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第2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没有人愿意恢复战斗力低下的卫所。那些在残酷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领们,全都一股脑的改为募兵制,以丰厚之资招募勇武之士,效仿戚家军的赏罚制度、作战阵型,战斗力很快飞跃提升。
对于明军的进步,作为对手的倭寇最有发言权,在十年前,一百个倭寇,在几个精锐武士的率领下,便敢向上万明军发起冲击,还能战而胜之,杀敌无数;到了五年前,同样的倭寇,就只敢冲击上千人的明军队伍了;到了这几年,情况变得一年比一年糟糕,几乎在人数相当时,倭寇也没法占到优势了,如果碰上比较生猛的‘俞家军’、‘谭家军’、‘卢家军’、还要被人家以少打多;若是碰上戚家军,直接望风披靡,赶紧逃命要紧。
而且在群众基础方面,胡宗宪在给嘉靖的奏疏中,曾一针见血的分析道:‘为什么以前年年抗倭,倭寇却越抗越多?关键是老百姓没活路,才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下海入伙。所以微臣这些年,做的最多的,不是指挥军队作战,而是让老百姓有活路,老百姓能合法的挣到钱,一家人不愁吃穿,谁还会剃了头冒充倭人?’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通过一系列减租减赋、保护私产、鼓励工商、兴修基建等开明政策,几年下来,逐渐为大明朝挽回了失去的民心,而且市舶司的开设,更是让士绅百姓不需要通过走私讨生活,将倭寇赖以生存的基础连根拔起,再不会出现老百姓主动给倭寇带路,为其提供补给的难堪情形了。
倭寇们惶恐的发现,现在他们想要补充人手,都比以前困难许多,只能通过抢虏人口的方式来完成,可那些强迫入伙的老实人,岂能跟自愿下海的亡命徒相比?战斗力下降也就成了必然。
几方面综合因素,抗倭形势一片大好,现在山东、江浙、福建北部的倭寇基本被肃清,现在战场已经南移到闽南、广东一带,离大明朝的钱粮重地越来越远,对帝国的威胁自然也越来越小。
这让嘉靖皇帝分外欣慰,对胡宗宪、戚继光等人更是大加赞赏,不吝奖励,甚至连严阁老也跟着沾了光……胡宗宪能以区区巡按掌东南六省军务,与严阁老的破格提拔有直接关系。嘉靖每念及此,都会说严阁老为国选材,眼光确实是好。
在徐阶看来,胡宗宪的存在,才是严嵩迟迟未去的关键所在,为了稳定东南局势,嘉靖绝不会让严嵩倒了,不然墙倒众人推,砸死了胡宗宪,谁敢保证朝廷费尽举国之力,死了几十万人,才取得的优势,会不会出现反复呢?
东南抗倭形势一片大好,北边的俺答却很不老实,完全把大明北方数省,当成了自家的牧场,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想杀就杀,想抢就抢;虽然朝廷已将刚刚服阕的杨博,派为三边总督,直面俺答的主力,但蒙古人来去如风,避开杨博,尽情在辽东、山西、宣大这些地方劫掠,一样让大明朝焦头烂额,却只能忍气吞声,等着南方彻底平定,再掉回头来收拾北边。
※※※※
问完了边事,嘉靖问徐阶道:“严世蕃的案子查得如何了?”
徐阶早就等这句了,便一脸深思道:“三法司查得倒很卖力,只怕最后的结果不能服众。”
“为什么呀?”嘉靖道:“我大明朝还有三法司会审更高的级别吗?”
“不是级别问题。”徐阶小声道:“是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三位堂官的身份……”
嘉靖明白了,缓缓道:“你是说,他们都是严阁老提拔起来的?”
徐阶唯恐引得皇帝不快,轻声道:“虽然严阁老不会要求他们网开一面,但三人受人之恩,难免寻思报答,哪怕三人秉公执法,也难免百官这样去想,到时候给三位高官抹了黑,也对朝廷形象不利。”明明是损人的,却说得全是为人好,这就是宰相的水平,除了高,还是高。
“你说的也有道理。”嘉靖想一想,点头道:“可为了这么点事情,难道就要调换尚书、都御史吗?那也太儿戏了。”
“当然不用调换。”徐阶笑道:“只要三位大人回避就可以。”
“那有什么用。”嘉靖道:“他们就算回避了,别人也会说,他们的下属畏惧讨好上司,一样会包庇严世蕃的。”
“总有一两个人选,不会被人说闲话。”徐阶轻声道:“甚至只要有一个就可以了。”
“朕明白了……”嘉靖意味深长地看徐阶一眼道:“你想说,不能只用严党的人查这件事,对不对?”
