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夏立国传-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借着酒劲,曾华站了起来,指着在座的众人说道:“其实我说的不对,不止是范家兄妹,在座的各位都是国破之人,只是暂且保得偏安而已。我们的国都在哪里?在洛阳!世祖武皇帝是在那里登的基!那里还有数百万计的晋国百姓,还有我们祖宗的陵墓和基业!现在却全陷在胡人之手了!”
说到这里,曾华觉得一股悲凉凄苦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和这个时代的晋人不一样,他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在这个偏安江南的东晋里呆得越久,那种国破山河碎的感觉就越来越深刻。
曾华是个热血青年,他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对亲人的亲情都是非常深厚的。来到这个孤独而陌生的世界里,看到自己的国家民族在流血,在蹂躏中挣扎,再想到自己的亲人将永远也见不到了,那种悲愤和哀思的心情也许只能用《江映月》(二泉映月)才能表达一二。
所以曾华拼命地工作,拼命地笔录自己记忆的知识,拼命地筹谋划策,拼命地丰富自己的军事知识和经验,拼命地打仗,拼命地搞创造改革,拼命地忙,拼命地放浪不羁,就是为了忘记这一切。
今晚,范敏的一句话却勾起了曾华心底最深处的忧伤和悲愤,可能是美人的忧愁最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吧。
曾华站在那里,任由热泪长流。众人从来没有见过曾华如此悲伤过,都不知所措了,而范敏更是惊慌,樱桃小嘴微张,一脸的诧异。她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话居然造成曾华这么大的反应。
曾华站在那里,猛地搽干脸上的热泪,高声喊道:“取我的琴来!”
旁人连忙递上准备好的琴,因为曾华经常会在这种聚会上来上一首,所以时时备得有。而车胤、毛穆之等人却松了一口气。曾华既然有心思拉琴了,这说明他心中已无大碍,可以借由琴声来一诉悲愤。
曾华坐那里,扶住二胡琴,心中首先想到的却是李煜的《虞美人》,也许这首词不是很合适自己的心情和现在的环境,但是这首诉尽世人忧愁的千古绝唱却是如此深深地打动每一一颗敏感而忧伤的心。
曾华回忆起邓丽君唱这首歌的曲子,默默背诵了一遍,然后开始拉琴了。在琴声中,曾华黯然惆怅地唱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曾华刚歌毕,车胤和毛穆之等人不由黯然流泪,口中喃喃地念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不由俯案嚎啕大哭!
是夜,众人无不涕流满面,沾满衣襟。
永和三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江陵的名士清官们开始酸溜溜地传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且象风一样向建康等地传去。许多听过这首“词”的人都不由地被其深远的意境,道尽人世间哀思幽愤的词句所打动,对写出这首词的曾梁州不由地嫉妒七分却多了三分钦佩。
而这个时候的曾华却已经没有那种幽愤哀思了,幽愤哀思不比悲愤仇恨管用,月圆的时候哀叹一声就可以,其余的时间却要回到现实中来继续生活。
曾华现在多和范哲在一起讨论“哲学”方面的问题。
人为何而生?生来为何?生来我又是谁?人是否有前生后世?死后归往何处?曾华首先提出一串人生本源的问题,顿时把范哲问得晕头转向。
做为天师道第X代传人,范哲可以说是饱读经书、学识渊博。他不但熟悉道教经书典籍,也熟读过儒家书籍,而且连西传而来的佛教经典他也涉及过(莫非是想知己知彼)。但是却被曾华这几个以前自己苦苦追寻的人生真谛给问住了。
范哲试图用自己以前的知识去回答这些问题,但是却被曾华运用“现代哲学基本原理”给反驳的体无完肤。范哲无法,只好“屈尊”向“武夫”曾华请教,结果被慢慢灌输了相关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范哲似懂非懂的时候,曾华又问道,人是否有灵魂?如果没有灵魂那么人如何感受到这个世界,如何感受到别人?如果有灵魂,那么这灵魂有从何而来,又归向何处?
