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大观园来了个小厨娘-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奶奶,您这一耽搁,前头的礼都行得差不多了,张真人也出来过了,瞧您这迟得……可以直接去戏楼听戏了。”平儿见了凤姐,上前柔声笑着禀报。
      凤姐丝毫不觉得错过什么,只随意应下,便上前挽了黛玉的手,径直上了戏楼,却坐在东首,与贾母薛姨妈等人遥遥相对。
      柳眉跟在凤姐黛玉等人身后,忍着一肚子疑惑上了戏楼。少时便即开席,黛玉出神听戏,凤姐却时时顾盼,微露些心神不宁。
      却见远远的宝玉坐在贾母身旁,似是从一盘子贺物里挑出了一枚金光灿灿的饰物。虽然远远的瞧不清楚,柳眉却知这该是那枚赤金点翠的麒麟。她想到这里,再看黛玉,只见黛玉在专心听戏,全然不曾注意到宝玉的举动。
      柳眉记得清楚,宝黛两个,自清虚观打醮回去之后,有过一回激烈的争吵,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则摔玉砸玉,闹到不可开交——原因不外乎张真人给宝玉说亲,以及宝玉从这清虚观取了一枚金麒麟回来。
      可是这一回,事情好像很有些不同,张真人到底有没有给宝玉说亲,不知道;而宝玉取麒麟这件事儿,黛玉则压根儿没有留心——是不是这样,两人就不会大吵起来了?
      柳眉一时记起贾母曾说过“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忍不住发呆——宝黛这一对,若是从来没成为这样一对冤家,是不是以后也能少些苦楚?
      正出神之际,忽见鸳鸯脚步匆匆,上了戏楼,凑到贾母耳边说了些什么。贾母顿时一脸震动的表情,立刻转脸向凤姐与黛玉这边看过来。旁边薛姨妈等人也纷纷显出吃惊的神色。
      此前凤姐一直盯着贾母那里,到了此刻,她却施施然地往后一靠,面上一派轻松,透出些得意。
      少时贾母遣了鸳鸯来传讯,柳眉这才知道,原来是北静太妃就在左近,知道贾府在清虚观打醮,便命人来请,邀凤姐与黛玉两人一起过去叙话。
      这偌大的贾府,来清虚观打醮的太太奶奶姑娘这么多,北静太妃只请凤姐与黛玉两位,显是因为刚刚路遇的那一段缘分了。
      贾母听闻北静太妃相请,自然不放心,亲自从戏楼上下来,想要嘱咐凤姐与黛玉两句。见贾母一动,戏楼上的鼓乐立即就停了下来,扮演刘邦的戏子就此立在台上一动不动,颇为滑稽。
      据柳眉自己暗搓搓地揣摩,贾母恐怕自己也很想过去拜会北静太妃的,偏生人家没请,一时只能拉着凤姐的手,连番嘱咐,再命平儿、紫鹃等大小丫鬟一起好生服侍,切记小心说话,万勿失礼。柳眉随着旁人一起点头,接着便上了北静郡王府来接的车驾,缓缓往清虚观左近的一处别院过去。
      *
      说是北静王府别院,柳眉到地方却大乐——咦,这不就是古代农家乐么?
      此处与大观园中的稻香村略有些相似,数间宽敞瓦房院落之外,遍植桑榆槿柘,远处尚有田亩池塘、米稻佳蔬,遥遥无际。只是这里别院中的树木高大挺拔,遮天蔽日,可见北静别院早已经营了数十年之久,并非大观园那簇新簇新的稻香村可比。
      待到别院跟前,北静太妃迎了出来,见过凤姐,又牵了黛玉的手,没口子地连声赞叹,又细问黛玉暑热是否好些了。听闻两人到现在还不曾用过饮食,北静太妃一下子懊恼起来。
      “这……是我想得不周,”北静太妃赶紧致歉,自己也有些悔,觉得请人请得有些孟浪了。“刚刚到这里,也不知厨房是否已经收拾得妥当。真真是太过简慢了。”
      凤姐与黛玉两人连忙谦让,北静太妃哪里肯依,一叠声地去催,却等来了个十分尴尬的坏消息:厨房是收拾好了没错,可是今儿早上随着太妃的仪仗一起出来的厨子,却也中暑了,听说还颇为严重,刚请了左近的郎中过来施针。这别院虽然还有别的帮厨,可是却万万操持不了正式的午间席面。
      北静太妃搓着手,她实实没想到竟会遇上这样的事儿。
      柳眉缩在后头,在心里暗暗评价:哎呀,真是好巧!
