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宫花为聘-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赦邢夫人气得半死。
事情终于闹到了贾母的跟前。
看着在自己面前哭着求原谅的史湘云,贾母忽然觉得好累:
“云丫头,你是不是想说,我原谅你是应该的,不原谅你,则是错的?我不原谅你,就是我这个老婆子不够仁慈,不是当初那个老太太了,是也不是?”
发现贾母的神色不对,史湘云这才慌了:“老太太,不是我,真的,不是我。”
“那我问你,宝玉喜欢那帐幔,你是不是不高兴?”
“是……是。”
“你是不是有说过什么怨言?”
“我……我……老太太,真的不是我!真的不是我!”
贾母叹息着让丫头们拉开了史湘云,道:“是不是你,很重要吗?林丫头是琦哥儿的媳妇儿,琦哥儿有本事又会做人,两三百万的银子,说给就给。所以,无论是琏儿和凤丫头,还是琮儿和雅丫头,都不会嫉妒他,更不会做这样的事儿。会做这样的事儿的,也无非是你跟珠儿媳妇罢了。”
“老太太?”
史湘云慌了。
她知道,自己这是彻底惹毛了贾母。
只听贾母道:“你跟珠儿媳妇两个算计我的嫁妆私房,我不恼,可你们不该坏了林丫头的名声,把她往死里逼!林丫头害了你们什么了?难不成,她比你们嫁妆多久该死?难道她比你们嫁得好就该死!还是说!你们是老子天下第一,所有的人都要顾着你们、让着你们、哄着你们,不然就是十恶不赦?!!!”
说到最后,贾母已经是怒容满面。
是,贾母是偏心贾宝玉,那是因为贾宝玉生来是有来历的,二来贾母也需要贾赦跟贾政这边保持平衡,从而让她在贾家能够继续风光无限,而不是早早地退让出去,做个吉祥物。
但是,那是过去!
现在贾政已经死了,王夫人已经被流放了!
现在的贾母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本玩什么平衡!更别说,林黛玉是她的亲外孙女儿,坏了林黛玉的名声,对她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贾母不需要确实的证据来证明这种事情到底是谁做的,她要的做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是史湘云还是李纨,都必须得到教训!
贾母立刻就让人把贾赦和三个孙子都叫到了跟前,也派人去官府请了官吏来做证人,直接就把自己的嫁妆私房都分了:
“这次的事情,都是因为我的嫁妆私房而起,我富贵了一辈子,在贾家最好的时候,嫁到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如今,连我自己都快有重孙媳妇了。可惜,家门不幸,就为了那一点钱财,竟然惹出这么大的事儿。林丫头,你受委屈了。”
林黛玉跪在边上,流着泪,摇了摇头。
贾母道:“老大是个孝顺的,有他在,这家里绝对不会短了我的,所以,那些身外之物我留在身边也是无用,反而是惹祸的根本。所以,我这里留两万两现银,作为日后办理丧事、以及安顿我身边的这些丫头之用。至于剩下的那些东西,有些是我的嫁妆,有的是老太爷留给我的,有的是林丫头她娘在的时候孝敬我的。东西我已经全部整理好了。当初林丫头她娘孝敬我的,依旧给林丫头,剩下的,给老大邢夫人两套头面,给四丫头一套头面,其余的,分作三等份,琏儿媳妇、琮儿媳妇、琦儿媳妇,一人一份。”
贾母很干脆,贾赦跟下面的三个孙子早就发了话,他们不会要见的嫁妆私房,那贾母就把这些东西给孙媳妇。
至于李纨贾兰母子和贾宝玉史湘云夫妇,
贾母直接就对李纨和史湘云两个说:“你们很清楚,那流言是怎么起来的。如果我这嫁妆私房不分出去,这样的事情还会一再发生,所以,我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们,我的东西不会给你们,你们是罪人之后,就是给了你们,将来你们也守不住。你们也别埋怨。我也不亏了你们。只要我活着一日,就有一口你们吃的。我若是死了,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哪管得了死后洪水滔天!”
