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居一品-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史书记载,船队‘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继,左右相挽,不致疏虞。’意思是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郑和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大明厉行海禁而沉睡多年,又随着重新开海而重见天日,虽然过去百五十年,却仍是最完美的通讯手段。

※※※※

俞家军的斥候登舰。确认了沈默的身份,几艘快船便掉转方向,由保卫改为护卫,护送着船队往水寨驶去。同时寨中也得到报告,赶紧行动起来,摆仪仗迎接御史大人。

当沈默的首舰缓缓驶入水寨,便听到低沉而震撼的号角声,从整齐列在水道两侧的军舰上传来,每一艘军舰上,都整齐地站着身穿蓝色皮甲,手持八尺长矛的俞家军将士。

在激昂的军乐声,和一下接一下的礼炮声中,沈默的座船终于在码头上停靠,他看到一干身穿亮银山文甲、肩披蓝色披风的俞家军将领,已经列队恭候自己到来。

海船下锚,踏板放下,一队身穿着麒麟甲、反握着绣春刀的锦衣卫小校,便率先从船上下来,背对着钦差座船、面对着一众水军将领,整齐的列队。

然后,头戴乌纱暖帽,身披黑貂皮大氅,内罩大红云锦官袍,胸前补着孔雀图案的钦差大人,出现在了中军官的眼前。

在一个高大将领的带领下,十几名军官齐刷刷的跪下,恭声道:“末将恭请圣安!”

沈默代皇帝受他们一礼,沉声道:“圣躬安,诸位将军请起。”

但众将并不起身,而是继续道:“末将恭迎上差。”

“快快起来吧。”沈默和蔼地笑笑,便迈步走下了踏板,站到了陆地上。

那领头的高大武将,也快走几步到了沈默面前,黝黑的脸庞上泛着兴奋的光,双目中满是喜悦和激动。道:“拙言,哦不,沈大人,竟然是你……”

沈默也很高兴,哈哈一笑道:“姚苌子,没想到是我吧!”原来这位高大魁梧,相貌忠厚的将领,竟是多年不见的姚苌子,这意外的重逢,把沈默胸口的阴云,一下子就冲开了。

听到副将大人与钦差大人竟是旧相识,那些原本还表情僵硬的随行官员,应付公事的当地将领,一下子便拉近了距离,没有了矜持,气氛变得亲热起来。

“俞总戎在营中吗?”不过现在不是叙旧的时候,沈默将自己的随员介绍给姚苌子,然后笑眯眯地问道。

“老总去杭州了。”姚苌子摇头道:“这里暂时由末将负责。”

“这样啊……”沈默本是扑俞大猷来的,现在正主不在,什么戏都唱不开,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但见到长子的喜悦,让他很快调整情绪,狠狠拍拍那宽厚的后背道:“老总不在,你也得管饭!”

姚苌子咧嘴笑道:“管,当然管。”说着侧身让开主路道:“大人和诸位上差请。”

沈默笑道:“请。”说着便拉起准备跟在后面的姚苌子,与他携手走进军营中。

※※※※

有贵客来临,营中自然杀牛宰羊,分麾下炙,一直欢宴到天很晚,醉倒了一片才结束。

沈默和长子的身份在那里,倒没有喝多少酒,宴会散了还能正常的走回长子的住处……沈默没去已经安排好的上房,今晚要跟长子抵足而眠,痛快的聊一聊。

到了屋里,有军士端上热水白巾,请钦差大人洗漱。姚苌子接过那铜盆,吩咐道:“你们出去吧,这里有我就行。”他俩的护卫便依命退下,将房门轻轻掩上。

屋里没了外人,沈默可以好好打量一下,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兄弟了。只见他的面貌似乎没变,但整个人的气质却提高了一大截。站在那里如山岳耸峙,表情十分刚毅,目光沉着锐利,还蓄起了浓密整齐的唇须,完全是一派大将风度。

只有目光落在沈默身上时,露出的那种会心笑容,才能把他和当年那个总挂着憨厚笑容的高大少年联系起来。

在长子眼中,沈默何尝不是变化惊人呢?那个早慧而狡黠的少年,早已经气宇凝重,不怒自威了……他站在那里,即使是含而不露,一脸和蔼的笑,也会让你自惭形秽,不自觉的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

这种气势,长子只在大帅身上感受过,其余哪怕是自家总戎,也没法给他这么强烈的感觉。

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沈默除下官服,换上一身半旧的青布棉袍才不那么强烈,长子笑道:“天生就是当官的料啊,你一穿上官服,简直让我说话都不敢大声。”

