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尤氏有终的奋斗生活-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昌源帝经太上皇驾崩,好不容易得了个皇子,有了个喜事儿热闹一下,就又赶上弘皙的事儿,昌源帝心中憋闷郁结,本来上了年纪,身体就有些小毛病,这又遇上这么些事儿,昌源帝身体一时间有些严重。让刚安静下来的朝廷和后宫又有了些动静。太子住在毓庆宫,距离上方便又是继承人,不同于一般皇子,就由太子侍疾。为了弥补十三阿哥满月上的事儿,昌源帝又通过皇后将旨册封舒妃为舒贵妃,皇后虽然有些不乐意,但也不急于一时,毕竟自己是做太后的人,就是舒妃成了贵妃,将来没了昌源帝,对于自己来说,舒妃和舒贵妃没什么两样。若是舒贵妃再有些什么或许还不如做舒妃好呢。舒贵妃有了位份,不甘再像以前那样支持八阿哥,心里想让弘圭效仿顺治爷年幼登基也无不可,舒贵妃和丽妃的联盟破裂。华嫔看着自己恐怕也没有生阿哥的希望了,转而一心一意的支持顺贵妃。顺贵妃和华嫔的联盟更加凝固。

 6101

    先是太上皇驾崩;后来又是圈禁多年的直亲王放了出来;最后又是弘皙谋逆之事,世事变化;让昌源帝的心境多了沧桑;逃不过的皇室轮回争斗圈,让昌源帝有些消沉,再加上身体内存着的痼疾一块儿爆发,一时间昌源帝病重,大有就此驾崩的迹象。后宫的贵妃也不斗了,毕竟她们的孩子岁数有些小;论身份论年纪短时间内;她们的儿子都不占优势;只有昌源帝活的时间长了;他们才有机会跟太子一争,若是昌源帝就此驾崩,那他们可就真没机会了。若是让他们将来像弘皙一样放手一搏,他们才不敢呢,毕竟就是昌源帝在世,弘皙也没逃过圈禁,若是当皇帝换成了太子,他们又没有成功,等待他们的还不如弘皙的圈禁呢!

    太子和弘昂再加上后宫娘娘和小阿哥小格格们都围着昌源帝转悠,哄着昌源帝开心。即使是这些人真心的希望昌源帝好起来,但不知道是不是昌源帝心里没拐过弯儿来,昌源帝幸福的在妻妾儿女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昌源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昌源帝驾崩于乾清宫,由礼官议定经盛隆帝许可,给大行皇帝上庙号:孝宗,上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恭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孝皇帝,昌源帝于清东陵,同葬有元后瓜尔佳氏(石文炳之女,和硕额附华善之孙女)。

    “没想到皇阿玛也走了,这个世上就剩下四哥、三姐姐和我三个亲人了。”盛隆帝感叹道。弘昂也觉得有些世事无常,“皇上不如把三姐召回京来住。”盛隆帝不愧是当上皇帝的人,精神就是强,这一会儿那伤感的情绪就没了,“我派人去给三姐姐送信儿了,不过三姐姐回信儿说,她和额附会赶在皇阿玛的头七前到达京城的,说是在蒙古住惯了,再回到京城有些不适应,再说已经有了孩子,过了阿玛七七就回去。不在京城住了。”弘昂听了也无话可说,毕竟现在三姐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凡是不能像以前那样随着自己的意思了。

    固伦公主十二月十八就到了京城,真是过了昌源帝的七七,就又跟着额附,带着两个孩子回去了。紫禁城里也迎来新的主人,皇后也如愿成了慈宁宫唯一的皇太后,那些没了希望的顺贵妃、舒贵妃和丽妃等也都老实了,毕竟皇上是小阿哥们的异母兄长,不会像他们的阿玛那样包容他们。都荣升了太贵妃、太妃、太嫔、太贵人,在宫里住,那些名下有阿哥的,等着阿哥大婚成年后请旨,这些太妃们也可以出宫到儿子的府上荣养,当个老太君,现在这些太妃们都搬到慈宁宫旁边的一个宫里住着,给新皇的后妃腾地方。

    因着毓庆宫的五个格格进门也就较太子妃早半年左右,再加上盛隆当时心里盘算的拉拢平衡,对这几个格格也没什么特殊感情,再加上她们都没有子嗣。盛隆帝册封了太子妃齐佳氏为皇后,赐居坤宁宫。几个格格都册封为贵人,都搬到咸福宫住着。