贾母的干脆利落震惊了史湘云和李纨,李纨万万没想到,贾母竟然有如此魄力!竟然舍得那么多的钱财!
要知道,那可是贾母的嫁妆私房、贾母的棺材本!
可是转念一想,贾母如果连如此决断都做不到的话,她怎么可能在贾代善死后这么多年,依旧呆在贾家这座金字塔的顶端,过着那边荣耀显赫的太夫人的生活?
贾母是疼贾宝玉,可是,她再疼贾宝玉也比不上她自己。更别说,贾母养着贾宝玉的时候,本身就带着几分算计。贾宝玉之于贾母,固然是亲孙子,更类似于小猫小狗养久了就生出了感情。
现在史湘云跟李纨做出这么严重的事儿,贾宝玉都没有表示,贾母当然要做出决断。
贾琦不得不开口:“老太太,事情还没那么糟。我已经让下面的铺子挂上了缂丝帐幔,并且开始接受预定。”
贾母一愣:“预定?”
“是的。那几幅帐幔,原本我是想着给林姐姐换着使的。如今不过是俭省些,用来换取银钱。再者,这些帐幔都是每三月接受一次预定,一年后方才能够取货。只要安排得好,让大家都看到了缂丝帐幔,谣言自然不攻而破。”
贾母摇了摇头,道:“罢了,我心意已决,就这么定了。另外,你想办法谋个外放,把林丫头也带去,免得让林丫头受人非议。等过两年,事情冷了,再让林丫头回来。”
东西分都分了,贾母也没有必要收回这个决定。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把东西分下去了,自己跟贾赦脸上都好看,下面的三个孙媳妇也会记得自己。现在贾琦一说不是什么大事儿,自己急哄哄地就把前话收回,不分财产了,只怕自己的威信也没了,贾赦那边也不会对自己有多少情分。
该怎么做、如何做才是最好,贾母清楚着呢。
重要的不是钱财,而是自己的态度。
贾母可不糊涂。
史湘云和李纨斗了这么久,一无所得不说,还惹怒了贾母,得了这么个收场,更是脸上无光。
李纨也就算了,毕竟贾兰是她的亲儿子,贾兰也知道母亲是为了自己,别人能说母亲的不是,他却不能。相反,无论如何,贾兰都会记得李纨的好,哪怕李纨做得不对,贾兰也永远会说母亲是为了自己猜这么做的。
可贾宝玉却不是史湘云的儿子!
他是史湘云的丈夫!
以前在大观园里的时候,史湘云和袭人当着他的面编排林黛玉的坏话,贾宝玉就很不高兴了,只是不忍苛责史湘云这个从小到大的妹妹,又在丫头面前,不能不给史湘云面子,所以才忍了。现在,史湘云又做出这种事情,贾宝玉会高兴才怪!
贾宝玉是不会当着丫头婆子的面责骂史湘云,但是他可以选择不回家!
