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夏立国传-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遵可不会赞同石鉴的想法。当年石鉴在关右闹得天怒人怨,要是他还在长安坐镇的话,能不能逃回来都还是个问题。

看着前面这几个心思各异的兄弟王爷,石遵觉得非常头痛,都不是省油的灯呀。别看现在坐在这里大家淡然无事,一团和气,但是一背过身去什么毒招都使得出来,光是防这些骨肉兄弟就够自己折腾的了,那里有精力去“开往继来、安国定邦”。

看到整个家宴变得淡然无味,而正中的“父皇”坐在那里一脸的索然,太子石衍做为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替父亲分忧,不由地站起身来,举起酒盏对诸位王爷说道:“诸位叔王,侄儿在这里敬你们一杯,一祝诸位王叔身体安康,二祝我大赵国运昌盛。侄儿先干为敬!”

看到太子储君向他们敬酒,做为长辈的几个人也不好推辞,石琨、石昭连忙站起身来,举起酒盏连声道:“太子客气了!太子客气了!”然后一饮而尽。

石鉴也站起身来,默不作声地一举酒盏,也是一饮而尽。剩下一个石苞,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手里的酒盏都拿不稳。大家看到这个模样都已经习惯了,据说在新丰接住他后就开始天天醉酒,就是星夜赶路也要躲在马车上照醉不误。

石苞舌头有点打卷,含糊不清地举杯答道:“好侄儿,你祝我身体安康,还不如祝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来得好!”说罢,一阵怪笑,然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听到石苞如此,太子石衍有点苦笑不得了,不由转过身去看看自己的“老豆”,然后很无语地坐了下来,也不再言语了。

石遵看着年少的石衍,心里一阵彷徨。他还只有这么大,根本没有能力帮助自己。而如今的四方却是这样的纷乱,自己两父子该如何是好呢?尤其是这些自己的兄弟,儿子的叔叔们。让他们镇守四方?肯定会拥兵自重,你看镇守襄国的石祗怎么诏都不肯回邺城,长安的石苞要不是老窝被人家端了他能回邺城吗?留在邺城也是麻烦,自己要时时提醒这些兄弟勾结外臣,算计自己。

可是现在最大的麻烦却是那个手握重兵的武兴公石闵。事由都是自己在李城起兵的时候一时嘴快。

当时石遵在李城看到旌旗遮天,兵马漫地,当下意气风发,对领军前锋石闵说道:“棘奴,努把力,灭了石世伪帝和张豹奸臣我就立你为太子。”

接着大军直入邺城,石遵顺顺利利地继承大位,当上了“赵国皇帝”,兴奋之余哪里还记得李城那顺口一说。只是在立自己儿子石衍为太子的典礼上,石遵看到那双怨恨的眼睛时,才记起那句忘到九霄云外的话了。

但是石遵还是要依靠这位从辈分上算是他干侄子的石闵。他是赵军中有名的猛将,勇冠三军,不管是赵人将领还是国人将领,都对他忌怕三分。正是靠着石闵的勇猛,才镇住邺城内外的军队。石遵授予他都督内外兵马大权,他也做的不错,将邺城中无论宿卫军还是禁军都安抚的不错,至少现在都没有出什么乱子。只是这位石闵权柄过于独重,而且在安抚诸军的时候大施私恩,这怎么能行呢?所以自己在石闵为宿卫军军官们升将军号的时候故意驳了回去,但付出的代价却是不但石闵怨恨,那些宿卫军军官们跟着怨恨起来。石遵想到这里不由得一阵头大,这邺城的局势真是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和那个石世一个下场。

石遵一通胡思乱想,天色很快就夜深了。看到几个兄弟还在那里默不作声,各自喝着自己的酒,石遵不由在心里长叹了一口气。本来自己这次是想找几个兄弟商量一下收复关陇的事宜,以便拉近兄弟之间的关系。要是自己这几个兄弟能稍微消停一点,自己也不会如此无奈地倚靠石闵,也不会有这种内轻外重的局面。

