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啸大明-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现在又落到这般田地,天机难测,真是天机难测啊。”说着,福临又连叹数声,而在场许多人都开始抽泣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福临才道:“你们都各自去吧,能想办法逃走的,就自己想办法逃走吧!”

不知是谁首先带头哭了起来,不一会儿,在场的官员、待卫、太监、宫女们也都跟着一起哭了起来。

这时福临转头又对两位皇太后道:“额娘,都是儿子无能,不仅使先帝打下的江山尽失,而且现在还连累了额娘,若是早些将额娘送到舅舅那里去,儿子也可以了却了一件心事!”

这时两位皇太后也终于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福临又对皇后道:“朕与你成亲两年,但因为忙于国事,一直都没有好好待你,本想以后再……可惜己经迟了!”

皇后听了,也趴到福临的榻边,只哭得死去活来,整个坤清宫里顿时凄凄惨惨,哭声一遍,福临又一次仰天长叹,道:“朕今日始知当年明怀宗之心了!”

怀宗是清廷为崇祯所尊定的庙号,不过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之后,给崇祯定的庙号是思宗,现在的中华帝国,也承认这个庙号,而福临心里却在盘算,自己是否也该像崇祯一样自尽殉死,再留下一个遗诏,写几句什么朕之尸身,任尔处置,但勿伤百姓,文武百官均可杀之类的场面话。

同时福临又想起,听一些原明的太监说过,崇祯在自尽之前还杀光了自己的后妃,连女儿都想杀,幸好是商毅赶进皇宫里,崇祯才把两位公主托付给商毅,听说这两位公主己都被商毅纳为嫔妃了,居说商毅对她们还十分宠爱,想到这里,福临也才想起来,大清败就败在这个商毅手里,同时不禁有些羡慕崇祯,不管怎么说,在他死前还能遇见商毅,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商毅,而自己上那去找大清的商毅呢,不过转念一想,就算大清也有商毅,自已也没儿没女可托付啊。

第231章 清廷灭亡(二)

而这时福临又想到,崇祯在死前杀光了自己的后妃,那么自己是不是也该杀光自己的后宫呢,那么自己的额娘,还有皇太后又怎么办,是不是也该,想到了这里,福临也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不想再想下去。

其实从福临的潜意识是来说,当然是不想死的,而且事实上现在清廷和眀朝灭亡前的局面并不完全一样,因为当时的崇祯并不是走退无路,非死不可的境地,当时明朝在南方,还有扩阔的土地和人口,各种军队也不下五十万,因此当时崇祯完全可以退到南京去,重新积攒力量,就算不能卷土重来,但也未必不能偏安一隅,呈南北对持。

只不过那时崇祯己经不想再活下去了,虽然崇祯自尽前的年龄也不大,才三十四岁,但己经在皇位上坐了十七年,可以说这十七年的时间,崇祯实际上并没有过几天舒心的日子,不是清廷入犯,就是流寇作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崇祯本想着自己继位之后,可以励精图治、中兴大眀,但十七年间,局势每况愈下,国势越来越艰难,清廷、流寇不仅没有征剿殆尽,相反越征越多,越剿越强,而自己所依赖的大臣干将不是被自己所杀,就是战死沙场,再有就是投降敌方,最终连北京都难以保全了,因此崇祯也觉得心憔力悴,活着对他来说,几乎己经聊无生趣,才宁愿一死,也不愿再逃到南方,去重新开始。

但福临和崇祯并不相同,福临今年还不满十五岁,比崇祯刚当皇帝时还要年轻二岁,尽管己经当了八年多的皇帝,但有近七年时侚都是傀儡,实际亲政才只有一年多,虽然说当傀儡也不好受,但确实要比崇祯受国事内忧外患要好得多,而且清廷的局势在福临亲政的时候,就己经是岌岌可危了,几乎己经是不可挽回的,因此福临还远远没有崇祯那种心力憔悴的感觉,还有强烈的生存欲望,才不断的想找退路、出路,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要去死,现在真的要福临去自杀,估计都下不了手。

因此等众大臣们都退出了皇宫之后,福临也左思右想,始终下不了自杀的决心,不知不觉己到了晚上,晚饭还是济尔哈朗让人送到宫里来的,因为厨子也跑光了,御膳房里的米莱等物也被哄抢了一空,虽然送来的都是一些粗糙的食物,但福临等几个今天一天也没好好吃过一顿饭,而且又几经反复拆腾变化,也早就饥肠辘辘了,因此也都吃了不少。

而在晚饭之后,皇太后、庄太后、皇后也没有离开,母子四个人都留在坤宁宫里,八目相对,但谁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进来禀告,现有大臣宁完我在外面求见,福临怔了一怔,终于点了点头,道:“着他进来吧!”