    盛隆帝登基的有功之臣,都一一下旨封赏,头一份儿的是,万世王弘昂,将来的次子一出生就有一个世袭三代始降的亲王爵位,封号为友;又封赏了母家瓜尔佳氏……尤步凡也因自身的支持和看在万世王的面上,得了个贤仁一等侯的爵位,册封其亲子德福为世子,封其过继之子德寿,一等子爵……

    因着昌源帝在时,太上皇还在,太上皇驾崩后,昌源帝身体又不好了,所以,朝廷上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直到现在的盛隆帝上台。盛隆帝上台虽然没有打击以前的皇长子派和康熙年间夺嫡的叔伯王,但盛隆帝后宫有同盟的皇太后和皇后,外有母家瓜尔佳氏、妻族齐佳氏、其同胞兄长万世王和兄长妻族尤家的支持。亲信的位置可以说是不缺人,倒让想从昌源帝诸子中得一从龙之功的人,大失所望,其中暗中支持理郡王弘皙的更是心中胆战不安。比如荣国府府上。

    荣国府上虽然暗中站在了理郡王弘皙一派,但毕竟还没有摆在明面上来,看着盛隆帝一直没对荣国府有动作,还以为盛隆帝没查出来。恰逢其时,荣国府的二太太王氏生了个哥儿,这个小哥儿,也是个有奇遇的,生而嘴里含着一块儿宝玉。加上这一段时间压在荣国府史太君几人心里的阴影没了,碰上这桩喜事儿,因为是国孝期间,于是只有荣国府和宁国府两府的主子凑了一块儿聚了聚,也没请外人。史太君觉得二儿媳妇生的这个小哥儿既是个祥瑞(含着宝玉出生),又带着福气(皇上没有清算荣国府),又有几分老国公的品貌,于是格外看重这个小孙子,怕这个小孙子长不大,特意不让这个小孙子从辈分取名,只叫宝玉,又让京城里的乞丐走卒,连街叫唱‘宝玉’的名,给宝玉压压福气。

    史太君这样还不放心,说是宝玉是个有造化的,只有自己亲自教养才放心,又把宝玉放在自己院里养着,丫鬟嬷嬷有几十个,总算觉得不委屈了宝玉才算罢了。

    且不说荣国府的各种热闹,就说京城里,先是圣祖皇帝的孝期没出呢,又加上大行皇帝驾崩,前后两个皇帝驾崩,盛隆帝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看着他将来的时间恐怕长着呢,底下的大臣正老老实实的想把握把握盛隆帝的脉搏,找找盛隆帝的底线呢。荣国府先是两府大肆庆祝一个孙子的出生(外人怎么知道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出来的下人,你还指望他们会替主子保密守住嘴);又是找了乞丐走卒,沿街叫唱这个小孙子的名,还说什么这个孙子是有造化的,给他压压福气。好嘛,府里的事儿传出来,顶多说个治家不严,曾经掌过兵权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大肆捧着一个有造化的孙子,这是什么意思?怎么这是心大了?那些大臣心里高兴,终于有了出头椽子了,理郡王那事儿,是昌源帝处置的,这回的事儿看看当今皇帝的手段吧。

    盛隆帝是嫡幼子,一出生就有阿玛额涅和哥哥宠着,额涅过世了,阿玛和哥哥更是宝贝他了,皇位之争时,昌源帝到底还是向着他的,哥哥弘昂更是一心一意的,帮衬着弟弟,可以说是盛隆帝出生后就没受过什么委屈,至于他额涅说的什么争斗什么的,一直也有弘昂帮着,盛隆帝更是没有遇到什么难处。现在盛隆帝已经登基,就他同母哥哥弘昂都自动避让,遵守君臣之礼。可以说是世间除了皇太后,盛隆帝需要遵守孝道,真是天地间一人独大。猛地一个落魄了的一等奖军府上,出生了了个极有造化的哥儿,让盛隆帝心里有些好笑他们不识抬举。

