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偷香窃玉-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瞧着贾琅一点不推辞,欣然应下,林如海也颇为高兴。
  如今贾琅不过刚过十二,在林如海看来也只是少年而已。且贾琅一身书气,又带几分少年独有的憨闹,让林如海不免有些想起自己的儿子,心下对贾琅更有怜爱之心。
  “如此,便交给琅儿了。”林如海笑着说道。


第22章 桑竹榆柳,赐予黛玉
  林黛玉见过贾琅之后,也就告退了。
  但身后却多了两个丫鬟,一左一右倒也没有一丝恐慌之色,反而满含笑意跟着林黛玉。
  见此,林黛玉也生出几分好感。
  想着,这琅表哥颇具风采,就连身边的丫鬟也有几分才意。
  至林黛玉的房内,桑竹和榆柳先是恭恭敬敬得行了两个跪礼,然后和林黛玉说了自己的名字、身份和年岁。
  林黛玉正要询问一二,便见婆子高声说‘贾三爷送来了礼物’。
  桑竹便自行去取了来,榆柳留下,讲与林黛玉这些礼物的来历。
  “这些东西都是沿着水路来时,街边摊贩叫卖的小玩意。因为老太太催得急,当晚说的,我们第二天一早就起了程。
  三爷知道林老爷乃是当年高中探花,林夫人在府中便已有耳闻,乃是才女一枚。林家书香世家,遂将几幅‘雨后新荷’的画,带着一起送了过来。
  姑娘且看看,这些画啊,乃学院精画的稚童所画。虽不值钱,却颇有趣味,每每看之心情必能松快些。”
  这些画的确是稚童所画,但颜料确实特殊材质所做。闻之有异香,能让神魂安稳。
  画中荷花无不透着一股勃勃的生机,谁见着都会觉得满满的生意盎然。
  榆柳笑着从桑竹怀里接过一卷画,打开与林姑娘看。
  “果然有趣。”林黛玉看了两眼,的确颇有些童趣,让人不禁有些想发笑。
  “姑娘喜欢就好。”榆柳把画卷小心收好,装进画夹便不客气得给了一旁的婆子。
  林黛玉并未察觉什么,依旧看着榆柳和桑竹。
  “这里还有几盒茶叶和几瓶果药酒,因为不知姑娘平日里喜淡还是喜浓,便各种口味准备了一份。
  因此时正值下半年初,这早春、晚暑的茶,三爷一得就分给府中众人。所以,茶不算好,姑娘就当尝个鲜罢了。可是要闻闻看,合不合口?”
  桑竹端着托盘,之间里面放着八角玲珑雾青色盒子,盖子尖顶还镶嵌一枚圆润的珍珠,犹如小小的玲珑宝塔般,真真是富贵至极。
  林黛玉便是看这几个盒子,便有了几分兴趣,点了点头。
  桑竹端着托盘矮身,好让林黛玉看得更清楚。
  榆柳一个一个打开,置于林黛玉鼻尖下。
  喜欢的,便多闻上一闻,不喜欢的立即用袖子掩鼻。
  榆柳并未把林黛玉不喜的拿出盒子,只是调整了盒子的味道。
  “这茶闻着和泡着,并不是一个味道。且喝茶,喝的其实是心情,不同心情也应配不同茶。
  姑娘且稍微耐心一二,尝尝这闻起来不好的茶,抿上一口,若是再不喜欢,只管与我和桑竹说,替换成姑娘喜欢的茶叶。”榆柳一一盖好,收好,交与一旁的婆子。
  “这还有一些果药酒,因为三爷的妹妹贾二小姐,小时候身子微弱。奈何药是三分毒,便用以食疗滋补。
  这些果药酒是用一些水果加药材酿制而成,却不苦药,反而透着浓浓的果香,是一位医娘的独门手艺。
  三爷聘了那位医娘给姑娘们做日常药膳。这酒,都是一些温补之物,常人皆可吃。不过还是叫大夫来看看,以免与日常饮食冲了。”
  桑竹把十六小品透明琉璃酒瓶,瓶口乃是玫瑰花形状,递至林黛玉跟前。
  共有苹果、梨子、桃子、石榴四种,颜色各异,配着玫瑰花状的瓶子极为好看。
  “这倒是挺有趣的。”林黛玉瞧着小小巧巧,又精致异常的瓶子,觉得有趣便拿了起来。