算了吧,还是散了吧,看来今晚是和自己这几个是“交不到什么心”了。石遵只好让石鉴、石苞等人回去,一场家宴以冷场而结束。

第二日,石遵把自己的两位心腹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叫进宫来,讨论关陇的事情。

“陛下,我看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不如派武兴公领兵去平定关陇,收复长安吧。”孟准首先说道。

石遵心里不由一亮,是啊,晋军已经占据关陇,可以凭借潼关和河水天险对抗东边的进攻,石闵再骁勇善战,恐怕拿天险也没有办法吧。到时你领兵在外折腾几个月,我在邺城早就收拾好了。只是这石闵领兵走了,这邺城里几个自家兄弟怎么办,没有石闵压制他们,石遵还真有点不放心。

王鸾似乎看出了石遵的心思,开口道:“光是武兴公一人出兵平定关陇恐怕独力难支。义阳王殿下才干出众,堪当大任,而且以前也出镇过关右,应该很熟悉那里的情况,不如请他为主帅,武兴公为辅,定能收复关右。”

石遵一听,觉得正中下怀。义阳王石鉴是邺城中威望最高的王爷,其它几个兄弟隐隐以他为瞻首,要是把他和石闵一起打发了,自己岂不是省事多了。

当即,石遵传诏,命义阳王石鉴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武兴公石闵为太尉,征西大将军,都督关陇诸军事。两人领禁军一万,即日出邺城赴洛阳主持征讨关右。

诏书一下,义阳王石鉴立即卧病在床,而且还病得不轻。虽然石鉴鄙视石苞丢掉了关右,但是并不认为自己能轻易收复关右,就算是打个几年能收复关陇,石遵早就在邺城坐稳了位子,自己还是白辛苦一场,最多还是镇守长安的老差事。而且要是自己万一大败,无功而返,那自己就和石苞一个德行了,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而且这军中和河南没有几个自己人,颇受限制,不去,坚决不去。

而石闵更不会去了,不过他对抗诏书的方法却是另一招了。石遵的诏书刚一下,第二天安阳就出了“叛军”,石闵不等石遵反应,就带着数万禁军出驻城外,说是要去平定危及邺城的叛乱。而部分禁军和宿卫军却在宫外城中鼓噪喧哗,石遵叫人弹压无效,说非得武兴公回来方可定。顿时邺城一片慌乱。

石遵无奈,只好缓行此诏,再召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来商议。

“如今这个局面该如何收拾?”石遵非常烦恼,现在的邺城局势是异常微妙,稍有差池就会引发一场风暴,所以石遵不敢用强非要石鉴和石闵出兵不可。

“义阳王殿下称病,怕是不愿出邺城。既然他不愿去关陇,也就罢了。现在当务之急是武兴公。前两日宿卫军与禁军城中骚乱,足见此子的权重和不臣野心。既然他已经知道我们准备夺其兵权,一定会更加怨恨,而且此子勇冠三军,纵横众军,比其它诸王更危险,应当速诛之。”孟准说道。

石遵点点头:“我知道,但是要诛棘奴必须诸王大臣和议稳妥方能行事,否则恐怕谋虎不成反被虎害。”

石遵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棘奴之事可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但是这收复关陇事宜还得继续,关右已失,朝廷不可坐视不管,必须行诏委派重臣讨伐。”

听到这里,孟准和王鸾点头称是,然后低头开始盘算起来,竭力为君分忧。

“陛下,不如将此事委以蒲洪、姚弋仲。此二人本是略阳氐酋和南安羌首,当年先帝石虎徙关中豪杰及氐、羌族人十数万于关东,就是以此二人为首领。现在蒲居枋头,姚居滠头,各有部众数万。而且据闻关东的秦、雍流民现在开始相聚西归故里,纷纷汇集枋头、滠头,已经有十几万了。蒲洪、姚弋仲均为时之人杰,更有秦、雍根基,为陛下复关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王鸾说到这里不由声音更加变低了:“据闻蒲洪已有不臣之心,暗遣使者连接江南晋室。如果长留其在邺城左近的枋头,恐怕会生变故。而且蒲洪、姚弋仲素来貌合心离,如果陛下命他们两人收复关右,此二人会互相牵制,更难生变了。”

