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3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捕际怯锌赡艿摹>退阒荒芡献∩芪洹⒂览皇O乱桓錾锌上玻鸵枚愿抖嗔恕
因此商毅也笑道:“你想怎么做都可以,但先拿出一个计划来给我看看。”
明石姬点了点头,道:“妾家立刻就去做。”
明石姬离开之后,商毅又招见了李格非,了解日本和荷兰方面的情况。
虽然南京并没有在日本派置情报人员,但和日本通商之后,有关于日本的各种情况也都通过各个通商口岸,十分通畅的传到了中国。
其实这次日本出兵支持清廷,并不是全国一致都同意,支持徳川幕府的,只是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绝大多数的外祥大名都不赞同。
原来在中日通商之后,签约的是徳川幕府,和其他大名无关,而有不少大名在中日通商中获得了大量的利益,并不希望日本介入中国的内战,由其还是站在清军的一方,与中华军作对。也有一部份大名是惧怕南京政府的实力,万一南京政府统一了中国,那么就一定会出兵报复日本的参战行为;当然也有少部分大名,如长州藩就甚致希望借助中华军的力量,推翻德川幕府,因此找借口拒不出兵参战,还保留与中国的通商口岸,继续和南京进行贸易来往,同时还向南京方面提供了不少信息。
尽管现在的日本还在徳川幕府的统治下,中央集权有一定的加强,但日本仍然是实行分封制,因此中央集权的强度有限,德川幕府并不能干涉各大各藩内的事务。也不是所有大名都愿意服从于徳川幕府,而且徳川幕府被中华军击败之后,在日本的威信力也大大下降,对各大名的控制力度也削弱了不少。对此也只能默认不理,这次出兵调动的基本都是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的军队,只有少部份是外祥大名。
而朝鲜和荷兰方面的情况,李格非就所知不多,因为现在南京政府的触角还没有升到朝鲜半岛和巴达维亚地区。对这一点,商毅也不能强求。只是要求李格非,注意日本方面的情况。
李格非建议商毅,是否再招见荷兰商馆的领事,商毅想了一想,决定暂时不理荷兰人,因为现在的荷兰殖民者在亚州,由其是在中国一带地区并没有多少实力,军事干涉的能力有限,并不足为虑,现在先不管他们,等打完了中原大战以后再说。
第083章 布置(四)
第二天,商毅下令招见南京军区的司令员段鹏,要求南京军区再扩编一个军,并且加紧训练,守卫好南京,并且随时准备出兵増援江西军区。
同时又下令江西军区,严密守卫南京政府的南部边境地区,如果南明朝廷有挑畔行动,将毫不客气,给予坚决的打击。并且又命令海军部,严守从山东到浙江一带的海岸线,以及琉球地区,一但发现日本的船队,立刻击沉,绝不留情。
本来商毅打算派遣船队拦截日本的运兵船队,但收集不到这方面的俱体情报,没有准确的情报消息,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也决定了,在大海中搜找这样一支船队,几乎也等于是大海捞针一样。因此商毅也放弃了这个打算,一心一意先守好自己的海岸线再说。
而就在当天下午,商毅连续收到豫南战役总指挥部和山东军区发来的报告,这两份报告的内容都是作战计划。
豫南战役总指挥部的作战计划是,利用清军求战心切,急于改变中原战场局面的心里,采用诱敌深入,逐步后退的战术,将阿济格诱到汝宁府南部的信阳、光州一线,然后切断清军的后路,围歼阿济格部。
这个战术确实很大胆,想一口把阿济格部全都吃掉,当然一但作战成功的话,整个中原战场的局势将对中华军极为有利,就算南方受到攻击,也可以从中原抽调一部份兵力回来了。
不过商毅仍然担心,目前中华军在汝宁府一带只有七个军,总兵力在十八至十九万左右,虽然比阿济格部要多一些,但也极为有限,而且清军在开封、归徳一线还有十五万左右的兵力,一但不能尽快吃掉阿济格部,被清军来一个内外合击,恐怕也够中华军受的。因此要完成这个计划,最好能给豫南战役总指挥部再援派两到三个军的兵力,那才差不多。
因此商毅也考虑,现在淮南军区还有一个军驻扎在徐州,可以把徐州先让郑成功代管,再从山东军区抽调一二个军,这样就够了,等一会招集统战部开会,再详细讨论吧。
商毅一边想着,一边打开山东军区发来的作战计划,看了二眼之后,商毅忽然一拍桌子,连声道:“好,好,实在是太好了。”随后又立刻下令,招集统战部的成员开会。
