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月东升-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呢?

事后,苏翎将这些秘事,都告诉了赵毅成,并一起商讨这种渠道建立的可能性。

在二人绞尽脑汁、尽量放大了胆子进行一番猜测、估算之后,赵毅成才摇着头说道:“大哥,这个咱们是不行的。没个几十年建下的关系、脉络,是不可能做到的。”

苏翎也一个劲儿地摇头,说道:“嗯,这不单单是花银子、升职赏赐便能办到的。”

苏翎所说,也正是归属赵毅成所部哨探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用这种法子收为己用的人,也就能满足一般所用,这更高层次上的消息,便不能指望了。

想来那魏忠贤的来历、所作下事情,这种消息也不会是一个人便能知道全面的,除非。。。。。除非也如李永芳给徐熙出的那个主意,有一个长期收集各类消息的部门,并且有专人整理,才会形成随时能了解所需消息的结果。这也正是赵毅成所部那些隶属总部的年轻人们正在努力做的。这无疑是枯燥、乏味的案头工作,且目前看来,能起到的作用并不算大,反倒不如那些军中哨探们直接探听到的消息来得直接、有效。不过,意外的收获,倒是对文书分类做的一些尝试。最初是按时间划分,随后又分军、农、工等等,而目前那些年轻人又在尝试更细更新地分类方法。以便能从那些已经堆积如山的文书档案中迅速寻到所需要的内容。但,这依旧要看人的记忆,毕竟那些零碎、散乱地片段可无法全都列出。

正是如此,赵毅成对这种猜测十分有兴趣。恨不得立即便能见到那位神秘人物,向其请教相关内容。

这倒使苏翎猛然间有些懊悔,为何不将赵毅成推出来?虽说那位神秘人物要寻的,是符合其神秘标准的特殊人选。但只要袁应泰说清楚自己与赵毅成之间的关系,未必便不可能。

想到这有点迟了地主意,苏翎便笑着问道:“毅成,袁大人这门亲事,你应了如何?”

赵毅成一怔,随即笑着说道:“大哥。我可不去做什么上门女婿。”

“这有什么?”苏翎说道:“这家产什么的,咱们也不说了,此时咱们也不稀罕,只是这年岁什么的,可都合适。大不了,生两个儿子,一个跟你姓,另一个随了他的姓便是,左右都还是你赵家的人。”

赵毅成说道:“这倒没什么。反正我爹娘也死得早。就我一个,有个儿子就行了。”

“这么说你是愿意了?”苏翎笑道:“等找个机会跟袁大人提一下。到时候可不许反悔。”

这下。赵毅成可急了,忙说道:“大哥。我可没答应。我只是对那消息来源有兴趣,再说。人家在哪儿还不知道呢?哪儿有这样的事。”

这分明便是有那份心思了。

苏翎也不多说,笑道:“先说到这里,到时候跟袁大人说了才知道成不成,这说不定,你还能先去拜访一下,才最后定亲。”

两人一笑,此事便就作罢。再怎么说也是日后地事,还是袁大人那句话说得好,等等再看,也是好的。

这接下来,苏翎每日带着护卫骑兵们,出城往辽阳城外各营巡视,并查看各营的换装情况。这每日了解下来的情形,让苏翎略感满意,或许是军纪、饷银、粮食都是十分充足,这些兵们都还算令人满意,出操站队无一不是日益长进。

随后,金正翔、彭维晓两营,又派来骑兵禀报,说是沈阳城外已不太好找到伏击的机会,请示苏翎,想再向奉集堡一带移动。苏翎却不赞同,只令其仍然按原定的练兵计划进行,不得再向前深入。同时,苏翎又命顾南等营做好前去接替金正翔、彭维晓二营的准备,并先行派小队人马前去查看地形,为各自选好营地住址。

赵毅成则继续留在总兵府内,筹划那些条条款款,不过,苏翎最终还是令韩光欣再去寻到一名书办,协助赵毅成整理文书。当然,此时自是经过一番查验,且日后都要随着赵毅成行走,算是给赵毅成的哨探总部,增添了第一名外办。而此人的家眷,也就立即被一小队骑兵,护送至镇江堡,与那些军人家眷们住在一处。

