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倚天]纪晓芙争霸光明顶-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消息却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被不少人当作年度笑话了。
《兵法》说了,十倍于敌人的力量就可以围住对手,五倍于敌人的力量就可以主动进攻,两倍于敌人的力量就可以分化对手打一打,人数差不多就看谁更强决定是不是战斗,如果看着就比不上对手,那就赶紧找条道跑先。
这里面的意思是,有多大的饭量,吃多少饭,这叫量力而行。从前确实有“以弱胜强”的战斗,不过,那都是野战。最正经的攻防战没听说做这个的,人太少,打下来也占不住啊!
峨嵋就有三五千人,够干啥?
就算这些商人描述了峨嵋发动群众的大招威力,可是没经过这个的,听着跟天方夜谭似的。什么振臂一呼大家都响应了?怎么可能!于是权贵人物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巡抚还去听戏,布政使还去修花园。
叙州这边的可不会不信啊!不少商人们都串连起来了。他们暗中商议:原本以为峨嵋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所以咱们哥几个忍几天就好。没想到他们蹦得越发欢快了!真让他们占了成都,咱们就别想翻身了!
这些人就谋划着亲自做大事。
他们原本就在叙州,早就跟峨嵋某些部门的人交好,虽然是保密的消息,也套出了好几条。至少摸清了峨嵋哪一天行动。他们还想试着弄点火器的,可是这个峨嵋可管得太严格啦,最后只好弄了点新式的催泪器械。
众商抽调了自家精干的打手队伍,组成了一支打手大队。手持催泪筒,认准了时间,就从州府衙门院子的后墙爬过去了。他们虽然不敢当面对打,可是趁着峨嵋的人不在,劫掠破坏放火烧屋之类,他们还是敢做的。
众人的计划是:成都那边的战斗不会很快结束,他们就断了峨嵋的后路,拿到确切的证据,请布政使大人正式派兵。
雨点滴在香头上。谁能想到就是这么寸。这伙人就直接挑到殷野王他们面前了。双方都是一惊。
可惜一夜大雾,看不太清!隔着几米距离,只能看到朦朦胧胧很多人影在闪动。
两边领导,同时在心中大叫一声:”来了!〃他们略一停顿,就各显绝招厮杀起来。
第86章 进攻计划
大雾天气;一面是催泪弹,一面是武林人士。两面昏头胀脑打了一场;大风吹散雾月亮出现的时候,才各自一惊:“你们怎么不是女人?”
以殷野王为代表的魔教人士;后来获得纪晓芙亲手颁发的“抗击反动势力英雄小分队”奖章一枚。殷野王感觉有点堵。
当时峨嵋颁奖;情形壮大。涉及到了军事,行政;情报,后勤,统战诸多部门。殷野王他们算是“外省友人”。除此之外,峨嵋本地英勇作战者;积极工作者;先斩将夺旗者;挽救革命胜利于即倒者都受到了表彰,某个分属于峨嵋山农会的工作人员朱元璋,还因为给老大娘提水表现突出,得到了“优秀后勤工作者”称号。
这是后话。
峨嵋派倾兵而出打成都,这个过程很险。
可以理解,打仗本来就不容易。自古打了多少仗,用兵从来都艰难。而号召一年前还是普通农民和待嫁少女的一群人,对打秩序严整的正规军,甚至是整整一个大城市的正规军,这里面的难度自然是相当的大。
元蒙在整个川蜀,势力三分。
成,渝,叙州鼎足而立。成据旱道关口,渝临水路冲塞,都是多少年积累的大城市。叙州在南边山里,舅舅不疼姥姥不爱,谁乐意待,谁去凉快着。
峨嵋下山占了叙州,论地盘也是三分之一地区,数人口论经济,这还比不上人家的十分之一呢。说自古形势,成渝两地都是土豪扎堆的地方,前朝搞出了纸币,有好大一批人平日消遣就是到茶馆喝茶唠嗑。打麻将特别风行。吃火锅也普及到市民中间了。一般人衣食住行问题都不太大——叙州呢?叙州用个官面点的形容,就属于那“发展因地制宜地区经济”的角落,种点果树都害怕卖不出去砸在手里。再往南走倒是有铁矿,后来新中国还投建了十几年才练出铁来。
差距挺大。
人员就更不用说了。
武侠世界虽然一说着就特别看不起官兵,可走进了想一想,那官兵也是血气正旺盛的壮年男子,练家子或者能对付,才学了几天武的呢?