石遵听到这里,不由大喜,对孟准和王鸾说道:“你二人真是朕的子房、韩信。”

孟准和王鸾听到这里,连忙跪下谢恩:“臣等誓死为陛下分忧。”

第二日,石遵找来蒲洪留在邺城的儿子蒲健,先拜蒲健为安西将军,令其至枋头传诏给其父,诏中拜蒲洪为大将军、略阳公、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大将军、雍州牧。另遣使至滠头传诏,拜姚弋仲为太尉、南安公、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秦州牧。令其二人各领其部立即移师河内、河南,收复关陇。

颁此新诏三日后,石闵才从安阳回邺城。石遵表面上和石闵“重归于好”,但是暗地里却加紧拉拢兄弟诸王,联络其它“忠义之臣”。

蒲健带着诏书回到枋头,蒲洪立即召集了部众,商量对策。他们分别是三子蒲健、少子蒲雄、略阳吕婆楼、南安雷弱儿、安定梁椤、冯翊鱼遵、京兆段陵、王堕、天水赵俱、陇西牛夷、北地辛牢、氐酋毛贵和主簿程朴。这些人都是当年一起被东迁至枋头的关陇豪杰和羌氐首领,在一起生活战斗了十几年,早就紧密地组成了以蒲洪为核心的“关陇流民领导集体”。

“趁着关东大乱,出其不意地直取关中,不到月余,竟然为晋室尽复关陇。不说别的,曾梁州这份审时度势的本事就值得佩服。”鱼遵先开口说道。

“现在我们处于两难境地,遵赵主石遵之命西进攻关中,一来就和晋室对战决裂,断了后路;二来如此的话就必须要强攻关右,以这位梁州刺史的本事来看,估计不是件易事。如此动荡两年,到时恐怕不但关右回不去,在关东也无立足之地了。”

蒲健说到这里,不由叹了一口气,这真是一个难题呀,然后又继续说了下去。“如果拒绝赵主石遵之命,继续连降于晋室,回关右倒是可能了,但是恐怕……。”

说到这里,蒲健说不下去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说的意思。降了晋室,成了晋室的臣子,回已经被晋室收复的关陇自然是可以的,但是恐怕不会那么轻易地让你如此回去,而且回去如何被人家安排就由不得你了。

“可是现在各部众西归之心日益紧迫,如果我们再继续呆在枋头,用不了几年,部众会纷纷散去。”和蒲洪同出于略阳的氐人吕婆楼犯愁地说道。“而且现在邺城大位只是暂定,说不定又会汹涌而起。枋头地处邺城左近,恐怕我们很容易就卷入其中,到时不但会可能伤及元气,要是不小心跟错了人,恐怕更危险。”

众人一听,不由纷纷点头。大家东迁过来在枋头住了十几年了,把这里已经当成了第二故乡,如果是太平世道的话,继续留在这里也无所谓。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原大乱之时将指日可待,谁也不愿意留在这里,还是回故土的好。

沉默了一阵后,蒲雄出声道:“父亲,现在赵主传令我等移师河内,那里远离邺城,附近诸郡位于河中之地,土地广袤肥沃,我们不如暂居那里,一可兼并河内、汲郡、河东郡,壮大势力,二可避开邺城石遵的荼毒,再从长计议。”

听到这里大家不由地有些心动,这条计策不失为一条万全之策。正在这时,突然有探子细作回报:“滠头姚弋仲已经受了邺城的诏书,开始整顿南下,前锋已至阳平郡。”

蒲洪一听,略一犹豫,马上定下计来:“这诏书我们暂时拜领,大家要加紧准备,立即开始南下西进河内。但是连接晋室的事情却不要停止,继续派使者南下,就说我们假受赵诏,实向晋室。”

