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之帝国再起-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酥丶浊蛊锏南⒏嫠呤勘粞≌龅酃钋康氖勘醋榻ㄕ庵Э梢院嵘ㄕ嬲匠〉钠锉慷樱傧值蹦昊羧ゲ÷硖ば倥饫蔷玉愕那勘

建宁四年末,雒阳的北军五营,凉州军,羽林军以及细柳营的士兵们为了成为这支天子亲卫重骑兵中的一员,都是在甄选中拼了命,其中因为咬牙硬撑而受伤的士兵不计其数。

建宁五年初,经过了重重选拔的一千名帝国最强的士兵驻扎进了南宫,他们中包括了公孙瓒,颜良,文丑,马腾,黄忠,董卓等一批猛将豪杰,但是他们仍将接受更加严格的训练,直到他们成为天子认可的重骑兵。

在这一千人中,细柳营里被选上的人几乎没有,只有孙坚,张绣两人,袁绍和曹操还有其他一大批少年俊彦在残酷的甄选中被刷了下去。

第七十四章 亲卫参军营

建章宫的一处偏殿内,文渊和大风的少年精英们彼此对峙着,天子的亲卫参军营,虽说没有品秩,可是谁都明白,只要能进去,日后打仗绝少不了自己的份。对文渊的戏志才,陈宫,荀攸等人来说,大风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武人,上战场厮杀才是他们该干的事情。

曹操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瞪着文渊的人,他只是在想天子给他们看的马镫和马蹄铁,前者可以让训练骑兵的时间大大缩短,后者则可以让马匹进行更远距离的奔袭,减少马匹的损耗,而这两样东西也只有帝国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对于缺铁缺工匠的草原民族来说,只要帝国国力恢复,就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随着宦官的尖利嗓音,文渊和大风的成员们都是一同收敛声息,身板站得笔直,看向走进殿内的天子,一起作揖行礼道,“参见陛下!”

“都坐下吧!”刘宏落座之后,朝分成左右站立的文渊和大风成员开口道,这次他所建立的亲卫参军营其实只是为了日后建立参谋制度的试验而已,曹操和荀攸他们的身份依然不变,仍旧只是细柳营的士兵和太学的学生。

“你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是朕的肱骨心腹。”看着殿内坐着的一众少年,刘宏大声道,“现在帝国的北疆,鲜卑人蠢蠢欲动,但朝会上的大臣们跟朕说,帝国如今不宜开战,当行羁縻之事。”

大殿内的戏志才,荀攸,陈宫,曹操,袁绍,此时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再加上他们这几年里深受大国沙文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的影响,都成了最坚定的鹰派,对他们来说,对自北匈奴覆灭后便是帝国北疆最凶恶的敌人鲜卑施行羁縻这种怀柔政策就等于卖国,只有用战争才能让这些野人懂得敬畏帝国。

“朕是天子,是万民君父,岂能让鲜卑再次犯边郡,杀害朕的子民。”看着群情汹涌的曹操等人,刘宏知道对这些在自己身边待了数年的少年精英来说,布国威于四方是他们最想干的事情。

“朕建亲卫参军营,不是为了做摆设,你们明白吗?”刘宏的声音陡然升高,随着他的大喝,偏殿内已经被调动起情绪的曹操等人都是高声呼应。

“现在朕要你们去幽州,并州,去帝国的北疆,绘制地图,制作沙盘,为战争做准备,你们愿意吗?”刘宏再次高声问道。

“臣等愿意。”听着天子的声音,曹操等人都是扯着喉咙大喊答道,他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今日回去之后,好好准备一下,半个月后启程!”刘宏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曹操,荀攸这些人已经学了很多东西,现在是该让他们去磨练一下的时候了,他夺去了让他们可以砥砺自身的乱世,那就还他们残酷的战场。