成渝两地十万兵,峨嵋四千。
纪晓芙有个内线在布政使衙门,不甘心就用来打听外围的零碎消息,准备“做点事情”。没想到找来商议的刘伯温,看着一幅书生模样,胆子大得没边儿,居然建议就这么打一架!
论民政,峨嵋占了叙州只有不到一年,成渝被元蒙占了,已经好几十年了。
论将帅,峨嵋这边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穿越二货领着一群半吊子,成渝人家做什么都有专业人士,至少军事主官不可能只看了一本《春秋》。
除了武器优势和土改这个策略,峨嵋这边哪儿哪儿都比不上人家。
就这样还想打?失心疯了不成!
刘伯温究竟也是后来在军事书里留了一号的人物,胆子大这是韬略,具体的战术,却是仔细又小心的。
常规的方式当然不能用。
攻防指不上。战势排开一打十,这是搞笑呢?就算这支队伍都是空闻殷野王这样的武林人士,都支撑不下。
那么,非常规的方式,一是火攻,二是用计。重点突出的就是峨嵋的火器,扬长避短,这才是对敌策略。
刘伯温苦思三日,决定两者都用。只是他对纪晓芙讲了这计策,终于不免长叹一声:“这主意虽然好,只是太阴损些,只怕你我,将来都未免折寿……”
纪晓芙道:“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这两人后来再没谈过这话题。
峨嵋上下开始动员。各处非紧急的工作都停下来。统一归军方调度。一条又一条的命令快速而紧凑的传递下去。不少人换了衣服,沉默的准备着出发。
三批人员从东南北三个方向,用各种交通工具潜入成都,或者,安排驻扎在附近的村镇。有的化妆成进城的农民,有的化妆成书生,还有的是乞丐,商人,杂耍艺人,小手工业者。静照亲自带队。把一平板车炸药,用“上好切糕快来尝”的名义顺进城去。
峨嵋这边定计若干。第一条就是混进城。利用布政使花园竣工宴请宾客的机会,迅速控制或者除去本城中的首脑人物,震慑亲兵,得到城门。
这事情难度大,每一个环节必得仔细。就是进城,如果被人发现,都可能会打草惊蛇,引起对方的注意。
纪晓芙自己带军潜伏在附近的山沟里。大家不同意她参加第一部分的行动,认为太危险,纪晓芙只好妥协,改成参加接应部队的行动。
接应部队兵分三路每队千把人。刘伯温跟在纪晓芙身边。
这是随后的一部分,按照计划,如果行动顺利,他们的作用就是切断成都向外的道路,控制消息别泄露,然后想法控制军营。这里面难度也大,可是首先得等待第一部分的结果。纪晓芙她们安营扎寨,不敢进村镇,不敢生火。不过大道上走过一群人,还是留下痕迹,至少后面的伏草是没有办法整理的。大家心中都很焦急。只觉得每一个时辰都极长。
静玄留在叙州,却不是在府城,而是在沙溪部分,留了一支小部队。
沙溪出入方便,这个安排就是准备退路了。打胜了不必讲,如果战斗不利,这支小部队可以保护剩下的姐妹,再接上灭绝和叙州的干部,从此逃往江南也好,向南投奔五毒教也好,留在本地山中打游击也好,聊胜于无。
马衔枚,人不语。
几批队伍默默出发。
峨嵋既然造反,叙州这地方太小,走出这一步,是早晚的事情。事到临头,大家却忐忑了。有人暗暗地祝祈,有人握紧了枪支。
峨嵋火器部分,是由纪晓芙亲手组建。最初找来了当地所有的铁匠,至今还没有彻底做到标准化生产。
产量很少。勉强凑到二百零几支枪。攻坚虽然不错了。可是扔在一座城里,几乎就被淹没了。
这一点火器被几部分瓜分,每一部分分到的极少。可是,前一次夺取府城的胜利鼓舞着大家,大家觉得,似乎有这样的武器在自己的队伍中,就一定会得到胜利。大战在即。
第87章 提前交火
大战没到预定的时间就打响了。
提早了还挺多。
这就是出了意外状况。
静照带了几百精兵,原计划分几队布置在张灯结彩的布政使府外面。
地图已经搞到了。这是大家此行的最大依仗了。这院子一二亩地的大小;地图画得那个细!估计布政使大人都没见过这么细节的;每条路上几颗花木都数好了标出来了。
这里面还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小环节。类似什么某处屋子后墙不是特别结实;某处花园土地平整差强人意之类的。这倒不是所有的工匠都被峨嵋策反,而是原本定好的工期突然被布政使府上的管家缩短了一半;据说是为了给布政使府上某夫人过大寿献礼。于是大面儿上还不显,看不见的那些边边角角儿的,就豆腐渣了。
峨嵋这边原本的计划是;里面外面的先把人布置进去。然后按兵不动,等客人来。
布政使大宴宾客;这来得级别都不能太低啊。总督上门能坐坐,下属县级单位的主管,可能也能挤在大厅里。类似什么捕快头目之类,在本地也算是位“爷”的,估计只能搬个小板凳坐在偏厅了。
正门处,就有布政使府上的大管家,亲自带人看着。揪出了好几位空着手的,这些家伙都是去文具商店写个白条儿,就打算混进去吃请的,属于本城闲杂人等。就都被拦在外面儿了。
门口人潮滚动,车水马龙啊。大管家手下还有一批点礼物的,记账的,专门负责来客鞠躬的,和专门负责来客握手的。鞠躬的穿着套头运动衫紧身裤已经活动出一脖子的汗了。握手的戴着棉手套一个早上的时间就磨出毛边儿了。本省老大请客,谁不想来啊,哪怕混个眼熟呢。忙啊!
