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夏立国传-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主,听说景略先生写信与你争论了一顿。”张寿突然开口问道。
“怎么?你也知道了。这小道消息传得也太快了吧。”曾华笑答道。
“你和景略先生的这场争论《冀州政报》全程跟进,准备下月出刊。我只是早知道了一二。”张寿也笑着说道。
“我都忘记,这事是我嘱咐秘书府转交给《冀州政报》和《民报》,很多事情越遮掩就越起反作用。”曾华拍了拍手道。
其实这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曾华命人平前赵石虎墓,发现里面居然空无一尸,原来是石虎自知自己罪孽深重,生怕人家掘墓,所以以空墓为掩护另葬他处。于是曾华悬赏千金,城女子李出首,在东明观得到石虎的尸首,居然僵而不腐。
王猛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曾华,说他不该辱亡者尸首,应当将石虎择吉日厚葬,再斩了贪利出首的李。
曾华回信告诉王猛,石虎生前凶恶残暴,死后能有葬身之地就已经是老天开恩了。自己只是想平了石虎陵墓,择他处薄葬,不让石虎这个暴君死后还享受帝王待遇。谁知石虎玩了一个空城计,所以自己才要悬赏寻尸。
曾华在信中理解王猛的用意和苦心。在当时死者为大。掘人坟墓对于当时地“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人神共愤”地事情。王猛担心曾华这件事情处理不好会失去中原士子们地支持。
但是曾华却确确实实告诉王猛,暴君坏人做了恶事就要承当责任,虽然说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石虎的尸首依然躺在奢华的陵墓里,享受着尊贵地待遇,就是对北府和华夏百姓们的侮辱,所以必须将他的陵墓夷为平地,尸首按平常安葬就是了。
曾华坦白地告诉王猛。自己不是像谣言那样说地贪图石虎地殉葬珍宝。石虎死后诸子争权。能安稳隐秘地将其安葬就已经不错了。怎么还舍得陪葬珍宝。自己遣人开墓地时候,不但有上千军士在场,还有冀州士人和城百姓在场。两次清点的过程一目了然,除了一口石虎生前打造的楠木金丝棺椁外,毛都没有一根。
曾华也明言,自己还不会差劲到跟死人呕气。曾华明言道,自己杀了几十万人。几乎将羯胡灭族,最后却让胡头子石虎还明目张胆地躺在陵墓里,简直就让后世人贻笑大方,说自己讨胡令是个空招牌。曾华坚持地说道,自己要移石虎尸首,平其陵墓,就是让历史永远记住自己为什么做的原因-石虎生前干得那些事情足以让他遗臭万年。
张寿点点头,他理解曾华的心情。在经历南逃和目睹胡暴行后。没有把石虎鞭尸再挫骨扬灰就已经很理智了。他也知道,王猛最后也接受了曾华的解释,再也没有什么异议了。而且曾华还将移葬石虎的事情大肆宣传。跟讨胡令列为一起。
“军主,提到景略先生,他现在应该已经占据许昌了吧。”张寿问道。
“是地,已经占据许昌了。”曾华接着便传报王猛在豫州的战事。由于这些事情牵涉到机密和江左,所以还没有公开传报。
王猛在升平四年春天便移师兖州和司州,先收复陈留、荣阳,斩了翟斌等人,平定了兖州和司州河南郡,继而围攻许昌。姚苌慌了手脚,便遣使至寿春乞降。
早在升平三年北府东征的时候,江左便诏豫州刺史谢万军下蔡(今安徽凤台),徐州刺史昙军高平(今山东金乡)以期图北。但是谢万两人却一直不敢北上,只是在屯地徘徊。
而且谢万是个矜豪傲物之人,常常啸咏自高,藐视众人。其兄谢安深忧之,常劝谢万道:“汝为元帅,宜结交诸将以悦其心,岂有如此傲诞,安能济事?”
