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华夏立国传-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招让拥立心切的文人臣属心里有数了,于是也接受了这种暗示和安抚,继续在曾华的领导下归于大晋名下。

看到大鼎旗。许昌地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向被数百骑兵围在其中的曾华致意。

曾华没有学异世里面那些政客领导们的模样,走出去和百姓握手,大搞亲民举动,也没有学某些辫子微服戏,搞些小花样,然后让百姓们纳头便拜,大喊青天大老爷,自己在一边得意地大笑,以为天下世道就这样被自己澄清了。

曾华现在最担心的是自己性命,北府不禁百姓们的刀弓,要是那个极端分子躲在暗处,用北府出的长弓给自己远远地来上一箭,那自己真的就比窦家那只鹅还要冤。所以,曾华躲在铁甲护卫们的重重保护下,连高处地城墙上也布满了北府军士。

看着欢呼地许昌百姓们,曾华只能远远地挥挥手,远远地感受一下百姓们的拥戴之情。曾华看到站在那里欢呼的百姓们,心里不由地感动了一把,自己通过数年地努力,终于让北府的百姓们不再动不动就跪拜。按照圣教的教义,人只能双膝跪圣父圣主,单膝跪父母君主,而奉圣教为“国教”的北府借口这个教义,规定只有在正式场合才能单膝跪拜北府最高“元首”曾华,其余的官员还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希望华夏的百姓以后不要再动不动就三跪九叩了,希望他们身上的尊严和自信能帮助他们永远保持刚烈和热血,摆脱奴性的命运。”曾华心中暗自想着。

在如雷的高呼声中,骑马缓缓前进曾华的心绪澎湃,不禁地转头对身边的曾闻和车苗说道:“国重民则民为国,国不以民为民,则民不以国为国。”

曾闻是曾华的长子,今年十九岁,为吐谷浑真秀所出,自小就好武事,读完县学后就直接考入了长安士官学校,然后再入了长安陆军军官学院,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车苗却是车胤的嫡子,却没有继承车胤的文采,出乎世人意料的是其居然也好武事。车苗比曾闻大上一岁,两人可以说是臭味相投,一块儿长大,一起读长安士官学校,一起考入长安陆军军官学院,两人可以说是发小。这次和曾闻一起以见习军官的身份充任曾华的侍从武官,被曾华亲自带着身边。

看到曾闻和车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曾华不由地笑了笑说道:“你们要记住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仓縻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如果百姓们饥寒交迫,你叫他们怎么去爱国?”曾华本来想给他们讲一讲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但是怕把他们吓着了,只好转用先贤管子的话来表达。

听到这里。曾闻笑了笑说道:“父亲大人,这该是二弟去考虑地事情,我只想在父亲身边多学学如何打仗?”

车苗在一旁接言道:“大公子说的是,咱们俩都是武夫,用不着来治国理政,这些东西懂一点就行了。”

曾华看着这两位侍从武官,有点无可奈何,各人有各自的志向。看来老大长大了。明白很多东西了。想到这里。曾华不由地感叹,时间过得真是快,自己的孩子们都要长大了,看来自己得好好思量一下,不能跟某些明君们一样,到时搞得晚节不保。

到了十里铺,豫州刺史江灌在这里设席。率豫州刺史府一干官员相送曾华。

曾华执着江灌的手,指着南边说道:“豫州与江左相近,还请道群(江灌字)多操心。”

江灌是江逌的从弟,少小便大有名气,只是在才学方面要逊于已拜为北府学部侍郎的兄长江逌,但是却更擅于处理政务,于是便接替王猛出任豫州刺史。江灌属于保守派,对江左有一定好感。曾华把他放在豫州。就是考虑到江灌是江左朝廷比较放心的人物。要是王猛或者谢艾等新派人物蹲在豫州,江左朝廷肯定一夜三惊。曾华也不怕他暗通江左,毕竟江家一门是曾华保荐提携出来地。做为保守派代表人物地江氏兄弟自然能遵守门生故吏这一潜规则,而且经过十几年,江家一族早就绑在了北府这部战车上,不为自己,江氏兄弟们还要为族人和子孙后代们打算一下。而且豫州地兵权掌握在豫州提督和许昌都督手里,江灌就是有这个心恐怕也没有这个力。

只听到江灌长叹一声说道:“大将军请放心,我一定会为豫州数十万百姓们尽职。我们南边是寿春的袁真,此人圆滑,表面上严守边界,实际上对北归流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求不得罪我北府,与徐州的希截然不一样,所以才免了与希一样的下场。”

