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4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髯匀唬乙跃把灾荆恢肴灰惶澹锲呖盒圩常翟谑且皇啄训玫募炎鳎寂宸粒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当然不是商毅写的,而是另一时空里,天朝太祖所著,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名言的出处。

做为穿越大众的一员,商毅并没有像其他的穿越前辈那样,将一些名家的诗词窃为己有,一来他并不是文科出身的人,对名诗词所知有限,当然商毅来到时代也不好,因为在明末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大部份知名诗人、词人都己经出现,可选的并不多,能抄一下的,估计就剩一个纳兰容若了,但纳兰词是走的是清新隽秀、哀感顽艳的婉约路子,并不对商毅的胃口,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在另一方面,商毅在这个时代成名立足,一直到平定天下,都是以用兵之道而称着于世,也用不着靠窃取诗词为自己争取名声,因此商毅只是在清廷第二次南侵盗用了一首吉鸿昌将军的《抗日诗》,就再没有其他的著作了。

但由于在另一时空里,商毅出身军旅,因此对太祖的诗词还是非常熟悉,而且太祖的诗词大气豪迈,也确实很对商毅的品味,当然这时只是触景生情,才一时情不禁将这道《清平乐·六盘山》给诵读出来,本意其实并不想窃取太祖的成果。

不过到了这一步,商毅也只能硬着头皮承认,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是自已作的,因此打了一个哈哈,道:“朕观长城气势雄伟,因此一时由感而作,让堵卿见笑了。”而心里也在安慰自己,既然是穿越了一回,那能不盗版几首诗词呢,和其他的穿越前辈相比,自己己经算够不错的了。

堵胤锡的学问虽然赶不上黄宗义、王夫之等人,但也是饱读诗书的人,当然听得这首词的优劣,刚才的赞扬也确实是衷心之词,只不过心里还是有些奇怪,因为在战略、战术方面,商毅确实可以称得上大家,说他是兵法家,也不为过,而论雄材大略、治国定天下的能力,也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雄主,但平时似乎还从来没有听过商毅做诗填词,怎么突然一下作出这么一首文采斐然的词来。

另外尽管这首词确实算上乘之作,但其中有些句子用在这里并不是很洽当,如“六盘山上高峰”一句,六盘山和居庸关跟本八杆子打不着,莫非另有所指;还有“何时缚住苍龙”一句,堵胤锡也听得出,这是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的: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但问题是当时刘克庄正处于南宋偏安,词意是指宋室何时北伐成功,收复失土,而商毅现在己是统一天下,连福临都抓住了,还要缚什么苍龙呢,是指蒙古,或是西北吗。

当然堵胤锡不会为这些细节去和商毅较真,只是笑道:“皇上,妙语本是偶得,皇上由景而生情,由感而作佳句,这一首《清平乐》也足可流传千古了!”

商毅干笑了两声,赶忙把话题茬开,道:“堵爱卿,你去和蒙古各旗交谈沟通,情况如何!”

堵胤锡忙道:“回禀皇上,臣正是要来向皇上禀告,蒙古各旗主得知皇上打算保持盟旗制度不变之后,都愿意向朝廷臣服,向皇上称臣,受我中华统治!”

这几天的时间里,堵胤锡一直都在蒙古各旗主的营地中来回奔走,向他们传达帝国对蒙古的政策,试探蒙古各旗主的态度,虽然这一次招集蒙古各旗到长城来,就是要以帝国的强大威势,压迫蒙古各旗向帝国臣服,但这些说服工作,都是在商毅召见各旗主之前,私下里进行,等到上了正式的台面时,所有的条件,事情其实都己经谈好了。

