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当太后的这些年-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这个时空,经由熟知历史的杨太后提醒; 以熊廷弼这位老将为主镇守龙井关等三个关口。其中不光老熊同志,袁崇焕、满桂二人也是能征善战、打战经验丰富之辈,再加之犀利的红夷大炮压阵; 可以说皇太极的三支人马一露面就被压着打。
  战斗一开始; 皇太极还自持粮草充足; 八旗精兵又骁勇善战、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顺利夺下关口,成功入侵遵化,直逼京师的。没想到; 相对他们人多势重(号称十万兵马)、粮草损耗量巨大,每个关口只有数千守军把守的辽东军囤粮也多,加上帮忙埋锅做饭的火头兵,熊廷弼这货做主在龙井关等三个关口囤的口粮可以支撑守军坚持守关半年之久。
  而鞑子方面呢,战前囤积的粮草一旦吃完,如果粮草供应不上的话,根本就找不到补给,毕竟老熊同志这厮可是坚定的‘坚壁清野’之策的执行者,龙井关等三个关口附近方圆百里有人烟的村落都被老熊同志带兵搬空了,不止人没有,就连粮食也没给鞑子们留下……
  而且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守城一方的优势是巨大的,想想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在主动攻打墙高寨厚的方腊,都被方腊八大天王弄死了三分之二的好汉,就知道攻城一方有多被动了,而且咱们大明的辽东守军手中还握有火炮这样的大杀器,并排在高高关口上、炮口朝下的红夷大炮取一开火,喊着号子、扛着云梯进攻的八旗兵就死了一大片,如此恐怖的威力,即使八旗兵再怎么骁勇善战、悍不畏死,也没有什么几率杀上去,更别提除了佛朗机炮外,传统守城准备、滚木、巨石、滚油、滚水、辽东守军也是备着的,就等着炮弹打完了,好给八旗兵们换换死法!
  熊廷弼在亲卫们的重重保护下,站在高高的长城墙头上,在抽空用随身携带的拐子铳干掉一个靠近城墙的八旗兵后,老熊同志侧头问亲卫:
  “也不知道元素(袁崇焕字)和满桂那儿情况怎么样了,老子这运气不错,遇到鞑酋亲自指挥的贼子了。”
  一旁的亲卫笑着回答:“总归不会比大人这儿情况差。”
  鞑子兵分三路,一路由皇太极亲率,攻打长城关隘龙井关,一路由多尔衮、豪格率领士兵攻打长城关隘大安口,一路则是由归顺的蒙古各部亲王以及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领蒙满联军一起攻打洪山口……
  这三路说不好谁强谁弱,但总的来说,作为护卫鞑酋安全、皇太极直接管辖的正白旗来说,战斗力以及装备要强那么一丁点,所以相对的熊廷弼所守的龙井关口要有压力一点!
  “鞑子兵如此不计伤亡代价的拼死进攻,我军虽有守城之优势,又有火器之利,却终究只能杀二损一。据暗探探知,鞑酋皇太极已经跟蒙古各部达成一致意见,待成功攻下关口,许一路抢劫财物蒙古各部可分一半,他娘的,这敢情是拿咱们大明百姓当他家养的牲口了。”
  熊廷弼说得那叫一个咬牙切齿,既有对鞑子的痛恨、又有对守城方面的忧虑,毕竟他们只有三千守军,出去跟鞑子们拼刺刀、肉搏那是不现实的。如今唯有占着守城一方的优势,耗死鞑子们。
  因为守城方人数与攻城方人数不对等,战事一时间僵持起来。对于辽东守军仗着守城之利、火器之威,窝守着关口不出的行为,皇太极说不恼怒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当战事一开始,八旗兵就遭到了红夷大炮的炮轰,皇太极就敏锐的知道,他的计划暴露了,丧失了趁其不备、一举拿下关口、入侵遵化、直逼大明京师的可能性。
  皇太极恨极,也不免有些奇怪,辽东守军为何将他的计划猜得那么准,准确到了他会从哪几个关口入关这种地步。皇太极相信,兵分三路的大军,不止他亲率的这只八旗精兵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其余两只估计情况也是如此。
  辽东守军仗着火炮之威,炮弹未完之时,八旗精兵必然寸步不能动。而炮弹完后,焉知辽东守军备没备有巨石、滚木。如今之计唯有……
  皇太极眼睛一阖一睁,那双草原汉子特有的眯眯眼中透着一股冰冷杀意:“传朕旨意,胁携附近百姓一起攻城……”
  说是一起攻城,不过是话好听罢了。只要人不笨都懂得皇太极真正的意思,这是胁迫百姓上战场、拿百姓当消耗炮弹的炮灰呢,此方法不可谓不毒,也就说明了建奴鞑子们根本没把汉人当人看、不然历史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怎么来的……
  成功入了关的建奴鞑子们认为汉人人太多了,不利于他们的统治,所以就死劲的杀,杀到他们认为够了,汉人们觉得胆寒了,会认命的当起奴才,才放下屠刀、摆出虚伪的嘴脸,说什么满汉一家,真满汉一家有本事你立个地地道道汉家女出身的皇后啊!
