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照磨一,通政司经历一,大理寺左右寺丞各一,翰林院孔目一,詹事府主簿一; 国子监助教一; 光禄寺署正二,行人司副一; 宗人府经历一,生药局大使一。
二月二十八,日~本幕府在英教会的帮助下; 对起义军发动了总攻击; 日本再次陷入了内战的混乱之中。与上次内战而引发的混乱不同; 因为其中有想当渔翁者插手,日本幕府并没有如历史上那样赢得胜利,反而与起义军拼了个两败俱伤。
英教会之所以选择帮助倭~国幕府,不过也是打着想当渔翁的主意; 但没想到同盘踞北九州的荷兰人居然暗中插了一手,让幕府与起义军拼了个两败俱伤。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英教会没捡到便宜,荷兰人一样也没捡到便宜,反而让在旁看戏、一肚子算计的大明现任皇帝,朱慈燐童鞋得了利。
这厮在英国人与荷兰人撕破脸皮,就怎么完全吞并日本的问题吵吵闹闹之时,小狐狸似的朱慈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三千万白银的价格从日本幕府手中永久性买下鹿儿岛,声称那里风景秀丽,杨太后极爱,他身为人子又是一国之君,为表孝心,便决定买下鹿儿岛、在上面修一座皇家林园,以供杨太后闲暇时住上一住。
朱慈燐是不是真的只为聊表孝心、英荷兰双方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出钱买下鹿儿岛后,日本幕府的态度一下子强硬起来,只答应让长崎作为日本目前唯一的国际贸易港。
英荷兰两国一下子内伤了,想教训教训不识相的倭国吧,又怕在旁看热闹懒得很嗨的大明皇帝捡了便宜,所以只能憋住气暂时认了这与内战开始前基本没什么变化的事儿。
接下来,或许是尝到了甜头,朱慈燐认为打着孝敬母亲的名义花点钱在全世界圈地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于是在新瑞典公司在北美大陆特拉华河沿岸,从当地印第安人手中购买了一块土地,并在此建立了克里斯蒂娜要塞,也就是后世的特拉华州的威明顿时,朱慈燐紧随其后,购买下了墨西哥海域。
关于为什么不是北接特拉华河的宾夕法尼亚州,或者接壤的新泽西州以及马里兰州,而是多沼泽、浅滩、红树林的墨西哥湾,这就要问杨太后了。
来自后世的杨太后可是知道墨西哥湾储藏的石油以及天然气数目多得吓人,所以趁着欧洲各国都在计划着瓜分北美洲,也想从中分一杯羹的杨太后便跟朱慈燐提议从当地土著手中买下墨西哥湾,反正照着如今的进程来看,绝逼会提前进入工业时代,而工业时代也意味着工业机器会逐渐代替手工劳动,只精通历史的杨太后不知道从蒸汽时代过渡到石油广泛得到使用的科技时代需要哪些步骤,但至少先将物资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才是硬道理。杨太后相信依现在朱慈燐从新开发出的圈地盘爱好,借着孝敬她老人家的主意,一定让那世界上那些盛产金啊银矿产、或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的石油天然气储藏地都插上大明的旗帜。
啧,借口全世界买地,修建皇家林园,这主意真的不错不是吗!杨太后回望乾清宫正殿墙壁上挂着的巨副世界地图,很开心的笑了。
墨西哥湾海域到手了,那么接下来该在哪儿买地了呢!是被成为金山银山遍地的加利福尼亚呢,还是石油产量同样丰富的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
——杨太后想了想,转头询问正端坐案桌前、认真批阅奏折的朱慈燐。
“自然是金子银子更重要一点。不过母后啊,那什么加州真的盛产黄金吗,你别是被告之这一消息的海商骗了吧。”就如墨西哥湾海域隐藏着巨大财富的消息是大明海商告之的,加州有广阔的金矿以及亚太、中东地区地底蕴藏石油也被杨太后说成是忠心耿耿的大明海商私下汇报的。
由于此时全世界正处于航海时代,蒸汽机还没影儿,所以石油的重要性根本就没人知道,朱慈燐之所以会跟杨太后的话买下墨西哥湾海域,除了是杨太后提出的,还有价钱十分便宜的缘故,秉承着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道理,朱慈燐以无所谓的态度掏钱从当地土著手上买下了墨西哥湾海域,嗯,就当哄母后开心了。
觉得自己实在孝顺的朱慈燐丢了朱笔,以无比认真的语气对杨太后道。“虽然有点怀疑这消息的准确性,但母后想要再花钱买下那据说遍地黄金的加利福尼亚,儿臣会坚定的出钱的,就当圈地建对外据点吧。”
“三郎你可真是孝顺啊!”