      果然,只见凤姐似笑非笑,老实不客气地就推了柳眉出来。
      “好教太妃得知,这个丫头看着年纪小,在我们府里却是做惯厨活的,虽上不了什么大台面,做上几道消暑小菜,却不在话下。”凤姐口舌便给,极力推销柳眉。
      “这……我这此间主人,如何就能劳烦到客人头上?”北静太妃见柳眉年纪小,再者又是贾府的人,心里没底。
      “太妃见笑了,敝府的这个丫头,读过书,也认得些字,于厨事之上,颇有些心得。她年纪虽小,做事却老道。太妃尽可以放心。”这时黛玉竟也细细地开口,一起帮柳眉说话。她吐属文雅,言辞恳切,与凤姐的话一比较,就能听出不同。
      北静太妃听黛玉开了口,才真正对柳眉有些刮目相看起来,当即点头道:“也是,咱们不能都为着一个中了暑的厨子,就一起在这儿耗着!”
      她想了想,转脸对柳眉说:“如今暑热,也不须多做些什么,只捡那几件清淡的菜蔬,随意做两件小菜便是。”算是允了柳眉下厨。
      柳眉略略屈膝应下,立时便有北静王府的仆妇带柳眉下去,七转八转,来到一间独立的院子里。柳眉进来,才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巨大的厨房。
      “柳姑娘,要用什么请尽管用,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吩咐。”仆妇们交代一句,便不再言语。
      柳眉知道大户人家庖厨,有严格分工,仆妇们就算平时会自家炒一两个拿手的小菜,可到了这种场合,却也绝不能越俎代庖。可她,只因为北静太妃一句话,就成了代理主厨,可以全权指挥。
      可是这大热天的……黛玉又略有些中暑,午间席面,做些什么才好?
      到了这里,柳眉可不敢再向系统购买食材了——若被仆妇们发现了凭空多出来的食材,少不了惹麻烦。
      “这些,都是别院塘里自产的?”柳眉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发现了两三口大缸。仔细一瞅,缸里盛着的,正是柳眉想了好久而不可得的东西。
      “就是这些了!”柳眉直起身,已经想定了她想要的夏日午间小席。
      旁人却不明白她的意思,当下就有北静王府的仆妇开口问道:“姑娘,这些材料,会不会做出来太寡淡了?”
      柳眉却眉开眼笑,说:“不会不会!”这话立即被人鄙视了,王府仆妇们心中纷纷给贾府下了考语,觉得自家王府的考究程度,要比同为四王八公之一的荣府高上太多了。
      柳眉不理会这些人的心思,亲自点选食材,并立即将所有工作都分派下去,生火、淘洗、切配……北静王府的帮佣们听她吩咐得头头是道,也不敢小觑,赶紧按照她所说的,忙碌起来。
      “对了,找一个刀功好的帮佣来,替我将这条鱼处理了!”柳眉指着一条刚从塘里网回来的鲜鱼。
      北静王府一名帮佣应声出马,按照柳眉的吩咐,将鱼干净利落地敲晕,然后开膛破肚,去皮去骨,最后将鱼肉剔下来剁成细细的鱼蓉。
      柳眉给这么专业化的帮佣点了声赞,夸奖两句,转过身来到厨房门口,正听见两名仆妇在议论。
      “一会儿王爷过来,怕不是正要撞见荣国府的女眷?”
      “反正太妃会安排,咱们管这许多干啥?”
      作者有话要说:  【勇于自嘲的吃货小剧场】柳眉:别人的任务线就是高大上,竟然还负责拆CP和凑CP。
      系统:那是,成不成功且不论,人家毕竟……
      柳眉:我好像只会拆冰糖肘子!