等众人都到齐之后,商毅首先拿出豫南战役总指挥部的作战计划,让众人传阅,不少人也都认为这个计划不错,可以给豫南战役总指挥部増加兵力,实行这一战术,但也有人担心,如李岩就认为,一但抽调兵力集中在豫南,必然会造成其他地方的防守空虚,山东还好一点,但把徐州交给郑成功守卫,太过冒险了,因为郑军的兵力不足两万,而战斗力也并不比清军强,一但清军乘机复夺了徐州,那么整个江淮都将门户大开。而豫南战场又不能尽快消灭阿济格部的话,对中华军将十分被动。
李岩的意见也让不少人又重新思考起来。而商毅确是胸有竹,笑道:“李先生,你再看一下这份作战计划。”说着将山东军区发来的作战计划递给了李岩。
李岩接过来一看,也不禁眼睛一亮,立刻向商毅道:“大王,此计可行。”
其他人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赶忙从李岩手里接过了山东军区的作战计划,仔细观看。
原来周少桓建议,在发动豫南战役的同时,由山东军区在由兖州府、东昌府出击,攻取大名府、彰德府一线,甚致是平阳,切断清军北返的道路。
周少桓的这个作战计划乍一看和豫南战役相违,如果实施这一作战计,山东军区是不可能再抽集兵力参加豫南战役的。但从叧一个角度来看,一但大名府、彰德府一线,受到中华军的攻击,无论是否得手,清军必然要回兵救援,因为这时清军在大名府、彰德府一线以北的地区,只有博洛部的六万余人,而整个北京地区都将门户大开,无兵可守。因此多尔衮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先救援大名府、彰德府一线。而在豫南战场,中华军也就可以从容的歼灭阿济格部了。
同时如果山东军区能成功攻占大名府、彰德府,也就等于把清军彻底困在中原地区,而商毅所希望的在中原战场歼灭清军主力的计划,也将得到彻底的实现了。因此最终众人也都同意,同意实施这一作战计划。并且将这一次作战定名为豫北战役。
在散军之后,统战部立刻下令到山东,发动豫北战役,牵制清军的兵力,切断清军的归途。就这样中华军将在河南省的南北两地同时对清军展开军事行动,中原战场上的激战,也将进入到最关建的时刻了。
就在这时,商毅又收到了一份前线发回来的消息:耿仲明被多尔衮以弃守陈州的罪名,斩首示众。
原来阿济格率领大军从开封府出发,第一站就到达许州,汇合耿仲明部的四万人马。
许州本来就是阿济格部人马南进的必经之路,而且多尔衮也已经下令,将耿仲明部的四万人万并归阿济格指挥,因此清军的行动也非常合理,并没有引起耿仲明的任何怀疑。
而且虽然弃守了陈州,但耿仲明并不担心自己会被清廷治罪,现在的局势可不同了,清廷的势力己大大不如从前,自己手下虽然只有四万人马,但清廷正是用人之际,必然会对自己网开一面。因为这四万多人马里还有吴三桂的两万人马,也只有自己才能指挥得了,而且现在自己和吴三桂已经连成了一气,清廷想要对抗南京,就必须联合吴三桂,一但治罪自己,势必会和吴三桂发生决裂,清廷不会不考虑这个因素,因此耿仲明也自信,清廷是断断不会在这个时候处置自己的。
因此阿济格的大军到达许州之后,耿仲明丝毫也没有一点怀疑,大开许州的城门,迎接阿济格的大军入城。结果阿济格入城之后,立刻下令,将耿仲明拿下,因为耿仲明没有做一点防备,因此毫无反抗之力,就在许州里,被清军抓住。一同被抓的还有儿子耿继茂,部将石明雄、宋国辅、潘孝、陈绍宗等人,还有川军的主将马宝等众,共计二十三人。
虽然耿仲明的部下,还有川军闻迅之后,想要反抗清军,但这时阿济格部的十万大军都己入城,军威压迫之下,耿仲明部也不敢轻易反抗,同时阿济格还向全军宣称,这一次直追究耿仲明以及主要部将的责任,对于中下层军官,以及士兵只要是愿意服从自己的指挥,都将不予追究,并且保证他们粮饷供应,一应待遇,都与其他士兵一样,由其是对川军,阿济格也保证,打完仗之后,可以让他们自行回川。而且阿济格也不是光说不做,只要是表示听命于自己的士兵,立刻发给白银二两,做安家费用。
二两白银最然不算多,但也够一般人家二三个月的生活费了,而且现在的形势也十分清楚,耿仲明部的主将都己被抓,军队没有指挥,反抗只是死路一道,另外耿仲明也不是什么爱兵如子的人,他的部下也不会为他拼自己的命,川军则更不会为耿仲明送死,反正当兵打仗就是为了图军饷口粮,跟着谁不是跟着呢,因此耿仲明部的士兵也都表示愿意听从阿济格的命令。
于是阿济格立刻下令,将耿仲明部的士兵进行重新整编,分散到清军的各军中去,同时又命人将抓获的耿仲明等人送到开封去,交给多尔衮处置。
耿仲明这时才真的害怕,赶忙想方设法,向多尔衮救饶,在从许州到开封的路上,一连向多尔衮连上了三道疏表,请多尔衮饶自己一命。
那知多尔衮根本就不理他,一到开封,多尔衮就下令,除了几名川将遣回四川之外,将耿仲眀及其部众全部斩首,以警告全军,再有作战不利者,就和耿仲明是同样的下场。