在赵国上下开始折腾准备讨伐关陇的时候,曾华却在长安城里的兵工场铁匠铺里忙碌着。

曾华在数日前一次军营巡视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风火轮奔走时有点瘸,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风火轮的左前蹄有点问题,突然损伤了。

曾华这才发现原来这个时候是没有马蹄铁的,因此战马的马蹄很容易受伤。而自己的坐骑风火轮一直有马夫精心照顾,所以自己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个理所当然的事情。曾华连忙叫铁匠打造一副马蹄铁,先叫铁匠找几匹驽马做下试验,这日说成功了,钉上马蹄铁的驽马无论在碎石路上还是泥路上都畅行无阻,丝毫不用担心马蹄受伤。

曾华正看着铁匠拿着刀具在飞快地给风火轮修理马蹄,这个时候,一名亲卫急冲冲地跑来禀报道:“报大人!数日前有一男子到华阴县自投,言自己是传榜中的王猛。华阴县不敢怠慢,找当地士人辨认,真是王猛,故而连忙送至长安,现在已经送入城中。”

曾华一听,连忙叫道:“快请过来。”

 第六十二 余波(二)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少游于鄴都,时人罕能识也。遂隐于华阴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明王得关陇传令大索之,未几日而得,明王叹曰:得先生甚喜于得关陇。

_____________引言摘述

不一会儿,曾华看到一名二十多岁左右的年轻男子,麻布短衣,瑰姿俊伟,在两名亲卫的带领下走了过来,然后站在自己的跟前,默不作声。

曾华上下打量了一下,只见这位王猛神情谨重严毅,气度雄远悠然,不由拱手点头道:“你就是王猛先生吗?”

王猛拱手道:“在下就是北海剧县王猛,字景略。”

曾华回手指了一下说道:“本来不应在这里接待先生的,只是听到先生的消息,恨不得立即就见到先生,所以才怠慢先生到这里来。还请先生在一旁稍候片刻,这里一忙完我立即和先生去正堂相叙。”

曾华和王猛站在一旁看着铁匠熟练地把风火轮的四蹄飞快地钉上马蹄铁,不一会儿就完事了。曾华倒不担心自己传授的马掌技术不地道,当年不知看着多少回驻地附近的哈萨克牧民钉马掌了。

曾华一边抚摸着感觉很舒服的风火轮的马颈,一边对王猛笑道:“景略先生不要笑话我纠缠于琐事。要知道战马钉上马蹄铁之后,不畏艰途,不怕蹄伤,可数倍提高我军骑兵的战斗力。以前是我疏忽了,把它当成一件普通小事给漠视。但是成败却往往由我们忽略的小事所决定。”

王猛眼睛一亮,微微一笑,只是点点头,不再言语了。

“景略先生,会骑马吗?”曾华笑问道,看王猛平和地点点头,就叫亲卫牵来一匹坐骑,两人策马缓缓地沿着官道边走边闲聊回到原乐平王府,曾华的现在官邸。

刚近到官邸,就有亲卫迎了上来,一边牵住风火轮的缰绳,一边说道:“大人,车大人、笮大人、段大人等几位大人正在议政堂等你。”

曾华一边翻身下马,一边对王猛说:“景略先生,真是抱歉!关右新定,事情繁多,所以这会议也接连不断。既然你赶上,就一起去吧。”

听到这话的王猛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回过神来了,也跟着翻身下马,走在曾华后面,一起走到议政堂。

议政堂就是以前乐平王府的大书房改过来的,四面都是窗,所以光线非常好。不过在经过数层亲卫严密把守时让王猛意识到这里的重要和隐秘。走进里面,宽敞的堂里没有什么书架、古玩字画什么的,只有正中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应该画的是关右、中原山河。中间一张长圆桌子,周围围着一圈王猛没见过的的坐具,显得非常奇怪。

