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顺宗-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诵道:

“此事原也怪不得你,起来吧,朕与你都见过此人,却不曾想到此人有如此胆略。宰相们都以为李师道纨绔子弟,只知道玩乐,如今看来,这人志向不小。以后搜集情报,务必要仔细了,力求周全。千方百计也要留下各镇将佐幕僚的画像。今次来朝诸人的画像都留下了吗?”

李绛道:

“都留下了。陛下要追李师道吗?”

李诵道:

“把李师道的挑出来,其他的存档吧!他已经去了一日,起码下去一百多里了,就让他多活几年吧!”

天刚亮的时候,潼关外的千里谷道上,几骑人正立马山头,边上还有几匹马,明显是换乘用。天气寒冷,几人虽然都穿着皮衣,脸依然冻得通红,无一例外的是眼圈也是红红的。前面一人喊道:

“来了,来了!”

几骑人一声呼哨,冲下山去。正在走近的一队人马明显有些惊讶,却不慌乱,马上有十几骑人张弓搭箭迎了上去,其他人拿起兵器护住两边。这边下山的几人一阵冲刺,勒住马匹,中间一人驱马上前,大声道:

“淮西兵马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吴将军就是如此待客的吗?”

马上的人正是李师道。

李师道潜往淮西见吴少诚吴少阳的时候,李诵也完成了永贞二年的计划。

永贞二年,随着前一年陆贽,郑余庆,武元衡出朝任节度使,宰相将由以下几人担任:

杜黄裳、李吉甫、于頔、李巽、裴垍。

根据李吉甫的计划,除了陆贽,郑余庆,武元衡,还将有一批重臣出朝任节度使,一批节度使将被征召入朝,还有部分节度使将会对调,同时裁撤部分藩镇。这一年,朝廷将在和吐蕃谈判之前争取动摇吐蕃对河湟的统治。这一年,在政治经济上都将有大的动作发生。

“永贞二年,咱们拭目以待!”

御前会议上,李诵信心十足的说。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五十八章 … 免税皇帝的罪己诏

(又迟了······自责,无语中······)

正月初三开始的大雪洋洋洒洒下了两三天,一开始人们还纷纷吟咏雪景,等到初四就发现不对了。一夜之间,长安冻死者四十余人,城外房屋倒塌一百多间,郊外一对年过七十的老夫妇被活活压死。据不完全统计,光城内危房还有四五百间。京兆尹王权慌忙组织官员下去视察灾情。正在休假的京兆官员们纷纷回到本曹报到。

正月初四,关中各地遭受雪灾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正月初三还带着幼宁等皇子皇孙偷偷在太液池边玩雪的李诵此时也坐不住了。召集宰相们开会,决定由太子负责组织赈灾工作,于頔、李巽(户部)、伊慎(兵部)、张揞(工部)辅佐。一道道指示迅速下达,从中央各官署抽调的官员也冒雪赶往各地。

李诵说:

“要钱给钱(李巽),要人出人(伊慎)。要让百姓知道,朝廷是和他们在一起的。神策军要赶紧动员起来,去帮助百姓转移人口家产,神策军这几年口碑很不好,正好借此机会改善一下军民关系,如果有趁此机会抢劫敲诈,意图不轨的,杀无赦。百姓大多舍不得祖屋家财,尤其许多老人想看家守舍,必要的时候要用强,抬也要抬出来。危房要及时拆毁,告诉他们,官府会给他们重修房屋的。”

任务分派下去后,李诵的心依然放不下来,在人力落后的年代,一场天灾就足以毁灭人们几年的努力。雪依然下得很大,望着一片一片如棉絮样紧紧飘落的雪花,李诵不禁祈祷道:

“贼老天,你就不能下小一些吗?”

