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不是曾化龙为他请的山东总兵,但山东都司都指挥同知,也不是小官。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一方军政,统率其所辖卫所,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与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山东都司录属于左军都督府管辖。
都指挥使司的最高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下设有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通常以都指挥使统司事,两名都指挥同知一人管练兵,一人管屯田。商毅出任的指挥同知自然就是管练兵的。虽然到了明未,卫所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实际以经名存实亡了,卫所官员其本成了虚衔,但商毅是从一个小小千总一跃而至从二品武将,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明朝的武将纟统除了卫所体纟之外,还有一个是驻守体系,依次的官职为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操守、千总、把总等,除总兵之外,其他无定员也无固定品级。这样算来,商毅是从千总直接升到了参将,还是连升了五级。而且现在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被别人尊称一声将军了。可以说比坐了火箭还快。不过以商毅所立的功劳来看,这样的晋升到也并不过份。
而山东总督只有在崇祯六年,山东叛乱时才设立过,此后就一次分设登莱和山东两个巡抚,这次重新设立总督,由曾化龙出任,也是晋升了一级,因此曾化龙是一脸感激涕零之色,而商毅则是在盘算,明天的阅兵应该怎样做才能讨崇祯的高兴,至少在目前,自己还是需要崇祯的看重。
两人来到了殿外,只见赵从夫和几个太监正在候着,见两人出来,一个太监上前两步,对两人施了一礼,然后对商毅道:“商千总,请随咱家来一步。”
商毅也不禁有些意外,看了看赵从夫,见他微含笑意,向自己略一点头,然后又看向曾化龙。曾化龙干咳了一声,道:“商毅,你就去吧,不过切记,凡事谨慎,不可造次。”
商毅这才上前两步,道:“这位公公,还有赵大人。请吧。”
赵从夫等一行人,带着商毅转了一个弯,又穿越过数道宫门,尽管商毅在后世来过几次故宫,但也被带得昏头转向,不知身处何地,只觉得似乎是在皇宫内部走去。因此也忍不住问道:“这位公公,这是要带我到那里去?”
赵从夫笑道:“商将军,不必多问,等到了自然就知道了。”
说着众人又拐了两个弯,只见前面豁然开朗,显出一座亭阁,只见在亭阁之中,一个凭栏而望的苗条宫装女子的纤细背影正对着他们。
赵从夫和一行太监立刻起跪下施礼,道:“参见公主。”商毅也只能跟着也跪下,心里却大为诧异,他们带自己到这里来,难到就是要见公主吗?但为什么要自已见公主呢?想到这里,心中突然一动,暗自想到不会是这么巧合吧。
这时只听一个轻柔的女子声音道:“免礼。”
众人一并起身,那公主缓缓转过身来,商毅心里只能苦笑了一声,公主果然就是周威。赵从夫道:“商千总,这就是坤兴公主。”
商毅怔了一怔,也不由大为惊讶,坤兴公主这个名号在后世大概很少为人所知,但她的另一个封号却是大大有名,那就是长平公主。所不同的是“坤兴”是她在明朝的实际封号,而“长平”却是清朝入主中国之后,给她另赐的封号。