  “剩下的,便是一些小东西,路上买来的,姑娘随意摔打,不打紧的。”榆柳将一个小篓子递了过来,林黛玉一看,果真只是一些小玩意。
  手艺有些粗糙,且很有多都是她不曾见过的。
  “姑娘可要听听京城的趣闻,还是给姑娘介绍贾府的情况?”桑竹笑着把东西收了起来。
  榆柳留下了那篓小玩意,平时可用来打发时间。
  “贾府…有什么好玩的吗?”林黛玉斟酌着词,问了出来。
  “许多呢,姑娘们时常在一起玩,她们还常常偷偷聚在一起写诗、赏花、看雪。
  三爷还小的时候,姑娘们老爱拉着他,比诗又比不过,每每把最难的说给他,还不许他这、不许他那。
  三爷就耍着赖,赖不过去了,就做一首打油诗,哄着大家哄堂大笑。三爷大了,不在后院待了,幸好姑娘来了,只怕小姐们早早掰着手指等姑娘了。”
  桑竹和榆柳都是处理公关的人,这一口小嘴甜的时候糖都比不上,利的时候刀尖都嫌钝。三言两句,就把林黛玉眉间的郁色消去大半。
  “若是因为去贾府而觉得不安,大可不必。只当去外祖母家住上两日,想家了便写信回了林老爷,接回家住一段时间。
  咱们这样的人家,来来去去哪里是个麻烦事,姑娘只要开口便好。
  也不必觉得麻烦到其他人,你若是不使唤那些小厮,他们还不是空拿月例不做事。就是要给他们点事情做才好,免得日后摇船,吓得没人敢上。”
  桑竹和榆柳两个跟说书似得,逗得半月不笑的林黛玉笑得只捂着肚子笑。
  “姑娘别觉得我们不敬才好。”桑竹突然握住林黛玉的手。
  “三爷说,越是想念母亲,就越是要让自己过得好,林夫人在天上看着才会不忧心。
  姑娘也应记着这话才是,你在人间过得欢欢乐乐的,林夫人在天上看着才会不担心你。
  且姑娘也要自强起来,林老爷也思虑过度,若是你开心,林老爷自然也开心。若是你不开心,林老爷不仅想念林夫人,也要挂念你,更是思虑。
  且你走了,林老爷也看你哭,心痛又不能说。
  快快收了这金疙瘩,三爷知道我惹哭了姑娘,定又要把辫子气得竖到天上去了。”桑竹和榆柳连忙替林黛玉轻轻擦着眼泪。
  黛玉本一听这话,眼泪又是哗哗落下,这最后一句,脑中不自觉想到刚刚见过的贾琅,扑哧一笑又笑出来了。
  榆柳连忙挤开丫鬟,轻轻拍着黛玉的背。
  “快别说了,瞧你这张嘴。”榆柳在一旁喝道。
  桑竹对着林黛玉做了一个怪脸,轻轻打了自己两个嘴巴。
  林黛玉经过这么一闹,眉间心上的烦闷之感已然全消。对着两个丫鬟,也是好感渐生,只觉得这两人这般会说,犹如开心果一般。
  心下,更对贾琅升起了几分好奇之心。
  “这,贾三爷,是…”林黛玉到底年岁尚小,还不通人事。若是大一点的姑娘,是绝不会询问其他男子。
  桑竹榆柳对视一眼,便开始说着贾琅的话。
  不夸,不偏,自然也不能贬。
  林黛玉没听出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这贾琅真真是个奇人。
  不爱读书,偏只因为能让母亲日后有了依靠,便读了书,还越读越好。
  这人看着极为书生,发起火来却是闹得满府都知道,火爆至极。
  放在心上的,便手捧嘴含,不放在心上,死活不论。
  林黛玉倒不觉这样的人有什么不好,只是觉得这样矛盾的人,让她起了几分想要探究的心。
  桑竹见林黛玉面带疲倦,便劝着让林黛玉歪躺一会。
  桑竹和榆柳便开始各处查看一二,这叫雪雁的小丫头便从后面一个撞身过来,差点让桑竹一个大马趴,幸好榆柳扶住。
  小小年纪,还在那里斜着眼。
  “雪雁是吧,林姑娘刚才叫了你一句,我记着你的名字。就冲刚才那一下子,可见你是个伶俐的。