静照她们远远的看了两眼热闹,然后转弯儿,找了个没人的地儿,跳墙进去了……
进城的峨嵋人马一共分了五部分。
静照亲自带着的这小队潜伏到园子里面最靠近宴会地点的某假山附近埋伏着了。又有一队埋伏在布政使府花园后面小径上,一队趁着人多混进了往来下人仆役的队伍中,一队占了临街茶馆。大家都是有点武功的,显得特别身轻矫健。这时候都屏息凝视,等布政使这边开宴动手,一举拿下多半个政府行政部门。同时还微有点纳闷,还有一队呢?怎么还没到?
话说峨嵋人少,对手人多。这仗,打不打?这是政治问题。怎么打?这是战略问题。
政治问题已经决定。一个字:打。峨嵋早晚都得迈出这一步。此时外面的形势,正是元蒙四面烽烟焦头烂额不知道怎么控制呢。川蜀已经打过一仗,试了一下朝廷的成色——成色就那样。而峨嵋在叙州的发展已经初步稳定,得到了一定的民心基础,武林或者结盟或者震慑,所谓内部无忧,外部对手正愁着呢。
这样的时候可是向外发展的好时段。所以恰好遇到了峨嵋细作进入布政使府修园子的这个事情,刘伯温啊什么的,都极力建言。纪晓芙虽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过人在这个位置,居移体养移气,见识也有所提升,隐约觉得如果错过了——说不定会遗憾。为什么遗憾呢?纪晓芙虽然知道元朝后来被推翻了。可是具体哪年被推翻,这哪儿记着。而且这事情是有偶然性的,就是同班人马去演电视剧,多排练两边,看着还不一样呢。打群架这样的行动,很不见得每次都能打出一样的结果来。情况还可能有变:朝廷如果增兵呢?外面的清剿如果暂时占了上风呢?武林如果突然又出变化呢?本地收成如果没有想象的好呢?这都会大大的影响军事方面的决定。这就是所谓“军机转瞬即逝”了。
而现在布政使家修园子这事情,虽然挺偶然,可是仔细一看,其实峨嵋这边打一架的机会已经具备。朝廷不好就是起义军的大好时机啊,半渡击之什么的。所以纪晓芙做了这个政治上的决定,就倾兵而出啦。
政治做了决定,接下来就是战略问题了。
时机再好,那也得能打赢啊。不然不是送菜么。人手少的对付人手多的,也不能都寄希望在自己这一方“以一当十”,对方“脑子突然被门夹了水浸了驴踢了”这样的事情上。
学习过战略的人挺多。就有人给纪晓芙介绍了:古代兵家们分析,人手少的对付人手多的,比较常用的办法有两个:第一是奇袭,短时间打掉敌人的弱点中枢令人家的优势难以发挥。对方的优势不就不显了么?纪晓芙理解了一下,想到了希特勒的闪电战,和孙吴一把火烧了曹丞相的大船什么的。
还有第二个主意,是长期消磨。借助地形,舆论,民政种种辅助因素一同协调,长久的,慢刀割肉一样,较量下去。在战争本身本体则采用运动战的形式。纪晓芙这次秒懂,大名鼎鼎十六字方针啊,还有敌后武工队什么的,水泊梁山欺负朝廷什么的。真亲切呐!天下的山大王是一家啊!
