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甲申天变-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全都是传说,或许就是事实。
这样的传奇故事经过发酵之后越发夸张,正面战败满洲精锐、大战三百回合战阵皇太极,逼的满洲人不得不弄一个几岁的娃娃出来做皇帝。等等说法经过众人之口早已和事实相差甚远甚至面目全非。
皇太极的死活魏无牙懒的关心,但是一支能够打败满洲精兵的队伍,一个斩杀皇太极的英雄,种种迹象表明一股崭新的势力将要喷薄而出。
这是一个机会。
一直密切关注时局的魏无牙知道自己面临一个很好的机会:新生的力量肯定是需要人才的(自己就是个人才,魏无牙从来也不怀疑这点。)以自己对时局的敏锐和对明朝上下的了解,混个军师应该不难,与其给李自成喂马还不如投靠这种新生的力量,至少往上爬的机会要大的多。
于是。
饿着肚子的魏无牙如见火的飞蛾一般满怀希望来到了刀把村。
第三十四章 该咋过还咋过
不得不承认这个老神棍的眼光确实超前,至少他看到了大明朝灭亡的必然,至少他看到了李闯的难成大事,就凭这一点,已经算是当时的战略眼光了。
作为未来人的的绝对优势就是对天下大势的绝对把握,这一点是魏无牙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的。所以对这个还算有眼光的老家伙,李四并没有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热情,仅仅是让他暂时居住在村子里,能有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而已。
没有能够如苏秦张仪一般风光的成为这支新生力量的军师,这让魏无牙有点失望,仅仅是有一点失望而已。
但是老东西着重阐述的三点原则确实让李四心动:一曰大义,二曰鼓吹,三曰壮大。
在这个时代占据大义名分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就算已经统兵百万的李闯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个流寇,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大义的名分。
鼓吹就是利用李四个人的名望,在愚昧盲从的民众心中深深植下一面旗帜,为后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最后的壮大就是发展的意思了,要不择手段的壮大财力和武力。
这些本就是李四的发展路线图,但是“不择手段的发展”这句话似乎别有深意,好像是要走旁门左道的意思。
鼓捣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李四自认不如这个老神棍,所以经过一整夜的思考之后,决定再回过头去问问魏无牙这个老家伙,到底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二日清晨,富裕起来的村民依旧保持着勤劳的本色,早早就起来开始一天的劳作。
“四叔好。”
“李兄弟起的真早哇。”
李四在村民中的威望本就高的出奇,经过一场血战之后,这种威望已经被神化。现在村子里的老老小小见到李四,那股子崇拜尊重的神情根本就掩饰不住。
这些人的眼珠子里都闪耀着小星星呢。
和勤劳的村民不同,魏无牙这个老家伙懒惰的很,日头都出来了还在呼呼大睡。
经过这么些时日的建设,投奔过来的流民大多有了临时的住所,虽然仅仅是茅草棚屋,终究算是个家,足够给一家老小遮风挡雨了。魏无牙就是个好吃懒做的家伙,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动手盖房,别人也不喜他那胡吹海说云山雾罩的秉性,所以魏无牙也没有个住所,只能窝在一堆干草里休息。
昨天晚上喝了好几碗热粥,肚子里有了底气,很少能够吃饱的魏无牙正惬意的躺在草堆里瞌睡。听到脚步声响,眯缝起小眼珠一看,见是李四到来,欢喜的如同捡到金宝的乞丐一般,一下子蹿起三尺多高。踢踏着破鞋紧跑过来,脑袋上顶着几根草棍儿……
“我就知道你们会来找我的,我早就想到你会来的……”魏无牙极力做出料事如神的姿态,奈何他嘴角还挂着黄米粒子,脑袋上也顶着干草,怎么看也不象是孔明刘基那样的高人:“我已成竹在胸,定能解你心中之惑。”
对于这老神棍的言语,李四从来也不敢信实,笑骂道:“莫在我面前卖弄你装神弄鬼的伎俩,你这样的牛鬼蛇神的见的多了……”
魏无牙的脸皮是何等的厚度?被李四损了几句也不在意,很夸张的拉开个莫名其妙的架势“先主烈皇帝曾于茅庐之中三顾诸葛武侯,今日李兄弟再次来找我,也算是两顾茅庐了。”李四亲自来找,让患得患失的魏无牙深感荣幸,心中也升腾起一股希望。
“屁话留给别人再说吧,今天我想和你说说正事儿……”李四示意魏无牙抹掉嘴角的饭粒子:“说说满洲吧,你是怎么看满清的?”