半个时辰后,曹操等人离开了建章宫,对他们来说,他们都是迫不及待地要去帝国的北疆,完成天子交托给他们的所有事情。

夜晚,大司农府,看着回来收拾行装的儿子,曹嵩皱了皱眉道,“孟德,你要去哪里?”他就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宝贝得很。

“去幽州。”曹操放下手里的冬衣,看向父亲答道,接着将天子之命说了出来。

“你才十七岁,幽州那地方,天寒地冻不说,鲜卑人又凶恶得很。”曹嵩看着去意甚绝的儿子,摇了摇头,儿子的脾气跟他不一样,和他死去的母亲一样倔,只要认定的事情,没有人能改变。

“路上小心,去了以后记得不要逞强,明白吗?”曹嵩叹息一声后朝儿子道,既然阻止不了儿子,就只有多嘱咐他几声了。

袁府外,袁绍一个人站在黑暗中,看着面前的熟悉的门墙,犹豫了一会之后,终于还是转身离去。

“大兄。”就在袁绍转身的刹那,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转头望去,他看到了自己的兄弟袁术。

“父亲一直都很想你。”进入细流别营两年的袁术改变很大,不复以前那个骄横的纨绔子弟。

“我已经不是袁家子弟了。”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兄弟,袁绍迟疑了一下后,开口道,“好好照顾父亲。”说完,看了一眼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家,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公路这两年很长进,不但重新回到细柳营,而且性子也转好了不少,他不想回家给他造成什么困扰,袁家是他的。

“大兄,保重!”看着兄长离去的背影,袁术低声自语,也许他的兄长以为他不知道,可是他早就知道,自己在别营时,那些时常照顾他的人都是兄长亲自拜托的。

回头看了眼身后的朱红大门,袁术也没有回家,而是回了细柳营的军营,他已经习惯了那张发硬的木床,家里的软裘暖被不适合他。

太学附近的一所民居内,戏志才和荀攸,陈宫两人一起喝着酒,讨论着对鲜卑的看法,三人中戏志才二十三岁,陈宫十九岁,荀攸十六岁,三人出身背景各不相同,可是却偏偏成了朋友,每天互相交流学识,三人住在一起,倒也自得其乐。

“看起来陛下是打算在鲜卑有异动之前,主动出击一次。”饮下一杯酒后,戏志才道,荀攸和陈宫默然不语,离开建章宫后,他们都冷静了下来,知道天子其实是不想和鲜卑人那么早开战的,只不过现在主动权不在他们手上,像檀石槐这种狂妄的人,不狠狠教训一下,他是不会老实的。

“听说大运河今年只在河北开挖五百里,显然陛下也是做了准备的。”荀攸的眉头皱了皱,他记得《盐铁论·诛秦篇》里的一段话: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心疾于内,内外之相劳,非相为赐也?唇亡则齿寒,支体伤而心惨但。故无手足则支体废,无边境则内国害。

帝国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流民,开挖大运河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流民问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个平稳的边境,让国家专心投入到开挖大运河和安置流民问题上去。

看着皱眉的荀攸,陈宫替他倒了一杯酒后道,“鲜卑人狼子野心,不得不防,陛下早就在做准备了,卢公这几年在幽州的动作就可见一斑,只怕檀石槐若有异动,绝讨不了好。”

这三年来,护乌丸校尉卢植一直都按照天子的命令,安抚边境的乌丸各部,一面派人修筑兵堡,一面严厉打击边境贸易里私自贩卖铁器的商人,如今边境胡人对于重新恢复实力的帝国都是心存敬畏,鲜卑人若是想做草原的霸主,就非得面对帝国不可。

“此去幽并之地,我们当好好谋划一番。”戏志才点了点头后道,看向摆在三人中间的地图,自从天子命人大做纸张后,那副悬挂于建章宫的天下四海图也流传了出来,现在他们用的就是简略版的地图。