其实在开封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杀耿仲眀,洪承畴就主张,先将耿仲明收押下狱,等战事结束,或是明朗之后,再处置他不迟,毕竟现在就杀耿仲明,对吴三桂和尚可喜,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伹在南阳战役之后,多尔衮就对耿仲明借助吴三桂的势力,挟兵自重,但又惧敌畏战的态度相当生气,而对吴三桂仍然在四川稳坐不动,保存实力也非常不满。这次杀了耿仲明,一方面是杀一儆百,借耿仲明的人头来警告全军,以后必须努力作战。
而留下几员川将不死,则是还希望不和吴三桂把关系搞僵,但同时多尔衮将其放回四川时,也让他们转告吴三桂,自己对吴三桂到现在还首鼠两端,模拟两可的态度已经很不奈烦了,一但清廷败亡,四川决不可能独存,因此请吴三桂自己看着办吧。
第084章 开战
就在耿仲明被杀的第二天,多尔衮就收到了阿济格发回来的告捷,清军在汝宁府西北的确山县附近,击败进攻的中华军先锋人马,当厍斩首六百余众,中华军的余部向南逃窜,现在阿济格正率领大军,渡过溱水,继续向南挺进。而在阿济格的身后,尼堪和韩岱部也在陈州以北的安岭地区击败一支中华军,斩首二百余,并且率军进攻陈州。
斩首六百,斩首二百,虽然都不算是什么大捷,但毕竟是一次胜利,对于现在屡败屡战的清军来说,终于取得了几场胜利,也算是非常难得的。
但这一发之后,清军竟不可收拾,阿济格接着又在明港、真阳两地相继击败了中华军,两战相加,又斩首过千,现在阿济格的前部人马,已经逼近到了息县。而尼堪和韩岱部也包围了陈州。
清军连战连胜,在开封城里,清军的指挥部里也是一片欢腾,庆贺清军这几次来之不易的胜利,当然也有人更是对多尔衮进行吹捧,认为正是多尔衮下令,处死了耿仲明,使清军人人奋勇死战,因此才取得这几场胜利。而多尔衮也派人到阿济格的军中下诏,对清军的表现大佳赞扬,并且对这几场战斗中参战的士兵进行了封赏,对立功的人员也晋级提升。同时也下令阿济格,继续向南推进,扩大战果,并激励其他士兵奋勇作战,争取多立战功。
其实多尔衮是精通兵法的人,当然清楚这几战中其实含有大量的水份,因为这几战的结果都是斩首数百,也说明中华军并没有出动大量的兵力,与清军交战。虽然这时清军还并不知道湖广军区已经到达豫南参战,但中华军在中原战场已经投入了淮南军区的四个军和南京军区的两个军,总计兵力该在十五万到十六万之间,与阿济格的兵力大致相当,而且从战斗力来说,多尔衮也承认,中华军确实强于清军,因此这也说明,中华军并没有尽全力参战,而且似乎是在且战且退,有意引诱清军深入。
但多尔衮仍然下令,命阿济格继续向南推进,一方面是因为清军目前确实需要更多的胜利来鼓舞全军的士气,振奋军心民心,而且现在中原战场的局势确实并不乐观,如果这一次出战不能取实质性的胜利,清军很有可能输掉这场中原大战。另一方面,在阿济格部已经集中了清军目前的精锐兵力,完全可以与中华军正面相碰,打几个硬反,找到中华军的主力部队,进行一次决战。而且他的背后,清军还有尼堪、韩岱部的五万多人马,一但阿济格部遇袭或被困,尼堪、韩岱部就会立刻赶去增援,双方前后夹击,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解救出阿济格部的人马。
不过多尔衮在下诏称赞阿济格部的同时,也给阿济格写了一封密信,告戒阿济格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轻急冒进,更不可轻敌骄傲,因为对手可是中华军。另外在进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左右翼,以及后路,并且一定要求尼堪和韩岱部,跟紧在自己的身后,不能掉得太远。而一但发现了中华军的主力部队,立刻通告开封,多尔衮会马上再增加兵力,与中华军进行决战。
阿济格为人虽然粗鲁莽撞,但也是身经百战,精通兵法的人,也不会不知道这几仗中华军确其都没有尽全力与清军交战,只是稍一抵触,就立刻撤军了,向多尔衮上报的什么“斩首六百,斩首二百”,其实全部加起来,打死的中华军人数也不超过五百人。当然清军自身的伤亡也并不大,还不足千人。
虽然自从第一次南征之后,阿济格就没有再和中华军交过手了,但这几年以来,清廷在中华军手下吃过多少败战,阿济格可都一清二楚,多铎身亡,阿巴泰被俘,都是前车之鉴,因此不用多尔衮提醒,他也不敢轻视中华军。