于是谢万召集诸将准备“交结”一番,谁知谢万当场却不知说些什么,因为他与这些武夫没有共同语言。最后一无所言的谢万以手里的如意直指四座众将云:“诸将皆劲卒”。诸将一听奇_…_書*…*网…QISuu。cOm,更加恨上他了。
谢安忧虑谢万有大患,于是亲自犒劳队帅以下将领军官,托付其兄。
升平四年夏五月,谢万接姚苌书信,以为机会来了,于是帅军入涡、颍,准备支援许昌。但是深知北府厉害的昙却以生病为由,领军退屯彭城。谢万接到信后,以为北府兵与江
脸皮,从淮水以东南下,击败乐昙的徐州军,于是部众遂惊,终于大溃,数万军士一路狂奔,只是向南,谢万狼狈单归。将士们过了汝阴才知道大败的原因,恨不得把谢万给剁了,幸好谢安早早搞好了关系,埋下伏笔,这才算了,放过谢万一马。
回到寿春地谢万越想越不对劲,于是修书一封给王猛,诘问王猛为何无故领北府兵肆意开战,把自己这个北中郎将和豫州刺史该做地事情全做了。
王猛也毫不客气,把谢万狠狠讽刺了一把,说平乱伐叛的事情是大将军该干的事情,自己身为大将军地属下,自然有责任讨伐豫州未平之地。王猛还问谢万,既然豫州刺史领军来支援北府军,为何不直接北上,一起合围许昌。怎么一夜之间居然又跑回了寿春。
谢万接信气得不行,又写了一封信把王猛狠狠骂了一顿,连曾华也算在内,说北府是一群无父无君的乱臣贼子。平定天下后却不肯将江山交还给江左。
王猛也发怒了,干脆撕开脸面说道:“大将军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今北府已尽据天下大势。然大将军以江左占天下大义,故不忘为臣之道,不为逾制之事。但北府亿万百姓视大将军为再生父母,愿托于其翼下。如江左不体民意,执意妄为。则北府上下立即以尊位拥大将军。跟江左一刀两断。”
官司打到建业朝廷。江左正在竭力安抚曾华和北府,力图维持名义上地天下一统。突然接到谢万擅自开战,肆意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当即不客气,诏废谢万为庶人,降昙号建武将军。王猛随即攻下许昌,斩了姚苌众人。再将颍川、、沛等诸城相次纳入北府豫州治下。
听到这里,张寿知道江左左右为难。原本叫谢万、昙往北屯军是想看机会捞点油水。但是谢万、昙两人比较胆小,看到北府和燕国打得激烈也不敢上前去了,想等等再说。最后北府迅速获胜,横扫中原,机会也就没有了。昙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姚苌求援,谢万邀他一起北上时立即称病南退。只可惜那位谢家名士却看不到这一点。结果落了如此下场。
张寿接着说道:“这次江左封赏的太吝啬了吧。北地郡公。摆明了就是不想让军主就国。这江左朝廷看来还抱有幻想。”
“这是一笔买卖,我们漫天叫价,江左朝廷坐地还价。我们是不想翻脸。江左是不敢翻脸,这买卖总会要做成,就看最后谁做出让步,而且谁的让步大一些。”曾华笑道,“谢万大败,江左应该知道我们北府的决心,而且我也明白地告诉江左和桓温,再不做出让步,我会压制不住拥立的部众。”
听到这里,张寿不由大笑起来,曾华也不由跟着笑起来。
待两人笑完后,曾华转而问道:“百山,你长安家中如何?”
