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龙腾-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竖起大旗,方向大阿哥大营,凡是盔甲不同者,杀。”多尔衮大声喊道。说完就拔马朝东方驰去。后面的护卫亲兵也纷纷掉转马头呼啸而去。

此时的豪格大营,不断的传来惨叫声,火光之下,穿着蓝色盔甲与黑色盔甲不断的相互碰撞,闪着寒光的狭长刀片不断的收割着一条又一条的人命。

一个失去了统帅的大营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大营,尽管大营里有着数万精兵,但是他们缺乏指挥,散沙一盘是此时的大营的真实写照。

“罗振川,不可恋战,带领将士们突围。”李无庸大吼道。“本将断后,廷臣,你与曹将军跟在振川身后,乘对方大营混乱,离开此地。”

“主公,末将来断后。”罗振川一边斩杀着面前的士兵,一边大声回道。

“大帅,快走。”王廷臣也大声喊道。

“谁也别想走。”突然一阵怒吼声响彻整个大营。吼声一起,本来毫无军心的后金士兵顿时振作起来,大声吼道:“巴图鲁。”巴图鲁在满语里是“勇士”的意思,是满族军人的最高荣誉称号,只有战功卓著的铁血死士才有资格获得,而早清朝初期获得“巴图鲁”的封号也不过二十几个人而已。

李无庸等人朝来人望去,只见中军帐前一匹黑色的骏马,而骏马之上的壮硕的大汉,手中的握的长柄大刀,仔细估略有八十斤重量,没想到居然在此人的掌中轻若无物,可见此人的勇武,巴图鲁封号果然没有封错误。

李无庸心中一惊,“此乃何人?”

“大帅,此人就是满清第一勇士螯拜。”熟悉辽东事物的曹变蛟出声道。

螯拜的大名李无庸当然知道,《康熙帝国》、《鹿鼎记》等等,螯拜的勇武已经深入李无庸的心里。“快,快速突围。”李无庸看着远处的螯拜挥舞着手中的大刀,每挥动一下,就有一名黑色盔甲落马,看的李无庸一阵心疼。

“杀。”正在李无庸下令突围的时候,后军突然乱了起来,李无庸连忙转首望去,只见白色旗帜高高飘扬,李无庸心里一阵颤抖,“多尔衮。”没想到多尔衮这么快就反映过来,看起追击过来的人马虽然不多,盔甲也不是很整齐,脸上还有些漆黑,显然还是刚从撕杀中转过来。

“不愧是一代枭雄,反映居然如此之快,连大营不整理,就跑来追击自己。”但是形势已经不能让李无庸想多少了,因为前来的士兵虽然没多少,但是却影响了李无庸大军的士气。

“众儿郎们,为我们的草原乡亲们报仇。”一阵大吼声又传了过来。只见从李无庸左边有杀来一只大军,旗做杂色,为首的汉子手中挥舞着一只狼牙大棒,寨桑,蒙古联军首领。

李无庸一阵呻吟,没想到自己运气这么差,本来对面的大营已经进攻的差不多了,螯拜虽勇,但是好汉架不住三个帮,那螯拜就是在怎么勇猛,也不能影响道整个大局了,但是现在来了两路联军,结局就不同了,李无庸顿时陷入了重围之中。

“大帅,您快走。”罗振川大声道。

“要走一起走。”李无庸也知道情况十分紧急,但是仍然回答道。

罗振川猛的拉住缰绳,双目含泪,激动道:“天下可以没有我罗振川,但是却不能没有主公。”

“罗将军说的,大帅,您快走,末将来断后。”曹变蛟一边挥舞着战刀,一边喊道:“罗将军,你保护大帅先行一步。”