坤兴公主名叫朱媺娖,是崇祯的次女,母亲是顺妃,在生下朱薇娖之后不久就亡故了,由周皇后将朱薇娖抚养成人,因此有一些历书弄混,将她记为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在李自成入京后,崇祯上吊自杀之前,斩断了朱媺娖的左臂。后来传说朱媺娖后来出家为尼,又学会一身高明的武艺,就是大名鼎鼎的独臂神尼,清初时期的名侠吕四娘、甘凤池都是她的弟子,当然也成为后世的武侠小说,影视剧中的重要角色。
不过商毅知道这些都是扯蛋,朱媺娖的真实结局是:在明亡之后,朱媺娖一真留在北京,从李自成手里转继到清军手里。而清朝为了安抚人心,将朱媺娖收养,并拒绝了她出家的请求,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世显完婚,为他们举行了颇为盛大的婚礼,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等等。但朱媺娖到是继承了几分崇祯刚烈的性格,成婚之后一直抑郁寡欢,时常痛哭流涕,在顺治三年(1646年),便郁闷病逝。可以说结局十分悲凉。
这时朱媺娖道:“赵镇抚、刘公公,你们则退下一会,我和商将军有几句话要说。”
赵从夫和刘公公答应了一声,退后了十数步,虽然听不到他们谈话的内容,但还是能够看见两人的动作,不过这也是必须的,因为不可能让两人完全单独相处的。
等其他人退下之后,朱媺娖道:“商将军请坐。”
商毅道了一声:“多谢公主。”就在亭阁的石凳上坐下。朱媺娖隔着石桌,坐在他的对面。
商毅这才道:“多谢公主相助,才能使我洗尽冤屈,脱离囹圄之陷。”
其实这件事情到现在一直都有一个解不清的问题,那就是锦衣卫明明以经先发回了密信,报告了商毅的战功,而崇祯还是听信了周延儒的一面之辞,将商毅下狱,因此商毅对只要是锦衣卫回京,就能为商毅辩白的说法也抱以怀疑的态度。但现在才想通,里面的关建其实就是朱媺娖。崇祯自然不会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说的话。
听到商毅道谢,朱媺娖嫣然一笑,道:“我不过是向父皇说明了真像罢了,实在不敢说是相救将军,反到是将军两次相救于我,要说感谢,应该是我向将军致谢才对。”
商毅一怔,道:“两次?”
朱媺娖道:“是啊,一次是在青州临胊县,我们被酋奴追杀,蒙商将军相救,还有一次就是前几天,我们在北京效外,也是被一伙强徒追杀,正好遇到你的夫人领军路过,这样算来不是两次吗。”
商毅嘿嘿笑了两声,这两次确实都不能否认。只好问道:“公主怎么会在锦衣卫里面呢?”
朱媺娖又道:“我出生不久,母妃更以过逝,由皇后娘娘抚养我长大,钦天监正给我算命,说我要是在皇宫里娇生惯养,必定夭折,因此父皇才会许我出宫,还许我练武,后来又让我随锦衣卫做些事情。这次去山东是我第一次远离皇宫,没想到就遇见你了。”顿了一顿又道:“在城外我己见过你的夫人,她长得好美,而且还那么能干,和你真的是一对,我真羡慕她。”
商毅忍不住道:“其实公主换上女装,也是十分美丽的。”
朱媺娖“呀”了一声,想起两人在济南分别时,商毅开玩笑说下次相见,要自己换上女装的话,禁不住面染红霞,低下头去。却将少女娇羞怯态的神度,尽现无余。但在羞溉之余,心里却也颇有几分欢喜。
其实商毅刚说完就以经后悔了,这样的话对别的女子说可以,但那能对公主说出,忙起身道:“臣胡言乱语,还请公主恕罪。”
朱媺娖怔了一怔,这才想到自己公主的身份,在山东时,她对商毅就渐生爱慕之情,但也知道崇祯正在为自己挑选驸马,虽然还没有明确指定人选,但颇为中意周皇后一族的一个叔伯侄儿周世显,而且商毅以经娶妻,两人注定是无缘了,因此也叹了一口气,稍稍正了神色,道:“你明天还有事,我就不多耽误你的时间了,以后有机会再见吧。”