但阿济格也并不惧怕中华军,并希望自己能够与中华军的主力相遇,大战一场,因为他所率领的清军确实是集中了目前清廷的精锐,在并入了耿仲明部的四万人马,和驻守汝宁府的阿山部两万人马之后,阿济格指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六万左右,其中新军人数为三万二千,另外川军中还有五千火铳兵,其他各部队中还有零散的火铳兵三千余人,阿济格部实际有火枪的数量约三万余支,另有各种火炮近六百余门,并且还有大量的其他火器,同时还有二万五千多的骑兵部队。而且汝宁府一带地区地势平坦,也有利于骑兵作战。因此也可以说,阿济格部的战斗力,比其他各部的清军都要高出一大截,这也是阿济格希望与中华军进行决战的信心所在。
这时清军的前部人马已经进驻到汝宁府中部的真阳县。离淮河只有五十余里的距离。
在中原大战开始以前,清廷和南京在汝宁府的分界线就是淮河上游,在中原大战开始以后,中华军杀过了淮河,一度逼近到汝宁府的治所汝南。而现在清军又再度把战线推回到了淮河附近。但这样的结果对清军来说还远远不够,必须杀过淮河,才能改变目前中原战场的被动局面。
不过阿济格也不敢轻急冒进,下令阿山率领四万人马为左翼,阿哈尼堪率领四万人马为右翼,这两路人马各有火枪兵八千人,火炮一百五十门,另有五千骑兵,分别从左右出击,并保护大军的两侧,而自己亲自率领中路的八万人马,直扑息县。
息县位于真阳县西南约六十里的地方,滨临淮河北岸,一但清军攻占了息县,就能在淮河北岸找到一个立足点,而且从息渡过淮河,离中华军的总指挥部所在的光州,不足五十里的距离,这么一来,中华军要么就集中兵力,与清军进行决战,要么就全部退出汝宁府去。
清军从真阳县分三路进军之后,果然就遭遇到了中华军的顽强抵抗。因为成进和李定国都十分清楚,诱敌深入,并不是完全不抵抗的撤退。在有些地方,还必须与清军硬拼几场,一方面是消除清军的怀疑,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在最后的决战前消耗一下清军的兵力,前一阶段中华军是大踏步的后退,而在靠近淮河边的时候,就要进行一次有力的阻击作战,让清军付出一定的代价。而阻止清军的地点,就是以息县为核心的区。
因此成进和李定国下令,第一军驻守息县,抵抗清军的中路人马,十一军第七师驻守息县以西的铜钟店,阻挡清军的左翼;十八军的第五、十九旅驻守息县东部的小茴店,阻挡清军的右翼。这一次出动的阻击部队全部都是淮南军区的部队,湖广军区的两个军依然驻守在桐柏一带,暂时隐藏,以后做为奇兵。而且各路阻击部队必须做好坚守五到十天时间的准备。
铜钟店是位于息县以西约三十里的一个小镇,居住着大约三千多的人口,小镇没有城墙,只是在外围有一圈矮墙,中华军的防线就是依托着这镇外的这一道矮墙布置。
经过了多次的战斗以后,清军对于使用如何火器进攻,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知是一是要将兵力充份展开,才能减少自己的伤亡,同时在进攻中火枪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帀要多依靠火炮的掩护下。
因此阿山的指挥下,清军将所有的火炮都列在阵前,向中华军展开了猛击的炮击,而在中华军的防守阵地上,各种火炮也一起开火还击。
双方的火炮总数相加,接近四百门,清军的火炮数量比中华军少,但中重型火炮居多,而中华军一向重视战场的机动性,因此在火炮中的中重型火炮偏少,多以中轻型火炮为主,但中华军的中重型火炮都能发射开花弹,而清军中只有少数臼炮能够发射开花弹,因此论炮弹的威力中华军要比清军大。
双方一阵火炮互相对轰,并且都发射不了少霹雳火箭,战场上炮声轰呜,爆炸声不断,只震得大地颤动,泥砂飞溅,双方的阵地上都留下不少爆炸的痕迹,还有不少地方在燃烧,而且都有一些士兵死在互相的炮击中。
当然如果就这样互相用火炮对轰,谁也不能击败谁,因此在对轰了一阵之后,清军也向中华军发动了地面进,由步兵、火枪兵也混杂在一起,在火炮的掩护下,向中华军的阵地推进过来。
一般来说,只有进离阵地一百步的距离以内,才是火枪的射程范围,在此之前,只有线膛枪和发射开花弹的火炮能够发挥作用。但在中华军,线膛枪的数量很少,还没有后填弹枪多,而清军也将进攻队型充份散开,开花弹的杀伤力也并不下,因此在清军进入到火枪的射程范围之前,不会有多少伤亡。
但就在清军推进到离中华军的防线三百步的范围以内的时候,忽然在清军中间响起了一连窜的爆炸声,而爆炸是从清军脚下的大地发出,无数泥砂都从地上飞溅而起,直冲向天空。
第085章 地雷阵
在很早己前,杭州兵工厂就研制出了新型的触发式地雷,并且在清廷第二次南征期间,曾经使用过几次,对清军也造成了一定的杀伤。而在商毅攻占南京之后,兵工厂也一直都在研制地雷,这几年来,又制造出了一批性能更稳定,爆炸威力也更大的新式地雷,但中华军在收复南京以后的战场上,却很少再使用过地雷了。