堵胤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福临等母子三人和乌克善、满珠习礼兄弟见面。

在来居庸关的路上,福临母子就己经商议想通了,现在的情况,蒙古根本就不可能是中华军的对手,因此指望蒙古是根本就指望不上的,相反如果蒙古各盟旗执意与中华帝国为敌,那么不仅是自己的蒙古亲人有危险,而且自已的日子也不好过,另外看这个样子,商毅只是想收服蒙古,而并不想将蒙古赶尽杀绝,到不如劝乌克善兄弟投降中华帝国,不仅能够保全自身,而且自己也算是有立功表现,说不定商毅一发善心,就算自己劳改合格了,所此安安稳稳的渡过下半生。

其实乌克善和满珠习礼早有投降的打算,虽然有一个兄弟死于战事中,但毕竟现在是形势比人强,与中华军对抗,要么是死路,要么远迁北方,那也是凶吉难定,只有投降才能解眼前之急,以后怎么样再说,而被姑姑、妹妺还有侄儿兼女婿这么一劝,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后来堵胤锡来找乌克善、满珠习礼交底的时候,表示帝国对蒙古仍然保持盟旗不变,两人也主动拜伏于地,表示向中华帝国臣服,并且愿意帮助帝国,说服其他的旗主。

随后堵胤锡又游走于蒙古各旗中,陈明利害,晓以大义,其他各旗的旗主、使者得知蒙古制度不变之后,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向中华帝国臣服。

商毅听完之后,也点了点头,道:“堵爱卿,这次你做得不错!”

堵胤锡道:“皇上,即然是蒙古各盟旗都己愿意臣服我中华,那么就事不迟疑,皇上就应该立刻招见他们,进行会盟策封,以安蒙古各旗!”

商毅又点了点头,道:“堵爱卿,你来安排吧,不过朕打算就在这长城上招见蒙古各旗旗主,进行会盟策封,你看如何!”

虽然对商毅要求在长城上进行招见,堵胤锡觉得有些奇怪,但马上就明白过来,估计商毅还想在长城上搞个什么阅兵式之类的东西,再震一震各旗主,因此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道:“臣立刻去安排,就在三天以后,进行蒙古各旗主晋见皇上!”

这几天商毅也终于闲了下来,可以有空来游览一下这个时空的长城,而叶瑶瑱、亚莉桑德拉,紫玲珑自然也都带着各自的子女陪同,紫玲珑加入了商毅的后宫之后,很快就和亚莉桑徳拉混熟了,而亚莉桑德拉知道她是叶瑶瑱的姐姐,也对她另眼看待,而紫玲珑本来就善于和别人周旋交流,做人八面玲珑,因此很快就可关系相处得不错了。

刚才堵胤锡来向商毅禀告,因此其他人也就回避了,现在堵胤锡退下之后,众人也就又都围陇了上来,紫玲珑盯着商毅,上上下下看了好几眼,才道:“到是真看不出来,你填词的水平到还真不错,当初我在秦淮河的时候,也见过了不少才子文士,听的词诗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能和这首《清平乐》相比的,还真找不出几首来!”

商毅心里好笑,太祖的诗词是可以堪比任何一位名家后,岂是一般的文人所能相比的,因此故意把腰一挺,道:“那是自然,填这区区一首小词嘛,不足挂齿!”

紫玲珑撇了撇,道:“说你胖,你还就喘上了,以前怎么从来没有听说你写过诗,填过词的,该不会是找的枪手代笔吧!”

商毅听得心里有些发虚,但嘴上还是很硬,道:“朕是何等样人,岂会找枪手带笔,不过朕志在天下,填词赋诗不过是雕虫小技,只是朕平时不屑为之而己!”

叶瑶瑱在一边掩着嘴笑,而亚莉桑徳拉忽然道:“亲爱的,我刚才你的词里提到一个什么六盘山,我记得这里好像不叫六盘山的!”

紫玲珑眼睛一亮,立刻道:“对呀,这确实不对,亚妮,还是你最聪明,一下就找到漏洞了。”转头又问商毅道:“这是怎么回事,六盘山眀明是在陕西,怎么用在这里了,分明就是抄的他人之作,你还说不是枪手带笔的!”