对于这些问题,范哲多少还有些心得,一一答来,但是却被曾华用唯心主义加唯物主义再加辨证法批得狗血淋血。看着目瞪口呆,面无血色的范哲,曾华在一旁暗暗得意。小样的,当年老子为了混个“天生的演讲鼓动家”和“最佳辩论手”花了多少心思,读了多少哲学宗教方面的书籍,要不是看在你是我大舅子的份上,我就直接把你驳得吐血身亡。
曾华还不放过范哲,继续问道,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世界是如何开始的?又将归于何处?人类是从何处而来?它传承上千的文化又是如何而来的?
听完曾华的问题,范哲彻底抓狂了,躲在书房里拼命地翻阅书籍,寻找真谛。
曾华也不管他了,或者继续在车府设宴会茶会,或者相约四处游玩,时而采梅花相送,表达爱慕,时而拉琴高歌,一诉情思,挖空心思讨范敏开心。
看着曾华花样百出,只求讨自己喜欢。范敏一颗芳心更加怦然心动,居然忘记了突然在书房里刻苦用功的哥哥,一缕女儿心思竟然全在曾华身上。
过了几日,范哲突然走出书房,他的模样顿时把众人吓了一跳。只见他满脸胡碴,脸形骤然消瘦,身形恍惚。看到范哲这个样子,范敏脸色大变,又惊又愧,拉住兄长的衣袖不知说些什么,只是黯然流泪。
而曾华也是吓了一跳,这那里还有一点周郎檀奴的风范,整个一个落魄书生的模样。难道真理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活生生把一个风流倜傥,气死周郎,羞愧潘安的帅哥给折磨成这个样子了?但是曾华的内心深处却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谁叫你比我还帅,栽在我手上了吧!
不过曾华对范哲求知精神还是很敬佩的,这样才是我看中的醒世之人,要不然怎么对得起我将让你担负起的重任呢?
只见范哲走到曾华跟前,恭敬地弯腰拱手施礼道:“还请先生教我!”
曾华连忙扶起范哲,看着他那双渴望真知的眼睛,心里不由感叹,真是新时代的大好青年,大家伙的信仰开导就落到你手上了。
曾华不敢再托大了,连忙取出一本册子来。这是曾华近三年来时常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和充满了“现代哲学”的“思想火花”的大记录,更重要的还有曾华对他那个时代的单一神宗教教义的回顾和总结,全部被曾华整理编制成一册。然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的远古传说从盘古到黄帝,有数千上万年,难道就不能创造出自己的单一神宗教吗?”
曾华故意把范哲折磨得对过去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严重怀疑之后,才把这本书掏出来。其用心真是“险恶”,现在正是范哲“最动摇”和“最迷茫”的时候,也是给他洗脑最好的时候。
范哲拿着这本册子,粗粗看一眼,顿时沉迷其中,不管自家妹子的呼唤,直接又回去书房,继续“吾将上下而求索”。曾华看到站在书房门口犹如带雨梨花的范敏,马上走上前安慰道:“小姐,不必为文长(范哲字)兄担忧,他在思考一些很重要的问题。以他的才智,只要费些时间便可想通了。”
正当曾华继续费劲心思讨好范敏美眉时,车胤毫不客气地派人来打扰曾华的泡妞大计(都已经是他老婆了还用的着泡吗?主角很严肃地回答,正因为是封建婚姻,老婆就更加要泡,否则就失去了“自由恋爱”的乐趣了。),说又有贵宾到,要他速回刺史府。
于是,曾华又在自己位于南郑城北的梁州刺史府大摆筵席,招待的人却是仇池(武都)氐王杨初的使者杨绪。
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仇池一带的氐人首领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国势强盛一时。元帝建武元年,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徽县),其后兄弟内斗,又曾经被前赵刘曜大败过,曾一次截获“其辎重千余辆,士女六千人”,国力日渐减弱。但是现在其地依然东至汉中,南逾广元,北达天水,西据宕昌,有部众二十多万(史记其鼎盛时有部众四十万),步骑数万。