“将军,请先行。”王廷臣率先在前面开路。

李无庸扫了众人一眼,从他们的眼睛,李无庸看到的是激动,看到的是豪迈,看到的是无悔,看到的是尊敬。

猛的一扯手中的缰绳,疾风一阵痛嘶,手中的“雪枫”刀,狠狠的收割着面前的蓝色身影,眼睛通红,心在疼痛,饶是李无庸冷血,或者说他来辽东本来就是没按好心的,但是事到临头,让别人替自己去死,李无庸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达到一个合格的领导者的原因。

不断的撕杀,机械的挥舞着手中的军刀,李无庸脑子里一阵混乱,鲜血溅满了李无庸那英武的脸庞,旁边的护卫紧紧的保护着自己的统帅。

“擒贼先擒王。”多尔衮大声喊道。

正在撕杀的螯拜闻言,连忙丢掉手中的长刀,从背后取出长弓,三石长弓在他手中如同无物,如满月般的射出一只利箭,一阵长啸,朝李无庸的后心射去。

“主公快闪。”罗振川一个眼尖,也不顾失礼,狠狠的朝正在陷入机械中的李无庸踢去,然而人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快过利箭。

一阵剧痛把李无庸惊醒过来,但又很快的陷入了昏迷,耳际间隐约的听见罗振川的怒吼声:“螯拜,我要食你的肉。”撕杀声慢慢的远离,黑暗渐渐来临。

督师蓟辽 第九十二回 北国千里入阵图 (十二)

崇祯十四年,炎黄四年八月二十四夜,李无庸率领九千虎狼之师,摆火马阵击多尔衮十三万联军,以少胜多,突围而出,虽然自身在混战中为后金第一猛将螯拜所伤,生死不明,但是在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居然也能突围而出,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奇迹,据后来后金方面描述,此役死亡、受伤、失踪的人数高达五万之众,大多数是在乱军中互相残杀而死。李无庸的善战之名再次名扬草原,皇太极在崇政殿闻训,气的当场吐血。而一贯嚣张惯的多尔衮等后金将领也低迷了好大一阵。

然而不管怎样,战争仍然还是要继续的。一天后,多尔衮命令螯拜率领一万精锐之士追赶李无庸的残兵外,自己也在三天后,带领七八万精锐也起程朝松山蛹去。

“大帅,您看。”松山上,明军大营的了望台上,吴三桂指着远方的后金大营对站在旁边的洪承畴道:“多尔衮果然是对付李将军了,此时的大营与前些日子相比,热闹了不少。只可惜我们失去了一个击破后金大军的好机会。”

洪承畴当然知道吴三桂言语间的怪罪之意,但是自己也没有分辨什么,本来就是自己的错误,可是自己是有苦自知,只得深深的叹了口气。

“国事之艰,时局糜烂,皆中官之祸。”吴三桂突然狠狠的骂了一句。

洪承畴脸上的肌肉收缩了几下,转首朝南方若有所思的望去。

“大帅,您看那是什么?”吴三桂指着后金的辕门突然惊叫道。

洪承畴从旁边的亲兵手中接过千里镜,朝对面望去,不望不知道,一望吓一跳,洪承畴一声惊叫,身形往后倒去,手中的千里镜也跌落在地,旁边的吴三桂一个眼疾手快,赶忙扶住洪承畴,只见洪承畴那本是红润的脸庞变的十分惨白,手指指着后金的辕门,道:“首级,曹将军。。。曹。。。变蛟将军的。。。首级。”

旁边的吴三桂大惊,脸色也变的惨白,没想到自己的猜测真的变成了事实,李无庸的一万奇兵被多尔衮联合蒙古、豪格等大军围歼了,如今只剩下自己的这支孤军了,曹变蛟死了,虽然还不知道李无庸等人的消息,但是这已经不是重要的问题,于大局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后金与大明之间的比例也是十分的相近了,想凭借兵多将广来取胜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大帅,如今该如何是好?”吴三桂对已经慢慢恢复过来的洪承畴问道。

