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恕!彼底湃殴窗锼嶙按虬纭
叶瑶瑱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关爱,甜甜一笑道:“哥哥,不要紧的,休息一二天就会好了。”
商毅又道:“你的身子不方便,今天就不要出门了,就在家里好好休息,我让刘妈把早饭送到屋里来。等一会我吃过了饭,只出去转一转,尽量早一点回来。”
叶瑶瑱听了,只觉的心里甜丝丝的,道:“哥哥有事,不必以我为念,就尽管去忙去吧!我就在家里等着哥哥回来。”
————————————
吃过了早饭之后,商毅来到衙门的大堂,唐镇和周世奇等人正在这处理公务,见他来了,也都纷纷起身,向商毅道贺。因为今天不仅是商毅新婚的第一天,而且也是大年初一,因此众人又互相问候了新年。
现在穆陵关里秩序井然,士兵们在新年也都轮流放假休息,训练也暂时取消,因此关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到是得到了两个好消息,一是城里的窝棚都以搭建完毕,居民们全都迁进了窝棚里居住,不用再住帐蓬了。二是所有的火炮火铳都以经维修完了,可以全部装配士兵。而是孙和鼎带领着工匠们还制出了三台钻机,正在测试。
得到了这两个消息,商毅也十分高兴,立刻下令,奖励抢建窝棚和维修火器的工匠们,每人五两白银,另外奖励孙和鼎二十两白银。
但随后周世奇又向商毅报告,在穆陵关的城外,以经聚集了近一千的难民,在当初从清水村迁到穆陵关的时候,就在数百名难民跟着。因为接纳了箕屋村的村民,而穆陵关里还在施工,因此容纳不下他们。商毅只好送给他们一些帐蓬,让他们暂时在关外居住,每天还派人供应他们一顿粥饭。而且估计在未来难民的人数还会增加,这些难民该如何处理,还需要商毅来决定。
商毅听了之后,也深感为难,他自然想救这些难民,但自己的力量也确实有限,想了一想,先问唐镇道:“现在关城里还有多少位置,还能够容纳多少人?”
唐镇道:“西北、西南两个区都以经满了,东南区也占了一大部份,操场是不能被占用的,因此现在关里最多也只能够再容纳一千人左右。”顿了一顿又道:“如果把四条主道也安排一部份人居住,到是可以多容纳一千人。而这就是最大收容的人数了。”
现在穆陵关里连同军队在内,以经有八千多居民,再增加两千人也就超过了一万。而最初设计只能容纳五到六千人左右,收容一万人,确实以经是穆陵关的极限了。而且现在的粮食也就仅仅只够目前的人口维持到清军撤军,再增加人口,粮食就难以供应了。
商毅想了一想,道:“即然关里还有地方,先把这些难民都接进来吧!但尽量不要占道,只增加一千多人,粮食大约还是挤得出来的。每天还是供应他们一顿粥饭。而且也不用给他们搭棚了,都住在帐蓬里吧。致于以后再增加难民,那就只能到时候再说吧。”
周世奇和唐镇互相看了一眼,也没有别的办法。毕竟把这些人丢在城外不管,他们也觉得有些于心不忍。也只好能救一点是一点了。因此周世奇立刻安排人手,去登记难民,给他们分派帐蓬住所。
中午的时候,商毅专程又回到内宅,陪着叶瑶瑱和叶星士吃了午饭。看着他们小俩口十分恩爰亲密的样子,叶星士也觉得十分欣慰。
午饭之后,叶瑶瑱仍然留在家里休息,商毅着带唐镇等人到城里巡察。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守城军民的警惕性,另一方面也是商毅要有意为自己营造一个亲民的形像。而且商毅和其他的朝廷官员不同的是,他并不是摆出一付高高再上的官老爷形像,而是向后世的一些国家元首那样,深入到百姓居住的环境中,对百姓们亲切问候,有时还会把窝棚里坐一坐,拉一点家常,送给老人和孩子们一些零食。
虽然以后世的观点来看,商毅的举动完全是一场做秀,但在这个时代,却有少有平易近人的作风,居民们自然也都十分感动,而且人人都知道他是新婚燕尔,今天又是新年初一,因此商毅等人每到一处,都引得众人纷纷向他贺喜,也有人拜年,商毅自然也向居民们还礼,互相恭贺。城里的气氛十可和谐,丝毫也看不出是在避难的样子。