战略这东西大致就是这个了。这么理论层面的东西,也不用议论,众人就一致通过了。大家都希望闪电战就能起效果啊。所以也是这么准备着的。一战能敲掉人家的领导指挥部门,这不就是本次行动的目的么?如果一战能把人家军队消灭了,这不就是以后那些大炮二炮三炮们存在的目的么?就是一击击中弱点,这么一个内涵。
峨嵋这边主体就是这么准备的,寄希望于派出去的原峨嵋派武功小能手们杀人放火行动成功。然后军队瘫痪,群龙无首不大好,然后峨嵋趁虚而入,发动群众,策反军队头目,争取和平拿下……大家根据这个战略又制订了若干战术,后勤方针来实现。这是本仗里面设想中最理想的状况了。
可是,武林能手毕竟不是三炮。这属于常备武装力量,你家有我家也不是没有。刘伯温他们分析,这个方针能直接奏效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五十。因为堂堂一省布政使不可能身边连个保镖都不带。就算不带着,肯定一嗓子也能喊出一个团的人马来。这才是黑白老大的派头!而军队也不一定就那么好策反。峨嵋给的工钱不见得比人家从前拿的多。这如果真刀实枪的打,那时候,峨嵋这边可就一点优势没有了。所以最初对于先遣部分的任务就是一击就退:能歼灭首脑最好,扰乱秩序也不错,能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程度。狠狠打一棒子,就赶紧撤。
而纪晓芙他们这些后续部队,就是埋伏在城外接应的。因为城内的人不多,到时候城里面出门追几个“盗贼”,不可能带着百万大军好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的踩破城墙踏步出来,多半就是派几个公安部门亲兵部队的负责带队,几百几千就是极限了,出来追杀一下。而峨嵋可是倾兵而出在城外啊,人数虽然不多,可是在局部又占了优势,这就又是一个先手打后手!三五千人有意打无意,很有可能把城里的捕快之类处理掉,然后搞一搞化妆成公务员之类的把戏,这个人数,如果运转好了,或者就能夺了城。
这就是峨嵋这边“军师团”商量了几天之后,拿出来的最好方案了。怎么看,还是有些行险。纪晓芙从前做事,哪一次不是至少有了三四个九的相关度,才敢下手定结论的?最多的时候还凑过五六个九。头回见到这么不靠谱的行动计划,纪晓芙急得上火。只咬着牙关,就是不点头说“好”。
刘伯温苦思三天,只补充了一条预备队的计划。
虽然说着简单,却好像一下子就落在地上了。原本的计划是“如果做好了怎么样”,说得再热闹,都有一种投机感。而刘伯温加上了“如果不好”怎么办这个讨论,好多事情就一下子感觉踏实了。
这才是兵家思路。谋胜不能不谋败。
后世毛先生说:“战略上以一当五,战术上以五当一”,也是这个思路。如何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后都是踏踏实实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力求在执行中谨慎又谨慎的。什么都没想好,凭着一头热血就去打,那是菜鸟。
如果不好,怎么办?
整个行动一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谁负责,人员兵器哪里可能出问题?战术后勤每一个部分留了多大的变动余地?如果出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讨论,又折腾了数日。
地图每个人早都烂熟于心了。可是如何推演,稍有变换,就可能是彻底不一样的局势。怎么用最快的速度判断战况,然后决定增加火力?还是增加人?还是等到最不成的情形,准备逃窜?
就是逃窜,都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了。
这个问题,得从多少年来的军事过往来说了。
人同人打架,最早的作战是什么模式,目前没啥人见到过。不过可以想象,多半是手拎着石头大刀石头长矛的一伙人,好似围攻野兽一般,围攻他们对面同样装备的另一伙人。然后大家就会发觉:靠!人太狡猾啦!
围攻野兽的时候,大家七分注意力都放在弄死对方上面。围攻人的时候,大家怀揣着同样的信念在一边互相捅啊捅,同归于尽的惨状出现了许多次。最后大家转变了观念,七分的注意力放在保存自己上,三分的注意力看能不能顺手弄死敌人。
俗话说的好:“双拳难敌四手”。同样是打架,打群架就爽很多。于是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小规模的斗殴成了大规模的会战。双方士兵手拉手肩并肩前面后面都有自己人掩护着,大家喊着号子一同往前捅。如果别被排在队伍的第一排和两侧,那就倍儿有稳妥感。
两边都这样,每次就损伤第一排。打仗就跟吃蛋卷儿似的,掉渣。这架不好打了。就有了一群吃饱了撑得的家伙,专门去研究“战术战略”了。最先的战术是:不是排成排了么?打两侧!