      系统:……

      第31章 消夏良品水中仙(上)

      一会儿北静王要过来这别院?
      柳眉听见这样的消息,心里陡然敞亮了。
      她早就觉出被北静太妃邀来的这一趟,着实是巧之又巧。到了此刻,凤姐的意思更已是昭然若揭——
      黛玉自从进了荣府,便始终在园子里住着,足不出户,也从来不出门交际,除了贾府这门“亲戚”之外再没见过旁人。如今黛玉总算有个机会,叫外人见见,免得明珠蒙尘,自是好事。
      柳眉随即转身进了厨房,翻了翻灶上正焖着的菽米饭,然后弯下腰,拨了拨灶膛,望着里跳动着的火焰,继续听着壁脚。
      外头的仆妇还在闲话——
      “听说,王爷打算陪太妃在这别院住几日呢!”
      “是呀……”
      “你看,咱们要不要再收拾个院子出来,备着招呼那位在荣府住着的姑娘?太妃对她似是不错……”
      柳眉手中忙活,心中嘀咕:也不晓得这件事,究竟与凤姐的职场任务有什么关系。
      按说这北静王与黛玉这一对,曹公在原著里曾经暗搓搓地牵过一条线:北静王赠给宝玉的一串鹡鸰香念珠曾差一点儿就被宝玉转赠至黛玉手中,却被黛玉掷了没要。
      可柳眉再转念一想,红楼梦未完,八十回后的事,谁也不知道。而她是个只看过前八十回的剧透党,万一凤姐是个重生的,被剧透的内容,比她多呢?
      正在出神之际,柳眉忽听有人在她背后小声议论:“看来荣府的厨娘真是不成!你看她配的那几样材料,尽是些平时不入菜的水草,总算还有条鱼,偏生又剁了做鱼蓉……这能凑出什么像样的席面来?”
      柳眉秀眉抖抖:……你管这叫水草?
      “是呀,都快到这个时辰了,除了菽米,也没见她上灶做什么出来……可这菽米咱们平日里也不怎么吃的!咱们太妃怕是连见都没见过。”
      “是呀,看看荣府,门第差一截,根基配不上……”
      “不过新立了位贵妃而已,终究是欠了底蕴……只要瞅着这厨子的功底就能看出来。”
      “可不是……没的还玷辱了谁呢!”
      柳眉听到此处,“蹭”的一声直起了身——
      现在还真不是想心事的时候,她柳眉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该替黛玉在北静王府怒刷好感度。
      “是时候了,你们几个,过来将灶火烧旺。”
      现今她柳眉身在旁人府里,就无可避免地背负着“荣府”的名头;既然黛玉信任她,出言荐她,她便决计不能给黛玉丢人,就这么简单!
      饶是别院中凉爽,一旦灶下武火一逼,厨房里便热不可当。不少王府仆妇帮厨就此都避了出去。
      柳眉却聚精会神,独自一个在厨房里操持,浑忘了滚滚而来的热浪。
      只用了一炷香的功夫,四冷碟四热炒已经出炉。柳眉捧着手巾擦着脸,走出大厨房,招呼众人,“可以开始上菜了!”
      这么快?!
      这速度就先震住了北静王府的下人,众人望着新鲜出炉的菜肴——
      明明只是四冷碟四热炒而已,算不得丰盛,可是看着菜品那清爽的色泽,闻着那阵阵而来的香味儿,就是叫人于炎炎暑意之中,忍不住觉出腹中饥饿来。
      “等等,这盛器不行!”柳眉阻住了提着食盒、准备开始装盘走菜的王府仆妇,“换另外这些盛器!”
      柳眉朝她事先在厨房中挑选出来的罐罐碟碟一指。
      “柳姑娘,你确定要用这些个上菜?”
      王府仆妇们更是不懂了,“我们太妃可是常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些盛器会不会太粗糙了些……”
      “太妃不喜,自然算我的,怪不到你们头上!”柳眉拍着胸脯保证,“快点儿吧!别叫上头等急了!”
