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官居一品-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百姓一见大人面相刚直,不是那些肥肠满脑的官儿们,觉着这样的大人,兴许会贪渎的轻点,对他的好感又增加三分。
海瑞一直站在衙门前没有进门,直到那些个官儿们把砖搬完,心中忐忑的站在他面前。只听海大人又吩咐道:“把县衙的外墙上,凿十个大洞!”
县丞心说:‘这人心眼太小了吧,真是不敢得罪啊。’便小意陪笑道:“大人,好好的墙壁,凿了窟窿多可惜?”
海瑞冷笑道:“我听说长洲县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人们叫苦连天,本官就要把衙门里的腌臜浊气全部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说着大手一挥道:“凿!”
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凿就凿吧,正好大伙还没洗手,抡膀子就干吧。
大冷的天,长洲县的官吏们挥汗如雨,抡着大锤,把县衙墙上凿了十个井口大的大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窟窿凿好之后,海瑞又让人在县衙门前挂上两道空白竖幅,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黑漆衙门八字开’,下联是‘有钱没理莫进来’。最后写一个横批道:‘本官日夜受理状子。’
大伙这才知道,他让人凿洞是什么意思,原来是为了方便大家告状喊冤,不至于因为被衙役挡在门外,就上告无路了。于是乎,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海大人的上任第一天,就一直忙到大天亮。
※※※※
沈默站在衙门对面,看着这前所未见的一幕,铁柱和三尺站在后面。三尺摇头道:“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这火也烧的太旺了吧,一来就把手下都得罪了,转眼又把富豪大户得罪了,以后还怎么混?”他是北京的老兵油出身,司空见惯的是上下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却没见过这样的。
相见而言,铁柱就纯朴的多,他情绪激动的反驳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铺路无尸骸就是对的吗?若是没有海大人这样的清官管一管,我大明朝的百姓,还能看到点希望吗?”他是下层百姓出身,没少受了官府的气,所以对海瑞这样大张旗鼓为老百姓张目的官员,有着天然的好感。
“你怎知他不是做做样子?”三尺冷笑道:“看着吧,保准是热锅子炒屁,臭一阵!等过不了个把月,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俏皮话还不少来。”沈默笑骂一声道:“别争了,咱们找家店住下去,饿死我了快。”
两人却不依不饶的问道:“大人,那您是个什么看法呢?”
“身为他的直接上级。”沈默回过头来,一本正经道:“我感觉压力很大。”说完便扬长而去。
两人面面相觑,心说这是什么意思?
※※※※
当天晚上,沈默三人便歇在城内一家叫‘东昇’的客栈中。
一夜无话,次日起床,便在客栈中吃早茶……苏州的客栈,大都是前楼后院,楼是茶楼,院是客店,相互独立,又相得益彰。
沈默三个从后院步入茶楼,但见这里跟杭州的茶楼又不同。杭州的茶店,大都是敞厅,一视同仁,不管是缙绅先生,还是贩夫走卒,入座都是顾客,混淆在一起吃饭喝茶。
而苏州的茶店,却分出等级,各不相淆,有钱有地位的在里面,在楼上,普通百姓在楼下,在外面。沈默是要观风的,与铁柱两个只在最外面那间厅上坐下。
小二过来招呼,沈默让他只管上招牌的早点。不一会儿,蜜汁豆腐干,松子糖,玫瑰瓜子,虾子酱油,枣泥麻饼,水晶汤团等等,便摆了满满一桌子,虽然尽是些小碟子小碗的小菜量,但架不住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确实要比杭州和绍兴强不少。
沈默最爱吃的,是那大如核桃的水晶汤团,较一般汤团稍小,馅心是猪油白糖,皮子是水磨糯米粉,皮薄馅大,便个个透明如水晶。汤团端上来时,小儿还特意嘱咐道:“客官先咬破一小口,吃里面的汤汁。要不然,大口一咬,馅里滚烫的汁水溅出来,烫痛嘴巴就不好了!”
这对铁柱和三尺那种急性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所以他们都对此道美味敬而远之,转而对那些可以大快朵颐的发起进攻。
但这种水晶汤团,却正合沈默的性子,他不紧不慢的舀着晶莹剔透的汤团,一边轻轻吹着气,一边享受着和煦的晨光,听着边上人的吴侬软语,不由摇头暗赞道:‘这就是生活啊!’
