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那成吧。对了,阿玉,上次你说,这炭也有好几种,那咱们别的还试不?”
“那要看有没有合适的木头,你们记着啊……”
这么些人帮着他干活为啥?怎么什么都问?因为阿玉在建好了房子没多久,就对众人说了,他是杂家的弟子,师傅已经允许他出师了,可以开始教授学生而来,所以喽,如今这些往日的伙伴们,目前已经成了他门下半个徒弟。
弟子帮先生干活还不是天经地义?更不用说,这杂家阿玉说的很清楚,那就是什么都懂一些,教导的除了书,还有就是各种技能,这学技能,还是明显能创造利润好处的技能,不上手像话嘛?看看,跟着阿玉上山,哪次没带点肉食回家?如今各家能日子过得这么顺心,说白了,那都是占了阿玉的光了。
所以一个个不单是日日来干活,还干的十分的起劲,就是家里人也十分的支持,让阿玉这周扒皮做的那是……滋润的没话说。使唤人不用花钱,还能得到礼物,多牛掰。
“阿玉,上次你让我采的药,集市上的医馆里都不认识。”
“他们水平不成啊,不知道是医家那个旁支呢,不然也不至于在咱们这样的地方混日子。好手那可都在宫廷里。”
“这个我也听说了,好像这些医家弟子都不多。这样想的话,这医馆里的,估计比巫都不济,南面那***当初去求巫,就看好了病。”
是的,这个时代,巫其实很牛掰,甚至一直到汉末,巫医都常被混在一起认知,这也是为啥巫蛊这个东西在这个时代这么被重视的缘故之一,因为涉及生死无小事嘛。
“那阿玉,你这医术……我怎么感觉比医家的还厉害呢?难道杂家比医家本事?”
“可不敢这么说,只是我老师在这方面比较有天分。神农知道不?尝百草辨别除了五谷,也辨别出了好些药材,这就是农家和医家的来历,而我老师呢,从中受到启发,也学了一下,尝了不少的草药,这才有了这样的累积……”
可以想见,从阿玉开始,这杂家的光环必定高大上很多,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把医家给吞了,毕竟阿玉那可是金仙医圣啊,对吧!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晨曦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第219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13
阿玉是不是未来会将医家给吞并; 成为杂家一脉这个暂且不知,目前倒是日子过得相当的忙碌,明明已经是到了冬日; 可活计却突然多了起来; 不是为了别的; 正是那个穿越时空的火炕啊。
火炕这个东西; 虽然在他们几家临近的建造木刻楞的时候,一并也十分听话的建造了,可其他周围的人家却并不清楚功效。能听说他们这房子好建,只要木头,跟着学已经是周围有些能力,又有些魄力的人家了; 还多是这几家亲近的人家。这什么火炕; 在没有见识到真正作用之前; 光是阿玉这么一个小孩子的话,人们还是将信将疑的; 即使也暗暗做了点准备; 比如多弄了点土胚什么的,真立马学着建起来的实在是不多。
嗯; 就是木刻楞跟着学,请了他们去帮忙建造的也不多; 也就那么不到十户人家而已,所以啊,当这天气开始转冷; 突然发现这火炕果然十分的保暖之后,心热起来,想要赶在寒冬来临之前也用上的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将这几家人家里凡是会那么点手艺的都忙乎了个脚尖点起。
“哎呦,这连着十几日啊,若非他们自己都弄好了土胚,咱们这还不知道要忙成什么样呢。”
“好了,忙乎点算啥?总比那些被抽丁的好,看看着少了男丁的人家,今年若不是咱们这一阵忙乎,不用想都知道,一个冬日指不定要死多少人呢。”
听到这些话,别说是阿玉了,就是其他几个也忍不住开始叹息起来,是的,那一场大战已经开始了,后世的人们看到的永远都是数字,可深入这个时空,看到的却是累累白骨。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可这战争持续了两年,在这两年里,又死了多少?死去的人又有多少人记得?也只有这些家人会悲痛不已吧,王公贵族们看到的只是最后的结果,付出的利益而已。