“圣明无过于皇上。”徐阶一脸坦然道:“微臣以为这样才能显示公正。”
“好吧,既然你这样想……”嘉靖道:“有什么人选推荐上来?”
“有左佥都御史沈默,才干非凡,且与严家素无瓜葛,足以服众。”徐阶朗声道:“臣举荐其为查案专员之一!”
“沈默……”嘉靖寻思了好一会儿,才点头道:“可以。”
※※※※
与此同时,裕王府中,裕王朱载垕和他的五位师傅,在内书房中用寒食宴。按习俗,寒食这天是不动灶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小心眼的介之推,所以在这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不过对富贵人家来说,这一天的寒食,不会委屈到嘴巴,反而是一次别有风味的体会。
只见那张餐桌上,摆着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点心有十三样,称为寒食十三绝,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哪会委屈到贵人们的肚子?
不过这几位的心思,显然没有放在寒食上,而是在全神贯注的交谈着什么。
他们关系显然已经到了随意的程度,几把椅子围成一个圆圈,在一张小圆桌边就坐。
裕王在上首的中间,高拱、陈以勤在他的右边,沈默、殷士瞻在他的左边,张居正甘陪末座,几个人一边轻啜着春酒新茶,一边听高拱咬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如果皇上非要废长立幼,我高肃卿就一头撞死在西苑门前,让皇上看看人心何在!”说这话时,他两眼圆瞪,胡子都翘起来了,谁都不怀疑他真会这样做。
“师傅,千万不能做这种事。”裕王的声音十分细弱,轻声道:“哪怕我当不了储君,您也得好好地过下去,大明朝就这点正气了,可不能轻言断送。”
“唉……”高拱郁闷的叹口气道。
“皇上圣明,主意拿的正”张居正接言道:“不会轻易被那些人煽动的。”
“那可难讲……”陈以勤沉声道:“有件事儿,你们听说过吗?”
“什么事儿?”众人的目光全汇集过来,高拱道:“我说老陈,你就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听说,皇上今年几次跟左右说起。”陈以勤道:“想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当个太上皇,好专心修道……”
众人听了无不惊愕,裕王更是面如土色,结舌道:“真、真的?”
“空穴才能来风。”陈以勤道:“无风不会起浪。”
屋里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他们都很清楚,如果嘉靖真的萌生退意,这时候撂挑子的话,那么唯一有儿子的景王,就是唯一的继承人,大家还瞎忙活什么?还是早点辞官回家避祸来的正经。
但有一个人笑了起来,高拱不悦道:“张太岳,你笑什么?”
第六四三章 真真假假
听到高拱的质问,张居正连忙敛住笑,抱拳道:“王爷,部堂,在下失礼了……”
裕王的性子十分随和,摇摇头道:“无妨,张师傅随意就是。”
张居正解释道:“在下想起了进门前,江南兄对我说过的一番话。”
“什么话?”众人的目光都转向沈默,沈默苦笑着摊摊肩膀,意思是你们别看我呀,我哪知道自己说得哪一句。
还是张居正道:“江南对我说,那些现在着急捧臭脚,做文章的人,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只误了卿卿前程。”
“为何?”众人又看向沈默道。
沈默微微一笑道:“敢问诸位大人,陛下的那番话,可见诸任何诏书谕旨了?”
“当然没有……”众人摇头道:“除非陛下心意已决,真要那么做了,才可能降下圣谕的。”
“那就是无凭无据了?”沈默淡淡笑道:“仅凭着空穴来风,便争先恐后的上本保奏嗣君,唯恐少了自己的拥立之功,未免也太薄情势利了吧?皇上心里会好受吗?”