商毅也是一头暴汗,没想到会在这里出问题,不过他到也有急智,立刻道:“这里是我用错了地名,应该是太行山,太行山!”

写诗填词,用错典故、地名,后来修改过来,也很常见,而居庸关是太行山的支脉,因此如果把六盘山换成太行山,到也可以说得过去,紫玲珑对诗词一道确实颇有些研究,只是哼了一声,没有这里和商毅争执,又仔细把这首词回想了一遍,马上又发现最后一句的问题,道:“六盘山算你用错了地名,那么最后一句‘何时缚住苍龙’呢,如果是用在前几年,你没有打下北京,到是贴切,但用在这里,还缚什么苍龙,总不会说是这是你几年前写的吧!”

商毅心里发苦,别的穿越前辈似乎都没有遇到这种问题,没有人指责他们盗版的诗词中的典故、意思不对,为什么自己就这么倒霉,才刚刚盗版了一首词,就被人抓住里面的不合适宜的地方,但现在被紫玲珑问住了,总不能答不上来,一直急中生智,道:“这才只是统一明朝的疆土,又算得了什什,还有蒙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尚未收服,还有在海外更为宽广的天地,‘何时缚住苍龙’就是指的这样地方!”

被他这一强辩,虽然说也是有些牵强,不过到也能够说得通,紫玲珑一时也找不出破绽,毕竞一首词也就那么百余字,不可能处处都是破绽,因此道:“算你又说过去,但我还是不信,有本事你再填一首词,至少不能比这一首差!”

商毅见又蒙混过关了,也松了一口气,道:“再填一首词有什么难的,不过诗词一道在于感悟,那能说写就写,今天我的情才已尽,至少也要等几天吧。”心里却想着,下一首词可一定要选好,千万别再出纰漏了。

第274章 长城定蒙(三)

中华帝国洪宪二年(1651年)十一月三日,商毅在居庸关长城,接受蒙古各旗旗主的称臣朝见,也正式确立了中华帝国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权,史称长城定蒙。

湥С范ǖ哪诜晒乓还灿辛怂氖牌欤匠〉挠卸熘鳎硗饣褂惺甯銎炫衫词拐叽睿布朴腥迤欤嫉侥诜晒抛芷焓钠叱梢陨希不究梢运愣ǎ诜晒抛芴寮壕樗沉酥谢酃诖哟酥螅诜晒乓簿驼匠晌谢酃豢煞指畹牧焱粒」茉诤罄吹氖奔淅铮诜晒鸥髅似熘校卜⑸复闻崖遥诜晒旁谧芴迳希贾斩际侵谢酃牧焱粒僖裁挥蟹⑸魏蔚谋浠

在十一月三日这一天,二十名蒙古旗主和十五个旗的使者代表在相关人员的指引下,登上了长城。

因为经过了三天的准备工作,中华军己经在长城内外做好了充份的布置,选择的朝见地点是一段地势平坦而宽阔的长城段,在正中的地方,己经搭起了一座高台,共有九级台阶,高达五尺,当然是暗含九五至尊之意,一条红色的地毯从高台上顺着台阶铺下,一直廷伸到蒙古各旗主、使者登上长城的入口处,高台上放置着一张龙椅,左右遍插五彩龙纹旗帜,高台的左右,站立着中华军的士兵,并且各放置看六尊青铜火炮,青渗渗的光芒,黑洞洞的炮口,令人不寒而立。

而在长城的两侧的城垛口外,己站立着两列中华军的士兵,着装整齐,一个个持枪对立,每隔丈许远的距离,还插着一面旗帜,迎风飘扬,一直沿伸出十余里,北风猎猎,刺刀映着阳光,耀眼夺目,而在长城内外两侧,各有两个师的中华军士兵,列成方阵,肃然圪立,在方阵之间,放置着大小不等的火炮,虽然有数万人马,但除了风吹大旗发出的“仆仆”声音之外,再无其他的声响了。

