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顺宗-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戏翊鹩ΑH绻锊辉敢猓噬纤邓膊换崆壳螅荒苋ゴ蟠榷魉虑肭蠓秸闪恕!
聂隐娘沉吟半天,道:
“我夫妇本来打算正月一过就入川到峨眉山隐居,不再过问世事,既然老大人有难处,我夫妇就相帮一次吧。只是此去,只怕少不得又要大半年了。”
刘昌裔终于送了一口气,道:
“如此,老夫就多谢隐娘了。老夫回府时,皇上曾言,只要隐娘肯出马,随便隐娘要什么。还说,如果隐娘答应,想请隐娘进宫一次。老夫想,陛下是想当面感谢隐娘。”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八十九章 … 变 性
聂隐娘道:
“隐娘懒散惯了,见皇帝要有许多麻烦,还是不去见了。皇帝的赏赐我也还是不要了,我若要他的江山,他也肯给么?有几桩事情还要请大人转告皇上,皇上如果答应,自然好说,若是不答应,隐娘断不会从命。第一桩,太子离京时,隐娘夫妇自然暗中跟随保护,但是要驱使约束隐娘,则万万不能。第二桩,就是隐娘夫妇对太子的保护到太子返京时便止,以后隐娘夫妇何去何从,概不得过问。刘大人,您看成么?”
刘昌裔道:
“如此已是为难隐娘了。陛下是个宽厚君主,我想他一定会答应的。”
聂隐娘叹了一口气,什么都没说,行了一礼退下去了。
如果是别的君王,听聂隐娘这么说一定会暴跳如雷,但是李诵却只是笑笑,对刘昌裔道:
“那就听她的吧。”
不过心里也对未能亲眼目睹这位传奇女刺客的芳容而隐隐有些遗憾。
根据安排,李纯将在正月十五上元节之后离开长安出发。这些日子李纯在东宫将自己的妃嫔温存了个遍,连上朝议事都有些精神不足,让李诵颇为不满。聂隐娘有一次乘夜潜入东宫,回来对磨镜郎君说了印象深刻的两点,一个是东宫的侍卫武艺不凡,高手很多,一个是太子很好色。
为着旱灾的持续不去,以及太子即将东巡,今年的上元灯会过得很低调,皇帝只是草草在丹凤门上待了一会儿,以示与民同乐。太子也没有待多久。不过紧张的是皇帝和大臣,老百姓依然很快乐地过自己的日子。
正月十七日一大早,太子李诵在斋戒三天之后,前往大明宫拜别李诵,然后出大明宫,在郯王,均王,简王等亲王以及李吉甫、裴垍等宰相大臣前往春明门送行。李纯带着崔群、白居易、李听、李德裕、于季友等一干随员浩浩荡荡往东而行(王涯被临时留下),王大海、高骈率领三千近卫军随行护驾。在李纯出发之前,聂隐娘和磨镜郎君夫妇也骑上黑驴出发,站在道边,聂隐娘啐了一口道:
“好大的排场!”
大概是自己的父亲出身于魏博的缘故,再加上小人头子德宗那二十几年皇帝当的确实不咋地,聂隐娘对朝廷皇室的观感似乎不是不好,而是很不好。不过像她这样的人信守诺言,不会因为对李纯印象不好就消极怠工。但是聂隐娘也知道出关中甚至洛阳之前,不会有不开眼的打太子的主意,于是一边暗地里打前站,一边游山玩水,虽然是大寒正月,但是天地间也别有一番苍茫的气势。这五六年甚至近十年,聂隐娘和磨镜郎君都为藩镇所囿,不得片刻自由,现在出来才觉得轻松自在了许多,觉得自己才真正是自己的,小两口的由刺客到侠客的生活竟然渐渐多了许多寻常男女的情趣。
太子东巡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淮西,就已经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自从新年过后,吴少阳的精神就越来越不好了,气色也差了许多,经常莫名其妙地动肝火,动不动就打骂下人,这是过去所没有的。吴少阳的公正无私在淮西是有目共睹,淮西军上下都心甘情愿听他驱使,但是吴少阳的脾气突然变得暴躁,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重重责罚部下,这让所有人心里都感到抑郁,就连吴少阳的儿子吴元庆现在都不敢轻易接近他。能够和他说上话的,一个是义弟吴少诚,一个是家奴鲜于熊儿。
大家都说,吴少阳是在年前出蔡州去打猎时被猛虎袭击受伤儿导致心性大变。就有关心他的手下请了和尚道士来驱邪,被吴少阳大骂撵走,请和尚道士来的人也被吴少阳惩罚。淮西上下都知道,吴少阳不相信鬼神,不然也就不会和朝廷对着干这么久了。不过对部下的责罚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毕竟这些手下跟着他吴少阳一二十年,个个都是有头有脸了,有些委屈是不能受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冯蒋中原大战的时候,冯玉祥盛怒之下打了韩复榘一个耳光,又羞又气的韩复榘当时就带着手下兵马投了蒋介石。这个时候的淮西虽然没有大兵压境的压力,但是确实有一部分人开始盘算自己的将来了,何况现在粮秣统计司的活动很活跃呢?