众人一下不做声了。他们也知道,嘉靖帝是个极聪明难猜的皇帝,不能指望他跟大臣们掏心窝子,现在看到那么多人捧景王的臭脚,竟都盼着一代新人换旧人,心里怕真是不好受。
“那皇上说那番话,到底什么意思?”陈以勤不服气道:“君无戏言,现在这话已经传出禁宫了,知道的人不在少数,总不会是逗着大家玩罢。”
“当然不是逗大家玩。”沈默摇头笑道:“而是试探群臣的态度,皇上确实想看到群臣纷纷上表,但绝不是举荐新君,而是……”
“而是劝陛下打消念头。”张居正接着道:“陛下春秋正盛,不过因龙体微恙,或有一二内禅之心,但无论百官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个念头都会很快打消!谁要是看不清这一点,而轻举妄动,指定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归根结底,看看自秦汉至今,除了压根没当过皇帝的刘太公,有哪个太上皇不是备受冷落,郁郁而终?天家无父子,这句话裕王体会最深,试问嘉靖那么刻薄寡恩的对待儿子,又凭什么有信心,指望当了皇帝的儿子,会对自己百般孝顺呢?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嘉靖都绝不会松开手中的权柄,这道理原本不难想通,但一犬吠人、百犬吠声,见到有人上本,群臣便唯恐落人之后。也不是所有人都想不明白,但更存着侥幸心理,觉着法不责众,不上白不上,这才造成今日局面。
但这也印证了,这一年多来,裕王人望的流失有多严重,原本支持他的清流官员们,也因为他迟迟无后,而偏向景王了。
※※※※
听了张居正的开解,裕王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问道:“那咱们该怎么办呢?”
“既然都说了,那就上本吧。”陈以勤道:“他们不挽留皇上,咱们留。”
“不妥不妥。”高拱摇头道:“咱们的身份特殊,贸然上书的话。难免会被认为有私心,怕为皇上不喜。”众人深以为然,这时候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听师傅们议来议去,又议论回起点了,裕王有些沮丧,望着沈默道:“沈师傅,你怎么也不说话呀,到底该怎样,给孤出个主意吧?”
高拱也道:“是啊,江南,咱们这些人里,就你注意多,可不能装哑巴。”
沈默笑笑道:“什么办法,都不如王爷快快诞下世子。”为什么现在景王爷甚嚣尘上?还不是欺负裕王无后吗?
裕王苦着脸道:“这种事可急不得,虽然孤已经可以开戒,但就是再快,也得明年了。”众人也点头道:“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也不敢保证,到时候一定是位世子……”
“拖一时是一时吧。”沈默悠悠道:“陛下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了,就算不会禅让,但立嗣也迫在眉睫了……”顿一顿道:“一旦让景王抢了先,那说什么都没用了。”事情确实很紧急了,要是裕王输了,在场的五位的仕途将没有一点希望,与其被景王的人肆意凌辱,还不如回家种地去。
这时,书房里的气氛愈加凝重起来,裕王和他的师傅们,都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站在悬崖边,只差半步就完蛋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时间确实最重要。”高拱道:“可怎么赢得时间呢?”众人的目光都望向沈默,想知道计将安出。
“据说但凡大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宿,其出生必伴有异相。”沈默悠悠道:“如果出生时没有,也会在怀胎前后有,尤其是帝王,没有谁生而平凡。”
在座人包括裕王,都是很有学问的,自然知道,无论是古来圣贤、王侯将相,往往史书上都记载有异象伴生,或是紫气东来,或是神物降世……比如说本朝太祖,他出生的时候,据说他家屋外是一片红光,邻居们还都以为着火了呢。孔子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据说当地祥云缭绕,一幅极乐世界的景象。由此可知,这肯定是圣人降临人世了。诸葛亮出生的时候就更神了,据说不仅云雾缭绕,而且天空里还仙乐齐鸣,远处云端上更有飞龙隐显,定然是某位天神下凡,可见这些大人物不凡的一生,是早注定的。
这时,裕王却苦着脸道:“孤王出生时,可什么异象都没有,就那么普普通通的降生下来。”意思是,看来我是没有皇帝命了。
几位师傅闻言哈哈大笑起来,高拱对裕王笑道:“殿下请放心,只要您将来真的身登大宝,那就必然生具异象。”
“可明明就是没有嘛。”裕王不理解道。
“说它有它就有,没有也有。”张居正笑道:“王爷,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吗?”
“啊……”裕王惊讶道:“编的啊!”
“不是编的,还能是真的吗?”高拱笑道:“那些不凡,大都是后人穿凿附会捏造出来的,一是为了显示神圣,二是为了愚民尔。”
“也不能说是编的吧……”这时,陈以勤有不同意见了,道:“遍览史书,生具异象者,帝王将相,先哲圣贤,不计其数,难道全都是编的?我觉着还是确有其事的……不然没法解释,这些大人物的大运气,大不凡。”
老实人殷士瞻也道:“是啊,我也觉着,也许有一些是穿凿,但还是有些确有其事的,远的不说,就说我那同乡戚继光,出生时也是红光满屋、云霞满天,十里八乡都能看到……现在证明了,他果然是位不出世的名将。”
“八成当时正火烧云吧?”高拱不以为然道,于是四人分成两方,为生具异象的真假争执起来。
裕王连忙劝住他们,对沈默道:“沈师傅,你觉着呢?”
