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墨香风韵-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六章 宝典面世(1)
淡颜携美风光返回襄平城,着实让诸臣们很是羡慕了一把,凌云志做主将赵茹主婢二人暂时先安置在了宁夫人府上,与贵霜公主同住。
淡颜随后向凌云志汇报了邯郸之行的经过,凌云志听完笑道:“先生此行可说是有惊无险,功德圆满,呵呵,而且艳遇之奇无人可比啊。”
苏焕、江子奇、董先良、韦啸急忙跟着起哄,,弄得淡颜甜美在心里,尴尬在脸上。
笑闹了一会儿,凌云志笑呵呵地挥了挥手,道:“既然把人家小姐领回来了,而且还有一位贵霜公主住在外面,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我看还是把婚事赶紧办了吧,这样爱卿也可以尽早享受一下家庭温暖。”
淡颜乐在心里,急忙起身对凌云志一礼,道:“请主公做主。”
凌云志点了点头,接着戏谑地望向苏焕,笑道:“苏先生一定也着急了吧?呵呵,我看两位爱卿可同时操办婚事啊,你们俩去请郁林师傅帮你们算算日子。婚事筹备由董卿负责,一切费用由内府承担,一定要办的风风光光,豪华大气。”
苏焕、淡颜闻言一起对凌云志行了一大礼,感激道:“谢主公恩典,万岁,万岁,万万岁!”
凌云志温和笑道:“这是两位爱卿应得的,办完你们的婚事,江卿、董卿、韦卿的婚姻大事也要提到本公的议事日程了。”
苏焕、江子奇、董先良、韦啸、淡颜顿时心中激荡不已,温暖之意油然而生,主公百忙中仍在关心他们的生活,此等爱护之情,哪里去寻?感动之情溢于言表,一起跪下,大礼参拜,道:“主公圣恩浩荡,臣等愧受,肝脑涂地,誓死效忠!”
凌云志又勉励了几句,苏焕、江子奇、董先良、韦啸、淡颜欢笑、把臂而去。
十几日后,苏秦携家眷而回,凌云志亲到府上看望苏秦老小,让苏秦终于吐出心中积压已久的一口闷气。
几日后,淡颜、苏焕先后完婚,两位重臣的婚礼隆重而热烈,满朝文武,边疆诸将纷纷道贺,凌云志携诸位夫人亲临婚礼为两位爱臣主婚。
西元前312年,己酉,仲夏初五。
今天是越国一年一度祭龙的节日,名龙日,一大早,嫣公主就带着宫女到宫内花园中采摘菖蒲、艾草,插于宫中各处。
凌云志练功完,回到凌云楼,看到楼门上插着的菖蒲、艾草,心中生出熟悉的喜悦,今天是端午节了,这古代也过端午节?怀着一丝好奇走进楼内,只见诸女团团围坐,个个穿的光亮鲜艳,圆饭桌上摆着一种不知名植物叶包裹的东西和许多鸡蛋。
郁心怡看见凌云志疑惑而惊喜的神态,笑着解释道:“今天是嫣妹妹家乡的祭祖祭龙的龙日,所以我们也跟着过过这个风俗节日了。嫣妹妹说,这龙日有很多讲究的,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可驱邪避毒,吃角黍,喏,就是这个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说着一指桌上的植物叶包裹物。
凌云志一激动,望着水美人笑道:“原来你们那里也过端午节的。”
端午节?诸女诧异地望着夫君,嫣公主笑吟吟地问道:“夫君,你说的端午节是何节日?难道与龙日风俗相同吗?”