沈默从他手中拿过毛巾,在温水中浸湿了,笑答道:“想不到你姚苌子,也有先敬衣冠后敬人的毛病。”

“那可不是。”长子摇头道:“你这一身官服,我穿上就像偷来的,你穿上却立刻让人忘了你的年纪,连大气都不敢喘。”

沈默将毛巾轻轻贴在面上,享受着那种被温润的感觉,笑道:“你这还好了,要是把你那身山文甲给我穿上的话,恐怕直接就压断气了。”长子有气功,哪怕屋里寒冷,也仅穿着单衣,显得十分健康健美,沈默这辈子是没法比了。

让他这一打岔,兄弟俩那因为太久没见,而生出的陌生感终于消灭了,互相拍打拍打,又变得热络起来。

※※※※

洗漱完毕,两个人各钻一个被窝,脚对脚躺在床上,沈默突然笑道:“听沈京说,你的五姨太立功了?”

“是啊。”长子满脸自豪道:“老五争气啊,终于给我生出儿子了。”

“你真是冤枉四位嫂夫人了。”沈默笑道:“你整天出海在外,撒播的雨露太少了,所以地里的庄稼才不旺的。”

“唉,这个我也知道。”长子道:“可我爹着急啊,隔三差五,便给我弄个女人,好多个我都没说过几句话……这要不是老五立功,我能打两桌马吊了。”

“齐人之福不好享吧?”要是以前,沈默早就羡慕上了,现在却同情起长子来。

“是啊。”长子也不瞒沈默,道:“人家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以前还不知道,后来娶了老三才知道,这些娘们的爱好就是吵架,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儿也能吵半天。我难得回趟家,一刻都不得安生,你说能不受影响吗?”说着苦笑道:“现在更惨了,家里有两台戏,整天文戏武戏滑稽戏,鸡飞狗跳知了叫,吓得我都不敢回去了。”一提到家里的境况,长子脸都绿了,连连摇头道:“反正我完成任务,我爹也不管我,还是睡军营清静。”

提起家里的糟心事儿,长子的沉稳形象毁坏殆尽,真成了‘英雄气短’。他十分羡慕沈默道:“还是你明白啊,一直坚决不让家里凑一台戏……”

“好什么好……”在长子面前,沈默也不装了,说实话道:“都怪我当年太幼稚,把话说得太死,想要再添双筷子,又不能违背了誓言,结果弄得我好不纠结……”

“结果呢?”长子追问道。

“结果。”沈默郁闷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呗。”说着使劲挠头道:“娘的,一想起这事儿来就闹心……来的时候,还和你弟妹闹别扭呢。”

“这就不是我说你了。”人一旦平躺下,就没了地位尊贵,长子一脸过来人的表情道:“这些年我总结出个经验,就是再好的女人也不能宠她,不然她会蹬鼻子上脸的……你就是太惯弟妹了。”

“是啊,没经验啊……”沈默望着帐顶道:“怪不得陆游说,花能解语添烦恼,石不能言最可人啊,原来放翁是个过来人啊。”

“你看,我说吧。”长子道:“兄弟,女人虽然身子弱,打不得,但以后遇到这种事儿,你把她送回娘家,晾一阵子,等着她乖乖回来,保证什么毛病也没有。”

“这法子也得因人而异啊。”沈默摇头笑笑道:“你听说过曹操和丁夫人的故事吧?”

“嗯。”长子也是读过《三国志》的,自然对魏武王的花边轶事念念不忘,道:“你说弟妹也会跟丁夫人一样?”

“那是一定的。”沈默认命似的闭上眼睛道:“送回去容易,可就别想再接回来了。”

“唉,弟妹还是个诰命,你也休不掉……”长子道:“我真同情你。”

“呵呵……我怎么可能休她呢?”沈默摇头笑笑道:“这辈子能娶到你弟妹,是我最大的福气了,在我看来,她是这世上最优秀的女人。”说着竟有些自豪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脾气的,何况这脾气也是我给她养的,凭什么那这个指责人家?”