“也可能有……”沈默道:“也可能没有……”众人心说,这不废话吗?一齐问他道:“那到底有没有?”
“这个谁都不敢说。”沈默笑笑道:“正因为如此,咱们才好干点什么……”
“你是说?”张居正沉声道:“造个异象出来?”屋里一下没了声息,陈以勤和殷士瞻心说:‘这人可太大胆了,也不怕万一走露了风声……’
裕王变了脸色道:“风险太大了吧?”
“王爷放心。”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沈默却没事人似的道:“这种事情风险小得很,自古多少这么干的,也没见谁演砸过。”说着笑笑道:“只要手脚利索点,不会有事的。”
沈默说完,屋里沉默了,裕王看看这个,看看那个,目光最后落在高拱身上道:“高师傅,您说呢?”
高拱捋着坚硬的胡子道:“我看中……”一不留神,家乡话都出来了。
“太冒险了……”陈以勤却害怕道:“你们疯我不拦着,可别扯上王爷。”
“那你有什么办法?”高拱看着他道:“人心似水,大臣们越发向景王那边靠拢,不给他们信心,谁还会支持我们?今年元旦大典上,你们也都看到了,皇上是怎么对景王世子的,要不是那黄玉如意莫名其妙断掉了,那天就大局已定了!”
“高部堂说的没错。”张居正道:“那次真是老天庇佑,才让我们过了那一关,但陛下的心思可见一斑,确实已经偏向景王爷了。”
“如果我们能好好谋划一下,做到天衣无缝,绝对事半功倍……”见张居正也支持,高拱精神一振道:“值得冒这个险!”
五个人里,一下子有三个同意的,裕王又看看殷士瞻道:“殷师傅,您说呢?”
殷士瞻是个实在人,道:“下官不赞成,不过也不反对……不赞成的原因是,这样有违君子之道;不反对的原因是,非常之时做些非常之事,也是迫不得已的。”说着笑笑道:“但不管怎样,算我一份吧,出了问题咱们一起担着。”
他这话太让陈以勤郁闷了,心说:‘你什么意思?怎么就扯到愿不愿担责任上了?’
这时,高拱又状若无意的挤兑道:“陈大人不愿意掺和也无所谓,只是请看在王爷的份上,为我们保守秘密。”把陈以勤这个气啊,闷声道:“你们是英雄,就我是怂包?”说着一拍桌子道:“格老子地,干就干,谁怕谁?”
沈默与高拱若无其事的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满意的笑……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大家开始讨论具体的细节,裕王爷虽然心里不踏实,但他的意见向来无足轻重,一切以几位老师的商谈结果为主。
※※※※
过了没两天,在家赋闲近半年的沈默,终于接到了圣谕,命他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进入严世蕃一案的调查。
“不会吧?”刚返城不久的徐渭道:“难不成要你领导三位部堂高官?”
“瞎说什么呢。”沈默从他手中拿过那上谕,端正的放入盒中,然后收进抽屉里,还上了锁……自从被这家伙摔了如意后,他就防火防盗防徐渭,唯恐再惹出什么麻烦来。把东西收好,他才接着道:“你刚回来不知道,内阁对三法司会查进行了解释,说会审才需要堂官出面,会查要比会审低一个档次,不必堂官出马,由次一级官员充任即可。”
“那刑部和大理寺都派谁?”徐渭问道。
“涂立和大理寺少卿周淮安。”沈默道:“还算好对付吧。”
“那你打算怎么办?”徐渭又问道。
“不是我打算怎么办,而是皇帝如何打算。”沈默道:“都察院左都御史以下,还有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我满打满算排在第五位,用我而不用他们,无非就是为了省心。”
“那你怎么让皇帝满意?”徐渭道:“还不让自己失望?”