一边的李忠言吓了一跳,忙双手合十,念念有辞道:

“天帝爷爷,皇上也是心忧百姓,情急之下随口说的,万请您老人家不要在意,您老人家大人有大量,赶紧把雪停了吧,咱们大家是个好皇帝,体恤百姓,从无失德之处,要怪您就怪不听话的李世焘吧??????”

李诵被他说得哭笑不得,一脚踹了过去,道:

“这是天灾,和德不德的有甚关系?”

不过马上李诵就意识道问题的严重性了。大雪连下三天,虽然官府军队全力出动,整个关中冻死压死的百姓仍然多达数百人,牛羊冻死冻伤无算。这年头牛是主要生产工具,繁殖率低,培养一头能干活的牛要几年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对农户而言,牛比人还要重要,擅自杀牛,官府都是要罚款判刑的。李诵一方面指示各地官府尽量救助百姓,务必杜绝有冻死冻伤卖儿卖女的情况发生,一面叹息道:

“百姓冻死冻伤的牛,就让内府以犍牛的市价购买吧。羊也照市价购买吧”

李诵的打算是把这些冻死冻伤的牛羊按市价收购,一方面能以这种方式给老百姓一定的生活补助,另一方面,这些牛羊肉收购上来后,操作一番未必就会亏本。要知道,擅自杀牛是犯法的,而长安城里想吃牛肉滴富贵人家不是一般滴多滴??????

出现了这么大的天灾,死了这么多人,损失这么大,虽然是老天发飙,但是多少年累积下来的思维惯性是必须找个人来负责,而能对老天爷的所作所为负责的,全天下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天子――李诵。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出现这样的天灾,那就是天子的德行出了问题,德行出了问题就要改正,就要下罪己诏。让李诵下罪己诏几个宰相明显都不好意思,在等待了李诵几天,发现皇帝不是很自觉后,杜黄裳终于还是藏着掖着把群臣的奏章放到了李诵面前。

李诵一拍桌子,怒喝道:

“朕失德,你们说说朕哪里失德?”

几位宰相面面相觑。李诵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是不容易,以残疾之躯管理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两年平定了三场叛乱,光免税就免了大几百万缗,选贤任能,广开财路,身残志坚,怎么都是一个有为之君,赈灾也是尽心尽力,条条措施落到实处,比那个有了天灾只知道做法事的德宗皇帝强了不知多少倍。而且人君最容易犯的好色荒淫,李诵也是搭不上――倒不是不想,身体不许可。

几位宰相一边在心里腹诽老天爷,一边拿眼瞄杜黄裳,杜黄裳哼哼唧唧半天,才说道:

“上天降灾,自然有上天的道理,陛下还是不要深究了,各地官员百姓都等着呢。”

一向老成持重,事事讲理的杜黄裳居然讲出这种话来,李诵绷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连杜黄裳本人都忍不住了,一时间尴尬的气氛一扫而光。李诵想想也对,要说自己对不起老天爷也是有的,自己现在干的事情不就是逆天吗?不过这也怪不得我,是你先带我玩的。李诵尽力板起脸道:

“要朕下罪己诏也可以,不过一定要有道理,没有道理朕绝不同意。”

还是没门,几个宰相顿时傻眼了,不过刚刚的一笑已经缓解了宰相们的心情。做宰相以来一直忙着国计民生,正在写《永贞国计簿》的李吉甫突然抬起头来道:

“陛下确实有错,而且是大错。”

宰相们一愣,李诵脸色阴沉地问道:

“朕错在哪里?”

李吉甫道:

“陛下错在没有大力约束不臣之藩镇!”

不单李诵,几个宰相看李吉甫的目光都变了,这小子,太有才了!既保全了皇帝的颜面,又给藩镇找茬埋下了种子,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啊!

