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伐清-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角之势,这样若是郑成功突然向泉州水师背后扑过来的话,清军仍可以两面夹击他。
不过调整好阵型后,清军仍没有见到任何明军水师的影子,这让施琅心中的疑惑变得更重,甚至生出一个极端古怪的念头来:“难道郑成功是要放弃厦门逃走么?那他会去哪里?”
虽然心中十分疑惑,但清军也不能无所事事,随着达素一声令下,北方的清军就开始向厦门东岸发起登陆。登陆时清军十分谨慎,只是试探性地派出了一些小船,而主要的精力仍用来警戒,提防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明军水师。
进行试探登陆的清军小船一直靠上岸边都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当第一批清军士兵跳下小船,踏上厦门的土地时,施琅仍在旗舰上左顾右盼。东面的金门海域一直没有明军的踪影,北面也没有什么异常,施琅对着高崎那边望了又望,总怀疑下一刻就会有大股的明军突然出现——如果郑成功的主力从这里绕过来,那高崎方向的奇袭就不可能成功了,不过只要判明了郑成功水师主力所在,施琅也就能彻底放下心来,这意味着其它方向就安全了,而且从西北方向攻来的郑成功逆流不说,还面向太阳,地理上的优势依旧在清军这一边。
可是明军水师依旧没有出现,施琅又在旗舰的甲板上穿梭了几个来回,他看到清军步兵已经开始向陆地深处走去,但那该死的明军舰队还是不肯出现。
……
一早东岸的明军就望见了蔽海而来的清军舰队,当清军士兵开始登陆的时候,明军依旧隐藏在防线上不动,看着全身披挂的清军士兵拿着武器,从小船上走下来后,明军也没有对滩涂上的敌兵发起逆袭。这些清兵穿着沉重的盔甲,一步步从海岸边走向厦门腹地,但他们离开海岸里许后,一道栅栏组成的简易防御工事赫然出现在他们眼前。
冲着这些防御工事吆喝了几声后,领队的清军军官一声大吼,带头快步向栅栏冲了过去。一直等这些清军冲到距离栅栏二十步的时候,始终伏在背后的明军才站起身来,第一批出现在防御工事后的是手持弓箭的明军,还有少量的火铳兵,他们仔细地瞄准着扑来的敌兵,向他们射出了一排火力。
郑军装备的火铳并不算很多,他们主要的远程武器依旧是弓箭,单论火器比例,甚至可能比弘光时期的江北军还要低。不过郑军的火器中并没有三眼、快枪等装备,全部都是鸟铳或是从日本购买的日式铁炮。这些火器的射速远远低于三眼快枪,装填也要麻烦的多,不过更受重视破甲效果的郑成功的青睐。但由于训练麻烦,产量很低,所以郑军火器兵的比例也较低,哪怕是郑成功最倚重的铁人军,装备的也都是弓箭而不是火铳。
这次由于是乘船前来,所以清军都是披甲兵,弓箭只是干扰了一下清军的队形,而火铳则杀伤了一些冲在最前面的敌兵。
射击完毕之后,火铳兵就退后装填,转由长枪兵上前。清军在这一轮中受到的损失也并不大,抱着对明军的轻视,他们毫不迟疑地冲到栅栏前,就开始尝试翻越栅栏,而明军长枪兵躲在后面,毫不犹豫地用枪去捅对面的敌人。带队的明军老兵并没有试图隔着栅栏就把敌人捅死,而是向攀爬的敌人腿部扎下,多半还以他们的小腿为目标,因为这里的防御更薄弱。
在老兵的身边还有一些郑军新的披甲兵,初次上阵的士兵有些紧张,虽然战前就有过交代,但他们见到敌人时还是本能地去捅对方的胸腹部,但老兵一边带头扎敌人的小腿,一边大声吆喝着,要新兵学着他们的样子去攻击敌兵无甲的部位。脑筋比较灵活的新兵很快就学着老兵的榜样,认真地瞄准敌兵的腿脚部刺击,而有些新兵因为紧张而没有听清命令、忘记事先的嘱咐,还是把头几枪浪费在了对方有甲胄的部位——基本都是徒劳无功,最好也就是把敌人从栅栏上推离,而没有能够杀伤几个敌人。
