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夏立国传-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后面这项决定让北府众官纷纷反对,尤其是以车胤、毛穆之为首,甚是激烈,而一向与曾华保持一致的朴这次意外地站在了车、毛一边,四巨头剩下的王猛却保持中立。既不反对也不支持。而支持曾华地唯独朔州地谢艾。

车胤等人认为漠北之地和西羌之地完全不同。西羌在历史上从前汉开始对中原没有造成太大的危胁,漠北就不一样了,从强秦一统天下开始一直打到现在,对中原的危害简直数不胜数。要是让这些北蛮学到了文化知识,精通兵法和治国,那做起乱来对中原地危害更大。

曾华认为他们担心的很对,西羌对中原危害不大,所以他们并不放在心里。隐隐当成了自己人。所以自己上次行此法的时候没有反对。但是漠北的危害太大。而刘渊等学好文化知识地“漠南移民”将中原搅了个天翻地覆,这还是前几十年地事情,这些人怎么敢忘记呢?

根据曾华自己地历史知识,当年印度、越南到英国和法国留学的不少,可这些人却为英国、法国在印度和越南的殖民统治撞响了丧钟,最后让那些教育他们的人灰溜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这必须值得注意。

但是曾华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行此法的好处远大于弊,于是他找来四巨头好好谈了一次话。

“其实漠北和西羌一样,都没有属于自己的真化和民族,不过漠北建立过数个政权,西羌没有建立过,所以你们觉得西羌比漠北要可靠得多。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其实漠北和西羌一样,都是一张白纸。以前我们都是用武力去征讨这些漠北部众。而用文却是以赏赐地态度去对付这些漠北部众。看不起却又打不过。我们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而且我们也不能让漠北再变成我们北方的边患,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们百年之后还有这么强势。”

曾华非常耐心地说道。而四大巨头都在那里静静地听着,他们知道自己主公的许多思维和想法非常“匪夷所思”和“先进”,但是在施行前都会取得他们的赞同,至少必须要说服他们。

“这次漠北大胜可以说是中原对漠北占据优势最明显的一次,我们必须把握这次机会,让漠北彻底融入进来。除了武力和经济,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让他们接受我们是一个民族,让他们和我们爱一个国家。只有通过不断地教育和熏陶,我们才能得到他们地认同。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漠北纳入到华夏的版图来,不但成不了我们的威胁,

们继续强盛地助力!”

曾华的话听上去非常有道理,车胤等人也对中原文化“教化”人的本事还是很有自信,心里都开始慢慢地松动起来。以前老是听说主公嚷嚷着把狼群变成狼犬,现在他们也认识到光靠武力只能占据一段时间的优势,只有利用中原最强大的武器-文化去同化他们才能算得上长治久安。

曾华心里更有自信,那个留着辫子的王朝在入主统治了两百年后,居然让许多国人对那些代表落后和愚昧的辫子产生了认同。相比之下,自己中原文化去默化漠北蛮夷之地应该更容易吧。

曾华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反正后世某些史学家上老是歌颂这段历史的民族大融合,不管里面有多少血腥和冤魂。自己顺应历史潮流,也搞了一把民族大融合,不过这里面的血腥和冤魂换了个对象,不知道后世那些史学家对自己的这次民族大融合会怎么看待?认为太血腥而没有符合华夏民族融合的特点?不管他了,自己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曾华的劝说下,四巨头终于一致地赞同了曾华的观点,同意他进行漠北各贵族子弟雍州求学的计划,也同意从北府预算中拨出这笔钱款来。

曾华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曾华知道自己高瞻远瞩,目光远大,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头上吃喝拉撒,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的实际行政能力是一塌糊涂,就是一个中等的郡守可能也比不上。曾华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所以除了要害事情亲自抓之外,他非常舍得放权。

从长水军开始,曾华经常是只管制定方针策略,具体的执行工作一概不管,完全交给相应的属下去办理,自己只管监督和协调,外加出面做一个最高领导者该做的事情。例如宣布法令告示。表扬惩戒,或者是跟江陵和建业打擂台,这种“耍无赖”地活曾华玩得很溜。

忙完漠北的事情,曾华又赶着把教会的事情办完了。忙完这些俗事曾华好赶着去当新郎。

曾华以北府首脑的名义宣布《圣教法令》,代表北府官府正式承认圣教在北府的合法地位(这有点扯蛋)。并且同时以北府首脑的名义宣布《圣教教会组织法则》,正式对教会套上紧箍咒。