皇帝的罪己诏当然写的非常委婉,委婉到各镇大员们心里有数,而老百姓们不太明白,不过老百姓们不明白归不明白,一点也不妨碍他们给李诵起了个“免税皇帝”的绰号。关中本来免税两年,今年一场雪灾,李诵又下令免除了几个重灾州的赋税,几个轻灾州的赋税也打了折。再加上此前应王叔文奏请,拿李琦家产充了镇海六州的赋税,这个绰号叫得既亲切又恰当。

李诵闻听以后也自嘲道:免税皇帝就免税皇帝吧,总比周扒皮强。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五十九章 … 大刀阔斧

(每天更新顺便还能锻炼身体,怎么办?骑自行车狂奔呗·····又迟了······继续无语······)

李诵之所以不愿意被称为“免税皇帝”,是因为不想让人认为他只会免税,落得个仁弱的评价,就像唐朝最喜欢免税的高宗皇帝一样。高宗李治对内积极改善民生,对外拓地千里,内圣外王,为的就是从他老子的阴影下摆脱出来,结果折腾出一身病来,最后被评价为??????算了,还是不说了。

所以就在李纯还在忙着赈灾组织灾后重建的时候,李诵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巩固帝国统治上来,一道道诏令次第发出,显示了大唐皇帝大刀阔斧的寻求变革的决心。

正月, 裴垍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二月,忠心耿耿的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将以宰相身份出任灵盐,朔方两镇节度使。泾原节度使段佑调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右近卫军大将军郝玼将出任泾原节度使。在长安憋屈了一年多的郝大将军终于如愿以偿,要回去祸害吐蕃人了,要知道,郝大将军出境作战是从来不带给养的

三月,御史中丞李庸出任河中,晋绛节度使。起居舍人裴度任御史中丞。

右庶子卢坦出任宣歙观察使。

河中少尹陈奇调任京兆少尹,原京西行营行军司马韩泰调任东都负责军事,协助郑余庆。

翰林学士凌淮调任洪州刺史。翰林学士,和吕温一同作为属官出使吐蕃的李崇俭调任凤翔节度判官,原被贬为凤翔节度判官的王丕调回朝中任军器少监。

??????

三月,西川乱平后,被征入武学学习的原西川军将官仇良辅、李文悦等十数人终于获准毕业,被分派前往凤翔、陇右、邠宁、泾原、朔方等镇效力。此前参与平叛有功的长武军及东川军,山南西道军军官数十人已经从武学毕业,分往夏绥、灵盐、以及近卫军中效力。

在这些军官上路的时候,凤翔节度大使张敬则也在赶回长安的路上。正月里,张大使身体抱恙,不想病情越发沉重,只得申请回长安养病。朝廷于是就用李愬代节度大使,征张敬则入朝任刑部尚书,杜佑则晋位司徒。四月初,张敬则病死在长安,临终遗言“恢复河湟”,口诵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卒。朝廷追赠尚书左仆射,废朝一日。

因张敬则重病而中止的凤翔军整编一直拖延到冬天才进行。凤翔全军被整编为三个军,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连同其他兵员,全军四万人,合计裁汰老弱五千余人,裁汰老弱分别发给钱粮,老者回乡或转为各州县杂役,每月除工钱外另得一部分少少的钱粮。年轻者则或回乡务农,或拿着遣散费学习经商,还有不少人加入了来往商队做护卫,至于什么都不肯做的,新节度使李愬给他们介绍了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马贼,当然这个职业的经营范围是在吐蕃境内。

虽然整军计划是最后才完成,凤翔的三个军依然获得了大唐步军第十一、十二、十三军的番号,排在贞元二十一年和永贞元年完成整编的神策军十个军之后,而第十一军更被命名为“敬则军”。神策军原本应当有十二军,但是一军因为随俱文珍杨志廉谋反被裁撤,一军被编为右近卫军(近卫第一军),所以只剩十个军。在永贞二年这一年,除了凤翔外,泾原、朔方、灵盐、夏绥、西川、邠宁、陇右、河中、山南东西道各军也都完成了整编,每镇一到两军不等,最多的三个军,灵盐,夏绥、鄜坊、两镇最后被撤销。编成的军队全部由朝廷财政供养,这样到永贞二年结束的时候,朝廷直辖的武装力量一共有二十九个军(包括两支近卫军),三十八万余人。

