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海上马车夫-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年开春就是戌辰年,正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时间,紧接着就是殿试,正式莘莘学子们苦尽甘来的一年。”

邓浩楠楞了一下,问道:“你是说科举?”

冯邵延点点头,跟邓浩楠大致解释了一下。邓浩楠结合他的认识,基本上听得懂。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在丑、辰、未、戌年于京师举行。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乡试中式的举人。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考试的内容和程序基本上和乡试一样。因为会试是比乡试更高一级的考试,明统治者对它更加重视。所以,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增加了一倍。主考、同考一级提调、监试等官,都由级别较高的官员担任。举人入场时的搜检,在明初较宽。朱元璋曾说:“此已歌鹿鸣而来者,奈何以盗贼待之?”所以,搜检之法时行时不行。到了嘉靖末年,举人挟带的情况日益严重。1565年,嘉靖“使命添设御史二员,专司搜检,其犯者,先荷校(戴枷)于礼部前一月,仍送法司定罪,遂为厉禁”。对此,沈德符颇有感慨。他说:“四十年来,会试虽有严有宽,而解衣脱帽,一搜再搜,无复国初待士体矣。”

会试的录取人数,明初没有定额。最少的一次,只有三十二人,最多达到过四百七十二人。名额说的增减,“皆临期奏请定夺”。成化是一年(1475)以后,一般取三百名,有因题请及恩诏而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属于特殊情况,并非“恒制”。

明代初年,礼闱取士,部分南北。洪武三十年(1397),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任会试主考,录取了宋琮等五十二人,全部是南方人。发榜之后,北方考生不服,说考官是南方人,如此取士是偏袒同乡。朱元璋知道后,非常生气,派侍讲张信等十二人复查。又有人说张信使在刘三吾的指使下有意将水平不高的卷子送给皇帝审阅,朱元璋听了更加生气,将白信蹈、张信处死,刘三吾年老免死,充军边疆。朱元璋亲自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六十亿人,全部是北方人。当时人称之为“南北榜”或“春秋榜”。但是,事过之后,并没有对被录取者的籍贯作出什么规定。直到洪熙年间(1425),仁宗朱高炽才命杨士奇定南北录取名额,男人占十分之六,北人占十分之四。宣德(1426——1435)、正统(1436——1449)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在一百个名额中,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景泰(1450——1456)初年,曾一度飞出这个规定,但不久又恢复了。以后虽然比例有一些变化,但“分地而取”的原则却没有改变。

殿试,是明代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因考场在奉天殿或文华殿而得名,凡是会试中式的人都可以参加。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廷试。殿试的时间,按科举成式的规定是三月初一,从成化八年(1472)起,改为三月十五日。

殿试的内容很简单,仅试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拟,并在考试前一天呈请皇帝圈定。殿试以一日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完卷后,受卷官以试卷送弥封官,弥封毕送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就是主考官,所以评阅试卷的人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从进士出身的高级朝官中选拔。按照明初的规定:“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在一天当中,人数不多的几个读卷官要评定几百份试卷。读卷官的任务,只要是在试卷中挑出三份卷子,以便确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其他分等定名次是无关紧要的。

明代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二、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当时士大夫又通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有明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洪武年间的许观(后复姓黄)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发榜后,皇帝赐诸进士宴于礼部,称“恩荣宴”。接着,这些进士们就分别被授予官职了。

当然了,明朝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极进行。

至于乡试,邓浩楠也只懂得秀才之类的。因为他就喜欢秀才遇到兵的那种感觉。

不过,乡试别看是最初级的,但是也是最毒害人的。将一个个的文人变成了书呆子,这当然是乡试的功劳了。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又称乡闱,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的地点,在南、北京府和各布政司驻地。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此外还有负责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巡绰监门、搜检怀挟的官员。

考试分为三成: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场考试,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考生入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不许挟带。入场后,每一名凯胜由一名号军监视,防止作弊。黄昏时交卷,如果没有作完,给蜡烛三枝,蜡尽还没有完卷,就要被扶出考场了。考生交卷后,经过弥封、誊录、对读等程序,然后送主考、同考批阅。批阅的时间,名义上是十天,但是,真正用在批阅上的时间不过三四天而已。因为试卷很多,不能遍阅,试管往往“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如果第一场所写的三篇《四书》义得到试官的赏识,就可以中式,成为举人了。

乡试的录取名额,是由朝廷决定的。洪武十七年(1384),诏“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洪熙元年(1425)规定了名额,各考区从十名到五十名不等。后来逐渐增加,明朝后期,南北直隶增至一百三十余名,各布政使司的名额也大大增加了。

冯邵延说道:“今年的秋闱过后,中的学生基本上都等着参加明年春会试,因此很多学子都没有直接回家,这些学子中,大部分都不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大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邓浩楠看着冯邵延,突然道:“你是说让我资助他们?”