曾华知道江灌说的是怎么一回事。自从北府收复关东中原之后,大行均田制,民心皆附。然后又请废籍州郡,允许南逃流民北归。江左朝廷开始还没有当一回事,也便依表行事。结果到谢安上表提醒的时候,南逃的北民已经跑回去大半了。朝廷这才知道知道百姓们地用处,下令行《庚戌土断制》,迫使南逃流民留在南地,留底生根。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不但南逃的流民没了,就是江左的百姓们也纷纷相携北附,谁不想过好日子?相对江左朝廷的土地政策,北府的均田制和平赋税实在是好太多了。

相对于不愿意得罪北府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南豫州刺史袁真,

下的徐州刺史希算得上是一位尽忠为江左的好官守徐州与北府兖、青、豫州地边境,严禁辖下百姓北逃。

但是兖州刺史钟启科没有那么好相与,探马司监事出身地他派出大批细作,鼓惑引诱徐州的百姓们投奔北府兖州治下的鲁郡和高平郡。

看着源源不绝“北逃”地治下百姓,希急了,于是下令派军严守边界,看到百姓便追回来。钟启便针锋相对,请兖州府兵“护收”北逃的百姓。一来两往,两军便在本来就稀里糊涂的边境上干上了几仗。虽然北府兖州军占了大便宜,但是钟启却“得势不饶人”,还通过长安上表江左,把希告了一仗,说他私自遣兵越境,扬武挑衅。

。::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江左无法,只好罢了这位后族的显贵。

曾华和江灌对视一笑,摇摇头,感叹可怜的希,最后还是曾华说出了关键:“桓公势盛啊。”

江灌知道曾华话中所包含的意思。桓温在知道曾华和北府不愿南顾的意向后,便更加紧迫地威逼江左朝廷。希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谁叫他家是江左朝廷中赫赫有名的后族,家里专出皇后。

先是范汪,接着是希,接下来不知道是谁?看来桓温要和自己比手脚快了。

“大将军,你此去洛阳,安抚城中百姓后是否要将洛阳重新还于江左呢?”江灌转移话题道。

江灌说的是刚发生久地洛阳事件。

北府收复关东中原后,故都洛阳一直处于扬武将军沈劲的治下。算是江左或者是荆襄在北府腹地的一块飞地。后来曾华将关东世家士族分成第一等,第二等和第三等共三级,先将第一等七百六十九户,如荣阳郑氏、河东裴氏、范阳卢氏、晋阳王氏、赵郡李氏,清河、博陵崔氏等尽数迁入长安,第二等两千六百八十七户,如晋阳郭氏和弘农杨氏等,以恢复故都之名。全部迁于洛阳。第三等三千九百八十二户。则分别迁入各州州治。

这些士族世家是曾华按照他们在江右文人学子中的声望而定的,为的就是让这一群华夏文明的继承和保持者们能为北府所用。而这些士族世家们一是看清楚了天下大势,二是迫于曾华的毒辣手段(你要是不迁,北府就定你个前燕石赵地余孽,满门问罪。试问这些世家,谁没有曾经出仕“前朝”?),纷纷按照曾华地要求。迁徒各地,然后将各族子弟送入北府各级学校,抢占失去地有利地形。

曾华在洛阳设立了洛阳大学,以便满足洛阳士族子弟们进学的要求。相对这些来说,沈劲是不管也不问,只管守好洛阳就行了。

进入了太和年间,关东中原不知怎的就爆发了一阵“叛乱造反”风潮,虽然很快被北府镇压了。但是一少部分叛贼悄悄地逃入了洛阳这座北府暂时管不着的城池。北府军也不派兵入城搜捕。只是行文给沈劲,要他去执行搜捕任务。

沈劲认为这是件小事情,于是就将任务布置给部将。部将领着荆襄军四处搜捕叛贼。结果却引出了一件大祸事。

由于北府不准沈劲在洛阳本地招募军士,因此洛阳守军都是荆襄派遣过来的,属于外来户,与地方的关系本来就不融洽。幸好沈劲也是一代将才,治军甚严,所以也没有什么大错。

后来中原第二等士族世家被迁入洛阳,这些人原本在中原就声名显赫,威望甚好,一来就把自己当成洛阳的主人了,连桓温都看不上,更何况是沈劲和他手下地军士呢?关系更是紧张。