      仆妇们互相望望,终于动手,将这些一起盛在柳眉亲自指定的食器中,装入食盒,往正院里送。
      柳眉气定神闲,继续留在厨房里忙碌。
      未久,就听见外头脚步声急促,一名早先质疑过柳眉厨艺的仆妇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柳姑娘……”
      “太妃传……嗯,请你去……”
      “要我解说那菜肴都是些什么,对不?”柳眉手中,事先经过调味的鱼蓉,正被挤成丸状,一个接着一个跳入滚开的锅内,载沉载浮,成为一样大小形状的鱼圆。
      “是呀!太妃说味道甚好,看着也新奇,可就是想听姑娘说说来历……”
      柳眉手下不停,说:“现在可不行,我这里还有两个热碗——”
      四冷碟四热炒外加两个热碗,是一道午间简席的最低标准。这名王府仆妇也知道得很清楚,可偏生上头太妃又催得紧,当下搓着手,站在柳眉身旁,不知该怎么回才好。
      这时候另一名管事娘子匆匆赶到,开口就说:“柳姑娘,您先在这儿安心忙吧……”
      柳眉转头挑眉不解:这是不用她解说了?
      “没想到,你们府上的那位林姑娘,才真真是个讲究的,”管事娘子忍不住叹道,“不仅样样食材都认得,还给太妃讲了好些与菜色有关的诗文典故,不止太妃,连我们都听住了……”
      “没想到这天下,竟有这样聪慧的人儿。”管事娘子一扭身,“柳姑娘您先忙着,我赶着回正厅上听林姑娘说典故去。”
      柳眉闻言怔了怔,继而大喜。
      误打误撞,这真是误打误撞啊!
      可这虽是误打误撞,效果却出奇地好——
      这次为了在北静王府刷好感度,柳眉选择了不走寻常路:眼下暑热难当,一到这种时候,人人难免胃口消减,不思饮食。所以柳眉特特选了些消夏解暑、看着就清爽的材料——水嫩水嫩的红菱、一指粗的藕带、新上的马蹄与鸡头米、刚刚长出嫩叶的莼菜,以及正当时令的茭白。
      这几样,样样都位列江南人称的“水八仙”,又称“水八鲜”。
      柳眉用来烹饪的手法也极尽简单淳朴之能事,要么是用滚水一烫便即上桌,要么是武火快炒断生调味,总之就是尽全力锁住材料的水份与鲜甜。
      然而这些材料,在京中却并不常见,以至于这北静别院在塘里植了不少,甚至都已经被从塘中捞了上来,那些久居京中的王府仆妇却并不知该如何入菜。
      可黛玉是姑苏林家人,又在扬州住了许久,又怎么不晓得这些?
      柳眉想起黛玉,心里忍不住偷笑:那位,怕也是个藏得很深的吃货。
      黛玉平时于吃食上极其不上心,当然这也多半因为贾府厨房送去的饮食,不怎么合她胃口。可是柳眉却听紫鹃说起过,其实黛玉见到合胃口的,就会略微多动几筷。而黛玉平时也毫不掩饰自己口味与旁人不同,就如那暹罗贡茶,贾府无一人喜爱,独黛玉说好。
      这次柳眉用黛玉的家乡食材做了这样一道席面,自然勾起黛玉无限乡情——加上她满腹诗书,自然妙语如珠,令北静太妃尝着新鲜的同时,也听得兴味盎然。
      少顷,柳眉亲自领着两名仆妇,提着盛有那两个热碗的食盒,来到正厅上。
      北静太妃正与黛玉和凤姐两人围一桌而坐。
      这桌子,并非寻常方桌,乃是一枚巨大的黄杨木根打磨而成,桌面上木纹宛然,只是打磨光滑,甚至连清漆也未上,透着满满的天然野趣。
      桌上摆着的四冷碟四热炒,却是用粗陶碟盛着,而非高门大户里常用的精致细瓷。偏生就是这粗淘碟,搁在这张黄杨木桌上,再衬着厅外别院里的绿树桑麻,便显得格外和谐。
      柳眉一转身,就要去身后的仆妇那里将两个热碗取出来。
      “眉儿你快来!”却是黛玉先行出声招呼柳眉,“太妃可是将我问住了。”
      黛玉笑着,指向桌面上一道酸甜藕带,“这其余几样我都认得,唯独这样,不止材料新奇,味儿也新鲜。”
      凤姐也索性挟起一条来,望着藕带截面那又细又小的细孔说:“瞧这样子,明明就是还未长成的小嫩藕,可这怎么想出来的,竟吃这么小的藕。”
      北静太妃也接口,说:“尝起来又脆又甜,与那又大又沉的大粉藕比起来,根本该是两种吃食吧!”
