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之长房大爷传-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赦连连赞同:“实在不行,我豁出去这张老脸,进宫去求太上皇,儿砸乖啊,咱们留家里娶媳妇,那倒霉地方,谁爱去谁去,横竖爹不让你去。”
迎春把手帕子搅得都开了线,现在没有她说话的地方,但她心里也盼着大哥哥不要再离开家了。且不说大哥哥走了隔壁会施加给他们的压力,那征战沙场哪里是好顽的,古诗有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并不是开玩笑的,饶是大哥哥有“战神”的美誉,和迄今为止百战百胜的战果,迎春也还是忍不住会担心。总怕一旦生离,跟着的便是死别。但是这话太不吉利了,她压根儿没胆子开口。
黛玉和惜春坐在迎春身后,只觉得尴尬。人家不把她们当外人,谈论家国天下也允许她们旁听这倒是好事儿,可是现在看着耍无赖的贾赦和即将也要开始耍无赖的贾琏,这就很尴尬了。这种家族私密,不要随随便便露给外人看好么?很影响形象的。
毕竟在黛玉和惜春的心目中,贾赦的形象不说有多么高大伟岸,起码也是沉稳可靠的,这么一个抱着儿子大腿就差满地打滚儿了的半老头子是谁啊?她们一点儿都不想认识好么?
犹不自知自己的形象已经自我毁坏到极点了的贾赦还在努力试图说服宁珊:“儿砸,听爹话,没错的。别再去打仗了,咱们现在权力地位都有了,就该享清福了,再这么下去,你就得那个···什么来着,功劳太大皇上就要整治你了。”
“爹是想说‘功高震主’吧。”迎春终于插|进一句话来了,实在是看不下去她爹绞尽脑汁的想词儿了,知道她爹不学无术,书本认识他,他却不认识书本,然而大脑内存中也不至于连这么简单的词汇都找不出来吧。
“对对对,就是那个···那个功高那个震主。儿砸我告诉你,我外祖母你曾外祖母活着的时候就常跟爹说‘咱们老贾家不能再掌兵了,祖宗挣下的功劳足够躺着吃三代了,后代就要武转文,做官出仕,绝对不能再战沙场、否则恐有功高震主之嫌’,你不听爹的,总得听爹外祖母的,她老人家精明着呢,说的再不会有错。”
宁珊嘴角微微一抽:“爹,别忘了我虽然还叫你一声爹,但是我已经姓宁了。您老的外祖母说的没错,贾家人多势众,子孙繁盛,再立战功确实有功高震主之嫌。但是宁家人口凋敝,现在更是只有我一人了,我立再高的战功也没有族人,没有拥护者,皇家怕什么呢?甚至我都还没有成婚,连个孩子都没有,皇家害怕功高震主是怕世家大族推翻他们的统治,篡位□□,我孤家寡人一个,就算真的篡了位,都没有儿子去继承,因此他们怕谁功高震主,也犯不着怕我。”
迎春微微一蹙眉,若有所思道:“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大哥哥想要再立战功,还就非得趁着还未成婚生子之前?这样就算战功彪炳,也不会被皇家所忌惮?”
宁珊微微点头,笑道:“迎儿说的不错,而且皇家执意许嫁一位长公主也是打得让宁家后代身具皇室血统的主意,这样几代过去,再高的爵位也会慢慢变为宗室,甚至可能不用三代也未可知……”后来宁珊才知道,他真心高估两皇了,其实谁也没想那么多,真的就只是因为璎华公主大龄未嫁这么简单的理由,才把她许给宁珊的。
当然,等宁珊知道这件事的真相的时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了,久到他自己都忘了,自己曾经费解过为什么一定要把璎华公主许嫁给他这件事。而璎华公主更是不在意,不管为什么,她得了一个如意郎君,并因此离开了她囚禁她多年的皇宫,这就足够了。
只是她并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要再常住宫廷。
第136章 南疆之争(二)
贾赦和贾琏瞪着相似的两双桃花眼怒视迎春; 没吓到她; 却惊到了坐在迎春身后恰好抬起头往这边看的黛玉; 吓得她张口吐出了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说的话:“可是宁大哥哥早晚有成婚生子的时候,到那时,宁大哥哥的战功不也还在身上?那时候就不怕皇家忌惮了吗?”