那天,贾母分完私房,贾宝玉把史湘云送到家门口,就转身去了花街柳巷。花街柳巷里自然就有那好事儿的家伙,难免就问起了那帐幔的事儿。
贾宝玉就道:“那帐子可是我们家老太太当着琦哥儿的面问过琦哥儿,这才给了我的。如果有什么不妥,琦哥儿为何不当面说?你们与其在这里怀疑我跟我那个表妹有什么,还不如怀疑我跟琦哥儿呢。”说着,又意味深长地道:“琦哥儿也是极玲珑剔透的人,可惜了,偏偏一头栽进了那名利场。”
会天天窝在花街柳巷的人,除了手里不缺钱又叛逆的纨绔子弟,就是有点才名又不得志的人,少不得就凑上来,向贾宝玉探听起贾琦的事儿来了。
在贾宝玉的口中,贾琦很早就盯上了林如海,才会有了林黛玉来了贾家之后住在林如海那边,又说贾琦曾经陪着林黛玉南下,得到了林如海的认可。
虽然有不少女人认为,贾宝玉对林黛玉是有情的,可是听在那些男人们的眼里,那根本就是贾琦跟林黛玉的爱|情|史。
什么幼年相伴,才五岁的贾琦跟了林黛玉之后才受了启蒙读书,又是如何在六岁的时候跟着林黛玉南下去见林如海,得以成为林如海的弟子,后来又在林如海的临终前,跟林如海的女儿定下了婚事。
这桩婚事,干干净净、堂堂正正,叫人编不出一丝不是来。
就连贾宝玉,也成了觊觎林黛玉而不得的可怜虫而已。
事实上,林黛玉那么多嫁妆,就连诸位王爷、皇子们都想娶她呢。如果不是贾琦忽然进了内阁,又一再建立功勋,林黛玉哪能这么顺顺利利地嫁给贾琦?说不得贾琦坟前的松柏都老高了。
这件事情,成了贾琦和林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的有一项佐证。
另一边,就如同贾琦林黛玉估计的那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围绕着松江口市舶司,上演了连台好戏,太上皇下手一点都不慢,不但将自己的孙女,当初老义忠亲王的幼女赐给了现任江南总督的儿子为妻,还任命了新一任的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布政使。
江苏和浙江都落入了太上皇的手中,太上皇不怕松江口不手到擒来。
皇帝的反应也不慢,他立刻把海盐和盐官镇从浙江剥离出来,归入松江口,成立沪州府,直接归中央统辖。
皇帝一方面将沪州府知府的品级提到跟京兆府、应天府一样的品级,甚至还表示沪州府情况特殊,允许沪州府组建水师,另一方面又把沪州府赐给了自己的爱弟沪王为封地,允许沪王在这里设置王府。
两套机构互相监督,就是太上皇再派了人,皇帝也能够保证沪州能够顺利运转。
天使再度带来了皇帝的诏令,皇帝任命贾琦为沪州府知府,跟京兆尹、应天知府一样,都是正三品的品级,比别处的知府高一级;同时改松江口市舶司为沪州市舶司,同样由贾琦兼任。另外,海盐和盐官镇的海盐海塘等事物,也都交给贾琦了。
贾琦整个人都无语了。
万岁这是抽啦?
还是万岁被太上皇刺激大啦?
不过,这跟贾琦没有关系。
贾琦只要知道,皇帝没有让他回京的意思就成。
横竖他才十六,别说上辈子了,就是这辈子,很多人在这个年纪也是懵懵懂懂、刚开始学习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反而是他,不但娶到了心目中的女神,还功成名就,
人生赢家,不外如是。
所以贾琦很有点小得意,又有点小矫情地带着自家媳妇巡视了自家的产业。
没错,自己的媳妇,自己的产业。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一个原本不到两百人的小渔村,要变成一个人口高达六十万的大城市,这吃喝拉撒就是头一个问题。
所以,贾琦在松江口——不,现在要叫沪州府郊外的庄子更是收益大大的。
换了这个时代的其他人,大概谁都想不到,仅仅是养鸡养鸭养鹅外加圈养的羊和猪,就那么挣钱。
事实上,连林黛玉都非常意外,贾琦不就是在距离原来的小渔村有点距离的地方弄了个庄子吗?不过是等沪州府成为六十万人口的大城之后,这个庄子就担负起了沪州府百姓的菜篮子工程。
可以说,沪州菜市场上的鸡鸭鹅猪肉羊肉,差不多有两成是来自于这个庄子,还有淡水鱼,有一成是来自于这个庄子。
还有葡萄、西瓜等水果。
可以说,这个庄子每天至少三百两的收入,也就说,这个庄子起码年入十万两。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这天底下,又有几个人家的庄子有这么高的收益?