“满洲?”老神棍想不到李四会问起这个,不在意的说道:“蛮夷罢了,能成什么事?现在满洲小娃娃做了皇帝,肯定约束不住下面的旗主猛将,说不准哪天就会内乱起来,终究成不了什么气候……”
包括李自成在内的人们,在这时候还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投向东北,更没有人认为满清会真的入主中原。
局限性啊,这就是古人的历史局限性,李四不想在这个问题上透露太多:“你曾说要不择手段的发展壮大,我仔细琢磨过了,这句话好像有点意思,你详详细细的给我说道说道,说的对了,我让人给你起间草棚。”
魏无牙腾的站起身子,矫健敏捷和他虚弱年迈的身子极不相符,仿佛一瞬间年轻了二十岁。
老东西的心跳加速,脸色泛着病态的潮红。
魏无牙整个人立刻亢奋起来,并非是为了那间可以躲避风寒的茅草屋。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大乱之世,属于自己的那段传奇也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努力做出镇定从容的姿态,想从屁股后面抽出那柄根本就用不着的折扇挥舞几下,以增添几分胸有成竹的架势,或许是因为太心切的缘故,折扇都拿反了:“李兄弟,我说的不择手段其实就要这样……”
……
在老路家里蹭了饭,趁着用罢晚饭的时光,路涧凑过来从腰里摸出个大烟锅,发狠一样在李四的烟袋子里挖满烟叶,使劲的抽起来,屋子里两杆烟枪同时发威,顿时烟气缭绕呛人的很。
或许是因为李四喜好吸烟的缘故,这少年也开始尝试着接触烟草,并且抽的极凶,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这几天甚至不避讳他老子,在老路面前明目张胆的大抽特抽。
三杆烟枪把整个屋子弄的乌烟瘴气。
路大嫂和蛾子忙碌着熨烫衣物,烧红的铁烙铁蘸在潮湿的衣服上,再给屋子里添一层腾腾的水汽。
或许是因为热气的缘故,蛾子这丫头脸色通红:“这衫子可是四叔进宫要穿的,定要熨的平平整整,省得让人家笑话咱们乡下人……”
“你个女娃子知道个啥?”对于女儿的无知,路丙寅感觉很无奈:“你四叔进到宫里肯定是要换上朝廷规制的衣服。你知道啥是朝廷礼仪不?什么样的官职穿什么样的衣服,一丁点也不能有差错的。你当你四叔是走亲戚?这是要给太子去做老师的,以后你四叔就是咱大明朝的国师呢……”
“那……那四叔在进宫之前穿啥?难道穿现在这件子破夹袄?”蛾子涨的小脸蛋儿通红,和自己的老子顶嘴:“可不能让京城的人小瞧了四叔……”
“屁话,穿好衣服就不小瞧了?人家看重的是你四叔的本事,不是看他穿啥衣裳……”老路已经懒得和没见过世面的女儿争辩,深深呼出胸中烟气,意味深长的对李四说道:“我知道兄弟你是有大本事的,可进宫也是大事。太子就是未来的万岁……反正我想说啥兄弟你也明白,我就不多废话了。”
太子?万岁?