宁珊还真不担心这个; 他觉得皇上的记忆力没那么好,也考虑不了那么长远,遂一笑置之:“倘若向从前那样; 立了功; 得了赏,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哪有事后那么久还拿出来找后账的?”
惜春对这些都不大明白; 听的懵懵懂懂的:“我还是不明白,宁大哥哥是‘战神’; 这是大家都认同的。我听刘姥姥说,她们街坊邻居的都知道; 都念叨,说‘战神’不败; 打谁赢谁,为什么赦叔父却不让宁大哥哥去打仗?我们又有敌人了不是吗?就像茜香国似的,要来欺负咱们了; 那为什么不让宁大哥哥把他们打回去?什么功高震主的; 我不明白; 但是我知道; 皇上不会打仗,太上皇也不会,他们想不用宁大哥哥也找不到别人,别人都是笨蛋,就像前南安王和东平王那样,打不赢,给人家抓去。”
这话倒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重点——防着宁珊也没用,现在朝上根本没有比他能力更强,威信更高的将领。四王八公早就没落了。四大家族也只剩下王子腾一个还是武职,然而也不过是靠着些剿匪之类的小功劳累积起来的,外加就是祖上给的庇荫,却是从来没有征战过沙场的,就算皇上信任他,派他去领兵,那些兵也不见得肯听他的。
贾赦当然知道这个道理,并为此骄傲不已,但他还是不愿意让大儿子再离开他的视线。
贾琏也不愿意再体验被二房和朝上的政敌踩在头上的滋味,他很有自知之明,现阶段的自己还无力对抗敌人,不管是家里的还是朝里的,他能有如今的风光靠的全是大哥宁珊一个人。
在自己拥有绝对权力和地位傲视一切之前,贾琏坚决赞成贾赦把宁珊圈在眼前的中心思想,不止是不出去打仗,最好都别外放出去,就在京城里支持着他耀武扬威就好了。
凤姐儿最干脆:“要我说,关键还是在早点儿迎娶璎华公主上。把公主娶回来,大哥说不定自己都不想再战沙场了呢。又或许,到时候皇家看在公主的份儿上也不会再派大哥去打仗。毕竟……”凤姐儿猛地掩住口,她差点儿顺嘴说出皇家不会眼看着公主当寡妇的话来。这话要是出口,别人暂且不理论,光贾赦一个人都能活吃了她。
贾赦从地上一跃而起,敏捷的完全不符合他的年龄,左手直指邢夫人,右手一挥,颇有些指挥千军万马的感觉:“你,现在就递牌子入宫去见皇后,我去求太上皇,琏儿你瞧瞧有没有什么可用的人脉能在皇上面前递话儿的,也去求求,让他下圣旨早些把璎华公主嫁过来。”
宁珊老神在在的看着他们父子执手相看,坚定信念,买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大踏步走在穷折腾的道路上,心中笃定,不管是北疆还是西南,他不再打一仗,谁都不可能把璎华公主嫁过来。
迎春看着凤姐儿服侍着邢夫人回去换诰命衣冠,准备入宫求见皇后,或者甄太贵妃——现在也不讲究辈分不辈分,交情不交情得了,谁能说动自家皇上下嫁璎华公主就去烧谁的香——心中满是担忧。之前递过那么多次帖子,真正被允许入宫的机会十不存一,现在仓促行事,又能有什么好结果?