宁完我来到坤宁宫,施礼之后,福临才道:“宁卿,你深夜见朕,所为何事!”

宁完我“咕咚”一下,又跪下了,道:“皇上,恕臣死罪,现在北京被围,内无劲卒守卫,外无援兵救应,局势危难之及,臣为皇上着想,唯有向中华军开城纳降,才是唯一保命之路!”

福临当时变色,道:“什么,你岂敢要朕向中华军投降,不,朕宁可仿校明怀宗,殉国而亡,但也绝不会向中华军屈膝投降!”

宁完我赶忙道:“臣也知道皇上是宁死不降,但皇上虽死不足借,也想替两宫皇太后着想!”

提到了两宫皇太后,福临也不禁有些犹豫了起来,而宁完我又道:“皇上素重孝道,若以身殉国,虽可算是为国尽忠,但置两宫皇太后于向地呢,又如何算为人子之孝呢!”

福临又沉思了良久,终于道:“现在这个情况,中华军还会受降吗!”

宁完我一听这话,就知道有门,因为在白天他就看出,福临并没有殉国的决心,只是当着那么多的大臣,他不敢劝福临投降,因此才在深夜单独进宫求见福临,现在见福临己经有所松动了,立刻道:“皇上放心,臣素闻中华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商毅为人仁容,有仁者之风,南明绍武、永安、永历三朝皇帝被擒之后,都没有杀害,而且安置在孝陵中为明太祖守陵,如此宽宏大量,必会接纳我大清归降!”

福临苦笑了一声,道:“商毅或许确实是宽宏大度之人,但他本是明朝之臣,当年又受明怀宗皇帝知遇之恩,故此才对明室后裔网开一面,但我大清一向与其为敌数年,积怨难解,恐怕未必会接纳我大清归降,朕只怕是自投虎口,与其投降受辱而死,不如以身殉国,也算对得起我大清的太祖太宗皇帝!”

宁完我道:“皇上也不必如此灰心,虽然我大清一直与商毅为敌,当时皇上并未亲政,都是摄政王所为,商毅也怪不到皇上身上来!”

福临听了,也明白宁完我的意思,就是把一切的事情都推到多尔衮的身上去,反正多尔衮也是死人一个,就让他来背这个黑锅,也算是最后再为大清尽一次力,而且现在也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除了投降,要么就是自杀,要么就是等中华军攻进北京,被中华军所杀,反正都是一死,不如抟一搏,万一商毅真的松一松手,就像对南明皇帝那样,也让自已为先祖去守陵,至少也算是有一条活路了。

因此福临沉呤了半响,才道:“宁完我,何人又能出城去向中华军请降呢!”

说了这么半天,宁完我就等福临这一句话,因此立刻道:“微臣愿往!”

福临又想了好一会儿,才道:“好吧,明天等朕招集百官商议,再做决定!”

其实所谓招集百官商议,再做决定,不过是一句推词,到了这一步,除了投降之外,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只不过福临不愿意一个人来承担投降的名声,要让大家一起来背这个黑锅。

第二天一早,福临升朝,宁完我首先出列,正式提议,向中华军投降,福临不置可否,问其他官员的议见,其实这就己经表明了福临的态度,如果福临没有投降的意思,又何必问其他官员的意见呢,于是绝大部份的官员都主张投降,但也有少数满族官员反对投降,要求福临背城一战,与中华军拼了。

但主战的毕竞是少数,而且除了让福临去送死,以身殉国之外,基本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当然说不正主张投降的官员们,比如问到两宫皇太后怎么办,祖宗的灵位又怎么办,这些问题主战派也答不上来,毕竟中国的习惯是以祖宗最大,可以让皇帝去为国尽忠,但无法用这个要求去要求祖宗。

而仿佛是为主降官员造势一样,清廷也连继收到了军情:攻占了怀来、延庆的中华军第十一军第七、二十师突破了居庸关,攻占了昌平;在遵义的中华军第十军十二旅和二个骑兵团,也推过了蓟州,一直进驻了三河县;天津的中华军第十军二十七旅和另一个骑兵团也进军到了武清,而正面进军的中华军第一、十五军,也攻克了涿州,前部人马已经打过了芦沟桥,而驻守涿州的博洛、岳乐在兵败之后,逃进了大房山里躲藏,生死不知,中华军的四路人马,均离北京不足五十里的距离了,可以说确确实实是兵临城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主战官员再说什么,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最终还是主降的官员占了上风,而福临也就十分顺理成章的同意向中华军投降,并且点名让宁完我为代表,出城去和中华军协商投降的事情。