太子朱慈?注定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历史已经注定他没有机会执掌大明江山了。
“哈哈,不过是进宫几个时辰而已,后天我就回来了呢,”李四爽朗的大笑着:“没你们说的这么严重,日子该咋过还咋过……”
第三十五章 皇帝家也不富裕呀
来到京师的李四根本就没有时间做更加充足的准备,就被迎接的杨廷麟来去内都知监领取新的官衣。
进宫嘛,总不能穿着路大嫂做的蓝布夹袄去见太子吧。
看着都知监的小太监随手丢出的一套半新不旧的麒麟服,李四甚至怀疑这个小太监是不是搞错了。
就算是李四再不明白宫里的礼仪,也知道太子校典是武官,怎么能和身为文官的杨廷麟穿一样的衣服?
“东宫的官员都是穿这个的,不分文武。”杨廷麟很是尴尬的解释着:“朝廷实在是没有钱了,凑合着穿吧。”
由不得李四不信,大明朝廷还真是穷到家了。
如李四杨廷麟这样不是朝臣的内宫官员,朝廷甚至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置办最起码的制服,只能把以前裁撤下去的厂卫制服拿出来充门面。
锦衣卫?这都哪辈子的事情了?
“朝廷不会真的这么穷吧?”李四实在不敢相信大明朝已经穷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哎,咱们这还算是好的,如今的皇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呢。”
原来十四岁的太子朱慈?已经到大婚的年纪,按理说应该搬出内宫成婚的,可是他的皇帝老爹根本就没有钱,也不可能给即将结婚的儿子盖一座太子府邸,于是就动员太子他妈,也就是大明朝的皇后想办法。
太子大婚可是大事情,没有一座像样的宫殿是不成的。可是皇帝都没有银子,皇后更拿不出钱来。身为母亲的皇后只好搬出懿安宫,把自己的住所给太子结婚用。
虽说太子大婚之后要搬出内宫,可也要先把结婚的排场撑起来不是。
布置装饰懿安宫的事情是由杨廷麟来做的,可是苦等了四个多月也没有拿到一文钱的资金,所以太子大婚的事情一直在拖延着,而杨廷麟也就成了地地道道的闲官。
正因为闲的事情没有事情做,杨廷麟才被派去潮河所,于是才有了潮河兵败之后认识李四的种种桩桩……
从规模上来看太子居住的钟粹宫不小,就是有些古旧,正殿前的廊柱上漆皮都在大块剥落,给人的最初印象就是一座曾经香火鼎盛的古庙。
进到钟粹宫正殿,就见到了崇祯一家人。
李四也没有想到崇祯夫妇都在钟粹宫。
虽然没有见过崇祯皇帝,但是光看那三十多男子身上的盘龙窄袖袍和双肩处织绣的两条金龙,就知道眼前这个身材消瘦面色晦暗的男人就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
崇祯身边的那个女人脸色苍白,显得更加苍老。九龙四凤冠、金云龙纹衣这样最高规格的女装说明她就是大明的皇后,太子的母亲――周皇后。
面对盛装而出的大明帝后,杨廷麟只是行了个简单的浅礼,然后示意李四赶紧见礼。
李四实在想不到崇祯夫妇会在这里迎接自己,不过是太子的军训教官罢了,值得摆出这么大的排场?