在明军士兵不停地攻击下,清军始终也不能突破木墙,他们人数并不占优势,也没有地利,很多人以为明军陆战不堪一击所以才奋勇向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清兵受伤退后,而明军的新兵也越来越放松,他们逐渐意识到以刀盾兵为主的清军无法对自己构成很大的威胁,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瞄准、攻击工作。
最初的锐气渐渐散去后,清军不再鲁莽地尝试翻越栅栏,而是让己方的长枪兵上前,隔着栅栏与明军对刺,掩护同伴对木栅栏进行破坏工作。这时明军的火铳兵和弓箭手就再次上前,在差不多只有一根长枪的近距离上,射击栅栏对面的敌人。
……
位于船上的达素和施琅,对岸上发生的战斗没有直观的认识,只知道第一批登陆的数百清军遭到了明军的阻击,又焦急地等了片刻后,攻入内陆的清军又退回了岸边。败退回来的清军向旗舰报告,他们遇到了一条木栅栏组成的防线,数十名清军被明军利用这道掩体杀伤,带队的清军军官非死即伤。
“一条木栅栏吗?”达素感到有些头疼,这么简陋的工事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阻止清军的进攻,但今天并不是正常的陆战,而是登陆作战。清军没有大炮、冲车、盾车的掩护,海岸边光秃秃的,就是清军想砍伐树木,制造原始的冲撞器械都没有材料。
除了利用器械外,采用集团冲锋也是突破这种简陋防线的办法,木栅栏组成的防线既无法提供太强的掩护效果,也禁不起破坏,只要明军兵力不足,那清军就能很快地在防线上捅出几个突破口。不过依旧是因为登陆作战,清军想要在这里派出几千士兵就需要用小船把他们一趟趟地运上去,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在这期间,明军可以从防线的其它位置抽调部队过来,在栅栏后面严阵以待——固然这会削弱其它地方的防御,若是常规的陆战,清军可以趁机向明军兵力被调离的地段发起突击,形成突破。但眼下清军却侦察不到到底明军哪里才是薄弱环节,就算想发起试探进攻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把士兵先送上岸。最关键的是,就算在某处侥幸取得了突破口,想把重兵转移到突破口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各个适合登陆的地点之间被峭壁和险滩隔绝开,部队从一个登陆点赶去另外一处需要先上船,然后再下船。达素的清军并不是二战的美军,他们没有登陆艇,从事这种机动的难度极大,远不可能同依托内陆进行机动的明军相比。
施琅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在他本来的构想中,郑成功的水师会出来同清军的五省水师交战,一旦判明郑成功的水师主力的位置并将其拖住,那么清军就可以沿着海岸线广泛登陆,利用兵力优势全面攻打明军的防线,总有一些地方能够取得突破。
但现在郑成功的水师仍隐藏在暗处,清军如果广泛登陆就会把水师在漫长的海岸线上摊薄,到时候郑成功集中水师发起突袭,清军就会变得非常被动。
苦思再三,施琅还是不敢冒险行事,而是建议达素增派部队,再次尝试强攻。
更多的清军登上小船,向海岸边驶去,还有一些巨木和车辆也被吊下海船,一起运到岸边,登陆的清军士兵喊着号子,齐心合力把这些沉重的装备卸下小船,从滩涂上拖上岸。组装成简易的冲车后,大批的清军甲兵举着一人高的盾牌,吃力地把它推过乱石滩,再次向明军的防线攻去。
轰,轰!
