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周郎周郎-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个看似温润如玉的男子其实最是大胆!行事睥睨肆意,指点战局,仿似泼墨写意,羚羊挂角,每每剑走偏锋,每每出其不意,却又俱妙到巅峰。时刻挂在唇角的微笑背后往往是早已下定决心的固执与坚定,纵千难万险,亦不驻步。
他这与历史上大相背离的选择,除了没有孙策临终所托,及孙权因伤重而提早流露出来的敌意之外……怕也是忧心她的处境……
将在外而家眷留于治所,这是这个时代放诸天下,无论到哪里都一样的潜规则。这不单单是上位者的猜忌,更是领军之将主动表示的一种姿态。
她若嫁与周瑜,孙策掌权自然万事好说,若是换了孙权,就要一直留在吴郡了。
长长叹一口气——从头到尾,终是与她脱不了关系……甚至……还有可能牵累到太史慈……
心思几转,李睦堵在心口那一团火气渐渐熄了下去,却化作一团散不干净烟尘灰烬。污糟糟,灰蒙蒙地充斥着每一根血管,一股说不出的无力感令她恼火不已。
原只想自在度日,才觉得吴地最为安稳,却不想从头到尾兜了一大圈,竟又回到初时在寿春那种战战兢兢的局面。
一阵静默之中,周瑜也在李睦的身侧坐下来。
看到满城挂孝时,他心中已隐隐有了不详之感,方寸已乱。城门突变,思绪翻转,看那生死一场,仿佛大梦初醒,却痛彻心扉,逼得他心神不定,心绪繁乱,几欲至疯。
李睦推门而入的那一瞬间,他就如同几近溺亡之人堪堪抓到一株浮木,不管不顾地搂入怀中。生死轮转,一切从头,袁术照样僭号,曹操同样挟令天子,孙策斗转渡江,连平六郡,好像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唯独这个女子仿佛凭空出现,所在之处,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见她忙前忙后,小心翼翼地收拾案几,打来清水,那一瞬间,他只想抓紧这个女子,仿佛只要有她陪着,那一场生死就只是个梦境,从来不曾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
电光火石之间,便有了这荒唐到了极点的念头。
然而稍稍冷静下来,却又觉得可笑。
且不说久着男装,平常行止如何瞒过诸人?就像她之前所言,她从来就不是养在闺中,全然不知天下事的寻常女子,更不是碌碌无为,尸位素餐的懒散性子。现在冒认孙权,就能有此功业,一旦真的站上那个位置,又岂肯遇事儿不管?
六郡初定,人心未安,有曹操暗存忌惮,又有刘备虎视在册,刘表占据荆州,袁术尚在寿春,四面环敌,还有面对昔日跟随孙坚的旧将旧部,这其中的风险,需要付出的心血,绝不是如同在下邳或是皖县那样一朝一夕,点一点粮草,算一算赈抚如此简单。
而她又只是个女子,正值最好的年华数载光阴空守,耗费心力无数……所为者,唯他一求!
岂不可笑?
突然想到宣城外,李睦言辞冷厉,责他太高看了自己时的模样。
多看一回生死轮转,想到那一场生死里他以为自己小心谨慎,处处思虑周详,便能打消孙权的猜忌时,那清晰于胸怀的十足把握……
原来他一直……总是……免不了太高看自己!