“还好,温儿和孩子们都还好。”说到妻儿,张寿便露出温柔的笑容。
“我接到家中书信,说你家夫人还在摇摆不定,不知道为你家的韬儿选曾慧还是曾蔷?”曾华笑着继续说道。
“是啊,慧儿和蔷儿都不错,配我家张韬是绰绰有余。只是两个都好,挑花了眼。”张寿笑着苦恼地说道。
曾华和张寿谈地是儿女事情。他和张寿、甘是结义兄弟,自然愿意结成儿女亲家,只是想和曾华结成儿女亲家有不少人。车胤、毛穆之、王猛、拓跋什翼健等等都排着队呢。虽然曾华地儿女不少,但是分下来就不够了。当然,做为结义兄弟,曾华愿意给张、甘两人提供一定地优先权。
“百山,你可要你家韬儿手脚快些。我可跟你明说了,甘的小子甘棠和景略先生的二子王休分别看上了这两个小丫头,没事就借口到我府上书馆借阅书籍,实际上是围着那两丫头转。甘棠这小子我知道,跟长保一样的风流种子,却更机灵,一肚子的花主意。王休这小子怎么也开窍呢了,景略先生应该没这些家教呀。”
张寿一听完心里就着急了,他知道曾华不喜欢强迫子女嫁给谁,只是愿意为愿意结为亲家的重臣们的子女创造条件,关键还是要看他们地手段和缘分。看来得给夫人写封信,不要再挑花眼,要不然还得等几年。自己只有一次结亲的机会,自然愿意让嫡长子张韬娶曾华的女儿,要是错过这个机会,还得等两年曾华另一个女儿长到一定年纪了。
正在两人谈着家事,侍者领进几位圣教的主教。
看到曾华,几位主教激动不已,连忙上前施礼。按照圣教的教义,教民都是主的子民,应当平等。而且按照一神崇拜论,教民除了跪拜神-圣主盘古及圣子黄帝之外,不能再拜任何人。
而按照圣教定义(其实就是曾华自己定义),曾华也是圣主子民,是个凡人,顶多是个肩负神圣使命的使者,绝对不是神。
既然不是神,就不能跪拜和崇拜了,但是圣教徒还是有自己的办法。主教们恭谨地依次走过来,虔诚接过曾华地右手,然后一弯腰,将其手背在自己地额头轻轻一碰,随即退下。这是圣教对凡人最尊重的礼仪。
看到如此这番动作,旁边的张寿心里有数。自己地这位兄长,不但领导着一个强大的世俗政权,还领导着一个强势的宗教组织。而且张寿也知道曾华尊神立教却不愿意把自己神话,因为曾华说过,如果那样做的话圣教就不是宗教而是邪教了。所以曾华一直老老实实地挂着先知的招牌当着一个凡人。
不过张寿也知道,曾华肯定有关于圣教在冀州传教和开办学校的事情要谈。现在的圣教不但财大气粗,而且人多势众外加组织严密,现在应该是进入冀、燕、青诸州等地的时候了。
张寿待几位主教行完礼,立即告辞,也没有吃饭,只是在大将军城行在护卫营的食堂里领了些干粮,便连夜赶回信都了。
过了几日,江左朝廷在谢万大败后知道事不可为,首先做出让步,改封桓温为楚公,曾华为秦国公,默许曾华就国。但是要求曾华和桓温都必须到建业朝堂上就领诏书、节仗和大印,然后再就职领国。
而曾华也随即将早该颂布却迟迟未行的平燕战果公布与世。燕国诸州牧守及六夷渠帅尽降于北府,凡得郡(燕国旧制)百二十一,户一百零六万,六百一十九万。
第一百九十九章 … 南北分治
平五年春正月戌戌,大赦,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北中郎将、都督徐兗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兗二州刺史昙卒。二月,以镇军将军范汪为都督江淮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镇南将军、广州刺史、都督广、交诸军事、阳夏侯周抚卒。夏四月,大水。大司马桓温使其弟、冠军将兵冲镇宛,自还襄阳。凤皇见于北。
----------引言摘述
“北府还是上表请免吗?”桓温看完手里的情报后徐徐说道。
“是的,北府第三次上表请免。不过这次用的理由就太牵强了。说什么秦这个国号不祥,所以不愿领诏就国。”桓云满是嘲讽地说道。
桓豁不由皱了皱眉毛,但是没有依然坐在那里没有出声。