那些人好似在讨论今年的天气如何,庄稼的收成怎样,沈默自然不会太感兴趣,只是有些奇怪,城里人一般都不关心这个,怎么苏州人成了例外?他们也不种粮食啊。
待将一碗汤团吃个了七七八八,沈默感觉有些饱了,便又去听邻座那些食客的谈话,这一听不要紧,那谈话的内容竟让他大为震惊!
只听众人对一个衣着光鲜,面色白皙的中年人道:“魏四爷,您在昌源号里是说了算的,能透露一下你们票号怎么看吗?”
那魏四爷面色为难道:“这个……不好吧。”众人便给他端茶倒水,还上了一份最好的早点,讨好道:“您就当闲聊,给我透个底儿呗。”
“好吧。”魏四爷仿佛下了极大的决心道:“但不许外传,传出去我就不好交代了。”
一屋子人一起摇头道:“您放心,我们嘴严实着呢。”便都一脸热切的望着他,仿佛等待金科玉律一般。
※※※※
沈默看了,心说:‘是这个魏四爷傻了,还是这些人都傻了?’这么大的地方,人多嘴杂,怎么可能保密?但所有人都安之若素,没有一个觉着不妥的。
只听那个魏四道:“根据我们东家亲自去常熟走访,发现去年那里雨水太多,温度偏高,今年极可能可能虫害偏多,天气偏冷,估计减产的可能性比较大。”说完还忙不迭补充一句道:“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事儿谁也说不准,我姑妄说之,你们姑且听之就成。”
沈默感觉十分荒谬,因为此人像极了他那一世最不靠谱的三张嘴之一的——股评家。
没有人在意他的‘免责之语’,都紧张的追问道:“那您觉着该歉收几成,米价何许呢?”
“这个,不好说吧。”魏四爷又拿乔道。
马上有上好的龙井奉上,他这才压低声音道:“听东家说三成歉收,常熟去壳新米价,会涨到一石三两三左右。”
“那岂不是粮食的各种券都要涨价……”众人齐声惊呼道。
但让沈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人的眼中流露出的,不是气愤,而是兴奋!就像饿狼见到肉一样!
第三八一章 佐贰
听着那些人兴致勃勃的讨论,沈默有些恍惚了,他感觉自己好似进入了后世的证券交易所中,股评家和股民们在上演着外人看来荒唐无比的戏码,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用了很长时间,他才从这种荒诞中逃出来,使劲掐自己大腿一下,提醒自己现在是在嘉靖三十六年,大明朝苏州城内,并没有穿越回去。
对这些人的谈话内容,沈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招呼那小二过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听到大家都在说‘券’,什么是券啊?”
“客官,我很忙……”小二苦笑道。
三尺将一个一两的银锭递过去,小二立刻收起了为难的神态,讨好笑道:“但再忙也不能怠慢了客官不是?”
“脸变得倒挺快。”铁柱撇一句道。
小二不好意思笑笑,从怀里掏出一张纸片,道:“这就是券的一种。”说着有些得意道:“而且是所有券的祖宗,万福记的‘酥饼券’。”
“我可以看看吗?”沈默问道。
“当然。”小二将那巴掌大小的‘酥饼券’,双手奉给沈默。
沈默打量着这张券,乃是用质量上佳的藤纸裁成,正中醒目的写着‘凭票兑酥饼五斤’七个整齐的楷体字,在左上角有‘万福记’三个绿色的隶书字,右下角则题着‘沈鸿昌’三个字,还用了私人的红印。
再翻看北面,是一串数字‘七五一一’,同样加盖了那‘沈鸿昌’的私印。
沈默捻着这张‘饼券’,问道:“可以凭这个去那个万福记,换取五斤酥饼,是这个意思吗?”
“您真厉害。”小二竖大拇哥道:“就是这个意思。”
沈默微微摇头道:“这就奇怪了……方才我听他们讨论年成和‘券’的价格,好像是互相挂钩的,如果要去兑换的话,当然是越便宜约好了,怎么他们都闻贵则喜呢?”