圣教以教区为基本单位,每个教区的人数最少不限,最多却不能超过一千户。必须有一所教堂。不管大小。教区上面才是县教区和郡教区以及州教区。而教堂只是教民祈祷礼拜的地方。只能用于圣教地宗教活动或者慈善等社会活动,严禁进行任何有关政治地集会和活动。

教会由教士或者牧师主持,他们只负责管理教堂,主持祈祷和礼拜,或者传教开导民众,允许进行医馆、学校地开设和运作。而这些教士都是在神学院毕业后由传教士升职过来的。

传教士必须在教区教堂服务三年以上,然后由该教区教民评议。认为他是一名合格的神职人员,这样才能由上级教会授职为教士。在教士职位上服务三年以上,才有资格由教民评议选举为牧师,牧师的数目是根据教民的数量来划分的,每个教区的名额都不一样,一般都是二十个教士才能有一个牧师。

牧师可以组成牧师会,是郡教区地管理机构。一年开若干次会,检讨该区教会工作。同意任命新教士。选举牧师团做为郡教区日常管理机构,而牧师团的牧师称为执事牧师。

牧师会再从牧师团里选举产生主教,主教组成主教会议是州教区的管理机构。也是一年若干次会议,检讨教会工作和任命新牧师,选举主教团做为州教区日常管理机构,主教团的主教称为执事主教。

主教会议再选举产生大主教,大主教会议是圣教最高管理机构,和其他两级会议机构一样的职能,而曾华以先知明王的身份从大主教会议中任命七名红袍大主教组成大主教团,成为圣教最高日常管理机构。

除了这些框架之外还有非常详细的条款,例如教会没有自己的财产,因为他们所有地钱财都是教民捐赠地。所以神职人员除了领有固定的薪水维持家庭之用外,对教堂等教会固定资产并无所有权,只有管理权。教会的财富全部集中在教会共金会,而且这笔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做为州教会地基金委托州教会共金会管理运作,做州教区以下各级教会日常开支所用。另一部分被集中在教会总共金会里,由大主教团掌握,用于大神庙等“高级别”教堂的维护以及大主教会议等机构和人员的开支,还有用于扩张传教等其他用途。

在曾华颂布的法规中,教会使用的任何一笔钱不但都必须通过牧师会、主教会议和大主教会议的审核,而且还受到官府的审计机构的管辖,官府有权审计教会的收支,依法进行监督和惩戒,并公示于众。

由于曾华的身份,圣教不管怎么样都必须接受这个条款,而且教会也完全接受了,做为准则公布于世。范哲等大主教团成员还编制了《圣教神职人员准则》,交由曾华以先知明王的名义颂布。

这准则完全按照《圣教教会组织法则》的原则来制定,非常详细地规定了神职人员必须以身服侍上帝,因此不得纳妾,不得揽财、不得介入世俗事务等。这部准则最重要的核心除了神职人员只是引导和帮助教民信奉上帝,并没有权力和能力却传达上帝的“旨意”(因为话都让先知曾华说完了),所以他们不能擅自解释圣典以外,更重要的是规定神职人员必须和世俗事务划清界限,严禁介入其中。

曾华以北府首脑的名义发表《圣教法令》、《圣教教会组织法则》和以教会首脑的名义发布《圣教神职人员准则》是有深意的,他就是要通过这个方式向世人以及后人宣布,教会与世俗政权是严格分开的,教会不绝对能影响到世俗政权,而世俗政权却能影响到教会。

第一百四十四章 … 永和十年(三)

和十年的秋天终于在众人的期待中到来了,虽然北府没有以前那种让人心醉的丰收,但是依然让人感到欣慰,能在巨大的天灾中生存下来比什么都强。比去年一半都要少的收成让北府官府的仓库里根本没有收入什么,反而还要向旱灾最严重的冯 郡和蝗灾最严重的安定郡开仓放粮。不过老百姓手里都有粮食这让曾华等北府首脑人物安心不少。

今年的北府计划里原本就没有大的战争计划,不过就是有计划也没有本钱去打了。所以北府各府兵厢军的步军都老老实实呆在各自的驻地,一边驻防,一边屯田搞生产。而精锐的骑军一半以上移师漠北,一边收拢漠北各部众,一边在当地就食,极大地减轻了北府的负担,也一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连北逃的柔然可汗跋提都没有心思去管了。但是大家都知道,等明年缓过气来,跋提和稀里糊涂收留他的契骨部都难逃北府的“毒手”。