凌云志暗自苦笑,该死,竟然说漏嘴了,心思一转,笑道:“我从一古籍上看过此等风俗,乃一图腾祭的节日,节日这天要悬挂菖蒲、艾草,吃角黍、筒粽,吃熟鸡蛋,备牲醴,赛龙舟等,叫端午节。”
嫣公主兴奋地说道:“对,对,我们那一到龙日,都有龙舟比赛的,可热闹了。”
诸女这才恍然,宁吟娇媚一笑,道:“夫君博览群书,就是见识广博,看来以后我们也要多看书了。”
诸女中只有陶小萼不信,暗道鬼话连篇,分明是他来的地方也有这节日,他才会这么疑惑和惊喜的,不过,事涉夫君的来历,她可不敢宣之于口,心里暗打主意,等无人之时,一定要让他讲讲他来的地方的事情。
角黍吃起来倒也可口,凌云志来到这个时代以后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简陋饭食,因此这角黍吃起来也格外的清香甜美,配着鸡蛋,他吃了很多。
宇文芳华看在眼里笑道:“看来我们以后得多琢磨些新鲜的吃法,你们看夫君吃得多香啊!”
诸女也注意到凌云志今天吃得格外多,心里高兴,纷纷点头。
凌云志暗道,等有时间还是我弄些现代的美食佳肴,让你们尝尝鲜吧,呵呵,恐怕你们尝过以后,就再也不想吃现在的饭食了。心中暗打主意,准备等时间空下来,改善一下饮食状况。
吃完早饭,凌云志悠闲地与诸女闲聊了一会儿,准备去上早朝。
领地的早朝与别地不同,早饭后开始朝会,而且不是每天都开朝会,而是隔天一开,如有重大事情发生,随时召集重臣召开朝会。
吃饱了睡足了,君臣都精神十足,议论起事情来效率倍增,避免了天不亮就爬起来,空着肚子上朝的君臣们注意力不集中,朝议拖拖拉拉的毛病。
而且领地的朝会一般都时间很短,臣子们长话短说,说明问题,凌云志果断决策,需要朝议的朝会议事,不需要的直接找上司解决,从而给各位大臣回署处理公务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这时,宇文鹃走了进来,禀报道:“禀主人,淳于髠、郁林、荀况、南宫吟、公输梨五位大师前书房求见。”
五位大师联袂求见,事非寻常,凌云志立刻吩咐道:“通知朝会延时三刻钟后召开。”说完急匆匆地向前书房走去。
宇文鹃急忙前去通知亲卫队分头通知各位大臣朝会延迟。
凌云志走进前书房,只见五位大师脸上均洋溢着喜悦,正在低声交谈,凌云志上前几步,对着淳于髠和郁林大礼参拜,道:“学生叩见老师。”
荀况、南宫吟、公输梨急忙避开身子,免得受了主公的大礼。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六章 宝典面世(2)
淳于髠不满地说道:“明知道老夫最讨厌这些繁琐俗礼,你偏要做,懒得理你。”说完也不理凌云志磕不磕头,转身走到一边的太师椅上坐下。郁林看了看老友微微一笑,仍然站在原地,总不能把徒弟晾在那里吧。
凌云志也不气恼,斯文一笑道:“礼不可废,岂能忘怀两位老师的栽培之恩。”仍然毕恭毕敬地行完大礼,然后把郁林让着坐下。
荀况、南宫吟、公输梨微微一笑,点头赞叹,凌云志尊师重教,难能可贵,比之古之圣人不遑多让。三人对凌云志儒雅一礼,南宫吟对淳于髠、郁林笑道:“得徒如此,两位大师真是羡煞天下文士。
凌云志还了一礼,笑道:“三位大师快快请坐。”然后走到书案后坐下。
南宫吟一捋长须,美滋滋地笑道:“主公,汉语大字典成矣!特请主公预览。”
凌云志闻言大喜,瞅了瞅南宫吟空空的两手,心中奇怪,忽然反应过来,笑道:“南宫大师快快让他们搬上来,本公一阅。“急迫之情溢于言表。
时间不长,五位文士各搬一木箱而入,来到书案前放下,一起对凌云志行礼。
凌云志温和一笑,一挥手,道:“不必多礼,快快搬上来本公看看。”
五位文士相视一笑,搬起木箱,书案上和淳于髠、郁林、荀况、公输梨面前各放一箱。
凌云志站起身来,向木箱里望去,只见木箱中放置了十余本线装书籍。拿起最前面一本,书面的中间偏左竖着龙飞凤舞五个大字“汉语大字典”。正是自己的手笔,其下则标着汉字的壹字,右侧底部竖着南宫吟主编的小字,看起来也非常工整,翻开第一页,工整、适中的文字耀入眼帘,整篇序左起右收,字体大小一致,一定费了写者无数的功夫。
凌云志详细翻看了一下,目光最后落在了背皮上,只见其上印着襄平学院监制,首印两万册,襄平印刷坊印刷。这都是他的功劳,既要宣传领地的文化,又要免费为襄平印刷坊广告。看完凌云志心里非常满意,数了数木箱里的书籍一共十二本。
淳于髠和荀况翻阅的最是仔细,喜悦、赞叹之色溢于言表,淳于髠看了几页,抬头望着南宫吟道:“大师成此一书,使各地杂乱的文字得到统一,必将促使整个天下文化的交融传播发展,功在千秋,惠及子孙啊!”