清军的几辆冲车才靠近木栅栏,施琅就听到岛内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刚才发现清军开始增派援军后,明军就开始向这条防线集结,在清军吊车下船的时候,明军也拖过来了两门炮。早在清军装配好冲车之前,明军就已经把这两门火炮妥善安置在了附近的高坡上,缓缓推过来的冲车正是最好的靶子,它们向着木栅栏靠近的这一路上,明军就用炮弹不停地招呼着它们,没有一辆车能够靠近明军的防线,很快簇拥在冲车边的清兵大盾兵就被炮弹砸倒了一地。
见到木栅栏后的明军密密麻麻,比刚才多出了数倍后,失去冲车的清军也没有冒着炮火强行发起进攻的信心。军官带着士兵退回海滩后,再次向达素的旗舰发出求援的要求,要求把军舰上的火炮卸下几门,送到岸上轰击明军的栅栏。
不过装卸火炮的难度比装卸冲车还要大,毕竟冲车不怕水,而火炮则不同,一旦在海水中浸泡过,那就什么用都没有了。清军没有登陆艇只有小船,更没有能够抬着沉重火炮从水面上走过去的超人,施琅想也不想地拒绝了登陆部队的要求。
明军依旧躲在岸深处的防线后,没有任何出击的意图,看着海滩上进退维谷的登陆部队,施琅也是一阵阵犯难。若是明军出击,清军水师的火炮就能发挥作用,但像现在这样,清军空有强大的水师却发挥不出作用来。
“郑逆大约只有不到两万老兵了,他难道沿着海岸部署了一万多吗?难道他完全不想和我们打海战吗?”施琅感到有些摸不透郑成功的思路,时间却是一分一秒地流逝。
“大帅,先把部队撤下来,然后我们直接进攻厦门港吧。”迟迟不出现的郑成功水师导致施琅束手缚脚,本来他认为自己的计划没有什么问题,现在才发现还是有很大的漏洞的。
对厦门港发起直接攻击看起来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了,如果郑成功真的分散了他的全部兵力到整条海岸线上,那清军就可以击败明军水师,夺取厦门港。拿下这个港口后,清军的海船就可以直接靠上岸,快速地把部队、马匹和火炮等装备送上岸。不过施琅并不认为郑成功真会把厦门港和胜利拱手相让,那他就需要出动水师和清军交战。
“只要能够让郑成功把水师派出来交战,我就可以分散兵力全面登陆了。”施琅心里琢磨了一番,觉得这确实可以完美解决目前的困境,不,是麻烦——施琅想不出郑成功除了出动水师主力以外还能有什么好办法,而只要明军水师出现,那战争就仍进行在施琅预定的轨道上,明军的一切抵抗,不过是清军在取胜前遇到的一些麻烦而已。
“而且现在进攻厦门港,洋流也很有利,说不定能一举击败他的水师。”施琅想着想着,再次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在清军登陆部队开始撤回海上时,施琅又望了北方一眼:“等郑成功为了保卫厦门港无暇分身时,奇袭高崎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四十一节 阻击
笔者按:以前考虑不周,文章里的时间感觉太紧了,修改了下,本书厦门之战的时间改为八月十日。
……
明军与清军在厦门展开决战的时候,邓名在镇江见到了张煌言和马逢知,听到他们已经控制崇明岛的好消息。
马逢知是第一次见到邓名,举止显得有些局促,而张煌言显然兴致很好,说起收复崇明岛一事时更是兴致勃勃:“上次延平郡王就想拿下此岛,苦战多日仍未能取胜,想不到这次居然得来全不费工夫。”
上次张煌言和郑成功并肩离开南京时,郑成功就说起过建立长江水师的念头,如果能够夺取崇明岛,就可以此为基地,不断骚扰清军的漕运。张煌言还不知道邓名此次前来的起因是想垄断食盐生意,打击四川盐商的竞争对手,而是以为邓名和郑成功想到一块去了:“说起来,提督与延平郡王在这点上,倒是不谋而合啊。”
“是,漕运乃是虏廷的命脉,延平郡王的眼光当真了得。”邓名也不好意思一上来就告诉对方,自己来江南只是因为应了一个吃鸡差点撑死的家伙的要求。在邓名看来,漕运无疑非常重要,但是他同样担心对漕运的攻击会遭到清廷的猛烈反击,而现在明军是否能够在江南展开一场围绕漕运的消耗战是个疑问:“若是虏廷发现漕运遇到危险,他们势必会集中力量南下,就是吴三桂等西南三藩恐怕也都会调回来,我军能够在江南这里击败鞑虏的主力吗?”
