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送走徒晖,王玥便去找老师报了名,好在这时候已经接近晌午,许多学生都已经出去吃饭了,老师这里并没有多少人,不过即便如此见到王玥,仍有不少人热情的上来打招呼,短短的几百米路花了他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
  这些人有的是知道他跟太子还有林清的关系,想要过来讨好人的,也有单纯是受了他的恩惠,记着当时他免费教授这些人算学的恩情的,不管怎么着,王玥的人缘变得好了许多,在这人才辈出的国子监当中也算是个风云人物了!
  出了国子监的门,王玥又去林清那里拜访了一番,既然要打算参加考试,自然是要好好准备。
  林清听了他的决定,确定他已经打定主意之后也不多劝,重新给他开了个书单子,作业又加重了许多,并且要求他过了年初五便过来开始上课。
  王玥捏了捏加厚了许多的作业,心中哀叹,这个年怕是又不好过了。
  整个新年,王玥都在家中闭门苦读,好在亲戚们知道他要参加会试,都理解他,并不过来打扰他,因此他也算是得了一个清静。
  人一旦用功,时间便过得飞快,眨眼间新年已经过了,还未出正月,便已经到了复试的时间。
  这回考试仍然在城南的贡院里,不过这一回王玥并未再借贾家的宅子,而是用了林清在这附近的一座宅院。
  自家师父自然是不用客气的。
  相比起来,复试并不算太过严格,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场考试十分重要,但是没有了在号房门口守着的兵士,气氛也就不那么压抑了。
  复试的目的只是考察这些新晋的举人们是否真的有实力参加会试,防止有庸才参入其中,因此题目并不太难,虽也是三天的时间,却只有一道五经文章,一道四书题目,一道策论,一道实务策,另有诗词、赋各一篇,相比起来,题目真不算难,题量也不算大,不过三天考下来也够呛。
  这场考试只有为少不多的几被人刷了下来,王玥认识的基本上都榜上有名,不用担心辛苦考来的举人功名保不住。
  复试一过,大家又安心的复习,准备会试。
  展眼便到二月初九,初九早上入场,大家自然又是起得很早,天还未亮,便已经赶赴考场。
  经过一系列非常严格的搜身检查,大家方才进入考场当中,好在能够参加会试的,基本上都是一路考出来的,对于这一系列的流程已经轻车驾熟,并不陌生了。
  入了号房,无视·守在门口的兵士,王玥淡定的将房间清扫了一遍,将自己带进来的被子铺在床上,二月份的北京还十分寒冷,即便以贡院的条件并没有出现漏风漏雨的情况,但仍然叫人觉得寒冷。
  王玥将被子都裹在自己身上,好让身体暖和一些,不过这一回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躺在床上休息,到底是春天,不比秋天,万一冷风一吹,着凉了,那就惨了。
  好容易熬到天亮,贡院中的大钟敲响,原本还有些吵闹的贡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过了没一会儿,便有人举着题板出来了。
  王玥这时候早已经用冷水洗过了脸,打起了精神,开始拿起笔在纸上誊抄题目。
  第一道题目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名词解释了,这算是考的经义,给一段话翻译一下意思,算是送分题,不难。
  只不过数目有些繁多而已,加起来足足有上百道,光是题目,就要抄上好半天。不过这种题目到底是基础,是必考的。
  第二道便是四书题目一道,题目是“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出自于《论语·学而》的第四句,原意是说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书五经题目并不要求太过深入,只需要稍稍阐述一下圣人之意,再旁证引论,将整段话细细阐述一遍就已经足够了。