几个人坐在坐具上,分两边围在那张长圆桌子的上首,看模样应该是刚才亲卫所说的那几位大人。还有几个年轻的士人坐下下首,他们的面前摆满了布绢、纸扎之类的文件,每人前面都有一堆,高低不一而已。另外角落和那几位大人后面都有几个年轻人正坐在那里,手里或是文扎或是笔墨。

曾华一走进议政堂里,众人纷纷站了起来,上首的几位官员只是向曾华拱下手,而下首的旁人却向曾华弯腰施礼,虽然礼仪不一,但是神色都非常恭敬。

曾华连忙拱拱手还礼,然后向众人介绍:“这位就是王猛,王景略先生。”

众人纷纷向王猛拱手施礼,王猛不敢怠慢,也是拱手回礼。

一位三十多岁的瘦朗男子开口道:“对于景略先生,我们是慕名已久!”众人不由大笑起来。王猛和曾华也都笑了,他们知道这位男子指的是王猛被曾华传文关中三辅,传令大索的事情。

“这位是京兆尹车胤,武子先生;”曾华首先介绍那位开玩笑的男子,然后指着上首的其它几人一一介绍道,“这位是都护将军长史,侦骑处监事笮朴素常先生;这位是镇北将军左司马杜洪杜先生;这位是镇北将军右司马徐磋先生;这位是镇北将军参军张倨先生;这位是镇北将军参军、探马司监事田枫田良材;这位是暂护左右护军营都统领、左陌刀将段焕段元庆。”王猛一一见礼。

然后曾华指着下首的几个人说道:“这是我的几名军政秘书,你们给景略先生自己介绍一下。”

最左边青衫瘦高年轻人最先站起身来拱手说道:“在下成都谢曙谢文明,恭据曾大人政务秘书。”对面的一位灰衫伟岸的年轻人接着站起来拱手说道:“在下长沙荣野王荣存希,恭据曾大人军务秘书。”接着其它几个秘书也一一自我介绍。

曾华挽着王猛的手直走到长圆桌的上首,然后请王猛坐在自己的坐下首,自己在正上首坐下。王猛学着别人模样一屁股坐下之后,觉得好像坐在床榻上一样,而且后面还有靠背,两边有护手,坐在这坐具里非常地舒服。旁边的车胤凑过头来说道:“这坐具桌子都是大人发明叫工场的工匠们赶制的,桌子叫会议桌,坐具叫椅子,非常舒服,开多久会都不会觉得累。”

看到大家都坐下了,曾华开始说道:“先从军务议起吧。今天多了景略先生不打紧的,大家照旧就行了。存希,开始。”

荣野王闻声站了起来,拿着一卷布绢朗声说道:“现在军务最要紧的是原赵征西将军孙伏都据池阳反。孙伏都现在已汇聚羯胡百余人,其它军士三千余,占据池阳(今陕西泾阳),自称赵国秦国公、都督关右诸军事领雍州刺史,正传檄四处,但是响应只有池阳、黄白、黄丘的数十豪强。”念完之后,荣野王很快就坐了下来,大家的目光转向曾华。

曾华转向笮朴问道:“侦骑处有什么消息?”

笮朴从身后接过靠墙坐着的一位年轻人递过来的布绢,边展边说道:“侦骑处早有侦知。这孙伏都一直感念石虎对他的恩德,感念羯胡国人对他的情义,所以暗中藏匿羯胡,运筹事宜。这次借着去池阳整顿那里的折冲府兵时劫持池阳县令和府兵校尉谋反,并从四处接得藏匿的羯胡,然后汇集数十豪强的部曲,昨日公开做反。”

“良材,探马司的消息?”曾华继续问道。

“消息和侦骑处的大致相同,池阳的府兵已经四散,从贼者不多。而且我们在池阳叛军孙部中有细作内应,可随时发作。另有漆县、富平、夏城、榆眉、临泾五地的豪强或因为均田制,或欲趁乱混水摸鱼,都在联络勾结,聚集部曲,整治兵甲,少者数百,多者两千余。”田枫应道。

“有叛乱不奇怪,我们初定关右,又力行新制,没有叛乱那才奇怪。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一边整编厢军、折冲府兵,一边加快实行均田制。只有兵马在手不怕他们叛乱,百姓有好日子过自然也不会轻易响应他们了,这些叛乱也就闹腾不起来。各地的驻厢军和折冲府兵要严密监视,一有异动就立即歼灭弹压。有了借口我们就可以收拾这些豪强了。”

说完后,曾华又问道。“池阳附近有哪支厢军?”