整个场面显得肃杀而凝重,气势震慑人心,也使登上长城的众蒙古旗主和使者也都不由自主的屏气闭嘴,保持沉默,目光只是偶尔在士兵们手中的火枪,阵列在高台前的火炮扫上几眼,因为现在众人都清楚,这是威力何等可怕的战争利器,中华军就是靠着这些武器,争横天下,平南定北。

众蒙古旗主和使者登上长城之后,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按各盟为单位,站成了六条纵队,列于高台之下。

就在这时,有人高喊了一声:“皇帝驾倒!”

随后,只听“轰!!轰!!轰!!轰!!”炮声轰鸣,震耳欲聋,山摇地动,连长城似乎都颤抖起来,众蒙古旗主和使者都不曾防备,有二人一时站立不稳,都跌坐到地上,而在炮声轰鸣过后,又是“砰砰啪啪”一排一排的枪声响起,然后又是炮声,周而复始,当然现在发射的,都是礼枪礼炮,只填充了火药,但并未放置枪弹炮弹。

而在枪炮的鸣放声中,只见商毅头带军礼帽皇冠,身穿龙袍军服,肩章佩带,佩剑带枪,从另一侧的入口登上了长城,从容不迫的蹬上了高台,然后转过身来,面对着众蒙古旗主和使者,而这时所有的枪炮声也全都停止,士兵们齐声欢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如果是有心人就会发现,炮声是以十八响为一通,枪声是以九排为一轮,一共进行了三轮,正好在商毅登上高台时停止。

蒙古旗主、使者当然不知道鸣放的礼炮,因此一个个心头震颤,胆战心惊,等鸣放完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众人连大气都不敢出,等士兵的呼喊结束,一时又是万赖俱静。

过了好一会儿,才又有人高喊道:“蒙古各旗主、使臣,行大礼!”

众蒙古旗主、使者这才恍然大悟,赶忙都跪伏于地,向商毅行三叩九拜的大礼,并且三呼万岁。

商毅坐到椅子上,道:“蒙古各旗主、使臣,平身!”

众人这才起身,商毅才道:“蒙古各旗愿意归附中华,仍是中华幸事,我中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族归复,都当予以接纳,那么从此以后,汉蒙两族同为一家,情同手足,不论彼此,各族平等,同称为中华民族!”

众蒙古旗主、使者又齐声道:“谢万岁!”

场面话交待完了之后,商毅才开始一一策封蒙古各旗的旗主,并向他们颁发帝国的策封召书,不过因为时间匆忙,来不及给每名旗主铸造金印,因此等商毅返回南京以后,再派人将金印赐到各旗中去,当然同时还相应赏赐给各旗主一些礼物。

当然各旗的旗主仍然是各归各位,并没有变化,只是现在得到了中华帝国的正式确认,各旗主在领到了策封的诏书和礼物之后,也都再次向商毅叩首谢恩,也再次表示,自己将臣服于中华帝国,永不反叛。

等将到场的各旗主都封完之后,才开始策封那些没有到场的旗主,由各旗派来的使者代领及叩首谢恩,虽然这一批人也被策封为旗主,但赐下的礼物要比亲自到场的旗主少一些,以示区别,毕竟亲自到场的旗主,当然应该受到优待一些,而那些本来是被中华军俘虏,被迫来参加的旗主却是因祸得福,反而得到了一份更为丰厚的礼物,总算是没有白当几天俘虏。

随后商毅这才公布帝国对蒙古的政策。

中华帝国将正式设立内藩蒙古自治区,在原则上,自治区推行蒙人治蒙的政策,蒙古自治区乃然划分成为六盟,各盟的地区,以及盟内各旗的数量都与清廷规定的一致,但会盟制度和盟主做出一些改动,清廷规定蒙古各旗三年会盟一次,选出各盟盟主,而帝国改为两年一次,盟主一位,由各旗轮流担任,而在担任盟主其间,称为盟主旗,当然各盟的第一任盟主,仍由原来清廷指定的旗主担任。