北府没有能力四处征掠,让周边的众国都松了一口气,看来是老天爷对北府的“穷兵黩武”也看不过去了,所以才会用一场大旱灾和蝗灾来阻止北府的脚步。众国虽然对唯独依靠“天力”才能阻止北府感到有些悲哀,但还是庆幸这世上总算还有东西可以让北府这部越来越恐怖的战争机器能够停下来。

一直最紧张的周国在没有北府支撑的桓温面前开始大发神威,在五万荆襄大军地攻势面前顶住了。也终于停止了后退的脚步。

在成皋至阳城山的 水一线,苻雄跟桓温从三月开始就拉锯了两个多月后,还尽起周国十四岁以上的男丁,汇集在 水以东,做出一副气势汹汹要拼命的样子,终于把桓温吓住了,最后退兵了。

取胜的周国顺势在东线发起攻势,独力难支的谢尚只好退守寿春。江左朝廷前两年在东线取得的胜利在永和十年七月终于损失得干干净净。不过周国也付出了惨重地代价。

卫大将军、平昌公苻菁在新安城下被北府新秀-曹延斩于马下。做了他成名地垫脚石。丞相、车骑大将军、东海公苻雄虽然大败了桓温。守住了 水一线,还顺势收复了豫州南部几郡地“失地”。但是这位周国撑天支柱却在连年的战事中垮了下来,最后于七月丙申病逝。

;;   濮阳的消息,苻健在闻到苻雄的死讯后顿时晕死过去,许久醒过来后哭得呕血。接着又晕死过去一回。

最后醒过来的苻健哀叹道:“看来是上天不想让我们回关陇,不想让我 家平定四海,所以才这么快夺去元才(苻雄的字)。”

;;   “故里”,并令其世子苻坚袭承爵位。

更让苻健吐血的是,他地世子,周国的太子苻苌在攻克汝阴郡慎山县城。完成周国东线反击最后一击的时候却中了流矢而亡。“英年早逝”,谥曰献哀。

;;   太傅,鱼遵为太尉,淮南公苻生为中军大将军,武都公苻安为司空。

自此,周国尽据北豫州的颍川、汝阴、陈郡、梁郡、 郡和汝南郡, 州的陈留、济阴、濮阳、高平、任城诸郡和司州的荣阳、河内、汲郡三地。这里也算得上地富人稠,加上虽然周国一直在激战,但是苻健一直勤于政事,虚怀礼下,废苛虐奢侈而行宽简节俭,广募流民以安其心,所以周国的实力一直在慢慢地恢复着,要不是有荆襄、江左连年北伐外加北府的牵制,它地实力肯定是中原最雄厚地。

在经历两次悲事之后,苻健的身体开始慢慢地垮下来了。到了永和十年的秋天时,卧病在床地苻健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他必须要为周国立一位嗣君。

当初在献哀太子苻苌死去后,周国皇后强氏准备立少子晋公苻柳,但是 健却另有打算。

;;   虐。在他十岁的时候其祖父 洪曾经对他开玩笑道:“我听说瞎子只有一只眼睛能流眼泪,不知是不是真的?”

;;  泪。”

;; +|, 而仰着头大声说:“我喜欢刀砍槊击,却不能忍受鞭打的羞辱。”

深受刺激的苻洪最后偷偷对苻健说道:“此子凶戾狂妄,应该早早杀掉,要不然长大了会让我们苻家族灭家亡。”

;;   会懂事的,不要因为小儿小时候的不知事就断送了他的性命。”苻健也舍不得,于是就留下苻生一条性命。

;;   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在力据

襄大军时,苻生常常单马入阵,十几次 旗斩将,勇 健心里更是看重。

加上苻家在 头时就得到一块石板,上面有 文“三羊五眼”。苻健以应符文顺天意立苻生为太子。以司空、武都公苻安为太尉,尚书令王堕为司空,司隶校尉梁楞为尚书令,正式确定了周国王嗣。

确定王嗣后苻健还要为苻生做好安排,以便他能顺利嗣位。八月, 健委东海公苻坚为冀州刺史、移镇河北汲郡。苻坚少有志度,素有父风。又好交接豪杰,与吕婆楼、强汪及略阳梁平老等人交善,所以苻健叫他带着吕婆楼等人渡河北上,移镇汲郡,用意也是怕这位在周国威望深远的大侄子会影响到新老班子地交接。