商毅也不是不知道朱媺娖对自己的爱慕,而且想起朱媺娖其实只有三四年的生命,也对她颇为同情,只是如果她是一般人家的女儿到也好,偏偏又是坤兴公主,致少现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以后怎么样,也只能听天由命了。于是也起身道:“公主,臣告退了。”
正要离开,朱媺娖又道:“商将军,明天请你的夫人也进宫来一趟吧,我和皇后娘娘都想见一见她,也感谢她这一次救我,明天我让刘公公去接她。”
第189章 真像
出宫之后,赵从夫一直将商毅送到了馆驿,并且告诉了商毅,这次发生事情的全部来龙去脉。
原来周延儒刚到通州,就得知了锦衣卫的密信送到了北京,他自然知道事情严重,因此人虽然还在通州,但立刻给朝廷发回公文,称自己在通州并未收到任何山东战事的奏报,而且清军行进到河北的人马军容严肃,队伍整齐,没有经过大败的样子。
而周延儒留在北京的党羽等人也纷纷上书朝延,弹亥曾化龙是为了以邀恩赏;假冒战功,强烈要求将曾化龙治罪。崇祯对登莱的胜绩本来就是半信半疑,见说的人多了,也不由相信,因此在一怒之下,立刻下令将曾化龙和商毅下狱,同时又将骆养性大骂了一通,说他用人不明,竞然也敢谎报战事。
骆养性也知道事情紧急,这一回闹不好没能扳倒周延儒,反而把自己还搭进去了,但到了这一步回头是不行了,只能孤注一掷,因此也一口咬定沈扬等人绝不会说谎,坚持等沈扬等人回京之后,愿意与皇帝当面对质,如果能够证实是假冒战功,自己也甘愿领罪。
听他这么一说,崇祯才冷静了一点,觉得骆养性说得有理,而且女儿也和锦衣卫在一起,现在崇祯也弄不清楚谁说的才是真话,但女儿的话总是能够相信的。于是命骆养性立刻调沈扬等人回来,而对关在牢里的商毅和曾化龙暂时也不审问。
当然对于崇祯来说,把某个大臣因为受到嫌疑,扔到牢里关几天,甚致是关几个月几年,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只要到时候把他们放出来,恢复官职,就是对他们很大的恩待了,就是候恂,孙传庭这样举足重新的大臣,也都受过这样的待遇。
不过现在虽然把商毅的事情弄明白了,但周延儒却做得十分隐密,因为弹亥曾化龙的都是周延儒的党羽,周延儒本身却在通州,衍然可以置身于事外,崇祯除了怪周延儒所传回的消息不实之外,对周延儒到也没有起疑心,而且周延儒在此之后,还连续发回了两份报捷,均报获得大捷,斩首过千,崇祯还对周延儒报以很大的希望,其待着他督师还能取得更大的战功。因此仅凭现在的证据,还不足以扳倒周延儒。
商毅当然知道,周延儒的报捷才真正的伪报战功,在另一时空里,这才是让周延儒栽跟头的主要原因。
这时商毅又问道:“那么袭击你们的那一伙强徒是什么人,有没有什么别的线索呢?”
赵从夫摇了摇头,从怀里取出了三面铜牌,递给商毅,道:“我们一共收集到了八十二俱尸体,但除了这个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发现了?”
商毅一看,见三面铜牌均有手掌大小,一指多厚,一面刻着一条盘龙,而在另一面则刻着不同“风”“虎”“地”三个字。而所刻的龙纹有两面是一爪,一面是两爪。也忍不住道:“是玄皇教?”
赵从夫对商毅也知道玄皇教有些意外,因为玄皇教在江湖中也是一个比较隐密的门派,但在锦衣卫收集的与他们有关的挡案和资料也不多。因此问道:“商将军也知道玄皇教吗?”
商毅点了点头,将自己与玄皇教的几次接触都告诉给赵从夫,但隐去了玄皇教企图收纳自己的事情。然后又道:“这么看来,周延儒和玄皇教有什么勾结吗?”
赵从夫苦笑了一声,道:“现在只能确实袭击我们的是玄皇教的人,但周延儒和玄皇教是否有勾结,还没有真凭实证啊。想要扳到周延儒,没有真正的证俱,是不行的。不过我们以经将这八十二个人全部画影图像,在京师一带讯问,看看能不能找出一点线索来。不过商将军有什么好办法吗?”