桓温看在眼里,心里却明镜似的。他知道桓豁跟桓冲一样,对北府还算亲近和友善,而桓云就不一样,他似乎有些妒忌曾华,对北府的态度历来是有功就不以为然,冷嘲热讽,有过就看笑话,幸灾乐祸。这次北府平定燕国,桓云就力主荆襄出兵,直接占据河洛和北豫州,如果可行的话还可以将兖州也一并收入荆襄囊中。
但是桓温几经思虑,终于接受了桓冲等人的劝告,不和北府直接对抗,而是派出桓豁领军北上,借着机会收复了年前为了避许昌姚苌锋芒而退让的襄城、堰县等地。
但是顾东却顾不了西,还没等荆襄和桓温反应过来。北府兵就从上洛和弘农汹涌东出,与王猛地河南道讨伐军会师,迅速占据了翟斌的阳城,还顺手把梁县等洛阳连接南阳的要地重镇给占据了。当时的洛阳留守,扬武将军沈劲不明北府用意,只得闭守洛阳城。
等各方面反应过来,洛阳已经成了陷于北府重重包围的孤城。不过北府兵并没有为难沈劲和洛阳的守军,并不禁出入。只是远远监视。毕竟洛阳城那数千专门负责守墓护陵的军队还不在北府兵的眼里。而沈劲也不敢轻举妄动。约束兵马,并向荆襄求救。
经过几次文书往来,桓温终于搞清楚北府在河洛一带“负责人”-王猛地态度和意见。这洛阳地防务还在荆襄和桓温手里,荆襄也可以继续向北运输粮草供给,不过护送地任务必须由北府当地驻军负责。王猛郑重告诉桓温,江左荆襄官员文书可以畅通无阻地往还洛阳,但是荆襄军不得越过汝水。否则就是向北府兵宣战。
王猛和桓温没有什么交情,也不会像曾华和车胤等人一样给他面子。不管桓温怎么想,现在曾华已经将河南经略之事全权交给了王猛,他的态度也就代表了北府的态度。为了这件事,曾华还特意修书一封向桓温道歉,不过道歉归道歉,荆襄军还是不能北上,洛阳继续是孤城。
桓温最后将桓冲派去镇守宛城。这是因为他的这个弟弟性格温和。知兵有气度,所以桓温才放心将他放在与北府接壤的前线宛城。桓温知道只有这个弟弟既能让自己放心掌领重兵,又能知势度量。不会和北府出现冲突,还能抑制其势力不让它南下。
“前秦二世而亡,北府意图篡夺天下,当然希望能永传万世,怎么会愿意用秦这个国号。”桓云继续在那里冷嘲热讽。
“云子,不必再说了。”桓温知道不能再由桓云说下来去了,连忙打断。
“兄长,曾镇北如此行事,真是让人费解。”桓豁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前次北府出兵东征,我就推测北府和曾镇北将与江左分家了,毕竟天下大半已经入了北府囊中。可是我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只是要求就国分治。要是逐步南下,逼迫建业,这天下谁又能挡得住他的脚步呢?”桓温也是凝重地说道。
“江左朝廷还占有天下大义和名份,曾镇北怎么敢逆势而行呢?”没等桓豁说话,桓云抢着答道。
“大义名份?”桓温不由对自己的这个弟弟有些轻视和不满了,嫉妒让他冲昏了头脑,冲动之下就没有认真去考虑前因后果。过去十几年已经证明,任何一个轻视和忽略曾华地人都不得不咽下苦果。
真长(刘惔)说得对,曾华是一个以天下为棋盘的国手,谁也不知道他的下一步棋是什么?也不知道谁会是棋子,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许真长才是唯一了解他这位学生的人。
“曾镇北谋定再行,他既然不愿逼迫江左,自有他的用意,在结果明了之前,我们谁不知道他到底打得是什么主意。”桓温最后长嘘了一口气道。
“既然猜不出来,我们也不必去想了。曾镇北狼子野心,迟早会露出尾巴来。”桓云接着忿忿地说道。
“兄长,我担心的是我们荆襄。”桓豁没有接言曾华是不是狼子野心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方面去了。
“朗子,你的意思是?”桓温心中也有重重地忧虑,所以很想听听桓豁地意见。
