独在生身之母史氏身上出现了例外,自从祖母去世之后,他表现的就很明确,一点儿也不想改善母子关系,之前稍微的示弱也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不足,各方面都无法抗衡史氏,所以他才做出了那样的举动,表现出现了自己的潜质,让代善出面庇护自己。
  可是现在么,他是真的觉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史氏和自己的好二弟基本上废了,他也不再伪装了,暴露出了自己的本真面目,他一点儿也不想遮掩了。
  原先没有大事儿的时候倒也看不出来这种变化,可是这次外放时,将史氏给气的要七窍流血了。
  盖因贾赦各种地与代善商量,各种地带着妻子去张家拜访,各种地收拾行李,置办各色的东西,打发人南下打前站准备宅子下人的,唯独没有和史氏通气儿,甚至连张氏他都拦住了。
  所以在所有的事情定下来之后,贾赦在家宴上才告知史氏,他要带着妻儿南下,府中的一切就麻烦太太了。
  左等右等,等了这么好些日子的史氏闻言,勃然大怒,这死孩子完全没有将自己这个当娘的放在心上,这样不孝的东西如何能为官?
  可惜的是,这种话她还不能出口,僵笑道,
  “这你南下倒是没问题,可是你媳妇儿和孩子总不能也跟着你奔波吧,南方湿潮,孩子们住不住的惯呢?再者说了,这江南哪儿有京城的条件好,孩子带走了,他们的学业可该如何是好?你媳妇儿走了,府中谁料理?我年纪大了,身子骨儿有些受不住,哪里还有精力去做这些?”
  别的王氏倒是无所谓,可听着婆婆提到了管家,她很想自荐的,不过公婆,大伯,丈夫都在,她一个妇道人家还真是不好插嘴,只能自己干着急,生怕大伯听了婆母之言,再改了主意,若是大嫂不跟着去,而是留在府中的话,自己这辈子只怕也没机会沾到府中的庶务了吧。
  王氏干着急,众人的视线却是聚集到了贾赦的身上。
  “我原以为太太是知道的,这么大的动静儿,太太竟然半点儿也不知的……”
  神色中闪过一抹黯然之后,贾赦再次抬头已然是平静如常了。
  “这又有什么?孩子们的学业我已经托给冯夫子了,他在江南认识的人多,江南文风鼎盛,书院林立,凭着瑚儿的学识,去书院求学,这并非是什么难事儿,至于张氏,我带着她自然是为了官场上的交际往来,我身边又没个人,除了张氏,还能有谁胜任呢?府中的庶务么,太太既然年纪大了,精力不济,那也不为难,让管家和管事儿们看着办吧,规矩在哪儿摆着呢,还能乱了不成?太太还有什么问题么?”
  贾赦说完,似是浑然没有察觉众人怪异惊诧的目光一般,坦然地喝了杯酒,大大方方地回望过去,众人也只能和史氏一般,扯出一抹略显僵硬,尴尬的笑容来,对着他点点头。
  最后还是代善出面打了圆场,
  “这些都是小事儿,老大马上南下,前程要紧,说这些做甚,府中之事让老二媳妇儿帮衬你一把。”
  除了王氏欢欣鼓舞之外,其他人的心情并未好转半分,当然,贾赦的心情一直都不错来着。
  家宴结束,送走了林如海一家三口之后,代善带着长子回了梨香院。
  张氏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回了自己的院子,虽然不知道老爷和丈夫说了些什么,可是张氏能看的出来,丈夫的心情不错。
  张氏的心情其实也挺爽的,这种打脸落面子的事情只怕也只有贾赦才能干的出来了吧?虽然并非是专门为自己出头,出气儿,可这并不妨碍张氏的心情好这个事实。
  张氏的回忆随着两个小冤家,讨债鬼的声音戛然而止,实在是弄不明白,这俩孩子哪来的这么多的精力,完全是不知疲倦的。
  不过为了他们,她自己也是甘之如饴的。
  贾娜和贾瑚二人也确实是高兴坏了,江南啊,现在他们身处江南最为繁华的扬州,如何能不高兴?
  这一路上父亲的作为也让两个孩子的性子养野了,他们想出去外面看看的。
  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先说通父亲的,可他此刻正忙着,俩人也只能聒噪母亲了。张氏闻言也是头疼,虽然不忍心拒绝他们,可这也实在是不像话啊,儿子倒还好说,可是闺女呢?
  她都到了留头的年纪了,哪里能胡来,出去抛头露面的呢?
  所以张氏自己就郁闷了,这都是丈夫的过错,打小儿地宠着闺女,现在好了,再过上三四年能说人家了,可她的性子呢?