新年之后不久,蔡州城外就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一个从山南东道跑江湖卖艺的戏班子,在蔡州演出张巡大战令狐潮。因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离蔡州并不远,因此虽然蔡州这几年日子过得紧巴,这出戏还是一下子轰动了蔡州,连演了五六天,依然场场爆满,把戏班老板喜得眉开眼笑。 张巡事一下子风靡蔡州,甚至陈州都有人听说,跑来看。张巡的忠义事迹重新又被蔡州百姓给翻了出来,虽然是很小心的,但是蔡州的百姓还是依稀想起了遥远的长安有个玩意叫朝廷,有个家伙叫皇上。而且从戏班子那里听说皇上这些年喜欢免税。
吴少阳本来是不关心这些事情的,但是吴元庆却被勾起了兴趣,去看了一场。千不该万不该,那演张巡的人来疯,兴奋起来鼓吹忠君,贬斥藩镇,老百姓看到精彩的地方想的就浅一些,但是吴公子听起来就分外刺耳,大怒之下就动手砸场子,砸着砸着吴公子就想起了自己的陈州刺史身份,把戏班子带看戏的锁了数十人关进了大牢。
还好当时的藩镇也不是完全不讲理,没有糟糕到五代时那样审案的嫌烦连原告被告一块砍了的恐怖地步。舆论哗然之下,这些人没多久也就被放了,当然罚款是少不了的。但是吴少阳以及淮西高层也开始认识到戏班子的威力巨大,于是这个戏班子就在年三十晚上被勒令离开蔡州,滚出淮西。
当着和尚骂贼秃,这个处罚应当是很宽大的了,因此戏班子慌忙逃出了蔡州,生怕吴公子改变了主意。然而不幸的是,大年初二,人们在距离淮西境不远的偏僻河边发现了戏班子上下十几人的尸体,死法极其恐怖,尤其是演张巡的那位。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章 … 马 匪
(上一章中吴少阳应该为吴少诚,笔误,一一改过。)
消息一传出来,许多曾经去听过戏的蔡州市民都觉得头皮凉飕飕的。当然,如果人们有心的话也会发现吴大帅也是从那前后开始变性的。办事高效的淮西地方迅速对这一起谋杀案进行了侦破,得出的结论戏班子是死于已经在淮西消失多年的马匪之手。既然不是淮西的马匪,那结果就很显然了,马匪来自淮西境外。
在淮西官方看来,淮西境内的马匪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淮西周边的各镇而言,淮西就是最大的马匪,几乎没有一道不被淮西劫掠过的。不过这也怪不得淮西,李吉甫《永贞国计簿》里说,永贞之初大率两户资一兵,淮西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以申、光、蔡三州四战之地对抗朝廷,吴少诚不得不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兵,这也是为什么吴少诚曾经屡次动邻镇脑筋的原因。淮西的常备兵在五万以上,而经过李希烈,吴少诚多年战事,民户远远不足十万,而且和朝廷常年不对付,淮西对境外的来往客商也是严密控制,所以淮西民生日蹙。民生日蹙而军队不减,老天爷降灾的时候也不会绕过淮西,所以淮西的日子是一天一天不好过,而朝廷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吴少诚心性大变的原因也在于此。
自从李诵接连取得对西川和镇海的胜利后,淮西就成了朝廷的主攻方向。一两年内,淮西周围各道的大员纷纷换人,陆贽和郑余庆两大宰相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整军完成以后各镇军队的战力明显增强,刘昌裔一入朝,淮西就成了真正的死地。虽然李师道依然暗中支持淮西,但是毕竟偷偷摸摸,杯水车薪。淮西对各镇的劫掠也陆续遭到各镇的打击,虽然规模不大,各方也没有太过声张,皇帝睁一眼闭一眼,但是淮西的势力范围还是被严重蚕食了。吴少诚不知道,这是李诵的“冷战”思维的古代应用,但是强烈的危机感还是充满了这位一代枭雄的内心。