商毅心里想老子即不是福尔摩斯,又不是波洛,就连金田一都算不上,能够有什么好办法,而且现在对于自己来说,扳不扳倒周延儒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赶紧离开北京,回到山东去上任。等回到山东以后,谁都不能再把自己怎么样了。
不过赵从夫问起来,也不能不回答,而且扳倒了周延儒,也能给自已出一口气,反正有锦衣卫去出这个头,也不用自己多操心。当然按锦衣卫现在的办法,显然不行,北京城里城外,人口百万,寻找区区八十二个人,那还不是大海捞针,只能靠撞大运。
但自己又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呢?自己只知道周延儒是被骆养性告发假报战功而被崇祯罢免,以致被迫自杀的,商毅心中忽然一动,有了办法,立刻对赵从夫道:“赵镇抚,你认为周延儒发回朝中的捷报会是真的吗?”
赵从夫呆了一呆,立刻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目光一直都局限在京师,却忘了真正的突破口其实是在通州,周延儒有多少斤量,他们可是清清楚楚,他能打败清军那才是天方夜谈,如果反过来抓到周延儒假报战功的证据,也就不难一举扳到周延儒了。因此连忙对商毅道:“好办法,多谢商将军了。”说罢之后,也匆匆离去。
看着赵从夫匆匆离去,商毅心里却不知是什么滋味,党争在崇祯一朝,尤为激烈,像袁祟焕、卢象升等人生死,多少也都是和党争有些关纟。而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明朝的江山以是千创百孔,岌岌可危了,但大臣们似乎还没有觉查到,依然在内斗不止,向这一次,无论是骆养性也罢,周延儒也罢,他们所斗争、所关心的其实都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国家的利益,明朝的国力却是在这一次一次的斗争中消耗掉,以致不可收拾。
不过商毅转念一想,他们要斗就让他们斗下去吧,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纟了,反正大明朝也只剩不到一年的寿命了,就抓紧这最后的时间继续斗吧。自己只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现在看来,自己以经是参将兼都指挥同知,身份以经有了,地位也有了,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始扩充自己的力量。因为先前自己的身份没有确定,而且进京之后又发生了这些事情,商毅一直都没来得及想以后的事情。现在到是可以好好规化一下了。
一年以后,李自成和清军都会相继攻入北京,明朝也将正式灭亡,而且清军入关,再也不是只为劫掠,而且永久性的占据中国,开朝立代。自己最多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来发展。
虽然在现在的基础上,有一年的时间,到是能让自己训练出一支实力不错的军队来。但自己走的是近代军队的路子,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很高,却对后勤供应要求极大。需要一个稳定而富足的后方支撑才行,但山东本身就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连续遭到清军两次劫掠之后,农民社会生产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根本就恢复不了。因此很难供应自己军队的庞大开支,也许顶住清军一两年进攻还可以,但与清军长期对抗,肯定消耗不起。没有子弹的火枪,比一根烧火棍强不了多少。
因此最理想的结果是在长江流域一带在建立一块根据地,这里经济较为发达,而且社会生产没有遭到大的破坏,有巨大的潜力,如果是沿海就更好,还可以发展海外贸易。这样就可以支付得了自己和清军长期征战的费用了。更为重要的事,明亡之后,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朝廷还能再撑一年时间,也能给自己又赢得不少准备的时间。就是南明亡灭,也有唐、桂、鲁等政权可以牵制一部清军的力量,自己也能在其中混水摸鱼,总要比死守山东一地好得多。
只是现在自己只是山东驻防参将,怎样才能在长江流域一带在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呢?商毅现在可是一点头绪也没有,也只能够走一步看一步,等待机会了。
这时叶瑶瑱从内室出来,见商毅坐着呆呆发怔,不禁道:“相公,你在想什么?”