“回营商量。”洪承畴想了想。

旁边的吴三桂闻言,正准备扶洪承畴回大营时,对面的后金大营突然营门大开,接着钟鼓齐鸣,不一会儿就依稀可见一队队一列列的骑兵驰出大营,分列两边,戒备森严,然后就见一个穿淡黄色盔甲的中年人在众人的护卫下走出大营,站在辕门约一丈处,双目望向远方,好象是在等什么人似的。弄的箭楼上的两人惊奇不已,连靠在吴三桂身上的洪承畴挣扎的站了起来,双眼朝对面望去。

好一阵子,忽觉的大地一阵颤抖,然后就是一片乌云现入眼帘,骑兵,而且是后金最精锐的骑兵,洪承畴心中一阵巨寒,没想到后金居然又派来援军了。

“有几只旗杆?”洪承畴突然问道。

吴三桂看了半响,猛的吸了口气,道:“旗有三对,皆是黄色。恐怕是后金的正黄旗军队了。”后金有八而正黄旗是上八旗,一般都是随皇帝周围,此次出征显然是皇太极亲征了。

洪承畴沉吟了半响,沉声说道:“传我将令,骑兵布置在松山东、南、西三面驻扎,步兵布置在离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岗,本帅要与皇太极决一死战。”

“是。”

且不说明军大营里刀枪碰撞,大营里一时间刀出鞘,箭上弦,马上鞍,杀气冲天而起,一副要与后金决战的模样。而此时的后金大营却又是另一副光景。

原本在盛京养病的皇太极闻听在草原上横行的李无庸虽然被剿灭,但十三万大军损失惨重,重新聚集起来的后金军队仍然在数量上与明军形了不优势,而多尔衮等人以十三万人马对一万明军,居然打成了这样的结果,军心不稳,将帅的威望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久经沙场的皇太极当然知道这个时候只有自己御驾亲征,才有可能击败明军的主力,夺回锦州,把明军的防线压缩在山海关一线。当下拖着病体,率领两黄旗朝松山迄逦而来。

多尔衮等将把皇太极迎入中军大帐后,马上跪下请罪,豪格等人也跟在后面跪了下来,皇太极神色复杂的望着跪在地上的多尔衮,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同样有着帝王般的心思,多尔衮的才能不光在同辈中屈指可数,就是在下一辈中也没有谁能够比的上的,当初要不是多尔衮年幼,而自己有计高一筹,这个皇帝宝座哪里轮到他来坐,也同样因为如此,在即位前的皇太极厚遇多尔衮兄弟,而在即位后又对多尔衮兄弟百般的压制,然而金子是放在哪里都会放光的,随着战争的进行,皇太极不得不重用多尔衮,但帝王般的疑心却一直没有消失过,豪格、代善等人就是牵制多尔衮的。如今多尔衮犯了如此大的错误,应该是个借口,可是自己的身体,哎,还是等这场战争打赢了再说吧!

当下微微咳嗽了两声,微笑道:“十四弟,你们起来吧!此事也怪不得你们,同样的情况下,就是朕,也会上李无庸的当的。”

“谢陛下。”多尔衮等人见躲过了一劫,心中暗喜。

“那李无庸真的死了吗?”皇太极突然问道。言语中间居然有少许可惜的含义。

多尔衮神色一动,脸色不变的说道:“臣弟以为确实如此,射那一箭的可是我满州第一勇士螯拜,凭他的骑射水平,莫说是一个血肉之躯了,就是一尺厚的木板也能射的透。一个被利箭穿透后心,又缺医少药,就是有九条命也死的差不多了。”

“可惜了一位大将之才不为朕所用。”皇太极叹息了半响。

底下的范文程见状,连忙转移话题道:“启奏陛下,如今我大军云集松山,加上陛下带来的两黄旗,我军在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明朝军队,应该可以决战了。还请陛下下令。”