等转到南门的时候,这里周世奇己命人在对每一户难民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并逐一带他们进城,安排帐蓬居住。进城的百姓自然是千恩万谢,不少人都痛哭流涕。而还没有进城的难民则都排着长队,正在焦急的等候着轮到自己。还有士兵在城外维持秩序。
商毅在南城看了一会儿,也觉得十分满意,看来自己的治军以经颇有成效了。又到其他地方去转了一转,基本也都一切正常,于是商毅这才回转到千总衙门里。
刚刚回到千总衙门里,商毅就收到了登州的巡抚衙门发来的公告,在崇祯十五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这一天,兖州府以经被清军攻破了,鲁王朱以派被清军所擒,王府的全部财产都成为了清军的战利品。巡抚曾化龙要求登莱各地都要加强守卫。
虽然商毅早就知道兖州府会失守,但得知了这消息之后,还是觉得心里一紧,清军终于还是耍来了。招集全部人员。
第107章 清军来了(二)
在这个时代,“清军来了”基本就等于近三百年以后的“鬼子进村”的意思。因此当兖州府失守的消息公布之后,尽管众人心里都有这个思想准备,但还是在军民之中引起了一阵恐慌。
由其是唐镇、蒋义渠、鲍铜钢、王信、尤洪亮、周奇、吴汉生等人,他们都曾经的朝廷军官,并且和清军交过战,深知清军的厉害,因此在心里以经先怵一头。反而是周少桓、童大勇、成进、成刚这些年轻人,他们没有见识过清军的战斗力,加上跟着商毅征战这几个月来,连战连胜,因此心气都比较高。反到是有些擦拳磨,掌跃跃欲试。到是有几分初生之犊的气势。
不过商毅对清军的到来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而且自从组建民团以来,自己就一直以抵抗清军的入侵为目标来备战,而且在事实上,穆陵关的备战工作,也一直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那么现在到是检验准备成果的时候了。而商毅招集众人,一方面是例行的消息通报,另一方面也是把城中的军民都动员起来,进入紧急状态。
等众人的反应都告一段落之后,商毅首先下令,让周世奇加快安置难民的速度,尽快将难民都安置到妥当,青壮少年男子也都马上整编训练,好尽快形成战斗力,利于城中的下一步备城。
然后商毅又命令侦察队,加强对兖州方向的侦察,并且在穆陵关外十里的范围内设立了五处暗哨,并且又安派骑兵队不断在关外巡逻,以便能尽早发现清军的动态。同时又下令军队提高警惕,不能有半点松懈,还加强了夜间的值守人员。
到了第二天,商毅也不顾还在新年之中,带领着军民人等出城,开始构筑城外的阵地。
穆陵关地方不大,虽然容纳的人口少,但可以用来的攻城面也不多,因此只用少量兵力就足够守住所有的城墙了。而且穆陵关原来就有一条护城河,只是没有水源,河床都以枯干了,其实成了一道沟壕。目此商毅下令,城外的阵地就从护城沟壕开始,先将护城沟壕进一步扩大,宽度达到三丈,深度也超过一丈,同时还在沟壕低部插满木刺。
另外穆陵关的地理位置确实非常好,位于群山之间,是南北交通要路的路口,而东西两面都是山地,离关城不到一二百多步,就是山地丛林,兵力难以展开,不是攻城的理想场所,因此清军只可能以南北两面为主要的进攻面,当然也无法进行围城。
不过商毅还是不敢掉以轻心,命令居民又将东西城外的地面上挖出无数大小不等的坑道、沟渠,近一步破坏东西两面的地形,不仅使其彻底无法用兵,而且也难以通行,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切断了南北的通路,使清军无法进行南北连通。
同时商毅又在南北两方离城墙一百五十米的距离内,挖了三条壕沟,一方面是用来阻挡清军前进,另一乡面也是便利于穆陵军判断距离,好根据清军的进度,使用不同远程武器攻击。而且每条壕沟都只有一米多深,但却有三米多宽,无法躲藏。但只保留在城门正面,约六十米的距离没有动,这是为了便利城内的人马居民出入。