  想来你是林姑娘贴身伺候的丫鬟,她必是离不了你,这去贾府自然也是要把你带去的。你且放宽心,我们贾府丫鬟、婆子满院子都是,都是慈眉善目之人。
  你去了,只管安心,我们必不会让你受一点委屈。”榆柳也不生气,还笑盈盈着对着雪雁说道,声音不高不低,无心听不见,有心倍儿清。
  雪雁顿时白了脸。
  “你放心,一定带你去贾府,姐姐定好生照顾你。”桑榆说完,捂嘴笑得开心。
  桑竹和榆柳都笑着绕过雪雁,能当上贾三爷的贴身丫鬟,能没有几把刷子。
  一时之间,听到榆柳这话的婆子丫鬟皆不敢再桑竹榆柳面前牛顶。她们问什么,就答什么。
  这林府是她们的地盘,自然她们说什么是什么。可这小姐是要去贾府的,若是这两位说要带她们去贾府,
  去了贾府,可不是任这两个小蹄子磋磨。


第23章 贴心俏婢,再见妹妹
  “你们看着我做什么?”林黛玉晚间见桑竹榆柳一直在一旁,却不说话,也不帮忙,好奇问了一句。
  “因我们是新来的,姑娘的喜好、习惯一概不知。便是要帮忙,这会不知,也是帮倒忙,反倒耽误了其他姐妹。
  我们在一旁看一遍,记住了,日后上手就不会慌张。姑娘若是觉得我们在这不自在,那我们就先下去可好?”桑榆笑着解释一番。
  “不用,我想喝今天送过来的茶叶,你们熟悉,便去泡一杯吧。”林黛玉喝了一口平日喝的淡茶,又想起下午闻过的茶味,便有些想喝。
  “姑娘,茶叶是寒性的,晚上阴气重,容易伤脾胃。且我看姑娘眼下微青,觉浅之人更不能晚上喝茶,喝茶容易提神,更睡不好觉。
  且这茶配上露水,泡出来的极为香。不若明早我收集一点露水,给姑娘早起泡上一杯,醒醒困乏可好?”桑榆躬身说道。
  林黛玉一听倒也没有反驳,她本就不是骄纵之人,何况是好言相劝。且露水泡茶味道的确很好,遂点点头同意了。
  “今儿大夫开了一些食补的单子,晚间的安眠汤药替换成了牛乳。”桑竹从一旁的丫头手里端过。
  “这牛乳不腥,里面加了杏仁和玫瑰,还添了几味药,彼此相抵,不腥反甜呢。”桑竹将碗接过,并没有靠近林黛玉,距离正好让能闻到牛乳味。
  林黛玉凑近一闻,果然只有香甜的味道,并无那腥气。
  便端过,细闻了闻,抿了一口。果然有股药味,到不苦。淡淡的玫瑰香味,带着少许甘甜。
  果真好手艺。
  便慢慢喝了起来,竟一碗都喝下去了。
  “这牛乳里面添了安神的药物,晚上姑娘可不必点安神香,以免睡得太沉,第二天早起反而头痛困乏。”榆柳在一旁提醒道。
  “恩。”林黛玉点了点头,便让桑竹在跟前伺候她宽衣。
  其他丫鬟看着,皆低头,不敢言语。就连白日被人当枪使的雪雁,此刻也埋头怂脸站在最后,不敢上前。
  不过一两日,这林黛玉就体会出桑竹和榆柳的好来。
  平日说乐逗趣,让她一扫阴郁之气。虽爱逗乐,却并不是那般粗心之人,都有着那绣线般的心。
  仅仅两日,她一应物品全都记住,唯有钱财和库房从不曾沾染。
  所有习惯都也摸熟,上手后也一点不生硬,甚至比她的丫鬟还会服侍人,且从来都是笑脸相迎,怎能让人不喜欢。
  虽没有特意说起她家主子,却总是在逗乐的时候拿她家主子做引子,每每引得林黛玉笑得肚子疼。
  一日天气晴朗,桑竹她们拾掇着林黛玉去院子里面散散步,天天闷在屋子里面,对身体不好。
  桑竹正逗乐时,突然背后传来一声。
  “好啊,你们好大的胆子啊,居然这么编派我。”
  贾琅这会已经考完了县试,但是林如海的病日渐好转,贾琅便让林如海安心养病,他们不着急走,以免病没好,他们这一走病又复发。
  贾琅又把那一套‘林妹妹身体还虚着,这一去路途遥远,万一有个什么,便是不好。不如,先把身体养好再起程。’重复几次。
  林如海本就疼爱女儿,自然不舍林黛玉离去,自然同意贾琅的说法。反倒因为贾琅如此关心他们,免不了感动有加。