想到这里,周瑜自嘲地一笑,慢慢垂下目光,心中黯然。正要好言赔罪,然而却见李睦捂着肚腹蜷着身,略带英气的眉眼皱成一团,脸色煞白。他心中猛地一凛:“阿睦……”
☆、第八十四章
周瑜决断,不管进退如何,几多筹谋,皆是千思在心,想明白了,权衡清楚了再开口。哪怕是与孙策商议战略机要时,他也从不会像这样只一个电光火石的念头,不及细想就匆匆出口。
才出口片刻就又后悔。
更何况,若换在往日,只怕他根本就不会想到这样荒唐的念头。他出身世族,本该行察举取仕之途,却宁愿策马扬鞭,兵指天下,用血汗寸土拼杀。固然是与孙策志趣相投,壮怀激昂,但又何尝不是因骨子里的那英雄豪情,热血之气。
大丈夫在世,上报君侯知遇之恩义,下能荣妻荫子。
又怎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
好似心里也与李睦的长眉一同皱成一团,伸出去的手刚碰到李睦的肩膀,就被她反手一甩,“啪”的一声脆响,正甩在他手背上,还抓下两道细红的挠痕,火辣辣的立刻就烫起来。
李睦已经不仅仅是胃痛了。小腹处的绞痛伴随着熟悉的沉坠感,很快就和胃痛连成一片,令她整个人都跟着打颤。
满脑子都是周瑜孙权,却又仿佛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一千八百年前的恩怨,史册上如何记载,又有几分真假,早已无从追溯。更何况,她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又掺杂了太多后世演义传说的加工,真真假假,更是早已辨别不清了。
印象当中的君臣相谐竟是一场尔虞我诈的防备算计,印象当中的英雄美人也可以只是宣扬名声的政治手段,那她的印象……还有什么可信?还有什么用?
她信周瑜一诺千金,信他情义几许,信他此生不负,她都信。只是这一切,随着孙策一死,竟似乎都变得不重要了。
狠狠咬紧牙关,李睦慢慢抬起头,眼眶挣得发红:“周公瑾,你可知道,我若为孙权,你我此生,就再不可能有姻约之说!”
既是孙权,又如何能嫁周瑜?岂不成了断袖分桃之癖!
“阿睦!”周瑜不防她突然说出这句话来,他方才提起冒认孙权时也确实全未想到这一点。此时听她语气决绝,又知她性子强横倔强,不由心头一紧,立即伸手扶住她的肩膀,也不顾手背上又添了数道抓痕,将之前将破未破的两道也一同抓裂开来,渗出一串细小的血珠,“是我方寸皆乱……”
然而一句话没说完,一员小校自门口飞奔而来,一直奔到院子外面,高声报道:“报将军,城外有人自称汉皇叔左将军刘备,请求入城吊唁主公。”
城中自周瑜回来的那一日起已经闭门不开,只甘宁领军在外驻守,不时将军报传回。此时听到刘备前来,就连急怒之中的李睦也不禁抬了眼,露出一丝诧异之色。
自下邳一战之后,刘备也想趁周瑜救援宣城再夺下邳,却被孙策一举击破,仓皇之间,只能北逃奔曹操。孙刘两家,不至于像黄祖那般隔着杀父血仇,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到了刘备要亲自上门吊唁的亲厚。
但他既然以吊唁的名义来,无论用意为何,他们都也不能真将其拒之门外。
周瑜看了看李睦,李睦一阵疼劲刚过,将他的手一推,遥遥晃晃站起来就要走,却不防周瑜紧紧皱眉,上前一步就将她横抱起来。
忽然全身一轻,李睦只觉得眼前景物在一瞬间倒转,尚不及思考,一声惊呼出口,下意识就伸手将揽住周瑜的肩颈。
门外的小校听见里面的惊呼,只当是被自己带来的这条消息所惊,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匆匆抬头朝里面望了一眼,两扇木门就哐的一声在他眼前关拢。一瞥之间,只隐约扫到周瑜高大的背影一个踉跄。
愣了片刻,正不知该不该再报一声,或者立刻退走,门忽地又开了。
周瑜从房中走出来,面色苍白,原来一直挂在唇角上的笑意收敛起来,一身儒雅谦和的气质也跟着消散,俊朗英武的眉眼透着阵前冲杀般的凛冽。一手负于身后,另一手则向那小校一摆:“开城门有请,另请甘将军于城外调回精兵一千,驻防城内。”
抬腿跨过门槛往外走了两步,随即又止步回头,向那小校道:“你不用跟着我,快去城西请仲景先生来,就说……”
回头朝房内望了一眼,语声一顿,“就说权公子身体不适,在祭灵途中晕倒,请他速来救治。”
说完,不等那小校反应过来,就快步朝门口走了出去。
孙策的灵堂就设在城中的军帐里,撤去军案,摆上供桌,将孙策的灵位摆于其上,诸将校披麻,孙绍重孝,待周瑜走进军帐时,小家伙的一双眼睛已经哭得又红又肿。
又是孙策的灵堂!