这次搜捕,洛阳守军领了令,便狐假虎威,四处扰民,大索民间,结果激起了民愤。刚好曾华巡视到了兖州,于情于理,沈劲都得去拜见大将军,于是便离了洛阳去了濮阳。没有沈劲的弹压,憋了数年气的洛阳守军一下子爆发了,借口平乱事靖地方的名义大开杀戒,甚至攻破了两家士族世家。

这下事件闹大发了,迁来洛阳的士族世家们虽然大部分的部曲和族人都留在了原籍,但是做为大户人家,上阵的兄弟兵还是有几个,于是世家们便联合起来,纠集了上千人,加上被鼓动的洛阳百姓,竟然有数千人,居然和三千洛阳守军打了个难解难分。

闻讯赶回来地沈劲勃然大怒,一口气处死了数十名相关地军士将领们,并向士族世家们道歉,好容易平息这次乱事。谁知道守军中有人不服,又愤于沈劲杀了他们的兄弟好友,于是便密谋,刺杀了沈劲,然后举兵作乱,大索城中士族世家。

一时洛阳火起,上千百姓和士族子弟死于乱事中,后面还是沈劲的儿子沈赤会同洛阳士族等人,联络了城外地北府驻军,请其入城平乱,这才安定了洛阳。这次曾华要去洛阳,正是要好好处理这件事情。

“可怜沈将军,一时英名,居然死在几名宵小手里,真是可惜。”曾华长叹道。

江灌也是感叹不已,这位沈劲也算是一位人物。当年桓温在头大败,兵退荆襄,只留下沈劲孤守洛阳。后来燕军势大,翟斌、姚苌纷纷侵犯山陵,沈劲募得壮士千余人,死守洛阳,并上表江左,表示愿与故都共存亡。各路燕军人马迫于洛阳城雄,加上沈劲布军有方,竟然不敢窥视,让江左保住了祖宗陵园,其名一时传遍天下。

“我此次去洛阳,一是安抚洛阳地方,二是上表朝廷,请迁回故都。朝廷老是背离中原神州,这总不是个事情。”曾华继续说道。

江灌听到这里,也明白曾华的意思了。看来这孤悬北府“虎口”数年的故都洛阳,终于要被曾华收回去了。因为不管曾华的上表是多么诚恳,江左朝廷是怎么也不敢迁回洛阳。但是这洛阳还得有人管,桓温现在是不会再去管这个“闲事”,那么江左朝廷就只能托管给北府了。

谈了一会后,曾华在江灌等人的礼送下,由三千侍卫军护卫,直奔洛阳而去。

第二百一十章 … 太和西征案(二)

许昌到洛阳,需要绕过嵩山和阳城山,这些都是伏牛曾华一行从山脚走过,发现里面山高林密,鸟鸣兽吼,不绝于耳。而现在正是秋猎时节,时不时的可以看到或骑着马或步行的附近百姓,结伴往山中走去。

看到护送曾华的队伍,于是便远远地站在一边,下马肃立,不敢造次。而这些百姓身上带有刀弓,也成了侍卫军士们重点注视的对象。在上千双虎目的注视下,这些百姓想不肃立都不可能。

还有许多百姓已经从山中满载而归,鞍前马后的放着不少的野物。曾闻看着那些猎物,闻着空气中飘过来的淡淡血腥味,不由地兴奋起来。

“父亲大人,我们不如在山下扎营,或者去延寿城中,休息几日也好。”曾闻转过来对曾华恳求道,而旁边的车苗虽然没有帮腔,但也是一脸的期待。

曾华知道曾闻和车苗都是狂热的狩猎爱好者,他们俩的“零花钱”都花在去养猎犬去了,一有假期都是直奔长安附近的上林苑,甚至是背着家长跑到秦岭大山去,可没少挨训。现在看到如此大好机会,自然手脚都痒痒了。

“洛阳还有要事处理,完了我们还要迅速赶往长安。”曾华板着脸说道。看到两人满脸的失望,转即笑道:“你们想留下来狩猎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们愿意辞去侍从武官之职,我就批准你们留在这里。”

曾闻和车苗原本欣喜的神情转瞬而逝。脸上露出更大地失望。曾华的这个建议还不如不说。

侍从武官这个职位,多少军官想来而不得,要不是两人身份特殊,曾华亲自批准,怎么会轮到曾闻和车苗这两位呢?要是为了打猎而辞去这个职位,曾闻不说,车苗很有可能会被自己的父亲断绝父子关系的。

曾闻在闷闷不乐中走了一段路,最后看着远处的嵩山埋怨曾华道:“父亲大人。为什么要行《山林时狩律》。这山林水泽中的野物怎么会打得完呢?何必多此一举呢?”