  皇太极命令下达后,作为头号汉奸的范文臣赶紧安排八旗兵骑着快马到附近村落找人,只可惜老熊同志的‘坚壁清野’之策执行得太彻底,到处抓人的八旗兵除了遇到几只瘦骨伶仃的野狗,那是鬼影子也没碰到一个,可怜奔波了一天又累又饿的八旗兵不止人没抓到不说,就连吃的也呵呵哒……只能灰溜溜的骑着马儿回营禀告皇太极这一不幸的消息。
  “该死的熊蛮子,居然这么狠!”
  皇太极气得吐血,再次下令:“明天绕更远的路去找,朕就不信了熊蛮子能清了这方圆百里的人,还能清了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人呢!传令下去,只要不是满人、蒙古人,不拘什么民族都给朕抓来!”大明不是自诩□□上国,对各族人民一视同仁吗。那好,他倒要看看这熊蛮子能不能下得去手!
  熊廷弼当然下得了那个手。
  当到处去抓人做炮灰的八旗兵绕原路终于抓来一大批衣着斑驳,明显属于不同名族的百姓们,用刀子逼着他们往城墙处靠近时,熊廷弼只是沉默半晌,然后果断的下令负责‘打~炮’的炮~手调整距离,尽量忽略前面的人墙、往后面打……
  这个方法虽说让这些被胁携上战场、当炮灰的百姓仍然不可避免出现了死伤,但相比炮火集中落下来的话要好得太多,很多在一波攻击过后幸免于难的百姓们出于本能反应开始匍匐在地,双手抱头、护耳,任凭八旗兵们惨叫声入耳……
  如今被大炮追着打的八旗兵们可没空管这些原本被他们当成炮灰、挡箭牌的家伙们呢,他们忙于逃命,可居高临下射下的炮弹就好似长了眼睛一般,专门往八旗兵人多的地方落下……于是骑在高头骏马,在中军位置观察大局的皇太极悲哀的发现,以往以百姓做挡刀子的人墙的法子根本没什么卵用。
  皇太极看了一会儿战局,觉得事不可为,只得鸣鼓下令撤兵。
  这场长城关隘攻守战足足打了一月,鞑子三路军马拼死三分之一的士卒,却只能折戟沉沙,无功而返,灰溜溜的从哪里来滚回了哪里去。
  长城关隘守战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正在教导小皇帝朱慈燐批阅奏章的杨太后当场高兴的笑了起来。
  “怎么就没把他们的性命全留下来呢!”特别是皇太极那鳖孙,早就该死了。杨太后叹了一口气,却是自嘲道:“也是,是本宫贪心了,能留下十万大军三分之一人马,估计什么都没捞着的鞑子以及蒙古各部都会元气大伤,短时间不敢再对我大明边境虎视眈眈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一更o(* ̄︶ ̄*)o

  ☆、第七十一章

  “关外虽说贫瘠; 但还是有不少富户的; 鞑子们每次南下都会掠夺不少人口财物回去,母后怎么认定鞑子们此次联合入侵,没捞到好处呢!”朱慈燐歪着脑袋; 一脸认真的问道。
  “那是因为‘坚壁清野’之策实行的彻底。鞑子们、每年草枯马瘦之际都要南下走一遭,掠夺大量财物,不过是为了过个安稳的冬天。这次入侵虽说来得比往年晚,不过是因为想打咱们一个措手不求而已……”
  历代以来,每次北方的这些异族南下打草谷,除了钱财化为乌有外、哪次不是会有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斩杀。他们中有血气方刚的青壮,有温柔美丽的姑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即使运气好点免于一死,也会被当成奴隶而俘虏……
  秦时匈奴扰边;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哪一个不是异族造的孽; 哪一个不是汉人百姓的血泪史……
  远的不说; 就说这次; 如果没有熟知杨令月的妥善布置,估计又是一出遵化人民的悲歌!
