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老婆是军阀-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摄政王访问小小的琉球,对其国民带来的震动是空前的,尚泰更是感激涕零,与叶昭会面时几次申明对中原的效忠之心。

出琉球群岛,叶昭继续走西南,过台湾、香港前往广州。

实际上,这几乎就是平远水师近期的海域势力扩展图,叶昭认为,短期内,构筑起从朝鲜釜山、日本长崎、琉球群岛到台湾、东沙群岛的海军势力范围是可行的,毫无疑问,在这份势力扩展图中,东海、黄海,皆成了中国内海一般的存在。

外务部门,也准备开始与英国人谈判,敦促其武装舰队减少在黄海、东海的活动。

实际上,在这个第一层近海防御链上,吕宋岛也就是菲律宾最北端岛屿不可避免进入叶昭目光中,在吕宋岛上能有一处军港对构筑起这条防御链意义重大,问题是与荷兰人纷争尚未平息,总不能又向西班牙起衅。

实际上,小吕宋也就是传统意义的吕宋岛上,华人人口曾经不弱于当地土著,只是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华人遭到几次屠杀,现今吕宋岛上的华人,大多是近几十年来漂洋过海而去,至于几百年前就到吕宋岛生活的华人原住民,基本被屠杀干净,明清这两代中原王朝,均视海外子民为弃民,如果海外华人建国,更会认为是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对于华侨被杀,除非是贸易商人,如果是迁入当地的住民,从来都是漠视的态度。

想起这些,叶昭心情不免有些沉重,殖民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屠杀史,只是进入十九世纪,欧洲人才渐渐“文明”起来。

炮舰在台湾岛逗留一日,随即驶往香港。

在香港,叶昭并未下舰,即将卸任的香港总督包令登船拜访叶昭,现今他正在积极努力争取获得印度总督的职位。

印度总督,实际应该称为印度副王,代表英女王也就是印度女皇统治印度,同香港总督比起来,其重要性一个天一个地,甚至可以说,没有印度这颗女王王冠上的璀璨宝石,英国人很难维系整个十九世纪的霸主地位。

包令在国内获得印度总督的提名与他在中国的活动分不开,更与南中国崛起分不开,随着中国人在远东越来越活跃,任命一位能熟练同中国人打交道的印度总督显然是不错的选择,这对于遏制中国人的野心,保持英国人在远东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极有必要。

同包令会面,不过闲聊了几句家常,请他品尝了苇月伊织泡的日本花茶,包令自然赞不绝口。

虽然英国人刚刚向南国抗议几名中国茶农在新嘉坡溺水毙命,怀疑是中国秘密警察所为,破坏英国在印度引入茶树种植的计划。但包令没有提这件事,卸任在即,至少表面上要维系好与中国摄政王的良好关系。何况,几名茶农溺水而亡,也很难说就是中国人所为,在金陵的英国总领事向南国外务部抗议,不过是推卸责任的伎俩。

包令也很难相信中国人的触觉这般灵敏,又会这般重视印度引入茶树一事,毕竟包令自己都没把商人移植茶树的空想太当回事。

炮舰经过简单的补给,随即离开香港驶往广州,在广州,叶昭还有一次重要的会晤,卸任的普鲁士领事俾斯麦即将离开广州,滞留在广州同样也是等待中国摄政王的召见。

广州摄政王府实则成了老郑亲王的府邸,只是荷花楼一带保持原貌的封闭,除了小婢按时打扫,不许任何人进入。

在广州码头,广东巡抚高溱率领文武官员恭迎摄政王,柏贵调任农务大臣后,高溱接任了广州巡抚一职,不消说,广东巡抚,那定然是叶昭最信得过的官员之一,高溱巡捕系统出身,曾任广东省巡捕局总办,设厅后改任巡捕厅厅长,后迁升广东布政使,在外地任了一任巡抚,到去年南京设议政处,高级官员进行了大调整,高溱遂得以扶正。

高溱五十出头年纪,身体很好,正是年富力强之时,思想也开明,是叶昭爱将之一,同李小村关系紧密。

先去观音山给两宫请安,讲了讲去日本的事,说了几个笑话,逗得钮钴禄氏格格娇笑,一直说“这孩子,这孩子……”好似真的回到了几年前叶昭靖难之时。

西宫太后却不多言,问了几句,也透着十分的客气。

谁叫叶昭在观音山,茶水都没怎么喝呢,伺候在旁的太监宫女没察觉,兰贵人又岂会注意不到?

