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啸大明-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梦庚当然不会去和一般的士兵抢饭吃,他的食物自有人为他单独另做,这时也送到了左梦庚,同时还有两个莱、一壶酒,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也比一般士兵吃的要好得多。
左梦庚拿起筷子,刚要吃的时候,只听一阵马蹄激踏大地的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左梦庚寻声看去,只见从西南方向,杀过来一队骑兵,一色都是半圆头盔、铁锁背心,内衬绿色军服,离清军驻扎的地方己不足两百步了,虽然左梦庚没有和中华军交战过,但对这一套装束可并不会觉得陌生。心里也不禁大吃一惊,中华军在这里伏击自己吗?同时也有不少清兵也发现有中华军的骑兵向自己冲杀过来,也都不由乱了起来。
新野县是离邓州最近的清军踞点,当然也是中华军重点防范的对像,因此左梦庚的军队一出新野县,就被中华军的探子发现,立刻飞报给李定国。而桑庄是从新野到邓州的必经之路,于是李定国也马上做出决定,就在桑庄伏击左梦庚部的清军。
但新野离邓州实在太近了,而且清军已经动身上路,因此李定国也怕各路部队不能抢在清军到达之前,先赶到伏击的阵地,于是也派出骑兵团,率先赶到桑庄附近,如果清军来得快,就由伏击作战改为袭击战,由骑兵团先对左梦庚部的清军发动攻击,其他部队再随后赶来参战。
骑兵团是在上午十时左右赶到桑庄,这时清军根就没有到达,等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之后,其他路部队也都到达桑庄附近,各自埋伏下来。而又等了近一个小时,清军才算到达桑庄,并且在这里休息吃饭。而李定国也决定,等清军做好饭之后,再发动进攻,因为这时才是清军最松懈的时候。
其实这时中华军己将清军全面包围,根本就不用骑兵出击,但骑兵团已经出动了,总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因此李定国也决定,让骑兵团发动第一轮的进攻,其他各部队再随后跟进。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战中华军基本是赢定了。
但骑兵的速度可不比步兵,两百步的距离在战马的冲刺之下,也就是十几秒的事,更何况在距离清军还有三四十步的距离时,攻击就开式了。中华军的每名骑兵都配有三支火枪:两支前装短铳枪,一支后装式长管步枪。弹药都是战前填装了好。不过射程比步军的火枪短,在五十到六十米之间。在战斗的时候,一般首先使用两支前装短铳枪,而后装式长管步枪则留在追击,或是其他时候使用。
因此冲到射程之内的中华军骑兵纷纷开枪射击,而这时绝大部份清兵正围着大锅领取自己的食物,人员十分密集,射击的命中率极高,清兵被打得纷纷倒地,还有不少士兵都在埋头打饭,跟本还没明白是怎么一会事,就糊呈糊涂的中弹毙命。
而其他的清兵纷纷四散逃跑,众人你争我抢,互相推搡,有不少煮饭的大锅都被打翻,还有几名士兵不知怎么,被推倒在大锅里,烫得惨叫不止。整个场面十分混乱。
射击完毕的中华军士兵拔出马刀,追逐砍杀着四散奔逃的清兵,刀光闪闪,清兵的人头、手臂等肢体部位也都随着挥动的马刀,四散飞舞。而这时清兵正是吃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战斗的准备,别说是盔甲武器,有不少人还光着膀子,那什么抵挡中华军的攻击。只有少数士兵将吃饭的瓷碗扔向骑兵,算是清军少有的抵抗了。
一时间枪声、杀声、惨叫声、嘶吼声不断,清兵有人被火枪打死、有人被砍死,有人被战马践踏而死,也有人死于自乙的推操争抢之中。
左梦庚所在的地方,是在全军驻扎的中间地飞,并不是中华军发动攻击的位置,因此他还能够放下饭碗、披挂上马,拿起兵器,并且在身边还聚集了几百名护卫士兵,不过迎战当然是不可能了,现在能逃走就算是很不错了。
左梦庚辩认了一下方向,中华军骑军是从西南方杀过来的,因此左梦庚一指北方,道:“向这边走。”
随行的人马也都跟着他,向北方奔逃,但走了没有一百步,只见前方杀声大起,一队中华军的士兵举着上好刺刀的步枪,向清军冲杀上来,前排的士兵举枪射击,将清兵打倒了一片。
“在这一面也有中华军吗?”左梦庚这时也来不及细想,赶忙又拔转马头,向东方逃走。
但走了没多远,只见前面的清兵纷纷转头向后跑,原来一支中华军正迎头杀了上来。这时左梦庚才发现,原来四面八方全部都有中华军的步兵杀出,自己已经被中华军完全包围了。