  想到历史上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杨令月就忍不住一阵心悸,后世只用寥寥数语来形容; 遍地尸骨、河水赤色…却足以令想象力丰富的人在脑海里构建出一副修罗地狱……
  杨令月不想她所生的后代,如同历史宋末帝一样,被大臣背着跳海,也不愿像历史的朱三太子一样、躲躲藏藏大半辈子,却还是被抓了出来施以极刑……
  都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
  她偏偏不信……
  既然来到这个风雨摇坠的年代……
  总要拼劲全力做些什么才不枉此身吧……
  比如……
  杨令月眼睛一闭,继而睁开,却是没有再想这些,而是接着说道:“鞑子此次绕过宁锦防线,改攻龙井口,打的就是攻其不备的主意。皇帝你也说了关外贫瘠,那遵化一代虽说比不了京津两地,但富裕的大户可不少。如果他们真的从龙井关等关口入了塞,哀家琢磨着,这次打的‘草谷’怎么也能让鞑子们过好几年吃穿不愁的日子……”
  “那么有钱…”着重点抓得有点不一样的朱慈燐小皇帝咋舌道:“母后,这就是太傅们所说的,藏富于民吗?”
  “藏富于民,不,应该是藏富于官、藏富于士…”杨太后讥讽一笑,恶意满满地道:“三年巡抚,十万雪花银,可不是假话。咱们大名的这些士子、官员可是最有钱的,可比所谓的商贾富户有钱多了……”
  “是因为不用纳税的原因吗。”朱慈燐木着一张酷似朱由校的小脸,语出惊人道:“所以这就是母后提高商税、降低农税的原因?”
  “这只是其一。。。”杨太后看着朱慈燐语重心长的道:“天麟啊,依大明现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困境能收上多少农税?陕西等地年年遭灾,年年减免赋税,年年都需要朝廷拨款、开粮仓济民。如果不是商税维持,估计财政早就崩溃、赤字满满了。”
  “母后,儿臣懂了!可为什么还是有大臣尚书提议降低商税,加收农税啊!”
  “天麟前面不是说了吗,因为他们不用交税,士子免田赋。而商税,呵呵,就算是咱们胖嘟嘟的施首辅也不敢保证,他家人中无经商的。身为商人必然要交税,所以这就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会表现得好似死了爹妈一样……”
  “他们真该死。”因为杨太后说得简浅易懂,所以虚岁已经六岁、快七岁的朱慈燐听懂了。而正因为听懂了,朱慈燐显得很愤怒的道:“赋税是朕的,他们凭什么想少交税!”
  “凭士子的身份,凭是大明官员。哀家也想把他们全部杀了,可杀有用吗,你能保证下一个上台之人就是好的,能保证他一心为国没有私心吗!”