永和十年九月,苻健终于一病不起了,在濮阳城宫中闭门待疾。在这个敏感微妙的时刻,谣言四处流传。周国臣民人心惶惶。

这个时候武都公苻安也心思大动。他是苻健的叔父。曾经出使过江左朝廷。献过降表。但是他千辛万苦刚到江左, 健就在这里举起了“大旗”,让苻安落了大狱。幸好江左朝廷对苻家父子映象挺好的,还希望苻健迷途知返重回朝廷的怀抱,于是也就没有杀苻安。

;;  。一  。  逃的叔父,心中的愧疚不是一点两点,于是什么值钱地官职只管往他头上招呼。到了 雄为国鞠躬尽瘁之后。 健需要一位德高望重地亲族来压阵脚,而辈分很高地苻安这个时候就应时而上,从司空升任太尉,没几天又授都督中外诸军事,掌管军权,更掌握濮阳宫内外的宿卫大权。

;;   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说实话,他对苻健出卖自己一事还有些耿耿于怀。总想找个机会出口气。

现在他有机会了。

庚辰。 安领兵攻入东宫,准备做掉太子,自己的侄孙苻生再图大事。但是他很不走运。 生因为老爸 健已经病得奄奄一息,正在内宫里伺候着,半步不敢离开。 安没有找到苻生,以为苻健已经挂了, 生正赶去继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领兵转攻正宫门。

看到东宫四处火起,听得内侍的报告,苻健人品大爆发,有如回光返照一般起了身,站在宫门楼上亲自指挥平叛。苻安的属下都是宿卫军,看到“死而复生“的苻健,魂都吓掉了,立即丢下兵器四处逃散,而 安只好束手就擒。

;;   等少数人而不追究从犯。

而且经过这么一闹,苻健真地要挂了。

甲申,苻健授苻雄长子(非嫡子)苻法为清河公,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命其与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等入宫受遗诏辅政。

跟辅臣交代完大事后,苻健拉着太子苻生的手悄悄地叮嘱道:“羌、匈奴等六夷酋首及大臣执权者,如果不听从你的命令,可以徐徐除之,切不可急躁。”

乙酉,苻健卒,谥景明皇帝,庙号高祖。丙戌,太子苻生即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寿光。群臣奏曰:“还没有过完一年就改元,与礼制不合。”

;;   嘱,揪出此议主谋-右仆射段纯,杀于宫门外,来个开门红。

;;   己人。其 臣太子门大夫南安赵韶被授右仆射,太子舍人赵诲授中护军,著作郎董荣授尚书。这三人都是苻生的男宠,俊美无比,与苻生的“断背绯闻”早就传得沸沸扬扬。现在他们一下子窜到高位,更是持宠弄权,不可一世。

;;   新兴王,接掌兵权宿卫。迁都督中外诸军事苻法为清河王,领太尉;迁 坚为东海王,领冀州刺史,镇守汲郡朝歌;迁弟苻柳为晋王,领征北大将军,并州刺史,镇守河内郡野王;迁弟苻瘦为魏王,领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镇守荣阳。

这时,中书监胡文、中书令王鱼奏道:“天有星 于大角,荧惑入东井。大角,应帝位;东井,应周位;此象应三年之内国有大丧,大臣戮死;请陛下多修德以 之!”

;; :  梁车骑、梁仆射受遗辅政,可以应大臣戮死。”于是苻生下令杀梁后及太傅毛贵、车骑将军领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以应天象,顺应天意。

自此,周国政局为之一变。

关东的周国闹得热腾,关西地北府也没有消停。

第一百四十五章 … 永和十年(四)

华接到周国一系列变故的报告,心里那个感叹,看来人呀。探马司和侦骑处在周国密布细作探子,所以周国的这次新旧交替的详细过程大部分都摆在了曾华的桌子上,除了一些非常隐秘的情况。

“大将军为什么这么说?”毛穆之不由地问道,他一直在秦州坐镇,跟东边的周国打交道的机会很少,所以也对苻家父子的发家史了解得不是很清楚。

“周主苻健的父亲是苻洪,原是石赵的龙骧将军、流人都督,后来又降了我朝,受封为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剌史、广川郡公;谁知这厮贪图关陇,试图据为己有,于是又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同时苻洪以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上有‘草付’字,遂由蒲改姓苻氏。”王猛一直在负责关东的事宜,所以对苻家的底细了解得很清楚。