然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全家上下不论主子奴才,有一个算一个,就没人乐意让宁珊再次披挂出征的。宁府的老管家宋平甚至抱着老侯爷和老夫人的牌位跑来哭诉,求宁珊赶快城婚生子,延续宁家血统,然而也是并没有什么卵用的。
宋平本来还指望着老太爷能有些体面,劝得动自家主子呢,结果也还是一样,当下,宋平就放弃了对贾赦的一切指望。这就是个靠不住的,与其指望他,他还不如再抱着牌位接着哭呢。
第二天上朝,宁珊再接再励的主动请缨征战西南,太上皇开始犹豫了,而皇上还在苦苦思索现在领军西南兵马的到底是何方人物。
贾赦请求朝见太上皇的折子和邢夫人递上去的求见皇后的帖子都很情理之中的被拒绝了,但是贾赦很坚定,不断的递,只要不被批准,他就准备持之以恒了,邢夫人被迫跟着持之以恒。
唯一令贾赦高兴的是,在朝上,北静王不断的向皇上谏言应该把东平王再度调回西南,以安边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东平王自己在北疆死磕上了,不知道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宁珊差,反正不管北静王给他多少飞鸽传书,他就是不肯递上申请回京或者直接进驻西南大营的折子。
北静王为此气得连贤王风范都快维持不住了,在朝上一日尖锐过一日的攻击着宁珊,而宁珊甚至都懒得自己出面去跟他撕,贾赦、贾琏父子俩也都有资格上大朝会的,二对一,不怕说不过北静王。反正四王八公利益联盟早就名存实亡了,彻底撕破脸一点儿压力都没有。在长达半个月的唇枪舌剑之中,凡是有资格上朝的诸位文臣武将都被迫鉴证了贾赦混不吝的称号并非污蔑。
两皇也都被吵出了不同程度的偏头痛,迫不得已必须立刻决定征战西南的人选了——他们就没有一个考虑过是不是该派个探马去看看西南的情况是不是有折子上说的那么严重的。毕竟,封疆大吏们为了推卸责任,小问题也会夸张成大战况,这样才方便日后邀功或者开脱。
宁珊对于两皇在军事上的无知报以无比的惊讶,但是他没必要去点破,说穿了自己的立场岂不是要不稳了?!就让他们父子继续幸福的无知下去吧!
随着朝上的纷争越来越火热,两皇也开始犹豫不决,太上皇倒是不太怕宁珊手掌兵权,但是皇上却有些不乐意让宁珊再立战功了。随着宁珊的功劳越来越大,他这个皇位坐的都越来越不稳了。
特别是在璎华公主被指婚之后,皇上明显的感觉到太上皇越发倚重宁珊,而宁珊也不像之前刚刚回京时那样游离于朝堂之外,反而开始不动声色的扩张势力了。等皇上回过神儿来才发现,从兵部到户部,再到工部、刑部,连同禁军和京师大营,竟然处处都有宁珊留下的足迹。
他的势力竟然已经横跨四部,并且仍然有继续扩张下去的趋势!
皇上惊恐的发现,现在就连依附着宁珊的几小股势力都开始慢慢站稳脚跟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同母弟弟贾琏,已经慢慢的适应了户部的环境,并且靠着自己精明的头脑和一手数术本领占据了重要地位;
东府的贾珍父子三人的职位倒是没那么重要,可是他们在太上皇面前露脸的机会太多,可以时不时的进言上去,特别是在传递消息一事上,这三个货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许多宁珊和太上皇之间不能流于台面的交易都是通过这三只私下里完成的;
史家的保龄侯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是靖忠侯史鼎却是实打实的能臣,自从他走了宁珊的路子,出任了外省大员之后,在任上也是混的风生水起,特别是,他所在的省离西南边境不远。这在当下,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皇上有些怀疑一旦把宁珊派到西南之后,史鼎会和他勾结起来,算计京中。