  改朝换代对于这些私心甚重的家伙来说只是换一个他们不喜欢的皇帝而已。就好比清兵入关后,他们立马抛弃旧主,摘了乌纱帽,脱了汉服、割发成猪尾巴,又换上花翎帽,比所谓的包衣奴才还谄媚,只差没当场跪下来给鞑子主人舔靴子……
  在这些凑不要脸的货看来,只要自己好就成,别人死不死又关他们什么事!只是啊,他们新认的主人并没有原主人的仁慈,即使他们再谄媚也好,也逃脱不了做奴隶,妻女妻女被玷污,财产被抢夺的下场… …
  想到历史上那一群爱国爱到了长期厮混秦楼楚馆,写些酸不溜秋的诗词来宣告程度的货,杨令月忍不住一阵牙疼……
  反正她是不会用钱谦益、冒辟疆之类的‘爱国人士’的……
  至于吴三桂……
  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何其无辜,倒成了伪君子冠冕堂堂的背叛的借口……
  杨令月再次一笑,语气也越发温柔的对朱慈燐小皇帝说教道:“这些士大夫啊,他们说的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至少信一半怀疑一半是没错的。咱们不可否认朝廷需要他们,也少不了他们,但不能让他们势大,一旦势大就是祸不是福了,所以必须有能够挟制他们的另一类人……”
  “比如他们口中的阉党!”听得很认真的朱慈燐小皇帝举手,像一位三好学生一样发问道。
  “阉党,那只是他们的贬称罢了。确切的说应该称呼为帝党,因为他们的权利全部来自于帝王,所以忠心是不容否认的。”就好比魏忠贤一样,他忠心朱由校,更忠心朱慈燐,就好比魏忠贤疼爱朱慈燐,更甚过她,不过是清楚魏氏一门的恩宠只系在朱慈燐这个小皇帝身上罢了,别看那老狐狸渐渐不怎么管事了。心里明白着呢,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朱慈燐这是聪明更甚于朱由校,天生帝王之才的小皇帝放心!
  杨令月之所以只差告诉朱慈燐宦官不过是皇室养的狗,就是基于这点。她连不甚干净的大明官员都能留着,何况是跟她有血缘关系的魏忠贤。魏家以后是明达继承的,所以她会好好的护着……
  朱慈燐是她的骨血,她不希望她认定的亲人因为外人的流言蜚语而疏远,也怕百年之后,逐渐繁荣昌盛的魏家因为她的离世而轰然倒塌,所以这才是杨令月这一席话的真正意义。
  好在朱慈燐小皇帝是个好孩子,虽说爱钱爱到他这种程度、实属老朱家一种璀璨的奇葩,但还是听懂了、听明白了杨令月的意思。
  “朕懂了母后,以后朕会照你说的做,学习怎么当一个好皇帝!”
  朱慈燐觉得自己只有当了皇帝才能放手完成他所构建的宏伟敛钱计划,所以很认真的向杨太后保证。朱慈燐觉得自己母后还是说得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他以后收敛来的钱钱,不可能交给臣下代为保管,而是选择小豆子一样,小豆子就是他的最忠心不二的狗!
  杨太后就算再怎么聪明,也没有识人心的能力,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她的儿砸正雄心壮志的将全世界的财富全部收敛过来。在朱慈燐这么保证了后,杨太后倍感欣慰,又开始手把手的教他批阅奏折。
  过了几日,长城关隘守战大捷的喜讯还未消弭,就被四川成都松潘卫地震的阴云所笼罩。杨太后轻车熟路的下旨让成都府巡抚全权主持震后救助、重建工作。,
  就在四川震后救助、重建工作宣告一段路,民生逐渐恢复时,已经就任蓟辽督师的明达突然上折子说蒙古各部落由于粮食出现了大规模的短缺,特意投诚希望大明将他们当成子民对待,运粮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当然明达是以纯粹陈述的语气讲了事情经过,末了在奏章尾段俏皮的写道:要是真话,臣直接就想回复这些狼崽子饿死最好,要说假话,呃,这种事情臣不好私下决议,不如太后娘娘明示……
  杨太后见此噗嗤一笑,提起朱笔回复:的确饿死最好,只是他们真要以投诚做借口要粮,就告诉他们借粮可以,必须举族前往内地,打散族人与汉人同居。
  此种民族融合法她还是总结的后世经验,经过几世血脉相融,到时哪还有什么蒙古族。不是说投诚吗,那就投诚得彻底一点,不然她怎么知道你借钱是为自己借的,还是为同样粮草困乏、陷入窘迫困境中的后金政权借的。
  不管是她还是如今全权督辽、山海关、莱登、天津防务的明达,都不是那种用自己百姓的血肉喂白眼狼的人,蒙古人饿死就饿死呗,还减少了大明军队方面的压力呢!