荀况眼里睿智闪耀,道:“确实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文字异型异议,一直是诸子各家学说难以传播的瓶颈,如今有了这本宝典,又有了这神奇的纸和印刷术,各家学说可以普及天下,流传后世矣!”
郁林和公输梨也难抑兴奋之色,交口称赞字典对现实和未来的伟大作用。
南宫吟站起身来,看着淳于髠、郁林、荀况、公输梨四人,道:“此皆主公之功也,宝典乃主公亲自筹划,纸、印刷术、装订术皆主公发明,在下不过是适逢其会,荣幸参与其中而已。”
凌云志看着五位大师,笑道:“此典乃南宫大师及诸位同仁耗尽无数心血而成,本公岂敢掠美。呵呵,如今好了,有了此典,文字一统时日不远矣,可先在领地各机构、各级学校普及发放,然后分发各地诸家文士一些,逐渐向天下各地有偿出售。”商人的本性又露出来了,他是时刻想着如何增加领地的收入。
淳于髠眼睛一亮,道:“云志,此典万不可草率发出,如此重要的宝典,必须要聚集天下文士,隆重推出才可,这样既可以引起重视,造成轰动,起到推广此典的效果,又可以让天下学士感受我领地文化之繁荣昌盛,逐渐确立起我领地文化学术中心的主导地位,为将来一统天下在思想上、文化上做好准备!”
凌云志闻言,心里豁然开朗,还是师傅深谋远略啊,如果能将天下的学子都吸引到自己的国家,不但可以创造更加先进的思想、文化,而且等于为领地准备了丰厚的人才储备,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才济济,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这么好的机会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恭敬地对淳于髠,道:“闻老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嗯,是得好好筹划一下。”说完陷进沉思之中。
师徒二人的一番言语,顿时也打开了荀况、南宫吟、公输梨、郁林的眼界,荀况顿时想起初春之时凌云志与自己的一番长谈,自己是否应该把已经出成型的两篇学说及时推出,为凌云志登位造势呢?
荀况这位大思想家已经被凌云志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做法所征服,认定他就是像三皇五帝那般的大圣人。
伏羲创八卦,结网发明渔猎,制以俪皮嫁娶之礼,而成圣人;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民悦之,均使王天下;炎帝神农氏尝百草,兴农业,而成华夏始祖。
而凌云志带给荀况的震撼更直接,影响更深,每一次与凌云志深谈都使他感觉到思想发生着质的飞跃,而且凌云志每推出一项新的发明创造,都使荀况感到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随之带来的一次次变革和创新已经初步显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他有种预感,整个社会必将凌云志的推动而带来质的飞跃发展。
看凌云志抬起头来,荀况悠然起身,微微一礼,优雅地说道:“受凌公启发,学生已著就那两篇文章了,不过学生始终感觉还有不尽完善之处。”
凌云志闻言思维一下转到了这上面,因为他目前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荀子的礼制思想和华夏探源这两种学说思想了,惊喜道:“大师,在下何时可得一阅?”