北平定燕国,占据中原。而在此大势之下,北府各:要尊曾镇北自立,一时民意汹涌,不可逆违。江左,包括我们荆襄都以为北府真的会挟顺潮之势,脱离大晋,自立为国。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直没有作声的曾华最后在《民报》纂文,明言其和北府依然为大晋名下。”
桓豁慢慢地忆述着:“此言一出,天下震惊,而江左朝廷却是欣喜如狂。”
说到这里,桓温明白其中地意思。当时曾华说自己和北府依然是大晋的臣子,曾经让桓温大吃一惊。试问一下。如果天下有如此强势,谁还会曲附于那个软弱无能的江左朝廷。至少桓温认为自己在那个位置地话,会干出一番更加“轰轰烈烈”的事情来。
但是对于江左朝廷来说却无异是天下掉下一个大馅饼,晋室在南渡后历经上百年的风雨纷乱,权威和势力更加衰弱了,要不是还有一个“祖传”的名份大义,真不知道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原本以为江右中原落入北府手中后就有如羊入狼口,怎么也回不来了。而关陇北府原本就已经半自治了。现在又得了中原。势力大增。还会把自己放在眼里吗?
突然听说曾华愿率领北府继续留在晋室怀抱里,江左朝廷怎么不喜出望外?名义上的统一是衰败的晋室唯一能做的。所以相对来说,曾华和北府的要求再过分都不是问题。
桓温当然理解江左这种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自我意淫地心情,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做地事情。要不是晋室如此软弱,桓温也不会有那么大地野心,也不会如此惊叹曾华的举动。
曾华难道真的如江左朝廷明令褒奖的那样精忠晋室吗?
桓温觉得不像。在他的心目中,曾华的野心比他还要大。只是更有手段,所以才能拥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势力。但是曾华到底想干什么?
正想着,桓豁继续说道:“暂且不管曾镇北用意到底是如何,将来北府会专注江右,而江左朝廷却会更加关注我荆襄了。”
听到这里,桓温心里一咯噔。北府在江右自治,江左朝廷无可奈何,只得作罢。因为北府地地盘以前都是失地。是曾华带人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而且又护食护得缜密,江左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现在人家强势了更加不敢轻易招惹他了。但是荆襄不一样,虽然远离江左朝廷,但是毕竟是江左朝廷的“旧地”和根基。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北府和曾镇北,江左朝廷肯定会“吸取经验教训”,对荆襄下手。要是荆襄再学北府一样自治,江左朝廷真的就只能去喝凉水了。
荆襄和北府不一样,自治吧没有这个势力,归顺吧桓温又不甘心,那就只能走另外一条路了。想到这里,桓温突然想到了曾华给自己信中所说的一句话,“桓公是国之柱石,朝廷内事请大司马尽心照拂;曾某不才,略知武事,愿梳理远外杂事。”
看来曾华真是不愿意铁骑南下,并以书信暗示自己,不管自己如何去和江左相争,他都会支持自己的。难道他想借我这把刀去对付江左?
桓温心里不由一寒,一定是这样了!他在心中暗暗大叫道,这个曾镇北那次不是用心深远,那一次不是借势行事?可是自己怎么办呢?任由曾华的摆布?或者不遂他的心意,誓死捍卫江左?
桓温心里在不停地琢磨着,最后曾华很久以前对自己说地那句话突然从心底深处腾起:“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桓温暗暗咬咬牙,不由地握紧了拳头,心里下定了决心。如果我能拥有江左地话,我还会这么受困吗?
桓豁的话打断了桓温的思路:“江左朝廷要兄长和曾镇北一同去建业受封,兄长你心里有计较吗?”