偏生贾琦还不觉得意外,相反,他觉得十分正常。
因为黄河边上的那九十万亩河滩地上根本就不能住人,所以那数百万的流民,主要集中在附近的十万亩土地上,也就是说,贾琦在黄河边儿上的那些地,平均一亩就要养活个人,还不算居住面积。
所以,那片土地上的房子,大多都是在三层,或者三层以上的,一亩地的房地基,起码要住进数百号人,才能够腾得出别耕种和养殖的面积。
而沪州府的庄子能够达到现在的单位产出,就是来自于黄河沿岸的宝贵经验。
贾琦道:“……老实说,我还是觉得那边(即黄河畔)的地太少了,可惜,那边偏生有借老头子,着实可恶,不肯让我在附近买地,却一味要我收留流民,也不想想,没有地,我拿什么种粮食,又拿什么喂饱那些人的肚子?我好不容易在黄河畔都个养殖场,养点鸡鸭给下面的人改善伙食,还有人唧唧歪歪,无非是想要我去买他们哪里的高价鸡鸭鱼肉罢了。切,我吃饱了撑的?我自己尚且一个铜板掰成两瓣花呢,哪里有这个余钱买他们的高价鸡鸭?他们不肯让我买地,我直接在山东那边买地养鸡鸭,然后通过水路运到潼关。我看他们有脸拦我的船!……”
林黛玉道:“你呀,脾气又上来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贾琦道:“我就是生气!那些老顽固,对经济两个字不过一知半解,还在我耳朵边上唧唧歪歪。明知道一亩地只用来种植粮食,一年也就那么些出产罢了,非要高唱天下财富是有数儿的,不能与民争利,然后把百姓捆死在田地上,明明外头有那么多的钱粮去不知道去拣,反而让治下的百姓忍饥受冻,不是读书读傻了,还能怎么样?人都说啊,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先,可是在大魏啊,却是年纪为先、资历为先。遇到事情,别管道理是怎么样的,先看谁的胡子长,然后在看做官的年限。至于治下百姓生活到底如何?谁吃饱了撑的,娶街头傻站着看啊?他们就是看到了,也当没看到……”
种种官场怪诞,真真说出来也没有人信,可这种事情就这么匪夷所思地发生了。
林黛玉沉默了片刻,道:“可是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吗?”
贾琦先是坐直了身子,过了一会儿,才听他低声道:“京师要乱了。”
林黛玉一惊,道:“怎么回事儿?”
贾琦道:“这次我出京之前,曾经见过太上皇一次,太上皇的脸色很不好,更主要的是,他的手有点奇怪。”
“手?”
贾琦将食指、中指、拇指合拢,做了一个古怪的手势,道:“这次我进宫的时候,看见太上皇的手是这样的。”
林黛玉奇道:“这个手势有什么不对吗?”
贾琦道:“很不对。林姐姐,你可知道,这老人老了,会出现两种症状吗?”
“两种症状?”
“对,一种是身体康健,脑子缺先糊涂了,偏偏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神志清楚,还能够清清楚楚地把人辨识出来,也能走得了路,只是有的时候会做出极为奇葩的决定,偏偏他这个变化却是一点一点发生的,几乎没有人会发觉不对劲。这种人,我们称之为老糊涂。我们家老太太就是属于这一种。不过,这一种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十年,二十年,都有可能。”
“另外一种呢?”
“另外一种,就是跟太上皇这样,”贾琦压低了声音,几乎是在林黛玉的耳边道:“这一种也是最为折磨人的。明明神智清楚,明明反应也不慢,却因为身体的老迈而半身不遂,不得不依赖他人。你想想,太上皇曾经是何等厉害的人物,可是现在,他的手已经麻木了,连笔都握不住,别说写字了,连饭碗都捧不稳,只能靠别人喂。你想想,这样的生活,太上皇如何忍受得了?”
那么英明神武的太上皇啊,忍受着这样的折磨,偏偏他还有一群年轻又意气风发的儿子,这些儿子们又是如此的优秀,太上皇如何不恐惧?
能退位,
太上皇比另一个时空中的那位“千古一帝”强多了。
林黛玉也是心中一震,低声道:“这个消息,还有谁知道?”
贾琦道:“还有谁知道?我看,诸位王爷,还有当今万岁,该知道的应该都知道了。不然,你以为沪王爷为什么会来沪州府?就是为了镇守南方、镇守陪都应天府。不过,我现在只担心一个,”
“什么?”