荀况淡雅一笑,他感觉到眼前不凡男子心中燃起的熊熊热情和渴望,道:“凌公可随时一阅。”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六章 宝典面世(3)
凌云志闻言大喜,不过他要是知道荀子曾把他与三皇五帝般看待的话,恐怕就笑不出来了。
随后的朝会上,凌云志公布了汉语大字典即将面世的消息,并要求领地各机构要做推广普及字典的表率,率先使用统一的文字,以后各种奏章、文书均需采用字典中的文字。
领地中的各家学者纷纷发函遍邀同门学者前来参加汉语大字典面世典礼。领地即将颁布统一文字的宝典的消息像春风一般迅速传遍天下各地。
斯时,随着社会的巨变,原被贵族阶级所垄断的文字大范围地扩散到民间,导致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传统的正体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而且国别差别、地域差别、等级差别,字的写法变得不一致了,连偏旁也有不同,出现了文字异形。同一个意思的字就有很多种写法,不但造成文字交流上的困难,并且导致同一篇文章竟被理解出很多种不同的意思来,严重阻碍了文化、思想的传播。
诸子百家对此感觉尤甚,现在听闻辽东辽西领地编撰统一了文字,倍感振奋。诸子百家,各国各地学者闻风而动,纷纷涌向襄平城。
进入燕地,一股安居乐业,盛世平和的祥和气息扑面而来,让这些来至征战不休之地的学者们疑为世外桃源。
越往里走,感触越深,进入辽西辽东地界以后,与中原各国的不同,越发的体现出来,造型各异的砖瓦建筑瑰丽迷人,整齐划一的街道,别致实用的短衣长裤,欢乐祥和的人群,商业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象,酒楼中团团围坐的圆桌、可坐立的太师椅等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与众不同,却又充满勃勃生机。
四通八达的大路,便捷、舒适的大马车更是让他们感觉漫长的旅途忽然变得短了,朗朗的读书声随便在路边的哪个小镇都可听闻,学者们路过几处后以为奇,纷纷前去一探究竟,结果宽敞、明亮的乡学校园,别致而正规的教学彻底征服了各地的学者们,询问赶车的马夫,马夫那自豪的样子让他们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这有什么稀奇,我们这里每个小镇只要有学龄儿童,就会有乡学,都是免费教授的,我儿子今年就快乡学毕业了,我还准备让他参加夏天的襄平学院的考试,到更高的学校学习本领呢!”
人比人,得比死人,这里一个普通的马夫,如此低等身份之民竟然可以让他儿子享受到别处贵族子弟都享受不到的教育,别人还有法活吗?
学者们暗叹,这种全民素质的提高,用不了几年就可使燕地、辽东辽西变成未来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沿路所见先进的农耕技术,更是让他们坚定了这种想法,而一路所见全民练兵的壮观景象,则让他们惊呼,统一天下者非领地莫属。
四境安宁,安居乐业,而且这里又大有作为,顿时让大批学者动心不已。
各地学者由领地学宫负责统一接待,荀况身为宫主自然责无旁贷,而闻名天下的大学者淳于髠、郁林、公输梨、南宫吟、席季、施英、尹文等也在学宫现身接待各地的学者,让很多平时闻名已久、却无缘一见的学者激动不已,纷纷上前攀谈。
荀况等人介绍了领地学宫的性质,宽松的学风氛围最是令学者们向往的,顿时前来的学者们自觉组织起的论学之会在学宫里此起彼伏。
西元前312年,己酉,仲夏二十六。
辽东辽西领主、燕地的实际统治者凌云志亲往学宫主持宝典面世大典,则让大批的学者坚定了留在领地发展的决心。
凌云志那日便服而来,苏焕、淡颜、苏秦相伴在侧,四人都是俊雅不凡,一身文士打扮,洒脱而至。