张煌言要比邓名乐观得多:“鞑虏需要江南每年一千多万两的银子、还有数百万石的粮食,才能驱使北方的绿营,收买那些背弃祖宗的人为他们效力。若是鞑子没有了漕运,他们就没几天蹦头了。”
不过邓名却没有张煌言这么乐观,因为他记得太平天国也曾卡断了漕运,但满清还是挺过去了。他怀疑没有了漕运或许会让清廷变得困难许多,但如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导致明军实力严重消耗,那邓名就必须要进行权衡了,毕竟现在明军的力量更宝贵,比清廷更难以获得补充。
如果漕运受到长期断绝的严重威胁,邓名相信清军就会向江南派来更多的军队,导致他无法像现在这样利用手中少量的兵力进行敲诈勒索。这当然会极大地影响邓名在四川的重建工作,他的欠条是以明天的繁荣为担保,提供资金来渡过今天的难关,如果明天没有出现繁荣景象,那经济会变得多么恶劣实难预料。
“如果是虏廷调三藩回救江南,晋王就可以出贵州了。”张煌言随口说道。受到邓名的影响,闽浙明军对闯、西两军的看法也变得越来越好,至少现在再出兵,张煌言和郑成功是绝对不会把“李贼倡乱”这种东西拿出来当檄文的开头了。
听到这话后,邓名楞住了,他之前一直在琢磨此事对四川的好处,在好不容易和江南官员建立了一些默契后,邓名就开始倾向于保守,潜意识里希望维持现状,让他能够长期地从长江流域吸取力量,增强四川的实力。
因此张煌言这句无心之语,在邓名听来却像是对他的一种责备,对于云南方向,邓名的态度就是不主动进行接触。
一开始邓名是觉得麻烦,因为他本人的身世实在是一个大问题,而假黄钺的晋王若是认真问起,邓名还没有什么理由不做任何回答。据邓名所知,之前一直是文安之在帮他分担这个压力,对李定国的多次询问含糊其辞。虽然邓名心中感激,但他肯定不会在文安之面前提这件事,因为他既不愿意撒谎,也无法给出一个合理解释——既然如此,干脆让文督师继续误会下去好了——在几次尝试解释都宣告失败后,在身世问题上邓名一直是这种鸵鸟心理,装着看不见这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随着邓名在成都的权势日重,他对云南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微妙起来,对于建昌和昆明之间的敌意,邓名也不是一无所知。上次狄三喜驰援成都的时候,还向邓名夸了一番功,表示建昌坚决服从邓名的领导——这话当然有水分,建昌和成都的关系目前也是盟友关系,甚至还不如邓名与李来亨的同盟关系更牢固。但至少冯双礼一派是邓名的盟友,若是永历追究邓名的冒称宗室的罪名,邓名知道冯双礼多半也会和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贺珍他们一样站在自己的这边,而李定国则不同。
因此邓名自然对昆明有疏远感,身份问题更导致他心虚,心虚带来畏惧,而这种畏惧甚至在邓名心中造成了一些若有若无地对昆明的敌意。
邓名从来不会承认自己对大英雄李定国有敌意,可现在他认真反思了一会儿,忍不住在心中叹道:“其实我对晋王是充满戒心的,和对延平郡王不同,因为我听穆谭说过,他误以为我是少唐王,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对延平郡王推心置腹,会主动地想如何与延平郡王配合,如何互助、互利。但我从来没有设身处地的替晋王想过什么事,晋王以一个残破的云南,对抗吴三桂的压力,还要忍受与建昌之间的矛盾摩擦……唉,我确实从来没有考虑过,该如何为云南的将士们出一份力啊。”
“张尚书说得很对。”自责过后,邓名就认真地与张煌言讨论起彻底截断漕运的可行性来,若是清廷不得不从西南调回吴三桂等三藩的兵力,虽然邓名可能会因此承担更多的压力,但是李定国无疑可以松一口气,争取到休养生息的机会。用不了几年,李定国就可以再次威胁两广,分摊邓名和郑成功的压力:“如果我们坚守崇明岛,清廷势必集中周围四、五省的兵马来攻,尚书觉得胜算如何?”