“请陛下下令。”多尔衮等将也纷纷请命。大战顿时一触即发。

督师蓟辽 第九十三回 围困

皇太极果然不愧是一代沙场宿将,虽然已是病入膏肓,但是数十年的战场生涯,让这位帝王拥有了铁一般的素质,也难怪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都不单单是个简单的货色,皇太极这位马上天子,相比较远在北京紫禁城里高坐的文皇帝崇祯来说要强的多。战争让这位皇帝雄心顿起,血腥与撕杀让这位已经是末日英雄的皇太极鲜血沸腾,睿智与英武的皇太极脸上现出一缕红光,原本无神的双眼也变的炯炯有神,不时的冒出精光,苍白的脸色也同样变的生动起来,丝毫不象是个生病的样子。

“拿地图来。”皇太极十分有力的挥了挥手,如同是个正常人一样,好象又恢复了往日的雄风,豪格等将精神更加振奋,只有范文程眼睛里闪过一丝忧色,而下面的多尔衮眼睛里却闪现了欣喜的光芒,也不知道是为皇太极的雄风大振而高兴,或者是有着其他的心思,但不管怎么,皇太极的到来给时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陛下,这是洪承畴的部队,十三万人马云集宁远。七月二十六日,明军进至松山与锦州之间的乳峰山西侧,臣弟已抢先占领乳峰山东侧,据探子刚才报道洪承畴将骑兵布置在松山东、南、西三面驻扎,将步兵布置在离锦州只有六七里地的乳山岗,准备与我军决一死战。而锦州祖大寿守军见援军到达,已经组织了数次突围,但均被臣弟率领大军击退。八月初八,臣弟等帅军向驻守乳峰山西侧的明援军发起进攻,但进攻数次都受挫,伤亡巨大。请皇兄恕罪。”

皇太极并没有回应多尔衮的话,也没有任何的怪罪,只是自己认真的观察着地图上的两军分布,皱着眉头在图上比画着什么。

好半响,忽然转首对范文程问道:“先生怎么看?”

范文程摸了摸下巴的胡须,微笑道:“回陛下,当初睿亲王之所以攻不下松山明军大营,一方面是松山易守难攻,而洪承畴也是一员沙场宿将,以十几万人马防守一个小小的松山,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军的兵力不足,兵力的不足制约了我军行动,防守有余而进攻不足,但是陛下亲率大军前来,不但激励了士气,但在另一方面来说大大的弥补了兵力上的不足,有了充足的兵员,陛下难道还怕没有计策对付一个小小的洪承畴吗?”

皇太极闻言点了点头,又问道:“先生可有计策?”

范文程突然出声道:“奴才听说中原连年干旱,庄稼颗粒无收,粮草已经极度的缺乏,想那洪承畴的十几万人马,每日所需的粮草恐怕也是个天文数字。”

多尔衮忽然眼睛一亮,眼睛朝地图上望去,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先生是说取明军塔山上的粮草为我所有,让洪承畴的十几万大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好计策,好计策。陛下,臣弟愿亲自带兵取塔山之粮。”

皇太极想了想,摇了摇头道:“十四弟,要想取塔山之粮,就必须派兵牵制住洪承畴,否则,洪承畴若是派兵救援塔山,恐怕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但取不到塔山,连进攻塔山的人马都要被他给灭了。依朕看,取塔山之粮也不是个什么难事,就让你侄子豪格去吧!那洪承畴生性胆小,听说十分的怕你,你就将大军部署于松山、杏山之间,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横绝了洪承畴的归路,如何?”