和正襟危坐的崇祯不同,周皇后则显得随和许多,虚扶了一把要下跪行大礼的李四,笑呵呵的说道:“这就是阵斩满酋皇太极的壮士李四,太子快过来见个师礼……”
一直站在崇祯身后的太子朱慈?很顺从的过来,规规矩矩个李四行个师礼。在这个空当,崇祯夫妇也站起身子,象征性的给李四一个师礼。
想象中应该是给皇帝一家人下跪磕头的,实在没有想到事情整个反了过来,这样李四都有了匪夷所思的感觉。
在一旁的杨廷麟反而显出一副很正常的模样,偷偷给李四个眼色,示意这位受宠若惊的英雄坦然淡定即可。
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满清鼓捣出来的奴化礼仪,在满清以外的朝代,除非是在祭祀祈天等特别重要的场合,见到皇帝也就是行普通礼节而已。尤其是在大明后期,朝臣甚至连跪礼都免了。
于此相反的是,如李四这样的太子师,皇帝一家人在初见的时候反而要隆重的多。
这是一没有奴才也没有主子的王朝!我做你们家的家庭教师,就要享受为师者应有的尊重,皇帝家也不能例外。
一直都没有说话的崇祯终于开口:“关于酬李卿之功,朕亦思虑月余之久,仔细想来还是授以校典之职。太子乃国之未来,李卿应知朕之苦心……”
对于太子的几位老师,崇祯还真的下了大心思,都是千挑万选的一时俊杰。尤其是在个人人品方面,几位太子师几乎无可挑剔。
由此可见崇祯对太子的期望之深。
“今日首课,李卿开始吧。”
按照当时的惯例,新老师的第一堂课家长是要旁听的。一来是检验老师的能力,再就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对于今天的这一堂课,李四早有准备,面对同样盛装的太子朱慈?,李四很快就适应了为人师者的新身份。
“无论是局部的征战还是两国相争,胜负取决的先决条件为何?”
要想打胜仗,最先需要的是什么?
“圣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逆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逆,顾……”太子朱慈?规规矩矩的做出回答。
这样的回答让李四立刻抓狂,好好的一个孩子都学傻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这样的圣人理论完全就是唬人的鬼扯把戏。
不利用险要的地形简直就是白痴,威慑天下不用武力难道用圣人文章?
你对李闯宣讲圣人的那一套有用?对满清讲述多助寡助的道理他就老实了?
别的不说,大明朝比满清要得道的多了吧?怎么也不见天下顺之?
岂有文章兴社稷?从来武力定乾坤,这本是李四准备好的核心思想。
只是没有想到太子被孔孟忽悠的太深,而旁边的皇帝夫妇好似也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李四当然不会傻到把孔老二贬到一钱不值的地步,只能一步一步深入浅出的讲述战争的本质。
“战争,也就是打仗,最根本的是什么?”不容太子用他那套圣人理论回答,李四立刻就大声说道:“战争的本质就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简单的来说,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李校典,你怎么不讲六韬三略孙子兵法?”这个新老师的课程太过匪夷所思,周皇后忍不住很不礼貌的打断了李四。
在很多人心中,这些东西才是兵家的根本。
“无论六韬三略还是孙子兵法都是战略性的东西,本不适合武人。应该让朝中阁臣去学习。”李四这么说可算是相当的尖酸刻薄,几乎等于指着朝中那些重臣的鼻子大骂他们屁也不懂。
明朝中晚期已经形成内阁负责制,阁臣的决策权甚至超越了皇帝。
大权在手的阁臣根本就不懂如何运用战略性手腕,更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敛财,二是党争。
阁臣根本就不允许武人做战略布局和行动,而武将也只能被阁臣的指挥棒牵制鼻子走。若是能出一大批高瞻远瞩的阁臣也就罢了,偏偏那些阁臣至少有九成是在瞎指挥,或者借着这个指挥权去打击武人。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虽然被崇祯碎杀,可是袁崇焕对待武人的手段却流传下来,一度发扬光大。仿佛不把武人唬的服服帖帖就不算是个合格的阁臣一样。
作者有话说:作者本人不是袁粉,也不是袁黑,无意在本书中讨论袁崇焕的是非功过。但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有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就算是毛文龙有一百个该死的理由,也应该有朝廷审理定罪之后再杀。何况毛文龙的罪行根本就不当杀。