  第二道是五经题目,题目是“若网在纲”四字,原句是“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出自于《尚书·盘庚上》,原意是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官员能克制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于是才敢扬言有积德。如果你们不怕远近会出现大灾害,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同样是为政之道,只是平平常常,并没有特别为难人的地方,不过想要出彩同样很难。
  最后一道题是考生的本经题,王玥本经选的是《春秋》,因此选的便是《春秋》这道题目。
  题目是“官邪”二字,就两个字,如果对于《春秋》一书不熟的话,咋一看估计要懵,不过如果基本功扎实,稍微想一想就能明白这出自何处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是臧哀伯谏纳郜鼎时说的话,这几句意思是国家的败坏,常常是由官吏的贪赃枉法、邪恶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上司的纵容包庇,公开地施恩宠、行贿赂而造成的。
  国家的兴盛,要有严明的吏治,使各级官吏廉洁奉公,忠于职守,防止腐败而要使官吏廉正,就须赏罚严明,对待贪官污吏施以严刑峻法,不容宽贷。
  同样是讲如何治理国家的,王玥看到这里手里的笔略停了停,看来这几道题颇有一脉相承的味道啊,待会写这道题时可以略深入,他是学子,还轮不到他讲治理国家之事,况且构架如此之大,笔力不足,便会使文章空洞无物,反倒落了下乘。
  倒不如讲一讲如何治理郡县,毕竟过了会试之后他们就要进入官场,要么留在京城,入翰林院或者各个部司,要么外放做个县令,掌管一县之政,结合这一点来写很符合他们的身份。
  而且这位出题的考官并未一味的对先贤歌功颂德,而是紧扣为政之道,他应该会愿意看到这种务实的文章。
  心下已定,王玥便开始构思,纸张上写了又划,划了又写,停停走走,三天时间便在他专心答题中度过,然后交卷。
  回家歇过一天之后,再次入场,考第二场。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分科,分到了妇产,〒_〒实习的时候在妇产待过一个月,简直是忙成狗啊!!好在要先轮科,周一时去医务科听他们安排,不知道要去那个科室!

    
第136章 
  第二场考的很多,策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各一道,算学一道,大概是考虑到乡试时出现的状况,考试会有什么题型已经提前透露出来,不会再让考生突兀的接触到不了解的题型,因此大家见了这些题目并不觉得惊讶。
  不过没想到的是算学只有一道题目,还不等众人惊喜,他们却发现,算学题目虽然缩减到一道题目,但内容却极为复杂,竟然是一县之地的钱粮出入。
  虽然只有钱粮两样,税收之类的并未计算在内,但这些数字已经足够庞大。
  王玥伸手摸了摸在经常考试之前随着三只蜡烛一块发下来的算盘,心下了然,怪不得刚刚入场的时候要发算盘,没有了算盘,大部分人的能力支撑不到他们计算出这些题目。
  不过也难怪,只看头一场考试时出的题目就知道这位主考官是个偏爱务实的,乡试时的那些题目,固然考较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但难免有些脱离实际,这道题目却不一样。
  他们这些人一旦外放,最差也是一县之长,掌管一县经济命脉,控制县中钱粮收入与支出是他们最起码的职责。
  虽然账本并不需要县尊亲手盘算,但作为长官,要想不被底下的人糊弄,替他们背黑锅,肯定是要检查一遍的。
  学会计算这些最起码不会被底下的人当成傻子自己还不知道。
  否则的话被坑的乌纱帽丢掉,犯了国法,以至于家破人亡那也是自己活该。
  更何况这种事情涉及到国计民生,若是因此叫百姓受难更是天大的罪过。身为百姓父母,他们必须要负责。
  大概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便面有难色,也少有露出抗拒之色的。
  更何况他们一旦高中,授官时大多是去翰林院或者各部司,眼前这些来回巡查的监考官就是他们的前辈,万一你表现的不好,被人记住了,要是倒霉,这人又与与你共事于同一个衙门,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可就遭了!