“提督高看虏廷了,延平能够为我们分散鞑子不少兵力。”张煌言认为机会不小,上次邓名建议骚扰漕运他不反对,乃是因为明军在长江这里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现在有了崇明岛自然要更进一步:“延平威胁着虏廷万里海防,浙江、山东不但无法支援两江,还需要虏廷派兵协助防守呢。”
说着张煌言又告诉邓名,满清已经集中五省水师去攻打厦门了,听说要与郑成功进行决战:“等延平把虏廷水师一扫而空,他们还如何能够攻打崇明?”
邓名并不记得历史上的厦门之战的胜负,虽然他认为郑成功多半不会在收复台湾之前失败,但又担心这是因为自己到来而导致的意外变故:“虏廷集中五省水师进攻厦门,延平郡王不会有什么困难吧?”
“提督如此信不过延平吗?”虽然和郑成功之间有些不快,但张煌言对闽军还是充满信心的:“虏师不去则已,去则必败无疑。”
邓名仍有些不放心:“听说达素带去了很多南北绿营精兵。”
“便是登陆也不怕,上次南京之战,延平实在是失常了。”张煌言知道邓名为何担忧,因为邓名并不了解郑成功的真正实力,他用当年郑成功与金砺交战于海澄举例。那时郑监生已经起兵两年,开始懂得如何打仗和练兵——虽然依旧在执行马耳等同于首级功这条规矩。但是金砺也是带着几省联军而来,一开始郑成功因为年轻加上连胜几场有些骄傲轻敌,就主动出击与金砺的十倍兵力交战,一万明军虽然把十万清军包围住了,还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歼灭,被金砺溃围而出,明军反倒大败。不得不退守海澄后,郑成功咬紧牙关坚守城池以消磨清军的锐气,等粮草全部耗尽后,郑成功以此鼓舞军队奋勇出城反击,一举打垮了金砺的十万绿营,金砺因此被免职:“因为南京失利,或许达素以为陆战非延平所长,以前败给延平的鞑子都是因为无能,所以竟然想渡海去攻打延平!达素不过是自蹈死路罢了。”
在邓名的前世,张举人对郑监生也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两人因为鲁王的问题分道扬镳后,张举人虽然抨击了郑监生一通,但依旧希望有一天能冰释前嫌。直到得知郑监生在台湾去世,张举人感觉独木难支,对局面彻底绝望,解散了舟山义军,让他们设法活下去,自己则慷慨就义。
张煌言的信心也感染到了邓名:“若是延平能重创虏廷的五省水师,那确实对我们这里大有帮助。”
……
黄梧统帅着水师主力绕过南岸,向鼓浪屿方向进发,遇到了严阵以待的周瑞、陈尧策二人。
“鞑子来了!”见到清军的舰船陆续出现在面前后,周瑞让自己指挥的十条战舰列成整齐的一排,然后大声下令道:“下锚!落帆!”