甚至这次进宫,叶昭破天荒带了十多名侍卫,观音山外,更有上百名侍卫等候,不知不觉,观音山对于摄政王的家臣来说,成了龙潭虎穴,或许是最危险之地。

回到摄政王府,叶昭给阿玛和额娘请了安,这才前去梳洗,又叫人去请俾斯麦过府。

泡了个热水澡,疲乏尽去,在荷花楼西侧花厅,叶昭接见了俾斯麦,这位冷峻的日耳曼人,实际上因为其思想偏激,在广州诸西方国家的外交使者圈子里,并不被人待见,因为他太格格不入,就好像好斗的公鸡,每次与人争辩都要取得胜利,令各国领事见到他大为头疼。

或许,他的才能本就不该浪费在这种虚伪的舞会交际中吧?

“想不到,俾斯麦先生这就要回国了,很多事,我还没来得及向先生请教。”

“殿下,您太客气了。”俾斯麦不知道为什么这位东方最有权力的统治者会对自己这般亲和,不是那种外交辞令的虚伪亲热,而是能感觉出,一种发自真心的友善。

而对于叶昭来说,不管站在哪一条战线,德国的崛起对中国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当德国人在欧洲打破旧列强格局,中国是必然可以在其中取得利益的。

这位德意志崛起的关键人物,毫无疑问,曾经是叶昭极为钦佩的对象。

“关于金陵兵工厂与贵国克虏伯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谢谢俾斯麦先生的帮助。”叶昭微笑端起茶杯,说:“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米酒表达感谢,私底下,又有以茶代酒的说法,俾斯麦先生,我们用茶水干一杯,你可以感受到我们东方人习俗的奇妙。”

俾斯麦微笑,就端起茶杯,和叶昭轻轻碰了一杯,说道:“殿下您太客气了,我要感谢殿下的帮助才是。”

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国外务部与德国人签订了一系列合作的协议,其中比较秘密的条款就有双方陆军的合作,比如金陵机器局引入克虏伯生产技术,中国则提供其火药等方面的技术改进,广州大学冶金实验室与德国科学家合作进行钢铁材料试验,进一步提升制作火炮、舰船护甲等钢质的研究,普鲁士派出陆军军官团来南中国交流等等。

普鲁士步兵一直很强大,虽然对于南国来说,因为南北战争的锻炼,枪械的进步,新式军事理论也渐渐成型,在某些方面,普鲁士陆军指导理论已经显得落伍,但高素质的陆军军官团,以系统化的作战理论与南朝军官交流,对于南朝军队正规化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同样,普鲁士军官也会受益匪浅。

当然,因为海路遥远,这些条约大部分都是近期内完成的,有望一两年内得到实施,其中俾斯麦功不可没,这位一心向往铁血生涯的日耳曼人,在南国最大的乐趣就是促进双方的军事交流。

“在中国,我学习了很多,今天,我又学会了你们奇妙的习俗,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与殿下在欧洲相会,我会用东方的茶叶款待殿下。”俾斯麦冷峻的脸庞,难得露出柔和的笑容。