宁珊强烈怀疑这个假设是那个茜香国女人提示皇上的,因为从他过去的行为来看,不像是一个政治眼光如此敏锐之辈。
至于那位因为还款一事早早就跟宁珊闹掰了的王子腾,倒是皇上目前想器重一下的人选之一,毕竟他好歹还挂着武职。然而太上皇早就不信任这颗墙头草了,不然当初也不会把他从京营节度使的要职上撸下去,虽然说现在顶缺儿上去的人也不算多么心腹,但起码比王子腾要忠心一些。
至于户部尚书,那位本来就是太上皇的人,自从把宁珊也视为太上皇的人以后,这俩俨然就是要联手承包户部的架势了。虽然后来宁珊走了,可留出来的地方却被贾琏占了,也是一个跟钱瑾同流合污的货色。皇上对此愤慨不已,毕竟户部是钱袋子,而他最缺的就是钱。
虽然现在也很缺人,但是皇上坚决认为这也是缺钱导致的,在皇上心里,收买心腹最重要的两样就是权和钱,可他偏偏一样都没有,这还收买个鬼啊!后来拿到了茜香国的矿产分布图也用处不大,毕竟那些矿要派人去开采,而开采的队伍呢,一半以上要经过海军的防守区域。而海军是宁珊一手建立的,因此,会有多少灰色收入流入海军的军费账目上可想而知。
反倒是北疆大营的粮草抛费不算很大,东平王下了血本,动用了自己的压棺材银子挥军北上,发誓要跟草原游牧部落死磕到底,又或者说,他是要跟宁珊在北疆留下的赫赫战功传奇死磕到底。
而宁珊一早就把茜香国得来的新式种粮送到了北疆,将士边民们一起开种,收获颇丰,不但完全可以解决将士们的粮草问题,还能余下不少,囤积起来以备荒年之需。
然而,面上看着憨直的黎老将军在宁珊的授意下,不但一个字都没往京中汇报,反而月月上折子跟京里要钱,要兵马,要粮草,理由也是现成的——东平王还在那里折腾呢,他们不预备下援兵谁来接手这烂摊子?
皇上没办法,只好忍痛割肉,不断的往北疆发送战马粮草和兵器铠甲,黎老将军收到以后,除了一部分拿出来装备自己的队伍,其他的一转手都送到了海疆,供宁珊的两个副将练兵。
两个副将,李大海和云海也没有闲着,他们以海疆大营到原茜香国这段海域为领地,不断加强训练新组建的海军,一旦练好了一批,就拉出去打海上的异国强盗,不但真真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再远一点的琉球和南洋也被他们刻下了到此一游的记号。
同时,原茜香国的国土也被宁珊的海军们接管了,虽然生活在那里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原茜香国的平民和商人,但是随着海疆军户们的进驻,一些临海的大兴渔民和其他没有自己土地的穷苦百姓也冒险出海,到茜香国去占领一方属于自己的土地。宁珊用这种方式,不动声色的转移了半数左右的海疆民众和军户到曾经的茜香国领土上,为建立自己的海外势力做下了最初的铺垫。
随着发往北疆的军备越来越多,户部尚书又几次跟皇上哭诉账面赤字,无钱再供应给他,皇上终于恼了,在朝上强硬的反驳了太上皇的意见,想要把宁珊派到北疆,再打一个大胜仗回来,最主要的是,打了大胜仗可以得到败方的贡品,以及可以顺便从草原部落王庭里掠夺若干珍宝。
皇上已经快要穷疯了。
不说太上皇不乐意,便是宁珊自己的不太乐意,现在北疆的不平静全是东平王自己折腾出来的,人家草原部落压根儿就不想跟他开战。而宁珊也不乐意去把自己已经牢牢掌握住了的军队再犁一遍,那样除了浪费时间和经历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
他还是更想去收服西南边区的队伍,要知道,东平王一脉已经在那里经营了三四代人了,想要完全掌控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宁珊一向喜欢给自己设立挑战目标。