第三卷 怒海争锋 第256章 火烧眉毛

第256章  火烧眉毛

邓浩楠急需拉拢文官集团。但冯邵延出的主意却是挖人家的墙角。

好吧,那就挖文官集团的墙角吧!

邓浩楠点头同意,冯邵延旋即动用人力在京城东郊外购置了一处大型庄园,广布房舍招纳学子入住。

邓浩楠提笔亲点“聚贤庄”,正式拉开了挖文官集团墙角的序幕。

由于聚贤庄的一切都是免费的,即将参加会试的全国各地的学子们大多数都是贫寒之家,因此纷纷带着行李跑到聚贤庄混吃混喝。

当然,他们知道是邓浩楠给他们提供的读书环境,因此还是十分感激的。

聚贤庄的建立,使得参加明年会试的学子一大半都被网罗过去了。这些可都是未来大明的花朵,京师的各个党派官员们纷纷引起了警觉。

这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情况,根本瞒不住人的。

黄府内,礼部尚书李国急忙前来找黄立极商议。

但黄立极听到后,却是满脸的不在意。

“让他折腾去吧!”

“可是这聚贤庄网罗了一大半的学生,都是参与明年会试的,这里面将会有几百人将成为我大明的官员,如今邓浩楠明显就是挖墙脚来了。”

黄立极笑道:“你怕什么?我们的学生难道还能被他抢走了不成?”

李国担忧的道:“可是邓浩楠财大气粗,对那些学生们可是又给钱给粮,还提供住宿,缺什么给什么,这些人将来做了官。岂不是都成了邓浩楠的人了!”

黄立极扑哧一笑,道:“你呀!我看你是老糊涂了!邓浩楠一个小嫩青能折腾个啥呀?”

李国不赞同的说道:“以前所有人都说他蹦的不几天的,现在怎么样?他蹦跶到了辽国公的位置上了!”

一提辽国公的事情,黄立极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个结果。向来忌惮邓浩楠崛起的皇家,怎么就突然间改变了态度了呢?

黄立极怎么都想不通,因为他根本就不敢想像邓浩楠会和皇后关系十分密切。

然而,眼下已成事实,再抱怨也没用了。

“勿需担心!”

黄立极哼了一声,说道:“要知道你是礼部尚书,会试的主考官。老夫是吏部尚书,统管他们的分配。邓浩楠对这些学生再照顾,到头来这些学生还得拜在你我的门下,除非他们都不想做官了!”

一直以来,大明的科举考试就是各党派拉拢人手,培植新鲜血液的工具。这些经过科举出来的学生,虽然名义上都是天子门生,但也只是个形式。殿试不过是给皇帝走个过场,让皇帝相信天下的官吏都是他的门生,方便皇帝统治而已。

对于各党派,关键还在于会试。因此谁是会试的主考官,那么通过会试后的书生便是他的学生。同时,吏部的任命过程中,这些学生拜在吏部尚书门下的便会有美差的官做,否则就会被分配到鸟不拉屎的地方。

掌管吏部和礼部,历来是大明帝国党争的源头。当然了,以前都是各个尚书大家轮流做,因此各党派之间实力都比较平衡。但是自从东林党倒下后。天启皇帝不理朝政,黄立极一党一直把持着礼部和吏部,使得他们有机会做大。

这就跟当初张居正时代一样,皇帝不理政,内阁大臣人事变动停止,使得张居正始终是首辅大臣,造成了张居正一党的独大。

李国想了想,确实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邓浩楠根本无法插手科考,这批学生还是他们一党的。

这件事情放下,李国又问道:“皇太极改国号称帝了!”

皇太极称帝的动静很大,很快就传到了北京,国朝为之震动。

黄立极冷哼一声,道:“吃了败仗还敢称帝?简直猖狂之极!”