“儿臣领命。”豪格不待多尔衮发话,连忙应道。然后得意的朝多尔衮瞟了一眼。取塔山之粮,可是件大功劳,可以说是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利,而更好的是,塔山守军并没有多少,凭借两黄旗的战斗力,拿下塔山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多尔衮仿佛没有看见豪格那得意的神色,仍然是满面微笑,仿佛十分高兴道:“那感情好。兵贵神速,臣弟这就去安排。”说完缓缓的退出了大帐。待退出了大帐,多尔衮原本满面春风的笑脸,变的十分阴沉可怕,眼睛里闪烁的尽是阴毒之色,扑扇般的手掌握了又握。

望着多尔衮的背影,有看着在大帐里得意的豪格,皇太极摇了摇头,“两者之间的距离还是那么大,自己的长子还是远远的不如他的叔叔,不管自己是怎样的扶持他。日后的江山是不是真的要传给他,传给了他,他能守的住吗?不管怎么样,多尔衮,你绝不能活在世上。要是再给朕十年时间,朕肯定能培养一个合格的大清皇帝来,只可惜啊!”皇太极狠狠的把这个念头驱逐出去。

崇祯十四年,炎黄四年九月十八日,皇太极将大军部署于松山、杏山之间,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横绝了洪承畴的归路;后又派兵进攻塔山,夺取明军存于笔架山的储备粮十二垛,又从锦州西向南,穿松杏大道,直至海口挖长壕三道,深八尺,宽丈余,将明军围困其中。

“大帅,如今该如何是好?”明军的大营内愁云笼罩着整个中军大帐,众将领也都是皱着眉头,连平日里喜欢指手话脚,四处充当自己军事大家的曹化淳也十分识相的闭上了嘴巴,生怕被那些心里极度烦恼的武夫们当作出气桶给杀了。

在皇太极兵进松山的时候,老到的吴三桂就意识到时局的不妙,就劝说洪承畴撤兵于塔山一线,凭借充足的粮草来拖跨后金大军,然而胆小怕事的洪承畴一方面担心皇太极于半路伏击,或者有什么阴谋;另一方面有害怕自己轻易的撤出松山,崇祯皇帝要是怪罪下来,恐怕自己也会走上袁崇焕的老路了,就在着犹豫的时间里,终于让皇太极完成了对洪承畴的全面围困,洪承畴就是想撤退也是不可能的了,逼迫洪承畴真的要遇皇太极决一死战了。

上首的洪承畴虽然一身锦袍,但是由于连日的劳累,原本红润的脸庞也现出一丝疲劳,乌纱帽下一根白色的头发也冒了出来,没想到洪承畴也苍老如此。

“有死而已,何惧之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我大明江山而死,死得其所。”说话的正是辽东巡抚邱民仰。

洪承畴深深的叹了口气,伸手拿了拿令箭,又放了下来,又拿了起来,道:“五更造饭,明日与皇太极决战于松山之下。”于是乎,明王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后金作战就这样的拉开了序幕。

督师蓟辽 第九十四回 战 (一)

寒风吹动着旌旗哗哗做响,轻雾笼罩着松山之上,一片萧条之色,冬季的东北早就是冰雪世界,肃杀之气弥漫着天地间,连林中的鸟儿也仿佛预感到什么似的,根本就没有出来唱歌的打算。

松山与杏山之间,是一个开阔的大平原,中间毫无阻隔,而又因为是隆冬季节,原先茂盛的绿草也枯萎了,可以说是上天给予的优良的战场。

一大清早,洪承畴与皇太极两人不约而同的把各自的军队列队于松山与杏山之下,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决斗,不但关系两人的生死,更重要的关系到两个政权的胜利,天地为棋盘,数十万的生灵为棋子,双方在棋盘上不断的撕杀着,你歌唱罢我登场,每人都想作为棋盘上的胜利者,但又有谁知道到底谁是下棋的人。洪承畴不知道,皇太极不知道,多尔衮也不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想做棋盘上的胜利者,但是却不知道,旁观者清,也只有自己跳出了棋盘之外,才能用人于自己的手,清晰无比。

洪承畴望了望左右的吴三桂、杨国柱、马科等六总兵,又望了望对面的那伟岸的身躯,洪承畴一阵叹息,他想到了如今生死不明的李无庸,他在感叹自己,也许有可能再一次选择的话,他可能会按照李无庸的计策去做的,只可惜他没有,同样他也已经失去了机会。