领地学宫占地面积非常大,以林为墙,绿意盎然,学宫里多为殿式建筑,里面宽敞明亮,也有新式二层小楼耸立于绿树花墙掩映之间,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凌云志四人走进学宫,并没有引起各地学者们的关注,四人悠闲地穿梭文士的海洋中,心情愉悦,脚步轻松。
苏焕瞅了一眼前面,低声对凌云志,笑道:“哇,好多人啊,恐怕得有几千人吧,这下主公可发大了,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如今这么多人才等着主公挑选呢,呵呵,主公万不可错失啊。”
一句话说得淡颜、苏秦轻笑起来,凌云志则是心中一动,沉吟一下,低声对苏焕嘀咕了几句,苏焕连呼“妙哉!”匆匆而去。
由于时间还早,凌云志带着淡颜、苏秦悠闲地四处又溜达了一会儿,感受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到也其乐融融。
时辰一到,凌云志带着淡颜、苏秦向学宫主建筑行去,各地学者们也纷纷走去,学宫主建筑前,高台书案上黄绫覆盖一物,荀况、南宫吟、淳于髠、郁林、公输梨、南宫吟、席季、施英、尹文站立高台之上,高台下站满了各地学者和领地文士。
凌云志分开众人,来到高台下,只见苏焕早已等候在这里,冲凌云志微微一笑,凌云志心中一悦,拾级而上,苏焕、淡颜、苏秦紧随其后。
高台上,忽然想起一嘹亮声音,“辽东辽西领主、辽安君、领公爵、将军驾到!”
高台上、高台下领地臣民跪地欣悦臣服地高呼,“主公,万岁,万岁,万万岁!”外地来的学者们入乡随俗也跟着参拜。
凌云志只好停下身形,运起内业,温声道:“众爱卿平身。师傅折杀弟子了。各位远来是客,不敢当此大礼。”声音平和地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不温不躁,就像耳边平和而言一般。
众学者顿时心生好感,平易近人,温和亲切,果非虚言。
众人纷纷起身向一身便服的凌云志望去,只见潇洒飘逸地上了高台,面对淳于髠、郁林,大礼参拜,朗声道:“学生叩见两位恩师。”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六章 宝典面世(4)
凌云志众目睽睽之下,礼敬老师,天下学者们心中顿起敬意,尊师实等于尊天下学者,当世诸侯未尝闻有此言行者,礼贤下士,而天下才能大治,凌云志礼贤之风不让古人专美与前啊。
淳于髠、郁林一愣,接着相视一笑,天下为师者最大荣誉莫过于此了,淳于髠朗声道:“尊师礼贤,王者风范,天下学士之福音也,起来吧,云志,莫辜负天下学士们的殷殷期盼之心。”做老师的也非常配合,言出肺腑,声达天下诸子。
台下诸学士闻声动容,既羡慕淳于髠、郁林能够收得这等仁义无双、尊师礼贤之弟子,真是莫大的荣光啊!又为凌云志广博的胸怀而心动。
凌云志朗声道:“谨遵师傅教诲,愿与天下诸子共享太平盛世。”
这时,台下人群中闪出一位文士,这人众学者都认识,乃阴阳学士齐国人邹衍也,只见他上前一步,叩拜与阶下,大声道:“素闻辽东有圣人凌公,天性仁慈,仁义博爱,礼贤下士,今日一见,果非虚言。邹衍云游天下,寻觅圣主,拟匡扶天下大同。今日终于得见圣主,敢不誓死效忠。”
凌云志飞身抢下,双手扶起邹衍大声道:“怎敢当大礼!久闻先生大名,思慕已久,如今得见,足慰平生,共谋大同,如虎添翼也。”
诸学士素知邹衍精善阴阳五行之说,通晓天地之大势。前有星占大师郁林推崇凌云志于前,今有阴阳学士邹衍口呼圣主叩拜凌云志于后,诸学者信服。
凌云志待邹衍站定,朗声道:“先生学究天人,洞察阴阳,当为国师,还请先生屈就。”
礼遇之高,前所未见,诸学者愈信凌云志礼贤之诚心,台下一阵忙乱,顿时有多半的学者跪在地上,同声呼道:“我等愿效忠圣主,共襄大同。”