围绕着有些简陋的地图,三个年青人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起来,一旁的酒坛也在飞快地空着,到了半夜之时,意犹未尽的三人才抵足而眠。

建章宫内,刘宏枕在宋玉容的腿上,看着她在灯光下有些朦胧的脸道,“皇后,你说朕让曹操他们去幽州和并州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

“陛下何出此言,您让他们去幽州,并州,正是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又怎么会是不近人情呢!”宋玉容浅笑道,现在的她已经越来越有皇后的风范。

“你说得也是,是朕想多了!”刘宏笑了笑道,他其实是怕曹操他们不适应幽州和并州寒冷的气候。

虽然棉花找到已经两年了,可是到现在,帝国的农业技术官僚都还没有完全驯化这种野棉花,产量偏低,不过那些工匠们却是按照他的指点造出了改良纺织机(即珍妮纺织机),只要棉花可以大规模种植,产量上去以后,就可以大量生产棉布。

在刘宏的构想里,只有将棉衣这种有效的御寒衣物做出来,才能让帝国的流民往北迁移,同时帝国的军队也能在寒冷的冬天继续对游牧民族进行军事打击,只有采取进攻性的战略,才能保证帝国边境的长治久安。

“听说皇后最近时常去掖庭是吗?”刘宏翻了个身,把宋玉容压在了身下,最近这段日子,她时常劝他去宠幸其他几位贵人。

“陛下其实也该多去窦贵人她们那里,不该只专宠一人。”宋玉容看着丈夫答道,这是她作为皇后的义务。

第七十五章 神秘的庄园

建宁五年的初春,雒阳城外,曹操等人身着戎装,踏上了前往幽州和并州的旅途,在他们身后是前来相送的同袍伙伴,人群中,袁术远远的看着骑在马背上的兄长,当他重回细柳营的时候,以为已经离他很近,可是如今才发觉,自己和他的距离依然遥远。

“本初,不去和公路说两句吗?”看着身旁的好友,曹操轻声问道,他其实很关心这个兄弟,可是偏偏两人看上去却形同陌路。

“不必了。”袁绍收回自己的目光,朝曹操摇了摇头道,有时候他很羡慕这个好友不需要为家族继承的事情烦恼。

看到袁绍落寞的神情,曹操知道他心里的苦闷,庶出,嫡出真地那么重要吗?有时候他真地觉得一些传下来规矩很没有道理。

“大兄!”听到人群中的呼喊声,曹操放眼看去,看到了两个族弟夏侯惇和夏侯渊,连忙策马过去。

“你们什么时候来的雒阳?”曹操从马上跳下,朝老家自幼玩在一起的两人道,自从他来了雒阳,就再也没见过这两个兄弟。

“去年就来了,元让非说要等进了细柳营才来见你,没想到你那么快就要去幽州!”夏侯惇和夏侯渊虽不是亲兄弟,可是交情却极好。

听着夏侯渊的话,曹操才注意到两人穿着细流别营的军服,接着拍着两人的肩膀道,“那你们今年可得给我争一定进了细柳营。”

“那是我们来得晚了,不然的话,今天也不会穿这身衣服来见你。”夏侯惇有些懊恼地道,要不是他在老家致人重伤,给扔大牢里关了几个月,他早和夏侯渊来雒阳了,不过这种事他也不好意思跟曹操说。

“好,我等着你们。”曹操笑了起来,接着压低了声音朝两人道,“我跟你们说,现在北面的鲜卑人不安分得很,细柳营迟早有出征的一天,到时候可别给人刷下来。”说笑声里,曹操跟两个族弟定下了跃马北疆的约定。

当这队前往幽并苦寒之地的帝国精英们启程的时候,刘宏也在不远的地方目送着他们,绘图制作沙盘,是风餐露宿,极为幸苦的事情,不过对他们也是一种磨砺,因为日后有更加辽阔,也更加复杂的国家民族等着他们去征服。