宁完我出了北京之后,直奔南面的芦沟桥方向,去找成进,来到了中华军的大营,宁完我向中华军的卫兵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也被立刻带到了成进的大营。

见了成进之后,宁完我立刻表达了清廷想要投降的意愿,并且提出三个条件,一是保证福临,以及清廷皇室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的礼遇,不受士兵的侵扰;二是保证清廷的宗祀和祖庙安全;三是保证清廷宗室、大臣的人身安全和私人产财。

其实这几个条件并不算过份,仅仅只是希望中华军能够保障清廷皇室、宗室、大臣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他的一点都没有,可以说这也是清廷投降的最基本条件了。

但成进的回答是,他只能保证,在自已领军进城之后,可以保障清廷众人的人身安全,但不能保证南京方面有什么其他的命令,说白了就是,如果商毅不答应这些条件,那自己答应了也无效。

当然宁完我也知道,成进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没有资格当帝国的家,于宁完我又提出要求,让成进去请示南京,或者自己去南京向商毅请降,但在有结果之前,暂时停战。

不过这一次被成进拒绝,自己接受的命令是战斗,并不是和清廷谈判,宁完我想去南京请降可以,但自己的进军是不会停止,除非有南京发来的命令,因此怎样选择,由清廷自便。

宁完我当然知道,等自己赶到南京去谈好了,这边黄花莱都凉了,因此也只好向成进告辞,回北京复命。

而就在宁完我回到北京,中华军的四路人马一起前推,都到达了北京的外围。

第232章 清廷灭亡(三)

就在当天晚上,宁完我又连夜出城,来到中华军的大营,面见成进,向他通报,福临己经做出了决定,向中华军投降,并且在明天一早,将亲自率领清廷的文武官员,还有宗室人等出城受降,并迎请中华军进城。

原来宁完我回到北京城里,将和成进会面的经过向福临禀报,福临又招集大臣们商议,众大臣也都纷说不一,各执一词,不过就这时,又有消息传来,中华军的四路大军都已经逼近到了北京地的外围地区,几乎是立刻就可以向北京发动进攻了。

中华军的四路人马共计约有十万左右的兵力,但对于北京这样一座坚城来说,并不算多,不过这时北京城里的守军就算是把各部各寺的守卫士兵加起来,仅仅也只有两万多人,凭这样的兵力,恐怕连北京的城墙都站不满,还怎么守城呢,而且现在也不容福临多想,因为中华军随时都有可能向北京城发动进攻,一但战斗开始,再想投降,可就迟了,在这方面,吴三桂的下场就是深刻教训。

当初得知吴三桂的结果之后,福临还曽经嘲笑过吴三桂,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接受商毅的条件啊,但却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轮到了自己选择,因此福临最终一咬牙,决定只能投降了,致于商毅最终会怎样处置自已,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当下又派宁完我出城,通告成进,万一中华军等不急了,连夜发动进攻,那不是就晚了吗。

于是就在第二天一早,福临带领着宗室大臣,都换了一身白衣,出了宣武门,站在路边,等待着中华军到来,而褔临站在队伍最前面,手里捧着昨晚写好的降书。

这时围困北京的各路人马都己经和成进取得了联系,山东军区的第十军也暂时归成进指挥,于是成进下令,自己带第一军进驻北京城,其余的人马都在城外驻扎。

来到宣武门前,只见白花花的站了一大片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为首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光头不带帽,额头剃得光亮,脑后留着一条辫子,一身白衣,宁完成首先来到成进的马前,躬身一揖,道:“成司员官,我清朝皇帝带领一干宗室大臣,迎接中华军进北京!”

成进道:“从现在开始,清朝己经彻底灭亡,因此也再没有清朝的皇帝,天下的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中华帝国的洪宪天下,明白没有,你让他过来见我!”

宁完我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称褔临为皇帝己经说顺了嘴,却没有想到,现在己经不能这么说了,赶忙又回到福临身边,道:“皇……”才说了一个字,就想起来,现在不能这么称呼福临了,但又不知道到应该叫福临做斤么,只好含糊道:“中华军的成司令官请您过去!”