苏联是怎么垮的?一个国家,军队再强悍,供给能力跟不上,最终还是死路一条。淮西军不是强悍能战吗?我让你连饭也吃不上,让你内部充满矛盾,看你还强悍个屁。李诵登基头一年江淮水灾还赈济了淮西几万斛陈米,但是以后李巽就开始对淮西的请求叫苦了,于是赈灾的计划里就消失了淮西的身影。淮西派使者诘问,李巽端着茶盅皮里阳秋地说道:
“来,把报表拿来,让本相看看淮西今年上缴赋税多少,回拨一部分,也省得你们老往本相这儿跑。”
淮西的赋税自己都不够用,还上缴赋税!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淮西上缴赋税!你不是开玩笑吧!李巽几句话噎得淮西使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淮西使者满腔悲愤,转身走出了万恶的度支衙门,决心回去奏请吴大帅出兵扯旗造反。好在皇帝懂事,把李巽训了一顿,派于宰相对淮西使者好言安抚,说:
“你先回去吧。皇上对淮西的德音随后就到。”
到了京城嫌官小,淮西使者在高官如林的长安算个个毛啊。想疏通疏通关系,可是所有衙门的官员都说好了似的,一改原来客客气气的态度,都推说有事,年关要报表,赈灾要忙,整军要忙,安排工程给裁汰的军队做也要忙,淮西使者在长安呆了十几天,重要的官员一个没见到,只好悻悻回去。
不过皇帝很守信用,德音很快就下来了,不过下得蔡州上下都气炸了肺。皇帝对淮西的德音是这样的:
将淮西送给皇上的年礼折价算还了淮西,让吴少诚拿着钱去买米。
免除淮西的上供赋税,并且下令将留州钱按省估收取。
将淮西军裁减为两军两万五千人,其中一军如果愿意调往凤翔效力。准许淮西军用裁汰是士兵在境内屯田。
说得好听,买米,周围的各镇都被淮西得罪光了,有米也不愿卖给淮西。免税,淮西的赋税本来就不上交。至于裁军军屯倒是好办法,淮西敢吗?只能逼迫百姓开田,可是淮西的赋税那么高,老百姓开了也没有心思重。如果不是淮西刑法严峻,控制严密,许多百姓只怕早已经抛田逃荒了。
淮西上下都明白,皇帝的三条里最要紧的是最后一条,这是在变相逼迫淮西裁减军队,放弃割据,向朝廷输诚。其实朝廷很有道理,你不向我输税,凭什么要我赈济你?桀骜的淮西被激怒了,淮西方面因此对朝廷的怨恨情绪更加高涨了。虽然其他的强藩比如淄青、魏博都在替淮西叫屈,上书大骂执政不是东西,另外对淮西的支持也很实际,比如李师道偷偷摸摸地送了几千斛米到淮西,但是淮西还是决定自己干,曾经打退十六道围攻的淮西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淮西之所以这么光棍,还因为最能接济淮西李师道对淮西的支持实际上已经停掉了,因为大旱朝廷禁止贩卖粮食,所以没有任何手续的淄青的粮食就在路上被蓄谋已久的各镇给瓜分了。而送到的那几千斛,是经过宣武的时候韩弘睁一眼闭一眼放过去的。损失太大,得不偿失。而且太子东巡,韩弘也不可能放水太多。其他各镇远水不解近渴,淮西上下也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四战之地,就是大家把你围在中心,四面八方七手八脚地剋你。