而军民们也都知道清军马上就要杀来了,因此虽然是在过年期间,但人人都没有怨言,努力干活,男女老幼一起动手,只用了十畲天的时间,就把这些工事都做完了。
在另一方面,穆陵关一带的详细山区地形图也以经绘制好了,在这段时间里,商毅已从军队中抽调出两个大队,跟着侦察队一起,进行山地作战的训练,并且让他们记熟地图,又返复走了几趟,做到万无一失。并且还在山里设置了十二处秘密的补给点,储藏着清水、食物、药品和武器,使在山地作战的士兵们不用回城,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充,能够达到连续作战的目地。同时商毅还在山林里布下了一些土机关,以防制清军搜山。
而在关内的防守,十五门火炮都以经在城头上架好,以三门中型佛朗机炮居中,八门虎蹲炮分居左右,另外四门小型佛朗机炮分守城墙两端。每一门炮由三名炮手付责。另外鲁密铳也开始正式装配给士兵,并进行了几次城头的防守演习。
火药作坊,铁匠作坊的工匠经过这候时间的抢工,一共做出了三万颗纸壳子弹,实心弹五百余颗,霰弹八百余发。简易手榴弹一千多个,不过也把诸备的火药用去了八成多。这时工匠们正在加紧赶工烧木碳,制硝,搜罗硫璜。
另外孙和鼎造出的简易钻床经过了试运行之后,一切良好,也开使投入使用。
为此商毅还专程到铁匠坊里去看过,其实这种钻床的结构十分简单,就是一个用木料做框架。用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之后,用人或是畜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钻膛,但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只用六七天的时间就可以钻好一跟统管,而且质量远比手中打造的要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需要经常换钻头,目前好的钻头与挫刀都是采用上好的堕子钢,堕子钢己经算是目前中国上等的硬钢,但钢性也并不很硬,一跟钻头最多也只能钻三支统管。
因为在这个时代,中国的炼钢技术以经落后于西方,但在短时间内想要提高炼钢技,是不现实的,商毅也只知道一些很粗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工匠来慢慢实践和摸索。现在只来不及了,只能把眼前的危机应付过去再说。同时商毅又让工匠们再多造几座钻床,好同时多钻铳管。
而商毅又让铁匠坊打造刺刀,要给每一支火铳都要配上一把。刺刀的形式是釆用后世中国军队曾经使用过的56式三棱刺刀。这是一种与56式自动步枪或56式半自动步枪配套使用的军用刺刀,为三棱形,全长三十八厘米,刃长三十二厘米,刃厚二厘米,刃宽二厘米。
这种刺刀装备于中国五六十年代,完全就是以刺击和放血为主而设计,劈、挑、削的功能都比较弱。更没有后来的刺刀什么起罐头,剪铁丝网,切钢板,锯木头,当火柴,拧螺丝等乱七八糟的功能。在刺入人体以后,可以通过血槽迅速将空气引入,而空气在体内会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因此只需刺入人体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敌手即刻毕命,而且在消除负压的体腔内将刺拔出,毫不费力。说穿了,这玩意就是为拼刺刀而设计的。而显然这种刺刀最适合目前装配,经过严格枪刺训练的穆陵军火枪兵。