过得几日,苏翎等着见胡秋青,却始终未至,却等来了自广宁一带行来地四万大军。

辽东经略袁应泰亲自出马,与苏翎站立在辽阳城外检阅这迟迟而至地四万明军。这些人马因在广宁停过一些日子,倒未见有多少疲惫的影子,不过,其随行带至地战马、器械、粮草,却又让辽东经略袁大人忙碌起来。

四万大军依旧没有被允许进驻辽阳城内,而是在辽阳城外那七座大营的外则,又再次扎下五座大营。好在这次地援辽兵马携带的军需、器械颇为充足,什么营帐、拒马、鹿角之类地一应俱全,这扎营倒也扎得分外结实、耐看,瞧着倒也算是能战的样子。

不过,苏翎在五座军营巡视的时候,见到那些兵们,却又有些失望。当然,这些兵的气色不错,大多也算是身强体壮,但就在列队迎接辽东总兵官苏翎的巡视时,那队站得却是歪歪斜斜,有些小队倒是集结的很快,但站到大队里时,却明显显示出这些兵马都是拼凑而至,各自以往并未合在一起训练过。

苏翎在这五座大营巡视时,并未见到各营的主官,因为,辽东经略袁应泰已经实现了他所说过的诺言,此次四万大军的千总以上的武官,俱都被集结在辽东经略行辕内,听候袁大人的训话,并就此留在辽阳城内居住,等候袁大人的另外派遣。

苏翎并不知道袁应泰给那些武官们讲了些什么,不过,他很快便收到袁应泰传来的一份名册,说是上述武官可以留营任用,只要苏翎从中选定便可。看来,袁大人也是粗选了一遍,这最终的决定,还要等苏翎来定。

苏翎粗略一看,却见到一长串的名字中,有一个眼熟的人:广宁练兵游击毛文龙。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二十六章再选官兵

四万明军以及随行的大队民夫驮队运抵辽阳的粮草、军需,在辽阳城外堆积如山,仅是调拨入库,便足足用了三日的功夫。辽阳城内原有的府库已经不足用,另外又划出数百座空屋作为临时府库,才算是暂时清理干净,不至于曝露野外。

辽东经略袁应泰嘱咐辽东巡抚王化贞为苏翎购买的那一万匹战马,为这四万明军的押运帮了不少忙,而又因此次督管极严,沿途倒是没有出现倒毙马匹的事情。苏翎只命留下二千匹单独派人养护,以作日后重建黑甲骑兵营之用,其余的,以每营千匹之数,分别派往各营再建骑兵。

此外,随军而至的,还有三百五十辆战车,每车配火炮两门。这原是京营所属,说起来还是辽东经略袁应泰上任之初调拨入辽的,但一直积压在广宁,迟迟不至。巡抚王化贞本想留在广宁组建战车营,却被袁应泰勒令不得截留,发往辽阳。不过,这如今倒是抵达辽阳,但苏翎巡视时,却得知战车倒是齐全,火药弹丸一概是照京营配置一项不缺,量也足够作战之用,但这原属战车营的士卒却是一个没有。也不知是原本就没有派遣,还是派了却又闻风溃散。

待从袁应泰处得到这四万兵马的名册,苏翎才知这一部人马的构成。大概是广宁一带招募的民兵有三成之数,三成是历次战败溃退至广宁的败兵,剩下四成,才是新近入辽的援辽兵马。苏翎琢磨过后,明白大概是广宁一带防御蒙古的兵马,也是按此例分派的。这么一股拼凑的四万人马,唯一的好处,是不缺铠甲、兵器、骡马。如今运抵辽阳地铠甲、兵器。已经有略微超出,而苏翎眼下要做的,便是将这些兵马全数重组。建起几营可战之兵来。