其实他们相隔得并不远,刚才成进的话福临都听得十分清楚,心里又羞又愧,但现在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底头,因此也只好跟着宁完我,来到了成进的马前,手里捧着降书,躬身揖了一揖,但张了张嘴,始终说不出一句话来。

好在成进见他一脸病色,形容憔悴也没有过于为难他,道:“你就是福临吗!”

福临免强道:“正是在下!”

这时警卫兵从福临手里接过了降书,递给成进,接过了降书之后,成进点了点头,道:“虽然现在大局己定,但你能主动投降,并不困守北京,也算是不错了,这里的情况,我会如实向皇上秉告,你的降书,我也会转呈给皇上,这段时间,就在北京听候处置的决定吧,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保证你们的人身安全,但你们也要安守本份,不生妄想,明白没有!”

福临听了,心里也稍稍有些安定,终于道:“多谢将军!”

成进又点了点头,道:“进城吧!”

进城之后,成进立刻下令,由中华军控制住北京的各个城门,接管北京城里的治安管理,并通告全城百姓,满族人的特权,全部取消,但无论是汉族、满族百姓,都要各安生业,尊纪守法,不得趁乱偷盗摸抢等等,凡有违令者,必将严惩。

而对清廷的官僚机构,解除城中清军的武装,所有清兵全部限制在兵营里,不得外出,除了少数关纟民生安定的部寺衙门继续办公理事之外,其他全都关闭,各官员、宗室也都各自回府,听候南京方面的处置决定,同样是无故不得外出。

紫禁城也将封闭,并且派一个团守卫,饮食用度之物,都由军队送进去,福临等皇室成员,集中居住在皇宫的西北角的英华殿、寿安宫,留下少量的太监宫女伺候,并派遣一个连的军队专门看守,除了一日三餐之外,不得放其他人进入,其余的太监宫女各安其职,付责维护皇宫的卫生、安全。

中华军进入北京,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动乱,一方面这几年来,北京一直都处于不安定的状态当中,而且北京各界对于中华军打进北京,也都早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帝国的情报人员在暗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民间广泛宣传中华军是汉族人的军队,是打满族人保护汉族人的,而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等等,因此民间也并不怎么慌乱。

不过还是有少数满族的官员因为害怕被清算,或者是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因此选择了自杀身亡,其中还有两个是举家全部自杀,但和整体的社会程面比起来,确实是极少数的一部份,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动,而且中华军进驻北京之后,也确实显示出了军纪严明的作风,再加上情报人员也在暗中努力,也使一些持观望态座的人见了,也都基本放了心,看来中华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名声并不是假的,先前自杀的几家太不划算了,如果再等个几天,也许就不用死了,因此北京的局面,也向快就稳定了下来。

不过就在中华军进驻北京的第三天,在北京郊外顺义地区,又发生了一场战斗,而这一次,中华军的对手是蒙古骑军。

自从说动了蒙古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同意接纳清廷避难,并出兵帮助清廷,与中华军为敌之后,硕塞也收到清廷发来的消息,得知清廷己经在准备撤到蒙古去,躲避中华军的兵锋,因此也带领着从蒙古借来的三千多人马,赶到蒙京边境来接应清廷一行。

从北京到蒙古哲里木盟,一般都会选择经过密云,出古北口,因为这一条路不仅是最近的,而且在出长城之前,沿路都是官道,因此也是最方便的,于是硕塞也带领着蒙古骑兵,赶往古北口一带接应清廷的出关大队。

但到达了古北口之后,硕塞从过往的商人那里得知,现在中华军己经步步逼近北京,而且似乎在北京的北部己经发现了中华军的人马,因此硕塞也对北京的局势放心不下,立刻带领着蒙古从古北口经过,进入到长城以内,好在是他带领的蒙古军全是骑兵,来去方便。

正好这时中华军的四路大军都在向北京方向逼近,并没有驻守长城一带的防线,因此在跃过长城之后,蒙古军并有遇到什么阻碍,十分顺利的就深入长城以南的地区,相继通过了密云、怀柔、顺义等地,一直到达了北京附近。

不过就在沿路上硕塞也不断听到中华军在逼近北京的消息,而且在北京的北方,也出现了中华军的行琮,因此硕塞一方面对清廷现在的局面赶到十分担心,另一方面也十分小心注意自已的行动。