“陛下,起风了,还是去庄里吧!”刘宏身后,王越看着消失在远处视线中的队伍,开口道。

刘宏拨转马身,在身旁王越和一众精锐的侍卫保护下,驰向了不远处的庄园,如今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给他积累了一大笔钱财,是时候在雒阳和司隶的官坊里推广改良后的炼钢法。

改良后的炼钢法对帝国意义重大,不但能提升帝国的武备,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大笔军费,同时可以推广钢铁制作的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庄园内,从各地调来有着丰富经验的工匠和将作府的技术官僚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将天子所说的高炉炼铁和转炉炼钢法一步一步完善了起来,对他们来说,做出高炉和转炉并不是难事,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高炉和转炉炼出优质的生铁和钢材。

为了炼出好铁和好钢,他们失败了无数次,才将关键的地方试验出来,并且辑录成书,记录了如何炼出好钢和好铁的具体流程,里面有着很多过去没有的新技术,而这些技术都是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比如炉渣和焦炭的运用以及各种矿石的比例。

掂着手中并不重的书册,刘宏知道这里面集合了面前近百工匠,技术官僚的心血,“你们没有辜负朕的厚望,这本书上将写上你们的名字,留传后世,而朕也将重赏你们。”

看着高声而语的天子,那些工匠和技术官僚们都是振奋不已,尤其是那些工匠,他们的地位低下,对他们来说能见到天子已经是值得跟人夸耀的一件事,更遑论在那本书上注上自己的名字,这种事情他们连想都没想过,都是慌忙跪了下来,连称‘不敢’。

“这是你们应得的。”刘宏没有多说什么,天子有天子的威仪,过于宽仁只会自丧威严,在扔下这么一句话后,他带着王越等人离开了,而刘福则按照他的吩咐,给这些工匠每人发了一万钱至三万钱不等的赏赐,至于那些技术官僚的赏赐则更加丰厚。

在这所庞大的庄园内,从帝国各地抽调的工匠和将作府的技术官僚们按照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分组,各自研究着天子交代下来的不同任务,另外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些寒门出身的读书人,专门负责记录他们研究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久而久之,这些人也多半成了行家里手。

庄园外,郑玄领着太学里一批对技术很有研究的学生下了马车,他们是受到天子的邀请,在一众羽林军的护卫下来这里的。

进入庄园后,郑玄看着几乎是五步一哨,三步一岗的严密防护,不由暗自心惊,同时也更加好奇,这个学贯百家的学术宗师对于各种新奇的事物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自从天子在太学里提倡起兼容百家的学风后,他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每天和自己的学生研究不同的东西。

领着一帮学生参拜天子后,郑玄有些迫不及待地道,“陛下,您要给臣看的东西在哪里?”

“郑卿家莫急,跟朕来!”刘宏笑了笑,他让郑玄和那些对‘杂学’颇有研究的太学生来这里,就是希望郑玄能带头投身于具体的实验中来,来带起‘知行合一’的风气,只有逐渐改变士人们传统的观念,他才能顺利地将太学改造成术业有专攻的学院。

走进一处大屋,郑玄看到里面全是方士,不由有些惊讶,他虽畏天敬命,可是对于方士的那套修仙长生之术向来不信。

“郑卿家。”看到郑玄一脸的疑惑,刘宏将一块无色的水琉璃递给了他,左慈那些方士自从炼制出纯玻璃后,觉得玻璃之名太俗,于是便起了个‘水琉璃’的文雅名字。

接过水琉璃,郑玄很快发出了惊叹声,“陛下,这东西是他们炼制的?”指着一众方士,郑玄问道,现在他明白天子召集这些方士不是为了什么长生不老之术,而是利用方士炼丹和对矿物的认识,炼制眼前这种无色透明而且能透光的东西。