这几日对于阿玉来说……也算不上太大的洗礼吧,到底他经历过的乱世也不少了,可到底看到那些老弱有些不忍心。对这个时代的征战又多了几分厌恶。虽然他心里知道,当初周王朝用分封的法子,是正确的选择,是用贵族分封来开辟疆土,拓展生存空间。若非如此,华夏也不可能一代代的,将领地从中原狭小之地,拓展到后世那样的规模。可这由此而来的数百年春秋战国的战乱,却不知道埋没下多少百姓的白骨。这样的争权夺利,这样的你争我夺……连墨家最终都坚持不住理想,分裂出以战止战的秦墨派,可见人们对于战争的厌恶。
“今年你们辛苦些,将这几家的孩子带来一起上学吧,别的不说,等着雪大了,咱们去套兔子,总能带上他们,让他们也混点吃的。”
作为阿玉的冬日传统项目…套兔子,即使到了这战国时空,也不舍得丢弃,毕竟这是个冬日难得的出息手段,也是解决一下吃饭问题的好法子。所以在刚有点小雪的时候,阿玉就带着半个弟子一般的伙伴们忙乎了起来。
如今想想那几户去过的人家那老的老,小的小,家中艰难的样子,阿玉就忍不住,想把这一门孩子都能上手的手艺传出去,让这些人不至于因为少了顶梁柱而断了活路。
而阿玉的提议显然是得了大家伙儿的心,在他说出口之后,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几分笑意,大大咧咧的秋生更是拍了一下阿玉的肩膀,得意的说到:
“就知道你是个心软的,不会看着不管,看看,我说对了吧,这几个小子,前头还说,不知道你肯不肯,怎么可能不肯,这本事,说实话,只要让人见到几次,捡到咱们的套子,琢磨一下指不定就能弄明白,何不大方些对吧。”
咦,这是说即使阿玉不说,其实这几个小子也有心要帮那些孩子?嗯,这心倒是不错,可是秋生啊,你这卖队友是不是卖的太快了些?看看,人家良木都开始翻白眼了。
“我只是想着先问问,这法子是不是什么秘技,能不能传出去而已,你这嘴,怎么就这么……唉,和你计较我都觉得我蠢。”
“就是,这本事再不济,也是阿玉教的,想帮人,先问一声这总是规矩吧,怎么说的好像就你大方,咱们都是小气的一样。”
看。闹内部矛盾了吧,阿玉有时候觉得,这几个家伙在一起,那就是让他看戏的,时不时总会有些口角,可转头却又好的和一个人一样。
“对了,明儿咱们就去接人吧,好几家呢,分开来也能快些,第一次咱们去的喊,以后让他们自己过来应该不难,这边路也不难走。”
说起路不难走,阿玉又想皱眉,这也叫不难走?一路过去的这几家,有的要翻半座山,有的要穿过一大片滩地,还有的要过河,这也不难走?为了做点火炕,他可是磨坏了好几双草鞋了,这样还不难走,这世上还有难走的路?不过话有说回来了,这个年头的人确实坚韧,这样的路,好些居然还能光着脚走路,这可是冬天,难道说越是往前,这人的抗寒能力就越强?这还真是说不准了。
不管怎么说吧,阿玉这里反正是又多了七八个学生,而且还都是十岁以下的,若非实在太小的上山都不成,估计五六岁的也跟着来了,为啥?因为这个年代学本事的地方太少,给百姓的出路也太少了,所以都很珍惜啊。知道是哪个据说有师傅,是什么杂家弟子的阿玉收人,而且还是教导怎么在冬天打猎吃肉的本事,这些孩子恨不能每天天不亮就过来了。
越是苦孩子就越是懂得珍惜,阿玉哪怕是说的闲话,他们也都竖着耳朵听,生怕自己漏了点什么,还总是抢着帮阿玉干活,虽然一个个因为出身,很有些自卑,木讷,不怎么会说话,可这态度却绝对的端正,干活也很是卖力气,这让阿玉心下又忍不住再软了几分。
一边哀叹自己这养孩子的命格一万年不变,一边默默的开始增加课程,从简单的识字,算数,到一些木匠,铁匠的手艺,甚至连着笛子,下棋这样不怎么费钱的雅趣,也一并归拢到了课程里,让这些孩子将来能多点拿得出手的技艺。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人心换人心总是不会错的。阿玉的付出所与人都看在眼里,所以当阿玉开春再一次来到集市的时候,这里的人对他的友善程度简直让人诧异,买布?比别人低了一成,因为这店铺的伙计用的是自己的内部折扣;买米?伙计又给介绍了最便宜合算的,还给内部价;想打一把匕首?铁匠铺的大师傅亲自出来接待,给成本价,因为阿玉教给孩子的打铁技能,被某个和他有亲戚关系的学生给用到了这边,大师傅从此节省了一成的成本。
是的,能给阿玉这个折扣是因为,他家的这些人和他的那些学生大多都有亲戚关系,这是小地方嘛,连着亲,不奇怪,消息传得快也不奇怪对吧。甚至因此,还有不少人开始凑上来,询问阿玉,他那里还收学生不。因为阿玉不要束脩啊,这样的好地方,这样的能耐人,谁家不想送孩子来学?