周瑜的脚步一下子慢下来,只觉得脚下发沉,仿佛走在淤泥泽地里,每迈一步都会深深地陷下去,从辕门到帐门,短短数十步,竟好像走了许久。
军中诸将见他终于从县府中出来,纷纷围了过来。而周瑜则朝他们一摆手,径自走到孙绍面前。
总算,这灵前重孝之人已变。
孙策的棺柩就停在灵位后面,想起初见时那个意气风发,策马扬鞭的阔朗少年,一手指天,豪情万丈地向他说终有一日,要横刀立马于洛阳城头,周瑜伸手牵起孙绍,一撩衣袍,跪于孙策灵前,缓缓叩拜下去。
诸将随后而跪,齐呼一声“主公”,哀咽声,哭号声,顿时充斥整个营帐。
不多时,营外马蹄声起,刘备带了张飞在那小校的引领下走进大帐,所带百余亲兵俱在帐外下马。
两人一身素色衣袍,袍角带泥,帻巾沾尘,风尘仆仆。张飞的一张黑脸仿佛又黑了几分,刘备的面上还尤有倦容,显然赶路赶得甚急。
张飞迎着四周或探视或防备的视线轮流一圈瞪了回去,唯独一眼看到周瑜时,朝他点了点头。
尽管下邳一战不利,但他性子率直,平生最敬英豪,对周瑜的身手和统兵的本事可谓心服,故而也颇有相惜结交之意。
可刘备却丝毫不理会旁人,步履缓缓,面色戚戚,走到灵前时,弯腰长长一礼,再抬起头来时,眼中已然多了几分湿润之气。
再向孙绍施礼时,却是喉间哽咽,泪蓄满眶:“公子请节哀。”
孙绍哭得头晕,双眼通红,圆鼓鼓的脸颊也烫成一片,他不认得刘备,只见他忽然朝自己行礼,下意识用力一握周瑜的手,朝他身后躲了躲。
“有劳使君前来。”周瑜强压着心里的悲意,站在孙绍身前,朝刘备还了半礼。
刘备抹了一把眼泪:“备原奉曹公之令,征讨袁术僭号不臣,不想途中惊闻噩讯。回想下邳一晤,不过寥寥数月,孙将军英姿雄才,仍在眼前,如今竟是决绝。壮志未酬,将星陨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他来时自称汉皇叔及左将军,而周瑜偏以使君称之,仿佛是沉于悲痛,一时弄错,将昔日在下邳城时的称呼沿用了下来。而他也好像全没听出这称呼上的问题,甚至主动提及下邳一战,言辞之中更是声声惜惋,哭音哽咽,一面说,一面眼中又有泪水落下,相较方才的伤心哀悼,更添了一份说不出的惨烈之意。
仿若英年而丧的是自家后辈,端得是一副宽厚仁和的长者胸怀。
帐中诸将纷纷都为他所感,面露悲色。原先对刘备的来意尚有质疑之人也大多放下戒备,感其不念旧隙,一片来悼的诚心。
就连周瑜,听到“壮志未酬,将星陨落”一句,也被触及心中隐痛,眼圈挣红。
只是他自下邳起,对刘备就始终存了防备之心,再加上那一段梦境般刻骨生痛的生死记忆,自然是不会相信刘备此来真就只是为了吊唁孙策而已。
他犹记得这个始终就只在一侧敲锣打鼓的汉皇叔开口就要荆州四郡时,不也是这一副悲切模样?只不过那时说的是无处容身,缘由不同而已。
目光往帐中一扫,慢慢吐出一口气,收拢心神:“使君方才所言,是在南下途中闻讯而来,难道在许昌时就不曾听过此事?”
“许昌”两个字一出,帐中诸将之中有人立刻醒悟过来——孙策之死,虽是左慈所为,而左慈却是自曹营中来,此事极有可能本就是曹操授意,如今刘备又是来自曹营,不可不防!