对于怀疑消息的正确性,却还是坚定的要把‘加利福尼亚’这块土地扒拉到自己怀中的朱慈燐,杨太后也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只得摇摇头,吩咐人通知夏时,让他再联系当地的印第安人。从印第安人手中花钱买下加利福尼亚。
不提精通、主管皇家商事的夏时是怎么威逼利诱从当地的印第安人手中买下加利福尼亚州的,泰昌十一年、这一年风调雨顺,平时时不时就冒出来膈应人的干旱、蝗灾,水涝、冰雹啊,通通没有来。而且在朱慈燐这个皇帝的言传身教下,大明民间也兴起了在国外买地皮修建住宅的风潮,据大明厂卫暗探调查得知、到泰昌十四年、朱慈燐大婚亲政为止,短短三年间,大明商人就从目光短浅、只知道从内吸血的‘奸商’转变成了到处圈地盘、搞殖民的资本家。这光速一般的变化,让杨太后也不禁咋舌、恍如在梦中。
扯远了,咱们接着来说泰昌十一年的事。
泰昌十一年五月,刑部尚书刘之凤奏陈:天下囚徒皆五年一审录,而高墙内宗室罪犯,长期不予审讯,请对高墙罪同于天下四徒例。朱慈燐同日允准。
五月底,以御赐进士身份进入户部任职的徐烨在朝会上奏陈说为了方便对外贸易,提出铸造银币以及金币。杨太后和朱慈燐两位认为徐烨的提议十分的好,便让六部官员畅所欲言,讨论银币以及金币的重量以及含金银量的比例。
户部尚书兼内阁首辅施凤来首先出列道:“蓬莱港、月港等最近开放的港口都曾陆陆续续的收到过欧洲各国自铸的金银币,户部官员曾称重量,每枚金银币重量虽不少、但却含有杂质,比不得户部铸造金银元宝。依臣之见,不如每枚金银币就铸造一两的额度,金银含量与原来不变。”
听了户部尚书之言,现任户部主事的徐烨却有不同的意见。只听他出列这么说道。“施大人此言,微臣认为不妥。外国金银币都是以圆为单位,其重量与我大明五钱金银元宝相当,但含金银量就万万比不上我大明的一两金银元宝。因此就算要铸造金银币方便贸易,其重量、金银含量也应与欧洲各国的金银币保持一至。”他妈真要照施凤来的说法推出金银贸易币,准会亏死、从而让赚取差价的外国商人乐死。
杨太后也觉得施凤来这老糊涂说了一个馊主意,因此示意朱慈燐就按照徐烨所说的那么办,下旨命令户部铸造与欧洲各国重要、含金银量一样的金银贸易币。再者,为了和国际‘接轨’杨太后下懿旨铸造出来的金银贸易币,大小等同欧洲各国的金银币,并改原来‘一钱、二钱,五钱、一两’的称呼为,一分、二分,五分,一元。
“至于百姓们铜钱,等金银币铸造出来,按照1000文、三元银币的比例兑换吧。”
这时候一两黄金可兑换10两白银,十两白银可兑换十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1000文。按时一千文只能兑换一元银币的,但由于此次准备铸造的金银币含量与欧洲各国持平、并不怎么样,为了避免百姓吃亏,杨太后才说出了一千文换三元银币的话。
毕竟金银币发行后,银币必然成为百姓们主流流通货币。而金币,估计只有对外贸易能够大面积的使用,所以白银兑换黄金的比例保持不变。与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一样,十枚一元银币依然只能兑换一枚一元金币。
圣旨下发后,户部并没有急着铸造金银币,而是等着礼部设计大明金银币的图案形状!对于这件事,礼部官员采取很积极的态度,加班加点忙了三天,共设计了一百多种金银币样式、画于纸上、一起呈上供大明帝国的决策者朱慈燐以及杨太后挑选。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o(* ̄︶ ̄*)o
☆、第一百一十五章
对于这种事儿; 朱慈燐一向是不耐烦的; 因此他悠闲的在一旁品茗,看杨太后一副一副的仔细挑选。
杨太后挑选得及其认真,她将一百多中金银币样式都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再对比一遍,挑出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图纸出来。
“三郎,觉得哪一张合适?”