那些冬日前跟着阿玉上山的孩子家,一家家的这个冬日过成什么样,大家伙儿可是亲眼看见的。有肉吃,有兔子皮做衣裳,有卖猎物得了余钱买米,甚至还有攒了点钱,准备开春修房子的。这才一个冬日,就这样的出息,这样的先生不拜,那简直没天理。
于是乎,刚开春,阿玉家就又要折腾起来了,就在院子外头,重新起一个大大的木刻楞,好做学堂用。而他家的房子,也将继续增加,最起码在院子的两边,那是铁定要起两个厢房了,毕竟学生多了,总有会借住的事儿发生的对吧。而这一次起屋子,那比上一次真的是不知道快多少了,因为来帮忙的人很多啊,那些弟子,即使自己不成,家里男丁也没壮劳力,可砍树总是会的吧,那些亲戚总有那么一两个吧,再加上想送孩子来的一些人家知道消息后赶来的,这人一多啊,三天的功夫,这屋子愣是就起来了,这速度看的阿玉都咋舌。
而等着屋子建好,阿玉才发现,他这小小的学堂,新入学的学生居然已经达到了十七个,这个数字……该不是将这周围十岁以下适龄的都送过来了?难不成自家那厢房这是从此以后要改成学生宿舍了?这么一堆孩子让他一个人怎么带?即使这些孩子都很听话,很乖,可怎么也是孩子啊,你们怎么就不知道送点大的过来呢?
刚抱怨完,转头,阿玉就自己想通了这关键,因为在大些的,到了十三四岁,这样的大孩子一般在寻常人家,已经当大人用了,要挣钱养家,要开始感受生存的艰难。读书什么的,对他们太奢侈了。
想到这些,阿玉又心软了。时代确实一直在进步的,因为读书的比例,识字的比例后世永远比前头要多,在这个吃饭活命都艰难的岁月里,读书,太奢侈,是少数人的权利。比例?这个已经没法子算了。除了世家子弟,有这个机缘的,或许万分之一都不得。
想到这些,阿玉难得的圣父了一回,让这些孩子给家里带信,那些大孩子若是有空,也来学,反正他不收束脩,哪怕是再忙乎,偶尔几次也成,好歹能认识几个字,学点算数什么的,以后不至于吃亏。再不济他还能教他们打猎谋生的本事,也不算是耽搁了养家糊口。
这样的阿玉,用自己的善言善行,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所有听到这事儿的人的尊重,即使他年纪还小,即使脸上还稚嫩,可走出去,却能让无数人对他弯腰行礼。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是对他有教无类的尊重。
与此同时,杂家,这两个字因为阿玉,也在这一片地方留下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么一个往日不受人们重视的学派,甚至杂家学的东西多,包罗万象的名声也慢慢的开始辐射出这一个小小的集市,开始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至于阿玉自己?虽然还不能算什么名士,可影响力已经像是涟漪一般开始扩散了。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纤维喷雾 8瓶;
第220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14
两年的时间过得其实很快; 特别是当你总是能看到白幡的时候,秦赵之间的战斗以赵国一战这损四十万而结束,对于那些一国君主来说; 还能有苟延残喘的余地; 歌舞依然升平; 美酒佳肴依然不断; 可对于寻常百姓人家,却像是塌了天一般的悲戚。
别的地方不知道,可在这里,在这个偏僻的集市附近,好在还有阿玉,两年的教导; 已经让不少人家的孩子顶起了门户; 让这家不至于因为顶梁柱的死亡而崩塌; 可到底,家已经不成家。
可奇怪的是; 这里的人却没有多少怨恨秦国的意思; 一个个悲伤的除了流泪还是流泪,这让阿玉都有些不解。三国那些年; 说是战乱,可到底维持了多年的和平; 阿玉终其一生也没接触过这样的情况,而大唐?他们就没什么败绩,所以他也不懂战败一方百姓的心思; 这一次……
“秦人?有什么好怨的,这些年死在周围各国之下的人还少嘛?真要怨恨,哪里怨恨的过来?再说了,秦人?那秦国招贤令下了不止一次,那听说朝堂上很多都是别国士子名士,就是咱们赵国朝堂,不也多是他国之人?”