但盟主只是作为帝国中央对蒙古各旗的监督机构,不能干预各旗事务,也无权私自发布政令,各旗内部仍然享有很大的自治权,这一点和清廷仍然一样,而是各旗轮流担任盟主,人人有份,因此这一点变化也颇受各旗的欢迎,毕竟谁都能过一过盟主的瘾,由其是帝国正式确立蒙人治蒙的原则,也让众旗主都大为安心。

当然中华帝国征服蒙古之后,也有一些新的制度,首先是将察哈尓和归化城土默特合并,称为内藩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府,归化城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受帝国的直接控制,帝国将在这里派遣官员,治理地方并驻军守卫,由北京军区管理,治所设在呼和浩特,同时蒙古各盟旗的事务,也都由察哈尔府管理,不过察哈尔府也并不干涉各旗内部的事务,但各盟举行会盟的时候,察哈尔府都要派人参与。

同时商毅还做出决定,五年以后,在察哈尔府成立内藩蒙古自治区政府,仍然坚持蒙人治蒙的原则,由各旗联合组成自治区政府,共同管理自治区内部的事务,当然俱体的制度,将由各旗派遣代表,到察哈尔府先组成一个自治区政府筹委会,大家共同商议制定。

对于成立内藩蒙古自治区政府,各旗旗主的态度都不径相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但一来自治区政府是在五年以后才成立,现在时间还早,二来从商毅的声明来看,自治区政府仍然也是坚持蒙人治蒙的原则,而且由各旗派代表参与讨论制定自治区政府的各科制度,因此就是持反对态度的旗主也都暂时没有声张,等到时看一看俱体情况再说也不迟。

最后一点就是在长城内外开设通商口,方便汉蒙两族进行通商贸易,并且允许蒙古和帝国的其他省份进行自甴通商来往。

这一条是最受各旗主的欢迎,因为蒙古地处偏远,经济情况不十分落后,而且物产也十分单一,其本不产粮食作物,因此对于中原的各种物资主要是粮食、茶、糖、盐、铁、棉布、丝绸、药材、木材,金银制品等等的需求量都很大,而蒙古出产的马匹、牛羊、兽骨、皮革制品、奶制品等等,也是中原地区所需要的商品,双方确实有一定的互补性,其实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一直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战争不断,但双方的通商来往也同样一直没有中断过,甚致比战争的时间更多,不少时候双方都是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

其实经济实力才是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所在,因为从贸易依赖性来说,游牧民族对中原商品的依赖,要远大于中原对游牧民族商品的依赖,只是由于观念狭碍和见识的不够,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是把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埠通市,当作是对他们的一种恩赐,体现上国皇恩,而不是制约他们的手段,因此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开埠通市上,往往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心神来潮,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实际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北方游民族都有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大多数时间里,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是想生存下去,或者生活得好一点,而其实也并不想和中原王朝打仗,只是双方不通商,游牧民族就无法得到自已需要的商品,只好发动战争去抢,双方的绝大部份战争,就是这样引起来的。

第275章 长城定蒙(四)

不过在商毅穿越以前生活的时代,经济手段实际己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主要手段,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可以在经济层面上来解决,根本不需要发动战争,当然各国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当然在这个时代,仅仅只靠经济手段,能够解决的事情确实很有限,但仍然可以做为战争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只要是能够应用得好,还是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因此商毅也把与蒙古通商,做为对蒙古进行管理一个重要的制约手段,一方面通商可以促进汉蒙之间的交流来往,进一步接近融合,加强蒙古人对帝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贸易手段,控制蒙古的经济命脉,当蒙古各旗都习惯了通过互市贸易的方式,来获得中原的各种物资的时候,就算再出现一二个野心家,想唆使蒙古进行反叛,也很难得到广泛的支持,毕竟对绝大多数的蒙古牧民来说,并不希望打仗,因为打仗始终都是一件充满了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就会送命,而能从打仗中收益的,永远只是少数旗主,轮到士兵身上的,总是少数。