  一点儿的婉转和女儿家的柔和都没有,成日里爬上爬下,简直比淘小子还让人操心,一点儿都不省心。
  “不行,最起码这一阵子不行,你父亲忙着衙门里的事情,哪里有空闲陪着你们出去消闲,等忙完了这一阵子再说。”
  两人对于家中的格局其实很明白的,这事儿哪怕母亲不同意,可父亲一定会说服她的,所以明明已经做好了被母亲拒绝的准备,可谁知,她竟然还留了那么点儿的希望。
  贾娜和贾瑚顿时满意了,这样就好,到时候再说服父亲时就更容易了,毕竟母亲也想出去走走看看的,不是吗?
  达成目的之后,两个讨债鬼也不再聒噪张氏,退了出去,儿子已经五岁了,是送去书院还是聘了夫子家来坐馆,张氏还没有拿定注意,总之各有各的优劣,所以得慎重,当然还有闺女也是,真是再不能放任了,不然她将来如何嫁人,带着闺女在身边,为的也是能亲自教导,掰掰她的性子。
  虽然离开了京城觉得轻松了些,可是如今想来,事情其实也不少,张氏叹了口气。
  也罢了,走一步看一步罢,万不可强求太过,慢慢来。
  贾赦听着林之孝的回禀之后,发现和自己与幕僚预估的情况没多大的出入,他总算是松口气了,毕竟这做官,两辈子还真是头一次,所以难免地有些紧张,从现在开始,他就彻底地告别过去,开始新生活了。
  尽管不知道这埋葬官员的江南到底有多凶险,可是既然来了,他就没有退缩的可能了,只能奋勇向前,杀出一条血路来,然后让自己从江南全身而退。
  贾赦这里没有多少的雄心壮志,只想着自保即可。
  上进的话他没有多少的把握,可是自保么,贾赦觉得没多大的问题。
  有了这个底气,接下来贾赦投入到了空前绝后的忙碌中去了,果然这做官和当纨绔不同,他本也没有多少的心机,现在和这些老油条斗争,他当然受不住。
  好在不管是代善还是张阁老送到他身边的幕僚师爷们都不是吃素的,虽然不至于一个顶俩,可处理衙门的种种事宜,外加上同僚之间的这些争锋,倒也不是太困难。
  当然,贾赦的出身来历是瞒不住人的,既然都知道这位的显赫,哪怕是扬州知府也不敢和他彻底地对着来,更遑论是其他人了。
  至于衙门里的那些争锋么,倒也不算什么,这是官场常态,所以贾赦哪怕是不满,可也得忍着受着。
  当然,起点很重要,贾赦如今不会经受太激励的争斗,而且他还能迅速地弥补自己的不足。
  他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还是太过稚嫩了,哪怕他知道未来的大势,可这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安全的,并不代表他就能享受到未来的荣光。
  所以现在有这么个好机会,贾赦自然不能放过,他这一忙起来,答应两个孩子带着他们出去玩的承诺就直接地给丢到了脑后。
  等回神过来,便到了端午节,这端阳节在江南可算是一次盛会,又有赛龙舟,又有各样的粽子,官府组织各种的文会之类的和文人百姓同乐。
  贾赦也答应了两个孩子,一家子出去去看龙舟比赛,这下子,两人对于父亲的怨念才算是散了许多。
  贾瑚并未去书院读书,他年岁太小,张氏不放心,贾赦索性聘了冯夫子的弟子,自己的师弟曾举人进府授课,闺女也一起跟着学,这下子倒也不愁闺女的课业问题了。
  曾举人对于自己的师兄带着无限的好奇进入贾府的……

  ☆、第73章

  师兄贾赦在曾举人心中彻底是个天才的印象,先生只教导了他两三年的光景,可是师兄竟是愣生生地成为了进士,这不过是十多年的功夫罢了,可想而知师兄到底有多么地敏慧了。
  尽管先生嘴上嫌弃居多,可是其中浓浓的炫耀之意谁又听不出来呢?况且师兄也是个孝顺的,哪怕不是年节,但凡有了好东西他都会打发人上门,更甭提师兄庶吉士这几年了,翰林院的孤本他不知道抄了多少,基本上都是抄一本送给先生一本。
  这可真不止是先生一个人欢喜,便是他们这些弟子们也是占便宜不少,每人手抄两本,一本珍藏,另一本自己留着看。
  所以他们这些师弟对于这位出身显赫的师兄天然地抱着一份感激和崇敬之情。
  这次师兄南下为官,高兴的可不止是先生,他们这些人谁不愿意和师兄拉近关系,况且师兄还不止是师兄,他身后可是荣国府,又是张阁老的女婿,若是能拉近关系的话,那么未来的前程可就是一片大好了。
  聪明人不少,所以大家在先生跟前打听师兄的一切,脾气秉性啊,喜好啊,容易相处吗云云。
  冯夫子对于弟子们的心思看的明明白白的,不过他并不想阻拦弟子们的上进心,毕竟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儿,冯夫子年过半百才得了个儿子,现在刚过了童生试,未来的前程如何并不在自己这个老头子身上,他自己也是将希望寄托在了贾赦身上的,所以他能明白弟子们的心思。
  冯夫子也没有什么好遮掩的,贾赦并不是个难相处之人,只要被耍心眼,有这么一份儿缘分在,他定然愿意帮衬一把的。