不过接近了北京之后,蒙古军显然是不可能再继续隐藏住自己的行踪了,就在距离北京以北约六十里的地方,被中华军的一支骑兵侦察队发现。

这支骑兵侦察队由一个排组成,发现了蒙古军之后,中华军跟进了一会儿,但很快也被蒙古军发现,硕塞立刻下令,派出一支小队,向中华军的侦察队发动进攻,企图歼灭这支中华军的侦察队。

但中华军并没有应战,而是立刻拔马撤退,蒙古军随后追击,双方追遂了十几里的路程,并且互相与火枪、弓箭攻击,不过甴于双方的距离并未接近,因此互相都没有伤亡,后来中华军扔下了几颗手榴弹,将蒙古骑军炸倒了十几骑,其他的蒙古骑兵也受止于中华军的武器,也都勒马不前,让中华军顺利撤退。

硕塞当然知道,中华军的侦察队撤退之后,很快就会引来中华军的大军进攻,因此也立刻下令蒙古军向北撤退,果然都是骑军,行动极为迅速,在天黑之前,蒙古军就己经越过了顺义,退到了怀柔附近地区,由于经过了连日的奔波,蒙古骑军也十分疲惫了,而硕塞也觉得现在应该待到了暂时的安全,因此硕塞下令,就在顺义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走。

第233章 清廷灭亡(四)

但就在第二天中午,蒙古军沿着密云县南部的白河,向北方行走的时候,中华军的骑兵追上了蒙古军。

原来北京的北部的驻守任务是甴中华军的第十军付责,军长章一平收到了侦察兵的报告之后,也不敢大意,因为还不知道是那里来的人马,而且很有可能是清廷的援军,一定要弄清楚才行,因此也立刻派出一个骑兵团,前往寻找这支军队。

而且经过了五六年的引进优良马匹,并且进行配种培育新型战马之后,这时中华军的战马素质都相当的到提升,由其是山东、淮南两个军区,因为主要是付责北方作战,因此在中原大战以前,就己经全都换上了新培育出来的优良战马或是引进的马匹,这些战马不仅身躯高大,结实,而且在速度和耐力方面也同样不差,也进一步提升了骑军的战斗力。

三千多骑军留下的痕迹当然是可以轻松发现,因此中华军的骑军一路向北追赶,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在密云县附近的白河边上,追上了蒙古军。

硕塞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中华军的骑军交战过,现在当然知道,中华军的每个军区里,都有一支骑军部队,而且尽管中华军和清军之间发生的骑战次数并不多,多数是以步兵来对抗骑军,但也并不是从来没有,从双方之间发生过的几次骑战来看,中华军的骑军和清军的八旗铁骑相比,也丝毫不逊色,当然中华军的骑军也确实是占了不少武器的便宜,因此从心理来说,硕塞是不想和中华军交战,但见中华军已经追赶上了,硕塞也只得下令蒙古军迎战,于是双方在白河边展开了一场骑兵之间的对决。

但蒙古骑兵对中华军的情况所知不多,从心里来说,蒙古兵确实是很瞧不起汉族的骑军,而且见对方的人数似乎还比自己略少一点,因此也对与中华军作战充满了信心。

结果在战斗一开始,蒙古骑兵就发现自己确实是有些低估了中华军。

双方一开始是各自策马对冲,在尚未短兵相接的时候,首先各自用弓箭、火枪对射,但中华军使用火枪在射程上比蒙古军的弓箭大,虽然中华军的骑兵所用的是后填弹式火枪,射程其实也就在五十到六十步之间,但骑兵所用的弓都比较短,射程一般都在三十到四十步之间,而中华军的火枪则不受限制,马上步下都一样,也要稍胜一筹,因此中华军首先向蒙古军发动攻击,在一轮火枪射击之后,冲在最前排的蒙古骑兵被打倒了一片。

不过双方远程武器的射程差距并不大,骑军对冲,这么一点差距,几乎是眨眼就过了,因此蒙古军随后就以弓箭还击,双方都各自损失了数十人。

当怨几十步的距离,对于双方来说,基本都只有一次发射的时间,因此蒙古士兵再射完了弓箭之后,立刻收好弯弓,拔出佩刀或长枪,准备近战。

但中华军的骑兵配备的都是一支火枪,二支短枪,火枪射击完之后,士兵一面拔刀准备近战,一面也抽出了短枪,对蒙古军进行第二次射击。

这时双方的距离己经拉近到了只有十余步,在这个距离内,蒙古兵是绝不会使用弓箭攻击,因为就算是射完箭之后,双方也就短兵相接了,根本就没有换兵器的时间,因此也完全没有想到,中华军还能再用火枪射去,而且由于这时双方的距离已经很近了,中华军的命中率也大大提高,还有不少人对蒙古骑兵的战马下手,结果蒙古骑兵又被打倒了一大排,同时也有不少战马倒下,又绊倒了许多自已身后的同伴。