商毅知道,别说是现在火枪还在初级阶段,一直到三百年以后的二次世畀大战中,不仅各种半自动,自动步枪都以经出现,就连飞机、坦克、装甲车都成为军队主要装配,但拼刺刀依然是步兵战场一个重要的战斗步骤。在欧州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红军与徳国军就多次进行过刺刀战。更不用说在中国战场上,鬼子对拼刺刀的痴迷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且在中国红军发展的早期,就有“子弹三发,手榴弹两颗。剩下的都是刺刀解决战斗”的战术说法。因此一直到中国解放之后,刺刀依然成为步枪兵的标准装备,和手榴弹,步枪一起,成为步兵的基本训练科目。
直到后来,各种先进武器开始普及,拼刺刀战术才逐渐淡出战场,等抗枪的步兵到达战场时,基本就是收拾残局。而刺刀才由纯粹的杀人,转向多功能发展。但在目前,引入刺刀还是十分有用的。
不过根据目前的冶铁水平,商毅和童方经过讨论,将56式三棱刺刀的刃宽加大到一寸,也就是三厘米多,这样可以增加刺刀的强度,不易折断。
鸟铳和鲁密铳的长度都在一米三至一米四左右,加上刺刀,全长可以超过一米六,虽然还比不上长枪,但也不能算短了,也远比当大棍轮的三眼铳用得顺手多。虽然只增加了这么一个小小的结构,结果将使火枪手随时都可以变成长枪兵,也彻底改变了火枪手只能远战,不用近战的弱点。
而在备战的同时,其他的事情也在按步就班的进行,在正月初六,经过了简单的筹备之后,商毅创办的穆陵军校也正式开始招生授课。招收的对像是十至十八岁的少年,开设的课程暂时只有识字、算术、兵法、炮兵以及军事技能。
对十至十四的孩子,釆用自愿的原则,不少绝大多数居民都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一来是有个地方可以管着点他们,而另一方面,学一点东西,以后也用得着。不过商毅规定,少年队的士兵都要全部进入军校学习,每天先进行两个小时的识字,其他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同时从少年队中抽调了两百人,开始进行火枪射击的训练。
这个时候火枪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一个合格的火枪手,只要不是特别笨的人,最多只用一个月的训练就够了,少数脑子快,手脚灵活的人,只用四五天就能上战场。同时火枪对士兵的体力要求不高,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没有多少区别。
第108章 清军来了(三)
清军虽然还没有杀到,但以经不断有难民逃到穆陵关来,告诉他们,清军以经逼近了青州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沂水县的居民,因此关城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了。
到了正月十二日,在沂水县担任主薄的周少卿也带着妻子和几个从人逃到穆陵关里,因为清军以经打到了沂水县城。
好在穆陵关只是一个小关,地方也比较偏僻,因此绝大多数难民都是逃往莱州、登州、青州这些大地方,逃奔穆陵关的人并不算多。但就是这样,穆陵关里前前后后又陆续收容了两千多名难民,也将整个关里挤得满满当当,所有空位基本也都被占满了。
而在这个时候,商毅也只能狠下心肠,下令不再接纳新的难民,后面再逃到穆陵关的难民,商毅只能让他们从关外绕行,逃到青州府去。
又容了两千多难民,其中基本都是青壮少年男女,老人和幼儿都极少,因此差不多有一千多人都符合编入军队的条件。商毅仍然下令,将符合条件的男子全部整编成军,开始训练。妇女编组,从事生产。
但人一多心就不齐。此前迁到穆陵关里的居民,都是各村村民,性格都比较淳朴,而且大多村子都被商毅救过,因此商毅在他们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同时他们都是农民出身,也比较能够吃苦耐劳,服从管理,对商毅的严格训练要求,也能够忍受。
而后来陆续逃到穆陵关的人,大部份都是沂水县的居民,其中还有不少都是小康人家,或者是小买卖人,见过点世面,为人也比较滑头,平时生活得也比较舒适,吃不得苦。其中还有不乏一些泼皮无赖,游手好闲之辈。因此经过了几天训练之后,大部份人都觉受不了,怨声载道。