现在的仇池氐王是杨难敌的孙子杨初,他在接待借道去西凉宣旨的俞归时,知道东边的晋室给了西凉张重华一顶高高的帽子,心里不由嘀咕起来。
张家虽然占据西凉,是个不折不扣的“割据军阀”,但是对晋室的一片忠心却可昭日月,跟万里归朝的曾华“一样忠”。不但继续使用愍帝的建兴年号,而且常常向晋室称臣。后来李寿跟晋室翻了脸,西凉张家为了能给晋室进献不惜向李汉称臣。每次西凉张家向晋室进献表示忠诚时都要路过仇池,所以连带着仇池也倾向于晋室,一直奉晋为正朔。
这次杨初听说张重华被大封了一番,心里马上有了小九九:我跟西凉同样都向晋室称臣,西凉有了肉,我仇池总得啃啃骨头吧,于是派亲族重臣杨绪借道梁州去建康进献,拉拉关系,顺便要个封号。
有刚才车胤给自己恶补的一段仇池历史知识撑腰,曾华看着对面的这位老杨心里就有底了。
“杨大人!你上朝称藩,路途遥远,真是辛苦你了。汉中偏僻,粗茶淡饭,实在是怠慢大人你!”曾华含笑恭敬地说道。
“曾大人客气了!你我都是朝廷臣子,又是邻居,不必如此客气!不必如此客气!”杨绪可不敢在曾华面前托大。曾华就任仇池临东的梁州刺史时,仇池上下就仔细打探过这位新邻居,当然也就知道他在西征时的赫赫战功。
对于已经被灭的成汉,仇池杨家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年仇池国内兄弟内争,国力衰败,被北边的前赵刘曜打得淅沥哗啦,没有办法只好向当时的成汉君主李雄称臣。后来成汉也开始内斗,国力开始衰败,仇池却慢慢地在恢复,两者倒也相安无事。后来李寿去晋连赵,仇池跟成汉的关系就一下子就冷淡下来,不离不弃。但是仇池心里还是有点畏惧成汉“强大”的国力。最后,这个貌似强大的南方邻居被晋室西征大军摧枯拉朽一般给灭掉了,仇池上下心里还是非常复杂的。
对于一个在各种势力中间求生存的小势力,最希望的就是大家互相牵制,相安无事。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旁边出现一个强大的邻居。
旁边的梁州刺史很生猛,这点仇池上下相信了“传说”。于是他们一边向晋室示好,求得封赏;一边加紧和西边的盟友-吐谷浑联系。
仇池是在和北方后赵关系险恶,南边成汉关系不明的情况下,为了自保就向西边拉上了吐谷浑。这一点曾华从一些途径得到的消息中也略知一二。
几杯酒之后,看到杨绪有点脸红了,曾华于是试探地问道:“杨大人,听说仇池西边有氐羌部众数十万,现在都归一个叫吐谷浑的部落统辖,不知是真是假?”
杨绪眯着眼睛看着曾华,心里盘算了一下,知道仇池跟吐谷浑联盟是瞒不住的,干脆就明讲了。而且杨绪还想把盟友吐谷浑好好吹嘘一下,以便镇住东边这位生猛的邻居。你可不要乱动呀,我后面有人。
“的确如此,吐谷浑现在降服氐羌数十余部,拥二十余万众,地域西至白兰(今青海省都兰县、巴隆县一带),南抵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龙涸(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达西海(今青海湖),东与我仇池相连,有控弦铁骑数万。”杨绪“自豪”地说道。
吹吧,使劲地吹吧,还二十余万众,控弦铁骑数万,要是有这么多人早就跟你打起来了,还跟你联盟什么。
曾华的脸上却不动声色,依然满脸笑容,还添上一点诧异惊讶,继续问道:“这吐谷浑如此强悍,不知是否对仇池有企图?有麻烦只管说,你我都是邻居,我自当尽力相帮。”
“曾大人如此高义,杨某代我主谢过大人了。不过这吐谷浑已经和我家联盟,其可汗吐延已经为其世子碎奚聘我家主公二女,今年七月已完婚。“杨绪得意洋洋地说道。
“那就好,那就好!杨大人,来,我敬你一杯!”曾华举杯道。
看到在自己的吹嘘下,“凶名远扬”的曾梁州居然如此谦卑客气,心中不由大乐,越发的情绪高涨。在越来越谦卑的曾华诚敬下,边吹边喝,连喝十余杯。
这时,作陪的车胤开口道:“此次杨大人进朝,朝廷定会重重封赏你家主公,连大人只怕也跑不了一场大富贵吧。”
杨绪一听,卷着舌头说道:“我家大王说了,这次朝廷一定要给个使持节、征南将军、雍州刺史、仇池公的官职,否则我仇池上下绝不答应。”
听到这里,在座的曾华等人脸色一变,相视一望,然后刚才还满是笑脸的毛穆之骤然冷冷地开口道:“杨大人,此言差矣,恩从上出,岂有自表其职的?”