“当今万岁只防备着他那些兄弟们,就不知道他有没有防备他的儿子们。”
“你是说……”林黛玉差一点跳起来:“可是万岁如今只有五位皇子,其中一位还在襁褓之中!”
“对!所以我才说,富贵迷人眼,那个地方,有人已经疯了。”
林黛玉道:“那父亲母亲呢?他们在京里,会不会,会不会有危险?”
贾琦道:“现在不会,因为太上皇还没有倒下。”
“什么?”
“莫要小看太上皇,你要知道,虽然当今万岁登基已经有十年之久了,可长城之外,那些蛮子更畏惧太上皇。”

第42章

有林黛玉陪伴的日子,对于贾琦来说,就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林黛玉不但是他上辈子就想娶的女神,更在思想上跟他相当合拍。
外面的那种“天下财富是有数的,多拿一点百姓就少一点”的思想,贾琦从来是嗤之以鼻的,贾琦甚至早就写好了无数的文章,准备将那些对经济和经济规律根本就一无所知、最多也只是管中窥豹水平也不看自己的功绩却时时刻刻指着自己的脊背骂自己祸国殃民的家伙批得一无是处。
可惜的是,这些文章注定是发不出去的。
大魏并不开明,甚至可以说是保守的,甚至很多时候,人们在评判是非的时候,也不是根据律法或者道理为依据的,很多时候,这种是非论断,往往是按照年龄、资历,甚至是背后势力来做标准的。
而那些不懂装懂的家伙之所以会如此猖狂,除他们的年纪大、资历高之外,也无非是因为贾琦是当今皇帝的人而他们背后站着太上皇罢了。
太上皇终究是老了,他身体越是不好,他就越发保守。曾经拥有无数的旺盛精力,甚至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上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并且拥有相当造诣的太上皇老了。
而伴随着他的老迈,他在政治上的保守也越发明显,比方说,对待朝鲜的软弱、对朝鲜的狼子野心视而不见,再比方说,对当今皇帝的防备。
明明是他把皇位传给当今皇帝的,可如今,太上皇对待当今皇帝的种种,也不比那位老义忠亲王好到哪里去。
当今皇帝在政治上受到种种掣肘,而跟自己这样,身为当今皇帝的心腹,更是受到了重点关注。
贾琦建了相当的功勋又如何?
贾琦养活来了数百万的百姓又如何?
贾琦治下每年上缴国家两千万的赋税又如何?
太上皇并不在乎。
太上皇只在乎手中的权柄,在乎贾琦是当今皇帝的人、当今皇帝的心腹。
谁让贾琦在日常行事中从来都是先听皇帝再听太上皇、太上皇的诏令跟皇帝的诏令有冲突的时候,也总是以当今皇帝的命令为主。
贾琦从来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错,毕竟,天无二日,太上皇终究只是太上皇。
可惜,
太上皇并不这么认为。
即便已经退位了,太上皇依旧想握住权柄。如果法律不行,那就让舆论站在自己这一边。
这就是太上皇。
在背后骂自己的人,终究是这些老学究们本身读不懂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还是因为背后有人指使他们给贾琦使绊子,贾琦都不关心。
事实上,贾琦也曾经想过要针对那些榆木脑袋写些文章,让大家一起读、一起来深入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贾琦甚至还就那些人对自己的指责,还真的写了不少文章出来,可是文章写出来了,贾琦却只能将之束之高阁。
为了把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说得清楚明白,贾琦用的都是大白话,要深入浅出一点点地将经济规律塞进看过这本书的人脑子就已经费了贾琦老鼻子的劲儿了,还要让这些文章被那些老学究们接受,以贾琦的文笔和身份,根本就做不到。