李国点头道:“由于辽东军停止了攻势,皇太极得以喘息,因此偷偷派出精锐人马西征蒙古各部,结果大获全胜,漠东和漠南蒙古各部都投降了皇太极,使得皇太极底气又足了,这才敢称帝!”

黄立极眉头拧到了一起,突然道:“邓浩楠为何要停止攻击呢?”

李国冷笑一下,道:“满清一天不灭。朝廷就需要邓浩楠来御国门,这也是邓浩楠可以在京师逍遥的保障!”

“话虽如此!”黄立极静下心来,想了想说道:“可我们已经裁撤了辽东巡抚,整个辽东都给了邓浩楠了,他没有理由还留着皇太极!即使皇太极被灭,朝廷也没有能力去管辽东的烂摊子,邓浩楠完全不用担心才是!”

李国想了想,猜测道:“那就只有一个原因,邓浩楠还不足以灭掉皇太极!”

“不!”

黄立极摆摆手道:“辽东军不论数量还是实力,都超过了皇太极,灭了皇太极完全可能!”

“那他到底想要干什么?”

黄立极摸着胡子想了老半天,道:“搞不好要变天了!”

“变天?”李国摇摇头,满脸的不信。

“要说邓浩楠在海外称王称霸可能!但他身为大明臣子,如果没有正当理由,很难进关的!”

“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

黄立极苦笑道:“这次他顺利的进位辽国公,老夫总是感觉道哪里不对劲儿,可是一时间又没有头绪!”

李国说道:“为了以防万一,我还是认为不能让辽东军闲着,尽快让他们出征满清!”

黄立极点点头,道:“这是个好办法!让邓浩楠把精力用到外面,国内就安稳了!”

黄立极思考了一番,然后让李国安排人上奏折,同时透露给顾秉谦等督御史们,让他们继续煽风点火,让邓浩楠尽快剿灭满清。

奏折到了内廷,自然就被司礼监留中不发了,同时第一时间也通知给了邓浩楠知道。

靖海侯府已经改换了门庭,原本邓浩楠以为只换个牌匾就可以了。不曾想侯爵和公爵的差距相当大。礼制更是不同。原本的靖海侯府扩大了一倍,府门也比原来的宽了许多。

将近年底,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但凡是能有点关系的,都会托人请求拜访辽国公府。除了邓浩楠是个手握重兵的大军阀外,跟重要的是邓浩楠眼下是京城里的大红人,大功臣,踮一下脚京城都会震一下的主。所有人都想巴结邓浩楠,因此这原本该很冷清很威严的国公府大门,如今也变成了车水马龙的闹市了。

大冷天儿的,国公府门口停了十几顶轿子。不管是京官也好,外放的官员也罢,到了这里来的都是想图个前程。不过,比起在吏部门口排队的官员,到国公府外等候的大多数都是有头有脸的,因为他们的小辫子被邓浩楠给抓住了,不得不跑过来表忠心。

有道是宰相门前七品官,这邓浩楠的国公府门前的家丁可比七品官大多了,什么巡抚、布政使、锦衣卫的,到了这里除了规规矩矩的上门敬之外,这些家丁在任何官员面前,都是见官大一级。

话说,等待排队的人群里有个安远知县沈克封,他是奉江西巡抚洪瞻祖的命令前来京城报告江西白莲教情况的。但这个沈克封屁股不干净。把柄落在了辽东都督府江西情报站站长手里。于是乎,沈克封便倒向了邓浩楠一方,帮助辽东都督府打探白莲教的情况。

这次奉命进京向兵部汇报,沈克封决定先要道国公府拜访邓浩楠,先给主子请安,顺便看看能不能混个前程出来。

可是一到国公府门前,他顿时傻眼了。在他前面排队的还有不少大官,最低也是四品大员。可他一个七品县令,排了一天也每排上号。

帖子递给门房了,想走也不敢走了,只好干等着。

这时。四个轿夫抬着一顶轿子,踩着雪地咯吱咯吱的走来,直接停到了国公府门前。

沈克封定睛一看,轿子里下来一个容颜俏丽的女子,手里提着一个食盒,看衣着好像是丫鬟打扮。

这俏丫鬟正是皇后身边的女官小茹,穿普通丫鬟的便装出宫,来国公府给邓浩楠的夫人送些东西,先处处感情。

等候排队的官员们不知道来人的背景,一大群男人急忙挡住了小茹的去路。

“小姑娘干嘛的?”