  听着这话,众人放松了许多。
  这不才刚过了几天,就听先生说师兄家的两个孩子找先生,虽然不是启蒙先生,不过这可着实是个好机会呀。
  当然,师兄如同先生所言那般,确实是个念旧的。
  曾举人其实是没有抱太大希望的,因为自己虽然不差,可是还有各方面比自己更好的人,所以他虽然也自荐了,不过并未抱着太大的希望。
  不过最后先生反倒是选了自己,这下子倒真是让众人吃惊了,最为诧异的的确是曾举人。
  “你们师兄家里还有个女公子的,和你妹妹年岁差不多大,你师兄对这位女公子最是宠溺,你有和姑娘家打交道的经验,所以我思来想去觉得让你过去比较好。”
  冯夫子的这一番话也的确是出乎意料,不过也挺有道理的,曾师弟将自家妹子宠的不要不要的,说不定能赢得师兄的好感。
  众人捶足跺脚,家中只有出嫁的姐姐,没有妹子,再不然媳妇儿只给生了个大胖小子,可实在是没闺女,这至于剩下的,未立业,谁愿意成家啊?
  所以到现在,就只能便宜了曾师兄了。
  冯夫子门下弟子的品性都算是不错,曾举人家庭条件一般,他平时除了读书之外还要靠着抄书写信的来养活老娘和妹子。
  所以选择这个弟子的缘故除了想让他的生活更加地宽裕一些之外,冯夫子其实还另有苦心,贫寒弟子虽然心志不错,不过他生怕自己的弟子将来见到荣华富贵之后无法把持,再堕入那样的深渊不可自拔就不好了。
  冯夫子活到了这把年纪,从来都不会小看人性,所以他这才将曾小子送到贾赦身边,也是让贾赦有个惊醒,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穷苦人的,贾赦没有经受过苦难,所以很容易就会和那些人搅合在一起,贪赃枉法这种事情丢的可不是脸面,很多时候会连累阖族上下。
  老头子用心良苦,不过此刻不管是贾赦还是曾举人都没有能体会到老先生的一番好意。
  曾举人想想自己将来的前程,只要得到师兄的认可和帮衬的话,自己一家人就能摆脱困窘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不要太美妙。
  不过他初次上门并未带着母亲和妹妹一起来扬州,且等着熟悉之后再说吧,想的挺好的曾举人当日就从扬州再次地返回了金陵,实在是没想到,自己的师兄比先生说的更好,问了师弟的情况之后,贾赦就让他带着贾府的下人回家去接母亲和妹子了。
  当然,一同的还有二十两的安家银子,曾举人想想自家一年的盈余差不多也就是这些,虽然自己可以接受那些富商的捐赠,可是他不愿意,这种捐赠不是无偿的,将来肯定要偿还人家的,外加上先生和师兄弟们的资助,曾举人就谢绝了那些人的好意,自己一家子守着贫寒,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现在瞧着师兄就这么轻巧地拿出了二十两银子来给自己安家,他心中有震撼,更多的却是感激。
  曾举人接了老娘和妹子去了金陵,临走之前他拿了十两银子出来,买了些吃的用的东西给先生,又买了些小礼物送给了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尽管东西不多,也并不贵重,可还是让这些人心里觉得舒服,谁也不愿意自己帮衬过的人是个白眼狼。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曾举人这些年的感触,他也不是白眼狼,也知道人家虽然不贪图自己的回报,可是他不能让自己背着这些人情债,那样的话,自己的良心上也是过不去的。
  当然,母亲这些年带着妹妹做针线,帮人浆洗衣服,为的就是替自己减轻负担,而且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人只有自立自强,方能立世。
  不得不说,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曾举人是幸运的。
  贾赦对于曾举人的观感不错,又经由自己身边的两位幕僚的掌眼之后,一致地点头,这个孩子不错。
  所以贾赦才会这么痛快地让曾举人去接家眷了,他的情况自己也是知道的,年迈的自强的老母,虽然稚嫩可懂事体贴的妹子,总之这是一家子比较容易相处的人。
  当然,到了自家的宅子里之后,除了曾举人之外,不管是他的母亲还是妹子,并不会和贾府的其他人有太多的接触,当然这是在确认她们的人品之前。
  至于之后的事情,贾赦相信不管是自己妻子还是闺女都能很好地处理好此事,这次南下时将玻璃给留在了京城,让陈嬷嬷盯着她,这事儿让张氏高兴坏了,虽然知道丈夫的品性,可是她也不乐意有这么个人一直在自己的身边膈应人。
  现在好了,不提将来,至少自己能消停三年,当然三年之后,玻璃也已经二十一了,老姑娘了,不出嫁的话难道还要赖在丈夫的身边吗?