      柳眉笑着回答:“回各位的话,这叫做藕带,确实是莲藕的嫩根,只在五月间出产,至多一旬,立即变老,就得不了这种风味。”
      这道酸甜藕带是柳眉最为得意的一道热炒,除了火候极其精准,完全衬托这藕带的脆嫩以外,所调的口味正是后世闻名的荔枝味,入口酸、回口甜,极是鲜香开胃。
      北静太妃闻言笑了起来,说:“这丫头也伶俐,这是在提醒我,定须多吃几筷,一年就吃这一回,过两天便吃不到了呢!”说着众人都笑了起来。太妃却不动筷,反而好奇地探头望着柳眉身后的食盒。
      “这新上来的是汤么?”
      “回太妃的话,是两个热碗,一个是莼菜鱼圆羹,另一个是红焖茭白。”
      听见莼菜鱼圆羹的名字,黛玉已经忍不住先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  水八仙:茭白、莲藕、水芹、芡实(鸡头米)、茨菰、荸荠(马蹄)、莼菜、红菱;季节原因,这里只写了六种。两年前曾经在湖北吃过一次藕带,至今难忘——其实酸辣味的更好吃,可惜红楼里通篇没提过辣椒这种神奇的调味。
      红楼里明确写到这几种水生植物的有:莲藕、鸡头米、红菱这三样,所以柳眉也算是完成了一点点任务,任务条小小幅地推进推进——

      第32章 消夏良品水中仙(下)

      莼菜鱼丸羹盛在一只青釉陶罐里,由柳眉小心翼翼地捧了出来。
      陶罐里莼菜碧绿,鱼丸雪白,煞是好看,汤面上却不见半点油星儿。汤里的莼菜一朵一朵,极像是刚生的嫩荷叶,偏又小巧别致,两侧紧紧地卷起来。这莼菜叶背生就一层薄薄的琼脂,入口滑润,嚼之却又爽脆,兼之清热润肺,是消夏去暑的佳肴。
      北静太妃只看了一眼,惊奇地叹道:“这一眼望过去,就跟将整个荷塘搬上了桌似的。”一句话出口,周围的王府仆妇莫不掩口而笑。一直侍奉在太妃身边的管事娘子忍不住也笑道:“太妃说得极是,我们闻到这香气,也觉得和在水边相仿佛!”
      柳眉见到黛玉微笑,就知她想说什么。
      黛玉果然开口,又讲起一个典故:早年间有个姓张的文人在北地做官,见秋风起,便思念起南方的莼菜羹、鲈鱼脍,只说了一句“人生贵得适意尔”,就翩然辞官回家乡去享用莼鲈去也,一时便传为佳话。
      一时黛玉说起“莼鲈之思”,神色间终于流露出些黯淡:想她羁旅数千里,孑然一身,南方故乡却似遥不可及,陡然见了故乡食物,自是涌起思乡愁绪,万难派遣。
      正在这当儿,只听凤姐笑道:“这可了不得!”
      “亏我们来得早,犹能在太妃这里尝到这新鲜的莼菜羹——若是真等到秋风起,这里的莼菜岂不是早就被慕名前来的人们抢了去?”