就在骑兵团发动对清军的攻击之后,两个师共计六个团的步兵也纷纷杀出,这时清军早己被骑兵搅得一片大乱,那里还有意志和中华军作战,因此在中华军冲杀上来之后,跑得慢的当然送了命,而头脑机灵、腿脚利便的,都赶忙转头逃跑。
不过这时清军巳被中华军全面包围,根本就逃不出去,而各路的中华军也都在不断的挤压清军的空间,慢慢的缩小对清军的包围。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有少数清兵能冒险从两路中华军的空隙之间逃走,但随着中华军的包围圈逐渐的缩小,空隙也越来越小,清兵也无法再逃出中华军的包围了。因此无力抵抗,又没路可逃的清兵,只能选择投降了。
整个战斗只进行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一万五千多清军,逃出去的只有三四百人,而被中华军打死的,有三千六百七十七人,其余全部投降,成为中华军的俘虏,人数多达一万一千畲人,而主将左梦庚也在投降之列,因为在大势己去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负隅顽抗,而且率众倒戈投降,因此也成为第一个反正的钱谦益之后,第一个在战场上火线投降的清廷将领。
而中华军自身的,仅仅只阵亡了三十七人,另有一百七十八人受伤。可以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随后占领新野全境。
————————————
就在李定国率军伏击左梦庚部的援军的时候,李牟也指挥着第八军,向邓州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这时在邓州城的东、西两面,付责主攻的第十师、十五师都巳经在护城河上填出了足够的道路,因此立刻就对邓州的城墙展开了爆破。
在东、西两面,中华军的爆破组在火炮、步枪的掩护下,将爆破车推过了护城墙,靠在城墙边,然后点燃了引线,在连续几声巨大的爆炸声响之后,邓州城的东、西两面城墙,都被成功的炸开了几个缺口,第十师、十五师的突击队也立刻出动,杀过了缺口,突进了邓州城内。而这时离中华军对邓州发动进攻,才只有半个多小时。
攻击能够如此顺手,主要还是因为耿仲明部的清军确实缺少和中华军交战的经验,对中华军惯用的战术套路并不熟悉,如果是其他的清军部队,就会知道,在中华军的火力面前,一般的城墙都很难守得住,必须在城外建立阵地防守才行。如果一定据城而守,那么就要事先准备好砂袋、土石等物,和在城内布置好足够的士兵,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墙被炸开之后,立刻守住缺口,阻挡中华军的突击,或是在城内与中华军打巷战。
第040章 邓州之战(三)
徐得功、连得成对中华军的这些攻城路数所知都不多,就算听说过一点,也之言片语,因此根本就没有防备。在城墙被中华军炸开之后,守军无不心慌,顿时军心大动,不少人站在缺口附近,都傻在那里。而在仓促之间,谁也没有想要堵住缺口,结果中华军的突击队十分轻易的就通过了缺口,杀入邓州城内。
而随后第十师、十五师的大队人马也都跟着杀入,不一会儿,东、西两城就都宣告失守了。中华军也立刻向邓州城里扩张。
其实双方根本就没有进行城墙的攻守做战,因此这时清军的兵力损失到并不大,在中华军杀进邓州之后,清军也确实进行了抵抗。
但清军的这种抵抗完全是在仓促之间进行的,只能看作是一种本能行为,既没有在中华军攻入邓州之后,在城内继续和中华军作战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在城中建立阻击中华军的阵地和据点,而且清军的将领和士兵也缺乏打巷战的经验。也就是虽然城墙被打开了,但自己还有足够的兵力,那就打一下吧。
清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战,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
在中华军有组织、有配合、有套路的巷战战术面前,清军的抵抗几乎产生不了任何的作用,无论是清军驻守在那一条街道,或者是向中华军发动进攻,都被首先遭到数轮火枪的打击,等冲近了一些之后,又会遭到手榴弹的一阵暴炸,结果冲在前面的被打得倒地亡,后面的立刻转头逃跑,就算有几个能够冲到中华军士兵们的近前,还有刺刀在等着他们,而且耿仲明部的清军,在清廷并不算是精锐部队,既使是进行白刃作战,中华军也不处于下风。
类似的战斗场景,在许多街道中,都会发生,结果清军防守守不住、进攻攻不下,只能逐步后退,让中华军向邓州城里延伸扩展。
邓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并不是什么大城,城里并没有多少区域,因此在城中的战斗并没有进行太长的时间,中华军就逐渐控制城里的大部份地区,剩余的清军也都从北门逃出邓州城。