  能走到这一步的少有情商不及格的,所以哪怕心里抗拒这样的题目,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
  算学过后,诏、诰、表、内科原是学堂里讲过的,历来会试皆会考这个,再加上乡试的时候突然增添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以至于许多人措手不及,失了许多分,学堂里就越发重视起来。
  更何况,身为臣子,如果连上表给皇帝的奏折都不会写那当真是徒惹笑话了。
  到时候不单是本人会受到嘲笑,连他出身的学堂也会被人认为是不尽责,国子监自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而且翰林院很重要的一个职责,便是为皇帝起草诏书,虽说进了翰林院之后会有前辈教导,但是最起码的格式,大家自然是知道的,因此,面对这几道题目,大家,算是成竹在胸了。
  至于判书,就需要细细斟酌了。虽说一切都要按律依行,不过中国历来是个人情社会,讲究一个法外容情,情法交合,在判决的同时不但要依法而行,而且必须要考虑到人情,否则的话,太过严苛,会被归于酷吏当中,下场不会太好,而且容易引起民变。
  如果太过宽松,不能够对于犯罪分子产生震慑作用,以至于盗贼横行,治下混乱,又是无能的表现。
  其中的度量权衡,必须要小心为上。
  不过好在这场考试并未太过为难人,不会出现太过复杂的案件,大家应对起来倒也游刃有余。
  将后面几道题细细看过,心中已经有了计划,王玥便又将目光移到最开始的那道题目上。
  这场考试的策论可不简单,光看题目就叫人吓一大跳。
  “今有一县,治下贫瘠,百姓食不果腹,以致民不聊生,若汝为此县之长官,当如何施治,放使百姓安居乐业,试论之。”
  这就难了!
  事实上古代也是有真题训练的,历年的会试题目,有条件的都会拿来做一做,练练手。
  街面上也有官方出版的优秀试卷,优秀的答卷都会印发出来售卖,基本上有能力参加会试的都会人手一本。
  王玥自然也有。可是纵观本朝数十次的会试考题,从未有过这般题目,看来这次考试真的是打算把实用二词进行到底了!
  不过如果单单只给出一个简单的题目的话,的确很难,毕竟太过笼统,这就需要统而盖之,归纳共同点了,对于王玥这般现代教育出身的人来说难则难矣,却也不是无法可想,还是有下手的地方的。
  却对于这些未曾学过归纳法的古代人可就难了,幸亏会试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择选优秀的官员,不是为了为难人,主考官自然不会把题目出的太难。
  在主题干后头还是给了一些数据的,有该地田地的比例,上等田占了多少,中等田、下等田又各自占了多少,水田有多少,旱地有多少,从这可以大致分析出这个县的地理位置,农业情况,以及土地出产,放才能确定对策。
  王玥将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另记在纸上,然后细细分析,试图更加全面的了解情况。
  这时候就不得不感谢现代化的教育了,否则即便他能拜的良师,听从师父教诲,见到这种题目怕也是要蒙圈的。
  考场之前安安静静的,只有偶尔挪动身体时发出的声音和笔尖落在纸张上的沙沙声,所有考生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考试当中,为自己的未来拼搏。
  京城王玥者,少聪慧,年八岁,试童生,名列前茅,县令刘公盛赞之,择为县首,及至府试、院试,压群生,众人皆不及,以为小三元也。
  王公性沉稳,虽年幼,与人交往,人却少有以其年幼欺之。有过目不忘之能,凡书者,诵之便记于心中,旁人甚异。
  又通丹青之术,尝谓人曰,宁不做官,当为画师。其画融中西之异于其中,风格怪类,时人未曾见之,甚诧。当是时,宁康帝年幼,微服民间,遇王公绘壁画于京郊教堂,心纳罕,赏其画,为其画风迷之,求画,献于天玺帝六十寿诞,是为《彭祖长寿图》,此乃王公雏凤初鸣声,在场者观画者皆惊。
  因画中书逍遥子,时人称其为逍遥先生。王公声名鹊起,求画者络绎不绝,出千金而难求一画,尝有人为观一面,出价百金不得,主人爱之重之,唯恐损坏,不欲露于人前。时人重其画,皆类于此。
  当是时,小楼居士林清林安和,年逾半百,欲寻衣钵之徒而不可得,与友人哀叹:“吾之学将断绝乎?”
  时有青山居士高琦璃于国子监中授课,居士与林公共爱丹青,闻之甚为惋惜,居士不欲林公一身之学无人可承,遂起意于国子监诸生中代林公寻一徒,然国子监诸生皆为求功利之名,无人堪承林公之志,居士为之亦无可奈何。
  恰王公入学,居士为其师,偶窥王公之画,识其迹,大喜,谓林公曰:“汝之徒得矣。”
  林公不可,曰:“吾之徒当有不慕富贵之志,方可入吾之门也。”居士遂罢。
  后三年,居士与王公相处日久,见其志,知其不喜富贵荣华,慕清静之心,以为王公堪为徒,遂说与林公听,林公又不许,曰:“其子出身寒门,身负家族之望,当以兴家为己任,吾岂能以一己之私而误之?”居士无奈,又罢之。
  又三年,王公考乡试,得解元之名,逢陛下召见,众人方知王公同室之友乃太子也,居士闻之谓林公曰:“此子有靠,当不必行长袖善舞之事,且爱徒难寻,汝弃之不悔?”