      一语出,北静太妃忍不住指着凤姐,“嗤”的一声笑了出来。
      黛玉一时也浑忘了乡愁,用帕子掩口微微而笑。
      凤姐却兀自一本正经,指着新上的两个热碗,说:“好在我是个俗人,不晓得这荷塘儿搬上桌到底该如何享用,就只好指着那一碗红焖肉……”
      适才柳眉说得清楚,另一个热碗,做的乃是红焖茭白——茭白切滚刀块下锅红焖,以旧年的火腿煸油提鲜,红焖时火腿便弃置不用。待茭白焖好,无论是品相还是香气,都有点儿像肉,但其实呈上的却依旧是一道素菜。
      众人见凤姐如此说笑,更是乐不可支,管事娘子笑得握着嘴说:“奶奶还不快尝尝这肉味如何?”
      凤姐一点儿也不笑,竟真从布菜的仆妇那里接过一块,送入口中,细细品鉴,片刻后摇着头说:“唉,太妃早晓得我是俗人……”
      众人闻言都是愣了。
      “……这一道素菜,也非要做成红焖肉的样子来,”凤姐流露出委屈的样子,“只吃到最后,口齿留香的时候才惊觉这原来不是肉,太妃您这是成心哄我吗?”
      厅中更是一片笑声,北静太妃闻言笑得险些将手中的半碗汤合在身上,管事娘子赶紧上来接了汤碗。太妃缓了片刻才笑指着凤姐说:“人都传你最是精乖,猴精猴精的,今儿个我才是真真见识了,这三句话一说,便让我笑得喘不上来气——这红焖’肉’,难道不是你家的厨娘做的?”
      凤姐这时候神情依然自若,起身向北静太妃略福了福,说:“太妃,我是您小辈,不过说一两句笑话,让您笑了笑,也免得一会儿积了食。若有什么得罪的地儿,太妃千万看在您比我长着辈分的份儿上,不要跟我计较……”
      一番话说出来,厅里自然又是一阵大笑。
      柳眉见时辰差不多,便悄悄地招呼王府仆妇将菽米饭也一起呈了上去。太妃吃着觉得新鲜,配着一众脆嫩的热炒时蔬,这更带嚼劲的菽米饭便也似乎格外相称。
      “这是什么米?我怎么好似从没见过似的?”北静太妃望着手中以陶碗盛着菽米的发问。
      黛玉却见过,“这是菽米,原本是山野乡民所食之物,后来食的人少了,便也金贵起来。可今日在太妃这座别院里,唯有这菽米饭,配上这院、这屋、这桌、这佳肴……才是浑然天成的山林之趣。”
      北静太妃望着黛玉笑道:“别总给太妃脸上贴金了啊!要不是你们家的厨娘救场,咱们几个现在就是瞪着眼空着肚子喝着茶啊!”
      凤姐也跟着开口:“太妃别笑我这俗人肚内没墨水,我记得有句诗叫做什么什么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太妃这座别院,真真就是难得的田园气象,令人早将那宅院里的烦人事儿都忘了。”
      太妃与黛玉都笑,黛玉说:“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柳眉在一旁心想,话说凤姐想起的这句诗,其实下文恐怕更应景些——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北静太妃听闻,却眼望着黛玉,由衷感慨了一句,“说起故人,林姑娘,令堂在世的时候,大家都是极相熟的闺中老友,偏生她成婚后随令尊南下,一晃便是十数年,大家这才渐渐失了音信……好不容易你来了京中,我却到今日才有缘得见……”
      黛玉听见北静太妃提起父母,赶紧起身听着,双眼却微微红了。
      北静太妃忍不住再叹一句,“既是故人,万万没有不彼此照应的道理。今日世荣过来,我定要好生吩咐他,以后你在京中,也算是多一门亲眷,逢年过节大家可以时常走动。”
      凤姐立即露出一副“那感情好”的表情。
      可黛玉听了,却微微有些紧张。
      北静太妃是何等样人,立即瞧出端倪,当即笑道:“知道你们高门大户的姑娘守礼。世荣过来本是要陪我在这别院里住上几日,一会儿他过来,自是先要他回避。”
      黛玉闻言,这才轻舒了一口气,谢过太妃。
      大家又说起贾府在清虚观打醮,太妃便准备下帖子相邀,隔日便邀贾母等人一起过来在这别院小聚。
      柳眉便只是候在紫鹃身后,暗中观察,只觉北静太妃对黛玉好感度爆棚。她自然也成就感满满。
      “去外头大路上守着,等王爷回来先说一声,就说太妃在招待荣府女眷。”管家娘子当即走到正厅外头吩咐下去。
      不一会儿,王府仆妇却略皱着眉头过来回报:“王爷还未到,但是别院来了一名年轻的公子,说是贾家的公子,过来接他家嫂子和……妹妹的。”
      柳眉一听就知是宝玉,听着他这么说话,柳眉自忍不住心头冒火。
      宝玉关心黛玉是没错,可这么在人前说话……他这是在想啥呢?