  这日,贾琅正和林如海赏花赏园时,正听见桑竹的话尾子,和林黛玉乐得出声的大笑声。
  贾琅便开口调笑一番。
  “父亲,琅表哥。”林黛玉看得贾琅和父亲站在自己身后,立即起身行礼,颇有些羞臊。
  “今日天气尚好,且琅儿已考完试,便一起来赏园子。你也不必太过嫌,大家是一家子亲戚,见见也无妨。”
  林如海也没有让林黛玉避嫌,毕竟林黛玉和贾琅是表兄妹,且他又在此。
  而且他想着兄妹之间认认也好,毕竟林黛玉要去贾府住上一段时间,盼他们表兄妹熟悉一番,日后不求处处照顾,只需照顾一二就行。
  “我这人偏不喜欢弟弟,只喜欢姊妹们。这弟弟啊,太调皮了,天天一蹦一跳的,比猴还皮。
  姊妹们却温婉贤淑,最可疼人不过,且妹妹都是要嫁人的,处一日少一日,我更是偏疼她们。
  如今林妹妹去了我家,万事不必担心,姊妹们都是极好,日后一处玩闹也不会无聊寂寞。一处上学、一处写字、一处作画,一处赏花作诗,好不热闹的。
  我家还有个嘴巴比脾气还要伶俐的琏二嫂子,你若是有一份不随意,她每日便能让你十分满意。
  如今和姑父聊过,更觉姑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且琅日后立志为国为民,少不得经常写上那满匣的书信讨教一番。
  若是能带着姑娘的书信一起来,想来姑父看在妹妹的信上少不得要多指点两句。”
  贾琅洋洋洒洒一番话,不仅让林如海更加满意贾琅的细心,更让林黛玉对贾琅更添几分好感。
  “玉儿,替为父谢谢你这琅表哥。这些日子都是你琅表哥替我操持家务,连带你出行装备都是琅儿预备的,可见极为心细。”林如海听得这话,也不由说笑一番,语气中竟带一丝浅浅遗憾和感慨。
  遗憾自己的孩儿不过五岁便早夭,感慨这贾琅侯门出身、富贵之家,却不见一点娇气。
  拜于名师之下,学识也是极好,年岁尚小,说出的文章虽有些叛逆,却新奇可行,并非无的放矢之辈。
  林如海又看了这贾琅一眼,模样也是极好。
  正听见玉儿秀声秀气的答谢,又抬头看了自家女儿,不免心中升起一个想法。
  往外走了两步,看见玉儿和贾琅同处一框,男才女貌,何止匹配而字可以言说。
  林如海又往前走了两步,心中想法却是一点都没有显露出来。
  因林黛玉在这里,贾琅与林如海并未谈及朝中政事,贾琅便说起一些街边趣闻。过几日,又到了花朝节,贾琅便随口问及。
  “家中遭逢巨变,姑父与妹妹又是思虑多度,伤了身体。不如给妹妹生日做得热闹些,一来家中到底有些寂寥,热闹些冲散了府中哀气才好。
  二来花朝节,大家都在过节,街上热热闹闹,大家且往街上走走,不要坐那马车。沾染些外面那些贫苦人家的气息,好压一压咱们这福气才是好的。”贾琅有心让林妹妹往街上走走去。
  “这话是如何说得?”林如海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道理并不是大家门户知道的,是那乡野小户才得的。因大户人家的女儿娇贵且守礼,一般奶娘小时候便常常抱着,不敢叫摔着、碰着。
  这人当是顶天立地,小儿又小,又不落地气,人少一气如何能健壮起来。
  二来,人不能太圆满,过得太好遭天妒,可不见贫苦农民人家那般劳作却还能长命百岁。
  京中有几家大户听闻此事,膝下子孙从小体弱多病,病急乱投医,便信了。恰好大节将至,于是便狠心领着病弱孩子,叫他自己用脚走。
  因大节街上热闹,孩子也新奇,一时也不觉身体沉重。
  将家中孩子带出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同玩闹,吃些外面街边的食物,看些外面的表演,同那些贫苦孩子一般。