凌云志心里乐开了花,满脸笑容,朗声道:“各位先生不敢当大礼,快快请起。在下衷心欢迎各位有识之士能够留下,一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在下暂时不能与各位先生一一详谈,容后一一拜访,请各位有志留下的先生大典之后到行府苏总理处留名,以便在下量才任用。”
经此一事,辽东领主凌云志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的消息传遍天下,影响所及,经久不衰,各国有才干的人纷纷来投,绵延不绝。
汉语大字典面世大典正式开始,南宫吟首先介绍了编撰统一文字的目的和经过,对凌云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一说明,并对字典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明了地介绍。
随后凌云志亲自揭去汉语大字典上的黄绫,表示宝典正式面世。南宫吟上前捧起汉语大字典跪着奉献给凌云志,表示此典正是归属领地。凌云志接过汉语大字典,交给身后之人,然后郑重对南宫吟一礼,表示对南宫吟等学者作出的贡献表示礼敬。
整个仪式简单而隆重,充分表现出领地对这部宝典的高度重视。最后凌云志作了公开讲话,高度评价了宝典面世的伟大意义,“……为使宝典能够惠及天下之民,本公决定今天到场的每一位学者都将免费获赠一部汉语大字典,希望你们能积极教授于民,共同推动文字统一的进程,以便民利民,扩大文化思想的传播。”
汉语大字典的分发进行得非常迅速,每一位学者都珍若生命般地抱着宝典,各归住处放置稳妥,学宫主建筑前很快就清静了很多,凌云志急忙趁着这工夫带着淡颜、苏秦、邹衍离去。留下苏焕和吏司的官员负责为肯留下的学者登记。
宝典面世大典开始以后,领地各机构、各学校的分发工作也同时开始。
至此天下均知汉语大字典的存在,特别是各国学者将此典带回以后,都积极致力于民间传播教授,使统一后的文字迅速在民间普及,各地老百姓非常乐意使用这种统一后的文字,异地间再也不用为因为文字异形不能正确表达意思而苦恼了,商人更是使用统一文字的急先锋,并纷纷高价急购汉语大字典,最后竟将汉语大字典抄到千金难求。
还有一深层的影响,因为凌云志还没有建国而不显现,直到凌云志建国以后,中原各国朝廷才知觉不妙,可惜为时已晚,汉语大字典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了中原标准文字的模本。
领地根据市场的需求,内府联合襄平学院先后印刷了五版五万册汉语大字典对外高价销售,仍然供不应求,直至八版之后市场才冷却下来。
南宫吟受此鼓舞,静下心来,根据主公所言,进一步完善汉语大字典的内容和功能,准备修订新版汉语大字典。
此次宝典面世大典在凌云志有意操纵下,也变成了一次征求人才的盛典,当场接收各地学者二千余人,参加盛典的学者只有一千余人离去。而这次征求人才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和连锁反应,则使领地受惠无穷,绵延不绝的人才流始终不停地向领地流动着,正如日后苏焕所评价的,“主公创业之初吸纳人才的举措为领地构筑了政权的骨架,只有宝典面世大典以后才真正地敞开了人才流动的大门,使整个政权骨肉丰满,人才济济,进而国家从未为人才不足而烦忧过。”
得人才者得天下,凌云志多年以后也为自己当时的灵机一动而自豪,并津津乐道。对苏焕更是赞不绝口,称他为深通谋略的福臣,福星高照,福运想挡都挡不住。
福祸无门,凌云志马上就感觉到这句话的真理所在。
凌云志忽然接到秦国信使带来的消息,秦国宣夫人将带领送亲团亲来燕地,送公主与凌云志完婚,日前已经出发。
凌云志闻言顿时忧喜交加,急忙传令乐毅做好迎接的准备,并派出两艘楼船前往碧龙军团待命,由苏秦担任迎亲使者,随船前往。
第二卷 塞外风云 第四集 汉国初建 第七章 四国来滕(1)