“而据我们在周国内部的细作了解到,苻健是因为有文‘三羊五眼’,所以就立了只有一只眼睛的苻生。”王猛带着浓浓的鄙视继续说道。在他看来立储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国运延绵,而苻健却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文就立了一个非长非贤的苻生,真是让鬼迷晕了心窍。现在天下人都知道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正用一种奇特的方式证明着他没有辜负苻健的重托。

“看来这苻家父子心里有问题呀。一个为了句文改姓氏,一个为了句谶文就所托非人。他们野心太大了。大得有些迷失了自己地心智,所以不管什么鬼怪神异的事情,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有一点希望都深信不已,也许这也表现出这家人首领心里的矛盾。”曾华总结道。

“大将军所言极是。”车胤接言道,“这苻家即贪慕天下神器,又因为自己出身西戎边裔,没有太多的底气,所以就过多地相信文这种神神叨叨的东西。”

虽然文在这个时代很有影响力。但是王猛等人都是一时英杰。信圣人和自己更胜过信那些东西。再经过“先进无神论者”曾华的长期熏陶。加上这位“无神论者”不瞒他们的“装神弄鬼”,所以对文这种神秘东西的免疫力就强太多了,因此对苻家这种光荣传统嗤之以鼻。

“信天还不如信自己!”朴冷冷地突然冒了一句。

众人一愣,但是很快就明白了这位北府著名冷面人地深意。当年他家破人亡地时候估计没少向老天爷祈祷,但是老天爷没有理会,所以他就不信天不信地也不信人,一直到遇上了曾华。

曾华用事实告诉大家。信老天爷不如信自己,只有自己努力奋斗才有机会赢天赢地,摆脱命运地束缚,而今年这次抗旱抗蝗也给众人深深上了一课。

看到众人在那里若有所思,曾华不由心里有点自得,看来自己把他们改造得还算不错。几年的潜移默转效果还是不错,比生硬的说教要强多了。看来老爷子给自己灌输的一脑子的MZD思想算是派上用场了。当年自己还埋怨老爷子的思想和教育过于迂腐,那些东西也过时了。现在看来。伟人的言语思想在某个时节还是有一定效果地。人家也是熟读史书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MZD思想给曾华最大的感触就是与天地斗,与命运斗人斗,跟别人和自己斗。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了解一点历史的走势。知道秦的发家史和慕容燕的入主中原,所以抢了先机,占了苻家的位置,掐了慕容家地苗头。不过从此以后地历史就完全不同了,完全需要靠自己去创造,不过幸好自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本钱,希望后面的历史会写得更好一些。

不过曾华等人没有太多地时间和心思去谈论周国苻家的得失,他们自己现在需要去面对一个大危机。

大旱灾和大蝗灾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留下的后遗症却非常深远,它直接酿成了一起蔓延秦、雍两州的叛乱。

北府辖区的叛乱一直接连不断,从曾华入主关陇就开始有了。一般集中在雍、秦州,就是连益和并州也发生过,除了曾华根深蒂固的梁州之外,因为那里的居民主体是跟随曾华的沮中流民和各地迁民。

不过这些对于曾华等人来说并不放在心里,有叛乱很正常,要是没有才有问题。不过随着北府的体系和政策日益完善和深入,叛乱也越来越少。

北府迁移豪强世家和部落首领,重新编制户籍来削弱地方和部族势力;执行均田制收拢民心;保甲制加上民兵、府兵、厢军军制和司法、行政相对独立等诸种制度,使得北府对辖区各地的控制力越来越强。

但是世家部落的影响力是不会那么轻易消除的,而且北府对那些“顺从”的豪强世家和首领还是手下留情,除了把他们迁到长安等便于控制的大城市外并没有“赶尽杀绝”,所以他们在当地还保留有部曲和一定的影响力。

而关东周国上下大部分都是关陇出来的,与关

那些豪强世家和部落首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别拨下,一些心有不甘的豪强世家和首领蠢蠢欲动,前仆后继,一年接着一年向北府和曾华发起“绝地大反击”。

在经过几年的镇压后,大部分的贰心分子被清洗一空,但是潜伏下来的却更凶狠狡猾,他们知道北府政权和曾华的“统治”越来越来稳固,他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小了,如果再不把握机会就可能永无翻身之时,因此他们把握了这次大灾的机会。