叶昭微微一笑,说:“我也很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

下午召见了广东恩平尉代表,现今之恩平尉已经再不是巨贾名绅的天下,各省名额也越来越多,以广东为例,按照人口户籍,府县各有名额,整个广东省恩平尉已经超过了百名。

以巡抚衙门为首的各衙门长官每年两次召集恩平尉大会,倾听民间呼声。

叶昭召见恩平尉,也是希望各省督抚不要以为这个机构是摆设,要正视其存在。

实际上,恩平尉制度的发展,叶昭是希望其能成为民意机构,类似西方议院而又不尽相同,但在限制、监督执政政府权力方面,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叶昭希望这个机构成为真正反应普罗大众民意的机构,而不是大财阀意志的代表。

不过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只能尽量创造出相对公平的环境。

现今恩平尉自然是由省府任命,五年轮换,叶昭希望将来能实现选举制,当然,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而且,叶昭为什么向往九五之位,因为他越来越感觉,如果不登上九五之位,很多变革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展开,阻力太大太大,若能登上九五之位,不管反对的声音多么强烈,他所作的很多事却能得到开明派的理解和支持。

而现今某些变革,不管旧派也好新派也好,可能更多的认为是王室和皇室的权力较量,是自己想方设法限制皇室的权力,如果触动到一些根本的东西,只怕两派都会反对自己。

而当自己这个王室名正言顺成为皇室,事情,就好办多了。

只是,随着南朝政治的稳定,毫无疑问,皇室的势力触角也渐渐伸展至各个层面,现今还好说,如果十来年后到了小阿哥亲政之时,只怕自己疲于应付权力斗争都精疲力竭,还谈什么其它宏图大志?

废掉小阿哥,这个念头已经越来越强烈,只是,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后世,又会如何评说自己?

奸佞?国贼?开国明君?

叶昭不在乎后人怎么看自己,做事情但求问心无愧,要说唯一愧疚的,或许是对蓉儿,对两宫,最初起家,没有两宫的支持,自己怕就没有今天,不过,保她们一世太后荣耀就是。

瑞四也在广州,叶昭晚上陪亲王福晋用饭之时,他就在旁边伺候着,好像,还是在北京城的那个包衣奴才。

“主子,小安子不听话,不是个东西!”

用过饭,叶昭召瑞四进书房议事,瑞四提起安德海颇有些咬牙切齿。

叶昭笑道:“怎了?”

瑞四道:“这小兔崽子每月向我的密报,不是说小阿哥聪慧,就是说其德行好,没一句真话。我就不行,那小毛孩子就不做错事?”

叶昭就笑,品茶。

瑞四眼珠转了转,道:“主子,要不然我想想办法?”他现在越来越不耐烦,倒真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给那小祸害做个了结。

叶昭摆摆手,说道:“德行有亏又怎么了?你呀,不要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要乱拿主意,我心里有数。”

“是。”瑞四恭恭敬敬答应,但眼珠子乱转,显是猜测主子这话几分真,几分假。

“你要敢乱来,你这狗脑袋我保管给你摘了!”叶昭半开玩笑的说。

瑞四心中一凛,就知道了,这事儿自己可真不能插手,不过主子对自己亲近那是一定的了。

“去吧。”叶昭挥挥手。

瑞四忙磕头告退。

第一百二十三章 货币与战争

金凤在广州,同其小聚两日后,叶昭启程回金陵、走的是陆路,顺便视察各省民情。

广州到南京的陆路,从广州到抚州可以走铁路,到了抚州,就只能乘马车了,不过因为南朝推动驿道运动,修路架桥,交通的改善一日千里,南国交通五年发展计划中,不但批准了五年内修建一万千米铁路的计划,其中包括干线铁路和地区性铁路,同时驿道计划中,预计五年内,省府级城市与重要州府连通完整的公路网络。

据财务部预测,这可能会使得明年南国预算赤字高达三千万元,将会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填平赤字。

随着美国南北冲突的加剧,欧洲投资者对南国国债更加有兴趣,五年交通计划的出台、发电机以及层出不断的发明,使得中国南部成为欧洲投资者眼里越来越有活力的金融市场,虽然南国债务利率逐年下调,欧洲投资者却反而更有兴趣,当初债务利率高达7%时鲜有人问津,到今年,已经下调至4。15%,欧洲投资者反而给南国国债以及整个金融市场以最高信用评级,上个月,南国证券的风险溢价曾经一度低于英国证券,个人和企业以国债抵押融资,银行以国债为储备扩张信用,外国投资者将南国国债视为安全有益的投资产品,欧洲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南国。