随后双方终于冲撞到了一起,展开了白刃战,双方各挥刀举枪,奔向自己的对手,蒙古骑兵在马术和马上格斗能力上显然要比中华军高出一筹,他们可以在马背上作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来,什么蹬底藏身、夜叉探海,鹞子翻身,都能使中华军的攻击落空,然后从令人意想不到的部位发动反击。

但双方交蹬而过的时候,被打下马来的,却是以蒙古士兵居多,因为中华军的骑兵每人都配了两支短枪,除了少数冲在前排的骑兵之外,绝大多数人的短枪都是留在短兵相接时才使用,尽管蒙古士兵的射术高明,可以在马背上腾挪闪转,躲避中华军的进攻,但却忽视了,他们座下的战马是再明显也不过的目标,因此有大半的中华军士兵都是向蒙古士兵的战马动手,结果战马一匹一匹哀叫着倒下,把背的骑士给摔下来,而在这种骑军对战中,一但落马,结果就相当悲惨了,很可能会被无数的战马践踏。

当然也有少数中华军骑兵是和蒙古骑兵进行单纯的马上格斗,虽然中华军骑兵的骑术不及蒙古士兵,但中华军所乘骑的战马普遍都比蒙古马大了一号,在身高和力量上都占着明显的优势,如果两马相撞,十有八九都是蒙古马不敌,因此中华军的骑兵虽然在骑战技术上不及对手,但借助战马的优势,仍然可以与蒙古军相抗衡的。

等双方的队型互穿而过之后,中华军的骑兵们也抓住这个缓冲的时间,重新填弃弹药,因此双方一连进行了四五次冲杀,蒙古军伤亡超过了一千人,而中华军的伤亡只有六七百左右,而硕塞见势不妙,立刻下令撤退。

中华军骑兵难得有一展身手的机会,当然不能这么放他们走了,因此也在后面紧紧的追击。

而这个时候中华军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尽管蒙古马的耐力出众,但短途冲刺迉度并不是其擅长,根本就跑不过经过了改良品种的中华军的战马,而失去了速度的优势,在骑兵的追击战中,是非常致命的,因此蒙古骑兵所擅长的在撤退中反击的战术也根本无法发挥出来。

中华军的骑兵不断的从蒙古军的侧翼斜插上来,配合后面追击的直冲人马,将蒙古军的队伍不断的分割歼灭,就像用钝刀割刀一样,每一刀下去都会让蒙古军损失一大块,因此跑出了二十余里的距离之后,蒙古军又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

这一下连硕塞也都有些慌了手脚,因为现在离古北口还远,而且就算是到了古北口,离蒙古盟旗地区还有相当一段的距离,又没有预设接应的人马,中华军完全可以追上蒙古骑兵,将其全歼,难道说这一次自已逃不掉了吗,因此硕塞也不禁暗暗的后悔,不该冒险越过到长城以南的地方来。

就在双方你追我赶,一直杀到了黄昏时分,从白河也追到到了潮河边,突然从河边的树林里杀出了一支清军,直扑中华军的骑军而来。

中华军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会有清军接应蒙古军,而且也不知道这支清军是那里来的人马,究竟有多少兵力,因此也不敢冒然迎战,而且迅速撤离了战场,然后派人回北京送信。

不过在这一战中,中华军一共歼灭了蒙古骑兵一千七百余人,而自身的伤亡也达到了八百余人,另外还缴获了二百多匹战马,仍然是取得了一场胜利。

而救援蒙古军的这支湥Ь遣┞濉⒃览中值艿陌芫

原来在涿州失守之后,博洛、岳乐带领着残兵,退进了大房山里,好在这时中华军的注意力都放在北京,因此也没有怎么搜找他们。

两人在大房山里躲了几天,又仔细商议了一下,认为现在北京肯定是被中华军攻占了,因此再回北京去已经没有意义,而福临等一干人员如果不是没有逃出了北京,失陷在城里,那么也就应是在通向蒙古的路上,那么现在自己也应该设法也逃到蒙古去,如果福临等一干人员逃出来了,就在蒙古和他们汇合,再图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