杨绪还没感觉到气氛的变化,依然大着舌头说道:“我仇池国西连吐谷浑,北联西凉,兵强马壮,朝廷如何封不得?要是不给,我家主公就自号为王!”
刚才还很“谦卑”的曾华闻言不由勃然大怒:“鼠犬之辈,也敢自号为王!来人,将这贼人给我架出去,从哪来给我哄回那里去!”
真的是翻脸比翻书还快,杨绪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架出梁州刺史府,然后连同随从一同被押送出南郑城,经阳平关、沮县,出武兴关(今陕西略阳)。进朝的礼物就留下,当饭钱吧。
第三十章 … 仇池 2
俞归至姑臧,重华欲称凉王,未肯受诏,使所亲沈猛私谓归曰:“主公弈世为晋忠臣,今曾不如鲜卑,何也?朝廷封慕容皝为燕王,而主公才为大将军,何以褒劝忠贤乎!明台宜移河右,共劝州主为凉王。人臣出使,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归曰:“吾子失言!昔三代之王也,爵之贵者莫若上公;及周之衰,吴、楚始僭号称王,而诸侯亦不之非,盖以蛮夷畜之也;借使齐、鲁称王,诸侯岂不四面攻之乎!汉高祖封韩、彭为王,寻皆诛灭,盖权时之宜,非厚之也。圣上以贵公忠贤,故爵以上公,任以方伯,宠荣极矣,岂鲜卑夷狄所可比哉!且吾闻之,功有大小,赏有重轻。今贵公始继世而为王,若帅河右之众,东平胡、羯,修复陵庙,迎天子返洛阳,将何以加之乎?”重华乃止。明王与武都氐王初交恶,峙兵武兴关,互表攻难。
…………引言摘述
杨绪出了南郑,被冷风一吹,立即清醒了,知道自己喝大了,说了很想说但却是不应该说的话。杨绪看到垂头丧气的随从和后面虎视眈眈“押送”的梁州军,心里不知如何是好?这梁州刺史曾华是不是太小题大作了,不就是自表请职吗?大家伙都是这么干的,我招你惹你了?就为这个你大冬天的把我轰出来,居然连上朝进献的礼物也吞了,太黑了。
但是杨绪等人却不敢多话,后面的梁州军军士的手可都按在腰刀上。可是回去怎么交代呀?杨绪骑在马上思来想去,还是先回去再说吧。
于是杨绪一行只好灰溜溜的跑回武都,向杨初说明情况请罪。
杨初一听,顿时火大了。按照惯例,自己上表到建康,然后晋室会按照表上用“含蓄笔法”所要求的进行官职封赏,这都是现在“外藩们”的“潜规则”,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只不是杨绪一时大嘴巴说出来而已,你也不用这么大的反应呀!又不是要你的官职,碍着你什么事了?