“母后决定就好,儿臣没有任何异议。”朱慈燐吃了一口茶水,及其懒散的说道。
这兔崽子……
杨太后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的疼,这混蛋儿子可真是与众不同啊。难得开口骂他,杨太后再次低头将选出来的图纸扫了一遍,突然脑子灵光一闪道。
“不如金银币正面铸上五爪龙环抱一元字样; 背面日月为中、牡丹国花环绕如何!”
朱慈燐脑补了一下按照杨太后所说的金银币样式; 觉得甚好,便点头道。“就按照母后所说的样式来铸造。”说着; 朱慈燐招来一位小太监,将杨太后所说的金银币样式复述一遍。小太监用心记住后,便去礼部办公地点走了一遭; 命令礼部官员就按照杨太后所说的金银币样式画成样图; 送到户部进行铸造。
礼部官员大部分的文学水平都很不错; 小太监走了后不久,一会儿的功夫就将样图画了出来。等墨迹干透,礼部尚书就捧着画好的金银币样图、亲自到户部走了一遭。
得到金银币样图的户部官员带领工匠们加班加点,终于赶在七月之前; 将第一批、大概十万枚银币以及万枚金币给铸造了出来,并且取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大明龙币。
比大明金龙币(金币)只有‘一元’规格相比,银币作为国内主要流通货币,规格无疑要多些。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两角,一元…这几种银龙币的种类已经与后世国家发行的硬币种类一样。
新币铸好,必然先呈上与圣上过目。杨太后和朱慈燐过目后,都觉得大明龙币做得十分的精致、美得好似艺术品,便吩咐户部立即发行此币,并让吏部官员协助各州县百姓用铜钱、银两兑换大明龙币。
说起来忽略掉大明官员爱夸夸其谈、乱扣帽子这点,做起事来还是挺不错的,在六部官员协调下,大明龙币的兑换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皇家金银厂的工匠们也在加班加点、铸造着下一批大明龙币。不过即使是这样,第二批铸造好的五十万枚大明龙币,也没接上第一批大明龙币民间兑换的尾巴,中间停顿半个月后,等第二批大明龙币运往到达后、才又陆陆续续的开始兑换。
在此期间,杨太后也下了懿旨规定从此以后的军饷全部发大明龙币,在原来的军饷基础上提成每名普通兵卒的月饷是一元金龙币,其他依级别累加,最高元帅者月二十枚(一元)金龙币。如此超高的饷费一出,武官高兴,文臣哗然。而就在文臣们心酸准备上书说杨太后太过于优待武夫时,杨太后又下了一道懿旨,将文臣的俸禄也给改了。
“哀家知道百官们的俸禄很少,如果不收取孝敬,低等级官员俸禄根本不够养活一家子的。”杨太后笑语盈盈的对着满朝文武道。“哀家这是准备高薪养廉呢!哀家开的俸禄高些,至少也能杜绝一些贪污腐败的问题吧。”
“太后英明。”杨太后话都说得这么白了,满朝文武还有什么话说,只能笑容满面的三呼万岁,歌颂英明。
杨太后见文武百官都没话说了,心想着‘如果这样做还贪得无厌,只贪不做事’的话,那她掌控的厂卫也不是吃素的,一定会让阖族老少一起到地狱安家立业。于是便止住这话题,转而道。
“户部继续加紧铸造龙币,争取今年将民间大部分的铜钱收回。至于回收上来的铜钱该怎么处理,皇帝你有什么意见!”