“嗨,你这后生不懂了吧?”边上有好事儿的食客凑过来,一把拿过小二的饼券,指给沈默看道:“你看,这上面没有标明价格,也就是说,不管你什么时候买的这张券,到提货时如果饼价波动,都不会退给你钱,也不会让你补钱。”
“而酥饼是用粮食做的,价格自然跟着粮价变化,这个懂吧?”那热心的食客问道,一般来讲,读书人对这种事儿是不灵光的,食客怕对牛弹琴,白费力气,所以有此一问。
见沈默缓缓点头,那食客才接着道:“而粮价的起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丰年和荒年之外,还有官府的征捐,采购,很多因素让粮价起伏很大,导致这酥饼的价格也跟着起伏。”说着一掸那饼券道:“正常年景一盒五斤的酥饼卖一百文钱,而在粮价极贱的时候,才卖三十文。但到了粮极贵时,可以卖到三百文钱,这里面的差价可有十倍呦。”
沈默是学过经济学的人,自然很明白这种简单的道理,但他仍有想不通的地方,缓缓问道:“虽然不是万福记的主顾,但相信短时间内价格波动不会太大,如果想要有利可图,得把这饼券搁上最少一年半载吧。”说着轻轻摇头道:“而且一家饼店撑破天一天能做一千盒饼吗?就算把他们的饼券全收购了,又能挣几个钱?干嘛不直接收购粮食呢?”
那人也让他说的有点晕了,但很快摇头道:“你说的不对,光我自己就有一百多张饼券。”说着扯一嗓子道:“在座的各位,谁手里没有百张以上的饼券,举个手看看。”
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手笑道:“我们虽然饼券不多,但米券、肉券、布券、不比你们少。”
那人笑笑,对沈默道:“你看这一个大厅,百十号人,就有起码上万斤的饼券。”说着指指里面的厅,又指指楼上道:“而且我们还都是些普通人家,真正有钱的那些主们,谁家没有个万把斤的饼券、肉券、布券的。”
“这么多的券,只要赌对了,哪能不挣钱吗?”那食客最后总结道。
沈默脸上的疑惑之色,却越发深重了。
※※※※
用过早点,沈默徜徉在苏州城中。自古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杭之美,是并肩的。但杭州之美,多美在西湖,美在胜景人文,可你要看真正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知道什么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还得去苏州。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代表,不是因为它的园林……那些绝美的艺术品都内敛在一个貌不惊人的台门里,让门外人无从观瞻,只能想象。
而是因为它在所有的水乡中,最大、最美、也最古老的。即使是这正月里,整个苏州都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一切都像在画上一样……小桥流水、曲径深巷,粉墙黛瓦、古树幽院。徜徉其中,你能充分感受到什么叫‘两绿夹一河,舟与车俱行’;行走其间,能始终领略到‘弹石间花丛,隔河看漏窗’的景色;散步城内,便能尽情欣赏‘人在花中走,柳在岸边行’的绝美风光。
当他走累了,站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遥看古城门藤葛垂垂,回望虎丘塔沧桑而立,不由便会忆起西施、想到勾践,想到陆蒙龟、想到范仲淹,以及前几年才过世的唐伯虎……
沈默突然想到,年前在京里时,翰林院的那帮子同僚,整日里吃饱了没事儿做白日梦,时常说起将来如果外放,希望放去哪里,在嬉笑声中,总是会把苏州府当做首选,因为虎丘是第一名胜,苏州在所有人眼中都是悠闲的象征……
不是么?应该是吧。这里有园林美景,这里有清澈流水,这里有鲜艳桃花,这里撩人的弹唱,这里有天下最精心的小吃,这里有柔糯似水的美女,这里还有数不清的茶馆书肆,秦楼楚馆,这里就是可以满足读书人一切欲望的天堂,人间天堂!
但是,每每在意淫够了之后,那些‘未来栋梁’的眼中,都会流露出刻意的鄙薄,用一种尖酸的语气道:“还是等快致仕了,去养老好了。”而后便把目光投注于杭州福州、应天济南,甚至于宣府大同这些地方,就不肯再多看苏州一眼。
因为在他们眼中,外放只是一个回京高就的跳板,当然要快出政绩、大显身手的好,此时,苏州那种种的好,又变成了被鄙薄的坏,仿佛这是个让人不思进取的温柔乡、销金帐一般。
时至今日,在绝大多数官员看来,吴侬软语还是与玩物丧志同义的!
但是沈默要说,你们大错特错了!这座城市才是大明的希望所在!也是华夏获得新生的契机所在!
在别人想起西施夫差的时候,沈默想起的却是‘五人墓碑记’,那一场世界上最早的工人暴动!就发生这里,这个园林纤巧,桃花灿烂的柔美城市中!
分明有一种力量,萌发于这温柔似水的城市中——听,东北半城工场如云,万户机声!看,金阊、观前,市肆鳞次栉比,万商云集!
这里分明已经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中心市场,与杭州并称为繁华之都,甚至,其地位比杭州更为突出……沿着大街一路走来,沈默看到了外地客商在苏州建立的会馆,至少有三十多处,江浙之外,粤闽皖鄂、湘赣鲁陕的商人,无不被吸引而来,这种向心力,全国无与伦比!