杨初更心痛那一堆“上供”的礼物。为了拉拢和晋室的关系,杨初可是下了血本,结果“送”倒是送出去了,可一根毛都没捞到。
于是杨初决定去信南郑,找这位邻居好好理论一下。大家乡里乡亲的,用不着这么小题大作。但是从武兴关传来的消息顿时让杨初气炸了,看来这位梁州刺史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小题巨做了。
根据传报,梁州刺史四处传文,痛斥武都氐酋不思天恩,不服王化,据秦州诸郡,自号为王。在檄文中,梁州刺史历数老杨家历史上的种种劣迹。汉末建安年间,杨家先人杨腾就跟着凉州马超、韩遂、杨秋,连同兴国氐酋阿贵一起叛逆,对抗许昌朝廷(曹操魏政权),后兵败窜入蜀汉。前魏朝太祖武皇帝(曹操)却施恩赦其余部,只迁扶风、天水。而杨腾不思天恩,继续跟着蜀汉对抗“中国”。
到了我朝,杨家先人杨飞龙受朝廷封号,假征西将军,恩准率部还居略阳。惠帝元康六年,匈奴﹑卢水胡﹐雍﹑秦二州氐羌作乱,氐人齐万年称伪帝。杨飞龙外甥令狐茂搜(杨茂搜)不思皇恩,不图报国,反而趁乱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割据秦州二郡。狼子野心,由来已久。今成汉俯首,仇池不思归附,反而威胁朝廷,不与封赏便自立。此等作为,与谋叛作乱何异?如此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之。
看完这份抄写的梁州刺史檄文,杨初当时气得脸色发青,浑身哆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看来南平才子车胤的文笔还不错,还颇有些效果。
好容易等杨初回过气来,武兴关过来的传令兵才敢继续禀报:“梁州聚军万余,汇集阳平关下,封锁道路,肆意辱骂,并挑衅寻战。武兴关不敢怠慢,紧闭关门,并请大王早发援军。”
话刚一落音,整个武都仇池公府里就只听到杨初的咆哮。他就像一只彻底暴走的狮子,须发倒立,舞着双手,一通大吼大叫,宣泄着对梁州刺史曾华的愤怒,发誓要把曾华剁碎了喂狗。但是远在南郑的曾华是无所谓,反正也被李势这样咒过,虱子多了不怕痒了。
很快,一连串命令从仇池公府里送出,武都附近的军队被紧急征集,连同驻扎在祁山一线防御北赵的军队一起,总共步兵一万,骑兵五千,迅速向武兴关开去。仇池国总共就不到两万五千军队,还要防御北边的赵国,杨初还是调集了大半人马东去跟梁州打擂台,看来曾华把他气得不轻。
南郑的曾华也不示弱,迁扬威将军毛穆之为镇北将军长史,移驻沮县,和从沔阳移驻过来的宣威将军柳畋,率领第一军团的六千精锐和一千汉中府兵,在武兴关前耀武扬威。再迁威远将军车胤假汉中太守,代替毛穆之坐镇汉中南郑。曾华把擅于军略的毛穆之派往沮县做“前敌总指挥”,以偏长智谋和内政的车胤代其汉中太守,看上去用心良苦。加上第一军团和紧急征集的汉中折冲府兵,颇有拔剑张弩、杀气腾腾的味道,把对面的武兴关守将吓得不轻。
再调武毅将军张渠率第二军团移驻晋寿,威胁仇池南部的阴平郡,授权晋寿太守张寿指挥晋寿折冲府兵,配合张渠的行动。调武烈将军徐当率第三军团左厢军移驻成固,替张渠守汉中北,右厢军继续驻守西城。
不但如此,曾华还从舆论上开始打压仇池。
曾华正式拜表上书朝廷痛斥仇池杨初“道德败坏、寡廉鲜耻、不思皇恩、图谋不臣,明为藩臣,实为逆贼!对于这种人,就是一个管养马的小官都是抬举他了。所以强烈要求朝廷明诏天下,将这个败类曝光与天下。”
除了曾华那镇北将军、梁州刺史的署名外,还有毛穆之、车胤、张寿、甘芮等一干梁州官员的联衔署名。朝廷接到这份上表,不明就里,一头的雾水,不知道仇池杨初怎么得罪了曾华,引得他如此勃然大怒。朝廷思来想去,拖也不是个办法,只好派员下来调查调解。