朱慈燐:“听徐卿曾说过我大明的铜制品很受西方国家的欢迎。不如就融了重新铸造铜制品如何。”
杨太后:“徐卿怎么看”
徐烨出列回答道:“微臣以为陛下所说的办法是个好办法,能很好的解决大量铜钱堆压国库的问题。”
杨太后:“既然徐卿也赞同,那么就让内务府督办此事。到时融铜钱铸造的铜制品所卖钱财,国库私库各分一半。”
怎么不是全部入国库!
朱慈燐扯扯嘴巴,一边在心中惋惜少赚了一半的钱,一边出声表示就按杨太后所说的那样办。于是朝会结束,一直服务皇室、管理皇室成员衣食住行的内务府也开始加入忙碌中,指挥工匠将一箱箱新旧不一的铜钱投入熔炉中,重新铸造成一尊尊很具有华夏特色的兽鼎、香炉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铜制品。
就这样到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天。皇宫各处张灯结彩。按照习俗,中秋佳节这天要饮桂花酒,要吃芋头、吃田螺、吃鸭,民间更是有偷葱偷菜的集体活动。当然这种名上不怎么好听的活动,宫里是没有的,所以一大早的,两宫太后亲自领着朱淑娖、朱淑婒以及四位儿媳妇、一起在御膳房里忙碌。
除了备以上吃食,还要吃月饼、燃灯,而且依宫里的习惯,这一天饭后要有皇后领着大伙去祭祀‘太阴君’。如今朱慈燐尚未大婚,自然是没有皇后的,历来中秋佳节便由慈安太后或杨太后做领头祭祀‘太阴君’。
两宫太后一人轮一年,今年根本轮到杨太后主持祭祀‘太阴君’工作,可杨太后想躲懒,便让事儿推给了慈安太后。好在祭祀‘太阴君’的程序并不负责,只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就这样,由正宫娘娘领着妃子啊、公主啊一起对供桌行完礼,就算礼成。程序不算复杂,所以慈安太后取笑了一下杨太后偷懒的行为,便又接下了今年继续主持‘祭祀太阴君’的工作!
“也不知道今年晚上没看到月亮不,宝儿记得昨年、去年中秋佳节时,月亮都躲到了云层里,连面都没有出来露过。要知道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是最美不过的事儿了,缺一不可,这没月亮可赏真的生生减少了几分性质!”
“姐姐说的是个理,不过你跟贝儿说没用。贝儿可不是太阴星君,管不了月亮什么时候出现。”
朱淑婒蹲在一旁,一边往剁好的月饼馅里放糖,一边笑嘻嘻的吐着嫡亲姐姐的嘈。对此,朱淑娖自然是不干,忙作势要拧朱淑婒。
朱淑婒一边笑着躲避,一边求饶道。“好姐姐,贝儿错了,你就别挠贝儿的痒痒肉了,不知道贝儿最怕被人挠痒痒肉了。”
朱淑娖自然是不会理会朱淑婒的求饶,两人玩笑一会儿,才在旁人含笑的目光下,又重新和起了馅。
杨太后看了一眼说说笑笑的众人,笑着道:“哀家记得马喀塔和丽塔都喜欢吃咸的吧。”
正在帮杨太后打下手的马喀塔忙回话道:“太后记得没错,臣妾和妹妹都喜欢吃咸味的东西。”
杨太后对于马喀塔和丽塔这两来自草原的双姝还是很喜欢的,这两丫头一直以来都本本分分的过日子,比之那两喜欢作妖的李姓姐妹好得不能再好,所以杨太后也乐得给她们脸面,也和颜悦色的道。“那一会儿别忘了也和点咸的肉馅做月饼馅儿。”
“那臣妾就先在这儿谢太后的恩典,等一会儿月饼出笼了先吃。”
杨太后噗嗤一笑,正准备继续说笑几句时,一直跟着朱慈燐伺候的王体乾居然急匆匆的跑来,尖着嗓子道。
“两位太后娘娘,陛下有请,有要事相商。”
居然叫了两宫太后一起去坤宁宫,想来事情定然很重要且与慈安太后有关。
杨太后眸中幽光一闪,却是不动声色的上前,对着愣住了的慈安太后道。“姐姐,走吧,别让皇帝等急了。”
慈安太后回过神,却仍然显得有些心神不灵的和杨太后一起坐上凤撵,往乾清宫而去。就这样,抬着凤撵的小太监们一路小跑,很快就到了乾清宫。下了凤撵,步入乾清宫后,杨太后一看到坐着的朱慈燐,就觉得他的脸色有几分难看,不免有些凝重的问:
“皇帝你这么急匆匆的叫我哀家和你张母后来,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o(* ̄︶ ̄*)o
☆、第一百一十六章
“两位母后; 先看过这折子再说!”
朱慈燐将半摊在案桌上的折子合上; 递给了杨太后。杨太后一瞧,先是诧异的挑了挑眉,然后却什么话也没说、不发一语的将折子递给了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忐忑不安的接过; 一瞧之下忍不住变了脸色。
原来,这折子乃是御史台言官们一起上书的弹劾奏章。奏章中弹劾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慈安太后。弹劾奏章中说,慈安太后立身不正,整日只知礼佛、却忘了约束族人,让张氏族人仗着皇亲国戚之势人诳财虐民,每征子钱,夺人田宅子女。
杨太后琢磨着,估计这回张嫣的娘家人闹得太过分; 不然朱慈燐也不会摆出一副为难的模样; 请了两宫太后一起到来。杨太后心想,朱慈燐估计打着让自己压阵、迫使张嫣不得不当面表态的主意。
这兔崽子不愧当了这么多年的皇帝; 可越来越会算计人了。这不,明知是计,她这个当娘的也会站到他这一边; 而不是站在张嫣这一边。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谁让朱慈燐是她的亲儿子; 而张嫣、说穿了不过是从丈夫早死后、相处才逐渐和谐之人罢了,讲真虽说相处久了、有那么一分感情,但比起对于亲儿子朱慈燐,那真的是差得太远了。
杨太后一瞬间思绪万千; 却依然没吭声的在一旁宫娥端来的软凳上落了座,待慈安太后焦躁的看向她时,杨太后才开口道。
“姐姐别急,皇帝是明白事理的,万万不会将本与你无关的事扣在你身上。”不说其他,单凭慈安太后身上还挂着嫡母之名,朱慈燐就不能对慈安太后和张家相提并论。如今他摆出一副为难之急的样子,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把控事情走向而已。
杨太后叹了一口气,继续宽慰慈安太后道。“我和你做了几十年的姐妹,知你本性、也知你一进宫就甚少与宫外的家眷有交集。张家族人犯事着实与你无关,你且放宽心吧。皇帝是万万不会让张家族人牵扯到你的。”
“我倒不是怕张家犯事的族人牵扯到我,而是怕陛下顾忌我,手下留情、放那坏了张家名声的族人一马。”
“放一马不好吗!”朱慈燐突然笑着道。“毕竟是张母后的族人啊。”
慈安太后深深的看了朱慈燐一眼,道:“请陛下严惩犯事之人,不要顾忌哀家和他们有亲而轻拿轻放。家父本是小小员外,进封承恩公,已是得蒙天恩,却不知约束族人、导致民愤汹涌、御史台大夫一起上书呈言,实该严惩。”
朱慈燐默了一下,却是轻笑着道:“张母后深明大义,儿臣佩服。也请张母后放宽心,别为族人不肖之人伤心动怒。”
“放心好了,张母后不会伤心动怒的。”
慈安太后淡淡一笑,随后以还要主持祭祀工作,告辞离开乾清宫。慈安太后走后,乾清宫只剩朱慈燐和杨太后二人,一时之间两人都没开口,倒显得整个大殿庄严而静谧。
过了好一会儿,杨太后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其实今日你大可不必这么试探你张母后的。”
朱慈燐笑着道:“儿臣知道。”
杨太后:“你突然来了这么一手,可是出了什么哀家不知道的事儿。”
“不愧是母后,只一猜就猜到了大概。”朱慈燐收了笑容,仍显稚嫩的脸蛋上浮现出一抹严肃。“儿臣记得母后曾说过杨家的人都死了,可前不久儿臣收到了消息说,母后的生父杨老爷子出现了张家宅院里。”
朱慈燐将事情细细一说,杨太后当即就眯起了眼睛、不发一语。多久了,好像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听到自己那宠妾灭妻的便宜父亲的消息了,久得她以为他包括其他杨家人真的都死了,没想到……
他突然蹦跶出来,是不甘心身为国丈却连应得的承恩国公的身份也没啊!