曾华知道曾闻埋怨的是自己主导的一系列新律法。自从去年兖州大水之后。曾华已经意识到黄河泛滥地危险性。做为一个穿越者,曾华当然知道防止河水泛滥最好地办法就是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但是曾华也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大谈什么环境保护有点过于前卫了,还不如另外想办法。于是曾华在巡视关东途中,频频写信给车胤、荀羡、江逌、朴等新旧两派领军人物,在记述自己巡视关东地感受中大谈什么天地人合一。说自己在游历中原壮丽山河时。无不为锦竹美景所陶醉,时不时地感觉到“万物与我为一”和“天地间万物皆众生”。

最后曾华提出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并要求以此为基础,确定律法,保护山林水泽,顺应天时地利。曾华在书信后面还附上了许多律法的建议条款。

要不是这些人都知道曾华是新派的幕后领导。众人还以为曾华突然转投了保守派,毕竟这些都是保守派最重要的思想,因为大部分都是玄学出身的保守派当然会以黄老庄学为主。

不过曾华能表现出积极向保守派靠拢的思想进步。保守派们怎么不欢呼雀跃呢?于是纷纷响应,完善曾华提出的律法设想,并在中书行省摇旗呐喊,为该律法地通过大造声势。

而新派们虽然不明白曾华打“环境保护”牌到底为的是什么,但是他们知道曾华绝对不会就此投靠了保守派,他们宁愿相信这是曾华为了拉拢保守派的一种权衡手段,只是让给保守派一些空头上的好处,因为实权还在新派的手里握着。

到了太和元年,中书行省迅速出台了《山林水泽时禁法》,主体思想是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细则是如春天二月,禁止烧草作肥料;各地的山林水泽封山,不准采伐刚萌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不准毒鱼和随意狩猎鸟兽;直至秋天七月份才解除禁令。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规定照顾到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如突然死亡地人需用棺木可以不受上述时限地约定;百姓们需要柴木可以在指定的区域砍伐,而且树木的大小和伐取地部位都有规定云云。

接着又对《授田法》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大部分山林水泽不再私授给各人了,完全由官府管理,不得肆意伐木狩猎;而分授给私人的山林必须按照时节和规定伐木,原则就是伐一木种一木;并鼓励百姓们种树,并规定凡私人种的树木成材后可以分期伐取,售卖换取钱财。

在《授田法》修改中,北府鼓励中原百姓们向草原迁徙,鼓励从事畜牧;并开始以异地授田的方式来控制人口聚集密度,从而控制某一地的“开发程度”,达到“山林水泽不毁”的目的。

种种举措,为了就是降低人口密度,保护环境,不过都是挂在“顺天时,量地利”的旗号下。曾华也知道,环境保护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没有太大环境压力,只追求开垦耕种的时代。但是曾华却希望建立一种思想,一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思想,所以保守派就被好好地利用了一把,

由于是曾华牵头组织的,所以这些律法和修改案也很快在门下行省通过了审阅,曾华在巡视途中签了字,很快就正式颂行。

在曾闻、车苗两人的依依不舍中,曾华一行很快就赶到了洛阳,这里已经被六千府兵接防,三千原洛阳守军只剩下了两千,尽数成了北府军的俘虏。

看到曾华,沈赤就伏地大哭。

地父亲居然如此命不好。曾华好好地安抚了一番沈劲的墓前隆重祭拜了一番。

随后,曾华不等桓温的回信,先传令将两千原洛阳守军全部押送回荆襄,包括一些闹事的将领军士,这些都是桓温派出来的人,曾华不愿意插手去处理。

接着曾华第三次上表朝廷,要求江左朝廷迁回故都洛阳。不过曾华知道。这次上表估计和前两次一样。石沉大海。曾华接着又上表,表述了沈劲的功勋,请表其为冠军将军,司州刺史。

接下来的日子里,曾华一边等江左和桓温的回信,一边安抚拉拢洛阳地百姓和士族。并要求长安拨下大批款项来大修洛阳,还以身作则。捐出一笔巨款,用于洛阳地修复。

八月份,路近地桓温从赭城回信,通报了对事件的最后处理,那两千押解回去的荆襄军中闹事的将领军官,一律斩首,其余发配到交州去边去了。桓温也坦白告诉曾华,洛阳城他不想守了。让曾华自己看着办吧。这些话都和曾华想的差不多。不过书信另外的部分就是极度机密了,桓温和曾华就江左朝廷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地讨论,而曾华的回信也让桓温更放心了一些。