淮西要生存,就要有粮食,粮食最多的地方就是淮西的主攻方向。全大唐哪里粮食财赋最多?淮南和两浙。所以来自山南东道的戏班子离奇地死在了寿州的方向,而不是回山南东道襄州的道上。事情虽然匪夷所思,但是淮西地方本着迅速破案告慰死者安抚人心的宗旨,把马匪的去向定在了寿州。虽然寿州素来繁华,境内没有马匪,距离淮西还隔着不远的距离,不过淮西上下有越境作战擒获马匪的决心。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一章 … 韦丹遇刺
淮西的问题是,要想兵进寿州,就要向东进兵,越过安黄。而安黄的节度使是韩皋,由朝廷下放到地方的前尚书右丞。而安黄的兵马自伊慎开始就没有怕过淮西兵马,野战可能不是淮西对手,但是守城很在行。安黄后面,又有宣歙、淮南作为后盾,必要时武宁军宣武军也不是没有参战可能。所以当淮西的使者趾高气昂地来到黄州要求借道的时候,韩皋毫不客气地将淮西使者打了出去,接着安州、黄州的一个半军近两万人全被动员了起来,安黄的报告也迅速发向长安,告急的使者先后来到洛阳、陈许、宣武、宣歙、淮南、鄂岳、山南东道各道。
太子足迹未出潼关,东面已经不太平了。
为了防止有些官员借迎驾为名侵扰百姓,李纯未到潼关就下发了一道道命令,比如不得发动百姓迎驾,不得动用民力修复行宫、不必用黄土铺路等等,甚至对菜肴数量都作了严格限制。李纯斥责了某县县令的奢侈之后,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崔群,白居易说:
“皇上体恤百姓,在宫中甚至是御宴上,连白肉(肥肉)都不吃,只吃红肉(瘦肉)。一国之君,尚且如此自苦,寡人身为太子,怎么敢不加倍约束自己呢?”
以前人以为肥肉比瘦肉好吃,贵肥肉而贱瘦肉,不像跨世纪以及新世纪的一代,畏肥肉如虎。不知道李诵听到李纯这么说会作何感想,当时崔群、白居易甚至李德裕都重重地点头,唏嘘感叹不已。此后,李纯带着这几人也不吃肥肉了。
一般来说,只要想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好,在李纯连续下达命令,并责罚了两名县令后,三千多人的行军速度明显快了起来。早上起来赶路,到点吃饭,晚上宿营也没有地方官敢打扰。要不是李纯,每到一地都要带着崔群白居易李听出去遛遛,吟吟诗,吹吹牛,让李德裕和高骈挎刀跟着保护,找百姓拉呱拉呱,了解下当地吏治民生,行进的速度或许还能更快。不过李纯他们甚至几个侍卫都不会想到,有一次李纯问话的老头居然是天下第一女刺客聂隐娘扮的。那老头耳朵挺背的,说什么都听不到,李纯只得让白居易掏了两张宝钞给他,管他听不听得到,祝他安度晚年。几人都夸太子心好,望着田野隐隐的春色还做了几首诗。如果他们知道山茆下点钱的老头就是聂姑奶奶,一个个准得抹脖子自尽。
就这样一连走了十几天,在华山边大家都兴致勃勃,就是没人敢往上攀登,因此害羞得连诗都没好意思写就灰溜溜地走了。华山天下险,自古华山一条道,为什么杜甫离华山近,却跑比华山矮的泰山去写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根本不敢登华山!韩愈胆子够大,可是登上华山后却不敢下来,抱着石头痛哭,甚至写了遗书往山下扔,受到一千多年以后的余秋雨的嘲笑。
出了潼关谷道,渐渐靠近了洛阳,就在高骈觉得自己的诗艺和诗技都有大幅长进的时候,大队人马停在了连昌宫。连昌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靠近洛阳的一处行宫,安史之乱后久无人住,早已显得破败,连宫门前的黄土路都已经被百姓辟为农田。当李纯的大队人马到达连昌宫时,正在宫前田里劳作的老农认得皇家仪仗,拽着孙子扑通跪下,李纯好言安抚,让他们继续种地。