而驻守邓州的两员主将徐得功、连得成在中华军攻入邓州城时,就己被中华军杀散,只能在城里各自为战,不过连得城比较机灵,一见形势不妙,也知道邓州难保了,因此并没有和中华军久战,而是带领着一部份人马,从北城逃出。而徐得功就没有那么走运了,稍微迟缓了一步,结果被中华军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北城的城门,被困在邓州城里。
这时在邓州城里,还有数千清兵,基本都在徐得功的指挥下,守着几条街道,免强和中华军对持。
徐得功当然知道,现在邓州城是大势己去,自己的抵抗根本坚持不了多少时间,还是尽早投降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徐得功招集了几名中级将领,简单的商议了一下,其他几人也都赞同投降,毕竟谁都不想死,不过徐得功显然不仅仅只想保命,他派人去和付责进攻城内清军的第十师师长丁其兵交涉,要求自己这算是火线起义,而不是火线投降。
原来南京政府发表的宣战诏书,由其是后面关于反正、起义、投降等概念和处理方式的内容,在清廷,由其是在军方,确实引起了极大的反应,尽管清廷严令,不得散布南京政府宣战诏书的内容,但清廷对军队控制力度毕竟有限,而且在耿仲明部的清军,也根本没把清廷的命令当一回事,许多将领都把这些内容作了比较仔细的研究,在私下里,有时还开始笑,说在战场上真的不行了,就赶紧投降,致少还能保一条命,而且早一点还能算起义。
徐得功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对反正、起义、投降等概念和处理方式的内容都已经烂熟于心了,既然是准备投降,当然希望为自己争取到一些更好条件,现在战斗已经打起来,战前起义肯定是不能算了,因此徐得功想按火线起义来算。
而且徐得功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现在自已手下还有七八千人马,并没有被中华军打散,还保持着抵抗力,不能算是胜负己分,完全够得上按火线起义的标准。其他诸将也都认为,能算火线起义当然是好了,因为如果是火线起义,则还算有立功表现,可以在中华军里面任职。
听完徐得功派来的代表讲说的要求之后,丁其兵立刻就火了。商毅制定的这些标准,中华军的官兵们当然都清楚,其中最难介定的,就是火线起义和火线投降,毕竟两者都是在战斗进行的过程中发生,但“尚未明显分出胜负”,“已经明显分出胜负”这两个概念,只能由一线的指挥官自己来判断了。
但在这一战都打到这个份上,居然还想算火线起义,那有这种道理,因此丁其兵气呼呼的对代表道:“回去告诉徐得功,你们只能算火线投降,不能算火线起义,接受的话,就立刻放下武器,出来投降,不接受那就接着再打,信不信,只要开打了,最多十分钟,我就可以把你们全灭了。”
代表回去将丁其兵的回复告诉徐得功等人,徐得功又和诸将商议,最后决定,投降就投降吧,至少能够保住性命,再打下去,肯定是没命了。于是徐得功再次派出代表,来见丁其兵,表示愿意向中华军投降。
就这样清军放弃抵抗,全部投降,也标志着邓州战役全部结束,在进攻邓州的战斗中,中华军一共歼灭清军四千一百二十七人,投降八千三百二十六人,逃回南阳的清军不足三千,而中华军自身的伤亡,只有四百三十三人,另有三百七十五人受伤。
另外邓州也是清军驻守南阳的一个重要地点,因此城里的各种军用物资也比较丰富,虽然由于清军的火器不多,因此火药的数量很少,但各种粮食、草料、车辆、帐蓬、布匹等等,都有不少,也算是收获巨大。
而在南阳城里驻守的耿仲明这几天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乱转,他愿以为调左梦庚去救援邓州,怎么样也可以把邓州拖上几天,那知左梦庚的援军和邓州会在同一天被中华军击败,两路一共有三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逃回南阳的,只有连得城所带的两千多人马。而现在南阳地区的清军只剩下五万多人,和中华军相比,己不占任何的优势。
随着中华军占领了邓州和新野两地,南阳的西南部地区,已经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中华军的兵锋,距离南阳,己不足五十里。这时南阳城里的守军不足三万,而通过连得城讲说中华军攻占邓州的过程,也让耿仲明清楚,如果没有足够的火器,自己就是有再多的兵力,也同样守不住南阳。
因此耿仲明这几天也连连向石廷柱发令,要求调神兵营到南阳来驻守,同时又连续给吴三桂写了两封信,请他立刻出兵,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调动中华军的兵力,缓解南阳的压力。