桓温嘿嘿一笑道:“江左朝廷都衰弱到这个地步了,还想着上脸争面子。到建业受封,我可以去,曾镇北是怎么也不会去地。”
“兄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桓云感到吃惊,连忙问道。
“我是朝廷的方伯,而曾镇北已经是天下的诸侯,我去不去都是一回事。但是曾镇北一去建业,在朝堂高庙中当场受封,那么他就是真正的大晋藩属国,要是他万一以后想有异心也要顾忌一下天下人言。”桓温冷笑着说道。
“兄长,你的意思是?”桓云惊问道。
“中原的燕、周、魏三国都曾经向我大晋称臣,做过我大晋的藩属国。但是他们中有谁到建业受封过?”桓温冷笑着问道。
“我明白了,看来这曾镇北还真有异心!”桓云大声说道,似乎还有点兴奋。
“哼,有异心又如何?曾镇北坐拥江右十数州,甲士铁骑数十万。以他的手段。只要再苦心经营二十年,到时江右百姓谁还记得天下晋室。只要他举臂遥指,百万大军朝发夕至,转息之间就可以踏平江左。到那个时候没有异心反倒不正常了。”
桓温说到这里,声音越
冷了:“曾镇北是太宁三年(公元325)生人,现在六岁,而且他身体健硕,不忧寿命。他地时光比别人要宽裕的多。他等得起。”
说到这个份上了。桓豁、桓云都听明白了。桓温今年已经五十岁了,比曾华要足足大上十五岁,朝中其它重臣大多数也比曾华大,就连才华高绝的谢安谢安石也比曾华大五岁。而且曾华身体一向健康,又没有吃五行散之类的嗜好,估计熬岁月的话,没有谁熬得过他。一旦等这个时代的重臣相继死去。还有谁能抗衡曾镇北呢?
想到这里,桓家三兄弟都没有了心情,不由地坐在那里暗自叹息起来。
而这个时候的曾华也在烦恼这件事。去建业?就是自己同意,属下一帮人都不会答应,就是最亲近江左的毛穆之和车胤也不会同意地。既然是受封,那么就不能带大队兵马入江左。这上万里地路,不管是剪径地山贼,还是有想法的方伯。都可以让曾华的建业之行充满变数。
曾华心中也不愿意去建业。光是在朝堂高庙上受封这件事就能让自己在以后推翻晋室天下时背上舆论谴责。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因为曾华原本就是从晋室的一个方伯起家的,但是曾华不愿意给别人和历史留下太多的借口。
而且自己一旦去了建业。江左朝廷虽然不敢把自己怎么样,但是对自己这位“晋室驸马”热忱地加以挽留,留自己在建业待个一年半载谁也没有话说。到时江左朝廷再派使者持诏书到长安或江右各地行命,难保自己属下没有几个死心为晋室的铁杆,要是没有自己坐镇压制,谁敢保证不会出事?
但是自己该怎么推辞呢?曾华努力想办法,先是“横向想”,接着“纵向想”,结果让他想到了民国初年袁大头为了不到南京去就职,不是玩了几手,自己拿来借鉴一下倒也不错。只是这袁大头是卖国地奸雄,自己一心为国为民,好歹也是一时豪杰,怎么能跟他比呢颇是腹诽了几句。
曾华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刚过完升平五年上元节,曾华便离开长安东行。但是这次曾华没有停留在城,而是直接去了青州东莱郡。从去年开始,曾华在东莱郡设了威海县,并修建了威海港。曾华将冀、青州的船匠全部集中在这里,还秘密地咸阳、南郑调集了上千的工匠和技师汇集与此。
曾华拿出了几张自己绘制的图纸,那都是曾华根据以前做为军事爱好者泡网站时得知的知识绘制的。其中两幅是威尼斯炮艇为原型的近海战舰,这是一种双层甲板,安装23个桅杆的帆动力船只。船上有首楼、尾楼,使用大三角帆,配置一排划桨手,在有风、无风地环境下都可以使用,排水量一般为200300,最大可以达到500吨,~为内海战艇。
还有一种是专门为远洋航行和作战而设计地。它的船身趋于狭长,在吃水线上方有个较低的撞角,用来冲撞敌船。这种战船有三个桅杆,上面装有横帆。船头船尾建有船楼,水线以上地船体两边舷窗装有数十门中型扭力弩炮。它是以“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大帆船为基础而改进的,除了要符合当前的生产工艺,还要适应当时唯一的“舰载”远程武器-扭力弩炮。被曾华取名为威海战舰。