三河爷爷这话说的,那真是透彻到了极致,让难得有了疑惑过来探问的阿玉都有些傻眼。是了,这个时代和后世是不一样的,这个时代的人家国的观念其实不强,更多在意的是自家的利益和自己的前程,这或许也和这些国家原本多是周朝分封有关,在百姓看来,这基本可以算是内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诸国君主,也不过是以往争储的派系而已,这样一来,自然没什么顾忌,就是百姓,只怕也这么看。
“真说起来阿玉,你不也是秦人?当初你大父来时就说,从此怕是回不去故国,故而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姓氏,说是要以国为姓,故而你如今才叫秦玉。姓氏我家,本是韩国,呵呵,再往上说,那是晋国之人,良木家呢,我记得那是为了躲避那些放贷的,才逃来的,似乎是齐人?光是咱们这里几家,也就秋生家一直是赵人,你说,这还怎么去怨?”
说到这个,三河爷爷自己都笑了,百姓求生艰难,往往一个天灾人祸,就要背井离乡,如此一来流动的再怎么有限,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是本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什么资格代表赵人去怨恨秦人?
或许怨恨的心还是有吧,到底也是死了人,可他们更明白怨恨了也没用,够不着啊,征丁的是赵王,带着他们去打仗的是赵国的将军,争取的是赵国的利益,让他们失败被杀的也是赵国的王公大臣,他们怎么怨?他们不想打仗,可这事儿是他们说得算的?他们不想换将军,别人能听他们的?唉,被征丁的带走的那一刻,其实很多人都已经明白了命运,生死已经由不得自己,生不过是侥幸,都未必能有奖赏,死也没有抚恤,连尸首都未必能得到安葬,倒是如今这坑杀……呵呵,好歹也算入土为安了,还能怎么想呢。
三河爷爷的眼睛早就已经浑浊,可那看透了世间悲惨的目光却依然带着冷然。这个时代命如草芥他们早就习惯了啊。
“打仗从来就没有不死人的,倒是这秦人,唉,秦人得胜却没有乘胜追击,想来损伤也不小啊。想来这几年内,两国是不会在折腾了,倒是韩魏,只怕不消停。每次都是这样,也不知道这闹的有个什么趣,听说如今韩国三分之一的地方都没了,还折腾啥啊。”
咦,这么一个老头,居然还懂得阵仗之事?居然还知道韩魏会来捡便宜?阿玉的脑子突然闪了一下,猛地从原本的记忆中寻出了好些往日不曾在意的事儿来。这三河爷爷一家的男丁长得比别人家的粗壮,还有三河往日腿脚也十分的灵便,比其他伙伴更力气大些。还有……本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儿,可若是结合三河爷爷说的,本是韩国人,那或许……是早年赵国和韩国交战后,残留没回去的兵丁?
这还真是说不准。毕竟这年头,山林子多,衣裳一换,往哪里躲上一阵,然后扮做流民,很容易就换个身份,这也是这年头的人口怎么也计算不清楚,征兵都要强征的缘故之一。人口管理相当的粗糙啊。甚至吸引流民都能被当成政绩来做,可见这疏松成了什么样。
当然了,这也不管阿玉什么事儿,管他倒是原本是什么人呢,即使见识在不凡,即使原本或许也是军阵中的好手,如今也已经是个老头子了,在追根究底又有什么意思?认准了,如今大家是好邻里这就成了。人口管理也不是他的麻烦,何必多事儿对吧。倒是这年头百姓的这种思想问题,值得回去好好的写一篇论文了。常年征战居然连怨恨对手都没了欲望,这得麻木到啥份上?可见这时代所谓的璀璨有多沉重。
“阿翁说的是,这是是非非的真是说不清,早年我大父也说过,当初平王东迁,秦国举族勤王,只求能得一块好封地,能不至于时时处于犬戎之族的威胁之下,可结果呢?诺言等于没有,国土还要自己打回来,那时候秦人多委屈?便是如今,这本事秦韩之事,赵王贪图那些土地,这才有了如此祸事,便是咱们死了这么多人,说起根由来都挺不直腰杆子,唉,都是贪心惹的祸。好好的过日子不好吗?若是这百姓都能衣食无忧,人丁兴旺,百业兴盛,便是不去抢夺,又有谁能动咱们?”
既然连着三河爷爷都说他是秦人了,那替秦人说几句也正常对吧。可他说错了吗?长平之战本就不该发生,是贪婪让这四十万人死于荒野,这难道不是赵王的错?