刘备皱一皱眉:“备知将军言中之意,只是数月前曹公尝赞孙将军英武雄才,忠义勇烈,有乃父之风,故而表奏其继父之爵。而备之后便自许昌出发,又怎会知如今寻阳之事?”
左慈为曹操大变活鱼时刘备还未到许昌,但其人名声却是早有听闻。方才在城外听闻孙策死于左慈的道术之下,他也怀疑那是曹操的手段,但既然到了寻阳城门口,他也不能因此就立刻掉头而去。
话里话外,只说曹操在数月之前还对孙策大加赞赏,而接下来他就离开了许昌,那孙策之死不管是不是曹操授意,他当然无从知晓。既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这番应答无论事后传到曹操耳中,亦或是现在看来,都是句句实话,叫人丝毫挑不出半分错处,却又形同废话,滴水不漏。
☆、第八十五章
周瑜当然也没指望能从刘备这里就问出什么来,只想借此提醒帐内诸将。
见目的已然达成,他也不再往下追问,朝刘备一拱手:“使君军务繁忙,军令在身,还来此相祭,伯符灵下有知,定感佩使君深意。”
受了礼,道了谢,刘备又有军务在身,帐外还有兵士等他回去,再下来便是要送客了。
送客之语尚未出口,就毫不意外地听刘备长叹一声:“备南下时原就想来寻阳拜问将军,请将军与备一同出兵,讨伐袁逆,互为犄角之援,首尾相俦。想孙将军素有忠君之心,必能准许。不想……”
他语声一顿,又叹一声,目光落下,在还躲在周瑜身后的孙绍身上一掠而过,旋即又朝周瑜一揖到底,言辞恳切:“如今江东六郡无主,千军无帅。将军人中英杰,又与故主情义深重。所谓军中不可一日无将,进退何为,还需将军尽快决断大事。”
且不提孙策虽亡,却有权、翊二弟,及一子血脉,吴郡尚有诸多跟随孙坚四方征战的老将,他一句“大事决断”,决得是什么事?断的又是什么事?是之前他提到的联兵攻伐袁术,还是六郡无主由谁继承?
无论是哪一桩,又怎能由周瑜一人而定?
这话听起来句句是为江东六郡的基业考虑,可若是传回吴郡,传到有心人耳中,便又是一场争端。
周瑜眉峰徐徐挑起,目中闪过一丝冷然锐利。
正当他准备要留这位汉皇叔好好聊一聊“大事”时,忽听帐外有人朗声说道:“谁说我江东六郡无主,千军无帅?”
清脆的音质带了几分沙哑,诸将回首,就见李睦身姿笔挺地站在营帐门口,一身素服,更衬得她一双眸子黑若墨玉,乌发挽束,入鬓长眉英气内敛,目光冷冷地落在刘备身上。
六郡无主,便叫周瑜做主,千军无帅,就要周瑜下令?这不等于摆明了在说周瑜有擅专之心,又有分身之力么?