曾华上表没多久,杨初老祖宗杨腾的名字有幸成了三国传中一名配角,一名大奸大恶的配角。他一脸尖嘴猴腮的奸贼模样,上窜下跳,屁颠屁颠地跟在凉州反贼马超、韩遂、杨秋的屁股后面,勾结兴国氐酋阿贵,煽风点火,造谣生事,唯恐天下不乱。然而兵败之后,杨腾不但弃同党不顾,就是连他的部属亲人也不管了,只顾逃入蜀汉,去添蜀汉刘家的屁股去了。(在三国传里,是比较偏向曹魏的。因为如果曹魏不是正朔的话,那继承曹魏政权的晋室就更值得怀疑了。)
经过“官办说书人”这么一宣传,仇池氐人杨腾的名字在梁州都臭了,不但搞得梁州氐人抬不起头来,就是姓杨的都觉得没脸见人了。
最后趁着这个热乎劲,仇池杨家迅速被宣传为从老辈上坏起,一直坏到现在的杨初,都是些吃人饭不拉人屎的乱臣贼子。要是杨初这个时候来到梁州,就是不被气得吐血身亡,也会被知道他身份的梁州百姓用吐沫给淹死。
在梁州舆论大起,百姓鼓噪谴责杨初时,“始作俑者”曾华却秘密地把三个军团的陌刀手共六队六百人,全部集中到南郑南,分成左右两屯,直接受自己管辖。
接着,曾华在这六百陌刀手里举行一场比武大赛,选出两名优胜者。最后雍州北地郡流民段焕段元庆和并州上党郡流民赵复赵长军脱颖而出。
段元庆身高七尺两寸(读者自己对照前面的公式算一算),雄壮昂伟,臂长力沉,擅射勇击,喜背强弓持陌刀上阵,远者张弓急射,无一不中;近者持刀横扫,挡者皆碎。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赵长军身高七尺,身形瘦高却力大无穷,一把百十斤的陌刀舞得跟稻草一般,擅技击搏杀,喜持陌刀挎横刀上阵。一丈之内陌刀如巨蟒搅水,更如猛虎扫尾;抢得近身,横刀如毒蛇吐信,更如恶狼噬食。千军万马不能近其身。
曾华看到这二人,眼里只冒星星。这简直就是人间凶器,战场绞肉机。有这两位勇猛无比的哥们在前开路,加上后面六百势不可挡、横扫一切的陌刀手,那还不是遇神杀神,见佛杀佛。当即拜两人为左右陌刀将,暂时各领左右两屯陌刀手。从此,凡任左右陌刀将者,无不是勇冠三军者,任者倍感尊荣。
而左护军营统领乐常山,右护军营统领魏兴国都是以勇武闻名三军者,这些猛人聚集在南郑南,顿时让曾华心里飘飘然,真有点猛将如云的味道。
永和四年终于到了,刚过上元节,张寿派人押来一人,说是非常符合军主的“要求”。
原来曾华在年中就传书给属下各郡郡守,要他们暗中寻访熟悉仇池地形道路的人,寻到后立即秘密地送到南郑。张寿是少数知道曾华找人原委的人之一,所以也找的最尽心。
“你叫什么名字?”曾华仔细地看着眼前跪着的这个人。这个男子大约二十五、六岁,头发又长又乱,随便用一个木枝挽插着。穿着又宽又大的麻衫长袍,这看上去又旧又不合身的袍衫应该原本不是他的,而是张寿叫人临时给他换上的。
他瘦黑的脸上有一双非常有神的眼睛,尽管眼睛的主人尽量地低下头去掩饰它,但是那双眼睛里偶尔射出的锐利目光还是被曾华给捕捉到了。被藏在旧衫袍里的身形显得有点瘦弱,但曾华仍然能感觉到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就象一只被捕获的野狼,表面上非常驯服,但却在驯服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桀骜不逊的心,只是在苦苦暗忍着不发。
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人。当曾华仔细观察一番之后,尤其是看到他身上暗蓄的气质和那双眼睛之后。
“回大人,小的叫姜楠。”姜楠恭敬地答道。
“据晋寿张大人说,你很熟悉仇池武都的地形和道路。”曾华漫不经心地问道。
“回大人,小的略知一二。”姜楠答道。
略知一二,曾华不由地笑了,“你听说了吗?我和仇池的杨初闹翻了,正在峙兵武兴关。”
“回大人,路上听旁人说起过。大家都说这仇池杨家不是好东西。”姜楠继续低着头恭敬地答道。
“那你认为杨初怎么样?”曾华接着问道。
姜楠迟疑了一会,依然低头答道:“回大人,杨家没一个好东西。”
“哈哈,你也这么认为那就好。”曾华不由大笑起来,“那你猜出我叫你来的目的了吗?”