“这次我跟皇帝又想到一起去了。”沈默笑道:“我满意,皇帝就满意。”
第二天,沈默应邀去刑部,跟涂立和周淮安开准备会,虽然他的品级比涂立低,资历比周淮安浅,但人的名、树的影,尤其是涂立早领教过他的厉害,哪敢在他面前托大?客客气气地请他进签押房就坐,又上好茶,又十分热情的寒暄,那姿态摆得要多低有多低……他是个厚道人,想着沈默当初不计前嫌,帮他和周毖在皇帝面前说好话,让他俩免于处罚,便觉着应该这样对沈默。可让一边的周淮安心里直犯嘀咕,不知沈默有什么独门密器,竟让涂侍郎如此忌惮。
闲话少叙,直入正题。涂立简单开了个头,便对沈默和周淮安道:“这个案子牵动了皇上的心,之所以从正印官手中,降到咱们这里,并不是说其重要性低了。恰恰相反,正是皇上慎重的表现,咱们必须把握好其分寸,既要对天下人有交代,又要让皇上满意。”
沈默看看涂立,心说能干到副部长的,确实都有两把刷子,把事情看的真通透。
周淮安却不甚上道,道:“都满意是不可能的,咱们秉公查案,只求问心无愧便好。”
沈默和涂立同情的看着他,心说:‘万采给他什么好处了,让他这么死心塌地?’但凡有些头脑的,便该知道,皇帝必是对起先的调查不甚满意,所以才中途换人,警告各方不要抱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像涂立这样的老油条,立刻就警觉起来,任凭顶头上司威逼利诱,也不愿得罪皇帝。他在嘉靖朝为官近三十年,岂能不知谁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然后沈默也表明态度道:“周大人说的不错,严部堂是肯定有问题的,但我估计问题不会太严重。涂大人说的更对,咱们查案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给所有人个交代……”就当两人以为他想和稀泥,等于什么都没说时,却听沈默轻描淡写道:“交代过去便可以了,不必太过较真儿。”
涂立听了捻须微笑,因为他也觉着最好谁都不要得罪。
周淮安愣住了,他原本以为,应该是自己和涂立一起针对沈默的,谁知竟反过来了,自己倒成了被挤兑的那个。
“如此,咱们便分分工,各自行动吧。”涂立道:“我来查工部账目,请沈大人调查严部堂是否在居丧期间,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至于周大人,请你坐镇衙门,居中协调吧。”三言两语,便把不上道的周淮安排挤出去了。
他们三个里涂立官儿最大,所以得听他的,沈默自然没意见,周淮安倒有意见,可也不敢当面质疑上官,于是三人约定三天后再次碰头汇总案情,便各自散了。
※※※※
三天时间很快过去,三位大人重新坐在一起,亲热的互道辛苦,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几天谁也没干什么,全都闲得无聊,还真累不着。
但还是要装模作样的,涂立问道:“沈大人,你那边查的怎样了?”
沈默笑笑道:“我这边基本没问题,严部堂确实不拘小节,但没那么禽兽不如,居丧期间还是挺守规矩的。”严世蕃给欧阳夫人守孝期间,整日大开筵席,用美貌歌妓拉拢大臣,这在京城都是传开了的,所以沈默是睁着眼说瞎话。
但听了涂立的话,他才知道一山更有一山高,还有脸皮更厚的呢……
第六四四章 帝王心
只听涂立道:“本官三天来查看账目,也没有查出问题。”顿一顿道:“看来严部堂是被诬告的。”
沈默心中一沉,暗道:‘严党这么快就软下来,想要退一步不了了之了。’按照严党原先的方向,是想把事情闹大,从而实现大翻盘,但涂立现在要息事宁人,显然是退求不胜不败了。
如果沈默是个纯粹的政客,接受这个局面倒也无妨,但他的良知毕竟还没让狗吃了,怎能眼看着严党继续为祸国家?无论如何,都得让严家父子下台,这是他的底线,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徐阶,并义无反顾的接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人不能总那么自私,有时候傻一点,才是真君子。
只听沈默沉下脸道:“涂大人,你想救严东楼我没意见,可也不能把咱们仨赔进去吧!”
“这个……”涂立错愕道:“沈大人是什么意思?”
“要是严世蕃没有问题,你怎么解释那不翼而飞的一百五十万两工程银?”沈默沉声道:“难道是被咱们三个贪污的吗?”
涂立和周淮安闻言脸色大变道:“沈大人,话可不能乱说!”
沈默逼问道:“那皇上问起,我们当如何解释?”