这里就赫然出现了一道小学应用题:两个厚度相同的队列,比谁的长度长……其实就是比谁的人多。
人多地人,一边抵抗着,一边就能进攻。大家把运动速度最快的放在两侧,什么骑兵啊,小车啊,轰隆隆的对撞。中间的大军都坐在太阳伞下摆造型。最后哪一方突然被突破了,队列中的人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前后左右都没有人挡着了,自己就成为没有掩护的第一排了!于是多半会在顿时间一溃千里,而另一方士气大盛。
这样的大兵团作战里,很容易打出稀奇的战损比来。而且还时常出现了某一方主帅本来无事,“被死亡”后,本军人马大部分溃败的餐具。
大旗这个道具,作为象征自家主帅是不是正在悠悠闲闲直立行走着的显著特征,从此走进了历史舞台……
攻击侧翼的问题解决了两边人数悬殊的一大部分战斗。然而当两面儿的人差不多多的时候……这个事情又不怎么好办了。
大家都侧着膀子想去“包抄”“袭扰”对手,然后同时还扭捏着怀抱想别被对方“包抄”。这样的战争打起来,特别的乱七八糟。尤其地方比较大的时候,能够扭捏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姿势和形状来。几十万人撒丫子奔跑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喊着“你追我呀”,然后突然某个大旗被砍倒,追的人成了被追的。大家共同捏闸后转弯一边跑一边为了加速还脱衣服扔兵器捡掉在地上的脚蹬子,整个田野的兔子都被他们赶出来了。
这么打架很危险。有偶然性,有风险。如果遇上个近视度数稍微大点的,或者当时没注意转弯呢?那说不好就撞上了!于是大家都不怎么喜欢打仗了。两边摆下兵,意思一下,吓唬一下,就能订合约了。这被某些人得意洋洋的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虽然能不打就不打,遇到了实在得打的时候,大家也都有了新的约定。于是又一个经典的场景出现了:两面各出一个盔甲靓丽的大将,出阵单挑。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十万人就都踮着脚尖站在两边望着这俩健儿。哪一边儿赢了就追,输了就跑,公平诚实不欺诈,特别的具有体育运动精神。类似著名的吕奉先,秦叔宝什么的都是在这种场合里因为“双手托鞍旋转三周半”或者“腾身翻滚四百五十度下马”这样的著名技术动作而被大家铭记。
再后来出现了更加可恶的家伙。他们的人数不仅不比对方多,甚至还比对方少。不管是摆出阵势两边扭膀子,还是排出大将单挑,都没啥胜算。这样的队伍还打算“蛇吞象”!这样野心勃勃的队伍,多半具有一个心思狡诈的领袖。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这边的人数虽然不如你们多,可是,在一个局部时间的局部地点,我们的人数或者是占上风的。我们的大将虽然比不过你们的大将,可是或者比你们的某个中将小将还是强的……
这就是“运动战”了。
也就是纪晓芙他们追求的,逃窜最好思路。
打得赢就打!看见打不赢了,就扭头跑……跑啊跑啊赶紧跑,跑得对手掉了队,赶紧回头吃掉人家一小队人,再在大部队追上来之前使劲地继续跑。所谓“敌进我退”什么的。一狠心能连跑个三五年的。
这样思想想着不错,用起来更不错。就连纪晓芙这么个文化水准的都知道。后来某些时乖命蹇的人,因为遇到了搞“运动战”的大能手,那有了飞机坦克的年代,都被活生生的虐哭了。
这个打法却不好实现。
首先是内部的军事素质。峨嵋骨干都是峨嵋派的弟子。大家之间很熟,对于打仗这件事情呢看得不是特别重。亲近有余,纪律不足。虽然众人体育体操水准都很不错,可是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就不好说了。
其次是整个军队的思想。军队除了骨干,土改后进入的人也挺多,这一部分忠心是很忠心,没有峨嵋大家分地有困难啊。可是大家对于打仗这件事不是很理解。很多人就觉得,朝廷不打我们不就挺好,咱们叙州地肥水美,干啥非得用鸡蛋碰石头去跟朝廷的人硬碰硬呢?更不用说零零碎碎的一些小矛盾,什么男女干部之间有些不顺眼有些过分顺眼啊。什么外面来的干部和本地的不是特别对付啊。顺风打个一两仗可能还好,如果遇到逆风,再打三五年,就等着分崩离析去。