“要你管?”

“哪位大人家的?要知道先来后到,到后面排队去!”

“让开!”

……

沈克封眼贼的很,已经看到门房的人急匆匆的出来,立刻判断出小茹不是一般的人。于是趁着众人拦挡小茹的当口,沈克封急忙跑上前去,将众人推开。

“大胆!”沈克封大喝道:“谁你们都敢拦?”

沈克封大喝顿时将一干官员们懵住了,连小茹自己都惊讶万分。

“甭理他们!您里面请!”沈克封急忙弯腰给小茹护驾,拦挡着其他官员。

小茹点点头,送给沈克封一个微笑。

这时,门房的家丁们已经出来了好几个,急忙将一众官员们喝止。

“原来是小茹姑娘来了!快里面请!”

小茹经常来这里,因此门房的家丁们都知道,急忙请她进去。沈克封暗道自己把对人了,急忙跟着小茹的身后就想进去。

“站住站住!”一个家丁揪住沈克封的官服,像拎小鸡一样把他这个小老头拽住了。

“我们一起的!”

“……”

够无耻的!

几个家丁翻翻白眼,暗道这家伙厚黑学倒是很精深。

小茹扑哧一笑,道:“这个小芝麻官还挺上道的,你们照顾他一下吧!”

小茹发话了,几个家丁自然要给面子。

“我是安远知县沈克封,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求见辽国公大人!”

沈克封见小茹说话的口气,就知道她的背景很大,于是急忙报上名号,好让家丁们心中有数,因为他们手里有沈克封的拜帖。

“一个小小知县,有屁大的事情?还十万火急?”

家丁们撇撇嘴,显然不相信他的话,毕竟来求见邓浩楠的每个人都说自己十万火急。

“白莲教!”沈克封急忙脱口道:“有白莲教的消息了!”

白莲教?

一听这话,几个家丁顿时神色严肃了起来。他们虽然不懂什么政务大小轻重缓急。但是却知道他们的主人经常提起白莲教的事情。

“等着!”

几个家丁对视一眼,其中一个快速回去禀报。

国公府很深,即使快速禀报也废了半炷香的时间。

“沈克封!”

“下官在!”

“国公大人要见你!跟我来!”

沈克封听罢,顿时高兴的要命,跟着家丁进府的同时,回头瞪了所有人一眼。

小样儿都学着点儿吧!

“喂喂!我们是一起的!”

其他官员纷纷拥了上来,想要套关系进去,不过却被家丁们挡住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沈克封得意的进去。

几个官员无不垂头丧气,他们等了好久,偏偏让沈克封给插队了。不过,沈克封却是交会了他们一手,这些等候的官员们纷纷盯着从国公府出去的家丁丫鬟,纷纷套近乎,很多人因此而得到优先通报。

※※※※※※※※※※※※※※※※※※※※※※※※※※※※

邓浩楠在书房直接接见了沈克封,因为邓浩楠正在跟冯邵延和董楠等人商议事情,听到家丁报告江西安远县令紧急求见,提及了白莲教的事情方才临时停止。

沈克封进来后,很是拘谨,书房内的人他都不认识。但看到正座上的邓浩楠时,立刻施礼。

“下官安远知县沈克封参加辽国公大人,给国公大人请安了!”

“起来吧!”邓浩楠看了看沈克封,说道:“你从江西来?”

沈克封急忙回答道:“下官奉命进京向兵部尚书王洽王大人报告关于江西白莲教的事情!”

邓浩楠点点头,问道:“那你向王大人汇报过了?”

“还没有!”沈克封回答道:“下官久慕国公大人威名,从江西赶来京城后,一心想着目睹国公大人威容,因此下官一进城就先来到国公府了,顺便将江西白莲教的事情向国公大人汇报一下!”

邓浩楠点点头,明白了沈克封的来意。明显就是来向他表忠心的,邓浩楠心道这家伙倒是挺上道的!

“那就说说吧!”

沈克封领命,急忙将他知道的事情一并说了出来。邓浩楠也通过沈克封的话,得知了很多历史上不知道的事情,当然更多的还是震惊。

白莲教的总舵在凤凰城,当然不是辽东的那个凤凰城,而是江西凤凰山下的凤凰城。白莲教几乎已经控制了整个江西,教众分布在周边各省,不下百万,核心兵力沈克封并不清楚,只是估计在二十万左右。

“怎么会有这么多?”