商毅一怔,忽然想起来,明天叶瑶瑱也要进宫去参见周皇后和坤兴公主,也该让她准备一下。因此告诉了叶瑶瑱。
叶瑶瑱听了之后,由其是知道周威原来就是坤兴公主,也吓了一跳,道:“要去见皇后娘娘和公主,应该穿什么衣服,见了她们该行什么礼呢?我可全都不知道啊?”
商毅听了,也为难了起来,这到真是一个问题,这个时代的礼仪确实太多太麻烦。
正在这时,忽然段鹏进来报告,说来了一群太监宫女,要见商毅。
商毅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忙亲自出去迎接。来到馆驿门口,带队的正是在宫里见过的刘公公,身后跟着小太监、宫女有十几个人,商毅忙上前施礼道:“公公到此,不知有何赐教。”
刘公公笑道:“咱家是奉皇后之命来的,商将军的夫人明天不是要晋见皇后吗?娘娘怕你们进京匆忙,准备不及,特意着咱家来送几件衣服给夫人,还有几名宫里的嬷嬷,教商夫人明天见了娘娘之后,如何演礼。”
商毅听了,忙道:“多谢公公费心了。”然后一面请他们进去,一面又叫段鹏去拿银子来。
第190章 献俘阅兵(上)
第二天一早,崇祯带着一干文武大臣来到了大明门前,这时商毅以经带领全部的五百多人马,在大明门的一边列队等候了。
而在大明门正前,排放着各种战利品,按武器、盔甲、旗帜、首级、俘虏分为五个部份。
文武大臣按各自班次,分列站立成一排。崇祯在三位内阁大臣和曾化龙的陪同下,由商毅带领指引,依次逐一的参观。武器盔甲之中,包括了各种刀枪、盾牌、铁甲、锁甲等等,每一样都擦得锃明瓦亮,在清晨的阳光照射下,刀枪耀眼、盔明甲亮。还有二十面巨大的牛皮大鼓,都是需要四个人才能抬动,两个人同时敲响的。
崇祯还随手拿起了几件仔细的观看,上面在印有大清某年,盛京某坊制的字样,显然都是货真价实从清军那边缴获而来。毕竟就算是打造这些武器盔甲,也不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只不过每一件盔甲上有一个或是几个拳头大小的窟窿眼,商毅向崇祯奏禀,这些都是用火铳射击打出的孔洞。崇祯听了,心里也十分高兴。
接着来到旗帜的面前,只见大大小小五颜六色近百余面旗帜,有属甲喇、有属牛录,但更多的还是属个人的背旗,马兵、白甲兵、拨什库、领催,甚致是各额真都有,迎风飘摆,五彩缤纷。
崇祯自继位以来,明清之间就一直征战不止,因此对清国的满八旗各旗,以及各级士兵的旗帜样式,都并不陌生。崇祯也看得连连点头。还拔下了一面甲喇的旗帜,在手中翻来覆去的仔看。
过了旗帜就是首级,三百颗人头被码成一个金字塔的形状,堆起足有一丈多高,一色脸面朝外。辩子盘在头上。虽然每个首级都是用硝水浸泡,但毕竟时间过长,一个个都有些扭曲变化,但又更现得狰狞恐布。而且现在己是四月中下旬的时节,虽是小冰河时期,气温也在逐步升高,因此也开始发散出一股异味来。
在皇帝面前,四位大臣自然都不敢捂鼻,但脸上也都露出难受的表情来。虽然崇祯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也只最短,基本上只是扫了一眼,就走了过去。但商毅偷眼发现,崇祯的脸上,却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表情。
最后一块也是占地最多的一块,两百名满清士兵的俘虏以二十人为一排,分为十排,一率五花大绑,背后竖着一根木桩,跪在地上。在他们的周围,还有一百名明军执枪看押。
而且这两百名俘虏都是商毅经过仔细挑选,将俘虏中的满人全都挑选出来,因为不够才补充了三十几名汉军俘虏。但却是把满人俘虏放在了最前面。
如果说前面的武器、盔甲、旗帜,甚致是首级都还存在着理论上的造假可能性,那么这两百名俘虏,却是绝对不可能是假的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满人和汉人在体貌上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只要仔细辩,是一定可以看出来的。
在看完了之后,崇祯只觉心里异常的舒畅,说实话自从他当上皇帝之后,还极少有这种舒畅的感觉。转头对商毅道:“商爱卿确实勇冠三军,方能为我大明,立此不世之功。”
商毅忙道:“皇上过奖了,都是有皇上洪福庇护,朝中各位阁老大臣调度得体,曾巡抚指导有方,而且还有三军士兵奋勇杀敌,方才有了这些战功。微臣在这其中,并无一点功劳。因此也不敢当皇上如此盛誉。”
崇祯听了,也频频点头,认为商毅的回答十分得体。想不到他这么年轻,就能够做到这样不骄不燥,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崇祯又转头对其他众文武大臣道:“诸位爱卿,你们看呢?”