即使北京城,也只是在政客们眼中有如此吸引力,真正的商家和财富,是不会涌到那个歧视钱与商的鬼地方去的。
※※※※
沈默有些讨厌这里了,不是突然的,而是从一进入吴江县,便开始产生这种感觉了,只是随着一步步深入苏州,感觉越发强烈罢了——这其实另一种感觉的附生品。
那种感觉叫‘责任感’!其实他一直有一种想要改变历史,让华夏少走弯路的想法,但在别处,无论是绍兴、杭州还是北京,这都只是一种‘假大空’的理想,只会让他觉着自己很高尚,却不会刺激他进行什么实质性的举动……
但进入苏州境内,这种想法转化成了冲动,越是感受到那种萌芽的勃勃生机,越是体会到其内敛的恐怖爆炸力,这种冲动就越强了,直到不能自已,直到让他失去理智……
是的,理智,所谓的理智告诉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危险了,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祸及家人。他比谁都清楚,大明朝至少还有八九十年的国祚,自己只要随波逐流,官居一品、安享太平是不成问题的。
两个声音便在他脑海中打架,一个道:‘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规律的,自己任何企图改变的举动,都是螳臂当车,只能把自己碾得粉身碎骨,却不能改变历史!’另一个却道:‘历史都是人创造的,人为什么不能改变历史呢?’
如果扶苏早一步知道父皇驾崩,如果项羽鸿门宴上下定决心,如果李隆基知道杨玉环的胸部是被安禄山抓破的,如果赵匡胤能识破弟弟的狼子野心,如果朱元璋不是出身于贫农之家——他相信任何一个如果变成现实,历史就将会大变样!也许秦朝的国祚不至于二世而亡;也许大楚将代替汉朝;也许大唐朝的由盛而衰不会那样猝然;也许老赵就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许大明朝就不至于像今天这样痼疾缠身!
历史没有如果,但现在自己面对的不是历史,而是未来!为什么不在这个时空中,为自己的族人,拼出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呢!
‘海雨天风独往来。’其实沈默的心中早已经做出了决断,否则他也不会来到这座城市,只是这副令人窒息的重担,一旦挑在肩上,除非走到终点或者中途死亡,否则永远无法解脱。
而沈默相信,仅凭自己这一代人,是不可能走到终点的,所以如果担上这副重担,将会一辈子卸不下来,这种压力让他想想就喘不动气,所以一直在拖延着担上它的时间。
终于,船到码头车到站,已经再也没法磨蹭了。苏州城中发生的一切,告诉他时不我与,只争朝夕!
好吧,既然无法回避,那就担上吧!从此以后,我的毕生追求,就是这个愚公移山般的目标了,虽然还很抗拒,但这是我的宿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是我逃不开的宿命。
为了它,我将倾尽所有,披肝沥胆;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哪怕是成为乱臣贼子,一时被钉在耻辱柱上,我也不会在意。因为我相信,历史终究会给我一个公正的评价!
当下定决心后,沈默突然想道:‘如果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很有可能的,但他旋即安慰自己道:‘既然未来已经糟透了,我怎么折腾都不会更糟吧?’