“玄德公若患征讨袁术不利,何不请朝廷颁下诏令,要粮要兵,我吴地将士绝无怯战之懦夫。而若是忧我六郡之传承……”李睦声音冷厉,面上却浮起一丝嘲讽的笑容,在众人的目光中缓步走进帐内。走到周瑜身侧,却目不斜视,看也不看他一眼,全然不管他一脸震惊,只微微俯身,伸手牵住孙绍,将他带到身边,再向刘备挑眉,“玄德公是知礼识义之人,当能看出我现在这一身是何用意。”
这是她灵光突现想出来的法子。即使要继续冒认孙权,但因太史慈的关系,她不可能同真的孙权那样一身重孝。
这一身与寻常将士一样的服丧装束,若论起来,便是她以孙权的身份在军营中只论军阶高低,而不叙兄弟之情,更以此言明她支持孙绍继承的态度。如此一来,自然也不会有人指摘她不服兄孝。
刘备本来确实要说到孙绍年幼,难敌各方虎视,提醒一下这帐内诸将,除了子承父业之外,兄终弟及也是一途。
他只道“孙权”在下邳一战中初露头角,至今都独领一军,如今六郡之地就在眼前,只要心里那一点“宏图祈望”被人点明,就不可能不想一争。而如此一来,江东六郡之中就必然会分为两派,内斗不休,由他从中取利。
但他万想不到李睦这个“孙权”一来就明明白白掐断了他的打算。
见刘备脸色变幻,李睦冷笑一声:“我兄基业,绝不至后继无人,更不敢劳动玄德公费心决断,刻意垂询!我叔侄二人皆有父兄之勇烈在前,我今日既以寻常将士守服,便断不会行那手足相争之事,也绝不会有萧蔷之祸。”
她慢悠悠地一字一顿,给帐中那些尚不清明刘备来意的将士留足了时间思考,但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刘备言辞隐晦,而她却这一层隐晦一把撕个干净。
刘备要利用周瑜挑起孙权的嫉恨之心,已经不是头一遭了。当时在下邳时她还能将阵前之言当做一个笑话来看,一句疏不间亲,不以为意。而此时故技重施,却是要直接利用周瑜挑唆江东内乱,若真被他得逞,周瑜岂不是又要背千古骂名?
李睦真是杀人的心都有了——周瑜再有不是,也轮不到他刘备来算计!
自李睦进帐起,周瑜的目光就始终在她身上,一刻未离。只是除了初时随众人一同躬身为礼之外,就一直负手而立,看似面无表情,也一言不发,实则震惊到了极点,也紧张到了极点。
李睦在这种时候突然出现,还是明明白白以孙权的身份,话里话外,竟是要以孙权的立场支持孙绍子承父业……这不正是他是思绪混乱,不及细思的荒唐之念么?
他几乎不敢相信,李睦真会依他所言……
他心如鼓槌,怔怔地望着她纤细单薄的身形,眉宇之间倦色未褪,脸色还有些苍白,而却腰背挺得笔直,和他并肩站在一起,忽然眼眶有些发涩。
心绪难平,竟有些感激刘备突然来这么一趟,而看着李睦盯着刘备的眸子里隐隐透出的杀机,他的嘴角又下意识扬起了一道不为外人察觉的弧度。
然而就在张飞环眼圆瞪,准备替刘备挡一挡这被人当场揭穿的尴尬时,帐外突然传来一人怒喝:“周瑜小儿,竟敢乱我主之基业!”
声音洪亮,气势汹汹,若放到阵前对吼,怕是不见得会逊于张飞。
张飞一句话卡在喉间,周瑜脸色猛地一变,皱了眉,立刻向前走了两步,将李睦连同孙绍一起挡在身后。
听那喝声,再见周瑜的反应,李睦隐约猜到外面来了什么人,一颗心猛地提起来,牵着孙绍的手不觉紧了紧,引得小家伙抬了通红的眼睛朝她看。
帐门外两名骁将大步进来,其中一人指着周瑜就骂,还是方才那把上了年纪的怒喝声音,中气十足:“负义的小儿,主公以诚待你,你竟以人假冒主公之弟,妄图夺权,乱我江东基业!”
“程老将军!”周瑜背负在身后的手慢慢握紧,随即又慢慢松开。朝来人拱手,却是腰背笔挺,挡着李睦半步不让,只向身侧刘备的方向一引,“此为汉皇叔左将军刘玄德,特携弟来祭吊伯符。”
他刻意将“刘玄德”三个字咬重字音,程普也没想到帐中居然还有外人,不由率先一愣:“刘玄德?可是令陶恭祖让徐州的玄德公?”
刘备不动声色地上前见礼,丝毫没有要告辞离去的意思,也仿佛全没有察觉帐中的气氛一瞬间变得诡异起来。
“久闻玄德公乃仁厚君子,今日正好与我江东将士做一个见证,也免得有人仗功凌主,又率军而反!”