于是一些滑头们就开始想各种办法偷懒,逃避训练,还有人甚教干脆就不参加训练,在居民区里躲了起来。连饭也不去领了,只想靠偷盗摸狗也能混日子。
但现在整个穆陵关也就只有这么大,居民的住所都是统一分组安排,很难躲藏,而且食物都是实行统一定量配比制,别说是偷不到吃的,就是拿着银子,也买不到吃的。因此几天之后,一个个都己饿得前腔贴后腔。后来经过查点统计,都被居民们找了出来,一共有二十二个人。
商毅当然知道,对这帮人的处罚决不能手软,立刻下令,在操场上招集全体军队,同时也允许居民旁观,公开处置这二十二个人,将他们全部赶出穆陵关去。这二十二个人万万也没有想到,自己会遭受这么严厉的处罚,在这个时候被逐出关城,基本就是死路一条,于是一个个都吓得瘫软在地,痛哭不止,纷纷向商毅磕头救饶,赌咒发誓,保证自己再也不敢了。
但商毅丝毫也不为所动,厉声道:“你们进关的时候,本官就把规据对你们讲清楚了,答应则留下,不答应则离开。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现在才后悔救饶,太迟了。本官虽然有心饶恕你们,但军法无情,要怪,就怪你们自己吧。不过本官治罪,只罚犯者,并不追及家属,你们的家属,愿意留在关里的,可以留下。愿意随你们一起离开的,也可以离开。”
在这二十二人中,到有十二人是单身一个,另外十个人里,只有三个人的家属愿意一起离开,而其余的家属虽然不走,却都跪在地上苦苦矣求,但商毅仍然毫不松口,而是立刻下令士兵,将这二十二人全都驱赶出关去。
这时刚刚逃进关里的周少卿心里有些不忍,刚要出来说话,立刻被周世奇拉住,道:“少卿,你要做什么?”
周少卿道:“爹,我看商毅做得也太过份了,稍稍惩处一下也就可以了,何必要做得这么过份呢!这个时候把他们赶出关去,不是要他们的命吗?我看还是劝劝吧。说不定他也正等着个梯子下台?”
周世奇把眼一瞪,道:“糊涂的东西,你懂什么?乱世用重典,不狠狠惩处这几个人,关里还不乱了吗?别看他们现在装可怜,其实都是刁滑之辈,这一次把这几个人饶了,你以为他们就会真的老实了吗?而且军令岂不是就成了儿戏吗?以后再有人违抗军令,又该怎样处置呢?治军和做官的道理一样,都要宽严并济,向你这样的做法,只是乱施仁义,非乱套不可。”
周少卿心里虽然还有些不服,但也不敢和老爹再争辩下去,只好也闭嘴不语。其实关里有不少军民都看不惯这些人的懒散作风,当初自己进关的时候,吃了多少苦头,凭什么他人就能偷懒。因此周少卿不出头求情,更没有人出来说话。
尽管这二十二人全都赖在地上不走,还有人干脆就躺在地上耍赖,但还是架不住士兵人多,四五个架一人,怎样挣扎也没有用,被架出城外一扔,然后把城门一关,吊桥拉起,任他们在城外怎样嚎哭哀求,就不管了。
同时商毅再次声明,有不愿接受条件的人,可以马上离开,决不强求。不过却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去。而经过这一番整顿之后,整个关城里的军民也都为之警觉,不少人才发现,这个年轻的千总大人虽然没有什么官架子,平时也很和声,但也有如此铁血无情的一面,该下狠手的时候,还真就能下得去手。还有不少人在暗自庆幸,幸好自己当初没有跟着他们几个人那样,要不然现在被赶出去的,就是自己了。
而到了第二天,新整编的士兵也都老老实实在操场上集合,开始接受训练,没有人再敢喊苦喊累,更没有人敢抱怨了。
也就在这一天,穆陵关就得到消息,清军以经攻破了沂水县。沂水县离穆陵关只有五十多里,可以说清军以经兵临城下了。
————————————
只见关外远处,尘土飞扬,庶天避日,十几骑清军追逐着几十个百姓,枪刺箭射,正在向城墙边靠近过来,而百姓中,不断有人仆身倒地,隐隐有惊叫、哭喊、狞笑,狂吼等声音传来。
因为现在相隔在二百步左右,所有的远程武器都够不上,就是够得上,也怕误伤到百姓,不敢轻易下手。因此这时穆陵关的众将都在城头上观看。