邓浩楠扒拉一下手指头,在他的印象里,明末的赣南起义并不起眼,至少没有李自成、张献忠那种规模。可是如果按照沈克封所说的,一起兵就是二十万,拐带百万,这在明末历史上应当算很厉害的叛军了,比李自成牛叉多了。

“大人有所不知!”沈克封说道:“原本白莲教核心教众并不多,可是前段时间从南面突然来了十来万人马,听说是原来的潮帮加入了白莲教。”

“潮帮只有五万人马投奔过去!哪有你说的十来万人?”

沈克封惊讶的说道:“原来大人早就知道,下官的意思其实就是白莲教现在兵力十分强大!”

邓浩楠点点头,问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平定白莲教的叛乱吗?”

沈克封摇摇头,道:“大人,下官可是没有那个本事,不过下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知了一些白莲教据点的情报,可以说给大人听!”

邓浩楠点头,示意沈克封说出他的情报,同时秘书官已经开始记录沈克封说的话,以便日后核对矫正。

从沈克封的嘴里,邓浩楠知道了问题的复杂性。

自明中叶以来,由于险恶的地理生态环境和长期的社会动荡,赣南乡村居民自发地构筑大量用于军事防卫的乡村围寨,于是形成广泛而持续的筑寨建围运动。伴随着乡村围寨的构筑和乡族武装力量的崛起,乡族势力尤其是宗族的力量得到不断的发展,并日益地军事化和割据化,逐渐成为乡村社会中非常成熟的支配力量。

乡村宗族构筑围寨,“聚族自保”,直接地导致“聚族而居”聚居聚落的形成,聚居宗族也得以强化,这展示了赣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宗族发达并与村落重叠这一普遍而显著的社会人文现象的历史形成过程。

明以来,在包括赣南在内的整个华南地区的山乡村落之中,宗族组织非常发达,乡族势力异常强大,而且它们通常与村落明显地重叠在一起,形成普遍的宗族聚居聚落。

江西各县“封建的家族组织十分普遍,多是一姓一个村子,或一姓几个村子。而从明时期出现在华南地区的山寨、土堡、土楼、围城、围屋等乡村围寨人手来考察和探讨宗族与聚落之间的历史关系,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因为宗族组织或乡族势力常常是依托这些具有浓厚军事性质的乡村建筑而形成聚居聚落和地方割据的。

明时期的赣南地区,包括江西南部的赣州府和南安府,计有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龙南、定南、长宁(即寻乌)、宁都、瑞金、石城、大庾、南康、上犹、崇义等16县。这一地区位于赣江的最上游,与闽西、粤东粤北及湘东南等省边区相邻接,其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余为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是典型的山区。

迄至明初,这一地区仍是人烟稀少,地理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边陲社会的色彩特别明显,明初大学士杨士奇(1365—1444)曾这样描述:“赣为郡,居江右上流,所治十邑皆僻远,民少而散处山溪间,或数十里不见民居。”

应该说,这种地理生态环境构成了整个华南边界山区的一个共同特征,同时也是明时期这一地区长期动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广大的赣南山村之中,明末时期出现了许多称之为“寨”、“砦”、“城”、“围”、“围寨”、“围屋”、“土围”的乡村建筑(本文通称之为“围寨”)。

这些乡村围寨的兴起和发展,与明时期的社会动荡直接相关。大概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开始,大量广东、福建的流民流寇,即所谓的“广贼”、“闽寇”、“闽广流寇”不断向赣南山区流扰,造成这一地区巨大的社会动荡。“寇乱”在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达到高潮,并持续到万历初年才平息下来。