程普性情豪勇,却极为持重谨慎。他原在丹阳平匪,听闻孙策的死讯,只与凌操一同携了数十人轻骑快马赶赴寻阳奔丧,却在途中发现了周瑜使人行假冒孙权之事。一时激愤之下强闯城门军帐,但一脚踏入军帐之后就立即意识到这寻阳城中里里外外俱是周瑜一手带出来的兵马,城门处更有甘宁严阵,兵威赫赫,气势惊人。周瑜若是仗着兵马用强将他们扣下,他们实在全无半点胜算。因而此时见了刘备,才会突然生出此言。
“老将军请慎言!”
不用看周瑜的脸色,李睦也能知道他现在的脸色一定难看到了极点!当着谁拆台不好,偏偏当着刘备。
“瑜自下邳与伯符分别,先救宣城,再战皖县,最后到这寻阳,其间连战无数,将士用命,方有今日兵临江口,对峙江夏之局面。还请老将军慎言,莫教军中将士寒心,也令天下英雄笑伯符麾下竟无容人之量。”
周瑜的语气依旧云淡风轻,清清朗朗听不出丝毫火气,只是说出来的话分量极重。
“你仗军功而反……”程普一把年纪,火气极大,被周瑜生生顶回去,吹须瞪眼,垂在身侧的双手紧握成拳,骨节处爆出一连串轻响。
李睦暗自轻叹一口气——他与孙策根本就不是普通的将帅从属。
犹记得下邳城外的两声相应相合又相互较劲的长啸,仿似两条比肩巨龙,冲天翱翔,那般旗鼓相当的英雄豪气,全心投入的情义相交,是当世拥有共同目标,共同胸怀的知己。孙策一死,这军帐之中没人比周瑜更伤痛,如今被这老将当面一冲,偏顾及刘备在此,这股火气还要压在心里,急怒之下……
李睦慢慢呼出一口气,松开牵着孙绍的手,在周瑜肩头轻轻一拍,自他身后走了出来:“公瑾与我兄相交少年,升堂拜母,情义之重,如同手足兄弟。我兄渡江至吴时,是公瑾领兵携粮来助,我兄初定吴地,袁术欲图丹阳,亦是公瑾只身赴寿春探明虚实,并携军北定徐州,方有今日乌程侯之袭,两郡太守之位,也才能以此名正言顺攻取江夏,杀黄祖,为父血仇。我兄在世之时,从未有一刻对公瑾以主自居,也时时令我以兄事之,今我兄尸骨未寒,老将军在他的灵前不祭不拜,反而一口一个‘反’字,却不知这‘反’又从何而来?”
☆、第八十六章
周瑜原是想提醒程普天大的怒火不满都缓一缓,待刘备走后再与他闭了门细谈,毕竟李睦现在一身普通将士挂丧的装扮,一时半会儿,他也认不出来。不想程普竟一口认定了他居心不良,更想不到李睦会突然开口。
她的手拍到肩头的时候,周瑜正强压心中怒火,心神微分,等他察觉到她的意图时,已然阻拦不及。不禁脸色微变,眼中竟现出一丝惊慌之色。
李睦浑然不觉,只当他还在纠结方才两人的争吵,便朝他撇了撇嘴角,做了个容后再算的表情,再瞪他一眼,这才又将注意力放回到程普这里。
程普出声的一瞬间,周瑜就立刻挡在她身前,只稍稍一想,李睦就猜到了这位江东老将定是认得孙权的。但到了这时候,程普言辞凿凿,一口咬定周瑜心存犯疑,显然不会她躲一躲,他就能轻易罢休的。
拖得越久,与其让刘备先发制人将她指出来,倒不如她先豁出去了,占了先机。
当日在下邳时孙策曾笑言她绑了陈氏一族堵城门之行,就算来下邳的是曾跟随孙坚征战,见过儿时孙权的军中老将,也要被她唬住了。既然这些军中老将都只是见过“儿时”的孙权,那今天她就当这一句笑言是真,也唬一唬这军中老将!