      太妃听了,还未及开口,凤姐已经先递了柳眉一个眼色。
      柳眉立即精准地领会了凤姐的意思。她马上说:“待我去看看去,别是两下里说混了,说成是咱们府的二姑娘、三姑娘她们也在这里。”说罢,她转身就往别院外头走去,凤姐爽利的声音则立即在身后响起——太妃面前打圆场这件事,自然由凤姐包办。
      到了别院门口,果然见宝玉骑在高头大马上在门房处候着,旁边茗烟牵着马缰。
      “眉儿?”宝玉见了柳眉便大喜,“凤姐姐和林妹妹在此处可好?”神情殷殷,没有作伪,真正是在担心那两位。
      可是,宝玉这满口子姐姐妹妹的,这回连凤姐都给拉下水。
      柳眉鼻子很灵,登时嗅出宝玉身上有点儿酒味,大约是中晌曾小酌了几盏,借着酒劲儿就这么由茗烟一个人陪着,偷偷溜出来找凤姐与黛玉了。
      拜托!这可是贾母亲自将凤姐和黛玉送出清虚观来的,这里又有北静太妃坐镇,如此光明正大的事情,偏生宝玉一个人独自跑到这里来接姐姐妹妹,反倒让两下里都尴尬起来了。
      柳眉的秀眉便抖了抖,她抬眼望着宝玉那张颜值超高的暖男面孔,心里一百个一千个不待见起来。
      宝玉,打岔你真会挑时候啊!
      看着这情形,柳眉便暗暗发急——怎地北静王就不早点儿来的呢?
      不对不对,最好北静王慢点儿来,待她先将宝玉支走了再说。
      柳眉心里忍着气,无视了王府仆役奇怪的眼神,向宝玉好言解释。可无论柳眉怎么费口舌,宝玉就是不肯走,一定要等到他的凤姐姐和林妹妹才行。
      僵持片刻之后,别院外的道路上起了些动静。远处烟尘渐起,只听蹄声的的,数骑转眼奔至眼前。
      不会就在这别院门口,两下里就撞个正着了吧!柳眉心里暗暗发急。
      “咦?”她探头看看,发现官道上奔行而来的,当先一位,服色鲜亮,却并不是那位郡王本人。
      这时候宝玉坐在马背上转过身,定睛看了许久,终于也认出了来人,登时浑身一抖,翻身下马,对来人抖抖索索地行礼:“见……见过忠顺亲王……殿下……”
      是的,来人正是皮皮虾亲王……不对,忠顺亲王大人。
      柳眉刚刚在肚子里纠正了这个称呼,就觉得一对森冷的目光朝自己这边转了过来。
      作者有话要说:  西晋年间,张季鹰在洛阳,见秋风起,便思念起故乡美食,于是感叹道:“京城套路深,我要回农村”。遂辞官还乡,留下一段有关吃货的佳话。

      第33章 好奇害死猫(三章合一)

      忠顺亲王世清疾驰至北静别院门前, 翻身下马, 来到宝玉与柳眉两人跟前。
      “你……不就是那位鸿顺楼的厨娘?”
      “是……她是鸿顺楼的厨娘……”柳眉还未开口, 宝玉倒先颤着声音替她答了。
      柳眉心里还在奇怪,那天在鸿顺楼, 她虽然见到了宝玉, 可宝玉却从没有正面见过她。宝玉应该不知道她在鸿顺楼的所作所为才是啊!
      片刻之后,柳眉才明白,其实无论忠顺亲王问他什么,他都会答“是是是”“对对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