“呵,刚还数落她呢,现在又维护起来了。”长子笑道:“我算明白了,人家两口子的事情,外人就不能插言,怎么说都讨不着好。”说着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俩结婚七年了,估计是痒痒了。”沈默道:“痒过去就好了。”

“看来你这次南下,也有躲风头的意思喽?”长子笑道。

“是啊,不能把人家赶回家,俺自己闪人总可以吧?”沈默无耻的笑道:“这世界真好,不担心媳妇跑了。”

“你要求可真低……”长子道:“早知这样,你也跟沈京一样,娶个日本娘们,那可比咱们大明女人温顺多了,保准不惹你生气。”毕竟是当兵的出身,长子说起话来百无禁忌,道:“而且听沈京说,她们还有很多不足道哉的优点呢,但我问他是什么,他不说。”

“哈哈哈……”沈默闻言大笑道:“打死他都不会说的。”笑完了对长子道:“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你要想知道啊,就问问菜菜子,让她帮你说个媒呗。”

“好主意……”长子颇为意动,但转念便垮下脸道:“不行啊,俺爹会打死我的,他恨死倭寇了。”

“哎,你就不如沈京了。”沈默憋着笑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么跟我大伯说的吗?”

“怎么说的?”

“他说,他这也是在抗倭。”

“怎么讲?”

“他说,自己娶一个日本女人,就有一个日本男人找不到媳妇,就会少生三五个日本娃娃。如果多一些他这样的人,把日本女人娶干净,让日本男人都打光棍,这样不出三代,日本人就灭种了。”

第七二六章 梦想、现实(下)

第二天都到下午了,沈默的随员们也没等到出发的命令,不知今天到底还走不走,便撺掇着周培简去问问。

结果不一会儿,周培简去而复返,对众人道:“大人贵体微恙,可能要休养几日吧。”

众人一听十分吃惊,想到昨晚宴会还好好的,怎么一转天就病了呢?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路过的徐渭没好气道:“没听说过什么叫‘病来如山倒’吗?”

“那徐先生请问,咱们该怎么办啊?”周培简道:“大人病得厉害,也没给个章程。”

“这还用问?”徐渭翻翻白眼道:“要么闲着玩,要么跟戚继光军训去,你们选哪个?”

“这还用问么……”众人讪讪笑道:“我们是斯文人哩……”

当天晚些时候,大家也去探视少宗伯,见他确实面色蜡黄,满头虚汗,显然正在发病中,军中大夫说病人需要静养,于是大伙也乐得清闲,都安下心来找乐子。这崇明岛景色秀美,即使是冬天,也有一种凄凉之美,官员们结伴出游,吟诗作赋,酸气冲天却自得其乐。那厢间,戚继光则打起了俞家军的主意,两家主帅又并称俞龙戚虎,现在两军相遇,当然少不了一番龙争虎斗了,每日里教场上都是黄烟滚滚,杀声震天,让登高望远的文官们十分诧异……这两家不会有什么深仇大恨吧?

而此刻在军营深处的一座别墅中,那位传说重病缠身的沈大人,头束着月白色的逍遥巾,穿一身藏青色的棉深衣,端着茶杯坐在火炉边,只见他神色凝重,仿佛在思索着什么,但横竖都不像患病的样子。

徐渭背着手,绕着火炉和沈默团团转圈圈,一边转还一边大声抱怨道:“王本固、你这个杀材,杀材啊!”

长子看得眼晕,只好不看他,把目光投到桌上,那里散落着几封信笺,正是徐渭的烦恼源泉。

沈默却不管他,任凭徐渭转啊转,一直等他转累了。一屁股坐在身边,拎起大茶壶牛饮时,才不急不躁道:“现在一切都只是猜测,是你想多了也说不定。”

“虽然你们关系好。”徐渭阴着脸道:“可这种大事,不能掉以轻心啊!”

“我知道。”沈默点点头,不再做声。

※※※※

沈默没病,不过是找个理由,好留在崇明岛,先不进入东南地界罢了。因为在船到莱州停靠时,他便接到了锦衣卫的奏报,说东南数省,同时发生了数场叛乱。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告急不断,各省都在调兵遣将,气氛紧张无比。

接到消息后,沈默没有声张,只是告诉了徐渭和戚继光,两人的反应不出意料,都是一样的难以置信……他们都对胡宗宪和东南文武怀着深厚的感情,实在不愿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但当冷静下来,他们又没理由不认为。这一系列的事件,是在制造紧张气氛,要挟朝廷就范。

“这是要给钦差大人个下马威啊。”徐渭阴着脸道:“他们怎能这样呢?”

“大人,我们要当机立断。”戚继光冷静道:“末将建议在莱州暂停,等事态清晰后,再决定行止。”

沈默思索了很久,抬头问他俩道:“胡宗宪有这么蠢吗?”