石廷柱接到耿仲明的调令之后,看了一遍,随手就扔到垃圾筒里去了。石廷柱当然也知道邓州之战的结果,在他看来,邓州失守,完全是耿仲明的责任,因为耿仲明在南阳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去救援邓州,但他却按兵不动,偏要等着自己出兵,分明就是想要保存实力。
现在邓州、新野都失守了,虽然中华军的目标是南阳,但石廷柱也不能不考虑,一但自己领军去増援南阳,中华军会不会趁虚来取自己驻守的唐县。和耿仲明不同,石廷柱对中华军可是相当了解的,深知中华军的战术变化多端,什么声东击西、围城打援、欲擒故纵、攻其不备样样都占全了。唐县离新野,也不过就是五六十里的距离,中华军完全可以不理南阳,先取唐县。
南阳是耿仲明的防区,丢了也不关自己的事,而唐县、泌阳一线才是自己的防区,其中的利害关系,石廷柱可是十分清楚,可别为了救援南阳,而把唐县丢了,那可就是因小失大了。另外石廷柱还有一个打算,就是一但中华军去进攻南阳,那么新野、邓州的防守必然空虚,自己正好可以趁虚去收复新野、邓州,切断中华军的退路,这样一来,就算中华军攻下了南阳,也不得撤军南返,说不定自己还能在半路上打中华军一个伏击,而守住南阳的功劳就是自己的了。
因此石廷柱一面将神兵营调到唐县来驻守,一面派人回复耿仲明,称近日发现中华军有进攻唐县的迹像,自己要全力守卫唐县,难以分兵救援南阳等等。
而耿仲眀收到石廷柱的回复之后,也气得顿足捶胸,大骂石廷柱这分明就是借刀杀人,但石廷柱不是左梦庚,耿仲明也拿他没有办法。而川军的人马虽然逼近湖北,但是否真的出战,还必须请示在成都的吴三桂下令,因此在短期内,川军也是指望不上的。
但就在这时,中华军也终于对南阳发动了进攻。
第041章 进攻南阳之战(上)
中华军是在五月十五日攻下邓州、十六日攻下新野,但在二十六日才向南阳发动进攻,这并不是李定国等人有意拖延战机,而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因为在邓州战役中,投降中华军的人数高达近两万人。
这么一支数目庞大的降军,也令李定国等人相当头疼,因为根据商毅在宣战诏书中所说,投降的士兵是不作俘虏看待,并且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不可能把这两万降兵全都关进牢房里去,最多只能严加看管,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
现在是因为大队人马都在邓州,降兵当然不敢轻易闹事,但把这两万降兵全部都留在邓州城里,大队人马去进攻南阳,谁又敢保证他们不会在邓州生事反复呢?想要看好这些降兵,又要守住邓州和新野,李定国和李牟估计,至少也要留下一个师的兵力才行,但这次进攻南阳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再为了看管这些降兵而浪费一个师的兵力,那就太不划算了。
因此李岩、李牟和各军军长商议之后决定,干脆先把降军的事情全都处理完,然后再去进攻南阳,这样虽然会耽误一些时间,但却能撤底解除掉后顾之忧,而且现在清军的主力还在北方平乱,也无暇顾及到河南,同时如果可以诱使驻守南阳或唐州的清军出击,来进攻邓州或新野,那就在好也不过了。
于是李定国也立刻下令,对降军进行整编,虽然这次投降的全都是汉军,但也要分出关内汉军和关外汉军,商毅的条件,只是针对关内的汉军士兵,关外的汉军,差不多已经满化了,并不值得信任,因此不能适用这些条件,一率按俘虏算。
虽然说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分清楚,但在大体上,还是分得眀白的。而且这次的降军中,关外汉军也并不多,还不足三千,其余全是关内汉军,随后对关内汉军,又根据自愿的愿侧,愿意加入中华军的,送回湖北去做为预备军进行训练,而不愿加入中华军的,则发给路费,遣散回家,只是告戒他们,不要再加入清军,否则下一次在战场上被抓住,那可就当作俘虏对待。如果有不愿加入中华军,但又想在南京政府的地域内安居的士兵,也送回湖北,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安排。
当然李定国也清楚,被遣散回家的,其中肯定会有回去再当清兵的人,不过这批人就算回去了,也并不可怕,一来是清廷很难再信任他们,二来有他们在清军内部宣传中华军的政策,能进一步瓦解清军的抵抗意志。
等这些事情都处理完之后,时间己过去了十余天,两万降军中,除了认定的三千关外汉军之外,愿意加入中华军的,有七千余人,而想在南方定居的,约有三千多,其余也全都遣散了。投降的两员主将中,左梦庚当然清楚,自己就算是回到清廷,估计也没有好下场,因此愿意在南方定居,从此以后,在乡里务农,渡过余生。而徐得功是耿仲明的心腹大将,觉得自己如果在中华军里混不到一官半职,还不如回到耿仲明那边去,不管怎么样,耿仲明也会收留自己。因此加入遣散的士兵当中去了。