阿玉觉得,赵王那就是作死的典型。比那个刺杀都不知道皮马甲的燕太子丹脑子都不清楚。明明知道秦国兵峰正锐,自己还有北面匈奴威胁,居然还干的出这么一个虎口夺食的事儿来,真是利欲熏心的厉害了。
“算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咱们也就发发牢骚而已,对了,这些人家的孩子,你准备怎么办?真的像是上次说的那样,让他们合伙去开铺子?这生意可未必好,咱们这里到底还是偏了些。”
“这里是不怎么好,可只要办起来了,哪怕是生意差些,可好歹他们也算是有了点产业,心里也能安稳几分,剩下的,即使不够,靠着打猎,总能吃上口肉,不会饿死。再说了,那热闹地方是咱们能去闯荡的?都是没根底的,年岁还这么小,去了不是找事儿吗,还是在这里,到底都是熟悉的人,生疏些,也能体谅,说不得就练出来了呢。”
“这倒也是,先练手,等着本事了,长大了,在去闯荡也来得及。倒是你自己,阿玉啊,自打那个学堂开了,你可真的是,就被绑住了,这一身的本事,便是投到什么君候的门下,也是可以的,如今却……咱们都亏欠了你。”
那些上学的孩子们虽然也知道阿玉的付出,可多只看到他无私的教学上,只有三河爷爷这样久经世事的人才知道,阿玉,为了那些读书的孩子,究竟付出了什么,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远大前程。所以对着阿玉,老人每每看过去都带着几分歉疚,因为那得到这份付出的人里,还有他家的孩子。
被三河爷爷这么说,阿玉都有些脸红,他有这么伟大?咋他自己都不知道呢?当然更真实的原因是,他对于投靠这个时代的什么君,什么名臣,那真的是没啥兴趣,摆脱,我们阿玉也是很有档次的好不,这些人可不再他的眼界里。
所以啊,听到三河爷爷这么说,除了脸红,阿玉笑的那是相当的爽朗,一边摆着手,一边说道:
“没什么欠不欠的,我倒是觉得挺好,这样教导下去,我这一门,往后都不缺弟子了,也算是为师门开枝散叶了,多好。指不定那些寻不到合适弟子的其他人还要羡慕我呢。”
正说有人羡慕,转头还真是有人来了,这不是,这里和三河爷爷闲话还没有说完,那边秋生的弟弟,那个已经九岁的朝生就来喊人了。
“看着年级不算大,可十分的老相,葛衣麻鞋,还拿着把剑,我瞧着别是游侠,阿玉哥,你可认识?若是不认得,我就去回了他,说你不在家?”
自打阿玉的名声传出去,找上门的人自然多了起来,杂七杂八的,什么样的都有,甚至还有想要强买强卖的,为此,这边的几个小子如今待人接物上被锻炼的十分的利索,连着忽悠人都会了,看看,这话说的多溜。
只是这一次,阿玉却没立马点头,而是皱着眉头想了想,这才松开了,笑着说道:
“不了,还是我去吧,我大概知道是什么人了。”
是什么人?你猜呢?
第221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15
都是聪明人啊; 看,才说了几个关键字,就有读者猜出来了; 确实这来的人是墨家的人; 而且巧了; 来的人正是在这部戏里有剧情的元宗。这时候的元宗还不到三十; 正是壮年,虽说因为墨家那种简朴的有些苛刻的规矩下,风吹日晒的,相当的显老,可再怎么说,心性在那里摆着呢。性子还算是爽朗。见到阿玉第一面就很是和气的行了礼; 询问其火炕和木刻楞的事儿来。
从这不客气的语气就知道; 这老小子; 虽然对墨家兼爱理解的相当的透彻,确实是一心为百姓的模样; 可这人情世故却有些不怎么懂; 哪有他这样,上来啥都不说; 就问人家独家技巧的?若非一报名字,阿玉就知道了他是谁; 只怕还要以为这人是上门来强买强卖秘方的呢。
“看元兄这装扮,莫不是墨家子弟?不知你墨家机关术可借于我观看学习?”