周瑞的坐舰率先完成了这个动作,和他列成一排的另外九艘明军战舰也一起做出了这个动作。风帆是海船的弱点之一,不但失火会导致战舰失去动力,更会让火势蔓延到战舰上,周瑞没有进行任何机动的打算,因此他不需要风帆了,当然没有必要还摆着这个靶子。
清军的船只越逼越近,开始向明军开炮。而明军就这样一动不动地停在海上,忍受着清军的炮击。
“这是等死吗?”看到对面明军的动作,指挥作战的黄梧也有些迷惑,明军落帆下锚,那就是海面上的固定靶子,只能忍受清军炮火的蹂躏。虽然没有风帆,想让明军舰船升起熊熊大火不那么容易,但这样挨打只能拖延沉没的时间,覆灭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炮弹从四面八方向这十条明军战舰射来,甲板上木屑横飞,虽然周瑞和士兵都躲避在掩体后,但仍不时有人被击中。
“掏水,掏水!”在船舱里,一个明军军官用尽全力大声吆喝着,连续不断的炮击终于让船体出现了裂痕,海水从其中涌入,明军的水手一面竭力用木料把水线下的缺口堵住,一面组成队列,把舱底的水舀起来,送上甲板倒掉。木制的海船,可以靠着这种修补和舀水的手段长期地坚持下去,只要船体不起火,想靠火炮将一条海船击沉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不停地有士兵被飞溅的木屑击中,周瑞仍坚守在甲板的观察岗位上,他伏下身,瞪着眼睛望着不远处的清军舰队,等待着还击的机会。
面前的十条明军船只被清军的火炮打得桅杆纷纷断折,看着那一支支的桅杆跌落入海,黄梧仍没有发现对方有任何还击的迹象,下面的桨区也没有船桨探出——对方距离海岸并不远,船体已然重创,失去了主要的机动能力,却依旧没有脱离战场的意思。
正常情况下,这种桅杆都被摧毁的敌船不会再是第一攻击目标,海战优先攻击那些完好的敌舰,这种失去机动能力的敌船没有威胁,也可能等到战后去迫降。可今天不同,这十艘明军战舰挡在清军前去厦门港的路上,而且由于早早降下风帆还一直没有起火。
“这要打到什么时候?”黄梧没有耐心继续耗下去,就下令快船出击,攻击这十条明军战舰。
见到清军船只靠近后,周瑞的舰队终于开始发炮还击,不过由于无法调整船位,清军的快船很快就绕过他们的炮火密集区,靠近了周瑞的坐舰。
“杀!”见到无数铁索从对面的船上抛过来后,周瑞大喝一声,抽出腰刀跳上甲板,他身后的明军士兵也学着他的样子,呼喊着冲到了船舷边,与跳帮过来的清军厮杀在了一起。
围攻这十条明军战舰的同时,清军也一直警惕地看着位于周瑞舰队背后的另外十条明军战舰,他们距离战区并不远,清军需要提防他们冲上来施展撞击,或是增援苦战中的周瑞部。
可后面的明军船只仿佛没有见到眼前的激战,他们就呆在远处,纹丝不动地旁观着战局,小半个时辰之后,先后有两条明军船只上的厮杀声止歇了,绿色的旗帜被升到残缺不全的桅杆尽头。围拢在这两条明军战舰旁的清军船只调头,向仍在战斗的明军战舰旁驶去。
“杀,杀!”周瑞一边大吼着,一边加倍用力地挥动着手中的大刀,他左手上的四根手指已经失去了,刚才他用手挡住一柄来不及躲开的匕首,在失去左手半只手掌的同时,他把刀子捅进了敌人的肚子。
没有时间去包扎一下伤口,更多的敌人跳帮而来,而周瑞身边的同伴越来越少,不知不觉,他身上又添了几道伤口,而敌人也在他四周围成了一圈……
周瑞怒睁着双眼,无力地摔倒在鲜血横流的甲板上时,最后几个明军士兵也被逼到了船尾部。又有一个明军士兵受到了致命伤,他坐倒在地,背靠着船舷,绝望地向身后海面上望了一眼——陈尧策的舰队就在不远处,看上去好像也就是两、三箭的距离,这个垂死的士兵忍不住嘟囔道:“你们就不能来帮帮我们吗?”