节度使之所以手握军政大权,原因就在于唐朝中期财政无力供养军队,所以命令节度使自行解决,于是节度使就拥有了军权。永贞二年卢从史擅自出师成德,朝廷命他撤军,他辩解的借口就是“就粮”。整军之后军队由朝廷供养,节度使的治政以及财赋之权自然也就被收回,数十州重新由朝廷直接治理。整编过程中自然有官员军将利益受损,妄图对抗的为数不少,哗变的也不是一处两处,一向仁慈的皇帝只好微微一笑,镇压了之。和平解决的也有,典型的是山南西道府兵,在平定西川之战中立下大功,正在鼓噪要哗变的时候,山南西道节度使柳晟轻骑而至,道:

“你们为什么会建立功勋得到赏赐?”

士兵们回答:

“因为我们平定西川叛变。”

柳晟大声道:

“难道你们现在要叛变成全别人的功劳吗?”

士兵们闻言大惊,这才乖乖就范。

整编了三十几万人,裁汰的兵员数也极为可观,达到五六万人,内中甚至真的有十五出征,八十得归的。观军容使李藩、冯伉都上奏说,裁汰这么多兵员,必然造成社会不稳定。平心而论,为了平息士兵中的不满,李诵给的遣散费是很可观的,但是问题是他只能提供遣散费却无法为这些退役士兵提供职业,裁汰士兵这么多,现在前往西域的商队请护卫的价格已经一跌在跌,这些士兵本来应该是农民,但是土地兼并这么严重,李诵哪里来这么多土地给这些只会杀人的士兵呢?许诺给他们岭南的土地,条件再优惠士兵们也不肯去未知的地方。这么多有暴力因子的人在乡间游手好闲是很危险的。

姥姥的,老子本来爱好和平,你非要逼我开疆拓土吗?李诵恨恨地想,最后只得从这些裁汰军士中挑选了万余人编成预备军,放到了天德军,薪饷为正规军一半,想补齐另外的一半,你们去朝草原要吧。

这样虽然控制严密,依然有万余人流入了河北各藩镇,甚至淮西都得到了一部分。这么多军队,每年的军费有几百万缗,而依《永贞国计簿》所言,产生财赋的只有八道,若不是这一年海贸兴盛,朝廷真是喘不过气来。

即使如此,李诵依然打起了海贸的主意。他打算从海贸中拿出几个大项来,一方面作士兵退役保障之用,另一方面,打算换取足够的土地。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六十章 … 机 会

(要奋起,不然就麻木了。有点无耻的求订阅······)

一个王朝建立初期,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往往会人口锐减,政府手中也会拥有大量的土地,人少地多,怎么分派好说。而几代之后,随着人口繁殖,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越来越强,就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政府手中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大量的人口沦为少数人的奴隶。而供养庞大的统治机器的人口资源越来越少,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事实上,如果不是武则天对李氏皇族的清洗,唐朝的统治可能等不到安禄山出现就会摇摇欲坠。同样,如果泾原师乱时七十七个皇族没有被杀死,那么现在关中的土地还不知道会紧张成什么样子呢。

算明白这笔帐的李诵顿时对自己那些名义上的叔伯、兄弟、甚至子女都有了想法。只可惜现在不是兵荒马乱的时节。而如果硬来,又有可能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这种情况是李诵现在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说李诵感激唐朝先人的话,可能现在最感激的就是高祖太宗没有像朱八八那样规定皇族子孙不准做事,不管多少代都有国家供养。既然这样,李诵动点脑筋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李诵的想法来自“土地换和平”,他的想法是“土地换股份”。简而单之的讲,就是将海贸中的几个大项,比如香料,丝绸,瓷器,茶、琉璃等中的一个拿出来,专门组织一个商行,实行进出口专营,这个商行由内府掌握,盈利的主要部分拿出来,成立基金,作为朝廷供养宗室之用。此法实行后,包括新的皇子在内,以后不再赏赐土地,而是赏赐股份,说白了就是创业基金。同时用这一项的股份换取现在掌握在皇亲国戚手中的土地。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最大的障碍来自皇亲国戚,如果皇亲国戚解决了,部分地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不是没有指望。