不过此时宫门前只剩下一条狭窄的通道勉强能容马车通过,当地迎驾的官员一脸尴尬,李纯却下令不得践踏禾苗,三千多人缩手缩脚地开进了连昌宫。宫里居然还有好几个白发苍苍的宫女在,见到了皇家仪仗都情不自禁,有的听到乡音的还真是“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于心不忍的李纯当即表示要奏请让她们还乡。宫女们收拾好了房间请太子安歇好明天早些上路。可是第二天太子和学士们却久久没有出来,出来以后一个个面色沉重,悲愤异常。
王大海没有多问,他知道肯定出大事了。果然太子吩咐不再乘马车,也不骑仪仗马,换上快马,收起仪仗,往洛阳方向赶去。在路上,李德裕才悄悄告诉王大海,淮南传来消息,节度使韦丹在扬州城里被刺杀了。知道了消息的三千多人顿时沉默地有些压抑,只听到不停喝马的声音。
韦丹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被刺杀的高官。韦丹的遇刺使得太子的东巡之路显得昏暗了。谁都知道,韦丹的遇刺肯定和在扬州整顿盐务和漕运有关,不过具体的就不太清楚了。只有李纯以及崔群、白居易这些能接触机密的人知道,韦丹曾秘密上奏称淮南的几个大盐商、大商行是被几个藩镇秘密控制,为这些藩镇赚取军费。李诵也下达密令让韦丹暗中查访,找机会敲掉这些盐商,断了藩镇的黑手。韦丹遇刺,大家都想到了藩镇身上。不过,到底是谁干的呢?
等李纯一行到达洛阳,一个个都疲惫不堪。满脸疲倦的东都留守,同平章事郑余庆和洛阳少尹韩泰,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韦夏卿等官员已经在天津桥外等候。百姓还不知道这个消息,因此按照计划,李纯重新登上马车,在三千近卫军将士的护卫下,在万民的欢呼中,摆起皇家仪仗,露出笑脸,进入了已经显得陈旧却依然肃穆庄严的洛阳皇宫。由于经费紧张,不论是王绍还是郑余庆都没有拨款维修皇宫。洛阳的百姓重新见到皇家仪仗还是很激动的,不过聂隐娘和磨镜郎君在人群中发现洛阳欢迎的人群中混杂着许多奇人异士,不少都是刺客大盗之流,里面还有他们在魏博的旧相识。
进入皇宫之后,李纯和众人都收起了笑脸。王大海忙前忙后指挥士兵警戒。在吐突公公服侍下安坐后,李纯就问道:
“郑相公可知韦大人是如何遇害的么?”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二章 … 蓄 势
远在长安的李诵也是震怒异常。韦丹是他一直看好的人,对韦丹在淮南的经营可以说是寄予了厚望。韦丹遇害的消息传来后,李诵把自己关在紫宸殿里,不肯见人。深深的自责充满了李诵的内心,没有人比我更知道这个时代藩镇的猖獗,因为现在没有人知道武元衡会在四年以后遇刺。我只想到了要给李纯一些保护,却没有想到更遭藩镇记恨的是韦丹。原本我是可以阻止这一切的呀!
想起韦丹当初力陈李康必定守不住东川,想起韦丹为了促使高崇文进兵上书自愿称病放弃东川节度使的位置,想起韦丹在工部侍郎位置上秉持自己的旨意对发展军备呕心沥血,想起韦丹在淮南大展拳脚,英姿勃发,李诵的心里就一阵阵难过,忍不住泪流满面。御书房外,李吉甫、裴垍、李巽、李藩、于頔五大宰相都面容肃穆地立着,等着李诵出来。
谁也没有想到李诵是被于頔给揪出来的。宰相甚至皇后在门外苦劝,无奈李诵就是不肯出来。皇后和宰相们都速手无策的时候,于頔撩起袍服,一脚把御书房的门踹了开来,腾腾腾冲了进去,其他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于頔的咆哮声已经响了起来。
“我于頔之所以弃镇入朝,是因为觉得你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值得我于頔投效。韦丹尸骨未寒,你不想着缉拿凶手,平定逆反,为韦丹报仇,振作朝纲,反而在这里做妇人哭泣。早知道你是如此帝王,于頔就学河北割据了!”