贾琦的文章是专门针对科举考试和日后的仕途而专门训练的,考试和处理公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如果想风|流|别致让很多人喜欢、交相传唱,根本就不可能。
文彩不够是一层因素,贾琦的身份又是一重硬伤。
如果贾琦参加过殿试是三鼎甲出身那还好些,可偏偏贾琦没有参加过会试殿试,他只是个秋闱亚元。
如果贾琦是公认的经史大家,那又是一回事儿。可贾琦偏偏不是。
别人可不管贾琦的年龄身份,因为许多人根本就对贾琦的年龄没有什么认识,他们只会看到,贾琦是举人出身,而那些人,哪怕不是三鼎甲也是二甲一名的传胪,他们也会认为那些人更用公信力。
这就是操蛋的现实。
实际工作能力再好,也比不过会吹牛的人、比不过有人帮忙宣传的人。
偏偏贾琦还不能注定宣传自己的功绩,因为那很容易让人认为自己有不臣之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贾琦再写大白话的文章,那些人可不会去看这些文章的具体内容,他们只会嫌弃贾琦没有本事。
那个时候,贾琦就是将这些书籍都刊印出来,白送给人,也只是别人口中的笑谈。而那些人,说不得还会把这些书籍收集起来,白白地烧掉,以示自己跟贾琦这种幸臣不同路。
贾琦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更这些人打这种无聊的官司,也没有这个意思,拿这么多的金钱给别人刷名声。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操蛋。
你的道理再正确,没有足够的文彩,文章不够华丽,或者不够风|流别致,不好意思,没有人会看。
就是商人们愿意看,就是商人阶层双手双脚都赞成贾琦的观点并且很乐意执行,不好意思,只要你的文章是白话文写的,总有那么一群老顽固会以你“文彩不够,学人家出什么书”为由将你贬斥得一文不值,更严重的,就是这些老顽固们联合起来运用他们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将你封杀。
对百姓民生有用?能够指点国家未来的出路?
这种东西,重要吗?
这些人连管仲都看不上,只承认孟子是亚圣,又怎么会理会贾琦这个小鬼头?贾琦如果写文章也就算了,如果贾琦发表了什么有关经济的文章,他们一准联合起来,不把贾琦骂得严嵩第二决不罢休。
这也是为什么,贾琦明明都已经写好了,依旧把这些文章束之高阁。
贾琦很清楚,这些文章拿出去,没有几个愿意全部看完,跟薛宝钗这种人甚至会觉得贾琦不务正业,甚至还会指手画脚,为贾琦指点“正确的路”,唯有林黛玉,会认认真真地看,会帮贾琦修整、润色。
贾琦只能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林黛玉。
他能依靠、信任的,也只有林黛玉了。
握着这些文章,林黛玉忍不住问贾琦:“阿琦,你可知道,你把什么东西交给了我吗?”
贾琦道:“没有办法啊,除了姐姐之外,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会有谁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地读完这个之后,再仔仔细细地思考这里面的真意,然后尽心修改。而且,我对最后的书稿的要求也高,要跟内阁发布的各种诏令一样,添一字则繁,少一字则词不达意,又要文彩风流,跟西厢记一样,明明一个根本就不得见人的风流韵事,竟然被千古传唱。我要的就是那种文字效果。”
“你这是拿我比王实甫吗?”