太上皇不乐意宁珊去北疆不为别的,就是冲着那里离得太远,若是再深入一些,打一回起码一年,太上皇急于抢夺皇上手中的部分兵权,总想着越快越好,相比北疆草原,西南边区要近许多,而且范围也小,容易一战制胜。
太上皇想着,东平王那个摆不平草原部落的怂货都能轻松守住西南,那么宁珊去了只会更快掌握势力。这和皇上不想让宁珊去西南的宗旨倒是相符合,不过皇上再怎么不乐意也是白搭,宁珊若是不肯出力气,即使把他派去北疆,也不过是出工不出力的打个晃儿就回来,那也没什么作用。
说到底,皇上最心疼的还是花在军备上的银子罢了。不管打哪边,总之是要给他打来大笔进贡才好的。
太上皇致力于权,皇上致力于钱,而宁珊则是想一箭双雕,给自己积攒势力。璎华公主则更加直接,她把后宫折腾的天怒人怨的,终于得来了太上皇和皇上都不得不妥协的圣旨——宁珊可以先成婚,然后再出征。
原本武将之家就有多纳妾室,媳妇的陪嫁自动成为通房的习俗,不同于清流文人往往只守着妻子一个最多两三个通房丫鬟的作风,就是因为武将有战死沙场的风险,所以身边的女人越多,可能留下的子嗣就越多。贾赦就是拿着这个理由去百般的央求太上皇早日让璎华公主下嫁的。
有了可靠的大儿子撑腰,外加贾珍这个善于钻营的侄子在太上皇面前还有三分体面,贾赦十分大不敬的要挟太上皇道:“您老若是还不肯让公主下嫁,微臣也只好大逆不道的先赏几个妾给微臣的长子了,要知道,他可是背负着已经快要断绝血脉了的宁氏一族的希望呢。”
太上皇根本就不关心一个完全不得他的心意的女儿——璎华公主下嫁以后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儿,当然更加不会去在意驸马有没有妾室,会不会打公主的脸,让她颜面无存。但是他私心里还想着借璎华公主的名义再干几件大事,在他私心阴暗的谋划之中,宁珊的性命和后代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份量。
皇上则是一方面舍不得宁珊的将才,而且他心里也知道现在朝中压根儿就无人能代替宁珊;而另一方面却是防备着宁珊彻底倒向太上皇,到时候此消彼长,他在朝中的实力必然大损。幸好现阶段的宁珊看上去虽然对太上皇要更加恭敬一些,却也不是百分之百买他的面子的,几次拒绝受赏和近乎要挟让公主早日下嫁的态度让太上皇也多了几句不满,这些话传到皇上耳中,顿时就成了宁珊其实并没有投靠太上皇的佐证。
第137章 南疆之争(三)
皇上再一次跑到遣香殿去跟贵嫔探讨宁珊是否可以策反为几用。
前女王现贵嫔耐着性子开导他; 试图说服他尽早把宁珊派去南疆。
一心想报复灭国之仇的贵嫔已经悄悄搭上了北静王的线; 通过他传信给东平王,打算在南疆设下埋伏,一举灭掉宁珊; 以报血海深仇。
当然,北静王跟她只是交易合作的关系; 完全不打算理会她的仇恨。只不过,这个女人在茜香国到底也是当过女王的,脑子还算不错; 出的主意也可行; 手头又有几个人是早前便被派到大兴来的; 如今据说还忠心着,倒是可以不耗费自己手上的暗势力。
北静王作为四王中唯一一个军师级的人物; 最喜欢的便是借刀杀人。宁珊的势力越来越大,就意味着他们四王八公利益集团能得到了好处越来越少; 本来在宁珊初初回京的时候还想着拉拢他的北静王; 如今被他飞快扩大的势力深深的威胁到了,已经打算借机弄死他,好让原有的利益分配再度回到平衡状态。
宁珊作为打破了原有势力平衡的一股新生力量; 自然知道会有瞧他不顺眼; 想要暗害他的人。因此; 这两年多的时间里; 他也没少暗中策反一些在原来的利益集团里占不到上风的二等群众——比如四大家族里的史老三史鼎; 再比如兵部、刑部的侍郎们; 还有他挂着名,担任副统领的禁军中能力卓绝,却因为出身贫寒而被上峰压制着的一些中低层军官们,这些看上去品级不高,却实打实的握有权利的人便是他拉拢的主要对象。