骑在骏马上的皇太极,微闭的眼睛中不时的闪烁着精光,他很敬重汉人,尤其是有着才能的汉人,毫无疑问洪承畴就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汉人,皇太极很欣赏,在满族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勇士,满族人好象天生就是战士,体形剽悍,善骑射,而且打起仗来十分的勇敢,这也是为什么有句话说“后金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原因,但是同样,后金缺少的就是有智谋的统帅和汉文人,皇太极是一位军事家,但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要想战胜对方,就必须了解对方,要想统一中原,凭借只有几十万的后金显然不足,汉族有多少人,一兆黎民足足可以把后金灭个好几次的,但为什么汉人的王朝更替十分的迅速,而奇怪的是中原的汉人百姓很快的接受了新的王朝,而在明朝以前的元朝,仅仅只有九十多年就被不断的起义给推翻了,关键还是排外,我堂堂的汉人怎么可以接受一个只有数十万的蛮夷的统治呢?

皇太极不断的思索着这个问题,重视汉人不但可以提升后金的实力,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以汉人来对付汉人,更快、更好的夺取汉家天下。

洪承畴不但是个杰出的统帅,最重要的是他在汉人中威望甚高,有了洪承畴就如同有了十万兵马,招降洪承畴是皇太极梦寐以求的事情。

想到这里,皇太极打马上前,在洪承畴一箭之地停了下来,拱手道:“洪先生,皇太极有礼了。”

一个皇帝做到如此,对洪承畴并没有称其官位,而是以“先生”这个尊称,可见洪承畴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哪知洪承畴并没有理睬,只是说道:“你要战,我便战。何必多言。”

皇太极并没有介意洪承畴,只是微笑道:“崇祯无道,先生乃天下奇才,朕期盼以久,先生在明朝可以说是明珠暗投。。。”

“皇太极,你也不必多说,吾皇圣明,我想就算抓到了你,陛下也会饶了尔等性命的。”洪承畴大笑道:“到时候在北京,我请你吃酒。”旁边的吴三桂等人皆哈哈大笑,对面的多尔衮脸色皆羞的通红。

“弓箭手准备,射。”洪承畴猛的拔除腰间的长剑,大声命令道。顿时天空中顿时划过一片乌云。对面的后金军队促不急防之下,被打的措手不及,连皇太极要不是坐骑跑的飞快,又在众人的护卫下,早就被射的象刺猬一样了,饶是如此,手臂上还没箭支划过,没想到洪承畴居然偷袭,皇太极脸皮发红,连忙令多尔衮反击。

战场上顿时厉啸大作,天边的乌云仿佛遮住光明,你来我往,战场上惨叫声一片。

“众将士,随我杀敌。”吴三桂见后金大军一片混乱,猛的拔出长刀,率先冲了过去,跟在他后面的就是著名的关宁铁骑了,一支洪流绕过飞舞的箭支,从侧翼朝后金的左翼扑了过去。洪承畴是个文臣,这冲锋陷阵的任务当然是落在吴三桂等六总兵的身上了。

而对方的皇太极也不是吃素的,他当然不会允许数万关宁铁骑冲击自己的左翼了,右手的黄旗挥舞,就有一只蓝色精锐如疾风般的划过,为首的大将满面落腮,手中一柄金色的长刀,正是后金第一勇将螯拜,黑色洪流与蓝色洪流霎时间碰撞在一起,巨大的冲击力,不断的使双方的士兵落马,但很快的又被后来的战马践踏,消失在战斗的队列中。战争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就在一瞬间,双方的将领显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小的情况,如同一朵浪花消失在大海里,双方都在不断的撕杀着。

洪承畴望着撕杀的两支大军,眉头皱了皱,又向旁边的杨国柱望去,杨国柱点了点头,一挥动,又是一支数万人离了中军朝皇太极的右翼扑了过去,但很快的被多铎接住了,双方又是一阵撕杀。