“回大人,附近的渭城、高陆各有一厢步军,薛山有两厢飞羽骑军。”荣野王接过旁边一位秘书递过的帐册,略一翻阅便答道。

“就调薛山、渭城的步军、骑军各一厢去平叛吧,由冯保安统领,他是长水军的老人,可以胜任。”曾华开口道,看到车胤等人没有什么意见,就对荣野王说道:“发镇北将军府令给受调各厢和冯保安,并传言给冯保安,叫他临行前来府中一趟。”

荣野王飞速记了下来,然后将布绢交由旁边站着的随从,转呈给曾华。

曾华看了看,发现没有问题,顺手签了一个名字,交给随从转送到议政堂一角那几个坐在那里的秘书模样的人手里,他们接过布绢立即忙碌起来,不一会就有几道军令被送了出去。

“存希,继续!”

“是的大人,横野将军杨宿杨大人回报,他已经沿洛水北上,进军至雕阴(今陕西富县),收匈奴、羌部众一万一千余,牛羊马匹十万,斩杀顽抗者三千。”

听到这里笮朴开口道:“大人,我看打到那里就差不多了。明年才是我们出兵上郡和北地郡的时机。现在给散居在那里的羌、匈奴各部一个警告,再加上即将冬天,估计他们该忙着过冬了,不会轻易南下了。”

“好,传令给杨宿,就地分驻在冯翊郡北部。北地、上郡两郡以后是我们练兵的好地方。”曾华又传下一道命令。

“大人,根据初四会议中你下的军令,梁州各折冲府兵立即各回原府;再调关中编练好的步军两厢入益州增防,分驻蜀郡和犍为郡;调步军两厢入梁州,一驻广汉郡,一驻巴郡江州。现在各部已经拔营,最迟应该在一个月里到达最远的犍为、江州驻防位置。”荣野王继续说道。

“好,这些地盘都是老子和将士们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谁要是想来拣便宜,先问问老子的刀杀钝了没有。”曾华杀气腾腾地说道。

“现在最危险的是益州。它已经被大人平定有一年了,百姓早已安居,而且肥沃千里,物产丰富,又孤悬于梁、秦身后,恐怕打主意的人会越来越多。派兵卡住要害就是给那些人一个警告。”笮朴冷冷地说道。

“益州于我们不能有失,不但是粮草,那里的井盐和朱提银也是我们继续北伐的重要臂助。”车胤接口说道。

见增兵益、梁州事宜谈完之后,荣野王继续说道:“秦州刺史毛大人来文道,秦州已经整编招募步军五厢,加上原本的四厢步军,秦州已经有九厢步军,近三万人马,足以抗拒闻我占据关陇后蠢蠢欲动的凉州。”

“我再强调一点,整编兵马,推行均田制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两件事。南郑的武备学堂已经开始北迁长安。我计划改北迁过来的南郑武备学堂为长安武备学堂,继续培训军官;再在南郑、天水、成都设讲武学堂,做为培训士官的所在。要知道,武备学堂制为我们培养数千计的士官、军官,我们梁州军因此才能有如此显赫战功,这个经验要继续执行下去。”

“按照统计上来的户籍人口,我们四州二十四郡要设四十一府折冲府兵,这要和民兵制加急执行。”说到这里,曾华转向王猛说道,“景略先生,不知你熟悉这折冲府兵制吗?不熟的话我给你解释一下。”