“不错。”刘宏点了点头,当初建立太平道时,他曾经下诏召集全国的方士来雒阳,挑选其中懂得炼丹,辨别矿物的方士招揽致麾下,让他们进行各种实验,为此他没有少砸钱进去。

“郑卿家,来看看这个。”见郑玄虽然惊叹于水琉璃,不过似乎认为这只是一种奢侈品而无什么作用时,刘宏让一旁的随从拿过了经过打磨才制成的一架千里镜,而这名字又是那些方士给取的,对此刘宏也不反对,毕竟东西是他们弄出来,他只是大致给了点提示。

在天子的示意下,郑玄走出屋子,用千里镜观察起四周的景物,结果他惊讶得发现所有的东西都被拉近了,原本远处模糊的东西一下子都变得极为清晰。

放下千里镜时,郑玄已经难以形容心中的震撼,只是看着天子道,“陛下,这是用水琉璃制作的吗?”

在刘宏心里,千里镜除了用于战场以外,最大的作用就是给郑玄这样的学者,在郑玄以前,帝国就出过张衡和王充这样的唯物论思想家,现在他需要像郑玄这样名望隆重的学者继续往唯物论上走,一改儒家那种唯心的哲学观,建立起帝国的科学体系。

“朕让人做了一架专门用来观测天文的千里镜,比起郑卿家手里这架能看得更远?”刘宏朝看着自己的郑玄道,“不知道朕卿家有没有兴趣随朕等会回宫时去观星台一趟。”

“愿意,愿意。”郑玄忙不迭地答应下来,他精通百家,可是最感兴趣的还是天文,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学者和他一样,都对神秘的星空充满探求的欲望。

接下来刘宏又领着郑玄去了很多地方,比如水力印刷机和炼钢的高炉以及转炉,让这位帝国名望最高的学者感到不需此行,同时也让随行的那些太学生们大开眼界,以前他们的研究只限于理论和一些简单的实验,但是这里却有着他们难以想象的各种新奇事物以及进行试验用的机关道具,还有大量的原始数据和记载,一些性急的学生甚至当场表示愿意留下来帮忙。

而这正是刘宏的初衷,比起庄园内精于技术和工艺的工匠来说,一些遇到瓶颈的项目正缺少这些在理论上有着不俗造诣的太学生,两者相加的效果绝对比单一的进行工艺累积和理论研究要强得多。

第七十六章 观星学会

南宫,观星台上,太常府所属的太史令下负责观测星相,制定历法的官僚们小心翼翼地将那架几日前天子亲自带人拿过来的千里镜摆放在了适宜观察星相的地方。

对这些痴迷于星相的学术官僚来说,自从用过这架千里镜后,就被他们当成了珍逾性命的宝贝,平时都是亲自抬放,绝不让手下的人碰。

南宫外,刘宏和郑玄还有邀请的蔡邕等其他帝国著名的学者一起走上了观星台,对于这些学者他寄予厚望,从秦末一统以来,帝国的学术没有一个整体式的进步,这固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但是更多也离不开专制制度的钳制。

比如制造出‘浑天仪’的张衡,和写出论衡的王充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终其一生也未得到重用,而他们有关唯物论的学说也泯然于众人,没有传于天下。

“秦以前,人们都言盖天说,而到了张公(张衡),则制浑天仪,著浑天说,实乃一代学宗。”刘宏拾阶而上,仰望着头顶的浩瀚星空道。

张衡可以说是帝国三百年来最杰出的学术宗师,他不但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其所论著的浑天说已经极其接近现代的天文体系。

此外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测试湿度的铜鸟金乌,还制造出了指南车等事物。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学术宗师,他死后并没有人承接他的衣钵,只是好在他的学说被保留了下来,藏于东观,才让刘宏得以将他的著作和王充的《论衡》等一批唯物主义的书籍大量印刷置于太学供人研究。