“陛下,该冲阵了。”多尔衮在旁边催促道。

皇太极望了望天空,又望了望双方的撕杀,最后朝对面的洪承畴望去,见对方也朝自己望来,当下微微一笑:“再等一等。”形势越是危急,越要沉住气,敌不动我不动,敌动我则动,给予对方致命的一击。

督师蓟辽 第九十五回 战 (二)

松山下的洪承畴同样在关注着战场上的形势,其实作为双方的统帅,他们都知道最后的起决定作用的并非两翼的战场,而是如今尚未出动的庞大的中军,谁后出动中军,就意味着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谁的手中。

当然两翼战场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军,影响着战场的最后的结果。奇正相合,以正为主,以奇辅之。

洪承畴看了看两翼,见抢先出动的吴三桂已经有些不支的现象,心中叹了口气,转身大吼道:“将士们,如今决战的时候到了,拔出你们的刀,用刀尖插向敌人的心脏,用刀锋割断敌人的脖子,关宁无敌。”

“关宁无敌。”后面的数万关宁铁骑一声大吼。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格,明末,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天启七年,关宁铁骑首战告捷,在宁远城下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以骑兵——“关宁铁骑”;为核心的明军开始敢于跟后金军打yezhan了!虽然是有宁远城上炮火的支援,虽然明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士多死”,但毕竟明军敢于刀对刀,枪对枪的干了,而且还取得了胜利,这是前所未有的奇迹! 袁崇焕指出“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 凶狠剽悍。。。。。。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千年未有之武功也”。而更是厉害的是崇祯二年,袁崇焕以五千铁骑硬是把皇太极打的狼狈而逃,可见关宁铁骑的威力了。

如今洪承畴所率领的关宁铁骑虽然不如袁崇焕的时候相比较,自己的威望也不如袁崇焕,但关宁铁骑的威名仍然感染了关宁军的每个人,如是洪承畴的叫喊下,关宁军军心大振,士气也涨到了最高点。

手中的令旗挥动,数万儿郎如猛虎下山一样,一股黑色的洪流朝对面的后金大军猛扑过去,喊杀声惊天动地,杀气弥漫着整个天地间。残雪飞舞,风云为之变色;刀光闪动,天地为之震动,气势庞大恢弘。

饶是皇太极已经登上人间至尊,饶是多尔衮久经沙场,也不由的变了变脸色,两人互望了一眼,皇太极转过身去,挥动着手中的马鞭,对着身后的满汉八旗士兵大声道:“大清的勇士们,决战的时候到了,朕命令你们,拔出你们的武器,朝懦弱的南朝人冲过去,杀过去,消灭他们,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是属于我们大清的勇士的,勇士们,随着朕冲上去。”

“杀。”旁边的多尔衮拔出腰间的长刀,大吼一声,率先冲了上去,跟在他身后的是无数的后金将领与士兵,黄色的盔甲,白色的盔甲,蓝色的盔甲,红色的盔甲,盔甲艳丽;满八旗,汉八旗旗帜飞舞;挥舞的长刀,寒光闪烁,锋利的尖枪,枪枪夺命。

碰撞、倒地,手臂挥舞,寒光闪动,热血喷洒,喊杀声震动天地,红色的鲜血染红了枯萎的黄草,黑色的洪流与黄色、红色、白色、蓝色的洪流纠缠在一起,盔甲颜色的不同让各自很容易辨认敌我,恢弘的战场,个人的武力已经取不到什么作用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黑色的士兵眼中闪过厉色,手中的战刀划过对方的脖子,鲜血溅在自己的脸上,还没有等到拭去鲜血,眨眼间又倒在地上,睁大的眼睛里闪过的是无情与麻木,战争就是这样。

皇太极很是焦急,洪承畴也同样很是着急,自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来开,与明朝的战争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