为此,唐朝廷在六月份重新颁布了两项法令,一是《限奴令》,一是《限地令》,这两项法令以前曾经多次颁布,但是收效甚微。目前李诵也不打算取得多么大的成效,只是为了将来动手时能够有法可依而已:皇帝是讲道理滴。

李诵清楚地很,他手下的五个宰相里面能够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欲望的只有李吉甫、李巽、和裴垍。杜黄裳和于頔在政治立场上属于保守派,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李巽之所以想完全是被财政给逼的,李巽现在号称“财相”,各方面都指望他弄钱,他自己连做梦都做的是钱。李吉甫现在正忙着思考怎样解决淮西问题,正在编撰有关淮西的各个方面的资料,同时还忙着写他的《永贞国计簿》。而裴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裴垍对李诵在内阁会议上提出的捕蛇者问题念念不忘,入相三个月后,裴垍提交了自己的国事札子。

裴垍说,现在的百姓向州府交的赋税分成三份: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在德宗建中初年制定两税法时,物重钱轻,后来渐至物轻钱重,百姓赋税交钱,这样税额到现在就增加了一倍。此外,本朝所说的“贯”或“缗”,按规定为千钱,但在习惯流行中并不足千钱,称省估,州里长吏为了中饱私囊,让百姓以足额交钱,称为实估,这样又加重了百姓负担。请陛下同意,将天下留州送使钱,改由省估征收。同时规定观察使或节度使,只征收所在州的赋税作为公费开支,如不足,才可征收所辖支郡。

办法确实是好办法,于是李诵当即下令草拟诏书,喻令各地遵照实施。同时命令裴度选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查。韦执谊上书说此法甚善,只是横征暴敛惯了的各州县往往收不住或者不愿意收住手脚,有不少地方的小吏是出自一个家族,往往能把持一个地方的政务,要加大打击力度。李诵对这些仗势欺人的恶势力家族素来没有好印象,就在韦执谊的奏章上画了一个圈,表示同意。同时命令各道加强监督。

能找到问题所在减轻百姓负担固然使李诵高兴,而更使李诵感到吃惊的是裴垍在国事札子中表现出来的对一般等价物的认识。流行中不足千钱的钱照样可以流通,这样缺钱的问题不就是能解决了吗?前年陆贽曾经因为缺钱上书请求禁止民间私铸铜器,但是这法子说实话效果并不好,问题的根源在于缺钱,缺铜,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屡禁不止就不只是书面语了。现在有一个解决的机会出现了。

“货币,就是钱其实不就是一个符号吗?一枚铜钱上市的时候是足额重量,但是流通久了,重量自然会减轻,重量减轻了,铜钱的面值是不是会下降?当然不会,铜钱的重量减轻了,面值依然不变,明白吗?”

几位宰相依然是一脑袋浆糊的样子,李巽试探地说:

“陛下的意思莫非是铸造当十当五大钱?此法不可,前朝杨国忠曾经铸造过当十大钱,强令推行,结果对百姓盘剥过甚,弄得是民怨沸腾,最后不了了之。望陛下慎思之。”

其他几人也连连点头,一副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的模样。眼看裴垍就要长篇大论地阻止,李诵伸手拦住,耐住性子继续说道:

“朕的意思各位爱卿还是没有明白。铸造当十大钱是恶政,这个朕清楚。只是各位爱卿有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当十大钱不能为百姓接受?对,盘剥过甚是一个原因,本身不足十却要百姓商贾以足十钱兑换,百姓商贾能接受才怪呢。朕的意思就是,除了钱源不够外,就是当十大钱的信用没有建立起来。”

裴垍试探地问道:

“陛下是说如果当十大钱信用建立起来了,就能流通起来?”