见天子说起张衡,郑玄和蔡邕等人都是肃然起敬,张衡的成就他们中没一个人比得上,虽然郑玄被人称作学贯百家,可是他知道自己比起张衡,实在不足一提。

帝国从来不缺乏天才,只是缺乏将这些天才的成就延续下去的机制,刘宏心里感慨,不过现在,他是绝不会让张衡,(W//RS/HU)王充等人的学说埋没。

看到领着几位名著天下的学者走上观星台的天子,观测星相的官僚们连忙迎驾,“不必多礼,今晚咱们只讨论学术,不谈政事。”刘宏朝众人道,接着带着郑玄他们走向了那架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才制作出来观星用千里镜。

随行的宫人和宦官们很快在观星台上摆好了座席案几,同时在四周围上了御寒的布帐,并且为众人摆上了酒盏碗碟等物。

“来,都坐下,先让康成去观看,他可是盼了很久啊!”刘宏笑着朝蔡邕等人道,对于这些醉心于学术的学者,他倒是不愿意用朝会上对付官僚的那一套,毕竟他能做的事情只是领着帝国走向强盛,而他们才是能否让帝国一直保持强盛的关键。

看到天子展露出随和的另一面,如蔡邕,郑玄等人都是颇为意外,不过他们也都没有在意,他们只是做学问的,不向朝会上那些人一天到晚想着猜测天子的心思,此时的天子反倒是让他们觉得符合圣王之道,威严专制而不失人情。

“多谢陛下!”听到天子让自己先去观察星相,郑玄喜出望外,连忙三两步冲到了那架被太史令下属的官僚们宝贝得不得了的千里镜前,观察起星空来。

“来,诸卿家喝些酒,暖暖身子。”此时虽已是初春过去,不过到了夜里,天气仍旧极其寒凉,刘宏示意四周侍奉的宫人给他们添上了度数稍低的白酒,同时让宦官给他们每人身旁放个火盆取暖。

看到年轻的天子如此尊重自己这些学者,像蔡邕这样曾经在孝桓皇帝时期苦闷不已的学者都是极为高兴,虽然他们的一些门人学生为他们在太学埋首于学术研究而感到不平,可是他们自己却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每天能够专心做学问而不必理那些俗事,国家又蒸蒸日上走向强盛,遇到重要的大事,天子也会召他们参加朝会,向他们问策,说起来天子比起光武皇帝也不遑多让。

看着展现在自己眼前前所未见的瑰丽星空,千里镜前的郑玄看得如痴如醉,浑然忘了天子和一众同僚就在一旁看着他,嘴里不时念叨惊叹着,让蔡邕他们听了都是心痒难耐。

“看起来康成是看得入迷了,才有如此真性情啊!”刘宏此时放下了天子的架子,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普通的宴会主人,朝蔡邕等人笑道。

“确如陛下所言。”看着突然喊学生拿纸笔过来,完全忘了自己正在观星台的郑玄,蔡邕和其他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听到众人的哄笑声,郑玄才猛然发觉自己似乎君前失仪了,连忙朝天子道,“臣孟浪了,陛下恕罪!”

“康成,朕不是说过了吗!今日咱们君臣赏星观月,不讲俗礼。”看着有些惶恐的郑玄,刘宏笑了笑道,“你若要赔罪的话,那就罚酒三杯,这样也好让伯喈等人上前观星。”

看着蔡邕等人和天子其乐融融的样子,郑玄立刻明白过来,连忙道,“那臣还是继续观星!”