快九月。江左朝廷地旨意终于也来了。先是同意曾华的上表,对沈劲进行了一番表彰,然后召忠良之后沈赤去建业,准备大用。

在诏书最后部分,朝廷含含糊糊地说道,如今天下安定不久,百姓凋零,朝廷为了不劳民伤财,决定暂时僻居建业,故都洛阳就请大将军曾华好生看管。

江左朝廷如此好说话,曾华也要好好表态一番。

曾华拍着胸脯对使者慷慨激昂地保证,晋室的祖宗陵墓就交给他了,不但有重兵护卫,还有专人打理,逢年过节一定会有人给司马家的祖宗们烧纸钱上供果的。而且江左朝廷的祭祖使者北府一律包吃包住,绝无二话。

忙完这些,曾华离开洛阳,急忙向长安进发。

曾华急匆匆地赶回长安,是因为那里有一件大事一直久拖不决。

兴宁三年,雍州大学国史科的教授们写出了一篇文章…《羯胡考源》,并在曾华的授意下发表在《民报》、《学报》等报刊上,引起极大地轰动。

雍州大学地教授考据,胡是大宛以西的康居人1,但羯胡又和曾经被康居人所征服的药杀水(锡尔河)以南地农耕居民—粟特人(格底亚那人)不一样。羯胡是由居住在大泽(咸海)以东,药杀水以北以游牧为生的正宗康居人(羌渠)分离出来的。

教授们考据,前两汉时期,康居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漠北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们既是康居人。又是匈奴的附庸,故称有书籍记载:“匈奴别部,羌渠之冑。”

此文一出,便有人撰文随议道,北府早就平定西域,疆域已经与康居相邻,现在已经考据出胡的根源,为什么不大发虎贲,直捣其老巢,斩草除根,以报华夏先人的血海深仇。

这一论点得到了国学和各州学生员学子们的热烈支持,这些热血青年们纷纷上书或撰文,大叙“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要求北府雄师西征,重塑强国荣耀。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却不支持这一论点,他们强调了西征的艰难性,并说明了康居是个苦寒之地,出兵那里失远大于得。而且胡只是康居人分离出来的,游离其部族已经数百年了,应该早就看着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现在却因为一篇文章就将万里之遥的康居牵涉进来,太小题大做了,花那么多钱去西征康居,还不如把这些钱花在改善民生上。

于是两派人马争得面红耳赤,而且这两派人马却不分保守、新派,在国学、报刊、中书行省、门下行省中吵得不亦乐乎。结果兴宁三年提出的《西征康居武事案》在中书行省一直没有得到通过,而相应的《西征预算案》也没有在门下行省通过,一直拖到现在。曾华赶回长安,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影响。促使这两议案通过。

曾闻知道曾华赶回去地目的,于是便趁在潼关休息时,找了机会偷偷地问道:“父亲大人,我们为什么要西征康居?真的只是为了出口气,报仇雪恨吗?”

曾华不由笑了,这话也只有自己这个儿子敢问出来。他不由地拍拍曾闻的头,脸色变得肃穆地答道:“很多君王统治者为了自己王位的稳固和能传千秋万代,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手段让百姓们变成绵羊。最后却砸断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脊梁。

曾华说到这里。眼睛深深地望着营地外的一片黑色。默然了许久才继续说道:“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刚遭受了极大地破坏和打击,你说现在最要紧地是什么?”

曾闻不敢轻易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摇头。

“是恢复我们地信心,恢复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信心。房屋田地毁了,我们还可以重建,但是骨气和信心没有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就是恢复得再富足也没有用。”曾华继续说道。

“父亲大人。我懂了,西征康居是为了让我们华夏恢复信心。”曾闻小心翼翼地答道。

“是的,当年为什么大汉之名能远播天下域外,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封狼居胥和铮铮言道…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听到这里,曾闻不由热血沸腾,封狼居胥和陈汤上表,是任何一位武将终身的追求,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坚实的信心保证。

“闻儿。你听说过天子之怒和士子之



“父亲。我知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缡素。”曾闻激动地答道。

“这士子之怒正是我们华夏百姓们应该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而这天子之怒却应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愤怒。”曾华语气深沉地说道。

“我知道了,父亲大人。”

曾华又摸了摸曾闻地头,继续说道:“但是闻儿,你要知道,为政者却不能以意气用事。我们不能犯前汉武帝的错误,匈奴被打跑了,百姓们却被打穷了。以游牧为生的康居穷,但是他南边的粟特、大宛、贵霜等国不穷啊。”

“父亲大人,你是说?”