虽然知道元宗墨家身份,知道他就是问了也多是为了寻常百姓; 可凭什么我就要成全就你啊?凭什么你问我就要回答?凭什么我就要理解墨家兼爱?阿玉心下有些被元宗这理所当然的模样给气笑了,上来就先怼了一波。
元宗或许楞,但是不傻,挺阿玉猛地这么一说,眼睛眨巴了好一会儿,这才满脸不好意思的说到:
“秦家兄弟,对不住,是我冒昧了,原以为你随意的传给了这周围的贫民百姓,只怕对这个法子不怎么在意,所以……是我想差了,该先询问的。不过墨家的机关术我也没学多少,再说这没有门中允许也不好随意外传。”
呵呵,你也知道不好随意外传?阿玉心下笑了笑,可嘴上却什么都没说,毕竟原著也好,电视剧也罢,这人其实也挺惨的,和这种命不好的太计较实在是有些没格调,阿玉感觉出了口气,人家又认了错,也就随手放过了此事。
只是,等着他抬头,看了元宗一眼,心下却又感觉有些奇特,这电视剧里颓废中老年男人,这会儿瞧着居然还挺俊朗,那他这是怎么把自己折腾成那么一个境地的?想想那什么赵墨,什么楚墨,什么齐墨的,当个钜子愣是能当的墨家四分五裂,这本事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啊。
想到这些,阿玉忍不住对这人的能力在心里又打上了一个×,虽说这里头也有时移世易的具体原因在,这想想人禽滑厘,再想想他,可见这人是真没有当老大的能力。
既然当老大不成,那若是趁着他如今还没当上钜子,引着他去干点实事儿,那是不是能改变一下命运?若是改了,自己是不是会消失?嗯,这个假设游戏似乎也挺有趣,最要紧的是,若是这样,说不得自己这个孤身一人撑起来的某个杂家旁支还真能换个粗大腿的合作伙伴也说不定对吧。毕竟能让元宗当上钜子,那就说明如今的钜子,只怕和元宗关系不是一般的亲近,这样一个还没有分裂的墨家,妥妥是大腿的。儒墨作为春秋战国两大显学可不是说着玩的对吧。
更重要的是,阿玉隐隐的有那么一个念头,若是能通过元宗影响一下墨家,让墨家变得更契合这个时代,能更容易传下去……墨家还是很有用的,某些穿越小说里,总是把他们提出来当外挂就足可说明问题了,从唐朝到明末,各个小说都没忘了他们,可见墨家凝结了多少人的执念。
想到这些,阿玉难得对这个元宗又有了几分忽悠的兴趣。好脾气的请了元宗坐下,然后一脸好说话的模样,笑着自我介绍了一下,一听阿玉是杂家的弟子,元宗明显对着阿玉态度又多了几分慎重,连着礼仪也多了几分模样。看看,即使是葛衣麻鞋的墨家也一样有等级区分的。一个有点本事的寻常匠人和一个百家之一的杂家弟子,显然阿玉的档次已经在元宗心里被提了起来。说话也多了几分羞惭的意思。
“原来那些……都是杂家的技艺,我这……真是对不住了。”
呵呵,合着杂家的技艺就需要保密,寻常百姓的就可以讨要?算了,不细扣了,在这么想下去,这火头又该上来了。阿玉摆摆手,挥去了元宗的歉意,随即说道:
“你原本的想法也没什么不对,我们其实也确实在这么做。杂家的技艺很多,而且还多是百姓能用上的,这样的技艺总是藏着自我满足又有什么用?便是钻研的再高深,知道的也就那么几个。所以我师尊变想着,无论什么样传授,总该想法子传开来,让更多的人受益才是正紧。稷下学宫传播学派经义固然是扬一派名声,可这又能传授几人?能让多少人受益?还不如这样,让寻常黔首也得益更好些,众人都知道了杂学一派,都记得杂学的好,自然这传承也就更容易些。儒家还有三千弟子,道家也广布宫观,咱们也该寻出自己的路了。”
阿玉这一番话虽然是借着他师傅的名义,可你别说,这话真真是真知灼见,就是那元宗也不由得点头。可不是这样嘛,如今这传播一派学问是越来越难了,因为像是他们这样讲究实用的学派,那些上层人士并不怎么看重,谁让这朝堂没他们的位置呢,也就是秦国,因为筑城什么的,很是看重,才让墨家有了几分施展的余地,可真细究起来,依然比不得那些口齿灵便的学派。从这个上头说,他们这样的真的是天生就比较弱势啊。
可若是像是这杂家小子的师傅所说,索性从底层开始做起,从实事开始做起,用心图一个广字,却也算是另辟蹊径,哪怕一时半刻的,依然比不得那些高官显贵们的学派耀眼,未必的仕宦子弟为弟子,可到底选择的余地也大些。指不定传扬开来,倒也能形成另一种传承。
这样一想,元宗忍不住对着阿玉就又是一礼,沉声说道:
“受教了,往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