  林公默然半日,方才首肯,居士大喜,引二公相见,方有拜师之事。自此后,王公有良师教导,画技突飞猛进,乃有画中仙之名也,后人阅览王公之画,为其画技惊叹,当不忘林公教导之功,居士引荐之劳也。
  作者有话要说:  我表舅从河里捞了些鱼,送了几条给我家,有四条小鲫鱼,两条鲤鱼,都不大,刮鳞洗干净之后用盐腌了一会,然后用面裹了,用平底锅煎到两面焦黄,再把葱姜蒜红辣椒和西红柿切了放油炒香,添水,煮沸之后,把鱼放进去,小火煮上四五分钟,再加香菜。因为鱼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又是野生的,特别鲜,除了盐之外别的调料品都不用加,因为有西红柿,所以有点酸甜,刚好遮掩住土腥味,又有点辣辣的,超级好吃!因为我弟不太会吃鱼嘛,吃的时候就被卡住了,我让他去厨房找醋,但是因为醋瓶子经常清洗的缘故,标签就被洗掉了,他不认识,就拿了老抽问我妹是不是醋,我妹特别肯定的说是,然后他就喝了一大口老抽。不知道老抽味道如何,但是看我弟生无可恋的表情就知道不好喝,可怜我弟了!!

    
第137章 实务策
  第三场考的是经史实务策,一共有六道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多,需要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学识,更是对体力和心态的一个考验。
  实务策原本就讲究的是一个借古论今,无非是披着讨论前朝历史的皮子,考虑如今朝堂上的问题。以史为鉴,无非如此罢了。
  所以这种题目可以大略的谈一谈题干中给出的历史事件,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怎么解决问题上。
  而这次的会试主考官名叫朱庆莹,他在朝中担任着财务部侍郎的职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一个务实。
  皇帝本人就是一个讲究干实事,不搞虚架子的人,他喜欢任用的官员自然也都是有这个特点的,朱庆莹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都说上行下效,皇帝喜欢的,文武百官自然会跟着做,不论是真心还是装模作样,朝廷近年来的风气变得务实许多。
  朝堂之上已是如此,选拔新官员时自然也会偏向于能干实事的人才。
  而朱庆莹在被点为主考官之后出题时更是将务实二字发挥到了极致。
  早在考试之前,林清就替他分析过这次会试的形势,林清虽然不参加朝政,但他却因为驸马的身份常常出入于宫闱之中,借由宫廷,对朝堂之上的事情了解的还比较多,所以对朝堂上重要的大事,他知道的都是一清二楚。
  在知道主考官是作为财务部的郎中时,林清就断言,这一次考试的题目必然会紧扣务实二字,绝不会如同其他主考官那样把题目浪费在对圣人、对皇帝歌功颂德上。
  毕竟会试十分重要,但是总的来说考试题目总共也就二十多道,主考官会尽力在每一道题目上花费功夫,就是为了能够全面的考查考生的能力,为朝廷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但大部分儒生都有一样毛病,偏爱形式主义,又偏好对圣人歌功颂德,因此,会试的题目中,有一两道是留来用于对于先古圣贤进行夸耀的。
  朱庆莹的题目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不管哪一道都紧扣实务二字,不过这也是王玥最擅长的。
  不提现代的教育,林清和徒晖两人对他帮助甚大,准备考试的这一段时间里林清在年节繁忙的应酬之下还要抽空替他准备学习计划,对他的短板进行补漏查缺,同时他又借助自己的人脉,替他打听主考官的喜好为自己预估题目,以至于整个过年期间,林清再不得往年那般清闲,瘦了好几斤。
  而徒晖作为太子,应酬很多,也更忙,但他仍然抽出时间派人将他觉得有可能考试的题目整理出来,并且将一些不涉及朝廷机密的奏折都整理出来,派人交给王玥,好让他可以有参考资料。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王玥还考不好的话那他当真可以洗洗睡了!