另:懿安宫本是前朝皇后也就是崇祯他嫂子的住所。后来朝廷财政紧张,就把坤宁宫分割成好几个“小宫殿”分住,而前朝的皇后就把自己的住所让出来给现在的皇后用……史实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第三十六章 钱都去哪了?(求票)
一直在旁听的崇祯似乎从李四的话里话外听出了什么,眉梢微微一挑,终于没有说话,面色如死水一般的继续旁听。
既然战略性的东西都是阁臣制定,那么作为武人的人物就去执行这个战略,也就是说思考如何打仗。
李四尽量让自己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好让十几岁的太子能够明白:“作为一个放眼战场全局的指挥,首先要保证足够并且到位的粮秣银钱,也就是后勤必须要得到保障……”
“说的好,”崇祯皇帝终于开口大赞一声。
对于这一点,崇祯的体会比谁都深刻。
上一次满洲人借道蒙古南下,而大明边防军根本就没有抵抗。外敌入侵官军束手,面对这样空前绝后的笑话崇祯皇帝立刻暴跳如雷,下旨严办边防领军人物。
但是那个眼睁睁看着敌人入侵的领军大将比崇祯皇帝还要理直气壮,连自辩都省了,直接上奏章请饷,并且索要朝廷拖欠的往年军饷。
没有军饷怎么打仗?在去年的军饷还拖欠的情况下,我能保证边防军没有一哄而散已经很对得起大明了,皇帝你还想治我的罪?
偏偏这种匪夷所思的论调还得到很多朝臣的支持,于是大家开始乱哄哄的讨论筹饷的问题,而满洲人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对于后勤,李四也只是理论上的重视,而崇祯却有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
可是哪里还有钱?哪里还有粮?
“圣上,朝臣们不同意再加税,这是他们上的条陈。”老太监王承恩挑帘子进来,递给崇祯一个折子。
崇祯素来勤政,批阅奏章从来部分昼夜。只要是有重要的事情,即使是在皇后的床上也会立刻爬起来办公,反正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念”
“自太祖皇帝扫荡鞑元,我朝奉轻徭行薄役……今天下大灾,人竞相食……田赋再赠,与桀纣之暴何?顷加赋至一石零二厘,市井小民生之何如?此不为逼民为贼乎?……”
朝廷是不能一再加赋的,现在的赋税已经很重了,皇帝你再加赋就是逼着老百姓去造反……等等等等,反正是漂亮话都让朝臣们说尽了,而崇祯还被安上个暴君的头衔。
有明一朝,尤其是明的中晚期,清流言官屁的事情不干,就是会故作惊人之语,大骂皇帝曾经就很流行,毕竟这样可以落下清官的名声,皇帝还不能因为这个处罚你,否则皇帝就是暴君。
“够了,”崇祯很没有风度的拍案而起,厉声道:“不加赋如何有粮饷剿贼?加赋又是逼民为贼?怎么这些个臣子总是有理?怎么我就总是桀纣之君?太祖之年,八万万五千万田地就成鼎盛国力,现如今田地翻倍,田赋减少四成,怎么还是这般光景?”
朱元璋的时候,田地比现在几乎要少一半,就有进大漠追杀蒙元的实力。现在田地多了反而更加穷了,穷的皇帝连给儿子讨老婆的钱都拿不出来,穷的前线上兵丁坐等军饷……
崇祯就是想破了脑袋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
“陛下,今年来天灾不断……”周皇后小声的提醒。分明就是在说:皇帝呀,这怪不得你,是老天降灾的缘故……
一直以来,李四就认为是崇祯时期的横征暴敛逼反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才明白那完全就是满清故意的栽赃。
以刀把村这样的北方村镇来说,田赋是每顷六十一斤的基本税,加上平银徭役等各项杂税,折合成粮食之后差不多不到一石。
每顷地不到一石的税率,折合每亩八斤都不到。
还是以刀把村为例,同样是经历过严重旱灾的,粮食减产极其严重,单季亩产在一百四到一百五十斤上下。若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亩产量在二百四五十斤甚至更高一点。
同样以老路家为例子,家里租种的二十多亩即使是在这样的灾年也有三千多斤的总产量。一百多斤的田赋完全缴的起,甚至完全不影响生活。可要不李四出现,老路一家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勉强饿不死罢了。
往年间,老路家里能有四百斤余粮就值得放鞭炮庆贺了。
田地里收获的粮食是三千多斤,缴纳给国家的是一百多斤,而老路一家只能吃到四百多斤,剩下的那两千多斤哪里去了?