曾华把后世航海船只中重要的链舵、风帆索具等技术“发明”出来,然后再结合中国原有的古代技术而改进出密封舱、牵星图盘等技术,足够让这个时候的北府水军装备上先进的航海船只。不过由于技术的限制,威海船厂目前只能先大规模地建造内海战艇,而威海战舰只能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完善,估计还得过十年才可以装备北府水军。
不过曾华的心里也挺满足的,内海战艇除了可以沿海岸航行,还可以穿行青州半岛和辽东半岛,甚至可以穿行到朝鲜半岛,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已经足够用了。
曾华在威海忙着督造舰只和训练水兵,河南郡、荣阳郡、泰山郡、颍川郡陆续发生叛乱,有的举旗为燕国复辟,有的举旗要自立为帝。正当天下震惊的时候,雍州冯郡突然发生兵变,说要拥曾华为帝。反正北府治下突然之间乱了起来,让江左朝廷看得人心惶惶。而在这个敏感时刻,北府之主曾华却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既不在长安也不在城,只有一部分人知道曾华在威海。
北府上下一片“慌乱”,四处派兵去镇压叛乱和兵变,曾华一会在“城”行在,一会在青州“督战”,一会又跑去兖州了,一个字:“忙!”。在此情况下,江左朝廷也不好意思请曾华南下了。
几经折腾,江左朝廷终于明白了,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改变,只好遣秘书监杜维到长安传诏授节,并诏行天下,北府正式就国分治了。
于是,大晋南北分治的局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升平五年夏天开始了。
第二百章 … 汉阳郡
平五年五月,丁巳,穆帝崩,无嗣。皇太后令曰:中兴正统,义望情地,莫与为比,其以王奉大统!”于是百官备法驾迎于琅邪第。庚申,即皇帝位,大赦。豫州(南)刺史范汪,为桓温所恶,冬,十月,坐擅兵北边,免为庶人,遂废,卒于家。隆和元年(公元362),春,正有,子,大赦,改元隆和。明王上疏请迁都洛阳,并请自永嘉之乱渡江表者,一切北徙,以实河南,桓公附表。流民闻言皆北归,侨州郡几废,朝廷忧惧,行诏止之,民间难止。兴宁元年(公元363)春,二月,己,大赦,改元。以西中郎将袁真督豫州(南)诸军事,镇寿春,北中郎将希都督徐州诸军事。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阅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然北地流民已归十之七八。
---------引言摘述
兴宁二年夏天,在东海(包括今黄海和东海)海面,数十艘北府近海战艇轻盈地划破蓝色的水面,像箭一般往东南方向驶去。
北府海军军官韩休站在其中的东海二甲二十六号战艇的尾楼上,指挥着自己的战艇。后面两面全张的大三角帆在风中被吹得噼里啪啦响,不过这声音在韩休的耳朵里听上去非常的悦耳,只有广泛种植棉花和拥有水力纺织场的北府才能制作出这种粗厚防水的布料。韩休心中不由暗自地自豪着。
还有些凉意地风吹在韩休的脸上,让他感觉更加的清醒。咸腥的海水味闻起来是那样的舒心。都快赶上家乡的泥土芳香了。一名舵手站在他的身后,紧紧地握住圆盘形的船舵,跟随着韩休简短地命令转动着合适地角度,调整着战艇地航行方向。
而随着隐约传来的号子声,两边的船桨就像是两排飞翔的翅膀,整齐地翘起,向前一伸,然后深入海面。巨大的力量拨动着海水。激起两行水浪。然后带着水花又一次翘起,向前伸去。战艇就在这往复循环中前进,加上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