就在袁应泰忙着安置军需、粮草的这两日,苏翎已与赵毅成等武官商议妥当,着手筛选士卒。

这第一道军令,以榜文地形式在每座军营中张贴,且同样为那些不识字的士兵配备有反复宣读的人。这道榜文只有区区几行字,内容倒是令所有的明军士卒十分好奇,且内心翻转不一。榜文中说。限一日之内,凡是不欲上阵杀敌者,即刻登记名册,另派它用。一日之后,违反军令者,立斩不饶。

这怕是大明朝开国以来也从未有过的军令榜文,说得既明确。但也有含糊之处。若说不欲上阵杀敌。还不如说是临阵欲逃的,这四万人之中。哪个又不顾自家性命?这便要问这些兵到底是为何而来。当兵吃粮、、原属军籍的是一种,这招募时混吃混喝地。也是一种,当然。苏翎期盼的,是那些胸中但凡有那么一点儿的“建功立业”之辈。想必也会有。

另外,这援辽兵的军饷,朝廷上可是给的月饷一两五钱,这中间有多少是指望着这月饷养家糊口的,可是无法计数。当然,什么安家银、马价银等等之类的,朝廷已经拨付,此时苏翎却是不管。自这一刻起,这些兵可都得按苏翎地军令行事。

这些兵或许算不得精锐,可至少体格、身材、气力也算不错,滥竽充数之人,在广宁便有了一次筛选。对于这道榜文,这些兵除了开始地好奇之外,渐渐地便想得多了。当然,不想战死的可为数不少,但随即想到地是,能不上阵自然好,可那饷银自然便会有变化。这位苏总兵、征夷大将军行事虽然显得莫名其妙,可总不会要些不想打仗的兵却又照给发银子地吧?这么一犹豫,这到底愿不愿意上阵,可就是一个左右摇摆的决定了。

铁了心不想送命地,自榜文发布那日的午时起,便战战兢兢地到指定地点登记名册,果然,连句呵斥也没有一句,只是立即被命令前往一座新地大营报道,同时交出身上的铠甲、兵器,只被允许空手而行。有了头一个例子,这随后的人便胆子大了,人也渐渐的多起来。初时,还是那些略显的单薄的人,随后不少壮汉,也交出铠甲、兵器,低着头迅疾离开。苏翎的这道命令,无疑是贴了一张贪生怕死的标签,这在军营都是男人的环境下,可不是什么好事。

次日,总计有五千六百名的兵是摆明了不想上阵的。这些人在战场上定然是第一批逃窜的人,那些尚未接战即望风而逃的战例,便是这类人的杰作。对此数目,苏翎反倒有些高兴,这第一关的淘汰,至少稳定了剩余士卒的胆子。与此同时,苏翎又命令在原来的各营之中,也发布这类榜文,当然,令苏翎更加欣慰的是,这一次,经过一段日子整训的兵们,只有数百名到新营报道。

对于这六千多名士卒,苏翎连瞧都未瞧一眼,只派人又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是想回家的,即刻离去,当然,这什么盘缠、粮食的,可概不负责;另一个,便是担任运送粮草军需的辎重队,粮食管够,月饷八钱。因时间较短,也来不及统计这些人中到底都是哪儿的人。不过,直接回家的人,仅仅有二百多人,余数仍然有六千之多。

这一营辎重兵,苏翎很快便交给辽东经略袁应泰派人接管。此时袁大人手里还有不少武官等待分派,是故这一营人马也旋即都配备了武官,当然,这千总武官管带百人,游击将军带兵五百的事,也就不稀奇了。不过,这现象并未持续太久,各武官的家丁,再加上原来被苏翎拆汰进运送辎重的士卒,袁应泰手里便有了一万二千多人马。

这部人马全部都被派做在辽阳与海滨往来运送军需、粮草,这加上那无数大车、骡马,自然要比那些民夫要有效且快速许多。不过,这自然抢了那些想换取粮食养家的民夫的饭碗。对治理民事自有一套的袁应泰,随后便又从中挑选了一万人左右,也按辎重兵的模式编制成伍,月饷倒也按八千核算。只不过给的仍然是粮食,算是两全之策。当然,相应的辅助手段。是粮价按地辽东平常价格发放。至于那些老弱病残,暂时无法顾及,只能听天由命了。自此,两万二千多有组织的辎重兵们,便日日不断地在这段路上往返穿梭。