商毅拿出望远镜,调了焦距,向城外看去,只见一共有十二名清军,到有二十八匹战马,清军之中,大多数都是身披铁甲,头带皮盔,手执马刀长枪不等,但有三人身着钉着铜钉的棉甲,尖针皮帽,手拿长杆飞廉刀,另有三人是明盔暗甲,背后插着护背旗,其中更有一人是铁盔银甲,铁盔上带长尾红缨,连座下的战马都被着棉甲,手握一枝长杆虎枪。其余十六匹空马背上,也都驮着不少其他东西。
等商毅将这几人的特点告诉唐镇之后。唐镇也不仅吸了一口冷气,道:“那银甲的应该就是白甲兵,而明盔暗甲是马兵,铜钉棉甲,尖针皮帽是战兵,其他的都是守兵。这支鞑子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都是精锐人马,不容小视。”
商毅点了点头,他知道满清在建国之初,成立八旗制度时,将士兵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当然这些名称都是等级,和骑不骑马并没有关系,但要求极为严格。普通的八旗男子,从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一次考试,达标者即为守兵,就可以算是披甲兵,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一次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为战兵戓是马兵。连守兵都考不上的,就只能算是辅兵。每一级别的士兵,待遇地方相差都非常大。
而马兵以经算是清军中的精锐了,但在马兵之中还有更优透者,称为白摆牙喇兵,也称为白甲兵,八旗制度,以三百户为一牛录。战时三丁抽一,一般来诜,一个牛录中会有一百多个披甲兵,但最多只有十畲个白甲兵,有的牛录,甚致只有三四个白甲兵。因此白甲兵也可以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听唐镇说完,蒋义渠、王信、尤洪亮、周奇、吴汉生等这些人的脸上都有一些不自然起来,他们过去都和清军交过手,深知马兵、白甲兵的厉害,虽然对方只不过区区十二个人,但自已这一方就算出动百人,也未必讨得了多大便宜。
这时清军和百姓都离得近了,百姓只剩下二三十余人。而穆陵军的将士们也都能够看得清楚,别的不说,这一队清军果然是人人马术娴熟,全都是只用双腿控制战马,没有一个人用过手。而且他们早己经追上了逃跑的百姓,但并没有下手追拿,而是如同猫戏老鼠一般,有时还故意放百姓跑出一段,然后才纵马奔驰追赶,去撞到,踩踏。因为离得近了,百姓们的惊呼和惨叫声音也更加清楚,还夹杂着不少清军得意狂笑声和听不懂的满语。
城头上的穆陵军将士们也被清军的暴行激怒,一个个都义愤填膺,由其是年轻人,更是热血沸腾,纷纷擦拳磨掌,想要出战。而杨武丞以经来到商毅面前,道:“大人,请让我出战吧。我要去教训教训这帮鞑子。”
商毅摇了摇头,道:“别慌,还不到时候,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出战,也不得随开枪。”
其实商毅心里何偿又不气愤。但这支清军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穆陵军同清军的第一战,只许胜不许败,胜了就可以大涨城中军民的士气,稳定人心,而一但输了,必然会导致失败情绪蔓延,军心动摇。那怕能打死一个清兵,也是胜利。
因此商毅也不得不谨慎从事,宁可放清军靠进城墙,用最稳馁的火枪来攻击清军,也不能轻易出城迎战。必要的时候,不昔浪费几颗自己的子弹,也要确保第一战的胜利。
第109章 初战清军(上)
果然,清军见城中的守军不敢出战,也越发大胆,在城外追逐着百姓,一连越过了两道壕沟。
在穆陵关城外,一共挖了三条壕沟,第一道壕沟离城墙一百步,第二道壕沟离城墙七十步,第三道壕沟离城墙是五十步。现在清军以经越过了第二道壕沟,以经进入穆陵关各种远程武器的攻击范围。
这时吴汉生沉声道:“大人,让我来吧!”