虽然交通信息不变,这个苗头在南国甫现,但叶昭对欧洲投资者的目光很有信心,同时叶昭也在准备筹备正式的中央银行发行纸币。

实际上,今年南国财政收入预计将会突破万万两大关,高达一亿五千万银元左右,以银两计,超过了亿两。

虽然支出是更为庞大的天文数字,但一年年健康稳步上升的财政基础也是叶昭准备发行纸币以及欧洲投资者对南国越来越有信心的保障。

坐在火车上,叶昭翻看着中央银行筹备委员会名单以及各部门主管候选人名单简历,在部门主管候选人中,一个人的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刚刚归国的留洋派,年纪不大,叫做沈成龙。

倒真的被他们看中了,沈成龙,即是叶昭在上海最早送出国的幼童之一,刚刚学成回国,不过二十岁左右年纪,但现今南国不拘一格用人才,尤其又是金融人才,更是奇缺,被选中倒也在意料之中。

放下手上文函,叶昭轻轻叹口气,海外的拓展,实则并没带给他多少欢欣鼓舞,反而是国内政事、军事、庙堂事,件件如同大石,压在他的心间。

品了口茶,侧头看到了正凝望车厢外飞驰而过树木田野的和服丽人。

叶昭所乘这趟火车除了运载钢轨、水泥、布匹等货物,并未加挂其它载客车厢,只有为摄政王服务的五节特别车厢,除了叶昭所在车厢,其它四节车厢里,则是数百名侍卫、羽林卫亲军。

叶昭所在车厢很是清净,前端和后端座位坐了二三十名侍卫,中间数排座位都空荡荡的,只有苇月伊织坐在叶昭身侧。

“是不是想家了?”叶昭问,想想与金凤团聚这两日,苇月伊织自己孤零零待在荷花楼里,异国他乡,定然难熬的紧。

苇月伊织摇了摇头,收回看向窗外的目光,她手上,正在做布偶娃娃,黄缎子红缎子各色彩线加之海绵、小铃铛等物,巧妙的折叠,针线缝制,现今已经初具形状,是一只可爱的日本招财猫。

叶昭看着就笑:“你还真是心灵手巧。”

第一次听叶昭夸,苇月伊织微觉不好意思,说:“我做的很难看了,想送给先生,谢谢先生带我见识中国风土。”

叶昭笑道:“你太谦虚了,不过要我说啊,这眼睛,用彩笔绘画总少些神韵,回头我找两颗黑宝石给嵌上,那就完美了。”

苇月伊织轻轻点头。

叶昭又道:“你的朋友现在估计已经到了金陵了,你还不知道吧,那春江馆的老板,与人议定了,和中国商人一起在金陵办艺馆,昨天我接的电报,艺馆已经破土,伎人们也到了,应该有你的朋友。”看来那春江馆的老板早就与中国商人策划此事,多半与伍家接触之后就有来中国赚钱的念头了。

苇月伊织美艳脸蛋露出几分惊讶,说:“花田老师也来了吗?”

叶昭道:“不清楚,到了金陵就知道了。”

苇月伊织说:“真希望她也能来中国。”

显然,虽然她不表露,但千里迢迢来到异国,又怎么会不思念家乡?