    叫来哥哥弘昂,弘昂向盛隆帝行了礼,盛隆帝叫起赐座,说起荣国府有造化的哥儿的事儿,“他们这是心大了,不把皇家放在眼里了!”弘昂在宫外知道的更为详细,因此也跟不把这荣国府和宁国府的事儿放在眼里,说道:“皇上不必把他们家的事儿放在心上。真说起来,他们族里最兴盛的荣国府和宁国府有实缺的最高品级不过是五品的工部员外郎,还只有这一个,其余的两府男丁不是有个空头爵位或是有个虚衔,就是他们族里的学堂也是个老秀才当先生,十几年来都没有人考中过功名了。只不过贾家和其他金陵出来的王家、史家、薛家,互为姻亲,号称金陵四大家,名头上好看罢了。贾家不过是祖上威名罢了,现在也后继无人,薛家人丁也不旺,不过是个皇商,倒是王家有个杰出的人物,叫王子腾,有些能力。史家兄弟三人,倒也是有些本领,只是有些贪图功名利禄又牵扯到祖上传下来的的爵位不足为题。即使贾家出了个有造化的,其他三家也未必会花费自己的资源来支持贾家这样的有造化的。”盛隆帝听了,气儿才算下去。

    盛隆帝说道:“我且看看十几年后,荣国府能出个什么样的人物!”心里却把王子腾和史家的事儿记在了心上。兄弟俩人又说了些别的,弘昂就退下了。皇太后是继母,又没有抚养过盛隆帝,只是后来皇太后与盛隆帝结盟才算亲近起来,其实,盛隆帝与皇太后不过是

    作者有话要说:因为红楼里的时间模糊,所以,盛隆年间的事儿就不再按纪年来写了。

 6202

    尤府里魏太太一直暗自庆幸自己嫁给了尤老爹;为绵没出嫁的时候;自己虽然跟她有些不对付,但也都看在尤老爹和德福的面上;俩人相处的也还行。就是为绵出嫁后;自己待德寿,为绵生孩子的时候,自己也都是出过力的。这不现在得了好报了。否则以自家老爷的功劳挺多能跟其他大人一样升个两级,顶了天了,升个三级,但这也都是尤老爹个人的;有了爵位可就不一样了。以后就是德福不能干;只要有个中等品级的实缺;再加上这个世袭爵位;在京城,德福也能立得住脚了。至于德寿的一等子爵,在德福金灿灿的未来的伯爵的映衬下,魏太太也不是那见不得别人好的。现在魏太太只盼望着尤老爹在立个什么大功劳,或者为绵在王府混的好了,能让德福还按侯爵承袭,就好了。

    扬州的魏会昌也收到了消息,送了一船礼过来,一为庆祝之意,二来为绵毕竟是元配嫡女,自己姐姐是续弦,为绵是万世王福晋,自己能得个面上风光,自己姐夫成了侯爷,自己才能得了里子里的实惠,更要跟姐姐、姐夫打好关系;林海也收到信儿了,也送了一船礼过来,虽然这里边不如魏会昌的满实,价值高,但以表亲来说,也不算薄了。林海同来的书信中也有个好消息,成亲多年的贾敏终于有好消息了,柴氏也在生了大哥儿后,又有好消息了。只是林海也是快四十的人了,贾敏的身子素日看着也不是好的,药哪年也得吃上一两个月的,林海对晚来的嫡子嫡女,喜忧参半,还是得让大哥儿按继承人的标准教养着。

    魏太太收到消息后,既高兴自己家弟弟和表弟给自己撑面子,又觉得自己混成这样值了。倒是对林海信中说的贾敏怀孕的事儿没什么喜悦,虽然魏太太因为一直没有喜信儿的事儿,尤老爹也纳了刘氏,但魏太太接着就给尤老爹生下独子德福了,倒也真没受上什么委屈。魏太太虽然是供着弟弟上学的,但魏太太本身是那种女工好的,不是那种诗书好的才女范的,再加上贾敏成亲十几年了,才第一次有了好消息,柴氏早就给林海生了个哥儿了,证明林海身体没问题,以七出来说,再加上最重视的还是子嗣传宗接代,魏太太对贾敏也不是很亲热,新皇登基,贾敏的娘家荣国府又爆出生了个有造化的宝玉的事儿,让皇上恼了他们家,再加上平时荣国府和宁国府下人那儿传出来的那些后宅的肮脏事儿和那些贾家爷们的颓废风流,更是让魏太太看不过去。魏太太恨不得断了贾敏这层关系,但不能,魏太太只能有事儿让尤老爹写信的时候捎带着写,不再单独给贾敏写信了。