站在一座古朴的石桥上,望着水道上悠闲往来的小船,沈默突然笑道:“苏州,我来了。”
※※※※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初二,龙抬头。
这一天,也是大明苏州府同知,兼江南市舶提举司提举沈默,正式上任的日子。
其实他在正月底已经到了苏州,在城内转悠了几天,正月二十八才重新出去,摆开了自己的仪仗,并通报府衙佐贰杂官,告诉他们准备交接事宜,安排进城仪式。
城内的诸官早就听说同知大人抵达苏州了,却一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心里都直犯嘀咕……难道上了黑船,吃了贼人的混沌面?给龙王爷当女婿去了?成了唐僧他爹不要紧,可别给我们招个绿林太守来呀。
正在众人惴惴不安中,终于得到了沈默的消息,目前负责府里事务的苏州推官,召集吴县、长洲两县令,说:‘咱们得合计合计,怎么迎接大人……他是少年新贵,肯定有些独特脾气,如果按照惯例可能会引得大人不快……’
正在说着呢,就见新任长洲县令海瑞起身道:“大人,我那里还很忙,就不在这帮闲了。”
“这怎么能叫闲呢?”推官是个脾气很好的人,跟他讲道理道:“现在又没春耕,你那边再忙也可以放一放,但大人进城是不能耽搁的。”
“府衙在吴县,又不是在长洲,我县还是不掺和了吧。”海瑞将官帽戴正道:“下官新上任,很多地方都不了解,若不抓紧时间摸清状况,稀里糊涂等到春耕忙了,会出乱子的。”说着一抱拳道:“告辞了,二位大人。”也不待推官答应,便径直扬长而去了。
“这人怎么这样?”纵使是老好人,推官也受不了了。
吴县县令微笑安慰道:“估计海笔架就是这个脾气,要不也不可能这么大名气。”
“那倒是。”推官也笑道:“真不好说,是他的名气大,还是咱们大人的大。”
“差不多吧。”吴县县令笑道:“您也不必担心,下官曾经与咱们沈大人共事,他少年老成,沉稳持重,必然不会让咱们难做的。”
“什么?你跟他是旧识?为什么不早说?”推官又是欢喜又是责备道。说完就明白了,定然是当初平起平坐,沈默还要称他一声前辈,但现在他成了沈大人的属官,心里肯定不好受。有些歉疚道:“瞧我这张嘴,当我没说。”
“没事儿。”县令坦然笑道:“已经过去了。”
“那咱们一起去吧。”推官笑道:“拜会一下未来的顶头上司。”
“正有此意。”县令笑道:“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见到他了!”
※※※※
说走就走,一个时辰后,两人在城外的驿站内,见到了一身便服的沈大人。
县令一看没错,纳头便拜道:“下官吴县县令王用汲,拜见同知大人。”
那推官也跟着拜道:“下官苏州推官归有光,拜见大人。”
沈默爽朗笑道:“快快请起,润莲兄和震川先生切莫多礼。”
那吴县县令王用汲,正是与沈默在杭州时同为钦差协查案子的那位应天巡按,只是后来遇袭伤重,被吕窦印顶了,所以沈默又拉着他的手,关切问道:“润莲兄,身子好了吗?”
“劳大人挂念,已经完全康复了。”王用汲恭谨笑道:“要不也不会继续出来做官。”
那苏州推官归有光却在那犯了嘀咕,大人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号?
第三八二章 新官上任
官场有云:‘上官初四不为祥,初七十六最堪伤,十九更嫌二十八,愚人不信必遭殃。任上难免人马死,满任终须有一伤。’
所以一番商议之后,决定二月二进城。
轿子仪仗都是按照知府规制准备的,只是将旗牌减少一对,以示不僭越。八抬大轿、旗牌仪仗、吹吹打打从城东驿站出发,便不能再走回头路,否则就是鬼打墙,会没法再升官的。
县内诸色人等,早就做好准备,早早恭候在县城东门,一切全按照迎接知府的规矩来,大伙儿都知道,沈大人乃是响当当的天子门生,六首状元,又身负王命而来,行的就是知府事!不过是因为年资尚欠,才权宜同知,以为迁围之阶,早晚是要扶正的。
所以谁也不敢怠慢,全都小心奉承着,在城门前三接三迎之后,簇拥着轿子由东门进城,往西走,这叫紫气东来,赶赴位于东北城的府衙……时以北为尊,但正北是帝阙不能僭越,所以府衙位于东北稍稍偏北的地方。
沈默端坐轿中,头戴双翅乌纱帽,身穿簇新的蓝色纻罗官服,胸前补着白鹇、腰间竖着银鈒花腰带,正是大明朝五品官公服。
在众人簇拥、喧天鞭炮声中,他却十分平静,坐在轿子里目不斜视,心中没有任何志得意满。
※※※※
“大人,衙门到了。”行了片刻,外面的归有光道。
沈默挑开轿帘一望,便见张贴公示榜文的照壁墙一堵,点点头,队伍便吹打着往里走。绕过照壁墙,便到了府衙前的广场,便如天下所有的府衙一般,五座五个方位的牌坊和衙门的照壁相对应,形成一个衙前广场,广场上亦有申明、旌善二亭,只不过苏州府衙前的广场,比杭州甚至绍兴的都要小上不少。
衙门正面也像总督府衙一样,高檐、大门、八字墙,只是没有大旗,不如胡宗宪的衙门威武恢弘。
轿子进了六扇门,绕过萧墙,进到院中,左右两院,一边是寅宾馆,一边是县狱,二者有一共同点,便是都可以免费住宿。