  这样,便沾染他们身上的气息,如此便把天瞒混过去,不惦记着自然而然就好了。
  这不,还真有两三个家里就是好的,如此便传开了。且大家闺秀何曾能这般出门,到后来反倒演说成了姑娘用此法定能好的传言。
  如今我家府中也兴起这般传言,于观音节时,带姑娘们出去走上一段路,吃上两种民间小吃,便去净音寺上香求上一签。”
  这话是贾琅自己说的,因为王熙凤不过十五就生了巧姐,巧姐自然体弱。看见巧姐三番五次生病,贾琅就把这话随口说给王熙凤听。
  当时巧姐不过两三岁,哪里有什么男女大防。
  于是,就命奶嬷嬷带着小厮,与观音节走了一遭,又去亲自上了香。
  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沾了地气,竟好了几分。
  这个传闻便传开了,后来贾琅推波助澜想要借着这个传闻带姊妹一起出去,奈何老祖宗还是迂腐,不肯应答。
  “哦,还有这事,倒也可以一试。”林如海虽是读书人,且也不是那般死板之人。也曾在林黛玉小时带她出去过,夫人也常常带林黛玉去寺庙上香。
  虽不是很信,却也觉得是得出去走走才好,看看春光,看看湖景,心才开阔些。
  林黛玉听到父亲的话,又看了看贾琅,眼中带着些许奇异和感谢。
  大家闺秀平时怎么可能出得了门,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女子总是不比男子,若是真要上街,妹妹那日可换上男装,姑父带着去踩踩地,看一看湖光山色。
  去至一宽阔壮丽的地方,欣赏一下美景,喝上两杯清茶。颇有几分滋味,心境也会开阔、宽松不少。”
  贾琅这话还真不是假话,人啊,常去看看壮丽美景,心中也比常人平静几分。
  林如海也认同得点点头,这话他到时认同。
  早年间,他也曾四处游学过一段时间,那时候确实感叹山水之美,灵感如泉涌。
  又看向黛玉,这段时间哀愁缠身,外出去去晦气也是极好。


第24章 秀才贾琅,言说落叶
  还未等到林如海提及要去哪里玩,一连串的报喜声突然而至。
  原来是放榜的日子到了,大家来贾琅这里给他道喜来了。
  贾琅于八月初考了乡试,如今已经正式放榜。毫无意外,贾琅这位大名鼎鼎的学子,获得头榜。
  避免学子私下有议论声传出,监考官直接就把贾琅所写策论给张贴在放榜名单旁边,以正他们评卷的公平。
  本就出名的贾琅更加出名,即使贾琅在林如海府中,每天都有许多拜帖投递,甚至有学子亲自上门来邀。
  实在不好拒绝的邀请,贾琅也会去参加。只不过参加过几次诗会,便不爱再去。
  无非就是悲秋伤月,大骂世道不公,又或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贾琅听得耳朵都生茧了。
  凡是这种只知道抱怨的,贾琅一概不去。
  后来几个只谈风月,品尝美酒佳肴的,贾琅到是没拒绝。贾琅掏出不少新品嫩茶、不少果酒、烈酒,引得大家追捧起来,反倒让他多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称号。
  贾琅也不管,依旧风花雪月,悠闲潇洒。这些行为让他另类,也让他更为有名。
  如今贾琅所在的朝代为晋朝,皇帝以元为姓。无论是风俗还是国家实力,都有些类似明朝中后期,这个时代依旧是重文轻武,但还有发展到明朝那般严重。
  当今圣上军权在手,金口独断,虽有些霸道却还算圣明开通。
  如今朝内,虽文官为首,武官却并非没有话语权全。因一直都有外患,武将也算是有事做,且当初开国的几个武将家族如今也有小半留了下来,在朝说话也算是落地有声。