周瑜对孙策向来是以字相称,纵然孙策拥六郡为主,这一句“主公”却是只有孙策一意孤行,惹恼了他时才会出口的称呼。
“若得周郎称主,孙将军事后必以美酒邀之谢之。”这是全军上下皆知的事,孙策之决,能劝能拦的唯有两人,一为吕范,当年护送孙母渡江,孙策感念其情,素以长辈敬之,还有一人就是周瑜,那却是因为孙策从来就不曾将其当作麾下听令的从属之将。
李睦字字句句属实,又直言程普在孙策灵前不敬,直刺得这位须发花白的老将勃然大怒。
然而与他同来的校尉凌操却将他拉了一把,一撩袍角,率先朝着孙策的灵位拜了下去。程普还没回过神来,他已然恭恭敬敬三叩首,这才站起身来,走到李睦面前。
“主公锋起淮南时,操尝从征伐,誓死亦随。今日于主公灵前,我等本不该肆言,但此事事关重大,还望阁下坦言相告。”拱手一礼,口称“阁下”,用的又是平辈初见之仪,言辞客气,却带着疏离与防备。
李睦虽不认识这个颌下微须的中年将领,但见此人叩首之时,额击地面,竟已隐约起了一小片红肿,此时更是语声发颤,显然也因孙策之死伤痛之极。
和周瑜一样同怀孙策,与进门就当着外人的面撕自家人面子的人相比,李睦自然对他也就多了几分好感。
先抬手还了一礼,借着低头弯腰的功夫,她定了定神。
就当是一场戏,演一场戏,反正她冒认了孙权这么久,要入戏,也并非难事。
先看刘备一眼,随即再看凌操,缓缓开口:“兄长初时渡江,兵马何来,将军可曾知晓?”
凌操一皱眉,用传国玉玺换兵马的事除了孙氏旧部,再无人知晓,他是孙策过江之后才投军的,自然也无从知道。
李睦见他皱眉,便再看程普:“那程老将军想必清楚。”
语声一顿,也不等程普回答,就又续道,“权自幼体弱,不善习武,弓马不熟,虽不及兄长武勇,却也想从行伍之列。纵只能为一阵前卒,亦不负父兄之威名。而兄长却忧我武艺不精,于战场不利,故将我遣至宣城。”
“权心有不服,便中途离城北上,赶赴寿春,只为寻机从袁术处讨还父亲遗物,也立下一功,让兄长不再小看于我,不想却在寿春遇上公瑾。”
孙策确实恐孙权的武艺及对战局的应变不足,从而将其派往宣城,而周瑜也曾以孙权潜入寿春要为兄盗回传国玉玺作为借口解释将她从寿春带出来的缘由,两相一合,就如此并到了一处。
这其中涉及孙坚私藏玉玺之事,若非孙氏旧部,就算是袁术刘备等人心中早有所查,但当年孙坚得玉玺后严词否认,之后不久就殒命战场,他们也无一人就敢真的断定这玉玺由孙坚留给了孙策。
李睦以此为入口,果然看到程普脸色微微一变。
缓缓向这两人再行一礼,然而转向孙策的灵位:“程老将军指我冒认,然当日我兄兵入下邳之时,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唤我为弟。庆功宴上,又令我与诸将换盏。只言我年轻识浅,不可因一战之胜而生出骄纵之心,需多向军中各位将军请教。此乃多少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照老将军所言,岂不是连我兄都是为人冒认的,才能认下我这个冒认的兄弟?”
说到这里,她语声一停,面露悲色,与她唇角扬起的嘲讽之色衬在一起。再想一想周瑜方才口口声声要她冒认孙权辅佐孙绍时的模样,眼眶也跟着挣出一抹红来,语调微颤,愤然委屈之意油然而生,慢慢呼出一口气,再冷笑一声:“何曾荒唐!”
唱念做打,悲愤委屈,李睦已经演到了极致,做到了极致。
记不得儿时事情又如何?不认识军中诸将又如何?孙权本就是从军没几天,她就不信在这个没有照片摄影,没有基因鉴定的时代,还有人能证明出来她不是孙权。说到底,只要没有看着孙权长大的孙氏族人在场,也不过是各执一词而已。而她的那“一词”显然要更有说服力。
说她是冒认的,可她却有孙策在人前亲口所认,而说她要夺位……
“程老将军方才说我欲夺孙氏基业?”她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