初步剔除贪生怕死之辈,或者说裁汰了最容易动摇军心之人,苏翎便开始整训那剩余的三万四千多明军官兵。

鉴于那三百五十辆火炮战车。可是难得之物,苏翎决定建立战车营。这第一步,便是招募炮手以及鸟铳手。这三万多明军之中,原属于浙兵地,既有败兵,也有新近入辽的,算是熟悉火器燃放的兵。不过。总数也不过一千人左右。且只能说是会燃放而已,这准头以及鸟铳齐射的战阵。却是丝毫不能指望。

苏翎考虑再三,决定调镇江堡的汤南凯的火器四营赶赴辽阳。汤南凯的火器四营。是苏翎所部唯一地火器配置,战车火炮一应齐全。这么些日子里。汤南凯从未停止过训练,火器四营已经算是精兵。接到命令之后。汤南凯立即全营开拔,并尊苏翎之令,先命一千鸟铳手先行,三日抵达辽阳,进驻战车营,而大部火炮战车,则于五日后抵达辽阳城外。这四百多里山路,也好在是原有辽东驿路,这时间上也算是快的了。

另外,一直在朝鲜义州的朝鲜元帅姜弘立,终于等到了苏翎的命令,其已经募集的五百朝鲜枪手,也立即开拔,由姜弘立亲自带队,奔赴辽阳。自然,其接到的大明朝公文,不仅有辽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的大印,另还有一封辽东经略袁应泰地公文,被送往朝鲜国王处。结果可想而知,朝鲜国王与大臣们,还庆幸这一回,大明天朝仅仅要了不多地人马,对义州发生的圈占土地安置辽东百姓地事情,也就继续忍了下去。不仅如此,还主动调拨了一部分粮草、耕牛、农具等等,送给目前在镇江堡坐镇的胡显成参将使用。

战车营是个例外,将鸟铳手、炮手再次划分出来之后,这剩下地明军官兵,便有例可循,做起来便轻松多了。

因千总以上武官,已经由辽东经略袁应泰调走,另行安排。这辽阳城外新的五座大营之中,最高地便是把总一级的低级武官。这把总虽然算是武官,却与兵相差不大,且与兵们也是最熟悉地,这不论是从何处调拨的军队,把总与兵还算是始终在一起,不属兵将分离的部分。那些败兵之中,也是基本是按原属建制编制的小队,只有新招募的广宁一带的新兵,才由新任把总管带。目前几座大营之中,便是这些基层武官维持日常运作。

有鉴于此,苏翎分营集中把总一级武官,直接考核骑射、兵器等等各自擅长的功夫,倒是照着明军惯例的标准,一一记录成绩,以待重新调整任命。而那些士兵们,则仍然是按一等兵等新的士兵标准,进行选拨、筛选。此时负责监督、管带的,都是第一次选拔出来的一等兵们,个个都昂首挺胸,勒令参选的士卒们按照老规矩,在辽阳城外的那一段路程上展开新的军营生涯。由此,辽阳城外大群奔跑的士兵,连续有半月,都没有断过。

等这些都已经安排妥当,苏翎这才将目光投到那些高级武官的身上。

除去战车营的一千多名士兵,这仍然剩下三万二千多明军士兵。若是算上苏翎以五千黑甲骑兵为底子创建的五营人马,加上祝浩在弓长岭驻防的一营,这辽阳城外共计有八万人马。刨去专管运送军需、粮饷的,也还剩下六万多人。苏翎决定待选兵之事结束后,便将部分人马调给郝老六以及千山堡的余彦泽、曹正雄三部。以三人目前的手段,足够消化这部分人马。