在抚州换乘马车,当地官员拜见一律不予接见,穿州过府向金陵进发。

沿途州府,立时草木皆兵,不知道摄政王会走哪条路线,更不知道他过境时会见什么人,会听到什么声音,更不知道事先从何准备,却也只能听天由命,祈祷摄政王莫在自己管辖境内见到什么事端了。

半个多月后,摄政王一行进入金陵,随即南朝政务院下发《乡镇政事令》,实则就是进一步加强规范乡一级衙门机构,显然摄政王一路所见所闻,对于南朝乡一级政权的权力架构并不满意,宗族势力依旧强大,许多乡公所形同虚设,百姓遇到纠纷,第一个想到的是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

叶昭对宗族传统说不上反感,或许,引导得法,还会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补充,但首先,就是要遵循南国法律。

《乡镇政事令》中,乡公所主官采取地域回避制度,而且是回避本县人出任,更严令,任何人不许私设公堂,违者必严惩,如有恩平尉参与其间,则罢去爵号,从重论罪。

实际上,叶昭再回金陵之时,栖霞山上,已经枫叶红似火,眼见十二月已近。

回到王府,自有一番悲喜,蓉儿红着眼圈,腻在叶昭怀里不肯出来,这和其住在广州时不同,叶昭出远门,外间强敌环伺,她可真担心死了。

红娘也回了金陵,各镇换防,第四镇和第五镇齐聚苏南,神保屯兵武昌,哈里奇第二镇则龙精虎猛,与韩进春部一起接管岳州防线,

这也使得红娘往来金陵倒是方便了许多,若等沪宁铁路通车,就更是攸忽则到了。

实际上,南朝兵力的重新部署曾令北国大为震动,现今北国逐步推行新军军制,湘军、淮军、骁勇团勇被逐渐融入体系中,一枝总数十万人左右的新军初见规模,而新军最强力量自是配备俄国军官团的武毅军,统帅左宗棠,马步队三十二营,约两万精锐驻扎在淮安一带,南朝重兵汇聚苏南,很是令北国紧张了一阵,毕竟南朝动员船舰的能力极为恐怖,三两万步兵渡过长江天险轻而易举。

北国甚至通过英国领事向南朝提前施压,要求南朝遵守停战协定。

南朝大搞建设,北国则开始全力投入军备,新军刚刚成型,自不想这时节与南朝重起战火。

俄国人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北国全力支持下,三四年、五六年还是要用的,效率稍低的话,怕十来年也未必能通车。

俄国人甚至向南朝订购钢轨,不过随着五年计划的推动,南朝钢轨需求将会出现爆炸性增长,就算等明年太平府钢铁厂投产、佛山钢铁厂进一步扩建,怕也仅仅能维系个自产自足的情况,自没有铁轨订与它。

不管怎么说,在俄国人通车前,甚至部分路线通车前统一全国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利益,若俄国人兵员能源源不断运至远东,局势将会变得极为严峻。

北国全力军备,也很令人头疼,歇战一年,看来不仅仅是南国获得了发展良机,南国从政事到工商业制度被慢慢梳理的有序,北国则是趁机武装它的獠牙,南朝的军事优势实则在被削弱,当然,随着绝对实力的膨胀,北国已经不可能与南国在一条水平线上,这场战争,没有外部势力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叶昭深信南朝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是战争,却会变得极为激烈。

若想再次重演千八百名步兵队击溃北国上万兵勇的戏码怕已经不可能,甚至战略决策失误的话,被武装到牙齿的北国反攻倒算,打到江南来也不是没可能。

这一年,叶昭可以说做了很多事,对于南朝持续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但到头来却更发觉举步维艰。

南朝政局渐渐出现了无可避免的派系争斗权力倾轧,自己与皇室势成水火,新的利益集团逐渐形成并壮大,对外虽迈出了如履薄冰的一步,但势必引起英法等国的警觉,当他们小心翼翼与你打交道时,实际上,想在外交中博得更多的利益,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实在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

如何破局?叶昭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得不发现,战争是转移一切矛盾的最佳利器,果然是一条金科玉律。

只是现今向北国宣战,莫说英、法等国家的反应,就算南国内部,持异议的必然也是极为庞大的力量,就说政务院中,怕就会有议政大臣反对,南朝一些地方官员,也必然乐于这种安稳悠闲的生活,商人们,就更不愿意辛辛苦苦建立的贸易路线被摧毁,因为这种不对等贸易,显然为他们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酒席上,看着红娘,叶昭若有所思。