  杨令月一边让锦衣卫加急将她已然批阅的奏章送往辽东,一边开始回忆历史……
  杨令月记得好像历史上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就干过这样的蠢事,借粮给蒙古各部以供难关,结果呵呵哒……
  从中得到好处的皇太极策划了己巳之变也就是后金攻明京畿之战……而后袁崇焕亲率大军解了京师之围,也为皇太极成功实施反间计埋下了祸根。
  历史上是先发生蒙古各部落借钱之事,随后发生皇太极率十万大军攻打长城关隘之事,在这个时空正好相反,处理的结果也和历史上的相反,代替历史上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辽东巡抚的明达可没那么良善,这两姐弟就一路货色,认定草原狼崽子们饿死最好,借粮呸……读书读傻了的人才会干!
  不可否认,袁崇焕打战还是很有一套,但政治方面就不怎么样了,不然历史上咋说杀毛文龙就杀了,不知道那种朝廷委派的一品武官就是该死、该杀,那也是朝廷的事吗。
作者有话要说:  二更o(* ̄︶ ̄*)o

  ☆、第七十二章

  在脑子里过滤了一遍历史上关于后金攻明京畿之战的后续; 杨令月陷入了沉思; 既然该发生的事都发生了,就算她不同意借粮,结果与历史不一样; 那么皇太极实施反间计之事会不会也发生呢!
  不过现在的蓟辽督师可是明达,而不是袁崇焕。作为现任皇帝的亲舅舅、现任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明达可比历史上的袁崇焕有分量得多了。她和朱慈燐小皇帝得有多蠢,才会相信明达会生出异心……
  想到现代她和明达、魏忠贤的真正关系除了少数几个人知道外,根本就没有公开,杨太后眼中闪过一丝趣味。她很好奇,鞑酋皇太极又会怎么做了,是继续将目标放在小袁同志身上呢; 还是以明达作为反间计主角; 毕竟明达可是打得鞑子哇哇叫的熊蛮子的女婿啊!
  对接下来后续保持了高度好奇心的杨令月领着三孩子到西苑游玩、放松了几天后,又开始全身心的投入朝政中; 而后金特别是蒙古各部那边,得到回复后直接傻眼了。
  ND,这节奏不对啊!不是该这自号□□上国的大明为了彰显仁义; 挤出珍贵的粮食救苦救难吗; 怎么换了女人当家作主就搞出这样的事; 迁全族入关内,族人打散和汉人杂居,如此几代后还有蒙古各部落的存在吗?
  蒙古各部落中不乏有见识之人,此时也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这懿号慈禧的娘们好毒啊。这是打算从根子上瓦解他们蒙古人啊……
  “现在怎么办?如果我们不同意大明那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开出的条件; 迁全族入关内,怕是这现任蓟辽督师不会同意放粮救济我等的!”刚刚归顺后金不久的蒙古喀喇沁大汗,对着帐篷里一起谈论的其他蒙古各部亲王、大汗心急火燎的说道,那带着明显高原红、皮肤粗糙的脸上不见笑意,有的只是阴沉、怒火。
  蒙古喀喇沁大汗阴沉着脸,继续说道:“现如今,大明新训练了一支水军,对走海运私贩粮食的商人查得很严,就算偶有落网之鱼运粮到达高丽,也不过车水杯薪,连后金大汗都不够用来练兵,咱们这些刚刚归顺的部落又能分得了多少!为今之计,只有继续祈求大明怜悯,或举咱们蒙古各部落全族之力再次边打边关,打足够的草谷以过难关!”