失陷的友军战舰两侧探出了船桨,陈尧策知道敌人想用缴获到的船桨把船只驶离航道,为后面的清军舰队腾出进攻通道。
“好样的!”陈尧策望着那曾经是周瑞的坐舰,轻声地说了一声。他看了看天色,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的位置。坐舰下面的洋流虽然还是自南向北,但速度已经变得比较缓慢,陈尧策又喃喃自语了一声:“还有一个时辰,就该退潮了。”
带领舰队稍微退开了一小段距离,调整好船只彼此间的距离后,陈尧策下达了和周瑞刚才一样的命令,不过他又追加了两条:“把所有的船桨都抛进海里,破坏船舵。”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
眼前那十条堵路的船只都被清军驶离,向着东面冲向海滩,陈尧策知道敌人对自己的攻击已经是迫在眉睫。他回头望了一眼背后,那是陈辉的舰队,奉命呆在陈尧策的背后预备:“你没机会上了,留着力气给我们报仇吧。”
……
高崎。
听到南边的炮声后,施琅断定黄梧已经与郑成功的水师主力发生激战,短期内郑成功肯定无暇它顾,就发出信号,要北面的清军发动奇袭。
部署在这里的十条郑军战舰上都部署了陈鹏的心腹,见到信号后,他们就暴起发难,挟持战舰向对岸的清军投降。尽管事出突然,仍有两条明军战舰拒绝投降,船上的水兵击败了陈鹏的心腹,匆匆向厦门港方向驶去。
不过陈鹏对此并不担心,因为对岸的清军转眼就能渡过海峡,郑成功来不及做出反应。
等待在岸边的清军见到升起绿旗的八条战舰后,都发出了欢呼声,等清军登上战舰,从投降的陈鹏部下手中取得战舰的控制权后。五千清军就纷纷登上岸边的渡船,叫嚷着向高崎海岸驶来。
高崎这边的清军发起强渡的时候,施琅也开始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发起大规模登陆,这次不但有绿营,还有劲旅八旗的人马。
“东西两边都在战斗,官兵正在努力登陆。”陈鹏望着那片开过来的清军船只,在心里琢磨着:“等官兵上岸,我是带他们直扑厦门港呢,还是领着他们先去夹击甘辉或者余新?”
第四十二节 反击
很快就有三千披甲在高崎完成登陆,本应防守整条防线的明军仍呆在营中没有出来摆开战斗队形。早在得到明军的战舰后,清军对陈鹏的投降诚意就更无怀疑,登陆完成后更是彻底放心下来,等见到一直没有动静的明军营地上连红旗都降了下去后,登陆的清军急忙点燃烽火,向海上的友军报告奇袭成功的好消息。
在高崎的明军营地中,一千多明军披甲和两千辅兵都默默看着那逐渐升上旗杆的绿旗,被郑成功授予北线攻守全权的指挥官陈鹏站在将台上,身后站满心腹亲兵。
“天下已定,伪明大势已去,此番朝廷派了五省水师,二十万大军。胜负一目了然,就算跟着郑家顽抗到底,最终还不是死路一条?”陈鹏得意洋洋地环顾着周围的部下,拍着胸脯说道:“兄弟们跟着本将这么多年,本将早就为大家把前途安排好了,征南大将军、施将军都已经向本将保证,今天反正后,官兵人人晋升一级。”
“好啊!”
“好啊!”
陈鹏背后的亲兵纷纷挥舞着刀枪,按照事先嘱咐的那样,发出欢呼声。
给亲兵的欢呼声停歇后,陈鹏再次对着官兵们大叫道:“兄弟们,跟本将去取厦门港,共富贵吧!”
背后的亲兵中,又是一片欢呼声响起:“共富贵,共富贵,共富贵……”
不过台下士兵中却没有几个人附和,大部分都保持沉默,有几个人凑热闹的喊了两嗓子后,见周围的同伴都不出声,也讪讪地停了下来。
“这个富贵,卑职是没法和将军一起共了。”在长久的沉默之后,突然前排有一个孤单的声音响起。
发出这个声音的是陈鹏军的一个部下,名叫陈蟒。听到这个反对声后,陈鹏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陈蟒!”陈鹏身旁的一个亲兵指着他叫道:“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没有将军会有你今天吗?你不记得是谁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