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这八斤粮食,逼的大明烽烟四起,逼的一个个李闯王高闯王揭竿而起,逼的大明朝拿不出钱粮防范外族,甚至逼的堂堂大明皇后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就是为了这八斤粮食,让崇祯承担着横征暴敛的骂名。
八斤粮食不可能真的逼反了天下。
不要说富庶的江南根本就不在乎这么点田赋,就是在刀把村这样的北方村镇,人们也不认为朝廷的田赋很重。
钱粮朝廷没有收上去,农民也没有留下,甚至在饿死和造反的边缘挣扎。
那么多的粮食哪里去了?
十几亿亩田地,两万万农民所创造的财富哪里去了?李四心里很清楚。
“万岁,微臣所在的小村子同样也的遭受旱灾的,每亩能够产出粮米有一百四十余斤,缴给朝廷的田赋不到八斤。农人自己能够留下的口粮每亩二十几斤而已。”说到这里,李四刻意把语速放的很慢,几乎是一字一顿的在说:“其余的一百多斤都是佃户缴纳给地主的地租。”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七成的地租已经是理论上的极限,有地方高达九成。更有甚者,农民把所有的物产都缴给地主之后反而会欠下地主的租子。这样的情况之下,不造反就只有饿死。
是饿死还在造反?农民自己会做出合适的选择。
李四的意思就是:大明朝并不穷,穷的只是老百姓和皇帝,几乎所有的财富都攥在士绅地主和官僚的手中。
而官僚地主对下层百姓的压榨已经到了极限,朝廷再想加一丁点的税也会触动他们的利益,反对加赋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还能落下为民力谏的好名声,不争抢着反对就有鬼了。
半夜更新,求票冲榜,谢谢。
第三十七章 骑兵不是那么简单的
俺更新的很勤快了,读者大大们投票吧,泪流满面的求票哇。故事开始:
“四叔,这回你给太子都讲了啥?”
每次李四进宫回来之后,老路家的一对二女立刻就围拢上来询问,好像这个四叔给太子讲授的一定是旷古未闻的精辟言论,而这种精辟言论老百姓一定很难听到。
娥子给李四斟上一盏子热茶水,路涧这个憨后生也机灵的给这个四叔装好了烟。
宫里头不让吸烟(民间虽然吸烟的已经很多,但是朝廷曾经的禁烟令还是没有撤销的),四叔一定早就憋坏了吧。
“也没有讲啥,归拢起来还是说的钱粮二字……”狠劲的吸一大口,淡淡的说道。
“怎么总是讲钱粮?那太子千岁听的不腻么?”和太子同龄的娥子都听腻了这两个字,不知道太子是不是对这俩字有兴趣?
“太子早就听腻了,他更喜欢听咱们斩杀皇太极的战斗。”和所有少年人一样,即便是努力装出少年老成的太子朱慈?对李四讲授的那一套也是兴趣缺缺,能够理解的就更少了,更多的时候是央着李四讲一讲打仗的激烈和战事的热血。
“钱粮后勤就真的这么重要?”路涧闷声问:“咱们打败了满洲披甲兵,靠的是四叔指挥有方和兄弟们敢死敢拼,也没见用什么后勤给养……”
“你知道个屁。”对于儿子的浅薄,老路从来就缺少足够的耐心,一般都是直接开骂:“饭都吃不饱有力量打仗?潮河所的兵也是会用刀枪的,怎么被满洲人撵鸭子一样的追着打?”