“又在想什么坏主意?”酒宴后,在澄心苑中,红娘笑孜孜的问叶昭。

澄心苑乃是叶昭寝宫,金碧辉煌奢华无比,只是叶昭极少在这里安歇。

现今,叶昭抱着蓉儿,虽然已经不能再像抱小孩子那般抱她,而是拦膝抱在怀里,蓉儿轻巧无比,红着脸,不敢看叶昭,更不敢看红娘,那双漂亮的小旗鞋露出花袜的一抹鹅黄,极为可爱。

对叶昭这作派,红娘也没办法,实则红娘倒真喜欢蓉儿,最初以为叶昭定亲的满洲女子定然可恶无比,谁知道竟是这般娟秀可爱的小丫头,十二分的惹人怜爱,她都想亲昵的抱着蓉儿到处走走看看呢。

外间,莎娃和花姬则领着和服丽人在澄心苑各处转悠,作为叶昭的“答应”,苇月伊织以后就要生活在澄心苑。

蓉儿注意到自己被抱进了寝室,小脸更红了,相公什么荒唐事都干得出,去花姬莎娃房里,那是经常一龙戏双凤的,好像相公也喜欢,再从眼角偷偷瞄到红娘姐姐跟在后面,蓉儿小心思可就慌乱无比,若是相公,相公……

叶昭已经笑着将她小身子放在龙凤大床上,捏捏她小脸,说:“发烧了么?”

蓉儿出了一身小香汗,只觉身子软绵绵的,没有一丝力气,就想躺下好好睡一觉。

叶昭已经抓过来枕头,说:“睡会吧儿,刚刚哭了半天,累坏了吧?”帮蓉儿解开鞋带,褪去小旗鞋,揽着她膝盖将她小身子平放在床上,拉过软毯轻轻给她盖好。

蓉儿小脸上全是满足,慢慢合上了眼睛。

看着蓉儿,叶昭微微一笑,回身对红娘招招手,红娘没吱声,倒也走过来跟叶昭并肩坐在床头,深红呢子军服风衣,纤腰束着皮带,红色小皮靴,英美无比。

“是不是准备同北国开战?”红娘问。

叶昭拍拍红娘柔嫩小手,轻轻叹口气。

红娘道:“你越来越不快活了。”

叶昭苦笑,确实,权威越重,实则真正开心时越少,亿万民众福祉压于一肩,几时又能真的轻松下来?

“我有时候想啊,还真怀念刚刚认识你的时候,斗鸡遛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叶昭说着,轻轻抓着红娘娇嫩小手,突然道:“咦,怎么就不生茧子呢?”

红娘真想给他个爆栗,但毕竟是相公,男人大过天,更莫说他还是南朝摄政王了。

“要跟北国开战也不难,着落在苗沛霖身上。”红娘笑孜孜的。

苗沛霖,坐拥十几万苗家军占据皖北,这两年大肆搜刮民财添置军备,可说兵强马壮,曾接受南朝册封,但要钱要枪都没能如意,随即倒向北国,被任命为安徽巡抚,但其武装却是真正的私人武装。

苗沛霖统治的独立王国,则是一个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地方,有人写了一段“鼓儿词”,说是:“合肥县北宿、灵西,寿、凤、定、怀不必题,六安、霍丘交界处,蒙、亳、阜各路,强徒都是有的。太平时白昼杀人称好汉,到如今焚惊营生的大跷蹊掳人勒赎小买卖,花桥抢来那问谁人的妻?……说不尽荒凉焦土延三省,那掘土挖坟不算奇。打听着官军得胜佯投顺,领一面遵谕通行团练旗。”

六王现今整编新军,自无暇顾及他,免得激起苗家军兵变,给南朝可乘之机。

“你有法子叫苗沛霖起衅?”叶昭不是没想过,借皖北这缺口进入江北。

红娘道:“慢慢来,总能想到办法。”