不过帝国自身保持强大的武装威摄力量是前题,否则神马经济手段、外交手段都是浮云,如果是狮子老虎,长得肥壮到是无所谓,但如果是猪羊,过于肥大绝对不是好事。

当然各旗主使者并不知道商毅的想法,但知道帝国不仅在长城内外开设通商口,而且还允许自由通商,而在这方面,帝国比清廷开放得更宽,这也就表示,汉人的商队可以深入到蒙古各旗,兜售各种所需的商品,当然从理论上说,各旗也能派出商队,跃过长城,进入到中原内地经商,这对蒙古各旗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消息,因为各旗的通商权大倍份都掌握在旗主的手里,一但开通商贸,也就意味着钱财滚滚而来。

因此到这个时候,各旗主才都有一些向中华帝国投降,也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的想法,于是也都心脱成服的再次向商毅谢恩。

随后商毅又乘机下令,各盟的盟主在回到盟内之后,马上招集会盟,一方面督促未派出使者朝见商毅的旗主,尽快派出使者到南京去,向中华帝国表示臣服,同时也宣称,如果在明年三月之前,还没有遣使入朝的旗主,帝国将视为不臣之旗,将立刻出兵征伐,绝不宽恕。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确定以后各盟轮流出任盟主的排列秩序,交到呼和浩特的察哈尔府来,在场有三名盟主,都一一允诺,而未到场的盟主,他们的使者也都表示,一定会回去转告。

这一来,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商毅也立刻下令,就在长城上设宴,招待各位旗主,同时还把福临母子三人也请,一同列席,毕竟他们也为这次收复蒙古各盟出了一些力气,而且商毅也表示,尽管这一次的功劳还不足以使他们母子能够被释放,但也确实是有立功表现,因此在回到农场之后,将酌情给予一些奖励,在工作上也会有所照顾,干一些轻闲一点的活计。

福临母子三人听了,也是受宠若惊,对商毅千恩万谢。

蒙古各部归服之后,商毅又在居庸关庆贺了三天,并且还举行了一次阅兵式,而在阅兵式上,还进行了一次火枪火炮的实弹射击训练,让蒙古各旗主近距离的观察了火枪火炮的射击效果,商毅并不怕泄露火枪火炮的秘密,因为且不说现在中华军的枪炮工艺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而旦生产方式也己经脱离了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而是规模化、模具化、部份机械化,以现在蒙古的技术水平,是根本不可能仿制得了的,就算是能仿制,也不可能拼得过帝国,相反越是这样开放,也就越是让蒙古各旗主认为帝国是有恃无恐,而实力深不可测。

而就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商毅又连续收到两份其他的报告,一份是从朝鲜发来的:帝国派出的使团到达了朝鲜,正式策封李淏为朝鲜王,同时也和朝鲜签定了《中朝亲善友好条约》《中朝共同安全保障条约》《中朝经贸来往条约》这三个条约,不过这三个条约既可以分开分别成立,也可以统一组合成一个大的条约,被称为《中朝三约》。

当然《中朝三约》中规定的条件要比明、清两朝严格得多,按照条约内容的规定,在政治上,朝鲜正式成为中华帝国的藩属国,国王继位,以及太子的策封,执政大臣的更换,还有朝鲜的内政和处交等的重大事务都必须先经过中华帝国的同意,才能够进行。