不过,即便如此,这辽阳城外始终要另建两营,才能便于调动、指挥,这武官人选,依旧脱不掉稀缺的局面。按每营五千编制,总计八座大营,苏翎不仅从千山堡以及驻扎在海州的郝老六处调集一些武官赶赴辽阳。也必须从袁应泰提供的武官名单中选择一部分,才算勉强够用。

辽东经略袁应泰的初次筛选,标准倒没与苏翎商议。以袁应泰承诺过的相符,这凡是不能严守军纪,贪污军饷小有名气、且没有过军功、战绩的,一概被派往辎重营管事。那被苏翎按着名册召集到总兵府上地,倒也有二十一名千总官,十名游击将军,七名守备官。至于总兵、参将等等更高一级的武官。辽东经略袁应泰一个没放出来,以保证苏翎做事不受任何潜在的干扰。

这三十八名武官,披甲戴盔,在总兵府前院地空地上站成三排,静静等候苏翎的接见。那总兵府外,则全是各武官的家丁,数目各自不同。最多的一位游击。有一百二十名家丁,最少的一位守备。则只有三十名。估计,这与武官的家财有关。当然,也与贪污军饷的多少有些关联。虽说朝廷已经将各自武官地家丁计入军饷范围之内。但却不足以让家丁成为武官们的依靠。没有额外的赏赐,家丁自然不会太多。

这些数百骑兵的家丁。在总兵府外乱哄哄地散落着,不过,很快,护卫队长唐平便出现了,大队的护卫骑兵们立即勒令所有家丁静声,并按各自所属列队等候。有几个家丁嘴里刚嘟囔了几句,动作稍慢,随即便被砍了一刀背,并被呵斥道:下回立斩。若在平时,这些被宠掼坏了家丁难说会不会拔刀相向,可惜,见着苏总兵护卫骑兵们的黑甲着装,以及那些大大小小制作那精良的装备,可都没一人敢真地动手。

总兵府内地苏翎,也在大群护卫的簇拥下,出现在武官们地面前。所有在场的武官立即站直了身子,竭力在这位新出现地辽东总兵官面前留下一副精干的印象。

苏翎瞧着眼前这些武官,一一挨着顺序打量着。这体格、精神,倒都是不错,不过,看起来,这之中大多数都有四十岁左右了,只有不到十人看着还年轻。“上过阵,杀过人地,左边列队。”苏翎低沉着声音说道。

大概是这些武官都听说的了这新任辽东总兵官是个年轻得不像话地青年,可这第一句,便出人意料。武官们稍稍犹豫了一下,很快便站出来六个人,在苏翎的左侧排成一列,剩下的,似乎都在某种不安之中,微微扭动了下身子。

苏翎向那六人看去,却是略微一怔,原来,这六人却正是那为数不多的年轻人,看起来都是不到三十的年纪,个个站得笔直。苏翎走下台阶,站在六人面前,一一打量了一遍,才说道:

“都报上名来,在何处任职,都杀得什么人。”

“驻防蓟州镇千总杨金凤,杀的是鞑子。”

“驻防蓟州镇千总章友世,杀的是鞑子。”

“驻防蓟州镇千总汪林亚,杀的是鞑子。”

“驻防大同镇千总何强永,杀的是鞑子。”

“驻防榆林镇千总姜荣祥,杀的是鞑子。”

“驻防宣府镇千总袁欣博,杀的是鞑子。”

六名年轻武官高声说到,声音洪亮,显得颇具气势。

苏翎说道:“都是千总?这么说,你们都是与蒙古人交过手?”

“是。”六名千总齐声说道。虽然对苏总兵说蒙古人而不说鞑子有些奇怪,但却不影响六人敬佩的目光。这年轻人总归是羡慕年轻人的,以苏翎的模样,看起来自是与这些武官差不多的年纪,但人家已经是总兵官了。

“好。”苏翎说道,“好男儿自当杀敌立功。只要肯拼命,你们日后个个都会是参将、总兵官的前程。”

苏翎话锋一转,又问道:“愿意跟着我杀敌么?”