    贾敏听说表姑太太没写信过来,有些恼了,“我就这么不入这位表姑太太的眼儿,以前,我没给林家生儿育女,我看着她跟咱们老爷占个远亲,敬她是个姑太太,现在我都有了身孕了,她还这么看不上我,这么挤兑我!”说着,就留下两行泪,颇有些美人垂泪的感觉,奶嬷嬷赶紧劝道:“太太您别伤心,以前,表姑太太可是跟您有来有往的书信没断过。这次指不定是表姑爷封了爵位,往来做客的人多,表姑太太暂时没空,等她有空了,指不定就写信给您道歉了,再说了,表姑太太也不是不把您放在心上,这不,表姑太太托人送来的这些人参药材什么的,奴婢找了大夫看了的,可都是好的,这也是表姑太太的一片心意,要是没您和小少爷放在心上,表姑太太哪能把这么好的药材给您送来。”就这么又哄又劝的,贾敏才算高兴了,“我有了孩子,才算有了底气了。”奶嬷嬷说道:“就是,太太可得好好保重身子,可不能这样哭了。”

    那边林海看完了书信,问道:“姑太太家送来的东西给太太和柴姨娘送过去了吗?”管家回道:“回老爷的话,都送过去了,奴才也都让大夫看过了,都是好东西,太太柴姨娘都用得上。太太那儿,就比柴姨娘那儿多了几匹正红宫中出的缎子,给孩子用的布匹什么的,太太和柴姨娘两边的都一样,只是柴姨娘那边儿的数量上都比太太那边儿的少一个,药材什么的都一样,数量也一样。”林海听了,除了面上的嫡庶做了分别外,暗里要紧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林海心里很是满意,毕竟这都是自己的孩子,即使有嫡庶的分别,在贾敏的动作下,在成亲快二十年了,只有大哥儿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林海心里也是有着一杆秤的。

    柴姨娘看了看魏太太送来的东西,“把这些药材布匹什么的都收拾好了,这次生产我就用姑太太送来的这些。”嬷嬷应声‘是’。“得亏姑太太送药材过来了。否则,除非咱们在外边自己买了药材回来,我生产是怎么也不敢放心的。”嬷嬷安慰道:“姑太太是老爷这边儿的亲戚,看重的还是谁给林家生了孩子,姨娘已经生了大哥儿了,现在又有了,就是太太也有了,在姑太太那边儿,姨娘也是有分量的。”柴姨娘听了心里舒坦,“姑太太对我好了,将来能拉大哥儿他们一把,但要紧的还是老爷看重,要是老爷看重太太肚里的,我就生下两个哥儿、三个哥儿,我也没办法啊。”嬷嬷说道:“姨娘进府完,不清楚。太太是自己没消息,也给其他的姨娘通房用了药,后来让老爷查出来了。为此,老爷才特意从外边纳了姨娘回来,又特意让老奴过来伺候姨娘。现在太太有了身孕,老爷心里恐怕也未必放心太太呢,至于大哥儿那,太太有动作,应该也是在太太生下哥儿后了,否则,老爷也不容太太乐,姨娘暂且放心吧。”柴姨娘听了,心里稍微放心了,柴姨娘想过好日子,自己又没见过大世面,但也知道谁是有本事的,谁是对自己好的,所以,老爷一说林嬷嬷是老爷的奶嬷嬷,来照顾自己的,柴姨娘就把院里的大大小小的事儿,都交给林嬷嬷管了。好几年相处下来,林嬷嬷自然心里更亲近柴姨娘和大哥儿了,也敢跟柴姨娘这么放心大胆的说话。

 第03章

    时间辗转,贾敏怀胎十月;看着柴姨娘生的大哥儿;心焦;看着柴姨娘挺着跟自己差不多的肚子;心恨。贾敏就这样;心情时起时伏;到了花朝节那天;一大早,贾敏就看着要生产了;快到午时的时候;初春时候,满城的花都开了;香气四溢;贾敏生下她的女儿,林如海虽然有些遗憾不是嫡子,但成亲多年了,终于有了个嫡女,心里也很高兴。听大夫大姐儿体弱,需小心养着,更是对贾敏生的儿子不抱希望了,想起柴姨娘生的大哥儿,对弱小的嫡女,只有疼爱宝贝了,特意取名黛玉 。