李诵一摸大腿(本来是拍,手上没劲)道:

“裴爱卿言之有理,只要信用建立起来,不要说当十大钱,就是它也能流通!”

说着拍出了一件物事。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六十一章 … 一张汇票

(终于赶上更新了,自己感动眼泪花花的不是感动的,是感冒难受的,重感冒啊求订阅)

李诵拍出的是一张汇票,全国最大的柜坊王记柜坊的汇票。

几个宰相拿过汇票看了半天,于頔纳闷地说道:

“这个也能当钱?”

李巽也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李诵。李诵道:

“这张汇票是王先生(王叔文)在王记的苏州分柜存入,然后随奏章一起发到朕这里。朕凭着这张汇票就可以到王记的总柜兑现。这样朕如果要用钱,就不用千里迢迢地跑到苏州,只要在长安扣除一点手续费用,就能将钱取出来用。这钱存入和取出保管当然要花一点费用,只是这点费用和把这笔钱押解到长安来所花费的人力和消耗想比,节省了不知道多少倍。”

李巽突然插嘴道:

“臣想到了,这个手续费用也可以征税的呀!”

纯粹是想钱想疯了,其他几个人都被他一惊一乍吓了一跳,不满地朝他看了看,李诵却赞许地看了看李巽,接着说道:

“现在,假如朕是一个行商,打算带着一笔钱从苏州到长安来做生意,各位相公以为朕是带着现钱安全迅捷,还是带着汇票安全迅捷呢?”

杜黄裳道:

“陛下是一国之君,怎能以商人自比?”

李巽却又插嘴道:

“陛下,若臣是行商,臣就会押运一批货物来长安,不会空走。”

李诵哑然一笑,道:

“杜相公,朕就是打个比方。李相公,就算是这样吧,来往赚到的钱呢?难道也随身带着吗?”

“若是臣,自然把钱存到柜坊里。”

“好,假如这柜坊年深日久,信誉极好,某日朕要做生意却偏巧没有现钱,只有汇票或者存钱的存票,那么对方愿不愿意接受朕的汇票或者存票进行结算呢?”

几个人被李诵一路带着走,自然已经认可了柜坊。一直默不作声的李吉甫颤声道:

“陛下莫非是想发行汇票来取代铜钱?”

李诵点点头,道:

“虽不中亦不远矣。”

几位宰相全部黑线,几千年一直使用实物货币,现在突然李诵跳出来说要改用符号货币,能理解才怪呢。幸好李诵再三解释,只是暂时先设立国家柜坊,经营些远程存兑的业务,比如,各地的赋税,可以存到柜坊,只要发一张汇票到长安就可以提取,这样就节省了押解的人力和费用。如果汇票或者存票的信誉好,拿么就可以尝试一下是否可以用作货币。现代的经济学观点毕竟古人较难接受,解释了半天,李诵甚至抖抖地画了张流程图,宰相们才稍稍有些理解。随着去年夏解来到长安的于頔半信半疑地道:

“若真是这样,那就方便许多了。”

最终商定由户部组织成立国家柜坊。对这个朝廷控制的能会通天下的要害部门该叫什么的问题上,李诵提供了四个名称给宰相们选择:柜坊,钱庄,票号,银行。

杜黄裳摸摸胡须道:

“柜坊民间已经用了,钱庄还有票号显得小家子气,既然议定以金银为本位,以臣之见,还是叫银行吧!”