  对于蒙古喀喇沁大汗的说法,蒙古喀尔喀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却有不同的意见。其中喀尔喀土谢图汗巴尔图更是道:“这能行吗,别忘了就连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八旗儿郎都无功而返,咱们能行吗,别忘了大明有火器之利!”
  “那总不能看着牧民活活饿死吧!”另一位皮肤黝黑的蒙古郡王插嘴道。
  “金大汗那边是什么意思?”蒙古喀喇沁大汗皱眉沉思一会儿,突然出生问道。
  此话一出,其余蒙古各部落的王,全都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搭腔,之后还是脾气最耿直的车臣汗部亲王大力拍着桌子,提议道。
  “一起去问问,咱们可都是因为支持他才落得现在这步田地,金大汗不给咱们一个说法,那是万万不行的。”
  于是被大明无情拒绝‘借粮’一事的蒙古各部落王者都去找了后金鞑酋皇太极。皇太极对此也是颇感无奈,不理会吧,蒙古各部落的王者肯定不干,说不定会生出反抗的情绪、背叛。可理会吧,必然是要借粮。以往还能靠着抢劫来弥补军费损耗、丰满腰包,可如今大明守军‘坚壁清野’政策实行得太彻底,几次入侵皆是无功而返,八旗儿郎尚没有达到温饱线,还勒紧裤腰带、吃糠喝稀过日子,哪有多余的粮草来接济蒙古各部落呢
  ……感觉脑袋都大了一圈的皇太极思索了很久,也没想出好的办法,只能将颇得他看重、一肚子坏水的范文臣叫来,问问他的意见。
  这种事,范文臣一时之间也拿不出好主意,毕竟不答应的话,估计现在和后金亲密如一家的满蒙关系必然如泡沫一样破灭。范文臣自认自己学富五车,能力堪比古之商鞅,也得为这差不多无解的事烦劳……
  “主子爷,如今之计只能暂停让搜罗而来的工匠制造红衣大炮的工程,改铸铁锄、铁犁等农具,大肆开荒种粮。如此一来,一者可保证来年粮食足够支撑八旗儿郎再次随主子爷南征,二者亦可堵住蒙古各部王爷的嘴。毕竟咱们日子也甚是艰难,毕竟主子爷如今可是连制造红夷大炮与大明对抗之事都暂时放到了一边了。”
  暂停铸造红衣大炮……
  皇太极面色一样子难看起来:“就别如其他办法?”
  范文臣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不断的磕着头。“奴才知道主子爷心里难受,奴才心里也不好受啊,只是现任的蓟辽督师兼辽东巡抚魏星太可恶了,查关查得严,奴才重金收买的商旅根本不敢倒卖粮草以及铁矿石给奴才……”
  明达如今可狠了,不止在各个可出塞的长城关卡重兵把守,就连一只狗想出关到关外溜达一圈,明达都会让人从里到外搜查一遍,更别提甚有通敌叛国嫌疑的经商塞外、关外、关内时常跑的商人了。一经查出货物中私夹了粮草以及后金政权继续的铁矿石,东西全部没收、被狠揍一顿都是轻的,就怕明达狠劲一上来,让走私商人们全部到地府报道,所以现在商人的根本就不敢到后金政权倒卖粮食。
  如今陆路不通,海运那条线,又被戚承志操练出来的海军掐断了,粮食运不来又买不到,明达又没有和历史上的袁崇焕一样同意接济蒙古各部落,无法从中分一杯羹的后金政权为了不让骁勇善战的八旗儿郎以及爱新觉罗那一家子饿肚子,只能向大明学习大量开荒种粮。
  可后金政权人口以及生产力就那么多,铸造农具必然只能停了皇太极打算铸造红衣大炮,以火炮对阵火炮的打算。想到此处,即使知道范文臣的提议是对的,皇太极反而更加拿不定主意该不该依范文臣的提议办,犹豫甚久,皇太极忍不住吁叹道:
  “就依卿之所见,只是那魏星到底何种身份,如此行事不受猜忌,反而步步高升。”
  “潜伏京师的暗探曾传过信息说,魏星本是杨,乃是阉货魏忠贤的外孙,如今大明慈禧太后杨氏的族弟。听说正是有这一成关系,那慈禧才入了天启帝的眼,最后才能母凭子贵登上太后的位置,垂帘听政。”
  “那依卿之意,反间计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行,放在这魏星身上就不可行!”