    不久,柴姨娘也跟着生下一个女儿黛徽,二姐儿生下来胖乎乎的,嗓音很是洪亮,一看就是健壮,大夫把脉也说是身子健康。柴姨娘儿女双全,看着林如海紧张大姐儿,对比大姐儿差几月出生的女儿,心里更是心疼。

    不久,魏会昌蒙圣上看重,荣升从六品扬州州同,掌督粮、捕盗、海防、江防、水利诸事。

    为绵在永魁四岁的时候,也再度有了身孕。为绵自嫁给弘昂,历经圣祖、昌源两朝诸事,跟弘昂也算是患难夫妻,心意相通了,正是夫妻融洽恩爱。

    次年是个多子年,年中的时候,皇后也有了身孕。盛隆帝后宫,除了皇后,只有潜邸的出身的五个贵人,皇帝膝下没有子女,后宫二贵妃、四妃、六嫔都空着,朝廷上都看着,现在皇后有了身孕,有大臣就上折子,申请皇帝采选秀女,充容六宫,绵延子嗣。

    有了出头的,就有其他人依次跟上,盛隆帝准了。皇后前边有为绵帮着,再加上太上皇的孝期,再加上自己有了身孕,虽然有些但自己这一胎是个女儿,但还大气的没有怨言。荣国府二老爷工部员外郎的女儿元春在今年的小选之中。

    盛隆帝一直在注意着弘皙残余势力,也知道荣国府违制等不知进退的许多措施,见他家女儿参选,特指了贾元春为雍亲王府固山贝子弘历为格格。

    荣国府听到圣旨,只当盛隆帝念着往年情分,还看重荣国府,连着宁国府,大肆庆贺。毕竟以元春的身份,原该是从侍妾做起的,现在有了名分,还是与皇上一脉亲厚的雍亲王府的格格,就放宽了心。

    宫里的敬太妃年纪也到了,没了。这个时候,为绵也快到了生产的时候了,荣宁两府子弟那些个烂事,盛隆帝也不顾上了。为绵顺利的生下第二子永玮。

    翻年的科举考试时,德寿和德福都考中了秀才。为绵看着两个儿子,想起200年后的战争风云,又跟弘昂说起了君主立宪的好处。弘昂也知道这事儿,为绵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全是为了孩子的慈母之心。弘昂冒着大不韪,跟盛隆帝提起了君主立宪,和西方国家的种种变化,国土有大清一省那么大小,野心却很大,国力发展进步也很快。

    弘昂虽是万世王,是皇帝的同母亲兄弟,为了避嫌也没什么势力。盛隆帝也知道,但看着自己哥哥平时很谨慎的人都对自己这样说了。盛隆帝就派人查了查那些在大清的外国人的地方,又暗里绑了些才来大清的西方人。听着西方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弘昂说的,没有永远的王朝,和西方世袭的君主。

    次年,盛隆帝爱新觉罗弘为下令大清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坚持君主世袭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间教育事业,免费让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上学。组成由皇室宗室构成的上议院,由大臣和进士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下议院。实行两元首制,由盛隆帝同母兄长万世王爱新觉罗弘昂任大清首任首相。

    盛隆帝参照西方律法,结合中国国情,颁布了新的大清律,诸如“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妾侍自愿;……女子也可上学,实行男女分校;……:政府建立男校女校,一到七年实行全民免费;……每任首相连任不过两届,一届期限为五年……”

    皇帝的权力缩小,首相的权力超过历朝历代的首辅宰相,满朝权贵再三推辞劝告,盛隆帝坚持了实行后,权贵大臣也就接受了,至于那些男女平等,那些大臣暂时也看不到女子的变化,也没反对。

    就在大清热火朝天的革命的时候,扬州的贾敏去世了。为绵也再次有了身孕。皇后自生下皇长子后,还没有动静,皇太后就有些动静,不时地叫娘家侄女进宫请安,凑巧这个时候,就碰见盛隆帝过来请安,次数多了,盛隆帝没有表示,皇太后的娘家侄女从一个到三个再到五个。盛隆帝忍无可忍和皇后商量,让皇太后荣养了,皇后全部掌握了后宫权力。