身为老兵的路丙寅最明白后勤的重要性,要是大明的边防军有足够的粮饷,满洲人不可能打进来。
“嗯,无论是咱们还是满洲人,当敌我双方都有强烈的战斗意志,尤其是在狭路相逢的时候,更多是考验单兵能力。涧儿你想想,要是没有足够的粮秣军饷支撑,训练都是很大的问题,单兵能力如何保证?”李四象个真正的老师一样循循善诱:“说起大规模的兵团式作战,对后勤的依赖就更大了。”
“我当兵的时候,勉强能够做到三操三会,现在的兵就难说了。没有钱粮还训练个屁呀。”早年间的辽东军算是比较能打的,也不过保持每月训练三天,再要加大训练强度,给养就跟不上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训练的时候要加餐,要加平伙钱,没有钱怎么训练?
“咱们护村队见天训练,见天有肉吃,要不然你们能扛住满洲披甲兵?”路丙寅说道:“之所以能够打败满洲披甲兵,最根本的原因是你四叔一直在准备……”
“既然太子根本就听不进去四叔讲的这些个道理,那四叔还讲这些有啥用?”娥子一直弄不明白这个问题。
“有用的,绝对有用。”作为哥哥的路涧深信四叔不会做劳而无功的事情。
从组建户村队开始,一直到打败满蒙联军,这个四叔所做的一切都透着深沉精密的计算。关于这一点,路涧从来就很服气。
“有啥用我怎么看不出来?”娥子虽然懂的不多,却有打破砂锅的执着。
“你个乡下丫头要是能看出来就怪了,你四叔是神佛一般的人儿,他做的事情你是不明白的。”老路也看出来了,这个大智如妖一般的李四是在布局。
对,就是在布局。
李四好像早就料到村子会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刻,所以才未雨绸缪的组建户村队,更是不惜血本的在这支武力上投入人力物力,终于在关键时候凸显起作用保住了村子。
斩杀皇太极让户村队和李四本人名对天下,但是老路现在想明白了,死在李四刀下的那个倒霉鬼绝对不是皇太极。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满洲皇帝换成了个小娃娃,而皇太极的到底是怎么死的连满洲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只有相信李四真的杀死了皇太极才能给这事情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后来朝廷也证明李四缴获的那柄短刃确实是皇太极的随身之物,再加上满洲稀里糊涂就换了皇帝和满洲人语焉不详的描述皇太极的死因,才塑造了李四这样一个英雄。
身边这位低头抽烟的兄弟好像已经料到时局的发展,并且在利用这种发展谋划一个布局。
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布局
至于李四布下的这个局到底有多大,就不是他路丙寅的眼光能够看清楚的了。
在路丙寅的心中,拥有这种能力的传奇人物不是没有。
未出草庐就三分天下,大智近乎妖的诸葛孔明就是其中之一,再一个就是传说中能够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朝开国功勋刘基刘伯温。
诸葛亮和刘基已经被种种传说神化,人们都认为这二人是什么仙人转世。路丙寅才懒得去信这种扯淡的转世之说,但是不能否认这两个古人确认拥有平常人不具备的超前智慧。
显然李四也拥有这种如妖一般的大智慧。
“其实吧……我是说这天下虽然都是皇帝家的,可银钱粮食都在地主和官老爷手中,怨不得皇后连是住的地方也没有。”路大嫂从来就认为皇后是全天下最富贵的女人,听李四描述了崇祯一家人的窘境之后反而十分的同情。
这样的女人见识有限,但是她每年都要缴田赋和租子,深知官僚士绅每年的收入是国家收入的十几二十倍……
“大明朝这么大,花钱的地方多了呢,这个家不好当。”路大嫂以自己的思维考虑着:“要是能把士绅官僚手里的财富拿过来,就是有十个李自成再加十个满洲,大明朝也能轻轻松松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