  贾琅本应该先参加童子试,然后再考县试、乡试,最后是会试、殿试。
  但是由于皇上考校之后,大赞贾琅为‘天下第一英姿少年’,太子便免去了童子试。
  晋朝的科举稍稍宽松些许,并不是考试严谨的作风,而是指次数。
  童子试一年可参加三次,分别在一月下旬、六月中旬和十一月上旬,由当地知府监考。通过之后,可以进入院府学习,每年有一次测考。
  只要通过童子试,就不必交任何税。如今想要一直免税,可以一只考到老。
  县试则是二月、七月进行一次考试,须得市长级官员监考。而通过的学士则被称为秀才,秀才不仅可以免税,还可以领十二年朝廷的俸禄。
  俸禄也是每年两次,每次有二十两。二十两相当于普通庄稼人一年的嚼头,所以当上秀才也算是一个极好的营生。
  晋朝的货币兑换值较大,一两黄金等于一百两白银,一两白银等于一千枚铜钱。
  但币值也非常大,一枚铜钱可以买一把青菜,普通酒楼三菜一汤外加茶点不过一两百钱。
  乡试一年只有一次,由省级干部进行监考。通过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举人。
  举人终身免税,还可以领取二十年的俸禄,每年领取一次,每次五十两。这样数量的银两对于普通人家,已经算是一笔巨款。
  而会试,通过就是进士,不是被下放到地方,就是自有去处。一年有一百两银子,可以领取三十年,足够这辈子衣食无忧了,
  因为贾琅不常在金陵,又不缺这些钱,干脆就通过留守在金陵的家族长老,直接捐给族中贫困学子。几辆银子换个好名声,也是值得的。
  这边报了喜,荣国公府自然也是要去报喜的。估计用不了多久,老祖宗就要催他回去了。
  贾琅想着上次的提议,干脆就趁着还有时间,就把这事落实了。
  听到贾琅再次提议外出游玩一番,林如海就点头同意了。贾琅又毛遂自荐安排行程,林如海也不管,让贾琅去折腾。
  不过两日后,贾琅就来汇报安排。林如海一看时间,正是自己的休沐日,心道贾琅心细,他也欲带黛玉一起出去走一走散散心。
  后世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苏’便是指苏州。
  贾琅并未逛过苏州,来到这也只乘船时,借着看了看水路两边。
  这边的房子,在他看来,自然是充满古典风情。
  苏州乃是富庶之地,因为占据这天时地利,这里的人民还算是过得不错。
  林如海虽没有能力把盐政抓在自己手里,但是也没人敢顶风作案。税收在林如海第二年开始,便翻了三番。
  古人与现代人的眼光还是很不同的,就如林如海自家的院子,也许在现代人眼里不够简洁、不够方便整理。但贾琅却觉得这个园子透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气息,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做到的。
  现代也有这种意境装饰,或者类似‘禅’的装饰,却远远没有古代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随’与‘和’。
  古代街上人也不少,但哪里能及得上后世人口大爆炸,每到假期去旅游就能把景点变成人山人海。
  古代的街上也有热闹的时候,只不过大部分人衣裳都是深色或浅色,质地都是粗布麻衣。从上往下看,好似雾蒙蒙一片。
  这点,到是现代好。永远都是五颜六色,比较有生气。
  贾琅参加一些诗会的时候,总会在偶然间遇见不少有趣或者比较有意境的地方。
  想着游船、赏湖这些林如海应该看过很多遍,一点新意都没有。贾琅特意找了几家农户,靠近江河,又隔着一大片农田,较为偏僻的地域。