正好这时湖北军区派出一支运送后勤物资的部队,有一个团的兵力,到达邓州,因此李定国将三千关外汉军,和其他末遣散的降兵全交给运输队,让他们押送俘虏、降兵,返回湖北。
虽然为了处理降兵,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在此其间,李定国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就是南京统战部已经从南京军区是,抽调第十九军,到达湖北参战,并受湖广军区的指挥。
第十九军是南京军区在去年年底才组建的两个新军之一,军长叫彭瑞,下辖二十一师、二十三旅、二十五旅。总计兵力约有两万五千人。而且援军最多在十天之内,就可以到达邓州。
虽然这是一支刚组建的部队,但对于现在正感觉到兵力不足的湖北军区来说,却正是雪中送碳一样。而李定国和李牟也马上决定,将十九军二十一师暂时留在湖北驻守,而调二十三旅、二十五旅赶来,支援南阳战役。
在运输队离开邓州以后,没有了降兵的拖累,又知道马上会有两个旅的部队会赶来増援自己,全军的士气更是高涨,而在这段时间里,南阳的耿仲明和唐县的石廷柱都驻守各自的防区,并没有任何的动静,显然是不敢来进攻邓州、新野,于是李定国下令,留下第八军二十二旅分别驻守邓州和新野两地,而自己和李牟率领其余部队,去进攻南阳。
南阳古称宛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接壤,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界地区,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因此又有“南都”、“帝乡”之称。眀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封二十三子朱桱为唐定王,在南阳定据,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当然现在唐王府成了耿仲明在南阳的住所和处理公务的地方。
得知中华军真的向南阳发动进攻,耿仲明也十分害怕,一面调遣兵力,加强城防,并且对守城的士兵许下了重赏:有斩首中华军士兵一级者,赏银二十两;受伤者赏银十两,阵亡者发恤银三十两;而出战不利,畏刀避枪,不拼死力战者,一率斩首。一面又遣人去向石廷柱求救,几乎都是在挨求石廷柱,念在一殿之臣,共同为朝廷效力,务必要来救援南阳。
好在是南阳历来都是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的战略要地,因此城防建设十分坚固,比邓州更好,而且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地势也十分险要,不仅城外的护城河面宽水深,而城墙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墙的普遍高度都在三丈以上,确定是一座坚城。
尽管中华军并不害怕攻城,但南阳城的护城河非常令人头疼,因为南阳的护城河直通白河,河面宽达数十丈,还要用填平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只能用船筏一类的工具强渡护城河,然后才能对城墙发动进攻。好在是中华军在等待的时间里,也没有闲着,砍伐了大量的树木,大军到达南阳之后,立刻就开始扎起木筏来了。
两天之后,一共扎好了两百余个木筏,中华军也对南阳发动了进攻。
因为南阳的东边是白河,北边是百重山,因为中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南两面。在第一天里,付责主攻南阳的,是第六军的第九师、十八师。两个师的部队首先将火炮都架在护城河,对着南阳城展开炮击,而爆破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乘坐着木筏,向南阳城逼近过去。
南阳城的城墙要比邓州高厚得多,而且有了邓州的经验之后,清军也有了一定的准备,将数量有限的火炮架在城垛口上,两侧和顶上都用木栅竖起,周围在堆一些砂装,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小碉堡,到是可以防住开花弹的爆炸,可以开火轰击,而清兵的弓箭手则都退后到相对安全的位置,采用抛射的办法,向城下放箭。因此中华军的火炮虽然猛烈,但并不能完全压制住清军的反击之力。