在军事上,条约规定,朝鲜国内的正规军队不得超过十万人,而目朝鲜军队是用来保护本土的安全,不得对外发动战争,不得拥有、制造重型火炮、大型战船等大型攻击性武器,如果因为战事需要而进行扩军,对外出兵,或使用大型攻击性武器,必须先通过中华帝国的同意,同时扩军规模、出兵规摸由双方协商,而大型攻击性武器只能从中华帝国购买,不过也规定了,一但朝鲜本土,及其附属岛屿的安全受到别国侵略,或武装危胁的时候,中华帝国有义务以各种形式,保护朝鲜的安全,同时朝鲜将江华岛和釜山港租借给中华帝国驻军,以方便在有危险的时候,中华帝国在第一时间出兵保护朝鲜。

在经济上,朝鲜向中华帝国全面开放义州、海州、南浦、平壤、济州、清州、全州、光州八处为通商口岸,中华帝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商馆、设领事进行贸易活动,并且享有外交豁免权,而且除了向朝鲜交纳三厘海关税之外,中国的商品在朝鲜国内任何地方,都无需再缴纳其他税务。

另外还有一个付加条件,就是持有中华帝国证明文件的欧州传教士可以在八个通商口岸进行传教活动,但必须有中国籍的传教士陪同参与。

当然《中朝三约》的签定,在朝鲜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不仅是在野的洛党,就连现在执政的原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份人反对签定这样的条约,因为这等于是将朝鲜的大部份主权都让给中国控制,长期下去,当然是对朝鲜极为不利,亡国灭朝,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几位执政的大臣元斗杓、宋时烈、宋浚吉等人都十分清楚,现在朝鲜根本就没有和中华帝国讨价还价的资本,签定条约,朝鲜确实有可能在未来亡国,但不签条约,朝鲜却是全马上就亡国,因此孰轻孰重几个人当然分得清楚,火燎眉毛,也只能先顾眼前了。

而朝鲜王李淏也明白签定了条约,至少在自已这一朝,是可以混得过去,至于子孙到了混不过去的那一天怎么办,这关自己什么事,虽然李淏并不知道法王路易十五的那句“我死之后,那管是洪水滔天”的名言,但先顾眼前事,休管日后难的这个道理,李淏还是懂的。

因此有国君点头,又有执政大臣赞同,就算是其他人反对也没有用了,《中朝三约》也就这样十分顺利的签定了下来。

不过这一来就造成了朝鲜政坛的分化,刚刚掌握了朝政的原党内部发生了分裂,失势的洛党迅速和原党内部一部伤不满与中国签约的官员结合,形成另一股政治力量,朝鲜新一轮的党争,也又一次拉开帷幕。

商毅接报之后,也十分满意,因为《中朝三约》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制定,这样一来朝鲜的政军经三方面都将受到中国的极大制约,不在具备绝对的自主权,从而也彻底的被捆绑在中国的战车上,这样慢慢的埐透朝鲜,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也就可以将朝鲜并入中国。

而对于朝鲜内部的新一轮党争展开,商毅并不在意,毕竟条约己经签定了,只要帝国保持自身强大的实力,朝鲜内部怎么拆腾都无所谓,相反这样更好一些,让朝鲜将精力都放在党争上,不断的进行内耗,那么朝鲜也就永远无法摆脱帝国的控制。

不过另一条消息可就不是好事,这是沈阳军区发来的,在十月中旬,沈阳军区的吉林军分区接到报告,在黑龙江流域一带发现一批哥克萨人,侵入到达翰尔族生活的地区,血洗达斡尔族的古伊古达儿村,进行劫掠,烧毁村庄,屠杀并掠虏达翰尔族人近千余人,并且强占了雅克萨城。

于是吉林军分区立刻派遣一个团的士兵出击,在松花江流域与一支人数约为五百左右的哥克萨军队展开激战,在中华军强大的火力进攻下,哥克萨军队被杀得大炇,当场被击毙了一百零七名哥克萨士兵,俘虏三十二人,剩余的败兵退到了黑龙江上游的呼玛城堡里防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