她这个没心没肺的女儿尚且连丈夫去世都没多大的伤感,何况是只存在记忆中的便宜父亲呢!
呵呵,只能说真心想多了。
杨太后冷笑数声:“皇帝你是知道哀家不认杨家人的原因的。”
当初她尚且可以借用魏忠贤的力量、将自己变成父母双亡、和弟弟相依为命的孤儿,现在亦可利用手中掌控的力量要了杨家所有人的命。当初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不过是没有犯到她手上且杨家人不确定那母凭子贵、一步登天、垂帘听政的杨太后就是原本被他们欺辱、赶出家门的小可怜罢了。
而现在……
居然和张家有所牵扯这事,真的惹到她了。
杨太后眼中闪过一抹噬血的光芒,她冷冷的笑着,一字一顿的道。“母后和你舅舅可是父母双无的孤儿,除了你舅舅,皇帝你和你两个姐姐,母后可没了什么其他的亲人。”
所以这是…趁机将杨家人连同张家一起处理的意思。
果真是她的母后,这恩怨分明的性格,真心强势到了极点。
“母后,儿臣明白母后的意思,会如母后之意将此事处理干净的。”
正好朱慈燐也没有认外公的打算,也就按照原本的打算处理此事。就这样过了本该热热闹闹、如今却仍显冷清的中秋佳节,到了第二日,朱慈燐便明锦衣卫将利用皇亲国戚身份诳财虐民、夺人田宅子女的张家人革去功名、全族除张嫣生父外全投放到了昭狱,而与张家勾勾搭搭、不知密谋什么的杨家人也在其中。
得知除杨老爷子之外的杨家人跟张家人在昭狱做了邻居,杨太后心情甚好的去见了被安置在明达在京别院的杨老爷子。面对杨老爷子愤怒不解和悲伤,杨太后突然笑靥如花的问:
“早知今日,你可曾后悔听了你那继夫人之言,就将哀家和弟弟以及娘亲赶出了家门。”
杨老爷子诺诺不敢言,而杨太后却是越笑越开心。她笑着道:
“肯定后悔了,因为你一直看不上的女儿,居然甚有福气,生了一对祥瑞不说,更母凭子贵登上的太后的宝座。要是你当初没有赶娘亲和我们母子三人出家门,说不定你杨家就和张家一样光耀门楣,有了承恩公的爵位,更正式成了名门望族。
可惜啊,哀家是狠心之人。宁愿要一个孤儿身份,也不愿意要一个不慈的父亲。所以即使你是哀家亲生父亲又怎么样,哀家是不会让没有明哥儿在的杨家享受一分一毫由哀家带来的好处。没有明哥儿在的杨家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毁灭。杨老爷子你应该感到庆幸,庆幸你是哀家的亲生父亲。所以哀家才会留你一命,并让你颐养天年。”
至于那从小妾变成的继夫人以及她所生的子嗣,就跟着杨家一起灰飞烟灭。谁让他们不蜷缩起尾巴安安分分的做人,而非要奢望不该他们拥有的东西、和张家人搅和到一起呢。所以由此结果,只能说他们活该!