  那里虽偏僻,却有一片桂花林。此时正是阵阵花香,漫步其中,想来也是别有一分滋味。
  再去拿农户小院,尝尝他们新鲜栽种的菜,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林府门口便是小河,乘一艘小船,可直达目的地,来去都方便。
  “尝尝初秋嫩芽的新茶,是新品种。舶来品,外来种子本土培育。”
  雪白的瓷器,阳光下甚至呈现透明质感。青兰、大红,饶着碟边变成一支娇娆红梅,金边细描,更让这支红梅仿若活生生傲然屹立。
  贾琅特意让人找来山泉水,甘甜沁心,如今还有些秋老虎,喝着简直不要太苏爽。
  普通的茶,要一烫两泡什么的,说法众多,贾琅不懂。这茶说明书上写着冷水可泡,他就用山泉水、溪水来回试试。
  味道自然是无与伦比,更因为这份凉爽,他在夏天的时候极爱这茶。
  林如海到是颇觉有趣,这冷泡茶,他还是第一次见。
  贾琅双手递给林如海,又给林妹妹递过去一杯。
  “这茶是用山泉水泡了,毕竟凉。姑娘家身体毕竟娇弱,妹妹可以尝尝味道,不可多饮。”贾琅对着林妹妹嘱咐道。
  “谢谢哥哥。”林黛玉细声细气得道谢。
  不得不说,林妹妹到底是林妹妹。
  虽体弱,但是女子早熟,如今林妹妹只怕过了一米五,瞧林如海的身高,有望过一米六。
  脸上依旧稚气可显,到是病娇美人的感觉显露出九分来。
  五官虽不是后世混血美人那般立体,却也是精致异常。让人一看,便有种想要呵护的感觉。
  若说惊艳,贾琅也承认第一眼看见,的确有种眼前一亮。
  可再怎么亮,也不过是十岁的小姑娘。贾琅看起来十五岁,内心可是历经两世的老人家。
  若是说看迎春探春她们有种妹妹的感觉,看林黛玉便有种吾家有女‘未’长成的感觉。
  闲聊片刻,便到了目的地。
  这里并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也没有什么道观寺庙,真的只是过来走一走而已。
  贾琅和林如海讲了许多京都和书院的趣事,林如海也被勾起话瘾,讲了许多他的人生轨迹。
  这人哪,只要开口叨叨叨,心中的郁结就算是解开了一半。
  心结解开了,人自然就觉得轻松不少,精神也就跟着恢复了。
  林黛玉则在一旁静静听着,默默看着。好笑的跟着笑,不好笑也不做声。
  贾琅还看到几颗柳树,随口编了一口小花圈,故意戴在林妹妹的头上,弄得她满头的花瓣。
  这会林黛玉到是有反应,怒瞪了贾琅一眼,反倒惹得贾琅大笑起来。
  林如海看到贾琅这般‘放浪形骸’也不管,在他眼中,贾琅跟黛玉一样,都是小孩子。这般孩子气的贾琅,林如海反倒不觉失礼,他一人径自往前欣赏美景。
  “这落叶,寥落了。”林黛玉看着款款落下的树叶,颇有些感伤。
  贾琅停住脚步,望向林黛玉,神色中带着不认同。
  “妹妹可读过论语?”
  林黛玉不知为何,看到贾琅这般,一下子有些拘谨。
  点点头。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贾琅笑着回道。
  林黛玉一怔,把头转了过去,望向大树。
  “你看的落叶,是因为大树无情的舍弃。我看是落叶,却是对树无私奉献的回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妹妹,这落叶是否寥落,不是因为它们向你诉说了,而是你眼中的落叶是这般。
  这落叶对你很重要吗?”贾琅认真得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