叶昭微微点头,知道红娘定然成竹在胸了,道:“倒也不急,总要再看看。”又道:“议政处,我还是要他们议议。”

又叹口气道:“忠勇碑上不知道又要添多少忠魂……”

红娘捏捏叶昭的手,没说话。

……

朱丝丝被推荐担任上海巡捕局局长加工部局华人总探长,已经前往上海赴任。

上海巡捕力量由南国官员领导,同时租界华人巡捕也皆受上海巡捕局节制,在一个月前,巡捕局正式挂牌,而朱丝丝被推荐为第一任巡捕局局长。

当然,因为上海地位的模糊,巡捕局又兼任处理租界纠纷之职责,是以巡捕局局长人选也需得到北国官员及英法租界工部局的认可。

南朝巡捕总部推荐朱丝丝,自是因为其不但得到上司力荐,一贯表现良好,更是南朝巡捕系统中极为优秀的女官员,任命其担任上海巡捕局局长,能更好的彰显南朝新风气新风采,加之又是女性,更容易得到认同。

结果也不出意外,租界工部局极快的同意了华人总探长的人选,而北国官员虽然认为女巡捕太不像话,但见工部局认可,自也没提出异议。

只是政务院巡捕总部固然公事公办,更不知道朱丝丝的另一层身份,可就未免令叶昭无可奈何了。

议政殿东配殿,叶昭坐在明黄宝座上,议政处六大臣软墩坐了一圈。

现在议的是《乡镇政事令》,听着几位大臣各抒己见,叶昭并没怎么说话,每一次法案的讨论和实行,叶昭都会觉得束手束脚,不能彻底将大清律视为无物,不能确立一部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各种制度法规推动显得极为混乱,但就算是推动一部改良的宪法诞生,现今自己却实在无能为力,因为王室和皇室,各种权力角逐,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就没办法确定立国之法。

第二项议题则是《货币法令》以及成立中央银行的草案,南国拟在明年寻找合适的时机,发行价值一千万银元的纸币,纸币采取银本位制,与白银挂钩,分元、角、分,一元银等于十元纸币,同样,一角银等于十角纸币,一分银洋等于十分纸币。

第一次仅仅发行一千万银元也就是一亿元纸币,自然是极为谨慎的作法。

但是在中央银行的成立以及纸币发行问题上,几位议政的意见发生了尖锐的对立,李小村认为,纸币发行应该学习英国人,由私人银行发行,以国债作为发行纸币的储备金。

李小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先进,政府强行发行货币,完全是以政府信用强行占有新发行货币的初始使用权,很容易造成无节制印刷纸币的情况,使得国家经济崩溃,尤其是为后世埋下隐患。

而私人银行发行货币,由政府决定发行货币的数量,每次发行货币,就要以国债的形式将同等价值的税收抵押给银行,银行只收取利息,如此货币发行量等等均为透明,也更容易节制,货币发行量受到多方面的束缚。

国债抵押货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而非强制纸币,也更容易在国际领域流通,因为其发行数量透明,比国家强制纸币更会给持有人以信心。

李小村更言道,发行纸币的银行,自是以南国最具实力的银行广府银号为宜。

李蹇臣、李鸿章等人都不说话,任谁都知道广府银号最大的股东乃是摄政王。

袁甲三则表示强烈反对,私人银行发放钱币,开什么玩笑?

实际上,现今纸币可以兑换金银,要说私人银行发放也没什么,因为可从该发行银行直接兑换贵重金属,和银票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在袁甲三看来,自然是荒天下之大谬,私人发行可以购买商品的纸币,那置朝廷于何地?

虽然他明明知道广府银号大股东乃是摄政王,却也以激烈的措词表示反对,甚至斥责李小村:“信口雌黄!”

其实以现今经济体系,以私人银行发行纸币显然信用度更高,对于经济发展也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