  总之张氏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就放心了。
  曾举人雇佣了马车,退了租赁的房子,收拾了自家不多的家当之后,终于搬离了这个地方,其实依着他的情况,最晚两年之后也该带着母亲妹子上京赶考了,他安慰自己,就权当是演习了,总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曾举人的了乐观并非是他自己独有的,而是他的母亲和妹妹也是同样让这么想的,这样乐观的一家人现在看来还不错,至于未来是什么样,谁也不好说。
  搬家之后的曾举人也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贾府的姑娘和哥儿身上了,这么一接触,他算是明白为何师兄会如此地宠着这位女公子了,实在是太聪颖了,一点就通,触类旁通,而且还不拘泥,这样优秀的孩子,实在是可惜了。
  虽然曾举人并未有太深的重男轻女的心思,可他这次却是可惜不已。
  虽然瑚哥儿也会聪慧有加,天分很高,可是有珠玉在前,他并不显眼,可曾举人也发现了,尽管表现的不如姐姐亮眼,不过他的性子却稳重踏实,年龄不大,可品格却是难能可贵的很。
  曾举人在贾府的生活显然很满足,教导完两个孩子之后,他也能有时间忙碌自己的课业,府中的两位师爷虽然年纪大了,可是学识经验却实在令人惊艳,有他们的指点,曾举人觉得自己每天都在突飞猛进地进步着。
  这种感觉和在老师跟前读书完全不同,老师更注重学识,如今的这些人更看重实践,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现在的自己更需要这种实践上的这些知识甚至是常识,如今的曾举人愈发地感激先生了。
  贾赦的生活并未因着师弟的到来有太多的改变,虽然面上热情,可这位师弟到底是外人,所以贾赦还是有些提防的,不该透露的丝毫不会透露。
  至于张氏么,因着种种缘故,她倒是和曾母之间的往来稍微多一些,对着这位培养出一位举人的坚韧母亲,张氏一直都颇有好感,至于曾小妹,年纪不大,性子却也不差,很懂事儿,在看到和自家截然不同的富贵时,整个人有震撼,有羡慕,唯独没有嫉妒。
  这样的曾小妹显然赢得了张氏的好感,所以接下来她送了不少东西给曾小妹,不过也是顾虑曾母的面子,东西都并非是顶顶富贵的,反倒是好玩的居多。
  曾小妹也没有谢绝,在母亲点头之后大大方方地谢过了张氏,自己捧着那些东西玩了会儿。
  这下子,不提曾举人,他的母亲和妹子赢得了张氏的好感,这之后,她也愿意请了曾母和曾小妹过来做客,聊天打发时间,有意无意地教导曾小妹一些为人处世的东西。
  曾小妹年轻不知事倒是坦荡,唯独曾母才明白自家闺女到底承了人家多大的情了。
  回家听了母亲的感激之言后,曾举人在教导两个孩子和师兄的相处时更加地用心和真诚了。
  贾赦虽然没弄明白缘由,不过投桃报李地让曾举人慢慢地开始接触衙门里头的事情,也算是历练了。
  双方相处的皆大欢喜,冯夫子在阅读两位弟子的书信之后,欣慰地点点头,这以后,自己的儿子又多了个靠山,小曾既然受到了贾赦的认可,那么未来的前程虽不至于是一片坦途,不过也比其他人起点高很多,这样一来,只要他自己不作死,那么自己的儿子妥妥儿地又能多一个靠山。
  虽然也知道人须自立自强,他的儿子也是打小儿地严苛教导的,可为人父母,总是忍不住地想为孩子多做点什么,现在有这个条件,冯夫子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虽然他是有些私心,可是这种私心并未妨碍到谁,所以无伤大雅。
  贾赦虽然不至于恶意猜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