说了一长串话,自觉得心情舒畅的杨太后懒得再看杨老爷子灰白的脸色,吩咐魏氏别庄的仆奴好好的照顾杨老爷子后,杨太后转而直接回了宫,与正在批阅奏折的朱慈燐说了这事。
“就让他这一辈子在别庄好好的待着吧。你舅舅认不认他是你舅舅的事儿,反正哀家生性凉薄,是万万不会认他的。”她能留他一命都是看在血缘的份上,真让认了他,不是就承认了其国丈的身份吗。杨太后只要一想到这事儿,就别提有多糟心了。
“张老爷子卸了承恩公爵位,就返还其家产吧。毕竟他是正正经经的国丈,说起来你也要叫他一句外公。”
“儿臣知道啊,所以才没将张老爷子一起下了昭狱啊!”朱慈燐有些头疼的揉揉太阳穴道。“儿臣自认儿臣已经网开一面,放张家一马了,怎么张家人还打着让慈安太后说情、重新发落的主意。”
一听这抱怨,杨太后便立马猜到了张家人估计不私心,想法子见了慈安太后,向她哭诉求饶。只不过慈安太后是个聪明人,不会为了并不亲近的族人而枉顾国法、所以在得知张老爷子还好好的时,便闭门谢客,越发的深居简出起来。也只有她,为了替原身出一口气,而选跑到杨老爷子的面前,一通挤兑不说,还遗憾未能就此气死杨老爷子。
想到此处,杨太后忍不住露出一抹似笑非笑。杨太后盯着朱慈燐的眼睛,认真的说道。“张家人这么做,不过是还保有一丝皇帝会开恩、轻拿轻放的幻想罢了。看来要尽快将此事妥善处理好,免得张家女眷再闹到你张母后的面前,要是因此害得你张母后生病了,那就太不好了。”
什么不好,无非是名声上罢了!
朱慈燐点点头,表示明白。随后便将此事揭过,转而嬉皮笑脸的亲自将说自己乏了的杨太后送回慈宁宫。
作者有话要说: 大概还有十章完结,么么哒~~~争取尽快写完!
☆、第一百一十七章
泰昌十一年这一年; 除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时出了张家人做的糟心事以至于牵扯出杨太后生父尚在的事外; 就没其他旁的、惹人心烦的事了。待到了泰昌十二年,朱慈燐正式满十四岁时,杨太后已经将大部分的朝事都交政给朱慈燐自己处理; 除了一些重大的事务,杨太后很少再过问朝政决策!
泰昌十二年一月,陕山甘三省巡抚联名上书奏明:今年大旱,恐蝗灾大面积降临。
接到奏章后,朱慈燐先去了一趟慈宁宫,询问过杨太后的意见后,便回了乾清宫召见六部尚书,命户部尚书提前确定准备好赈灾需要的粮草; 又命工部们根据陕山甘三省地形绘画水利工程图纸; 好广掘水渠,蓄水引用地下水以做饮用灌溉!
工部尚书犹豫片刻; 出言询问道。“请问陛下,是否下旨让吏部官员征集劳役。”
“征什么劳役。每年从外国人手中买的奴隶还不够陕山甘三省大修水利工程。”朱慈燐利眼一竖,那越渐成熟的脸庞透出一种独属于帝王的霸气。他只是轻描淡述; 却让工部尚书开始胆战心惊; 一慌之下工部尚书忙讨饶道。
“是老臣忘了。将每年陆陆续续从外国人手中买的奴隶征集起来; 人数绝对足够陕山甘三省顺利修渠挖坝。不过事有轻重缓急,修渠挖坝也要分个先后,不如先集中人手在重旱区修建。”
“你依所言倒也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