几位宰相慌忙冲进来抱住于頔,李忠言和苟胜一左一右扶起坐在地上的李诵。苟胜阴恻恻地问道:
“于相公,刚刚的话可是大逆不道啊!”
刚要呼喝武士,李诵却止住众人道:
“退下!”
转脸对苟胜道:
“朕的宰相,难道由你呼喝么?”
吓得苟胜扑通一下跪倒。李诵道:
“多谢于相公。朕明白了。”
于頔硬邦邦跪倒,心中却似仍然有愤愤不平之意,顿首道:
“陛下振作,是苍生之福。臣情急之下口出狂言,请陛下治罪。”
李诵却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扶起了于頔。于頔知道,自己的身份从此不再是陪衬了。
宫内各衙署的紧张压抑气氛迅速被高速的运转取代。一道道诏书相继发出。韦丹遇刺后,李诵决定调河中晋绛节度使李庸任淮南节度使,在李庸到任前,任命洛阳少尹韩泰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前往扬州主持大局,并负责侦破韦丹遇刺案。任命司空同平章事于頔暂代河中晋绛节度使。
因为淮西的异动,李诵下令任命阿迭光颜为金商防御使,统领第一、第三军进驻金商,在淮西西面形成三万人的重兵集团。命令严秦率领第二十五军进入山南东道,受陆贽节制,和山南东道,鄂岳,荆南诸军合计五个军六万余人,在淮西南面形成重兵集团。命令昭义大将乌重胤率领本部第四十军移师洛阳,拱卫太子。同时命令高霞寓为第八军兵马使,率领第八军从关中前往洛阳,同时命令陕虢的半个军也准备向洛阳开进。和洛阳本地兵马会合为三万人左右的兵力,从北面威慑淮西。同时李诵下密诏给李愬,命令李愬回朝。
看来不管刺客是谁派出的,李诵都打算找个家伙出出气了。
二月中,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如期死亡。因为韦丹的遇刺,王士真的大儿子,节度副大使王承宗嗅到了朝廷需要发泄的危险气息,朝廷集结的大军随时可能掉头向北,于是收敛了嚣张的气焰,乖乖地上书请求朝廷下诏册封,而不是像历史上一样擅自自立,引来四方之兵围攻。如同往常一样,朝廷把王承宗的奏章放到了一边,想等等看王承宗会不会像李师道一样请官吏,输两税。
不但是朝廷的气氛压抑,民间的舆论也是哗然。不管哪个国家,一方大员遇刺,对国民心理的打击都是沉重的,除非这个大员是卢杞、裴延龄那样的王八蛋。在藩镇割据严重的现在,朝廷派出的高官遇刺,这就意味着朝廷的威信受到了严重的挑衅。朝廷要找回面子,百姓要找回信心,不管这件事情是谁做的,仗是少不了要打了。
不管是《春明外史》还是《今春秋》,舆论都呈一边倒的倾向,虽然到现在案子还是没有查出来是谁做的。朝廷兵出关东已经成为舆论的导向。顺便说一句,一个月光景,《今春秋》的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春明外史》,原因是《今春秋》是商人投钱办的,追求盈利。博览会的大场面没有带来大销量,报纸的报道还不如说书的影响大,让《今春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对市民而言,书面语太过深奥,表现力不足,不够生动,吸引不了市民。于是《今春秋》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报纸语言改成了口语,并且一个月由两期改为四期,结果销量大涨。而且《今春秋》还做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那就是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如果是在平时,“书诸纸帛者皆为文章”,这么亵渎文章的事情一定会引来许多人的非议。但是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关注,韦丹的事情就已经发生了。如果是平时,李诵一定会大力支持这样的创举,并且刺激《春明外史》也学着,不过这次虽然依然有部分官员上书请求禁止,但是李诵也无心过分,只是圈了个“否”字。