“不应该啊。”徐渭道:“他如果不知天时、倒行逆施,也建不了那番功业。”说着自己却先不自信了,道:“不过自从严党倒台后,他的处境就日复一日的恶劣,被逼急了出此昏招也不是全无可能。”

“应该做最坏的打算。”戚继光沉声道:“尽最大的努力。”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沈默轻声重复着戚继光的话,微微点头道:“说得好。”不管是为国为己,还是为胡宗宪好,都要慎重对待此事,将影响降到最低。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沈默最终决定继续南下,在崇明岛上落脚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距离近、知情快、反应自然迅速,但坏处也很明显,因为这里是胡宗宪的地盘,驻军受其节制。

不过沈默不认为这是在冒险,因为驻扎在崇明岛上的是俞家军,以他对俞大猷的了解,这位老成持重的将军,一定不会跟着别人乱来的。

而且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俞家军控制住。这样手下有俞龙戚虎,至少在声势上,可以震慑住许多人,让自己的声音不至于被淹没在江南的喧嚣中。

立足在崇明岛,便有了足够的留白,可以让他自主的进退停留。别看这简简单单的一步棋,却是建立在对东南形势的了解,将领思想的把握上,做出的冷静选择。

※※※※

结果到了这里,俞大猷已经被召到杭州去了,但沈默看到了长子,就更加放心了。于是安安稳稳的驻扎下来,等着最新的情报。

当沈默把情况通报给长子,没想到他对岛外发生的事情,也了解不多,似乎俞大猷也在封锁消息,不过长子告诉沈默:“我家老总临走时交代,没有他的命令,所有战船不许出寨,就是大帅下令也不行。”

这既是个好消息,又是个坏消息,因为它一方面说明俞大猷的立场没有问题。态度十分坚定,但也说明确实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朱五并没有跟随沈默走水路,而是在莱州乘快马南下,联络指挥各锦衣卫千户所,尽可能的收集情报,为沈默的决策提供支持。

锦衣卫的效率很高,第三天便将各方面的最新情报,汇总摆上了他的桌面,事件的轮廓终于清晰起来。

看似铺天盖地的东南叛乱,其实可以分成两场。北边皖南、浙江、江西一带,是银矿工人叛乱。南边江西、福建、广东一带,是‘三巢’农民造反,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先说银矿工人的暴乱,这其实是个历史问题。随着近百年来经济的发展,白银已经成为社会结算的主要货币,随之而来的,是对银矿石需求的激增。银矿的开采由官府控制,但实际采矿的,却是邻近地区、以宗族为单位的彪悍山民。

为了完成上差、中饱私囊,官府往往定下极高的上缴额度,并通过矿卒和官差,监督监视矿工采矿,严惩偷懒懈怠者,并对偷盗矿石、偷挖矿山者绝不姑息。

在当时的条件下,矿工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出现死伤司空见惯,且要整日面对官府的盘剥与欺凌,怨气越来越重。这种时候,有地方豪强登高一呼,很容易在矿工和周围地区的村民中,吸引了大批追随者,他们按照军事方式组织起来,进行训练,除了抵抗官府的暴乱外,还有更吸引人的目的——私开银矿。这种行为当然不能被官府容忍,往往面临着严厉的打击,但因为矿工们又以宗族为单位,团结彪悍,而且银矿所处之地,往往是山脉连绵,军队很难打得过山民。加上私开银矿的收入,即使对于普通矿工来说,也远远高于为官矿劳作,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便造成了延绵百年,无法根除的冲突根源。

历史上,杨廷和当政时。曾经采取一些手段,缓和了官府与矿工的矛盾,但严嵩柄国后,一切急转直下,官府贪墨、压榨矿工,逼死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眼看就要再次造成暴乱,但东南倭寇的横行,改变了事态的发展……官府的注意力不再放在矿山上,卫所军队更是在战争初期,被强大的倭寇消灭殆尽。于是从嘉靖三十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官府对矿山的监管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后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到。

私开的银矿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矿区冒了出来,其中最大的一片,是位于南直隶、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地带。这片方圆六百里的地区,有浙江衢州府的西安县北方银场、开化六都银场、江西婺源德兴银场、玉山银场等七八个银矿,私自开采的矿洞,竟达到一百多个,每个都有不小的出矿量。