  第一道题目是关于农事的,涉及到引种土豆和红薯。土豆和红薯原本就是明代引入中国,而大齐取代了原本的明代,大齐的开国皇帝又是个穿越者,在发展农业的时候自然会想着引进土豆和红薯这两种高产作物。
  不过因为那一僧一道搞的鬼,原本已经引种成功的土豆和红薯就被蝴蝶翅膀扇飞了,以至于不得不重新开始。
  发展新事物从来都是困难重重的,哪怕土豆和红薯的产量惊人,实在是个能救人性命的好东西,但大部分大齐百姓根本不了解这种作物,哪怕有朝廷做担保,但到底是涉及到庄稼,涉及到田地,许多人都选择谨慎行事,情愿稳妥为上。
  而朝廷虽然知道这种作物对于百姓和国家都有益,但朝廷也不能因此就粗暴推广,否则稍稍不慎就会引得民怨沸腾。
  更何况到底是外来作物,能不能适应还不一定,需要不断培育,选择良种,而且也需要让百姓看到这种作物的的确确是高产量,有保证的,到时候不用朝廷督促,百姓们就会自发种植。
  不过现在已经过了最开始的准备阶段,朝廷已经储备了足够多、适应良好的良种,而经过几年的宣传,大部分百姓都已经知道这两种高产量的作物了,像南方那边的农业发达的地区倒还罢了,他们并不着急,而像西北等不适合耕作的地区不但官员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分拨良种,百姓们也多次请愿。
  只是即便条件成熟,朝廷也不可能一股脑儿的把种子下发,任由百姓自顾自的耕作,肯定需要一个计划,不但要发挥这些良种的作用,也要避免百姓愚昧,将好事变成坏事,也要考虑到某些心怀不轨之人暗中使坏,破坏朝廷的计划。
  而如何推广这两种作物,就是他们的考题。
  不过到底是考场之上,时间紧凑,不可能说的太详细,大略说个计划就成。
  徒晖之前传给他不少大臣们的奏折,这件事是朝廷今年大事中的重中之重,臣子们关于这件事的奏折颇多,王玥吸纳了他们提出的好的地方,又补充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再润色一下,一道题便算是完成了。
  第二道题事关雪灾的赈灾情况,事实上朝廷一向很重视关于雪灾的事情,这大概跟明代的时候有关。
  明代末期是第五次小冰河时期,大齐取代了明朝,但除了朝代不同之外,哪怕这里是个架空历史,但其他的全都一样。
  也就是说不出所料的话,再过上几十年,气候便会逐渐变冷。而萧炎自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钦天监授命之下也很关注气候的变化。
  就王玥从徒晖那里知道的消息,现在的冬天比起大齐初建之时已经降了五六度,在等几年,差距更大。到时候只怕百姓要受苦了。
  大明朝之所以灭亡,满洲的威胁固然是一方面,但气候的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也起到了很大的催化作用,也难怪朝廷这般重视救灾,事关自然灾害的考题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科举考试中了。因此王玥答的很顺畅。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又很短小,最近可能更新不太稳定,不过我会尽快调整的,请大家多多包涵!!(?????)被分到了内科,呼吸跟血液,才去,什么都不会,需要努力,以及下午一个病号突发心衰,跟着老师后头忙了一个多小时,总算稳定了!好累!!

    
第138章 考试结束
  第三道题同样事关农业,民以食为天,更何况即便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大齐仍然是个农业国家,农业收入占据着国家赋税的半边天。
  再者说即便是现代的工业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不重视农业,更何况是最爱种田的种花家呢?