  范文臣跪在地上,又磕了一个响头,表示对皇太极的尊敬后,这才隐藏得意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奴才倒不这么认为,从慈禧生下的小儿当上皇帝后,诸旨意皆是出自慈禧之手,而将慈禧扶上太后宝座的魏忠贤反而越发低调、听说连朝也不怎么上了。固然外人说魏忠贤年龄大了,所以想过清闲的位置。但就魏忠贤一上台,就在天启帝的眼皮子底下大肆残害忠良,只为抓牢全力,如此人物又怎么会轻易的放过到手的权利。奴才大胆猜测,他必然对慈禧心存不满……”
  “至于魏星,族弟可不是亲弟。听说慈禧可是连亲爹都不愿意认,可见是个寡情的。一介族弟,用也就是用了,但要说很信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奴才认为实施反间计的话,魏星乃是最佳人选。反间掉魏星是必行之事,只有他死了,主子爷的天下才有好日子过。魏星这狗官可是比旁人狠太多了,就连杀人如麻的熊蛮子怕是也没有他狠!”
  范文臣能言善道,一席话说得本来对反间计心有疑虑的皇太极心动极了,略加思索就依了范文臣的主意,仍然以魏星(明达)作为反间计实施的对象。
  范文臣忙着去实施反间计去了,而皇太极呢,对于是否接济蒙古各部落之事采取了拖字决,只是从小在马背上翻滚、打、长大的蒙古人都是地地道道耿直的汉子,皇太极一拖,本就为口粮问题急眼的蒙古汉子们不干了,纷纷卷起袖子,见天的打上盛京皇宫大门,跟皇太极联络感情去。
  皇太极也怕逼急了蒙古各部落的汉子们,让处于甜蜜期的两族关系破裂,不得不派兵跑到高丽国的抢了一批粮草分给蒙古各部落,然后停了铸造红衣大炮,将搜罗而来汉人工匠全都驱赶去改铸农具……
  当然农具铸造好了,你认为分到农具的那些八旗爷们会给你下地耕地那就太天真了。开荒种粮之事仍然是掠夺而来成为奴隶的汉人们的工作,这些鞑子们认为给牲口一样的汉奴、农具就是给了天大的恩德,谁管天寒地冻不能下地耕种,如果不是皇太极说什么“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不能乱杀、虐待治下的汉人,他们早就让这些汉奴用手刨土来开荒了,还会给他们农具…
  泰昌三年二月,皇太极下旨规定从天聪四年(元年1630年,也就是现在泰昌三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
  圣旨下发后,皇太极一边派人丈量治下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一边又把把原来每13名壮丁编为一庄改为每8名壮丁编为一庄,“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且下令编审壮丁,解放部分奴婢为编民。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去撤手术线,只有一更o(╥﹏╥)o

  ☆、第七十三章

  皇太极所颁布的这些措施; 使得满族贵族们的特权受了一定的制约; 巩固了皇权的同时,更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可以说除了红衣大炮暂时因为工匠以及铁矿数只能暂缓外,盛京欣欣向荣的景色还是让皇太极很是欣慰…
  只是他并不知道; 非常注视情报工作的杨太后在收到厂卫禀告说有大量后金细作在京大肆活动,疑似在酝酿大阴谋时,已经猜到了皇太极或许说范文臣接下来的举动。
  “反间计,啧,居然真的将主意打在了明哥儿的身上。”杨太后将写满密密麻麻、蝇头小篆的纸条放进正殿中央摆放的巨大香炉内,檀香袅袅间,隐约可闻香味。
  等纸条在香炉里化为灰烬后,杨太后方才抿嘴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