面对这种“寇乱”形势,赣南各地乡民纷纷构筑各种军事堡垒,防御寇盗,保卫家园,从而揭开了明清时期赣南乡村居民筑寨建围运动的序幕。

正德、嘉靖年间,在南安府大庾县境内,当地乡民构筑了一系列类似于府县城池的围城: 新田城,在(大)庾北四十里,嘉靖四十四年 (1565)乡民具告申详院道给官银,及各民捐资筑建, 周围一百一十七丈,东西二门。…… 凤凰城,在新田城五里,近凤凰山,故名。嘉靖 四十四年(1565)乡民建……计周围二百六十丈,厚 一丈,高一丈六尺,门三,上有楼三。…… 杨梅城,在凤凰城西十里杨梅村,嘉靖四十四年 (1565)乡民建,计周围二百五十丈,高一丈七尺,东 西皆民池塘,北近官溪。 小溪城,在杨梅城北十里,小溪驿在焉。……嘉 靖三十五年(1556)乡民建,计周围二百三十丈,开四 门。…… 峰山城,在小溪城北十五里。峰山里民素善弩, 正德丙子(1516),都御史王文成选为弩手,从征猖寇。事宁,民恐报复,诉恳筑城自卫,许之。

在应对剧烈的“寇乱”的过程中,这些由乡民集体构筑的城堡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如有人指出:“当有明寇盗抢攘,则需城尤亟,郡邑而外,若新田、凤凰、杨梅、小溪、峰山诸村落,类皆有城,而民其实,

例如,据万历《瑞金县志扎己载,瑞金的“岩隔寨,县东四十里,一名小寨,形如天柱,顶绝势险,可容千余人,乡民避寇,多居之”又石城县的“洪石寨……明正德辛未(六年,1511)、嘉靖辛酉(四十年,1561)、崇祯戊辰(元年,1628),土人率于此避寇”;再如于都县的“圆石寨,在赖村,石圆而峻,壁立千仞,缘石级而上,至寨腰有石门,以木为梯,由门而人,石级数百,造其巅奥如口如有田数顷,塘半亩,精舍一区。明季宋氏避乱于此寨,后有口龙寨、安口寨”。在赣南南部山乡村落,因其地与广东、福建接界,闽粤流寇一来,往往首当其冲,故当地的山寨也就特别地多。例如在龙南县,有塔下寨、弹子石寨、江东寨、骆驼寨、牛脑寨、羊牯寨、水口将军寨、梯子寨等,“类皆从前寇警时,乡民人避之地”在定南县,有横石寨、鸡脚寨、吊羊寨、石寨、白云寨、铁砧寨、青龙寨、雷公寨、芙蓉寨等,也都是村民避乱的处所,如其中的石寨,“在横江堡,厅治北七十里,四围石山举口中突起一峰,先时横江居民于此避乱”

显然,这种山寨大多是一种临时简易的防卫工事。于乡民而言,寇来人避其中,寇去则返村。如龙南县的弹子石寨,“离县治三里……邑人遭寇乱,筑寨于此,旧址犹存”

总之,在明中叶前后“寇乱”的历史环境下,村落附近的山寨是乡民躲避“寇乱”的主要防御堡垒,也成为这一时期赣南乡村围寨的主体,并且大多表现出明显的临时性和简易性特征,可见明中叶前后赣南乡村围寨还处在萌芽状态。

但是,眼下因为朝局混乱,白莲教以宗教形式控制了这些村寨的老百姓,这使得原本就易守难攻的山寨更加难以攻破了。

“大人!”沈克封说道:“实不相瞒,这些山寨城堡修建的十分险要,基本上都不留退路。一旦朝廷大军进剿,那就是个鱼死网破。而且,那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要剿灭这几十万叛军,非得倾国之力不可!”

邓浩楠等人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太不可思议了。尤其是邓浩楠本人,他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为何原本一个不起眼儿的赣南叛乱变得如此复杂和庞大?照沈克封说的那样,没有百万大军休想剿灭几十万白莲教叛军。

当然,百万大军指的是朝廷的大军,如果是邓浩楠的军队,或许不需要那么多。

但是,邓浩楠其中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江西的山寨宗族势力可是举世闻名,连老毛同志在清剿江西地主宗族反抗势力的时候都是咬牙打下来的,牺牲了粟裕大将手下的红军近六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邓浩楠坐不住了,起身来回踱步。

历史上没有这么大规模的造反的!一定是自己的蝴蝶效益终于起作用了!

这下子糟了,大明修理一个李自成和张献忠都累得吐血,再加上更加强大的白莲教,那么大明帝国根本支撑不到十年时间,搞不好两三年就垮了。

“若是王大人问你,你怎么回答?”

沈克封回答道:“请大人示下!”

邓浩楠想了想,道:“添油加醋,要让他感到火烧眉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