  这道题讲的是西北农业发展,事实上严格的按照现代的标准划分,这不算农业,而算是畜牧业。
  西北的自然条件比起江南来差的太远,对于农业发展的先天不利条件太多,西北想要依靠农业超过其他地区无异于以子之断攻子之长,实在有些异想天开。
  不过若是发展工业,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倒不如发展畜牧业。
  至于种植果树,也是一条好路子,只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还不算发达,即便有优质的水果,也无法运送出来,倒是肉类,可是腌制、熏制,延长保存时间。
  近年来西北的畜牧业发展的已经很有成效,只不过在中国,人们更加重视农业,擅长畜牧业的多半是少数民族,即便已经有所改善,但不重视畜牧业的思想依然活跃在很多读书人的心中。
  如果让这种官员在朝中任职,对于朝廷的发展计划无异于是个阻碍,倒不如接着会试来宣扬朝廷的心意。
  不得不说,大部分人的心思都是功利的,会试事关读书人的前程,会试会考的题目也会成为读书人关注的重点,即便心里不赞同朝廷的主意,也不得不为了前途而妥协。
  至于朝堂上的大臣们也要为了子孙前途让路。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人或许是个难题,但是王玥在这点上还是很有信心的。
  不说现代爆发般的信息让他了解到许多知识,即便是有时不经意间一闪而过的信息也在穿越金手指的加成下成为他的知识储备,而且现代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二十多年的教育也不是白费的,他可是个文科生,当年论斤卖的文科试卷可不是白做的。
  信笔由来,如同泉涌的思路在精心组织后被笔墨记在了试卷之上,越写越有信心,或许这一次考试比他想象的要容易一些。
  第四道题总算不是与农业相关的题目了,讲的却是西南边境的战事。
  原著里这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南安王战败被俘,南安太妃来贾府选择了探春作为和亲对象前往边疆,以迎救南安王的剧情。
  也就是说按照剧情发展,这时候大齐跟南边的几个国家是有一场战争的,这一点,即便换了个皇帝,换了个朝代,也无可避免。
  不过战争的结果自然是不一样的,大齐这回并没有战败,也不需要有女人去和亲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不过战胜之后究竟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成了一个问题,朝堂上的大臣们各执己见,有人觉得既然已经胜利,自然是携胜利之威,好让南边的那几个小国出出血,让他们知道谁厉害,日后不敢轻举妄动。
  也有觉得大齐是□□上国,对待这些小国应该有风度,不但要将军队抓回来的俘虏放回去,还要好好赏赐一番,以德服人,彰显□□上国的风度。
  除此之外,还有人觉得可以趁此开疆拓土,把西南那几个小国纳入大齐的国界,设置官府,将那几个国家的土地变成大齐的土地。
  这几种意见争执不下,即便是皇帝也难以抉择,第二种意见当然不用听,皇帝可是天正帝一手教导出来的,他要是敢采纳这种意见,萧炎会气的再从现代穿越过来吧。
  至于是第一种还是第三种,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坏处,至今还没有定案。
  将它放在会试的题目当中,也是考察一下读书人的意见,看看大家的意见如何,或许当中会有奇策,能够解决这件事的争论,也未可知呢。
  第五道题是事关赋税的,虽然农业的税收还占据着大齐收入的大半边天,但是改革的目标是发展商业和工业,未来这两种税收会成为大齐朝的收入支柱。
  现在这个阶段,这两种赋税的收入虽然还未成为国家的支柱,但是已经十分丰厚,朝堂上便有人开始提出要加收税务的想法。
  这种想法一提出来,自然是有人同意,有人反对的。
  保守派自然是支持这种想法的,重农抑商这种想法已经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眼看着商业大盛,他们当然是想方设法的打压商业发展,以免动摇国本。
  按理说,保守派反对的自然是改革派支持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改革派也出现了分歧。
  有人觉得商业已经发展到了这种程度,自然是他们开始收取红利的时候了,而且随着改革的日渐加深,对于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的赋税总共就这么点,既要保证军队的需求,也要保证国家日常开支,还有留下周转的资金,以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能够抽出来用于改革的资金就少上许多。
  以至于许多改革都要缓慢推进,放慢步伐,改革派自然是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改革推进完成的,在他们眼中,任何阻碍改革的事情都是要消除掉的,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拿来为改革牺牲的。
  如果能够对商业加收税收,改革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为了改革,区区商业,牺牲一二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如果改革事成,对于商业的促进是不容小觑的,为了长远的目标牺牲一点小利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