因为地雷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纯粹的防守形武器,而且只有在阵地战中,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商毅的战术思想一向都是掌握主动,机动灵活,并以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尽量避免与清廷打阵地战。
另外在中华军收复了南京之后,南京就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权,而清廷在战略上是处于守势的一方,因此后来发生的几次战役,无论是收复了长江六省,还是近期的山东、南阳战役,从大局上来看都是中华军主攻,清廷主守,就是在战役的进程中,中华军偶尓也发生几次阻击性质的防守战,但时间也并不长,而且准备时间也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军都用不上地雷。但商毅十分清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地雷还是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这一次豫南战伇,双方都投入了重兵,大规模的阵地战、防守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有重新用上了这种武器的机会了。因此商毅也给淮南军区送来了大量的地雷,用于这次战役中阻击清军的进攻。而在这次淮河北岸的三条阻击战线上,中华军就埋下了大量的地雷,而且都是十个地雷为一组的循环雷,纵深达到二百余步,只等着清军踏上来触发。
果然在铜钟店的阵地前,清军的第一次进攻中,就触发了大量的地雷爆炸。尽管清军已将进攻阵形尽量散开,而且这个时什地雷的爆炸威力也十分有艰,但这一连串的爆炸,还是一下子就炸伤炸死了数百名清兵。而清军的这一次进攻,还没等进入到中华军的射程以内,也立刻就退了回去。
在战场上留下了数百俱清兵的尸体,其中有不少都被炸得肢离破碎,留下许多残肢断臂,残盔裂甲,拆断的刀枪和破碎燃烧的旗帜。
另外还有十几名受伤未死的清兵,有的在地上挣扎着向回爬行,有的大声向自己的同伴呼救,但这时幸存的清兵都在忙着向后逃逃跑,根本就没有人去救援这些伤兵。有几名伤兵在爬行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又触发了一串地雷爆炸,结果少数准备回去救援同伴的清兵见了,立剂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这到并不是说清兵就足贪生怕死,而是确实被地雷给吓着坏了。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却是一阵欢呼,想不到这么轻易就将清军的第一次进攻给打退了,看来地雷这种武器确实是好使。
尽管中国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制造出了最原始的地雷,但在这个时代,地雷在战场上仍然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而且中华军在以前的战斗中,又很少使用地雷,见识过地雷的清军也大多都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了,其实包括中华军的士兵,绝大部份人都没有亲眼过地雷爆炸的威力,只是知道中华军里有这么一种武器,可以埋在地底,等人踏上,绊动引线,引发爆炸。因此在清军里面充当教官的中华军的降兵,有人会简单的提一下,有人干脆就忘了。
而在这一批清军的士兵中,几乎都是第一次和地雷接触,不少人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武器,因此一个个都惊疑不定,不知道中华军这又是使用的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能够将炮弹埋在地底下爆炸,而且还不用引线。