和习惯了眼高于顶,只走上层路线的北静王等人不同,宁珊从军多年的经验让他明白中下层力量团结之后的强大。而且拉拢这类人也简单得很,只要让他们看到,推翻了压在他们头上的人之后可以憧憬的利益就够了。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野心则是无限的,没有一个二把手喜欢一辈子做二把手,抓住了这个心理之后,宁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让一大批人自动站在他的身后。因为宁珊便是一个从底层爬起来的最好例子,在失去了宁老侯爷之后的宁家,早就掉出了京中一流世家的行列,成了三流甚至四流。然而宁珊却依然能让自己重回庙堂高位,有了这么励志的榜样在,不用自己去宣传,就会有人自动聚集在他身边的。
这是北静王等人想不到也不会去想的,皇上和太上皇更是眼里只看得到六部尚书,军中统领,而不去理会他们之下的三品、四品甚至五六品的小官们。因为他们的疏忽和不以为意,宁珊得以轻轻松松拉拢到了足够的簇拥,让他在和北静王的正面交锋中不需自己出头便占尽了上风。
就比如北静王极力反对的南疆之行,如他所愿的成功了一大半。
皇上最终还是疑神疑鬼的不敢让宁珊再去沾手那么大的兵权,不顾新宠贵嫔的撒娇缠磨,下旨调回了仍在北疆死磕的东平王,命令他带着自己的军队,八百里加急赶回南疆,依旧守好他的老牌根据地。
北静王以为这样可以断绝宁珊再度出征的可能性而高兴不已,却不知道,宁珊更加高兴。东平王因为北疆的师久无功被调走,在北疆军民心中地位一落千丈,他这么灰溜溜的一走,黎老将军接收北疆势力可谓毫无障碍。
至于海军,从最初就是宁珊一手打造的,而今也只可能为宁珊所用。
所以,宁珊一开始的目标便不在东南,而在西南的平安州。
平安州因为当年废太子,先义忠亲王的谋反而成了两皇心中的禁地,一直以来朝上朝下都没有哪个不长眼色的会主动提起。然而平安州地处要塞,距离京中虽然不近,便是快马来回也要半月之久,却出产大量铁矿,而且民风彪悍,私铁矿、私刀铺遍地皆是,非常便于藏兵其中。作为一个将军,宁珊垂涎那里许久了,早前一直没有借口过去实地查看,如今有北静王和东平王卖力搅和,不肯让他带兵出征,那么找一个剿匪之类的借口简直再容易不过了。
于是,在东平王回到封地不久,摆开阵仗准备一雪前耻的时候,“失意”的宁珊在朝上提出想要到西南中州一带剿匪的建议。两皇都看得出他写在脸上的“郁郁寡欢”和“愤愤不平”,处于对一员名将的“欣赏”和“宽慰”,几乎都没怎么反对的就同意了。
贾赦则趁势插言,向太上皇恳求宁珊剿匪得胜的话,就把璎华公主嫁过来。
皇上十分不满意贾赦只求太上皇,却越过他的做法,而太上皇则很高兴,贾赦很有眼色的只找他,而无视皇上。出于这种比小孩儿争玩具都不如的幼稚心理,太上皇一口答应了贾赦的请求。
宁珊抽空赏了贾赦一个“你很上道,还算有用”的鼓励眼神,毕竟贾赦在不知道他的暗中筹划的情况下,还能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得到一箭双雕的回报。宁珊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这次去平安州,若是能得些好东西,少不得要把给贾赦的那一份加厚才好。
去剿匪不需要太多的兵马,故而宁珊提出只带禁军前往,就当是练手的建议得到了一致批准。一批乐意投靠宁珊的小将们兴高采烈的出发了,宁珊的目的是带他们前往平安州,一面清缴过分妨碍民生的悍匪练手,一面勘探平安州内的军事要塞建筑和铁矿分布,三来便是顺手重新洗脑并武装一下这支队伍,将来不管是再安插回禁军中,还是留在平安州,都可以作为一支奇兵,在两皇折腾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拥有保护自己的坚实力量。