辽东辽西宝典面世正搞得轰轰烈烈之时,六国战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楚国忽然接到汉水流域边民报告,汉水流域上游发现秦国大军,楚怀王大惊,急忙召集军中重臣议事。很快一支十万人的大军从郇阳(今陕西旬阳)出发沿汉水而上。
此时,秦军甘茂部派出的二万人的信使大部队与秦廷派出的万人清扫密探的部队中途相遇,两位领军将军一沟通,均是大惊失色,信息沟通渠道果然被人为地阻断,顿感形势危急,两军分别急速向来处急返。
甘茂得报顿时感觉可能上当,楚国密探既然封锁了朝廷与各路大军的信息通道,那又怎么会不封锁三路大军之间的通信呢?难道樗里右更所派信使是假的?越想越觉可疑,魏章十万大军再不济,也不可能被同样兵力的楚军歼灭啊!被人欺骗、戏弄的感觉油然而生,怒火腾地升腾而起,遂决定不在等朝廷的具体命令了,急忙下令大军开拔,准备大举进攻汉水流域。
命令还没等传达出去,探马的回报让甘茂不得不放弃进攻而转入防守,“禀将军,二十里外发现楚国大军,兵力大约十万左右。”
楚秦两军隔河对峙,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在这汉水两边形成了对峙的僵局。
由于韩国的全力以赴,雍氏的攻防战也进行的异常惨烈,而楚、韩援军的及时赶到,令双方又转入了僵持对峙的阶段,此役楚军付出了五万士兵的生命,而韩军也损失了三万大军和三万名百姓的生命。
秦廷派出两个万人队清扫沿途密探的行动取得明显效果,不过三路大军的情形则让秦惠文王大为恼火,同时韩国络绎不绝的使者所传达出的信息让他大为警觉,传令樗里疾分出十万大军给魏章,余部立刻赶赴韩国战场。
魏、齐、宋三国大军没有新的变化,仍然对峙在煮枣城。
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为了打破各处战场上的僵局,秦国才提前组成了送亲使团,送公主至燕与凌云志完婚,而送亲使团由宣夫人而不是惠文后率领,则是因为秦廷内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宣夫人不得不亲自前往。
各国朝廷对领地、燕地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弄出个汉语大字典很不以为然,对于一些整天只知道空谈的学者滞留领地就更不再意了。
但是凌云志手下的那支强大军队,却是各国都非常在意的,因此听闻秦国送亲之事,各国反响非常强烈。秦国送亲使团所过之国韩、魏、赵、中山纷纷将女来滕,宣夫人来者不拒,一概接收。
消息传到领主宫里,凌云志顿时哭笑不得,史料记载媵制不是在战国时期已经没有了吗?这四个国家怎么又把周朝宗法制度实行的媵制搬出来了。秦国公主好坏还见过,可是这韩、魏、赵、中山四国的公主自己压根就没见过,就这么硬塞给了自己,这可如何是好?
他看了一眼身边诸女,均脸色平静,可就是一个个都沉默不语,显然对忽然多了这么多位女子很是不满。
凌云志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征求一下各位爱妻的意见,扫视了诸女一眼,温和道:“你们看这事应该如何处置?”
诸女互相看了一眼,继续保持沉默,过了一会儿,还是郁心怡不忍夫君过于尴尬,接口道:“夫君,这事妾身们怎么好表态呢?”
凌云志顿时体会出了诸女的难处,赞成也就罢了,若是反对,新来之人一旦入了后宫,大家日后还如何相处,所以这事她们没法表态。
凌云志苦笑一下,暗责自己愚蠢,这种事哪有问自己身边女人的,要问也得问几位重臣才妥啊。伸手摸了一下鼻子,尴尬地扭了一下身子,对外喊道:“来人。”
宇文鹃立刻走了进来。凌云志吩咐道:“宣苏焕、江子奇、董先良、韦啸、淡颜、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