六名武官齐声说道:“属下愿追随将军。”

“你们便留下了。”苏翎说道,“这便去营中等候吧。”

“是。”六人说完,便鱼贯而出,那门外自有人安排。

苏翎这才转身,打量着剩下的大部分已是中年,却是未染过血的武官们。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些人,大明朝此时以数千里的边墙防御,除了辽东战火连天之外,其余的地方,可都是小股袭扰而已。若是坚守不出,却也不是罪过,反倒是职责所在。那六名年轻人,怕是年轻气盛,立功心切之故,若不是追击杀敌,怕也是无任何功劳可言。

这些中年武官之中,也不知哪个是叫毛文龙的,不过,苏翎却也没有多问,只打量了几圈,才淡淡地说道:“你们。。。。都会袁大人处吧。”

武官们一愣,谁也没想到,这位年轻的总兵,话都未说几句,便将他们打发了,但是,武官们也不得不应声离去。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二十七章蒙古一部

辽东总兵府中那一幕,却让年轻的总兵官苏翎在逐渐蔓延的传说之中,又多了一个癖好,那便是喜好年轻武官。这若是追根朔源,难免要跟那日被苏翎打发了的,如毛文龙一类的武官有些牵连。不过,毛文龙等四五十岁的武官们倒没有在辽东经略大人袁应泰面前多嚼舌头,仅仅如实禀报而已。

而辽东经略袁大人,也仅仅是一笑而罢,年轻人嘛,总该有些无法理喻的事情。话说如今苏翎所创建的大捷,又有什么道理可言?真按理来说,那杨镐、熊廷弼,哪一个不是论起来都是赫赫有名之人?结果呢?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自打跟苏翎提过亲事之后,这尽管没有满意的答复,却已经不知不觉间,将苏翎视为晚辈来看待了。这等小事,当然不足一提。

那六名年轻的千总官,苏翎倒也无从查实其过往经历,只是令其在军营中与其余的士卒一起,每日出操,熟记军纪条款。这些千总官与那些筛选过一次的把总们,以及还未正式编制的士卒们,这才知道,这位苏将军制定的军纪,条款不多,但却都是一个斩字。这使得无论过去是否受过军纪的官兵们,无一不凛然于心,个个都老老实实,听从那些穿着黑甲,但却不知具体官职的人调遣。

不出十日,军纪、出操站队便已然达到苏翎所部的基本要求,而士卒、武官的筛选事宜,也已接近尾声。苏翎这才将那六位年轻的武官传到总兵府,等六位武官进门之后,才发现。还有二十五名把总武官,也已在总兵府中列队等候。

苏翎在总兵府后院的一间宽敞的厅内,摆下酒宴。要与这些武官们共饮一番。

六名千总与二十五名把总武官们,在护卫地引领下来到后院,进入厅内,寻着各自的名字坐下。这每一名武官的座位旁,都另置有一张矮几,上面是几个包裹。同样写着武官们地姓名。这次赴宴的武官,无一例外都是识字的。这恐怕是苏翎所部在千山堡提拨武官的最大不同。

苏翎出现时,全体武官全部起立,面向苏翎。

“都坐吧。”苏翎笑着说道。

“是。”武官们的齐声回答,让屋子顿时显得有些小了。

“今日。”苏翎与赵毅成自坐一桌,说道:“与各位共饮几杯,也算是都熟识一下。”

下面的武官都望着苏翎,多少还是显得拘谨。

苏翎端起酒杯。说道:“来。干了这杯。往后大家同在营中。要相互扶持。共同杀敌立功。”

众武官依言都举起酒杯。随着苏翎一饮而尽。苏翎放下杯子。笑着说道:“好了。下面各位请便。不必拘束。咱们今日便是闲聊。过了今日。便要等到剿灭了建奴。再来喝酒。”

见年轻地主官说话随意。也没多少架子。下面地武官们便略略放松。身子也明显开始舒展开来。

苏翎也不多说。举步走向那六名千总一桌。坐在空着一张凳子上。说道:“你们几位。都与蒙古人打过仗。说说看。那蒙古人好不好对付?”