在这次大灾中当然少不了趁火打劫地贪官污吏,毕竟曾华只能保证北府中高层和主体能廉洁高效。但是却不能保证北府所有的基层官员都能做到廉洁奉公。

曾华在当初建立北府架构的时候由于人才的缺乏,大部分乡正一级的官员都是由当地百姓推举出来的,所以许多乡正都落入到跟豪强世家和部落首领有瓜葛的人等手里,在被经年的叛乱中被揪出一大批后,潜伏下来地平时不敢乱来,但是在这次却都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跟那些被收买和蒙蔽地县令甚至郡守上下齐手,贪污赈灾粮款,欺压受灾百姓。加上豪强首领地部曲随从们暗地里四处煽风点火。很快激起了民愤。

而且这些人还联络上了另一股北府和曾华一直忽略的势力-宗教势力。

这股宗教势力指的是佛教的势力。关陇等地原本就是佛道两教盛行的地区。当圣教出世后,道教势力大部分被接收和整编了,毕竟范贲和范哲父子原先是天师道“教主”级别的人物。但是佛教势力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

在曾华用“行政手段”对佛教进行打压之后,佛教的主体开始步步后退,最后退守到被北府指定地寺庙里,无奈地进行“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毕竟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高峰期还早得很。他们的势力没有后世那么强横。

但是这就不代表佛教没有狂热分子,少数狂热佛教徒在大部分佛教徒纷纷改变信仰后更是愤怒,对圣教和它的后台-北府更是仇视。他们从雍州三辅之地退到安定郡和秦州等偏远之地,很快就和叛乱分子勾结在一起,成为“反政府分子”。

探马司和侦骑处也侦查到了相关的消息,揪出了一批人来,但是这次“反政府分子”下了狠心,投了血本。借着旱灾刚过。一些地方民心被搅乱的时机立即发起叛乱,打了个北府措手不及。

七月,人首领梁余与当地豪强平施在秦州天水郡显新起事。聚众五千余人,自称“征西将军”和“镇西将军”;人首领雷真、屠各匈奴首领刘援勾结陇西鲜卑首领固居步在秦州略阳郡平襄起事,聚众万余,自称“秦王”、“大将军”、“大单于”。

八月,人首领强咨、羌人首领魏钟、河西鲜卑首领仆顺允在雍州安定郡泾阳起事,聚众七千余,自称“大都督”、“大司马”、“大都护”;豪强世家关慎勾结、羌人首领在秦州略阳郡清水起事,聚众六千余,自称“周雍州刺史”;僧人显正聚集佛教徒千余人,挟民众五千余人在秦州天水郡中陶起事。

一时秦、雍两州烽火四起,三箭军报接连不断向长安奔去。

曾华等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叛乱搅得手忙脚乱,虽然这些叛乱无法动摇北府地根基,但是曾华等人考虑地却是这些叛乱会不会给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灾的关陇雪上加霜,而且曾华也知道需要检讨一下为什么关陇会出现这么大的叛乱。

长安地命令接连不断地传出,府兵、厢军纷纷聚集,向各叛乱地区开进。这次平叛非常谨慎,先以优势兵力围住叛军,切断他们与其他地方的联系,然后开始步步为营八五八书房,不慌不忙地对叛军进行无情的打击。

叛军的各自为政是他们最大的破绽,这次也不例外。虽然他们这次筹划许久,而且同时响应,四面开花,但是一旦起事他们又谁都不服谁,而且各自的目标又都不一样,有的是响应关东的周国,有的是占山为王,有的却是为了信仰,所以很快又陷入到以前的局面,各自打各自的。

对付叛乱北府和曾华一向都不手软,而且北府的军事体制让平叛没有那么多困难,精锐的府兵和厢军跟起事的民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加上北府的舆论宣传在这个时代恐怕是“世界第一”,很快就让叛乱地区的民心走向恢复过来。

但平叛也是残酷的,上万叛军在平叛中死于战场和被清算处决,上千豪强世家和首领被牵连,一部被处死,大部被发配到朔州等边地。

到了十月,叛乱基本上已经奄奄一息了。曾华等人也知道了,这次叛乱算得上是“敌对势力”在北府最后和最疯狂的挣扎了。但是曾华必须要吸取经验教训进行善后工作。这次叛乱让秦州地天水、略阳两郡和雍州的安定郡倒退了数年,给永和十年的北府雪上加霜,使得曾华不得不停止一部分“基础建设”,挤出资金从凉、益、梁州等地收购粮食来保证关陇

安定。

曾华借着这次叛乱要求都察院和提检司会同三司密探对北府各地官员进行了一次大清察。几年来北府各大学堂陆续培训了不少人才,在毕业经过考核后被分到各地官署成为吏员,然后再进行考核提拔为官员,所以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