一般对于不知名,或是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往往都会带有恐惧的心里,由其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武器,而且突然出现,并给自己造成了大量的杀仿,因此大多数的清兵这时都是不知所措,心里只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另外极少知道有地雷这种武器的清兵也同样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华军在阵地前倒底埋了多少地雷,而且也不知道应该怎样防备地雷。
当然在这个时代,对地雷基本是无解的,事实上既使是在后一时空后世,世畀各国对地雷阵也都是相当的头庝。从至于联合国都规定,禁止在战争中大量埋伏地雷。
清兵退回到自己阵地之后,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没有动静,每个人都盯着阵地,仿佛随时都会再发生爆炸一样。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又引发了一连串对清军的嘲笑诌骂声。
而清军的主将阿山这时也有些沉不住气了,立刻下令,向中华军的阵地再发动进攻。而这一次进攻的清兵一个个都吓得变了色,这和把自己派去送死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真不是清兵胆小,而是确实又地雷没有太多的认识。但主将下令了,谁也不敢违抗,只好都硬着头皮,再度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等到达上一次发生地雷爆炸的地点之后,清兵们也都不自觉的停下或放慢了脚步,左右看看,还有人先伸出一支脚,在前面的地面上踩几下,似乎是确认之后,另一支脚才跟上去,先怕地下突然又发出爆炸来。一开始还只是一二个人,后来所有的士兵也都学着他们的样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
别说中华军,就是后面的清军见了,也都觉得又好气又可笑。
但这种姿式的行走,是不可能不触发地雷的,能清军进入到布雷区之后,很快就有人触发地雷,于是立刻又是一连串的爆炸声,而进攻的清兵也“呼拉”一下,又全部都退了回去。好在是这一次清兵的动作十分小心,一触发地雷就立刻撤退,因此触发的地雷并不多,而炸死的清军也不多。
不过这一次阿山到是看出了一点门道,在发生过地雷爆炸的位置,在走上去之后,似乎就不会再有爆炸了,新的爆炸是发生在第一次清兵没有到达的地方。
于是阿山又下令,再派进攻部队,而且要求他们顺着前面军队走过的路线进攻,当然这一次有不少清兵都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而阿山也下令一队火铳兵根在他们后面,对不敢前进的士兵,立刻开火击毙。
在阿山的威迫压迫之下,清军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前后一共付出了六百多人的阵亡,才总算是在地雷阵中硬生生趟开了一条宽达十余步的通道来。
但这里早巳经进入中华军火枪的射程范围内,只能从这样一条狭窄的通道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攻破中华军的防线,而再派军队,扩大通道,显然不可取了,因此阿山也不得不下令,暂时收兵另想其他的办法。
而这时在其他两条战线上,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各自处理的办法也都不同,右路的阿哈尼堪干脆就早早收兵,回去商议对策,当然也是可以肯定商议不出什么好的对策来,只好派人向阿济格禀报。
阿济格的方法到是最为简单直接,就是拿人命往里面填,硬生生的开避通道,当然这和阿济格部里有原来耿仲明部下的两万多直属的军队,而这一批士兵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拿来当炮灰用了。结果就在第一天的进攻中,阿济格以付出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终于清除了大部份的地雷,于是清军也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了。
阿山和阿哈尼堪手里没有炮灰,而且现在清廷必须要倚重汉军,也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随意的把汉军当炮灰来使,万一把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