“回大人,小的不敢妄猜!”
曾华停了一会,突然继续转问道:“你为什么会熟悉仇池武都的地形底细的呢?”
看到姜楠还在那里犹豫,曾华鼓励道:“姜楠,你不要顾虑,有什么说什么!至少我不是你的敌人!你一点你要相信。”
“回大人,小的是杨初弟弟杨岸家的逃奴。”姜楠一咬牙回答道。当年他从武都逃了出来,历经千辛万苦逃到晋寿,收留他的那村人看他模样就知道是从北边仇池逃出来的,所以才在官府里备了案,成了官府的奴仆。反正当时成汉和仇池的关系又不太好,白得的奴隶劳力不用白不用。所以张寿叫人一翻档案就查出他来了。姜楠知道前面的这位大官肯定知道自己的底细,刚才是故意这么问自己的,就看自己坦不坦白。
“那你现在能猜出我为什么要找你了吗?”曾华突然一转,又问到前面的问题去了。
“小的妄猜,大人想找一条去仇池武都的小路。”姜楠朗声说道。
有意思,这人很聪明。曾华点点头,叫仆人在旁边下首备好一个座位,叫姜楠跪坐在一旁说话。姜楠二话没说,依言跪坐过去,只是还低着头。
“你能说说你是如何从仇池南逃下来的?”曾华叫人端上一杯茶,然后继续问道。
姜楠看到前面摆上的茶几和茶杯,突然有些不自在了,在那里扭了两下身子,很快就镇静下来了,平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数年前变成杨岸家的奴隶,作牛作马,过得十分艰辛。后来听说杨岸要用二十名奴隶殉葬他那突然死去的小妾,已经指定是我们这一曲奴隶了。反正是一死,不如拼一拼。于是我就和四个奴隶结伴逃出仇池。我们没有走东边部众聚多的西汉水,而是往西从宕昌羌部众的东边走到了孔函谷,然后从那里沿着白水江(今白龙江),小心避开白水羌,翻摩天岭来到晋寿。一路仓惶不安,缺食少穿,最后五人只剩下我一人到了晋寿,被捕为官奴,一待就是两年。”
曾华听完不由点点头,看来比我南逃时还不堪,好歹我那时还有甘、张两位兄弟和数百人。看看这位姜楠,就知道老天爷对我还不薄。
“那你还记得那些路吗?”曾华最关心的是这个。
姜楠想了一下,肯定地点点头答道:“回大人,小的不会忘记那段路的。”
曾华放心了,他问过好几个人,都没有人能如此绕来绕去,大多都是或直接沿西汉水直下晋寿郡,或从阴平郡直下晋寿郡。看来这次张寿找对人了。
“那就好,你想想,我要是带两千五百人沿着你走的那条路,多久能到武都(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下)城下?会不会被别人发现。”
“回大人。从晋寿过摩天岭一段路人烟罕见,应该不怕被人发现。关键是过白水的时候。那里有数万白水羌牧居,需要小心避开他们。不过那里崇山峻岭、连绵不绝,而白水羌主要聚集在白水河谷周围,我们远远地绕过去就可以了。”姜楠一边盘算着,一边答道。“到了孔函谷,那里是宕昌羌部众的地盘,我们从他们的东边掠过,就可以直接到武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