这时从武将的行列出来一人,拱手道:“皇上,臣在辽东,与建奴多次征战,对他们的武器盔甲旗帜十分熟悉,看今日所列在这里的,确实都是货真价实建奴所制,能够徼获到如此多的器械俘虏,微臣对商将军确是好生佩服。”
东西都放在眼前,又听他这么一说,其他的大臣们谁还这么没趣,当场敢去扫皇上的兴头,于是也都纷纷赞贺崇祯,仿佛这些功劳都是在崇祯的指挥下取得的。
而商毅却没有理会其他大臣向崇祯歌功颂德,他的注意力却放在刚才说话的那员武将身上。
见他中等身材,也是全副盔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但从脸上看,却是面白如玉、细眉朗目,颔下微须,相貌颇为英俊,年纪最多也就在三十左右,气度沉稳,自有一股武将的风范,虽然盼顾之间,隐藏不住傲然之气。但也使人一看就知,非等闲之辈。而就在商毅看向他的同时,他也再看着商毅,两人的四道目光相碰,竟似闪出一道火光来。
商毅想着这人是谁?心中突然一动,想了一个人来,心里道:“不会又这么巧吧?”
这时崇祯以经发现他们两人正在互相打量,于是呵呵笑道:“长伯,你与商将军都是我大明的年轻将材,日后朕的江山也要多多依仗你们,来互相见个礼吧。”转头又对商毅道:“商毅,这也是机缘巧合,长伯马上就要到山海关上任,如果再过几天,你们只怕就见不着了,趁着这个机会,你们也相识一下。”
一听崇祯的呼唤,商毅立刻就知道自己猜得不错,这人就是吴三桂,表字长伯。看来自己这趟北京之行果然是真不白来,一下子就见到了这么多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因此立刻抢前了一步,拱手施礼道:“原来便是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将军。末将早就是听闻吴将军当年只率数十家丁,救父于建奴千军万马之中,果然是忠孝可嘉,义勇双全,这次进京,能够得见吴将军,不虚此行了。”
因为现在吴三桂是总兵,而商毅只是参将,要比吴三桂低了两级,因此应该是由商毅首先向吴三桂见礼。
吴三桂对商毅这样凭空出世,一下就立下了无数奇功,到也颇为佩服,但心里多少也有些不服,认为商毅不过是运气好而己,换了自己也未必比他做得差,因此在佩服之中,又有几分嫉妒。
但从当时的后金军中,救出父亲吴襄,确实是吴三桂平生的得意之举,因此被商毅当众说出,吴三桂心里也十分得意。而且虽然自己的官职高过了商毅,但今天向皇帝献俘的却是商毅,就是他不先施礼,也说得过去,但见商毅还是主动对自己施礼,吴三桂对商毅也有了几分好感,也抱拳回礼说道:“商将军过誉了,将军在山东数次击败东奴,无有不胜,本将也是佩服得很啊。见了商将军,也是三生有幸。”又转向崇祯,道:“微臣也恭喜皇上,又得一名将材。朝廷也多了一得力干将。”
崇祯也哈哈大笑,心里十分高兴。吴三桂出自辽东将门世家,势力根深蒂固,父亲吴襄曾为锦州总兵,舅舅是当年袁崇焕手下最得力的大将祖大寿,也曾做过辽东总兵。而且他本人又确实年轻有为,现在以经充任辽东总兵,因此在祟祯的心目中,对吴三桂非常看重。而商毅的突然崛起,同样也让崇祯又惊又喜,现在的明朝正是需要这样年轻有为的将材,见两人互相见礼,言语之间也颇有些惺惺相惜的意思,崇祯忽然觉得自己身边有了这样两员青年才俊,或许中兴大明,扫平内忧外患,确实真的有希望了。