林黛玉听说之后,忍不住捏紧了手里的文稿。
此时此刻,林黛玉心中充满的,除了因为贾琦的信赖而产生的感动,更多的,则是因为巨大的挑战性而产生的战栗感。
文人相轻是事实,可青史留名,也是文人最大的荣耀。
这些文稿毕竟不是唐传奇莺莺传那种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枯燥的经济原理、数据分析,以及残酷的事实实例。
可以说,这样的文章,要写出那样的效果,其难度,绝对不下于史记、资治通鉴。
如果史记是史家之绝唱的话,那这些文稿的完本,完全可以称之为商家之绝唱。
因为贾琦的托付,也因为清楚这些文稿的重要性,林黛玉修改得极为小心。
因为她很清楚,文彩不过是为了因为那些老顽固们的反对才被需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容。
文彩华丽,也不过华丽几十年罢了,可这些书稿里的内容,足够让贾琦青史留名。
所以,林黛玉宁可慢些,一点一点地来,也不愿意对这些文稿改动太大,以致于让人产生了歧义。
这是一桩十分艰巨的工程。
在沪州府知府衙门后院的书房里,经常可以看到林黛玉和贾琦肩并肩地坐着,一起看邸报,一起读账本,一起看各种公文。
要达到贾琦要的那个要求,就必须对这个世界有足够了解。
贾琦从来都是鼓励林黛玉多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林黛玉也不是那种妄自尊大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不需要学习了,相反,林黛玉很喜欢跟贾琦讨论各种事情,有的时候林黛玉的话能够激起贾琦更多的思想的火花,贾琦跟林黛玉谈着谈着,就会抓起笔,在纸上唰唰唰地写。
又一篇文章就会应运而生。而每一篇这样的文章,都会被林黛玉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反复阅读,为日后的整理做准备。
在他们共同的书房里面,那座一丈多长的沉香书案边上,贾琦和林黛玉经常并排坐着,或者阅读文件凝神思考,或者飞快地校对着账本,或者不时地翻着那些邸报,低声讨论。
其实,贾琦也好,林黛玉也罢,在贾琦跟林黛玉说起太上皇的身体状况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京师已经出现动乱的预兆了。
可是,贾琦和林黛玉万万没想到,竟然不是京师先乱起来,而是他们身边先乱起来。
事情是从一件很小的事情开始的。
贾琦跟林黛玉新婚不假,可林黛玉的例假依旧每个月按时到访。
林黛玉虽然心中有些难过,可贾琦不以为意。
贾琦觉得,林黛玉才十七岁,现在怀孕生子真的太早了,等到二十岁之后再生也来得及。因为贾琦的态度,林黛玉心中虽然有些失望,却并不难过,也没有吃什么药膳汤剂。
贾琦的态度给了她很大的支持,让她有足够的底气去等待。
林黛玉虽然担心自己会重复贾敏的老路,却也清楚自己结婚连半年都不到,现在没怀上真的很正常。
这天底下又有几对小夫妻是结婚第一年就怀上孩子的?就连贾琏王熙凤,也是结婚三四年才生了头一个孩子,也就是巧姐。
贾琦坚持,他们贾家的孩子来得也不早,一切随缘,林黛玉这才稍稍安心。
可林黛玉没有想到的是,贾琦跟她都这个态度了,竟然还有人往贾琦的床上爬。
那一天,正好是林黛玉来小日子的时候,贾琦又担心林黛玉劳了心神,因此不许林黛玉去书房,让林黛玉在卧室里好好休息。
不想,这里林黛玉才喝了姜汤,全身发热,刚刚迷迷糊糊地正要坠入梦乡,前面就闹出了事儿来。
先是贾琦的尖叫声把林黛玉彻底给惊醒了,然后是女人的尖叫声和求饶声,让林黛玉和身边的丫头婆子都惊魂不定。就在林黛玉追问身边的人发生什么事儿的时候,她看见贾琦穿着睡衣、散着头发从外面冲进来,一副神魂未定的样子。
林黛玉看见贾琦这个模样,当时心里就咯噔一声。结果,贾琦一张口,林黛玉就啼笑皆非了。
其实就是一件很平常的桃|色|事|件。
贾琦年纪轻轻就手握实权,又掌握着沪州府市舶司这么大的钱袋子,每年上缴的赋税都高达两千万两银子。这样的贾琦,如何不是别人眼中的香饽饽?
想算计贾琦的人、想从贾琦手里弄好处的人,从来就不会少。
贾琦这个人呢,又从来不矫情,该出去玩的时候就出去玩,该应酬的时候就应酬。
林黛玉也信他。哪怕他顶着一身脂粉味儿回来,林黛玉也从来不会说什么只会迅速地安排热水给贾琦梳洗,好让贾琦能够好生休息。
因为林黛玉坚信,贾琦绝对不会做对不起她的事儿;
因为林黛玉坚信,贾琦从来都是舍不得她伤心的那一个。
而这一次,就是不知道谁塞了一个女人进来。
之所以说塞,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