与之相对的,是官开银矿的萎靡,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矿工开工,每年的供应量自然锐减。在战争时期,为了避免内外交困,官府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如今倭寇已被彻底赶走,没了外部的压力,官府就不能任由其折腾了。

事情的关键人物,是浙江巡抚、御史中丞王本固,他早就对矿山的这种状况忍无可忍,便想借着抗倭胜利的锐气,雷厉风行、一举解决这个痼疾。便在没有通报总督衙门的情况下,带领本部数千官兵、降临衢州府,率衙役、官差、团练、乡勇,共计近万人,浩浩荡荡的进山封矿。

起先进展十分顺利,查封了十几个矿山,逮捕反抗的矿工数百人,仿佛一下子就把私开矿山的风潮扑灭了。但王本固知道,参与采矿的人有数万人之多,且因为衢州顾名思义,是三省通衢之处的意思,与江西、南直徽州搭界,所以一闻风声,矿工们便从山上逃到别省。巡抚、知府、县令,都无权越界追捕,只能望而兴叹。

等朝廷撤兵,那些逃走的矿工很快便会回来,扒开被封闭的银矿,继续进行开采。这种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游戏,已经玩了许多年,却依然在重复着。

王本固没有这份耐心,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他在云雾山矿洞前,当着数万乡民的面,一下杀了一百多矿工……这非常符合他的性格,否则当年也不会差点杀掉王直父子。

这是不折不扣的蠢行,因为他犯规了。为什么他进剿十分顺利,以前被官府视之若畏途的差事,怎么到他手里就易如反掌了呢?难道是他特别厉害?不,是因为他二杆子出了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且从来不讲情面、不守‘规矩’,所以衢州府的官绅早就跟矿主豪强们打好了招呼,好好配合一下,给王中丞个面子,把这尊神送走了,大家再该干嘛干嘛。

是的,矿区的官员们,早已经被白花花的银子收买了,成了黑矿山的保护人,甚至是合伙人……什么朝廷法度、礼义廉耻,那都是浮云,只有真金白银才是真的。

这些年来,这里的一切已经形成了默契,以一种奇怪的和谐共存着。

但随着那一百颗人头落地,和谐不存在了,矿主、豪族们感到了背叛,失去亲人的宗族要报仇,于是几乎一夜之间,手持着长矛土枪、甚至是铁镐铁锨的狂民,从四面八方冒了出来,依托大山的掩护,神出鬼没的击杀官兵。

王本固猝不及防,损失很大,组织反击,却只能一次次地扑空,而对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仿佛传染一般,江西婺源、玉山的矿工也加入进来,甚至景德镇的工人也跟着闹起事来,见着事态已经控制不住,王本固终于不顾面皮,紧急向总督府求援。

※※※※

而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民暴乱,其实也是老问题有了新发展罢了……自嘉靖三十五年起,白莲教徒在两省传教,组织贫民暴乱。其中广东和平县李文彪、江西龙南县高沙保、谢允樟、下历赖清规等,乘官军御击倭寇之时,相与结党,号为‘三巢’,率部攻打附近郡县。

十余年间,匪首李文彪已死,但其子李珍与谢、赖的气焰却愈发猖炽,他们约期分道四出攻城夺邑,已拥众数万人,并占据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之龙南、信丰、安远诸县,一应钱粮、词讼,有司不敢诘问。而无以生计的农民、手工业者,多入山结寨,与‘三巢’互为声势。仅赖清规部,就跨据江、广六县,依险固守,官军莫能敌。

李、谢、赖三人不愚蠢,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旦朝廷腾出手来,必然会全力剿灭他们,因而积极联系逃到广东沿海的海寇王一本等人,意图扩大势力,抵抗官军。当皖、衢、婺、景矿工暴动发生,他们认为已到最佳时机,便开始疯狂攻打朝廷州县,妄图将连地盘成一片,好达到建国称王的目的。

一时间,赣粤二省频频告急,南赣巡抚吴百朋,为此接连六百里加急,向北京、杭州告急,请求派兵镇压。

这就是东南目前暴乱的真相,在徐渭看来,都是因为王本固在抗倭中没有捞到功劳,觉着钦差来了脸上过不去,所以才行此贸然之举。

“荒唐,太荒唐了……”徐渭的脸涨得通红道:“要是一个处理不好,东南的大好局面,便会毁于一旦。”长子让他吓得打了个寒噤,但沈默却连眼皮都没眨一下。

“我说你也太麻木不仁了吧?”徐渭对沈默的态度很不满意,嚷嚷道:“难道你不着急?”