商毅点了点头。吴汉生立刻从箭壶中抽出一支羽箭,搭在弓弦上,拉开长弓,对准了那名白甲兵,手指一松,“嗖”的一声射了而去。
那白甲兵虽然在城下耀武扬威,但他到底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尽管面上骄狂,但也丝毫不敢大意,在追逐百姓戏耍的同时,眼角余光一直都在注视着城墙上的动静。
因此就在吴汉生的箭刚一射出,便以被他发觉,立刻在马上一缩身子,整个人都躲到了战马的一侧,尽管这一箭快如流星,但也被他将将躲过。
在城头上穆陵军诸将的一阵惋惜声中,那名白甲兵双手抱着马脖子,转到战马的另一侧,一个翻身又跨上了马背,对着城头举起了手里的长杆虎枪,发出了一阵得意的狂笑,并且大声说了几句满语,神态之间,显得更为得意。而在他的身后,另外十一名清军也都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一面向城头指指点点,互相用满语说着什么,显然是在嘲笑穆陵军。
城头上的穆陵军诸将也都觉得脸上无光,但刚才这白甲兵显示出的机警反应,高超的马术,确实说明,在近十几年以来,清军屡次犯进大明疆界,所向披靡,并非饶幸。就连刚才跃跃欲试的几个年轻人也都不尽有些玴气。
这时在城下有一名百姓趁看清兵稍有放松的时候,猛然发足狂奔,向城墙跑去。那白甲兵一见,立刻催动座马,赶了几步,追上那名百姓,举起手中的虎枪,向那百姓的背后,狠狠刺了下去。
就在这时,只听城头发出“砰”的一声,他座下的黑马发出一声长嘶,前蹄高高抬起,而那白甲兵猛然身子一仰,从马股后裁倒下地来。原来是商毅抓住机会,给了他一枪。
商毅的手枪的精准度虽然高,但射程并不远,只有一百五十米,而这白甲兵至少也是穿着两层重甲甚至可能是三层重甲,因此商毅估计,起码要进入一百米之内,手枪才有可能打穿他的重甲,因此一直都在耐心的等着机会。终于等到那白甲兵靠近到离城墙六十步左右的距离,这才开枪射击,果然一击得中。
在城墙上立刻暴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不管怎么样,打死了一名清军的白甲兵,这个战果可是不小,同时也能出一口恶气。
而在城下,剩下的十一名清军也都不禁大吃一惊,脸上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来。虽然他们都知道明军有火器,但这名白甲兵可是穿着三层重甲,在他们过去的印像中,明军的火器想要打穿三层甲,至少要在三十步以内才行。而这白甲兵离城墙差不多有六十步,怎么就会被火铳打死呢?
有两名战兵不加思索,立刻催马上前,过来察看这白甲兵的死因,同时也是要抢回尸体。
但这两人的举动无异于是自寻死路,就在他们刚刚靠近白甲兵的尸体的时候,商毅也毫不手软,又连开两枪,两名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