而商毅心里也颇为佩服吴三桂的回答十分得体,虽然在另一时空里,吴三桂的名声确实不怎么样,但在现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在大明朝中还是有着很高的声望,他身为世家子弟,一出世便袭职其父的都指挥使之职,相貌雅致,又年轻有材,而且还有冒死救父的义勇壮举,因此颇受名公巨卿以及文人雅士的靑睬,在北京就素有“白皙通侯最少年”的美誉。
同时商毅也知道,吴三桂虽然属于富二代一类的人物,但却不是纨绔子弟,其人本身确实是有过人的本事,在另一时空里,清朝的江山可以有一大半是由吴三桂替他们打下来的。而在这个时空里,自己与吴三桂未来是敌是友还很难说得清,因此对此人还是有所提防为好。
这时崇祯又商毅道:“商爱卿,现在就可开始认你的军队列阵走过,朕就在城楼上观看。”
商毅忙道:“臣尊旨。”
其他的文武大臣听了,也都纷纷跟着皇帝一起蹬上城楼。而吴三桂稍稍落后一些,向商毅一拱手,道:“商将军,我在楼上拭目以待,以观将军的军容。”
商毅当然知道,他这么说自然是另有一番用意。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是这个时代明朝最精锐的军队,就是与清军相比,也不呈多让。不过商毅也同样自信,自己训练出来的精锐人马,决不会比关宁铁骑差。因此也拱了拱手,道:“吴将军,还请不吝赐教。”
第191章 献俘阅兵(下)
在大明门前的空地上,全是用清石铺成的大片广场,坚硬而平实,脚步踩在上面,发出清脆的“踏——踏——踏——”声音。
穆陵军的士兵以两排为单位,列成一个横竖均为十人的百人方阵,各排的两各排长站在队列的一侧,从大明门前的城楼上走过。
首先通过的是一个长枪兵连,只见两个方阵排列得整整齐齐,而每一名士兵都一身擦得光亮的铁甲,长枪竖直指向天空,长枪林立、盔甲鲜明,威武雄壮,大踏步地走过门楼。
人数虽然不多,但气势却颇为逼人。而在到达门楼的时候,方阵突然停了下来,一起转向城楼的一面,转向的动作都是崇祯君臣从未见过的,然后全体士兵都单膝点地,对着门楼上三呼万岁。而士兵就是跪在地上,但长枪依然竖直挺立,没有一支歪斜。
崇祯看得眉飞色舞,道:“果然是威风凛凛。”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点头,小声称赞。只有吴三桂不动声色,心里再想着,要是换了自己的部队,也能做到不比他们差。
而接下来是火枪兵连和两个侦察排通过。只见这三个方阵的士兵,以一种崇祯君臣从来没有见过的姿势行走过来,每一名士兵一率都是用右手托着火枪底部,一头扛右肩上,每一支火枪的枪管处,都插着雪亮的刺刀,闪烁着令人心寒的光芒;而士兵左手随着前进的步子,来回摇摆。但无论是步调还是动作,几乎全都统一无二,一百个人的方阵,竟仿佛是一个人一样。
由其是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