“当然着急。”沈默搁下茶盏,拍拍徐渭道:“不过,也没那么着急。”

“还是麻木不仁……”徐渭打开他的手道:“怪不得人家说,当了官就不是人呢。”

“去你的……”沈默笑骂一声,站起来,活动着酸麻的双腿道:“我只是觉着,事情没你想象的那么糟。”

“还不糟?”徐渭挥舞着手臂道:“东南半壁都乱了!还要怎样?”

“听我说三件事。”沈默伸出三根手指道:“首先,叛乱是发生在通衢之处,说是涉及五省,其实不过两起叛乱而已。”说着蜷起一根手指道:“然后,赣粤的暴乱其实是老问题,官府过去都能应付,现在的军队更强了,没道理应付不了。”

他最后只竖着一根手指道:“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相信只要有一个人在位,东南乱不了。”

“你是说……”徐渭轻声道:“胡宗宪?”

“不错。”沈默点点头,笑道:“当年他接手东南时,是个什么局面?魑魅魍魉、虎狼满地,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现在这些叛乱,估计在他眼里,还不够看。”

“不是说大帅要离开了吗?”边上一直不说话的长子,突然低声问道:“是这样吗?”

第七二七章 大人亨否(上)

“是这样的。”沈默没有回避长子的问题,平静道:“朝廷给了我那么多使命,其实都是花头,真正的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大帅交出兵权,确保东南不乱。”

“果然要卸磨杀驴。”长子的面上闪过一丝厌恶的表情,道:“无耻之尤。”

“虽然听起来很像托词。”沈默摊摊手,道:“但我确实已经尽力了。”

“哦……我不是说你。”长子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道:“我是说那些人。”

“我知道。”沈默点头笑笑,道:“我正想问问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我……”长子沉默了好一会儿,沮丧的低声道:“我的看法有什么用。”

“嗯……”沈默点点头,表示理解,又问道:“你说,东南文武对我的到来,会是个什么态度?”

“欢迎吧。”长子道:“战场上的交情,还是信得过的。”

“这话言不由衷了。”沈默呵呵笑道:“我看你现在就不大欢迎我了。”

“不是……”长子垂首道:“只是一想到大帅呕心沥血,最后竟落了这么个结局,我这心就像刀割似的。”

沈默和徐渭对视一眼,只希望长子这样的是个例,不然胡宗宪还真碰不得了。

“我到你这来的消息。”沈默笑笑,把话题转开道:“应该传出去了吧?”

“岛上每天都有船来船往。”长子点点头道:“想知道的应该都知道了。”

“他们会不会来看我?”沈默的嘴角,挂着古怪的笑意,他也觉着自己的问题听着可笑。

这问题把长子难倒了,他摇头道:“别人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

“那好。”沈默转到书桌后坐下,表情轻松道:“咱们就等等看。”

“这样合适吗?”长子低声问道:“都知道您已经来了。”

沈默与徐渭相视一笑,后者道:“正因为都知道了,所以才能稳坐钓鱼台。”

“文长先生,还是求您把话说直白些吧。”长子苦笑道:“我可听不懂您的锋机。”

“是这样的。”沈默为他解释道:“眼下的东南局势颇为微妙,看着闹腾腾的乱作一团,其实真正的角儿都在观望。”

“什么人称得上角儿?”长子问道。

“徐阁老和大帅是主角儿。”沈默耐心道:“前者肯定要考虑,东南是真的乱了,还是有人在制造假象,如果是真的乱了,换帅会不会使事态恶化。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前,徐阁老是不会出招的。”

“而胡部堂那边。”沈默又道:“虽然不知他怎么想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他迟缓的反应,显然与之前的风格大相径庭,观望态度十分浓重。”

“其实也不难猜。”徐渭接过话头道:“我对胡宗宪这个人,还算了解的,他这个人的优缺点都十分明显,不避人言、敢于任事这是他的优点。但有时候又显得不择手段,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犯错误。”顿一顿,道:“所以,他很可能是在等待,最有利局面的出现,然后才会行动。”

“那什么局面最有利呢?”长子追问道。

“第一,王本固被撤职问罪。”徐渭屈指数算:“第二,南方局势危急,逼得朝廷推翻原先的决策;第三……”他看看沈默,笑道:“第三,就是这位钦差公开为他说话。”说着一合掌道:“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他才会出马。”

“这,这岂不是……”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