“这个沈大人有所不知了。”涂立淡淡笑道:“皇宫禁内的用料极为考究,别的不说,就是那些大段的金丝楠木、紫檀木、黄梨木、在中原已经找不到了,得从云南、海南采伐,然后长途运输进京。”说着双手对搓道:“当时世道不太平,不敢走陆路运送,专门造了三十艘大船,十艘运送木料,二十艘作为军舰护送,仅这一项,就耗费了近八十万两银子。”
“那为何工部的账上查不到这些船?”沈默问道:“也从没人提起过这件事。”
“造船是广东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负责的,钱直接拨给了地方上。”涂立慢悠悠道:“这是有据可查的。”说着对沈默道:“我为这事专门问过工部的人,他们说,现在工程完工了,三十艘船可以都交给兵部调用,那八十万两的开支,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记在兵部账上了。”
冷不防对方给出这样的解释,沈默知道他们是准备先自我撇清了,然后拿给宫里的八十万两做要挟,你要是不接受这个说法,那咱们就彻查下去,扣去我们能说清的部分,再查剩下的流到哪里去了?倒要看看谁敢查下去!
‘还真是光棍啊!’被反将了一军,沈默不由暗暗皱眉,他曾掌市舶司,对船只造价很是熟悉。建造三十艘大船,其中还有十艘运输船,哪怕用最高的规格,最多二十万两银子足矣,哪用八十万两?
而且沈默知道,这些年来,大明的航运业已经十分发达,从天津到山东,从江浙到福建,从福建到两广,从两广到南洋,都有大型的船队如梭往来,只要付出一笔可观的运费,就能把木材从东南运到北京来,哪用得着专门造船?
但人的观念总是落后于时代的,京里的大人们,尤其是紫禁城的皇帝们,意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片木不许下海的时候,将从海南到天津的海路视为畏途,若不亲身经历,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沈默抓住此事不放,最多就是朝廷派员追查此事,广东可在大明朝的最南端,一来二去就是好几个月,严党现造船都来得及,可真是没法说清。
向来很有想法的沈默,竟一下子没了思路,只好权且接受了涂立的说法,于是涂立说,第二天便面圣说明情况……沈默身为下官,也没法阻拦,只好由他去了。
其实沈默不怕涂立如此上报,他早通过内线,得知嘉靖皇帝的态度,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拿下严世蕃了,所以痛快接下这个差事,实指望着再给自己加个功劳,好让未来更有把握些。
可如果等到嘉靖驳回涂立的意见,那不是给自己加分,而是减分了。而且更严重的是,一旦严世蕃被皇帝逼急了,用那给内廷的八十万两银子做要挟,让嘉靖帝夹得难受的话,自己一定会成为出气筒的。要是真到那一步,可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
沈默更担心的是,自己自出道以来,一直英明神武的形象,会毁于一旦。那可是维系自己脆弱小团体的重要武器,绝对不能有失。他岂是善罢甘休之人?让铁柱把所有卷宗一股脑打包,带回家继续寻思。
※※※※
回到家中,他便一头扎进书房,开始仔细研究工部的账目,想要找出些漏洞,在最后时刻翻盘。但他悲哀的发现,自己于账目一道,简直是一塌糊涂,看到头晕脑胀,却还是不得要领。
他想到自己自信满满的接过差事,想要完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布局,谁知竟一头碰了壁,反让严党摆了这么一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沈默不由火气上升,把来请吃饭的丫鬟好一个凶,吓得丫鬟落荒而逃。
沈默低头准备继续研究,却发现天暗的看不清东西了,不由大叫道:“掌灯!掌灯!”等了片刻,还是没有动静,沈默怒道:“人都死哪去了!”
话音未落,外面有了亮光,然后便见若菡端着个烛台进来。
沈默不由尴尬道:“夫人,不是说你……”
若菡白他一眼,用烛台将屋里几处灯光点着,书房便亮堂起来,这才对沈默道:“老爷是主子,当然想骂谁都可以,只是万一教坏了孩子们,可就麻烦了。”
沈默讪讪道:“我也是急得,所以才口不择言。”说着笑道:“你来得正好,我有问题请教。”
“奴婢惶恐。”若菡装模作样道:“愿为大老爷分忧。”
沈默便问道:“你在各个省里都开着分号,却从不亲临视察。是怎么防备那些掌柜的中饱私囊?”
“水至清则无鱼。”若菡道:“他们无伤大雅的拿点吃点,我也就睁一眼闭一眼过去了,但凡事有个限度,要是闹得不像话,我就直接砸他的饭碗!”
“我知道你厉害。”沈默拉着她的手道:“我是问你怎么做到的?”
“查看账目呀。”若菡道:“每个月都有账本送到我手里来,我通过对账目的查看,便能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