惊得李诵险些跳起来。这次会议决定成立大唐银行,同时开始尝试建立银本位的国家货币制度。由于李诵本人对金融只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所以这一举措李诵定调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先在长安、洛阳、扬州、苏州四地进行试点,总结得失,完善制度,然后逐步推广,而一开始的业务也只是接受存款,汇款,同时鼓励存票、汇票的流通,如果存票,汇票能够建立信誉,那么就开始发行钞票――大唐宝钞。

依李诵本人的意思,既然是国家银行,那么作为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本人的头像应当出现在存票、汇票以及以后的宝钞上,作为国家信誉的保证。结果毫无意外的,被宰相们一致否决,理由当然是陛下身份尊贵,印在钞票上被三六九等,凡夫俗子摸来摸去,说不定还有烟熏水淹之苦,成何体统?

“为了美观计,总得要图案吧?”

李诵犹自强辩,尽力争取,杜黄裳道:

“图案嘛,臣以为就凌烟阁吧!”

李诵有想扑街的冲动,早知道,就不带他去凌烟阁了。

票票的设计不劳皇帝操心,负责筹建大唐银行的李巽把各方面因素都考虑到了,当李巽把票票样品拿到李诵面前时,李诵却并不感冒,毕竟设计再精美,也没法和现代的机器相比。不过李巽一样一样给李诵介绍防伪标记以及种种预防措施时,李诵还是被古人的智慧震惊了。震惊之余,想起现代银行的种种霸王行径的李诵召来裴垍道:

“爱卿还是组织一个监督银行的衙署吧!”

除了觉得有必要监督银行外,李诵觉得对海贸行为也应该做出界定,柳宗元又负责海贸又负责管理,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就是将来把某些项目交给内府垄断,监管也是很重要的,又官又商的弊端最多。

想来柳宗元管理的能力比赚钱的能力要强上很多,于是又两道诏书发出,调原来就是东宫集团成员的韩晔任泉州刺史,柳宗元不再兼任泉州刺史,改为度支副使,提举杭州、泉州、广州市舶使司。给柳宗元的旨意里明确提到了两个字:

规矩。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七月中,经过紧张的筹备,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大唐银行在东市正式挂牌。在挂牌之前,依照李诵的要求,大唐银行和王记等数家历史悠久的柜坊进行了沟通,明确了私人柜坊存在的合法性,确定了行业共同规范。同日,在户部,新成立的机构银监正式挂牌。由程异实际负责。有国库的厚实底子,加上张贴上墙的行规,大唐银行迅速得到了商贾们的承认。商人们说:

“听啊,到底是朝廷办的柜坊,连鞭炮声听起来都比别处响亮哩。”

听得在茶楼上喝茶的李诵忍俊不禁,心想:

“朕虽然化学学得不好,总看过《地雷战》吧?一硝二磺三木炭还是记得的。”

第四卷 初临天下 第六十二章 … 冬雷震震

(重感冒,很难受啊,今天早上趴在办公桌上睡了两个小时······今天封推,多谢各位的支持,如果有什么意见的话请留言,或者加入读者群,群号见公告。这几天因为感冒,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各位多体谅‘)

“符直,此刀如何?”

“虽不能吹毛断发,削铁如泥,也算得是一把好刀了。陛下这把刀是用来赏赐的么?”

“哈哈哈哈,能得符直如此评价,军器监也不白忙活一场了。用来赏赐还轮不到这把刀,这是军器监用新法打造的长刀,朕打算用它来装备军队。符直可看出此刀与军中所用之刀比有何不同?”

李愬拿起刀,走到二三十步开外――这是他谨慎之处――轻轻舞动了几下。到底是在太液池旁,资源充足,李诵示意宫人抬上来一截圆木,李愬看准位置,一刀下去,道:

“此刀不但锋利,而且耐用。装备了这种刀,我军将士必然如虎添翼。不知此刀名叫什么。”

由于锻造技术问题,战场上士兵的兵器卷刃是常有的事情,李愬这么说那就是对这刀的肯定了。

李诵听了不禁得意,正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