有其他的事情值得李诵关注。对韦丹遇刺一案,市井出现了流言。
京兆尹报和金吾卫报告,市井坊间开始流传和韦丹遇刺案有关的桃色新闻,说韦丹是因为和一个大盐商抢歌妓,罗织罪名查抄了这家盐商,江湖上的侠士打抱不平,乘韦丹出巡刺杀了韦丹。
李诵见到李绛,以及各位宰相都问道:
“可看出什么蹊跷了么?”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九十三章 … 蹊 跷
蹊跷是什么?蹊跷是有人开始感到害怕,故意混淆视听了。
蹊跷是古人照样会用宣传战。而且用的还不差。
李诵对重臣们说:
“韦丹一案必须尽快侦破,不然朝廷威信只能通过讨伐淮西重振了。眼下大旱没有结束,而大旱之后往往会有大涝,不是征战的好时机。为了不让朝廷陷入被动,刘尚书,你要多多辛劳了。”
刘昌裔道:
“老臣必当竭尽全力。”
当然在舆论上压倒对方的重任交给了李绛和段佑。李绛的任务是组织对韦丹的正面宣传,止住谣言的传播。段佑要清查谣言的来源。
韦丹的遇刺一方面使李诵和朝廷威信大跌,极为被动,一方面却也激起了许多人内心久违的正义感。比如本来打算混到致仕的刘昌裔。唐朝廷内部的团结反而加强了。或许这就是忧难兴邦吧。
二月初三日,一大早,尽管感到身体不舒服,韦丹韦大人依然按照计划出了官署,带着随从官员,摆起仪仗,往扬州南城门去,打算出城去例行劝农,同时巡视水利。刚到扬州南门口,就被一声声凄厉的号哭拦下了官驾。一个民妇跪在道上喊冤。其实这事情本身就已经透露出蹊跷,一个民妇如何能知道一镇节度出城的时机呢?扬州刺史又不是不受理案件。韦丹的管理有个特点,就是放手让手下各司其职。所以打算让人把这民妇送往扬州刺史那里。但是当随从的一个官吏跑上来告诉韦丹,这个民妇的案子和他最近正在查的一个盐商有关系后,韦丹当时就改变了主意,命人将那民妇带了上来。韦丹骑在马上,那民妇哭哭啼啼地被带到了近前。当听说眼前的大人就是淮南节度使韦丹韦大人时,民妇猛地挣脱夹在左右的士兵,嚎喊着“青天大老爷”扑上去,直到韦丹的马前。
见民妇扑上来,韦丹最初有些惊讶,不过一句“青天大老爷”还是使韦丹心里极为舒服,毕竟文士多爱名。或许乡野之民的情感总是这么质朴吧,韦丹心里想到,也就止住了要上前拉开民妇的士兵。士兵们见韦丹不让上前,民妇也没有什么异动,就停了下来。就在这时,事情发生了。
韦丹只看到本来哭哭啼啼的民妇脸上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接着就看到了一把匕首。
事情的发生太过突然,韦丹的随从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看到韦丹的面孔扭曲起来,那民妇拔出匕首,一蓬鲜血随之喷了出来。离韦丹最近的随从居然还能看到民妇转过身来,对他笑了一笑,然后纵身而去。反应过来的随从武士士兵们一边冲上去扶住韦丹,一边狂喊着“抓刺客”,仓促之间,没有人指挥,喊着“抓刺客”的人反而互相纠缠到了一起。韦丹来扬州前毕竟带了一批人,中间有聪明的抢过马匹出城去追刺客,却被飞过来的暗器打成了刺猬。
事发后,淮南节度使府、扬州大都督府、扬州刺史府以及各县纷纷捕快四出,搜捕刺客。不料一天夜里,各衙署的门上都被人飞刀留信,道:
“毋搜我太急,否则杀汝全家。”
刺客的气焰竟然如此嚣张,各衙门的搜捕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