“一旦我们西征,十几万大军不远万里就为了灭康居,那就真的是小题大做了。乌水和药水水这两河流域富庶的很,粟特人又善于经商,辗转波斯、华夏、天竺,富足远胜西域。”曾华眯着眼睛说道哦。

听到这里,曾闻明白了自己父亲的心事。看来父亲的战争思想还是没有改变,无利不起早啊。

“其实我们西征还有一个原因,”曾华突然又说道。

“父亲,什么原因?”

“我们地军费压力越来越大了。”曾华叹了一口气说道,“不说府兵,我们地驻防厢军有十几万之巨,加上辅助兵,足有三十多万,耗费甚巨啊。前几年吃吃灭高句丽、朝鲜三国的老底子还行,现在却不能再这样吃下去了了。”

曾闻听明白了,他知道北府和江左不一样,从军是一件非常有前途,也非常有“钱途”的职业,所以北府青壮才会如此踊跃从军。但是换来地却是北府要承担极大的财政压力,幸好北府商贸发达,赋税充足,加上农牧业先进,也养得起这些军队。但是长期以往却不是办法,前两年还可以用灭燕国、高句丽等得到的收益补贴一下,现在却没有任何补贴。厢军,还有海军,只见大把的钱投进入,却没有看到收益出来,这可不是北府行事的风格。

曾闻知道自己的父亲做为北府元首,必须要考虑更深远一些。

“康居西边的世界很广阔,也很富饶,也许那些都是圣主赐给我们的。”曾华最后意味深长地说道。曾闻眨巴着眼睛,默默地记在心里。

太和元年九月二十六日,曾华在宪汇集全体中书行省的朝议郎和门下行省的奉议郎,发表了演讲:“前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中原出兵伐大宛时,康居曾有意援助大宛,未逞。前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始,匈奴内乱,五单于纷争。至五凤二年(公元前年),呼屠吾斯自立为支单于,与其弟呼韩邪单于对立。呼韩邪南迁归汉,支则率部众向西北迁徙,先设王庭于坚昆(柯尔克孜草原),后应康居王之请,西南移至康居领域内,在都赖水(逻斯河)上兴建了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扩张势力。前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康居王迎匈奴支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对抗乌孙。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率兵:+L击支,杀支单于于支城,稳定了西域形势,但康居对我大汉仍长期采取敌对态度。”

曾华首先回顾了康居与华夏王朝的历史,然后尖锐地指出:“康居一直以来都是西域以西最危险的敌患,我们费尽艰辛,灭了乌孙,平了西域,难道却容忍康居这只恶狼待在我们的身边?”

众人议论纷纷,一时大堂里响起了嗡嗡的声音。但是曾华刚一开口继续说话,声音马上停了下来,大厅又恢复了寂静,只有曾华那洪亮的声音还在大厅里回响。

“安定西域是我们西征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西征康居的最大原因是报仇雪恨,”曾华讲完了现实意义,又转到西征康居最大的精神意义,“很多人问道,为了一个已经过去的仇恨我们用得着远征万里,耗费无穷的人力物力吗?我也曾经这样疑惑过。但是我站在城的讨胡碑前,我的疑惑一下子消失了,因为我在石碑前泛起一个念头,我要把讨胡碑立在康居国,胡的根源之地。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凡是屠杀我华夏百姓的敌人,都将受到我们最激烈最残酷的报复,伏尸百万,流血万里!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愤怒!有了这个愤怒,我们可以自信地行走在天下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可以自豪地对任何一个异族说道,我是华夏子民。”

说到这里,大厅里一片寂静,曾华环视一眼全场,然后一字一顿地说道:“为了这个理想,我已经准备好了战马和刀弓,我愿意用我的生命去实现这个理想,为的就是给我的民族,我的子孙后代留下这份自信!如果你们还以自己是华夏子民而自豪的话,请跟随在我的身后吧!”

话刚落音,大厅所有的人都站立起来,他们使劲地鼓掌,有的人甚至热泪盈眶,所有人对西征康居已经没有任何异议了。

下午,中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