六名千总武官杨金凤、章友世、汪林亚。何强永、姜荣祥、袁欣博。俱都彼此望望。却是谁也未开口。

苏翎一指杨金风。说道:“你来说说。”

“将军。”杨金风说道:“那鞑子。。。。。。蒙古人,只是仗着马术精良,骑射功夫不错,但只要稳住不退,倒也不难对付。”

苏翎点点头,说道:“嗯,两军对阵,其实便比的是气势。只要有一方心存胆怯,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章友世试探着说道:“将军,那蒙古人的马队,也只是在平地上有所长处,若是失了地利,击败马队并不需太费功夫。一般的长枪、刀牌手便能收拾了。”

苏翎笑着说道:“这么说,你那一仗,是采取地守势了?”

章友世说道:“正是。属下率队截了蒙古马队的后路,正是隘口,杀了五十多骑,那蒙古人才绕道而去。”

苏翎看了看六人,说道:“这对付蒙古人,也就是两种法子。一个便是眼下用的守,只要守着边墙堡寨,那马队也无可奈何;这另一个,便是以骑兵对骑兵,他骑射功夫好,我们可是铠甲精良,如今这战马的区别倒是不大,剩下的,也就是敢与死战而已。”

另一名千总叫姜荣祥的,小声说道:“将军,这骑兵用处也不大,如今各边镇,很少追击的,大多是驱退便罢。”

坐在一旁的何强永也说道:“将军,听说那建奴也未必是真正的骑射功夫,大多也是下马步战。”

苏翎点点头,说道:“此事属实。建奴左右也不过那两下子,重甲兵中间突入,两侧骑兵袭扰。”

六人听了,都住口不语。

苏翎瞧了瞧六人,说道:“你们大概是想,为何这辽东地兵马,一败涂地吧?”

果然,这些年轻千总都是喜战之人,想必都急于立功,此时都对苏翎这个猜测点头。

“这要说根子,可就话长了。”苏翎说道,“不过,最根本的一点,是怕死之辈太多。两军对阵,这军心一动,便必败无疑。你们也都听说了浑河之战地川兵、浙江兵了吧?那是唯一敢于死战的一部。至今那建奴对川兵还额外宣布赏格。”

“不过,这对你们,应该是没有地事。”苏翎一句话,让在座的武官心中都是一阵舒服。

苏翎接着说道:“这当兵打仗,天经地义,怕死便不要当兵,如今在辽东。我这里可没有一个混饭吃地人。”说道这里,苏翎向众人望了一眼,继续说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是混饭吃地。在我这里,只要有本事地,这银子、官职,可一样都不会少。”

说完,苏翎用手一指案几的那些包裹,说道:“这里面。在座的每人一份,一百两银子,算是提前给你们地赏银。我这里不会论资历,论关系,只凭本事。敢拼命杀敌的,你们立下多少战功,我便给你们多少赏赐。”

众武官鸦雀无声,心内翻腾不止。一百两银子,说多不多,但若是让这些武官去赚,不动点歪主意,怕是也得要几年的功夫。这位苏总兵还真是大方,再说。恐怕手头的银子也是不少。

苏翎笑了笑,又接着说道:“适才说道骑兵。我正打算组建一支骑兵营。不过,这可不是下马步战的骑兵。我要的是能纵横整个草原地骑兵。你们谁愿意到这个营里来?”

纵横整个草原,这话意味深长。有心人自然会明白。

章友世小心地问道:“将军,莫非要深入蒙古境内?”

苏翎笑着说道:“难道。你们不想做霍去病么?”

这些武官既然识字,便没有不读过书的,身在军伍,霍去病的名字谁人不知?年轻人热衷立功,这份幻想不能说人人都有,但至少也是向往过。苏翎这话,无疑是具有诱惑力的。对与众武官而言,这位苏将军的一言一行,可都是与他们接触地所有武官都是不同。这几日在军营中见到的已经令其兴奋,今日一席话,怎么不使人更加亲近?

苏翎接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