“康成,朕不是不让你观星,只是夜晚风大,吹坏了身子的话,可是得不偿失啊!”刘宏看着继续往千里镜前凑的郑玄道,然后又看向蔡邕陈寔等人,“再说,你看了这么久,也该让伯喈,仲弓他们上前一观了。”

“不错,正该轮到我等了。”蔡邕当仁不让地站了起来,朝郑玄道。

“陛下,能不能让臣再多看一会,就一会儿!”看着朝自己走来的蔡邕,郑玄连忙朝天子道,惹得其他人又是一阵笑。

“康成,你好没道理,陛下可是请咱们一起来观星的,可不光请了你一人啊!”在座的学者里,有人开了口,其他人也是纷纷附和。

“来日方长,康成,你还是下来吧!”看着热闹起来的气氛,刘宏朝郑玄道,他开了口,郑玄也只有不舍地离开了千里镜,坐到了自己的座席上,老实地喝下罚他的那三杯酒。

蔡邕虽被称为当世大儒,可他本人偏好黄老,因此对于天文也很颇有造诣,其实此时帝国大多数有真才实学的学者都和他一样,虽然顶着大儒之名,可是对于法家,道家,阴阳家这些学说也造诣极高,只是他们修身的准则却以儒家的忠孝为主,和那些沽名钓誉的清流名士截然不同。

在通过千里镜观测星空之后,蔡邕也和郑玄一样,难掩心中的震撼,他的面前似乎打开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等着他去探求。不过他比郑玄好些,看了一会儿之后,便主动下来,让给了陈寔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

坐下以后,蔡邕和郑玄讨论起了他们所看到的星相,惹得那些还未观看的人越发地眼馋,最后只有加入到两人的讨论中去,打发等待的时间。

看着讨论的郑玄,蔡邕等人,刘宏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才是他想要的学术气氛,这些人的精力不该全放在儒学上,儒家所构筑的伦理道德体系永远不可能取代律法,只适合作为刑治的辅助,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才是这些人该研究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用千里镜观测星空之后,讨论开始激烈了起来,因为他们所看到的星空颠覆了过去他们的一些常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刘宏则在适当的时机,将一些近代天文学观点说了出去,而这时候这些帝国顶尖的学者们竟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反倒是沉思起来,虽然刘宏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天子身份而如此,但是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实朕倒是很想给诸位卿家每人制一架千里镜以便观星,只可惜此镜制作不易。”在讨论接近尾声后,刘宏朝众人叹道,“若是能有更多人投入到炼制水琉璃这种研究中去就好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刘宏让郑玄等人观星一是让他们通过近距离地观察星相,来建立系统的唯物主义哲学,二来就是以千里镜来使这些学者投入到更多的科学研究中去,同时进一步带动整个帝国的学风转变。

就如同刘宏所设想的那样,郑玄他们这些使用过千里镜以后的学者更加重视被传统观念所轻视的杂学,都是表示会让太学的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上,其中有几个更是打算亲自去研究水琉璃的制作,好早日得到一架千里镜。

目送着离去的郑玄,蔡邕等人,刘宏长舒了一口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今日所做的一切,会在将来给帝国带来最宝贵的财富。

第七十七章 西北境况

西北大地,在清晨有些寒凉的风里,荒野里在帝国军队看押下的羌人俘虏在一旁汉民的指挥下修筑着道路,他们干得极其卖力,很少有人因为偷懒而被一旁监督的士兵抽鞭子。

渐渐地日头高了起来,看着挥汗如雨的羌人俘虏,负责监工的韩当让身旁的士兵吹响了号角,接着他分管的三千俘虏秩序井然地到了修筑的道路两旁坐下休息了。

从细柳营出来,到凉州已经一年的韩当对于麾下的三千羌人俘虏很满意,自从四年前破羌将军段颎击破羌人联军,抓了七万多俘虏后,这些羌人就被打乱了原本的部落关系,以三千人为一部分成了二十四支队伍,修筑凉州的新驰道。

而天子发下的一整套关于管理俘虏的办法也极其有效,这些俘虏每天干六个时辰的活,一个时辰学习汉话,干活卖力,努力学汉话的不但能吃饱,还有肉吃,另外给他们定下了工程目标,只要他们负责修筑的驰道完成,他们就可以恢复自由身,因此羌人俘虏中很少有人偷懒。

随着送粮食的汉军过来,羌人俘虏们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