到目前为止,宁珊仍然没有推翻两皇的打算,毕竟他们虽然混账些,但却没有过分妨碍到百姓,大兴朝仍可以算是平静无波,百姓安居乐业,远不到前朝末期时候的民不聊生。故而,宁珊一直提防着两皇有朝一日会“飞鸟尽,良弓藏”,也只是替自己以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便无法舍弃的贾赦一家暗中打算罢了。
在北静王的洋洋得意中,宁珊带着一半左右的青年禁军开拔了。
贾赦迎风流泪的在“十里亭”送别大儿子,一回家就开始折腾二儿子夫妇。因为大名鼎鼎的“战神”宁珊终于得到成婚的批准了。
在打败了茜香国,成功守护了西海沿子的平安,又剿灭了平安州几股势力极大的悍匪,春风得意的还朝之后第三个月,那位两皇都下了圣旨却迟迟拖延着不肯给下嫁的璎华公主终于得以进入新改建的护国公府了。
作为操持了这么一大桩婚事的主办人凤姐儿来说,她表示非常的荣幸以及疲惫。
毕竟,她是女眷里唯一一个有资格和能力操办这桩婚事的——特别是在璎华公主那一边也没有女眷帮忙的情况下。
邢夫人首先就自动放弃了露面的机会,作为原配生下的儿子,宁珊也很欣赏邢夫人的知情识趣——这种场合,她要是出来得怎么算?相比较而言,贾赦就有点儿端不住了,蹦蹦哒哒的差点儿一屁股坐到家长席上——幸亏贾琏在最后一刻脑子反应灵活的把人给扯住了。
璎华公主一进门就先拜了一大堆的牌位——从老宁侯夫妇到他们三个尚不及成婚就战死沙场的儿子,以及宁珊那位早逝的母亲贾宁氏——每一位都得三叩九拜。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养大的公主磕头磕的晕头转向,连起身都有些踉踉跄跄的华嬷嬷十分担心,这是驸马爷给公主的一个下马威。
日后的事实会证明,这一切都只是她瞎操心太多了而已。
璎华公主新婚第二天又进了祠堂,这一回依然要三叩九拜,不过她的名字得以写在宁家族谱上,因此这次的跪拜在华嬷嬷眼中是十分值得并且迫不及待的,毕竟这是她养大的公主终于成人了的标志之一——现在进了别人家的门,将来就能入了别人家的坟。
贾赦脑子反应的慢,第三天才回过神儿来——大儿子娶亲没他出面张罗的份儿,将来生了大胖孙子也不会叫他一声爷爷——顿时就蔫了。邢夫人哄了好半天都没缓过来,只好把锅甩给贾琏和凤姐儿,当着贾赦的面儿就催促他们赶紧回去生个娃,不拘男女,起码让老爷心情好点儿。
饶是脸皮厚如贾琏凤姐儿,也被这番话弄得满面烧红,尴尬不已,一脱身回房就赶紧让人把巧姐儿给贾赦抱了过去。
抱着沉甸甸的大孙女儿,贾赦拉的老长的脸总算缩短回去一点儿。缩的更短还是在璎华公主回门之后——或者说,回宫之后。
那一日,宁珊送了璎华公主入宫去给太上皇请安,自己也到大明宫行了个礼,却没去见皇上。而是转身就登了荣侯府的门,催促着贾赦赶紧带上迎春搬回去——璎华公主从来没学过管家理事,她身边带出来的宫人们,除了从下把她拉扯大的奶娘华嬷嬷,宁珊一个都不信任,也不会去用她们。
故而,迎春的作用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璎华公主过门才不到三天,护国公府的内宅已经乱如蚁穴了。
对于即将要生活在一位公主的统治下的迎春表现的有些过于战战兢兢——璎华公主从出了宫开始,就一步也没踏入她自己的公主府,直接进了护国公府就不挪窝了——为此,宁珊不得不同意她把两个小姐妹——林氏和惜春也一并带进他的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