但清军对城下的打击也并不强,而且爆破车上也都有安装了挡板,可以防住一定的箭矢,当然在渡河、以及上岸突进的过程,也有一些爆破的士兵中箭中炮,但最终还是将大部的爆破车推到了南阳城的城墙边。
随时几次巨大的爆炸声,南阳城西南两面的城墙也都被炸开了几个大小不等的缺口。但就在这时,中华军的突击却发生了一些意外,因为这还是中华军比较少遇,突击队首先要渡过护城河,才能抢占缺口的情况,因此在爆破队出发之后,突击队都留在护城河边,等着爆破成功之后,才开始渡河。
但数十丈宽的距离,如果是在平地,突击队只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通过,而乘木筏度河,却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也不算长,但也足以让守城的清军反应过来,首先守住缺口。而且这次清军也做了一些准备,因此在缺口被炸开之后,马上有清兵用砂袋将缺口堵住,并且在缺口处派遣了守卫的士兵。
等中华军的突击队渡过护城河之后,清军已经牢牢的堵住了城墙的缺口,突击队只能向缺口发动强攻。
尽管中华军的士兵表现得非常英勇,而且在火力、射击上也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清兵一来是有重赏激励,二来耿仲明也亲自持,在城中督战,凡事有作战不利者,立刻当场斩首,在赏罚的双管齐下的动员下,清兵也在拼力死战,守住缺口,前排的士兵倒下之后,后排的士兵马上就补上来,几乎是寸步不让。于是双方也在几个城墙的缺口地方,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第042章 进攻南阳之战(下)
清军拼力守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南阳的护城河,确实给中华军的进攻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是使突击和增派兵力的时间大大増加,二是原以为二百多个木筏就足够了,但在战斗开始之后才发现,远远不足,虽然一次可以运送数百人过河参战,但第二批渡河士兵必须等木筏回来,才能开始渡河,不仅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而且造成了中华军在进攻的时机和进攻的兵力交换时,始终掌握不好分寸,不是早了就是晚了,总找不到最佳点。
同时在中华军发动地面进攻之后,中华军的大部份火炮也都停止了轰击,还有开火的火炮,也都避开双方正在激战的缺口,因此城墙上的清兵这时也终于能够缓过劲来,开始向城下的中华军士兵开弓放箭,或是开枪射击。而中华军因为受阻在城垛口外,无法向城内扩展,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不过在这种不利低情况下,中华军依然表现得相当顽强,向各个缺口发动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在不少缺口处,双方都经过了反复的争夺,阵地几经易手,只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渠。
但毕竟这时的各种条件都对中华军不利,因此李定国也果然下令收兵。而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中华军付出了阵亡八百三十七人的代价,而清军的阵亡是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当天晚上,中华军也对白天的攻城战进行了总结,认为南阳的城防其实很普通,并没有什么困难的地方,清军虽然也拼得很凶,但也不是不能战胜,而战斗没有打好的关建原因就在于由于有防城河的阻挡,在爆破队爆破成功之后,突击队并没有能在第一时间内赶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缺口,为大队人马打通杀入城中的道路;另外木筏的数量不足,分配也不合理,后援的部队不能形成连续性,就成了添油战术,一次加一点,无法给清军造成更大的压力;还有一点就是在地面部队发动进攻,暂时打不开局面的时候,后面对进攻部队的火力掩护不够。
针对第一天的进攻出现的这些问题,李定国做出一些调整:首先连夜赶工,至少再扎一百个木筏,保证每一面的进攻部队各有一百五十个木筏,并且将木筏分成三批,轮流渡河;为了保证突击队的迅速跟进,突击队将和爆破队一起,为第一批渡河的兵力,而在爆破成功之后,无论突击队是否取得突破,第二批进攻部队立刻开始渡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