王猛微笑点头道:“草民曾听闻过梁州的厢军、府兵、民兵制。民兵是每丁满十八岁必须自备刀、长弓,由县尉统领,平时自己训练,每年农闲时集中军训一月,检校训练结果,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府兵是十丁抽一,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服役三年,军资、衣装、刀弓自备,期间名下百亩田地免赋税。而厢军从府兵或其它青壮中征募。”

曾华听到这里,不由一笑,看来这位隐居华山的王猛挺关心世局的,连自己的那一套他都了解过。

曾华没有多说什么,对谢曙道:“文明,该你了。”

“是的大人,现在政务最紧要的是关陇均田制。我们必须赶在春耕时节前将田地分给各户百姓,才能让他们积极耕种起来,保证明年的丰收。现在秦州、雍州各郡县已经从梁州等地抽调大量人员过来帮忙统计户籍,编制田册,应该可以在春耕前完成均田制。”

“现在关陇和益、梁州大熟刚过,除去百姓正常的赋税外,各州已经统一按市价向各郡县百姓收购多余的粮食,存储各官仓中。另各商人继续替官府向其它州郡收购粮食。加上冬季照例各郡县又要出钱募百姓修水渠道路桥梁等公物,还有各郡县学府修建筹备等等,花钱如流水,按照这个用法,度支署计算下来官库的余钱估计今、明两年都会非常紧张。”

“用光就用光,”曾华笑道,“这钱你得让它转起来,一年你转三次,就相当于你用了三次这么多的钱。要是让它存在官库里不用,你等着它发霉生子呀!藏财于官不如藏富于民!”

听到这话,旁边的王猛不由一愣,然后坐在那里低头深思起来。

“今年的货殖赋税已经定了下来,还是大人说的那个原则,民生常用或者关陇各地紧缺的货物一律低税,奢侈昂贵之物一律高税,而且盐巴、生铁、马匹、棉花、粮食等货品已经制定了高额附加赋税。税赋已经颂行到各地和西羌的各集市和关卡去了。”谢曙继续说道。

曾华又转向王猛问道:“不知景略先生知道这关税制吗?”

“略闻过,凡大人境内货物一律只在交易时收一次税,不同货物收不同的税。只是不知道具体的税赋高低是如此计算的,还有附加赋税以便控制流出。”王猛答道。

曾华点点头继续说道:“有不少属官提出,在四州恢复九品正中制。我的意见是还是暂缓执行,执行战时任官制度。我辖下的四州流民众多,更多是羌、氐人,而且许多原秦、雍百姓滞留关东和荆襄,加上今后战事可能会频频,要是现在执行九品正中制,恐怕不妥。”

听到这里大家心里有数,执行九品正中制固然客观环境有影响,最重要的却是一旦执行九品正中制,朝廷就有机会插手四州各郡县官员任命事宜。所以曾华是坚决要把这扇门给关上,用自己都督职权一手包办四州郡县文武官员的任命。而且这位曾大人正在蕴量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只是近期肯定是不会拿出来的。

会议很快就开完了,曾华将王猛请到客堂持茶以待,而车胤、笮朴、杜洪几人在旁作陪。

“我素闻先生有王佐之才,故而一取长安关右就欲请先生出山,只是不知先生隐居何地,所以用了行文征令,还请先生原谅在下迫不及待的心情。”

旁边车胤也笑道:“我家大人行事素来就如此怪异,早已闻名朝野,不过这思贤如渴的赤心倒是敢昭天地。”

王猛笑道:“草民在华山时就闻曾大人爱才如命的美名,也听说过大人行事果敢,有人说是冒险好博天运。但是依在下而言,天运不是每次都会眷顾一人的,大人每次行事莫不是谋定而后动,一动则雷霆万钧。前段时间在下已经目睹大人在关陇的德政,今日又听闻大人处理军政事务的策略手段,不由得在下不佩服。”

曾华听了大喜,他喜的是这王猛对自己还是挺关注的,看来招揽他是越来越有希望了。要知道这种大才往往都喜欢择明主而辅佑,要是看你不顺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