不过峨嵋在本地的民众基础还好,属于不管怎么打,跑到哪里,都有江东父老抬着干饼子凉水来慰问的。如今纪晓芙在峨嵋威望又很高,有这两点,上面那些矛盾,都能暂时克服。就是说如果被对方的大兵团追着作战,也不是不能作一段日子的周旋。
只有一点不能克服的,那就是运动战自身的问题了——运动战虽好,却也不是无解。理论上讲,如果跑的足够快,如果跑的时间足够长,那似乎都可以随便派两个超级战士,就弄出雄兵千百万的效果来:一大批人无论啥时候看,大伙儿身边都能看见人影儿!这是理论上。人的速度比不上真空里面的电磁波,也不可能真跑个十年八载不停歇,那么——如果足够兵多,剩余空间被挤压得足够小。运动不起来了,那就没辙。
这里面,必然存在一个平衡点。而峨嵋如果真走到那一步,就看能不能及时找到那个平衡点了。
这是比较不好的考虑了。大家虽然做了这样的讨论和准备,可是没有人不希望能够在第一个环节就取胜,然后立刻占领城市建立政权的。这才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美好结局!
好事多磨。
城内提前响起了炮火声。
才更新,很惭愧!作者有话要说:这么久感谢柴郡猫姑娘的地雷!感谢大家的等待!
第88章 过犹不及
峨嵋进城的五小队;每个小队百人左右。大部分都是武功较好的年轻男女。大家组成了“第五纵队”,化妆潜进城里。
约定的时间越来越近;四支队伍就位了,最后一支,却在到达指定地点的路上迎面遇到了巡抚亲兵。
前些日子;逃到本城内的那些原叙州士绅,到处散布“峨嵋准备打过来”的消息。布政使没有太在意;本省巡抚却上了心。
就算是元朝。天下多少人也才能出一个封疆大吏。官宦这个队伍中也不都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这些人生活在一个“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环境中,甚至可以说,单论智商情商等素质,或者是比刘伯温李善长这些人更强的——能在正统的部门发展不错,谁愿意造反呢?
巡抚大人周张(汉名,原名托木尔);就是这样一只精英。此人岁数不大,却有着跟年龄不符合的老练。他听到了流言,只觉得还是信其有,更稳妥些。于是周大人差了人,把那几个叙州商人悄悄带进府里问了一番,心下便有了五分把握:布政使料错了!峨嵋的女贼们说不准儿真有这么大胆量!
等到过了两天,下面又有人汇报:这些日子城里恍惚多了点不三不四的人的时候,周张这把握就成了六分,七分。
本朝设置,布政使统领一省军政。巡抚是管人员钱粮教育卫生之类的。如果按照从前的那些小诸侯国来比喻,周张就是布政使这个土皇帝手下的文官首领宰相。这一点,却是和后来两朝不同。
若说川蜀巡抚,也算是挺大的官了。可是布政使是他的顶头上司。周张打了几天腹稿,试探的跟自家老大提了提。布政使大人一听到就撇了嘴:“城里戒严,搜捕外来的?滑稽!”
周张理解自家老大的这个语气。执政党不好做。类似什么张三李四夜观天象看出灾害的流言,不能不重视,可也不能太重视。因为这些张三李四可能一辈子夜观天象可能就能蒙对这么一回。不过这次咱不是有辅助的证据么!峨嵋女匪似乎正在往城里走啊!
周张把这个意思一说,他老大简直乐不可支了。这位布政使大人开心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喷着鼻音嘲笑道:
“峨嵋?笑话!一群婆娘能成什么大事儿!最能折腾的女人也得当了太后才能搅合男人们的事儿。最多也就是多睡两个男人,整得皇帝没精力上朝,或者朝堂大官们争风吃醋互相敌对罢了。这就是‘红颜祸水’了。拉杆子自己打天下?笑话!她们打了天下怎么办?还不是嫁人生孩子去?还不是给了男人来管……”
布政使看着自家年轻的副手,心中十分遗憾的想,看着也算是个有脑子的,怎么脑子里都是糨糊——这么不通透呢!然后,熟读典故的布政使,语重心长地拍着巡抚的肩膀,做了总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