    贾敏去世了,为了大哥儿,林如海也不打算续弦了,后院全交给了大哥生母柴姨娘。荣国府派人来接林妹妹和大哥儿,林如海看着懵懵懂懂的黛徽,让林妹妹一个人跟着贾雨村,进京了。柴姨娘把贾敏留下的嬷嬷丫鬟准备了十几个,又把库房里的四季布匹准备了许多给黛玉带去,满满的两艘大船随着黛玉进京了。

    五年后,林如海进京带着家眷进京述职,盛隆帝留如海在京任职,为从二品内阁学士。

    尤家德寿德福也中了二榜的进士,林弟弟中了秀才。林黛徽虽生在南方秀丽之地,长在诗书仕宦之家,颇有武将之家的直爽大气。

    林如海授了官职,带着柴姨娘、林弟弟、林黛徽往荣国府去看望贾母,接黛玉家去。贾母虽然想把林家的家私都给黛玉,奈何林弟弟已经长大,林如海也不是那膝下无子,半百膝下只有一弱女的情形,更何况林如海现在是二品大员,颇受皇上重用,也不敢拦了,放黛玉家去。

    宝玉得了信儿,拉着黛玉大声痛哭,不放黛玉走,两个小儿女两眼对望,泪满面。林黛徽见了,直喘粗气,转过身去不看贾宝玉。贾母见了,心中一喜。林如海看着黛玉与宝玉两人对哭,最后,答应了贾母,宝玉和黛玉的亲事。

    回了家,柴姨娘把正院空出来,放贾敏的嫁妆旧物,正院最近府里最好的一处院子给黛玉住,自己带着黛徽住次一等的院子,林弟弟和林如海住在外院。

    在京的府邸安置妥了,林如海又带着柴姨娘和三个子女到尤家做客。林如海虽是二品大员,尤老爹确实有个万世王福晋的女儿,自己是世袭一等侯,收养的儿子是一等子爵。进了尤府,进入满眼的大气。

    尤老爹和魏氏带着两个儿子出来接客,俩家人相互见礼。林如海听说尤德寿和尤德福都是进士出身,问及俩人亲事。尤老爹道:“还没定呢,原就打算等他们俩人此番结果出来后再定的。”

    那边林黛徽看着尤德寿温文尔雅,目光清澈,举止间德寿和德福兄弟相处融洽,德寿对黛徽也很友好。黛徽看德寿越发眼睛发亮,黛徽拉着德寿的手,朗声说道:“表哥,你先别定亲啊!等我长大了,我嫁给你!”

    黛徽本来说话声音就不小,一时间满屋寂静,尤老爹先反应过来,看向德寿,指着黛徽,“你这个妹妹给你做媳妇,你看好不好?”德寿自被尤老爹收养后,特别是为绵成亲后,往来结交的人物都是心思弯弯绕绕的,今儿见了黛徽,本来就心有好感,此时听了黛徽和尤老爹的话,大红着脸,道:“我等妹妹给我做媳妇。”

    俩家人听了德寿的话,更是亲热。郭氏拉着柴姨娘商量着德寿和黛徽的亲事六礼,自己的表侄女嫁给养子,郭氏很高兴。

    弘昂任期满后,民间男校培养的学生最早的一批也不到入朝的年纪,为了保证新政府的权力不落入关系遍布的权贵之手,举贤不避亲,推荐了尤老爹做第二任首相。

    盛隆帝还有一半的权利,君主至高无上的影响暂时还没消除干净,权贵大臣那边还稳定。这时候,雍亲王府那边又闹出了笑话,有个孕妇上门来找固山贝子弘历。固山贝子的继福晋那拉氏宽厚的接那孕妇入府了。再后边就没传出来。

    又十年,满大清,有识之士众多,各行各业人才频出,国力增强,大清疆域又重新划定东达日本海与高丽、北达贝加尔湖、南到安南、西达东欧、黑海与伊拉克地区。

    盛隆帝又时刻关注着西方的发展变化,招纳西方的科技人才,大清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不断有外国的留学生前来。盛隆帝又颁布了准可外国人申请大清国籍的法律条令。

    薛家,薛蟠在军人的热情盛况下,不顾薛姨妈阻拦,考进了军校。薛宝钗毅然担当起家庭的重担,接手薛家的产业,成了大清有名的女商人。

    黛玉及笄后和宝玉成了亲,等黛徽和德寿成亲后,德福又不知怎么看上了薛宝钗,和她成了亲。三对新人的婚后事,请关注番外。
【小说下载尽在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