进了二门,必须下轿了。沈默一步三跪,公服参拜仪门。入仪门,甬道中间的‘戒石亭’扑面而来,亭下戒石上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沈默行大礼参拜,然后转向内侧向着大堂方向,‘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触目惊心的大字。
担任礼赞的归有光,将这十六个字大声喊出来,然后所有人齐声高喊三遍。每喊一遍,沈默都要大声道:“臣谨记!”场面十分震撼人心,只是从来效果寥寥。
参拜之后,穿戒石坊,迎面可见高峻威严,气势宏大的府衙大堂,这里就是府尊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诸如迎接圣谕,上任典礼之类,日常却不会在这里办公。
沈大人踏上月台,跨上丹陛,来到大堂之上。整理衣冠,向北行三跪九叩首大礼,答谢皇恩,然后拜印,这就算是正式上任了。
但仪式还没完,还得把府衙里的神仙鬼怪拜一拜。穿过二堂,三堂,来到内宅,开始灶王爷、衙神萧何、土地公、马房的马现神、狱神庙里的龙王四太子,统统都要烧到、拜到,不然神仙一生气,后果是很严重的。
※※※※
这才算完成了装孙子的部分,在归有光的引领下,沈默再次回到大堂,接受属下们的参拜,除苏州推官归有光、吴县知县王用汲外,还有太仓知州熊桴字元乘,湖广武昌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嘉定知县阮自嵩,字思竹,南直隶安庆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常熟县令王铁,字德威,浙江东阳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吴江县令唐棣,字子毕,浙江兰溪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昆山县令,字健卿,湖广应城人,自幼勤奋,博学能文,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沈默下辖一州七县,此次来了一知州五知县,缺席县令两人,一为崇明知县唐一岑,另一位则是长洲知县海瑞。
但两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崇明岛与大陆隔水相望,承担者保卫苏州的重任,是以知县必须坚守岗位。而且崇明县隶属于太仓州直管,由顶头上司代表,也是合情合理的,何况人家唐知县还有厚礼相赠。
可海知县的情况截然相反,县衙距离府衙不到一里,抬腿就到,仍旧缺席就讲不过去了。归有光是位忠厚长者,怕上官恶了那海笔架,便代为解释道:“海知县下乡摸查去了,已经好几日没回县衙,不知道府尊驾到的消息,所以没能赶回来,也没有备礼品。”
众官员都望向新来且年轻无比的府尊大人,想从他脸上看出一些端倪,但他们失望了,因为沈默脸上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丝不快,他只是淡淡道:“迎不迎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差事干好,守好自己的本分,那就是给本官最好的礼物。”
这话说的漂亮,众官员纷纷喝彩,但心里却没几个当真的,都觉着沈大人定会怀恨在心,只不过估计状元体面,不愿当场发作罢了。
沈默也不与他们分解,待所有人见礼完毕,归有光请他讲话,沈默也不推辞,对列坐堂下的诸官道:“鄙人初来乍到,还不熟悉苏州府的情况,所以一时并不会对诸位发号施令,请各位各司其职,按部就班既可,如果本官有什么问题,自然会派人知会诸位。”
如此低姿态的就职演说,让担心他年轻气盛,急于立功而胡搞一气的官员们松口气,纷纷称赞大人‘老成持重’云云。
※※※※
便在花厅中摆开接风宴,为大人洗尘,但毕竟是初次见面,不摸上官的脾气,是以大家还都有些矜持,并没有放肆滥饮的,才到下午便散了。
众官员各回本衙。只留下归有光一人……他是苏州推官,就在府衙办公,哪也去不了。
两人面面相觑,有些尴尬,沈默问道:“震川公可有公事?”
归有光呵呵一笑道:“如果陪大人不算的话,就没有。”
“甚好。”沈默笑道:“如此,可陪本官在府衙一游?”
“理所应当。”归有光伸手道:“大人请。”
“请。”沈默便走在前头,归有光紧跟在后面,从大堂后的寅恭门出去,进到后边是二堂,挂着‘思补堂’的匾额,格局规制与大堂相仿,只是稍微小一些,这里才是他接见官员和僚属,复审民事案件,举行一般礼仪活动的场所。
两人绕过二堂屏风过去就是三堂,这里已经进入到府尊大人的内宅了,外人不得擅入。正房明间为过厅,直通四堂院,西侧为书房,东侧屋为签押房。签押房才是整个府衙最核心的地方,是个里外两间的套房,内间为府尊大人处理公务,批复公文,存放机要文件的地方。外间则是召见官员僚属谈话的地方,因为二堂人多而杂,只能做官面接见之处,真要深入谈话还得放在这儿。
不过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